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必修上册第13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作业.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885552 上传时间:2023-02-07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2.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必修上册第13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作业.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部编版必修上册第13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作业.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部编版必修上册第13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作业.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部编版必修上册第13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作业.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部编版必修上册第13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作业.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版必修上册第13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作业.docx

《部编版必修上册第13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作业.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必修上册第13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作业.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部编版必修上册第13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作业.docx

部编版必修上册第13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作业

第13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必备知识基础练

进阶训练第一层

 

知识点一

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

1.明太祖朱元璋认为:

“君不能躬揽庶政,故大臣得以专权自恣。

”为此,他对中央机构做出的重大调整是(  )

A.设立内阁B.废除宰相制度

C.实行行省制度D.设立中书门下

2.下图所列内容是中国古代某行政机关的职权特点。

据此推断该行政机关是(  )

1.形成时期长,而且始终没有取得法定的地位,始终不是中央一级正式的行政机构

2.与皇权矛盾重重,又始终屈服在皇权的重压下

3.与六部经常互争雄长,矛盾重重

4.受制于司礼监太监,矛盾深刻

A.唐朝尚书省B.元朝中书省

C.明朝内阁D.清朝军机处

知识点二

海上交通与沿海形势

3.史书记载郑和船队经过爪哇国,当地“一般国人最喜中国青花瓷器……则用铜钱买易”。

材料反映郑和下西洋促进了(  )

A.明朝国威的树立

B.中国和亚非国家的经济交流

C.明朝航海技术的发展

D.中国和亚非国家的政治交往

4.“郑和这次远航共有船只六十二艘……每船可容千余人……船上有航海图、罗盘针……只要不抢掠宝船的货物,或先向郑和的舰队袭击,郑和是不使用武力的。

”材料表明“郑和这次远航”的特点不包括(  )

A.利润丰厚B.规模较大

C.技术先进D.和平交往

知识点三

内陆边疆与明清易代

5.永乐九年(1411年),明成祖正式设立奴儿干都司,作为管辖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的最高地方军政机构,其主要官员初为流官,后为世袭。

奴儿干都司的设立(  )

A.完善了地方监察体制

B.加强了中央对边疆的管理

C.改变了中央行政体制

D.缓解了中央与地方的对立

6.清朝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

1636年,改国号为“大清”的皇帝是(  )

A.努尔哈赤B.皇太极

C.朱元璋D.李自成

 

关键能力综合练

进阶训练第二层

1.“百僚未起朕先起,百僚已睡朕未睡。

不如江南富足翁,日高丈五犹披被。

”明太祖在位时曾再三对百官诉苦。

至明成祖时,为改变皇帝过于劳累的局面,采取的措施是(  )

A.设立了南书房B.设枢密院

C.设殿阁大学士D.设立内阁

2.《明史》载:

“成祖简翰林官直(值)文渊阁,参预机务……其时章疏直达御前,多出宸(帝王)断。

儒臣入直,备顾问而已。

”可见,当时内阁阁臣的职责是(  )

A.参与机务,批答章疏B.参与决策,传达公文

C.参与政务,充当顾问D.参与政事,主管文教

3.永乐十八年(1420年),明朝在北京东安门内建立了东厂,设掌印太监一员,掌班、领班、司房无定员。

贴刑二员,“掌刺缉刑狱之事”。

东厂的设置从本质上反映出(  )

A.中央机构的进一步完备

B.君主专制的强化

C.监察体系的进一步完善

D.宦官权力的扩大

4.明初,政府在西北边境一些地方设茶马司,以茶叶换藏马;在东北边境设互市市场,以布匹、粮食换蒙古族毛皮、牛马、木材。

明末,女真族兴起,明政府在开原、抚顺设互市市场,交换女真族人参、马匹、东珠、貂皮。

这表明明朝(  )

A.北方贸易比南方发达

B.对外贸易比对内贸易发达

C.推动少数民族地区贸易发展

D.边境放弃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5.清初,在制度构建过程中,将明太祖谕令工部铸造铁牌严禁宦官干政的传说付诸实践,并利用修史的机会,将明代尚存争论的这一故事坐实。

其根本目的是(  )

A.杜绝宦官干预朝政

B.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C.采用明朝统治措施

D.认定铁牌内容的真实性

6.明代在江浙、福建和广东等沿海地区厉行“海禁”。

明代有史料记载:

禁令之下,“漳闽之人与‘蕃舶夷商’贸贩方物,往来络绎于海上”。

由此可见(  )

A.“海禁”并未影响中国的对外贸易

B.频繁的中外贸易使“海禁”政策瓦解

C.“海禁”政策出现上下相背离现象

D.明代政府并未真正实行过“海禁”

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丞相者,朕之股肱,所与共承庙宇,统理海内,辅朕之不逮,以治天下也。

——《汉书·孔光传》引汉哀帝语

材料二 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五军都督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

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

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将犯人凌迟,全家处死。

——明太祖《皇明祖训·祖训首章》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丞相的主要作用。

 

(2)根据材料二,概括明朝政治制度的主要特征。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政治制度改革的发展趋势。

 

学科素养升级练

进阶训练第三层

1.(素养——家国情怀)中国历朝历代政治文化的传播,从内容来看是相差无几的,从形式来看也没有明显的变化。

明清两代充分继承了前代的政治文化,又显现出一些其时代的特征。

下列属于明清独特政治文化的是(  )

A.君权神授皇权至上B.推崇理学剪除异端

C.忠孝伦理家国同构D.先富后教开明统治

2.(素养——家国情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刺史”即是刺举不法之人。

(汉)武帝时称部刺史,全国划分为十三个部(州),每部(州)包括若干个郡。

每年秋八月,刺史分部周行督察,年终返京奏报,其没有常设的办事机构,走到哪里便临时设“治所”或“所止理事处”,作为中央政府派遣的监察特使,其具体职责从一开始就有明文规定,即“六条问事”。

对于郡国诸侯王的行为一经查出有违法之处,便可奏报皇帝,其不察小吏,专察大吏,不光举劾奏报,还可以贬退大吏,刺史受中央御史中丞直接管辖,地位并不高,属下大夫,待遇也不丰厚,每年秩六百石,但刺史所监察的对象却远远高出自身的地位,可以监察二千石的官吏(地位相当于郡守,即地方最高职位)。

——摘编自窦重山《浅论刺史制度的产生及其演变过程》

材料二 在效忠和效率这对困扰所有国家官僚机构的矛盾中,中国传统国家一向着意点就是前者;作为一个传统的农业国度,生活节奏相当缓慢,不在军情紧急情况下,行政效率一般不是大问题,而效忠与否往往关系着王朝的生死存亡,任何官员个体或者群体对皇权不忠,都是皇帝无法容忍的。

一个庞大的全能式的行政体系,本身存在无限扩张权力的可能性,如果没有另外一种机制制衡,后果将难以设想。

这将会导致皇权无法有效地控制局面,中国古代监察系统即是这种制衡机制的表现之一。

传统中国的制衡机制,跟其他古代国家相比,应该说是比较好的。

当然,其缺陷也是很明显的。

——摘编自张鸣《中国政治制度史导论》

(1)据材料一,指出汉武帝时部刺史的特点及其工作机制。

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武帝设立部刺史的主要目的及其意义。

 

(2)据材料二,概述中国古代监察系统的功能。

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中国古代监察系统中“效忠”和“效率”的关系。

 

第四单元 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

第13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必备知识基础练

1.答案:

B

解析:

设立内阁的是明成祖朱棣,不是朱元璋,A项错误。

C项出现在元朝,不是明朝。

D项是唐代出现的机构。

所以,排除A、C、D三项。

材料内容明显说明朱元璋认为宰相是皇帝独揽朝政的阻碍,要求废除宰相制度,故选B项。

2.答案:

C

解析:

唐朝尚书省、元朝中书省均是中央正式的行政机构,A、B两项错误;明太祖设殿阁大学士,明成祖正式设立内阁,形成时间较长,之后,内阁权力增大,但始终不能正式统率六部,行使权力时受到司礼监太监节制,C项正确;军机大臣跪受笔录,军政大权完全集中到皇帝手中,不符合“与皇权矛盾重重”的信息,D项错误。

3.答案:

B

解析:

根据题干材料中的关键信息“爪哇国”“中国青花瓷”“用铜钱买易”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405~l433年郑和共七次下西洋。

郑和的远航促进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也加强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故B项符合题意。

4.答案:

A

解析:

材料中“郑和这次远航共有船只六十二艘……每船可容千余人”说明规模较大;“船上有航海图、罗盘针”说明技术先进;“只要不抢掠宝船的货物,或先向郑和的舰队袭击,郑和是不使用武力的”则说明郑和远航是和平交往。

从材料看并没有提及利润丰厚,事实上郑和下西洋也不是追求丰厚的利润,更多的是为了宣扬国威、传播友谊。

故本题答案为A项。

5.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明代设立奴儿干都指挥使司的意义。

奴儿干都指挥使司是明朝设置的管辖边疆地区的机构,不是地方监察机构,故A项错误;奴儿干都指挥使司的设立加强了对东北边疆的政权建设,体现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故B项正确;奴儿干都指挥使司是中央在地方设置的机构,没有改变中央行政体制,故C项错误;奴儿干都指挥使司的设立有利于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辖,与缓解中央与地方的对立无关,故D项错误。

6.答案:

B

关键能力综合练

1.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明初设立内阁的背景。

清代康熙帝设立南书房,故A项错误;宋代设枢密院,故B项错误;明太祖设置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故C项错误;明成祖设内阁大学士,开始参与机密事务的决策,“内阁”由此出现,故D项正确。

2.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内阁的职责。

依据“参预机务”“备顾问而已”可知当时内阁阁臣的职责是参与政务,充当顾问,故C项正确。

3.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明代君主专制的加强。

东厂是特务情报机关,不是常规的中央机构,由亲信宦官担任首领,只对皇帝负责,是皇帝的耳目和爪牙,本质上反映了君主专制强化,故B项正确。

4.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明代的民族关系。

明朝在边境地区设立的互市市场,主要是与少数民族交换物品,显然这一举措有利于推动少数民族地区贸易发展,故C项正确;材料主要论述少数民族地区商业贸易,并没有比较南北方贸易的信息,故A项错误;与少数民族地区的贸易仍属于国内贸易,不是对外贸易,故B项错误;明朝政府一直厉行重农抑商政策,并不是放弃该政策,故D项错误。

5.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清初加强中央集权的史实。

清初政府将明太祖严禁宦官干政的传说付诸实践,直接目的是杜绝宦官干预朝政,根本目的是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故选B项,排除A项;采用明朝的统治措施是手段而非目的,排除C项;认定铁牌内容的真实性,也是手段,排除D项。

6.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明代“海禁”政策。

据材料“厉行‘海禁’……漳闽之人与‘蕃舶夷商’贸贩方物,往来络绎于海上”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海禁”政策没有得到民众的积极响应,出现上下相背离的现象,故C项正确;“海禁”政策影响了中国的对外贸易,故A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海禁”政策瓦解,故B项错误;明代政府实行了“海禁”政策,D项错误。

7.答案:

(1)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率领百官筹划全国政务,减少皇帝的决策失误等。

(2)废除丞相,设五府、六部等分理全国军政、行政等国事;各部门相互监督和牵制,保证全国大权集中到皇帝手中。

(3)趋势:

皇帝专制权力越来越大,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到绝对君主专制。

解析:

(1)问,由“共承庙宇,统理海内,辅朕之不逮,以治天下也”可知,丞相的作用就是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

(2)问,由“今我朝罢丞相”可知,材料反映了秦朝设立的宰相制度被废除。

废丞相之后,分别设立五府(五军都督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管理国家的行政、司法事务。

“彼此颉颃,不敢相压。

事皆朝廷总之”,就是各部门相互监督和牵制,保证全国大权集中到皇帝手中。

通过逐层分析,纵向对比,就能概括出明朝政治制度的特点。

第(3)问,秦汉时期,丞相辅佐皇帝治理天下,皇权受到相权的制约;明清时期,废除丞相制度,失去相权的制约,皇帝专制权力越来越大,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到绝对君主专制。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就可以答出发展趋势。

学科素养升级练

1.答案:

B

解析:

君权神授、皇权至上是历代政治文化的共性,故A项错误;明清时期随着君主专制的加强,文化专制加强,理学的统治地位进一步凸显,日益成为束缚思想的桎梏,而具有进步思想的思想家则被视为异端而遭受打击,故B项正确;忠孝伦理、家国同构并非明清独有,汉代以后历代都存在,故C项错误;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加强,不存在开明统治,故D项错误。

2.答案:

(1)特点:

官卑而权重(或“秩卑”而“任重”);中央派遣并直辖;职责有明文规定;无常设办事机构。

机制:

每年分部巡视督察,年终返京奏报;专察大吏,可以举劾奏报或贬退大吏。

目的:

监察、清正并抑制地方权势的扩大,维护中央权威。

意义:

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国家统一;整顿了吏治,有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

(2)功能:

保障官僚体系对王朝的效忠;保证王朝权力结构的制衡。

关系:

古代中国是“人治”的社会,监察系统的效率受到皇帝个人素质及皇帝制度的影响,专制皇权下的皇帝更看重的是效忠。

解析:

(1)问,第一小问“特点”,根据材料一信息进行概括可知,官卑而权重(或“秩卑”而“任重”);中央派遣并直辖;职责有明文规定;无常设办事机构。

第二小问“机制”,对材料一概括可知,每年分部巡视督察,年终返京奏报;专察大吏,可以举劾奏报或贬退大吏。

第三小问“目的”,根据所学知识,汉武帝设立刺史的目的是监察、清正并抑制地方权势的扩大,维护中央权威。

第四小问“意义”,从加强中央集权和整治吏治两个角度回答。

(2)问,“功能”可对材料二进行归纳概括;“关系”根据材料一、二及所学知识可知,古代中国是“人治”的社会,监察系统的效率受到皇帝个人素质及皇帝制度的影响,专制皇权下的皇帝更看重的是效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