鼻咽癌.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889309 上传时间:2023-02-07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0.9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鼻咽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鼻咽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鼻咽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鼻咽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鼻咽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鼻咽癌.docx

《鼻咽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鼻咽癌.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鼻咽癌.docx

鼻咽癌

鼻咽癌

鼻咽癌是发生在鼻咽部的一种恶性肿瘤,尤以我国南方及东南亚地区为多见。

鼻咽部位于面部中央,鼻腔后面,口腔后部悬雍垂上方,其上方紧贴头颅的底部,后面紧贴脊椎骨。

鼻咽腔是一个立方体,有6个壁。

前壁为后鼻孔、鼻中隔后缘;顶壁与后壁不易分开而称为顶后壁,为蝶窦底、斜坡;底壁为软腭、口咽;两侧壁为咽鼓管隆突,咽鼓管开口。

前、后

壁长2—3cm,上、下径3—4cm,左、右径3—4cm。

流行病学

病因:

鼻咽癌的发病原因乃不清楚,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包括环境因素和患者本身的因素。

最受人们重视的因素有Epstein-Barr病毒,(EB病毒,EBV)感染、遗传因素和化学致癌物等。

EB毒病

自1966年Old等∞1首先从鼻咽癌患者』In清中检测到EB病毒与抗体,以及deThe等‘63于1969年从鼻咽癌活检培养的类淋巴母细胞中分离到EB病毒后,继而在人鼻咽癌的细胞中又观察到明确的EB病毒标记(EBVDNA和EBV核抗原)。

多年来的研究表明,EB病毒感染与鼻咽癌密切相关,其证据有:

①血清流行病学调查表明,鼻咽癌患者血清中多种EB病毒特异性抗体远高于正常人和其他肿瘤患者,且抗体的水平随病程的变化而变

化;②核酸分子杂交及聚合酶链反应等检测均表明,各种不同类型的鼻咽癌组织中都存在EB病毒基因;③在鼻咽癌组织中存在EB病毒某些基因的衷达产物;④从鼻咽癌组织中建立了带有EB病毒的裸鼠移植瘤株及相应的上皮细胞株,并且用EB病毒与促癌

物TPA协同作用可诱发人鼻咽未分化癌。

在我国0~5岁幼儿已普遍感染EB病毒,且无地区差异。

在成年居民中,EB病毒的感染极为普遍,感染后终身带病毒,VCA-IgA阳性率为5.9%.6.25%。

但鼻咽癌的发生却有明显地域性,这种矛盾现象,说明EB病毒感染绝非鼻咽癌唯一致病因

素,鼻咽癌也像其他肿瘤一样,其发生是多因素、多步骤的,是与EB病毒、遗传与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环境与饮食:

1)亚硝胺类化合物关于咸鱼与鼻咽癌的关系,国内外研究结果不一致,但大部分支持吃成鱼是咽癌发生的一个危险因素。

何鸿超等等报道,咸鱼中含有亚硝胺,喂养大鼠能诱发肿瘤,故认为幼年时吃咸鱼是发生鼻咽癌的危险因子。

2)土壤中镍含量高与鼻咽癌的发病率有一定的关系鼻咽癌高发区的大米、水中微量元素镍的含量较低发区为高。

在男性鼻咽癌患者的头发中,镍的含量也较高。

动物实验证明,镍能促进亚硝胺诱发鼻咽癌,这提示镍可能是促癌因素。

3)吸烟与鼻咽癌的关系近年的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吸烟是鼻咽癌发生的一个危险因素,鼻咽部又是吸烟首先危及的部位之一,吸烟对鼻咽癌的作用值得重视[。

多年来的研究认为,鼻咽癌的发生与遗传因素密切相关。

有鼻咽癌家族史者,其发生鼻口因癌的危险性比正常人高出数倍。

约10%的鼻咽癌患者有

家族史。

鼻咽癌的病因假说认为,遗传因素和机体免疫力的下降是鼻咽癌发生的基础,EB病毒在鼻口因癌的发生中起病因作用,但不是唯一的因素,与促癌物和(或)致癌物如亚硝胺等起协同作用。

临床表现与转移途径:

1、颈部淋巴结肿大是最常见见的症状。

患者往往在无意中触摸到颈部有一个肿块,或照镜子时发现两侧颈部不对称,或别人发现肿块。

它位于颈深淋巴结的上群,即乳突尖下方或胸锁乳突肌上段前缘处。

肿块常较硬,触之无疼痛,活动常较差。

具有转移早、转移率高的特点。

病情晚期时其淋巴结转移可累及锁骨上,甚至到腋窝、纵隔。

鼻咽癌淋巴结很少转移到颌下、颏下(IA区)、枕部等淋巴结。

2、回缩性血涕。

回吸鼻腔后,从口腔吐出带涕血丝,尤以早晨起床后为甚。

可以持续一段时间,为肿瘤血管破裂出血所至,是鼻咽癌的一个早期症状。

3、耳鸣或听力减退。

耳鸣、耳部闷胀、耳部闭塞,或者耳聋,听力下降。

因为鼻咽部肿瘤生长在侧壁上,压迫或堵塞口因鼓管开口,或肿瘤直接侵犯破坏咽鼓管周围组织,或直接向哂鼓管内浸润,或引起咽鼓管周围组织的水肿等,均可引起耳部症状。

部分患者可以出现渗出性中耳炎,检查可见鼓膜内陷或有液平,穿刺抽液后很快复发,是鼻咽癌的一个较早期症状。

4、头痛。

常表现为枕部或颞部的疼痛,常为钝痛。

早期可能为神经血管反射性头痛,常为间歇性;晚期多为肿瘤破坏颅底骨或脑神经、肿瘤感染、颈淋巴结转移压迫血管与神经等,常为持续性。

鼻咽癌患者放疗后出现的头痛,可能与肿瘤复发或放疗后感染有关。

5、鼻塞。

鼻塞可为单侧或双侧。

与肿瘤的部位、大小和类型有较大的关系。

为肿瘤阻塞后鼻孔或侵犯了鼻腔,导致鼻腔通气不畅。

有些患者可以鼻腔完全堵塞,并且有较多的分泌物,可以有血丝。

6、面部麻木

为肿瘤侵犯或压迫三叉神经所致,可以是感觉减退、痛觉过敏或者是痛觉缺失。

三叉神经是支配整个面部的感觉神经,分为3支,分别支配额部、脸颊部、下颌,其运动支受侵犯则可引起张口时下颌骨的偏斜。

7、其他综合症。

岩蝶综合症亦称海绵窦综合征,垂体-蝶骨综合症,眼眶综合征,颈交感受损的Horner综合症。

转移途径:

鼻咽癌有浸润性生长的特点,容易沿黏膜下蔓延,以及颈淋巴结转移和远处转移。

1、直接蔓延

向下:

沿咽后壁或咽侧壁到口咽,包括软腭、扁桃体和舌根,部分病例甚至达会厌部以及下咽部。

向前:

可致鼻腔后部、筛窦,通过筛板达颅前窝、上颌窦。

向上:

到颅底,侵犯蝶骨体及枕骨底,沿蝶窦到蝶鞍浸润垂体。

又常通过破裂孔侵犯到海绵窦附近的硬脑膜下,损害第Ⅱ~Ⅵ对脑神经。

亦可沿颈静脉孔侵入颅内。

向外:

侵犯咽旁间隙、颞下窝、茎突前后区,后组脑神经侵犯。

据报道,约80%的患者有咽旁间隙的侵犯。

向后:

穿过鼻咽后壁,侵犯上段颈椎骨,少部分患者可以侵犯颈段脊髓。

向两侧:

可以傻犯咽鼓管、内耳、中耳。

2、淋巴结转移

鼻咽黏膜含有丰富的淋巴管网,故鼻咽癌很早就从淋巴道转移。

先到咽后壁的少数淋巴结,然后转移至颈深上淋巴结及其余淋巴结。

70%—80%的患者治疗时有颈淋巴结肿大。

95%的颈部淋巴结位于上颈,其发展一般是从上而下的。

晚期转移淋巴结可达腋下、纵隔、腹膜后,甚至腹股沟淋巴结肿大。

有时鼻咽癌的原发灶很小,而颈部淋巴结已经很大,这时就要详细地在鼻咽部寻找原发灶。

3、远处转移

鼻咽癌的远处转移比例亦比较高,最常见的转移部位为肝、骨和肺,其他还有肾、胰、腹膜后等。

大多在放疗后的3年内发生2放疗后1年内发生者为52%,第2年内发生者为23%第3年内发生者为20%。

骨转移中,以胸椎和腰椎的比例较高。

并且,常有多个器官的转移。

一般来说,骨转移发生后的生存期为11个月左右,肺转移为16个月,肝转移最差,平均生存期仅3个月。

诊断:

由于鼻咽解剖结构复杂、部位隐蔽、患者和医师的疏忽,容易延误诊断。

只要仔细倾听

患者的自述,认真地检查患者,结合影像检查,才能确诊鼻咽癌。

根据鼻咽癌的临床表现,如回缩性血涕、无痛性颈部淋巴结肿大、一侧性耳鸣、头痛等都应考虑鼻咽癌的可能,应在鼻咽腔内寻找原发灶。

鼻咽镜检查

鼻咽部检查包括间接鼻咽镜检查或纤维鼻咽镜电子鼻咽镜检查,可以清楚地观察到鼻咽肿瘤

的大小、表面形状、部位、侵犯范围等。

这是常用的方法,比较简单、方便,而且实用。

同时检查张口的程度,测量两个门齿之间的距离,一般在4cm以上。

脑神经检查

主要是检查12对脑神经的情况。

第1对为嗅神经,受累相对较少。

第Ⅱ对为视神经,受累相对亦较少,可致单眼失明。

第Ⅲ对为动眼神经,支配眼部肌肉的运动,主要为上直肌、下直肌、内直肌、下斜肌、提上睑肌,以及交感神经。

它受累的主要症状为眼球能往外、外下侧移动外,处于固定的状态,并且伴有上睑下垂、瞳孔散大等。

第Ⅳ对为滑车神经,支配眼球的上斜肌,可导致眼球往外下运动障碍。

第V对为三叉神经,分为3支。

第1支主要支鄢点睑及颞部皮肤、鼻黏膜前部和眼球等的感觉;第2支毒翼支配眶下部、上唇、上颌牙齿和后鼻腔;第3

支主要支配耳郭前部、颞部、面颊部、下唇、和下颌牙齿的感觉。

当三叉经感觉支受侵犯时,最初出现神经支配区域的

感觉过敏、疼痛,随后感觉麻木和知觉消失。

当三叉神经的运动支受侵犯时,张口时出现下颌骨向有病一侧偏斜及咬肌无力等。

当三叉神经全支受侵犯后,角膜反射消失。

第Ⅵ对为展神经,支配眼球的外直肌,受侵犯后出现复视和眼球外展运动障碍。

第Ⅶ对为面神经,受侵犯时,出现额部皱纹消失、眼睛不能全闭、鼻唇沟(鼻翼和上唇之间的沟)变浅或消失、口角歪斜等症状。

第Ⅷ对为听神经,受侵犯时,出现神经性耳聋和眩晕。

第Ⅸ对为舌咽神经受侵犯时,出现舌后1/3感觉消失、软腭弓下陷和吞咽障碍。

第X对为迷走神经,受侵犯时,出现喉咽及喉的感觉消失,导致食物误入气管,引起呛咳,声音嘶哑,声带麻痹,外耳道、耳屏皮肤感觉异常。

第Ⅺ对为副神经,受侵犯时,斜方肌、胸锁乳突肌萎缩,耸肩乏力。

第Ⅻ对为舌下神经,受侵犯时,出现单侧舌肌萎缩,伸舌时偏向患侧。

颈交感神经节受侵犯时,出现瞳孔缩小、眼球内陷、眼裂缩小、同侧无汗。

颈部淋巴结检查:

通过体格检查,可以发现淋巴结的大小,部位,活动度,表面皮肤是否有侵犯等,当然亦可以通过B超或者CT检查来发现更小的淋巴结。

颈部淋巴结分为上颈,下颈。

锁骨淋巴结,颈后淋巴结。

鼻咽癌一般先上颈后下颈在到锁骨上淋巴结,淋巴结越大或淋巴结位置越低,则病情越晚,预后越差

CT检查

鼻咽癌CT检查可以查出黏膜下组织的早期病理改变,并且可以清楚地显示肿瘤向鼻咽腔外邻近组织的侵犯范围,以及颅底骨质的破坏情况,是目前进行临床分期和设计放疗计划的必要手段。

MRI检查(首选)

同CT-样,亦能了解鼻咽部肿瘤以及向周围浸润情况。

与CT相比有较大的优势,如能较早显示鼻咽癌,能充分显示鼻咽癌的侵犯范围,包括大小与深度,对咽后淋巴结转移及骨髓的侵犯显不更清晰,目前已经作为鼻咽癌首选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同时,它对放疗后有无复发、与放疗后纤维化的鉴别、放疗后脑和脊髓的放射牲损伤的诊断可以提供重要依据。

B超检查

主要针对肝、脾、腹膜后淋巴结以及颈部淋巴结等的检查。

肝脏是否有肿瘤转移,若已有转移,则不适合行根治性放疗,而以化疗为主。

腹膜后淋巴结有无肿大,若有肿大,亦不适合行根治性放疗。

颈部淋巴结一般以临床检查为主,有疑问者,可行B超检查,并可以检测其血流供应情况。

放射性核素检查(骨扫描)

由于鼻咽癌的骨转移概率较高,尤其是有淋巴结转移的患者,故对于双颈部淋巴结转移及淋巴结转移位置低(N2以上)者应进行放射性核素骨扫描,了解骨骼是否有肿瘤转移。

血液检查

鼻咽癌患者90%以上VCA-IgA阳性,并且其滴度比较高,大多在1:

40以上。

假如患者仅有颈部淋巴结肿大,而原发灶不明显时,可行VCA-IgA检测。

若其滴度很高,则需要认真她检查鼻咽部,对可疑的部位进行活检,以确定诊断。

同时对VCA-IgA滴度很高的患者,就算找不到原发灶,亦需要定期随访,有些患者可以在颈部治疗几年后出现原发灶。

目前还可检测EB病毒DNA,已经证实其与预后有关。

肝肾功能检查

主要是排除一些其他疾病如肝炎、肾功能异常等。

因为肝功能异常可以传染给他人,肾功能异常贝在化疗时要考虑药物的选择。

血常规检查

因为放疗可以杀伤白细胞,故放疗前的白细胞数应达4×10的九次方/L以上,血红蛋白达110g/L以上,血小板达100×10的九次方/L以上。

鼻咽部活检

鼻咽癌的诊断一定要有病理学诊断,即一定要在鼻咽部找到癌细胞。

所以根据鼻咽癌的症状和临床检查,仅能作出临床诊断,确诊还需要病理学证实。

鼻咽部取活组织的方法有多种,包括间接鼻咽镜活检、直接鼻咽镜活检、鼻咽细针穿刺、经鼻腔盲目活检。

病理学诊断

鼻咽腔表面为复层鳞状上皮或纤毛柱状上皮,

故以鳞癌最为多见,约占95%以上,其他有腺癌、淋巴瘤等。

表面形态

1)结节肿块型

鼻咽部可见新生物隆起,表面高低不平,或弥漫性,比较容易看出,最多见。

2)菜花型

肿块较大,表面不平,像花菜一样,血管丰富,碰到容易出血。

3)溃疡型

肿瘤边缘隆起,中间凹陷坏死,临床比较少见。

4)黏膜下型

肿瘤向腔内突起,左右不对称,肿块表面覆盖正常黏膜组织,临床往往咬不到肿瘤组织,采用细针穿刺可以明确诊断。

1)角化性鳞癌或鳞癌(WHOI型)①分化好的和中等分化的角化性鳞癌(此型在高发区少见,仅占3%~5%);②分化差的鳞癌。

2)非角化性癌此型在高发区占95%以上,与EB病毒的关系更密切,绝大多数非角化性鼻咽癌患者血清EB病毒抗体水平高。

又可分为:

①分化型非角化性癌(WHOⅡ型),与EB病毒的关系密切;②未分化癌或鼻咽型未分化癌(WHOⅢ型),以前又称淋巴上皮癌,泡状核细胞癌或大圆形细胞癌是其中的亚型之一。

(2)国内分型

1)原位癌。

2)浸润癌①分化好的癌,分化好的鳞癌、分化好的腺癌。

②分化差的癌,分化差的鳞癌、分化差的腺癌癌。

③泡状核细胞癌。

④未分化癌。

⑤其他少见癌,如黏液表皮样癌、基底细胞癌、恶性混合瘤。

3)其他恶性肿瘤恶性淋巴瘤、恶性肉芽肿、黑色素瘤、胚胎性横纹肌肉瘤、脊索瘤等。

鼻咽癌的误诊

由于鼻咽癌发生的部位与眼、耳、鼻、咽、喉、颅底骨和脑神经等相邻,肿瘤向邻近的不同器官侵犯易发生不同的症状,如头痛、鼻塞、鼻出血、耳鸣、听力减退、复视、面部麻木及颈部淋巴结肿大等。

患者因不同的症状,可以到内科、外科、耳鼻喉科、神经科就诊,常被误诊为其他疾病。

例如颈淋巴结炎或结核、鼻炎、鼻旁窦炎、中耳炎。

还有1/3的病例诊断不出什么病,只做对症治疗。

张有望教授对原上海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和五官科医院1988年所收治的上海市居民患鼻咽癌105例进行分析,其中有59例被误诊为其他疾病,详情见表38-2;本组资料表明被误诊为颈淋巴结炎或结核约占1/3,首次门诊诊断不出鼻咽癌亦占1/3,另有1/3病例被误诊为鼻炎、鼻旁窦炎、中耳炎、颅内肿瘤。

从表38-3所见,从初发症状到确诊为鼻咽癌的时间越短,发现早期鼻咽癌例数越多;时间越长,晚期鼻咽癌越多。

越是早期鼻咽癌,其放疗疗效越好。

I期鼻咽癌5年生存率可达90%以上,Ⅱ期鼻咽癌

可达75%以上。

也就是说,早期鼻咽癌是能被治愈的。

鉴别诊断

鼻咽癌位于头面部中央,其解剖部位与周围正常器官相邻甚为密切,并且易向周边正常组织侵犯,或沿颅底骨孔道侵入颅内。

因此肿瘤侵犯不同解剖部位,可产生不同的症状和体征,容易误诊为其他疾病。

下列疾病应重点鉴别。

鼻咽结核鼻咽结核少见,但临床亦有报道。

本病多发生于男性中青年,以颈部淋巴结肿大为主要临床表现。

鼻咽顶壁以结节或增生多见,表面常有坏死,与鼻咽癌难以肉眼区别。

鼻咽影像学CT检查能见到鼻咽顶壁或顶后壁软组织增厚,但无法确定其性质。

有病理活检才能确诊,光镜下见类上皮细胞和少数郎汉斯细胞.一般不见干酪样坏死。

要注意鼻咽结核和癌同时存在。

报道41例鼻咽结核做血清VCA-IgA检测,仅1例阳性

(1:

160),而鼻咽癌阳性率高达95%。

故血清VCA-IgA检测可帮助区别鼻咽结核和鼻咽癌。

鼻咽增生性结节

本病在鼻咽镜下可见孤立的单个结节或多个结节,表面黏膜呈淡红色,与周围正常黏膜相同。

结节可在黏膜或腺样体的基础上发生,或由黏膜上皮鳞状化生或角化上皮游离成表皮样囊肿改变,或因黏膜液体分泌旺盛而形成囊肿。

病变常发生在鼻咽顶前或侧壁。

囊性结节病变用活检钳头部轻压结节时可呈现脐形凹陷,若咬破有液体流出。

鼻咽增殖体

病理学上称为腺样体。

本病常位于顶前中央形成纵形嵴状隆起,表面黏膜覆盖光滑,色泽与正常黏膜相同。

在儿童期鼻咽顶壁或顶后壁的淋巴组织增生比较明显,严重者影响鼻腔呼吸、咽鼓管阻塞而致听力下降。

腺样体到成年人时即渐趋萎缩,但仍有部分人残留腺样体明显,也有少数可继续保留至中年甚至老年。

鼻咽纤维血管瘤

常称为“男性青春期出血性鼻咽纤维血管瘤”。

肿瘤来自鼻咽颅底蝶骨和枕骨骨膜或颅底腱膜。

大体形态为不规则分叶状,呈圆形或椭圆形,无完整包膜,质韧。

由纤维组织和血管两种成分构成。

此瘤很少有恶变。

鼻咽血管纤维瘤患者主要为男性青年,10~25岁最多见。

临床表现为反复大量鼻出血,有时一次多达1000ml,伴有鼻塞、听力下降、头痛等。

肿瘤原发鼻咽,可向周围器官蔓延。

向前侵及鼻腔甚至前鼻孔,向前外经翼腭窝、上颌窦到颞下窝,还可侵入面部,侵犯眼眶、蝶窦、颅底骨和颅内,临床检查鼻咽肿瘤呈红色或淡红色,表面光滑为黏膜覆盖,可见血管,肿瘤表面一般无坏死或溃疡。

此瘤在活检时可引起大出血,甚至危及生命,切忌做活检。

蝶鞍区肿瘤

以垂体瘤和颅咽管瘤最常见。

根据肿瘤类型和大小会有不同的症状,主要为内分泌功能紊乱和神经受压症状,如性功能减退、闭经、泌乳、肢端肥大或巨人症等。

70%患者有头痛,70%~80%因肿瘤压迫视神经视交叉,视力下降,视野缺损以双侧偏盲为常见。

其他:

脊索瘤是起源于残余脊索组织的一种肿瘤,具

有生长缓慢、转移少的特点。

脊索瘤发生在鼻咽部

罕见。

鼻咽及颈部恶性淋巴瘤,颈部淋巴炎症:

由附近器官炎症病变引起颈部淋巴结炎症、肿大,这种肿大的淋巴结很难消退,表面较光滑,活动,一般<2cm,常有关颈部慢性炎症的病史,长期随访其肿大的淋巴结不再增大。

颈部淋巴结结核。

 

TNM分蝴

TNM分期的提出至今已有半个多世纪,经过不断修订、补充与完善,已被广泛接受。

它在肿瘤的临床诊断、治疗计划制定、预测预后和防治效果等方面起到重要的作用。

鼻咽癌在华人中最常见,华人地区对鼻H因癌的研究也最深入。

国内在1959、1965、1979、1992及2008年先后制定了鼻咽癌的分期。

香港、东南亚地区多采用何氏分期,目前国外都采用UICC/AJCC分期,国内则以2008年分期和UICC/AJCC分期同时使用。

而2008年分期则以MRI影像为基础。

T分期

Tl局限于鼻咽

rI2侵犯鼻腔、口咽、咽旁间隙

13侵犯颅底、翼内肌

T4侵犯脑神经、鼻窦、翼外肌及以外的咀嚼肌间

隙、颅内(海绵窦、脑膜等)

N分期

N0影像学及体格检查无淋巴结转移证据

Nla咽后淋巴结转移

Nlb单侧Ib、Ⅱ、Ⅲ、Va区淋巴结转移且直径≤3cm

N2双侧Ib、Ⅱ、Ⅲ、Va区淋巴结转移,或直径>3cm,或淋巴结包膜外侵犯

N3Ⅳ、Vb区淋巴结转移

M分期

MO无远处转移

Ml有远处转移(包括颈部以下的淋巴结转移)

分期

I期TlNOMO

Ⅱ期TlNla~lbM0,T2NO~lbMO

Ⅲ期Tl~2N2MO,T3NO~2MO

IVA期Tl~3N3MO,T4NO—3MO

ⅣB期任何T任何NMl

2002年UICC/AJCC

ris原位癌

ri肿瘤局限于鼻咽腔内

r2肿瘤侵犯鼻腔或口咽

rl2a无咽旁间隙侵犯

T2b有咽旁间隙侵犯

13肿瘤侵犯颅底骨质和(或)鼻旁窦

T4肿瘤侵犯下咽、颅内和(或)脑神经、颞下窝

眼眶、乳突间隙

N分期

NX局部淋巴结不能评价

NO无局部颈淋巴结转移

Nl单侧颈淋巴结转移,或直径<6cm,淋巴结

位于锁骨上窝以上部位

N2双侧颈淋巴结转移,或直径<6cm,淋巴结

位于锁骨上窝以上部位

N3颈淋巴结转移

(a)直径>6cm

(b)锁骨上窝转移

注:

中线淋巴结认为单侧淋巴结。

M分期

MO无远处转移

Ml有远处转移

分期

0期TisNOMO

I期TlNOMO

ⅡA期T2aNOMO

ⅡB期TlNlMO,12aNlMO,rl2bNO—1MO

Ⅲ期TlN2MO,rl2a~2bN2MO,T3NO—2MO

ⅣA期T4NO—2MO

ⅣB期任何TN3MO

ⅣC期任何T任何NMl

综合治疗:

鼻咽癌综合治疗的目的是有效提高鼻咽癌原发灶和颈部淋巴结转移灶控制率,减少局部肿瘤复发和远处转移率,并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围绕这个目的,综合治疗是以放疗为主,辅以化疗及手术治疗,,临床上可根据初治或复发鼻咽癌的分期,选用不同的综合治疗方法,鼻咽癌的首次治疗应首选放疗。

一般来讲,单纯的放疗可以治愈鼻咽癌,5年生存率可达到50-70%。

复发后也可达到10-30%。

1)早期鼻咽癌(I/Ⅱ期)单纯放疗,包括外照射或外照射加腔内后装治疗。

2)中、晚期病例可选用放疗与化疗的综合治疗,包括同期放化疗、诱导化疗或辅助化疗。

3)有远处转移的病例应采用化疗为主,辅以放疗。

复发

复发鼻咽癌是指鼻咽癌放疗治愈后,经过半年以上复发的病例。

1)放疗后1年以内鼻咽复发者尽量不采用再程常规外照射放疗。

可以选用辅助化疗、近距离放疗或适形调强放疗。

2)放疗后颈部淋巴结复发者建议手术治疗,不能手术者可采用化疗。

3)放疗后1年以上鼻咽和(或)颈部淋巴结复发者可做第2程根治性放疗,其方法包括单纯外照射或外照射加近距离照射。

4)复发鼻咽癌再程放疗只照射复发部位,一般不做区域淋巴引流区的预防性照射。

5)已经出现脑、脊髓放射性损伤的病例一般不主张再程常规外照射放疗,应采用化疗。

肿瘤患者经过放疗以后,并不意味着治疗的结束,还需要定期随访和检查,以了解肿瘤治疗的疗效、治疗的不良反应以及肿瘤是否有发展等。

1)放疗后的第1年应每2—3个月到医院随访检查,主要检查鼻咽部及颈部肿瘤是否完全控制,放射反应是否已经完全消退。

在放疗后2~3个月做CT或MRI检查,可以客观地反映鼻咽部及颈部肿瘤是否消退,若还没有消退。

可以采取进一步的处理办法,如颈部淋巴结残留可以行颈淋巴结清除术等。

2)观察放射反应及放射后遗症情况注意放射野内的皮肤反应,包括水肿、纤维化、萎缩等;放射性中耳炎、放射性脑脊髓损伤、龋病、鼻甲粘连、张口困难等并发症的情况,并给予及时处理。

3)随访过程中要特别注意远处转移的情况放疗后1年内要特别注意肝和骨的转移。

对肝转移

主要行B超或MRI检查。

若骨骼有疼痛、酸胀等,要注意骨转移的发生,可以做骨骼放射性核素扫描(ECT)和骨骼X线摄片检查。

骨骼放射性核素扫描的敏感牲较高,要比骨骼X线摄片检查发现早3—6个月,但其特异性较低,假阳性率较高。

诊断骨转移,要结合临床检查、放射性核素扫描和X线摄片。

当然,CT和MRI亦可以应用。

放疗2年以后则要注

意肺转移的发生。

部分患者可以发生腹膜后和腹股沟淋巴结转移,但比例很低。

鼻咽癌患者转移最多的部位为骨,尤其是脊椎骨和骨盆最为多见;其次为肝转移、肺转移。

而肺转移的预后相对要好一些,骨转移其次,肝转移最差。

B超检查应每半年至1年做1次,胸片则要求每年1次,骨扫描则视情况而定。

4)放疗后要注意体力的恢复在半年以内尽量不要上班,半年以后视情况做一些轻工作。

平时

注意不要感冒,感冒可以加重放射反应。

放疗对正常组织的损伤:

1、中枢神经

早期头痛恶心呕吐,颅内高压和意识障碍,中期为放疗后的一个月到半年,表现为兴奋性提高,食欲不振,头昏嗜睡,记忆力减退,乏力烦躁。

以上病变有可逆性。

晚期出现于放疗后的结束期,甚至数年后,变现为智力减退,性格改变,幻觉,发音障碍,面瘫舌瘫,最严重脑组织坏死、液化,萎缩。

2、耳部放射损伤

26-44%发生分泌性中耳炎,5%发生持久性的放射性耳内损伤,50%发生感音神经性聋,明显的听力障碍出现在放疗后的数月或数年

3、眼部放射性损伤

干燥性角膜炎,泪腺损伤,白内障,视网膜微血管阻塞导致不同程度的视力下降甚至失明

4、唾液腺损伤

口干,进干食困难,语言和味觉障碍,可应用拟胆碱能药物匹罗卡品和氨磷汀保护

5、组织纤维化

张口苦难,转颈困难,吞咽梗阻

6、骨坏死、脑神经功能、黏膜炎、皮肤损伤(法国产比亚芬)

化疗:

放疗是治疗鼻咽癌的基本方法,鼻咽癌多属非角化性癌或未分化癌,分化差,容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文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