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营养学整理.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884457 上传时间:2023-02-07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27.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植物营养学整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植物营养学整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植物营养学整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植物营养学整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植物营养学整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植物营养学整理.docx

《植物营养学整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植物营养学整理.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植物营养学整理.docx

植物营养学整理

植物营养学复习整理

第一章绪论

1、植物营养与肥料学科研究的展望

(1)加强营养物质的循环和再利用

作物吸收的营养物质只能被人类或动物利用一小部分,大部分则存在于排泄物或废弃物之中。

给土壤返还这些有机物料,加强这一部分营养物质的再利用,并加上适量的外界营养物质投入,则营养物质的匮缺将不会成为问题。

秸杆还田技术,有机肥料研制与应用,农业废弃物的综合利用等。

(2)提高营养物质的利用效率

平衡施肥、精确施肥(养分平衡)

测土施肥(明确土壤养分的供应能力)

改善作物生育条件:

改变栽培方式、改良土壤、协调水分和养分的供应条件等。

(3)提高植物吸收利用养分的能力

创造或利用那些对养分利用效益高的基因型品种是合理利用资源、减少环境污染和劳力投入的一条重要途径。

养分利用效益高:

吸收效率高,利用效率高。

利用分子生物技术,通过基因工程手段对作物的营养特性进行改造,选育营养高效型的作物品种。

(4)发展保肥增效的新型肥料

化学肥料利用率低,就其本身来说,存在着三个问题:

一是多为单元肥料,养分不完全;二是容易变化,如氮肥会挥发,发生硝化和反硝化,磷肥容易退化、固定;三是溶解过快(特别是氮肥),容易造成淋失。

生产复合或复混肥,是向肥料中加入各种增效物质,生产缓释或控释肥料。

2、植物营养学

研究植物对营养物质吸收、运输、转化和利用的规律及植物与外界环境间营养物质和能量交换的科学。

3、矿质营养学说

腐殖质是地球上有了植物之后才形成的。

植物最初的营养物质必然是矿质元素,腐殖质只有通过改良土壤、分解产生矿质元素和CO2来实现其营养作用。

因此,矿质元素才是植物必需的基本营养物质。

这就是著名的植物矿质营养学说。

4、养分归还学说

由于作物的收获必然要从土壤中带走某些养分物质,土壤养分将越来越少,如果不把这些矿质养分归还土壤,土壤将变得十分贫瘠。

因此必须把作物带走的养分全部归还给土壤。

5、最小养分律

作物产量受土壤中相对含量最少的养分因子所控制,产量高低随最小养分补充量的多少而变化,如果这个因子得不到满足,即使增加其他的养分因子,作物产量也不可能提高。

含义:

最小养分是指土壤中相对含量最少,不是土壤中绝对含量最少的那种养分,相对于作物适宜量而言,含量最低的元素就是最小养分。

最小养分是随着条件变化而变化的,如随作物产量水平和肥料的施用量而变的。

最小养分不能用其它养分代替,即使其他养分增加再多,也不能提高产量,甚至减产。

最小养分不是单一的作用,还必须同时改善与作物生长有关的其他营养元素甚至其他因素。

第二章

1、必须元素判断标准

(1)不能完成生活史

(2)功能不能由其它元素替代

(3)直接参与植物代谢

2、影响植物养分吸收的因素

内在因素

(1)植物的形态学差异

A.茎和叶形态差异对养分吸收的影响

叶片的形状、大小、厚度和位置影响影响光能的吸收和营养物质的制造,从而影响能量的产生。

茎的结构影响养料的运输

B.根系形态特征对养分吸收的影响

根重、根长、根面积、根密度、侧根数量、根毛数量、根尖数量

(2)植物的生理学差异

A.生长速率

生长速率小,施肥增产效果差。

B.生长阶段

不同生育期对养料的需求不同

C.营养元素吸收的选择性

不同植物对养料的选择性吸收,体内含量差异巨大。

D.植物对养分吸收的自身调节

植物对离子的吸收受植物对养分需求量的主动控制,而这种控制的调节机制为负反馈调节,即当细胞内某一离子的缺乏和过剩都会产生和传递出一种负反馈信号,从而控制植物对养分的吸收。

E.根系阳离子交换量

一般根系阳离子交换量大,对养分的吸收能力强。

吸附在交换点位上的高价离子比低价离子更难解吸,有利于增加一价离子的吸收。

F.酶活性

酶活性大则提供的能量多,有利于养分的吸收。

如磷的吸收与磷酸酶活性成正相关。

水稻生育后期硝酸还原酶活性增加,所以可以利用NO3-N。

G.生长激素和毒素

生长素、激动素、脱落酸和毒素等影响植物代谢,从而影响植物对养分的吸收。

H.根系分泌物

一方面,通过分泌有机酸,活化根际养分,促进吸收。

如分泌麦根酸活化铁,分泌有机酸活化土壤中的磷,提高磷的生物有效性;另一方面,分泌有机物螯合有毒重金属,降低生物度性。

外在因素

(1)光照

A.影响能量产生

B.影响酶的活性和代谢

C.影响蒸腾作用

(2)温度

影响植物的生理功能,从而影响植物对养分的吸收。

一定范围内,温度升高,呼吸作增强,吸收养分的能力也增强。

低于2℃,植物的主动吸收基本停止。

(3)水分

A.养分迁移的介质,决定离子迁移的方式

B.加速养分的溶解

C.过多引起养分流失

间接影响:

影响土壤通透性和氧化还原电位,影响植物根系生长

(4)通气

影响:

根系呼吸作用、土壤养分形态、有害物质的产生

(5)pH

A.pH对根系表面电荷性质和膜透性的影响

酸性条件下,有利于阴离子吸收,碱性条件下,有利于阳离子吸收。

B.对养分形态和有效性的影响

C.对微生物活动的影响

(6)养分浓度

一定范围内,离子吸收的速率随介质离子浓度的提高而上升

(7)根际微生物

A.影响土壤氮素营养

固氮菌增加氮素供应;

反硝化细菌造成氮的流失

B.影响养分的转化、活化、竞争

C.合成植物激素和抗生素、改变植物根系形态

D.影响养分的吸收过程

E.改变氧化还原条件

F.菌根的作用:

VA菌根对磷锌铜元素吸收的促进机理

G.有害物质

3、利用源库关系调节作物产量

源库关系决定作物产量

(1)叶片是主要光合器官,源叶增多,有利于干物质的积累,提高籽粒产量;

(2)作物产量又受库的容量和强度限制,增加库容(穗数、果实数)有利于提高产量;

(3)源与库之间必须平衡协调,源库大小需要相互适应。

在生育后期延长叶面积稳定期,防止叶片脱落,充分利用光合作用,有利于提高产量;

(4)源库之间的物质运输受外界环境和植物激素的影响,因此要合理调节外界环境、合理利用植物激素,调节源库关系,提高作物产量。

4、元素不可替代律

每一种营养元素具有其特殊的生理功能,是其它元素不能代替的。

5、截获

根系在土壤的伸展过程中吸取直接接触到的养分的过程,是一种接触交换。

6、扩散

养分依靠分子或离子的化学势自发地从高浓度向低浓度方向迁移的过程。

7、养分的被动吸收

离子顺着电化学势梯度进行的扩散运动,这一过程不需要能量,没有选择性,也叫非代谢性吸收。

8、主动吸收

与被动吸收相反,由于植物体内养分离子浓度比外界土壤溶液浓度高,必须通过机体消耗能量,是依靠细胞壁“泵蛋白”来完成的一种逆电化学梯度的物质转运形式。

9、拮抗作用

一种离子的存在,抑制另一种离子的吸收。

10、营养临界期

是指营养元素过少或过多或营养元素间不平衡,对植物生长发育起着明显不良影响的那段时间。

11、最大效率期

是指营养物质在植物体内能产生最大效能的那段时间。

12、根际

由于植物根系的影响而使其理化生物性质与原土体有显著不同的那部分根区土壤。

13、根系分泌物

根系向根际土壤分泌大量容易分解的有机物质。

其分泌的数量因植物种类、苗龄、养分状况及环境条件等不同而不同。

占总干物重量的1%-30%。

14、根际效应

在根际中,植物根系不仅影响介质土壤中的无机养分的溶解度,也影响土壤生物的活性,从而构成一个“根际效应”。

15、短距离运输

植物水分和养分在细胞内或细胞间进行短距离运输,主要途径有质外体和共质体。

16、长距离运输

高等植物通过木质部和韧皮部维管系统进行长距离运输。

17、质外体

由细胞壁及细胞间隙等空间(包含导管与管胞)组成的体系。

复习题

1、植物根系的类型丛整体上可分为直根系和须根系。

2、根际是指由于受植物根系影响而使其理化生物性质与原土体有显著不同的部分根区土壤。

厚度通常只有几毫米。

3、土壤中的养分一般通过截获、质流和扩散等三种途径迁移至植物根系表面。

4、被动吸收和主动吸收的区别:

吸收类型

浓度梯度或电化学势梯度

代谢能量

选择性

被动吸收

顺着电化学势梯度

不需要

没有

主动吸收

养分逆浓度梯度

需要

5、介质中的离子间存在着拮抗作用作用和协同作用作用,从而影响着植物对养分的吸收。

6、植物需肥的关键时期有营养临界期和最大效率期。

第三章氮素营养

1、影响植物体内硝酸盐还原的因素

(1)植物种类:

与根系还原能力有关,如木本植物>一年生草本植物;油菜>大麦>向日葵>玉米。

(2)光照:

光照不足,硝酸还原酶活性低,使硝酸还要作用变弱,造成植物体内NO3—N浓度过高。

(3)温度:

温度过低,酶活性低,根部还原减少

(4)施氮量:

施氮过多,吸收积累也多(奢侈吸收)

(5)微量元素供应:

钼、铁、铜、锰、镁等微量元素缺乏,NO3--N难以还原

(6)影响NO3-N的还原作用

2、农田氮肥损失的途径

反硝化损失、氨挥发损失、淋溶损失、径流损失。

3、氮肥的种类、性质

(1)铵态氮肥(液氨、氨水、碳酸氢铵、氯化铵、硫酸铵)

共同特性(均含有NH4+)

1.易溶于水,易被作物吸收

2.易被土壤胶体吸附和固定

3.可发生硝化作用

4.碱性环境中氨易挥发

5.高浓度对作物,尤其是幼苗易产生毒害

6.对钙、镁、钾等的吸收有拮抗作用

典型:

碳酸氢铵:

无副作用,可作基肥、追肥,不宜作种肥。

要深施。

硫酸铵:

可作种肥,不宜在稻田施用。

易使土壤酸化板结。

氯化铵:

易使土壤酸化板结。

喜硫忌氯作物:

葱,蒜,油菜,烟草,薯类。

(2)硝态氮肥(硝酸铵、硝酸钠、硝酸钙、硝酸钾)

共同特性(均含有NO3-)

1.易溶于水,易被作物吸收(主动吸收)

2.不被土壤胶体吸附,易随水流失

3.易发生反硝化作用

4.促进钙镁钾等的吸收

5.吸湿性大,具助燃性(易燃易爆),银次也要深施。

6.硝态氮含氮量均较低

(3)酰胺态氮肥——尿素

分子式:

CO(NH2)2含氮量:

46%有机物纯品为白色针状结晶肥料为颗粒状易溶于水呈中性

可作为基肥、追肥,要深施,宜作根外追肥。

4、氮肥的合理分配原则

(1)根据作物特性(需氮作物)

(2)根据土壤条件(缺氮土壤,旱地)

(3)根据肥料特性

(4)根据气候条件(南方湿润宜施用铵态氮)

5、提高氮肥利用率的途径

(1)根据土壤的供氮能力,确定适宜施氮量

(2)选择适宜的施氮时期:

营养临界期,最大效率期

(3)深施覆土

(4)重视平衡施肥

(5)采用合理水肥综合管理

(6)施用长效肥料,氮肥增效剂等

6、氮的矿化作用

在微生物作用下,土壤中的含氮有机质分解形成氨或铵的过程。

7、生物固定

土壤中的铵态氮和硝态氮被微生物同化为其躯体的组成成分而被暂时固定的现象。

8、硝化作用

通气良好条件下,土壤中的NH4+在微生物的作用下氧化成硝酸盐的现象。

9、生理酸性(碱性)肥料

化学肥料进入土壤后,如植物吸收肥料中的阳离子比阴离子快时,土壤溶液中就有阴离子过剩,生成相应酸性物质,久而久之就会引起土壤酸化。

这类肥料称为生理酸性肥料。

反之,即为生理碱性肥料。

复习题

1、氮素是植物体中蛋白质、核酸和核蛋白、酶、叶绿素等的组成成分。

2、旱地植物吸收NO3-以主动吸收吸收为主,被吸收的NO3-在同化之前,必需先还原为NH3。

4、植物在吸收NH4+时,会释放等量的H+,因此,介质的pH值将会上升。

5、请用连线为如下植物选择一种适宜的氮肥:

水稻:

氯化铵烟草:

硫酸铵马铃薯:

硝酸铵甜菜:

硝酸钠

第四章磷素营养

1、土壤中磷的转化

(1)土壤中磷的释放

难溶性磷酸盐的释放:

原生的和次生的矿物态磷酸盐或化学沉淀生成的磷酸盐,包括闭蓄态磷经物理化学变化或生物学风化作用,变化为溶解性较大的磷酸盐或非闭蓄态磷。

无机磷的解析:

吸附态磷重新进入土壤溶液的过程。

土壤有机磷的矿化:

植素、核酸、核蛋白、磷脂等在磷酸酶的作用下,逐渐降解,释放出磷酸。

(2)磷的固定:

土壤液相中的无机磷酸盐等有效态磷转变为无效态磷过程

沉淀反应:

中性和石灰性土壤由Ca-体系控制:

磷酸根离子与碳酸钙、方解石及交换性钙生成二水磷酸二钙、无水磷酸二钙、磷酸八钙等;酸性土壤由Fe-Al体系控制:

铁铝氧化物的溶解,产生活性铁铝与磷酸生成无定形磷酸铁铝盐,再转化为晶质的磷铝石等。

吸附反应:

存在于液相中的磷酸或磷酸根离子被土壤铁铝氧化物、水铝英石、粘土矿物、石灰性物质等土壤固相所吸附和吸收的过程。

(3)影响土壤中磷的固定与释放的主要因素

粘土矿物组成:

1:

1型粘土矿物固定能力大于2:

1型;铁铝水化氧化物大于高岭石,粘粒含量高的土壤大于砂性土壤。

2、pH:

pH在6.0-6.5,磷有效性最高;pH低(<5.3),铁铝水化氧化物使磷的固定增强;pH高(>7.0)磷被钙镁离子固定。

3、土壤有机质含量及有机肥数量:

有机质含量高,有机肥用量多有助于磷的有效性提高。

机理:

有机酸的螯合,难溶性磷溶解;腐殖酸盐阻隔铁铝氧化物对磷的吸附。

4、土壤含水量:

影响土壤pH、Eh,改变铁铝氧化物存在形态,从而影响磷的固定与释放。

如:

旱地土壤磷的扩散系数小,有效性低,淹水后Eh下降,高价磷酸铁盐还原为亚铁,与三价铁结合的磷释放,有效性提高。

2、磷素缺乏的症状

植株生长迟缓,矮小、瘦弱、直立,分蘖或分枝少;花芽分化延迟,落花落果多;多种作物茎叶呈紫红色,水稻等叶色暗绿;症状从茎基部开始

3、磷肥的合理施用原则

(1)首先考虑使用的必要性

(2)考虑作物的需磷特性

需磷较多的作物,如:

豆科作物、豆科绿肥作物、糖用作物(甘蔗、甜菜)、纤维作物中的棉花、油料作物中的油菜、块根块茎作物(甘薯、马铃薯)、瓜类、果树、桑树和茶树等。

施磷肥效果较好,既能提高产量,又能改善品质。

大田作物对磷肥的反应顺序:

冬季绿肥作物>一般豆科旱地作物>大麦、小麦>早稻>旱稻。

多数作物苗期是磷素的营养临界期,所以在苗期应分配少量水溶性磷肥。

在旺盛生长期植物虽然对磷素需求增加,但此时根系发达,吸收磷的能力强,可以利用作为基肥的难溶性或弱酸溶性磷肥;生长后期可以通过磷在体内的再利用来满足需要。

(3)选择合适的磷肥品种

不同的磷肥适合于不同的土壤:

水溶性磷肥适合于大多数土壤,对生长期短的作物,以水溶性磷肥为宜。

选用复合肥时要注意N:

P2O5比例,不同植物对氮磷的需求不同,因此要选择适宜的复合肥。

在酸性旱地土壤上尽量用枸溶性磷肥。

在石灰性土壤,选用磷酸一铵,同时注意条施或穴施。

(4)考虑磷肥使用技术

撒施:

将磷肥均匀的撒施在田块里。

对枸溶性和微溶性磷肥,在酸性土壤上可采用撒施。

集中施用:

集中施用可以降低磷肥和土壤的接触面积,降低土壤对磷的固定,使更多的磷肥保持有效性。

适用于强固定能力的酸性土壤和水溶性高的磷肥。

4、无机磷的固定

土壤液相中的无机磷酸盐等有效态磷转变为无效态磷过程。

5、磷的吸附反应

存在于液相中的磷酸或磷酸根离子被土壤铁铝氧化物、水铝英石、粘土矿物、石灰性物质等土壤固相所吸附和吸收的过程。

复习题

1、植物体内的磷以有机磷形态为主,而含量约占15%的无机磷形态的磷则是植物磷素化学诊断的指标。

2、植物吸收的磷以正磷酸盐形态的偏磷酸盐和焦磷酸盐为主,还可以吸收少量有机磷化合物形态的磷。

3、过磷酸钙的主要成分包括磷酸一钙和硫酸钙。

其溶解过程为异成分溶解。

溶解后由于会发生磷酸沉淀作用作用和化学固定作用作用,因此,其当季利用率一般只有10%~25%。

4、合理施用过磷酸钙的原则是减少与土壤的接触面积;增加与作物根系的接触面积。

具体有效的施用方法有集中施用、有机肥混合施用、制成颗粒肥和根外追肥。

 

第五章钾素营养

1、影响土壤中钾有效性的主要因素

(1)粘土矿物组成:

2:

1型粘土矿物固定能力大于1:

1型;粘粒含量高的土壤大于砂性土壤。

(2)土壤水分:

土壤中家以扩散方式迁移到根表面,水分的多少影响钾离子的迁移速度。

低土壤含水量限制钾的扩散,降低钾的有效性。

(3)土壤温度:

温度提高会增加土壤溶液中的钾。

非交换性钾的释放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

热带地区土壤含钾矿物风化程度高,提供的钾少。

提高土壤温暖度,还能促进植物对钾的吸收。

(4)干湿交替:

干燥引起粘土矿物晶格收缩,使钾以非交换态固定。

淹水提高土壤溶液中的钾浓度。

(5)土壤pH:

酸性很强的土壤通常固定钾的能力弱,酸性土壤施用石灰,会增加钾的固定。

(6)氮磷肥料:

氮肥促进植物的生长影响,促进对钾吸收。

但在土壤供钾较低的土壤上施用铵态氮肥,会阻碍晶层间的钾释放,降低土壤供钾能力。

磷肥施用(磷酸铵)促进钾的溶解。

2、植物钾的生理功能

(1)促进酶的活化

(2)促进光能的利用,增强光合作用

(3)改善能量代谢

(4)促进糖代谢

促进碳水化合物的合成:

钾不足时,植株内糖、淀粉水解为单糖;钾充足时,活化了淀粉合成酶,单糖向合成蔗糖、淀粉方向进行;钾能促使糖类向聚合方向进行,对纤维的合成有利。

所以钾肥对棉、麻等纤维类作物有重要的作用。

促进光合产物的运输:

钾能促进光合产物向贮藏器官的运输,使各组织生长发育良好。

协调“源”与“库”的相互关系。

(5)促进氮素吸收和蛋白质的合成

(6)参与细胞的渗透调节,促进水分吸收

(7)促进有机酸的代谢

(8)增强作物的抗逆性

3、钾肥合理施用

(1)根据土壤特性合理分配和施用钾肥

(2)根据作物需钾特性合理分配和施用钾肥

(3)根据钾肥种类合理分配与施用钾肥

(4)注意养分平衡

(5)选用合适钾肥的施用技术:

深施,早施,相对集中施。

4、土壤中钾的固定

晶格固定:

有些次生粘土矿物晶层(主要为2:

1型粘土矿物)吸水膨胀,使半径与晶格孔隙半径相当的K+进入晶格的孔穴中,而当失水以后晶层收缩,落入孔穴中的K+较难回复到自由状态,这种现象称为钾的晶格固定作用。

它难以与其它离子产生离子交换,所以是非交换性钾。

5、速效钾

根据钾存在的形态和作物吸收利用的情况,可分为水溶性钾、交换性钾和粘土矿物中固定的钾三类,前两类可被当季作物吸收利用,统称为“速效钾”。

复习题

1、钾素通常被称为作物的品质元素。

它在植物体内的形态与氮和磷不同,主要以离子态为主。

2、缺钾时,水稻根系呈现黑褐颜色。

因此,在淹水条件下增施钾肥,可提高水稻根系的氧化性,防止还原性物质的危害。

3、土壤中钾的形态,以其对作物有效性来分,可以分为矿物态钾,缓效态钾、交换性钾和水溶性钾。

4、氯化钾和硫酸钾均是生理酸性肥料。

在酸性土壤上施用可能会导致土壤pH值迅速下降和钙淋失,植物则可能产生铝毒。

因此必须配施石灰肥料和有机肥料。

5、为什么华南地区容易缺钾?

(1)气候条件:

高温多雨,淋溶剧烈,粘土矿物类型多为1:

1型高岭土,吸持钾的能力弱,故土壤缺钾;

(2)耕作制度:

复种指数高,以及高产品种的引进和推广,在获得高产的同时,植物带走更多的养分,包括钾素;

(3)施肥习惯:

重施氮、磷,而少施或不施钾,更加剧了土壤钾的耗竭;

(4)社会因素:

农家肥、秸秆还田少,也减少了钾素的来源。

6、土壤有效钾增加和减少途径有哪些?

有效钾增加途经:

作物残茬、厩肥;化学钾肥;缓效性钾矿物

有效钾减少途经:

作物吸收;淋洗损失;迳流损失;固定

7、如何根据土壤性质合理分配和施用钾肥?

土壤供钾水平是指土壤中速效性钾的含量和缓效性钾的贮藏量及其释放速度。

在实际生产中考虑:

土壤供钾能力、土壤固钾能力、土壤障碍因子

在供钾水平较低时,钾肥的肥效才明显表现。

盐土避免施用高量氯化钾,酸性土壤用硫酸钾更有利。

8、如何根据作物需钾特性合理分配和施用钾肥?

(1)作物种类对钾的需求

喜钾作物:

薯类作物,纤维作物、糖料作物

油料作物(芝麻、油菜等),豆科作物(大豆、花生等),叶用作物(烟草、茶、桑等),果树(香蕉、葡萄等)需钾较多

禾谷类作物、禾谷类牧草需钾较少

同一作物,不同品种需钾不同,如水稻:

矮秆高产良种>高秆品种;粳稻>籼稻;杂交稻>常规稻;晚稻>早稻

(2)作物不同生育期对钾的需要

一般作物钾的临界期在苗期,因此钾肥一般用作基肥,特别是生育期短的作物。

如果基肥、追肥分开施,追肥应在最大需钾期前尽早施入。

(3)作物根系特性与钾肥施用

须根作物从土壤中吸取的钾比直根作物的多;CEC小的根,吸收一价阳离子较多,CEC大的根吸取二价阳离子较多。

9、如何根据钾肥的特点合理分配和施用?

氯化钾:

适用于一般作物,不宜忌氯作物,对于纤维作物效果较好。

不宜用于盐(碱)土。

基肥、追肥。

硫酸钾:

适用于各种作物,尤其是喜硫植物。

不宜用于还原性强的土壤。

基肥、追肥、种肥、根外追肥。

草木灰:

适用与大多数作物。

宜各种土壤。

基肥、追肥、根外追肥、盖种肥。

10、如何科学有效地施用钾肥?

深施(6~12cm以下)

早施(重施基肥,看苗早施追肥)

相对集中施(宽行作物以条施、穴施或沟施效果较好,窄行作物可以撤施)

 

第六章钙镁硫营养

1、钙的生理功能

(1)构成细胞壁的重要成分:

在细胞壁之间形成果胶酸钙,稳定细胞壁的结构。

(2)稳定生物膜结构和和调节膜的渗透性:

钙能稳定细胞膜结构,保持细胞的完整性。

其作用机理主要是依靠它把生物膜表面的磷酸盐、磷酸脂与蛋白质的羧基桥接起来。

(3)钙调蛋白的组成:

钙调蛋白是多种酶的活化剂。

(4)钙是细胞伸长所必需:

IAA活化质膜ATP酶,降低质膜外的pH,提高细胞壁的弹性和可塑性,引起细胞壁变松,促进细胞伸长。

该过程需要钙的参与。

(5)调节养分离子的生理平衡,消除某些离子的毒害作用。

2、石灰的改土作用

(1)中和酸性,消除铝毒:

酸性土壤使用石灰可以中和土壤活性酸和潜在酸。

使用石灰可以使铝生成氢氧化物沉淀,消除铝害。

同时也可以清除土壤中过多的铁锰毒害。

(2)增加有效养分:

酸性土壤施用石灰可以增强土壤微生物的活性,促进有机质的矿化和生物固氮,增加有效养分供给。

酸性土壤施用石灰可以使磷的固定减弱,促进无机磷的释放。

(3)改善土壤物理性状:

酸性土壤施用石灰后,土壤胶体由氢胶体变为钙胶体,使土壤胶体凝聚,有利于水稳性团粒结构的形成。

(4)改善作物品质,减少病害:

大部分致病性真菌适于在酸性土壤环境生长。

使用石灰可以中和土壤酸性。

3、植物缺镁症状

植株矮小,生长缓慢;叶片脉间失绿、以后失绿部分变黄或白色,出现大小不一的褐色或紫红色斑点;多在老叶、特别在老叶尖端发生。

玉米:

叶片脉间白色条纹,叶呈紫红色花斑叶

莴苣、甜菜:

脉间失绿、斑点、叶脉绿色

苹果、柑橘:

脉间失绿、叶缘橙色、紫色

4、硫的生理功能

(1)合成蛋白质必需成分:

含硫氨基酸的成分,因此是组成蛋白质的重要成分

同时二硫键的存在稳定了多肽结构,决定蛋白质的构型。

(2)合成其它生物活性物质:

植物体内的维生素、谷胱甘肽、铁氧还蛋白、辅酶A等都有硫。

(3)硫参与多种酶的活化:

半胱氨酸—SH基在维持多种酶的催化活性的构象中具有重要作用。

(4)参与叶绿素形成

(5)合成植物体内挥发性物质:

植物体内的多种挥发性化合物如洋葱和大蒜体内的二硫或多硫化合物等。

十字花科的含油量与硫供应水平有关。

5、硫肥施用技术

(1)硫肥施用指标:

一般土壤有效硫临界浓度为6-12mg/kg。

水稻土壤硫少于16mg/kg,施用硫肥有增产效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文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