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专题13散文阅读练习含答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886999 上传时间:2023-02-07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8.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专题13散文阅读练习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届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专题13散文阅读练习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届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专题13散文阅读练习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届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专题13散文阅读练习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届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专题13散文阅读练习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专题13散文阅读练习含答案.docx

《届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专题13散文阅读练习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专题13散文阅读练习含答案.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专题13散文阅读练习含答案.docx

届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专题13散文阅读练习含答案

专题13 散文阅读

1.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

(1)~(4)题。

故乡,您终于代替了我的母亲

东 西

如果不是母亲,我就不会有故乡。

是她,这个四十六岁的高龄产妇,在1966年3月的一个下午把我带到谷里。

这之前,她曾生育三个女儿,两个存活,一个夭折。

我是她最后的念想,是她强加给未来生活的全部意义,所以,不管是上山砍柴或是下田插秧,甚至于大雪茫茫的水利工地,她的身上总是有我。

挖沟的时候我在她的背上,背石头的时候我在她的胸口。

她对我加倍呵护,好像双手捧着一盏灯苗,生怕有半点闪失。

因为不停地升学,这个小心呵护我的人,不得不眼睁睁地看着我离开她,越来越远,越来越远。

为了找钱供我读书,每到雨天,母亲就背着背篓半夜出门,赶在别人之前进入山林摘木耳。

家里养的鸡全都拿来卖钱,一只也舍不得杀。

猪喂肥了,一家伙卖掉,那是我第二个学期的路费、学费。

母亲彻底想不到,供一个学生读书会要那么高的成本,但是她不服输,像魔术师那样从土地里变出芭蕉、魔芋、板栗、核桃、南瓜、李子、玉米和稻谷,凡是能换钱的农产品她都卖过,一分一分地挣,十元十元地给我寄,以至于我买的衣服会有红薯的味道,我买的球鞋理所当然散发稻谷气息。

直到我领了工资,母亲才结束农村对城市的支援,稍微松了一口气。

但这时的她,已经苍老得不敢照镜子了。

她的头发白得像李花,皮肤黑得像泥,脸上的皱纹是交错的村路,疲惫的眼睛是干水的池塘。

每个月我都回村去看她,给她捎去吃的和穿的。

后来,父亲过世了,我把母亲接到城市,以为故乡可以从我的脑海淡出。

其实不然,母亲就像一本故乡的活字典,今天说交怀的稻田,明天说蓝淀塘的菜地,后天说代家湾的杉木。

每一个土坎、每一株玉米都刻在她记忆的硬盘上,既不能删除也休想覆盖。

一位曾经批斗过她的村民进城,她在不会说普通话的情况下,竟然问到那个村民的住处,把他请到家里来隆重招待。

只要能听到故乡的一两则消息,她非常愿意忘记仇恨。

谁家的母牛生崽了,她会笑上大半天,若是听到村里某位老人过世,她就躲到角落悄悄抹泪。

有一天,这个高大的矮个子母亲忽然病倒,她铁一样的躯体终于抵挡不住时间的消耗,渐渐还原为肉身。

从来不住院从来不吃药的她被医院强行收留,还做了化疗。

她躺在病床上越缩越小,最后只剩下一副骨架。

她昏过去又醒过来,即便痛成这样,嘴里喃喃的还是故乡的名字。

临终前一晚,不知道她哪来的气力,忽地从床上坐起来,叫我姐连夜把她背回故乡。

我何尝不想满足她的愿望,只是谷里没有止痛针,没有标准的卫生间,更没有临时的抢救。

因此,在她还有生命之前,我只能硬起心肠把她留在县城医院,完全忽略了她对故乡的依赖。

母亲是在一场瓢泼的大雨中回归故乡的土地的。

我怕雨水冷着她的身体,就在新堆的坟上盖了一块塑料布。

当母亲彻底离开我之后,故乡猛地就直逼过来,显得那么强大那么安慰。

故乡像我的外婆。

终于把母亲抱在怀里。

今年十月,我重返故乡,看见母亲已变成一片青草,铺在楠竹湾的田坎上。

我抚摸着那片草地,认真地打量故乡,发觉天空比过去的蓝,树比过去的高,牛比过去的壮,山坡上的玉米棒子也比过去的长得大……曾经被我记忆按下“暂停”的村民,一个个都动起来,他们脸上的皱纹头上的白发第一次那么醒目。

我终于明白,故乡已经代替了我的母亲。

有母亲的地方就能止痛疗伤,就能拴住漂泊动荡的心灵。

(选自《天涯》,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A.我成了母亲的精神寄托,母亲时时刻刻为我操劳,为我而生活,为我鞠躬尽瘁。

B.母亲为了供应我上学读书,不仅辛勤劳作,而且变卖了所有家产,因为,她不知道供应一个孩子上学要这么大的花销。

C.虽然为了供应我上学,面对所有困难,母亲并没有屈服、退缩,而是想尽一切办法满足我,让我十分感动。

D.母亲对于伤害过自己的老乡,不记恨他的过错,而且主动约他进门,与其叙旧,表现出她大公无私的品行。

E.在作者的心里,故乡就是母亲,二者已经融为一体,无法分割。

对母亲的感情化作了对故乡的深深眷恋。

【答案】BD

【解析】B变卖了家产不是事实。

D大公无私不准确,夸大虚饰。

(2)从全文看,文章开头“如果不是母亲,我就不会有故乡”一句有哪些作用?

请具体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开启下文(或“总领全文”),叙说母亲怎样生养作者。

②照应题目(或“首尾响应”),揭示母亲与故乡的关系。

③表现主题,抒发作者对母亲的热爱。

(3)文中画线的两处,在表达上有什么共同之处?

它们各自又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都运用了比喻的修辞。

②第一句形象地表现了母亲的苍老,暗示母亲为儿子的付出。

③第二句形象地表现了母亲对故乡记忆的深刻,写出了母亲对故乡的感情。

(4)试探究本文题目“故乡,您终于代替了我的母亲”的深刻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过去因为爱母亲才爱故乡。

②现在(或“母亲去世后”)通过爱故乡来怀念母亲。

(或“因为母亲埋葬在故乡,所以眷恋故乡”。

)③故乡代替了母亲,给予人力量和慰藉(或“给我止痛疗伤,拴住我漂泊动荡的心灵”)。

2.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

(1)~(4)题。

消逝的钟声

史铁生

①站在台阶上张望那条小街的时候,我大约两岁多。

②我记事早。

我记事早的一个标记,是斯大林的死。

有一天父亲把一个黑色镜框挂在墙上,奶奶抱着我走近看,说:

斯大林死了。

镜框中是一个陌生的老头儿,突出的特点是胡子都集中在上唇。

在奶奶的涿州口音中,“斯”读三声。

我心想,既如此还有什么好说,这个“大林”当然是死的呀?

我不断重复奶奶的话,把“斯”读成三声,觉得有趣,觉得别人竟然都没有发现这一点可真是奇怪。

多年以后我才知道,那是1953年,那年我两岁。

③终于有一天奶奶领我走下台阶,走向小街的东端。

我一直猜想那儿就是地的尽头,世界将在那儿陷落、消失——因为太阳从那儿爬上来的时候,它的背后好像什么也没有。

谁料,那儿更像是一个喧闹的世界的开端。

那儿交叉着另一条小街,那街上有酒馆,有杂货铺,有油坊、粮店和小吃摊;因为有小吃摊,那儿成为我多年之中最向往的去处。

那儿还有从城外走来的骆驼队。

“什么呀,奶奶?

”“啊,骆驼。

”“干嘛呢,它们?

”“驮煤。

”“驮到哪儿去呀?

”“驮进城里。

”驼铃一路丁零当啷丁零当啷地响,骆驼的大脚趟起尘土,昂首挺胸目空一切,七八头骆驼不紧不慢招摇过市,行人和车马都给它让路。

我望着骆驼来的方向问:

“那儿是哪儿?

”奶奶说:

“再往北就出城啦。

”“出城了是哪儿呀?

”“是城外。

”“城外什么样儿?

”“行了,别问啦!

”我很想去看看城外,可奶奶领我朝另一个方向走。

我说“不,我想去城外”,我说“奶奶我想去城外看看”,我不走了,蹲在地上不起来。

奶奶拉起我往前走,我就哭。

“带你去个更好玩儿的地方不好吗?

那儿有好些小朋友……”我不听,一路哭。

④越走越有些荒疏了,房屋零乱,住户也渐渐稀少。

沿一道灰色的砖墙走了好一会儿,进了一个大门。

啊,大门里豁然开朗完全是另一番景象:

大片大片寂静的树林,碎石小路蜿蜒其间。

满地的败叶在风中滚动,踩上去吱吱作响。

麻雀和灰喜鹊在林中草地上蹦蹦跳跳,坦然觅食。

我止住哭声。

我平生第一次看见了教堂,细密如烟的树枝后面,夕阳正染红了它的尖顶。

⑤我跟着奶奶进了一座拱门,穿过长廊,走进一间宽大的房子。

那儿有很多孩子,他们坐在高大的桌子后面只能露出脸。

他们在唱歌。

一个穿长袍的大胡子老头儿弹响风琴,琴声飘荡,满屋子里的阳光好像也随之飞扬起来。

奶奶拉着我退出去,退到门口。

唱歌的孩子里面有我的堂兄,他看见了我们但不走过来,唯努力地唱歌。

那样的琴声和歌声我从未听过,宁静又欢欣,一排排古旧的桌椅、沉暗的墙壁、高阔的屋顶也似都活泼起来,与窗外的晴空和树林连成一气。

那一刻的感受我终生难忘,仿佛有一股温柔又强劲的风吹透了我的身体,一下子钻进我的心中。

后来奶奶常对别人说:

“琴声一响,这孩子就傻了似的不哭也不闹了。

”我多么羡慕我的堂兄,羡慕所有那些孩子,羡慕那一刻的光线与声音,有形与无形。

我呆呆地站着,徒然地睁大眼睛,其实不能听也不能看了,有个懵懂的东西第一次被惊动了——那也许就是灵魂吧。

后来的事都记不大清了,好像那个大胡子的老头儿走过来摸了摸我的头,然后光线就暗下去,屋子里的孩子都没有了,再后来我和奶奶又走在那片树林里了,还有我的堂兄。

堂兄把一个纸袋撕开,掏出一个彩蛋和几颗糖果,说是幼儿园给的圣诞礼物。

⑥这时候,晚祈的钟声敲响了——唔,就是这声音,就是他!

这就是我曾听到过的那种缥缥缈缈响在天空里的声音啊!

⑦“他在哪儿呀,奶奶?

⑧“什么?

你说什么?

⑨“这声音啊,奶奶,这声音我听见过。

⑩“钟声吗?

啊,就在那钟楼的尖顶下面。

⑪这时我才知道,我一来到世上就听到的那种声音就是这教堂的钟声,就是从那尖顶下发出的。

暮色浓重了,钟楼的尖顶上已经没有了阳光。

风过树林,带走了麻雀和灰喜鹊的欢叫。

钟声沉稳、悠扬、飘飘荡荡,连接起晚霞与初月,扩展到天的深处或地的尽头……

⑫不知奶奶那天为什么要带我到那儿去,以及后来为什么再也没去过。

⑬不知何时,天空中的钟声已经停止,并且在这块土地上长久地消逝了。

⑭多年以后我才知道,那教堂和幼儿园在我们去过之后不久便都拆除。

我想,奶奶当年带我到那儿去,必是想在那幼儿园也给我报个名,但未如愿。

⑮再次听见那样的钟声是在40年以后了。

那年,我和妻子坐了八九个小时飞机,到了地球另一面,到了一座美丽的城市,一走进那座城市我就听见了他。

在清洁的空气里,在透澈的阳光中和涌动的海浪上面,在安静的小街,在那座城市的所有地方,随时都听见他在自由地飘荡。

我和妻子在那钟声中慢慢地走,认真地听他,我好像一下子回到了童年,整个世界都好像回到了童年。

对于故乡,我忽然有了新的理解:

人的故乡,并不止于一块特定的土地,而是一种辽阔无比的心情,不受空间和时间的限制;这心情一经唤起,就是你已经回到了故乡。

(1)下列选项对本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文章开头用“张望”“终于”“一直猜想”等词,流露出作者幼时对未知世界的好奇与向往,也为下文写自己到了外面世界目不暇接的情形作了铺垫。

B.文章第③段写“我”与奶奶的对话很是简洁,朴实而有趣,也更加形象地突出了幼时的作者来到外边世界时不听奶奶话的一面。

C.第⑪段画线句子属于景物描写,通过“带走了麻雀和灰喜鹊的欢叫”“扩展到天的深处或地的尽头”等语句,突出了钟声的洪亮。

D.“琴声一响,这孩子就傻了似的不哭也不闹了。

”奶奶的这句话侧面印证了幼时的“我”听到琴声痴迷的情态。

E.本文围绕“听到钟声”的几次感受,表达了作者对童年美好生活的回忆,更将这一种特殊的人生体验上升到对“故乡”新的理解的高度。

【答案】BC

【解析】B项,“突出了幼时的作者来到外边世界时不听奶奶话的一面”理解浅显,也不正确,这里是写孩子对外面世界的好奇和向往。

C项,“洪亮”显然与文中的“沉稳”“悠扬”相矛盾。

(2)本文标题为“消逝的钟声”,文章前面第①~④段内容与钟声无关,但写得细腻入微。

为什么要写这些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第①~④段写了小时候的回忆,丰富了文章的内容。

(2)丰富了钟声的内涵,揭示了文章的主题。

(3)为下文作铺垫,使文章更为真实。

(3)请赏析第⑤段画线的文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运用了比喻、拟人、通感(通过视觉、触觉来写听觉)等修辞及侧面描写的手法。

没有直接写声音,而是通过环境的侧面烘托、通过宁静活泼的环境、通过奶奶的话、“我”的感受来写音乐对“我”的心灵所产生的巨大作用,“我”对宁静欢欣的音乐的喜爱,为下文钟声的出现作铺垫。

(4)作者40年后听到的钟声与以前一样吗?

请从内容方面分析,写这一次听到的钟声的作用。

本文标题若改为“钟声”或“飘在天空中的钟声”,你认为怎样?

请简析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一)

(1)不一样。

对于故乡有了新的理解:

故乡是一种辽阔无比的心情,故乡是曾经拥有过的超越时空限制的自由的心灵世界。

(2)写成年后的钟声,在内容上丰富了钟声的内涵,同时也是对“我”小时候懵懂追求的一种确证:

钟声是“我”一生都在追寻的内容,突出了钟声对于“我”的意义。

(二)我认为不行。

“消逝的钟声”中的“消逝”一词,概括了城市钟声不再的事实和由此而产生的怅惘之情,有概括文章主旨的“点睛”之功。

“钟声”显然过于宽泛,“飘在天空中的钟声”虽然也能从文中找到对应的文段,但太偏离中心,可能会误导读者对本文的理解。

3.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

(1)~(4)题。

错 误

——中国故事常见的开端

张晓风

在中国,错误不见得是一件坏事,诗人愁予有首诗,题目就叫《错误》,末段那句“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四十年来像一枝名笛,不知被多少嘴唇呜然吹响。

《三国志》里记载周瑜雅擅音律,即使酒后也仍然轻易可以辨出乐工的错误。

当时民间有首歌谣唱道“曲有误,周郎顾”,诗人多事,故意翻写了两句“欲使周郎顾,时时误拂弦”,是无限机趣,描述弹琴的女孩贪看周郎的眉目,故多弹错几个音,害他频频回首,风流俊赏的周郎哪料到自己竟中了弹琴素手甜蜜的机关。

在中国,故事里的错误也仿佛是那弹琴女子在略施巧计,是善意而美丽的——想想如果不错它几个音,又焉能赚得你的回眸呢?

错误,对中国故事而言有时几乎成为必须了。

如果你看到《花田错》《风筝误》《误入桃源》这样的戏目不要觉得古怪,如果不错它一错,哪来的故事呢!

我们先来讲《红楼梦》吧,女娲炼石补天,偏偏炼了三万六千五百零一块。

本来三万六千五百是个完整的数目,非常精准正确,可以刚刚补好残天。

女娲既是神明,她心里其实是雪亮的,但她存心要让一向正确的自己错它一次,要把一向精明的手段错它一点。

“正确”,只应是对工作的要求,“错误”,才是她乐于留给自己的一道难题,她要看看那块多余的石头,究竟会怎么样往返人世,出入虚实,并且历经情劫。

就是这一点点的谬错,于是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下,便有了一块顽石,而由于有了这块顽石,又牵出了日后的通灵宝玉。

整一部《红楼梦》原来恰恰只是数学上三万六千五百分之一的差误而滑移出来的轨迹,并且逐步演化出一串荒唐幽渺的情节。

世上的错误往往不美丽,而美丽又每每不错误,惟独运气好碰上“美丽的错误”才可以生发出歌哭交感的故事。

《水浒传》楔子里的铸错则和希腊神话“潘朵拉的盒子”有此类似,都是禁不住好奇,去窥探人类不该追究的奥秘。

但相较之下,洪太尉“揭封”又比潘朵拉“开盒子”复杂得多。

他走完了三清堂的右廊尽头,发现了一座神秘的建筑:

门缝上交叉贴着十几道封纸,上面高悬着“伏魔之殿”四个字,据说从唐朝以来八九代天师每一代都亲自再贴一层封皮,锁孔里还灌了铜汁。

洪太尉禁不住引诱,竟打烂了锁,撕下封条,踢倒大门,撞进去掘石碣,搬走石龟,最后又扛起一丈见方的大青石板,这才看到下面原来是万丈深渊。

刹那间,黑烟上腾,散成金光,激射而出。

仅此一念之差,他放走了三十二座天罡星和七十二座地煞星,合共一百零八个魔王……

《水浒传》里一百零八个好汉便是这样来的。

中国的历史当然不该少了尧舜孔孟,但如果不是洪太尉伏魔殿那一搅和,我们就是失掉夜奔的林冲或醉打出山门的鲁智深,想来那也是怪可惜的呢!

一部《镜花缘》又是怎么样的来由?

说来也是因为百花仙子犯了一点小小的行政上的错误,因此便有了众位花仙贬入凡尘的情节。

犯了错,并且以长长的一生去截补,这其实也正是部分的人间故事吧!

这一段段美丽的错误都好得令人艳羡称奇!

从比较文学的观点看来,有人以为中国故事里往往缺少叛逆英雄。

像宙斯,那样弑父自立的神明,像雅典娜,必须拿斧头开父亲脑袋自己才跳得出来的女神,在中国是不作兴有的。

还算捣蛋精的哪吒太子,一旦与父亲冲突,也万不敢“叛逆”,他只能“剔骨剜肉”以还父母罢了。

中国的故事总是从一件小小的错误开端,诸如多炼了一块石头,失手打了一件琉璃盏,太早揭开坛子上有法力的封口。

不是叛逆,是可以理解的小过小犯,是失手,是大意,是一时兴起或一时失察。

“叛逆”太强烈,那不是中国方式。

中国故事只有“错”,而这个“错”既是“错误”之错,也是“交错”之错,交错不是什么严重的事,只是两人或两事交互的作用——在人与人的盘根错节间就算是错也不怎么样。

像百花之仙,待历经尘劫回来,依旧是仙,仍旧冰清玉洁馥馥郁郁,仍然像掌理军机令一样准确的依时开花。

就算在受刑期间,那也是一场美丽的受罚,她们是人间女儿,兰心惠质,生当大唐盛世,个个“纵其才而横其艳”,直令千古以下,回首乍望的我忍不住意飞神驰。

年轻,有许多好处,其中最足以傲视人者莫过于“有本钱去错”,年轻人犯错,你总得担待他三分——有一次,我给学生订了作业,要他们每人念几十首诗,录在录音带上缴来。

有的学生念得极好,有时又念又唱,极为精彩。

有的却有口无心,苏东坡的“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不知怎么回事,有好几个学生念成“一年好景须君记”,我听了,一面摇头莞尔,一面觉得也罢,苏东坡大约也不会太生气。

本来的句子是“请你要记得这些好景致”,现在变成了“好景致得要你这种人来记”,这种错法反而更见朋友之间相知相重之情了。

在中国,那些小小的差误,那些无心的过失,都有如偏离大道以后的岔路。

岔路亦自有其可观的风景,“曲径”似乎反而理直气壮的可以“通幽”。

错有错着,生命和人世在其严厉的大制约和惨烈的大叛逆之外也不妨有中国式的小差错小谬误或小小的不精确。

岔路可以是另一条道路的起点,容错误是中国故事里急转直下的美丽情节。

(有删节)

(1)下列对于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风流俊赏的周郎哪料到自己竟中了弹琴素手甜蜜的机关”这一句中运用了借代的手法,使语言生动形象,具有丰富的画面感。

B.“错误,对中国故事而言有时几乎成为必须了”说明善意而美丽错误是中国故事里普遍的现象,只有这样才能演绎出美丽的故事。

C.文章说“叛逆、太强烈,那不是中国方式”,“中国方式”指的是可以理解的小过小犯,是失手,是大意,是一时兴起或一时失察的错误。

D.倒数第二段从故事中的错误写到生活中的错误,说明故事中的精彩在生活中也有,这样写丰富了文章的内容。

E.这篇文章开头说“在中国,错误不见得是一件坏事”,结尾又说“在中国,那些小小的差误,那些无心的过失,都有如偏离大道以后的岔路”,首尾呼应,旨在告诉人们,不但要有容错的胸怀,还要有犯错的勇气。

【答案】BE

【解析】B.“只有这样”,过于绝对;E.“还要有犯错的勇气”,文中没有这层意思。

(2)文中作者选择的中国故事中一共写到了几个“错误”?

根据这些内容,概括文中“错误”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由周瑜善于听出乐工的错误写到弹琴女子故意弹错,只为换得周郎的回顾。

②《红楼梦》中女娲故意多炼一块石头,才有了后面一系列歌哭交感的故事。

③《水浒传》中洪太尉禁不住诱惑,放走了一百零八个魔王,以至后面有了梁山好汉扶弱济贫的故事。

④《镜花缘》中的女性仙子因为访友下棋未归,导致众花在雪夜提前齐开,最终百花仙子被贬入凡尘。

“错误”具体指中国故事开端中常见的善意而美丽的小小的差误、无心的过失。

(3)结合文意,鉴赏画线的语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运用比喻修辞,人生中无心的过失,也可以出现美丽的情节。

(4)从文章主旨的角度,赏析文章的行文思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文章认为在中国错误不见得就是一件坏事,是善意而美丽的;②为了说明这一点先从诗作《错误》写起,再用中国故事来阐释;③然后和外国文学进行比较;④最后用现实生活中的例子解释。

4.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

(1)~(4)题。

等待槐花开

锦 墨

窗外有一株老槐树,我每天清晨都在拉开窗帘的瞬间,与它相对而视。

在这仲春时节,它依然含蓄。

黑黢黢的皮肤,裹藏着耐得住寂寞的心灵,在它的丫枝间我找不到一丝绿意。

我更不知道她什么时候会悄然间给我一树繁花?

可即使繁花满枝,谁还会和我一起分享氤氲的香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文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