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文言文句式知识小结.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884193 上传时间:2023-02-07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4.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文言文句式知识小结.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高中文言文句式知识小结.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高中文言文句式知识小结.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高中文言文句式知识小结.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高中文言文句式知识小结.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文言文句式知识小结.docx

《高中文言文句式知识小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文言文句式知识小结.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文言文句式知识小结.docx

高中文言文句式知识小结

高中文言文句式知识小结

一、判断句

在现代汉语中,一般用“是”表示判断。

文言文中,在少数地方也用到了“是”来表示判断,如:

“不知木兰是女郎。

”“问今是何世。

”但是古汉语中判断句的主要特点是不用判断词,其常见的句式有:

1.在主语后加“者”表停顿,在谓语后加“也”表判断,基本形式有:

①A者,B也。

这是文言文判断句最常见的形式。

○陈涉者,阳城人也。

所以……者……也”(表示因果关系的判断句。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的缘故,是因为……)

○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②A者,B。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③A,B也。

○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④A,B。

(无标志,直接判断:

既不用判断词,也不用语气词,通过语意直接表示判断。

○刘备,天下枭雄。

/秦,虎狼之国。

2.用“乃”“则”“即”“因”“皆”“悉”“”必(副词)/“是”“此”(代词)/“为”/“非”(表否定判断)等词语表判断。

○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环滁/皆山也。

○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苏洵《六国论》)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

(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梁父即楚将项燕。

○此亡秦之续耳。

○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此后典籍皆为版本。

○此悉贞良死节之臣。

(诸葛亮《出师表》)

○此天子气也。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司马迁《陈涉世家》)

二、被动句

文言文中,被动句的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施事者。

○主动句:

施动者+动词谓语+受动者(一般主动句)

施动者+(把+受动者)+动词谓语(“把”字句)

○被动句:

受动句+(被+施动者)+动词谓语(“被”字句)

被动句主要有两大类型:

一是有标志词的被动句,即借助一些被动词来表示;二是没有标志词的被动句,又叫意念被动句。

(一)

1.用“为”/“为……所……”或“……为(之)所……”表被动。

○不者,若属皆且为(刘邦)所虏。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2.用“于”或“受……于……”表被动。

○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3.用“见”或“见……于……”表被动。

○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见+动)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4.用“被”表被动。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屈原》)

○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

(《琵琶行》)

(二)没有标志词的被动句。

这种被动句中没有出现任何被动词,一般要根据上下文的意思进行判断。

(意念被动句)

○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屈原放逐,乃赋《离骚》。

○帝感其诚。

○人马/烧溺死者甚众。

○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

三、宾语前置句

在古代汉语里,宾语位置也和现代汉语一样,一般都是在动词(或介词)的后面,但为了强调宾语,在一定的条件下,就把它放在动词(或介词)的前面。

宾语前置大致有三种情况:

1.在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否定词+代词+动词)

①不患人之不己知也,患不知人也。

(未己知)

②古之人不余欺也。

○例①中的代词“己”是谓语“知”的宾语,置于谓语前;例②中“余”是第一人称代词“我”,是谓语“欺”的宾语。

○吾见过我者多矣,莫/我/哀也。

【译文】我看见经过我这里的人多着呢,(可是)没有谁哀怜我。

2.在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作动词的宾语、作介词的宾语),宾语前置。

在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安、何、谁等)作宾语,一般提前到动词(或介词)前。

如:

微斯人也,吾谁与归?

介词的宾语“谁与”前置

代词+介词+动词/介词的宾语

①豫州今欲何/至?

(动词的宾语)

②项王曰:

“沛公安在?

”(动词的宾语)

○例①中“何至”是“至何”,即“往哪里去”;例②中的“安在”是“在安”,就是“在哪里”。

○此亦飞之至也,而彼且奚适也?

○何以知之?

介词的宾语“何以”前置

3.通过“之(是)”提宾。

(“之”“是”)

①孔子云:

“何陋之有?

②孤臣唯命是听。

例①中的“何陋之有”,是“有何陋”(有什么简陋)的意思;例②中的“唯命是听”即“唯听命”,“是”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句式中的“唯”可译为“只”或“只是”等。

成语中“惟利是图”“惟才是举”“惟你是问”也属于这种格式。

4.介词“以”的宾语前置。

①是以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

②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

例①“是以”是“以是”的倒装;例②“一以当十”是“以一当十”的倒装。

这种提宾不需要其他条件,只是一种强调的表示。

成语“一以贯之”“夜以继日”也是这种用法。

四、定语后置句

在现代汉语里,定语常放在中心词(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的前面,起修饰限定作用;而古代汉语常把定语放在中心词后,我们把这种现象叫定语后置。

定语后置一般有标志性的词语,我们可以根据这些特点把它归结为四种常见的形式:

1.(名词)中心词+之+后置定语(形)

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②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2.(名词)中心词+之(而)+后置定语+者♠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群臣/(∧之)侍(∧于)殿上者,不得持尺兵。

(有时“之(而)”省略)

○率谢庄少年/之精技击者百人。

(率领谢庄精通武艺善于格斗的少年。

○马之千里者……(能日行千里的马……)

3、“中心语+定语+者”的形式;

○求人/可使报秦者。

(求可使报秦之人)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知其事之宾客)

○人马/烧溺死者甚众。

(烧溺死之人马)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列子·愚公移山》)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核舟记》)

4.中心词+数量词

○尝贻余核舟一。

/为人五,为窗八。

○铸以为金人十二。

(用它铸成了十二个金人。

五、状语后置句([状]+动、形+〈补〉)/“以”、“于(乎)”+名词或代词

⑴介词结构“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处在谓语动词后作补语,这类补语按现代汉语习惯是放在谓语动词前面作状语,所以翻译的时候就把它当作了状语因此有人称它“状语后置”或“介宾结构后置”。

介宾短语/于+宾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劝学》)

○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古人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

⑵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在今译时,一般都作状语。

介宾短语/以+宾

○“形似酒尊,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

”(《张衡传》)

六、主谓倒装句

古汉语中,谓语的位置也和现代汉语中一样,一般放在主语之后,但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在一些疑问句或感叹句中,就把谓语提前到主语前面。

○“甚矣,汝之不惠!

”(《愚公移山》)

七、成分省略句

1.省略主语。

有承前省、蒙后省,自述或对话中也常常省略。

○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草木)尽死。

2.省略谓语。

与现代汉语比较,文言文中谓语的省略较多见。

○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走)五十步笑(走)百步

3.省略宾语。

○尉剑挺,广起,夺(∧剑)而杀尉。

(动词宾语省略)

○竖子不足与(∧之)谋。

(介词宾语省略)

○以相如功大,拜(∧相如)为上卿

4.省略介词。

文言文中介词“于”也常常省略。

○今以钟磬置(∧于)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动+处所、地点)

○将军战(∧于)河北,臣战(∧于)河南。

○○兄为里长,里多逃亡,输纳无所出。

每岁终,官府催科,搒掠无完肤。

自新/辄/诣县/自代,而匿其兄他所。

县吏怪其意气。

方授杖,辄止之,曰:

“而何人者?

”自新曰:

“里长,实书生也。

”试之文,立就,慰而免之。

自新视豪势眇然不为意。

吴中子弟多轻儇③,相聚集,以亵语戏笑,自新一切不省,与之语,不答。

议论古今,意气慷慨。

酒酣,大声曰:

“宰天下竟何如?

”目直上视,气勃勃若怒,群儿至欲殴之。

//补学官弟子员④,学官索贽zhì贽zhì古代初次拜见尊长时所送的礼物金甚急,自新实无所出,数召笞辱,意忽忽不乐,欲弃去,俄得疾卒。

【译文】他的兄长是里长,乡里多有逃亡之人,租税没地方来。

每到年终,官府催交租税,把他的兄长拷打得体无完肤。

自新就前往县衙代替哥哥(受责罚),而把他哥哥藏在别的地方。

县吏为其意气而感到奇怪。

刚要施与杖刑,他就阻止了,问:

“你是什么人?

”自新说:

“我是里长,本是一名书生。

”县吏让他试写一篇文章,他马上就写成了,县吏安慰他,并免去了对他的刑罚。

自新对那些权豪势要之人,淡然不放在心上。

吴中子弟大多轻薄浮滑,(常)聚集到一处,用猥亵的语言相互取笑,自新一切都不理会,人们和他谈话,他也不回答。

而谈论古今之事时,他则意气慷慨。

酒喝到酣畅时,他大声说:

“主宰天下究竟是什么样的呢?

”他眼睛直直地往上看,神气勃勃仿佛发怒一样,那些年轻人看到了就想殴打他。

(后来)他被补授为县学的生员,学官向他索要礼金很是急迫。

自新确实拿不出礼金,屡次遭受鞭笞的侮辱,心里怏怏不乐,想弃学而去,不久得病而死。

八、常见文言文固定格式

固定格式也叫固定结构,或者凝固结构。

它的语法特点就是由一些不同词性的词凝结在一起,固定成为一种句法格式,表达一种新的语法意义,世代沿用,约定俗成,经久不变。

这些固定用法大致可分为表示疑问、表示反问、表示感叹、表示揣度和表示选择五种:

1、表示疑问

1/

(1)何以……?

(根据什么……?

凭什么……?

○王曰:

“何以知之?

”(《廉颇蔺相如列传》)(“以何”)

○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论语》)

2/

(2)何所……?

(所……的是什么?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木兰诗》)

(所思/所忆的是什么?

○卖炭得钱何所营?

(《卖炭翁》)

3/(3)奈何……?

(……怎么办?

/为什么……?

○未辞也,为之奈何?

(《鸿门宴》)

○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阿房宫赋》)

4/(4)如……何?

奈……何?

(拿……怎么样呢?

○如太行王屋何?

(《愚公移山》)

○虞兮虞兮奈若何?

(《垓下歌》)

5/(5)孰与……?

(与……相比,哪个……?

○吾/孰与/城北徐公/美?

(《邹忌讽齐王纳谏》)

○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廉颇蔺相如列传》)

6/(6)何为……?

(为什么……?

○君何为生我家?

7/(7)安……乎?

(怎么……呢?

○然刘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

(《赤壁之战》)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尔安敢轻吾射!

2、表示反问

8/

(1)何……哉(也)?

(怎么能……呢?

)/何哉?

(为什么呢?

○若为佣耕,何富贵也?

○何可胜道也哉?

(兼有感叹)(《游褒禅山记》)

9/

(2)如之何……?

(怎么能……呢?

○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

(《论语》)

10/(3)何……为?

(……为什么呢?

/……干什么呢?

)/奚……为?

○奚以九万里而南为?

奚……为:

为,wéi,语气词,表示反诘或感叹。

奚以:

为什么。

○何辞为?

(《鸿门宴》)

11/(4)何……之有?

(有什么……呢?

○宋何罪之有?

○夫晋何厌之有?

(《左传·僖公三十年》)

12/(5)安……哉(乎)?

(哪里/怎么……呢?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陈涉世家》)

13/(6)不亦……乎?

(不也是……吗?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论语》)

○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察今》)

14/(7)……非……欤?

(……不是……吗?

○子/非/三闾大夫欤?

(《屈原列传》)

15/(8)顾……哉?

(难道……吗?

○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为学》)

16/(9)独……哉(耶)?

(难道……吗?

○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

(《廉颇蔺相如列传》)

○公子纵轻胜,弃之降秦,独不怜公子之姊耶?

(《信陵君窃符救赵》)

17/(10)岂(其)……哉(乎,耶)(哪里……呢?

○岂若我乡邻之旦旦有是哉!

(兼有感叹)(《捕蛇者说》)

○沛公不先入关,公岂敢入乎?

(《鸿门宴》)

○未报秦施而伐秦师,其为死君乎?

(《殽之战》)

○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

(《廉颇蔺相如列传》)

18/(11)宁……耶?

(哪里/怎么……呢?

○宁知此为归骨所耶?

(兼有感叹)(《祭妹文》)

19/(12)宁……乎?

(难道/怎么……吗?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陈涉世家》)

○老当益壮,宁(宁,岂,难道,哪)移白首之心?

(《滕王阁序》)

3.表示感叹

20/

(1)何其……也!

(怎么那么……啊!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伶官传序》)

21/

(2)直……耳!

(只不过……罢了!

○王曰:

“不可,直不过百步耳!

”(《孟子·梁惠王上》)

22/(3)惟……耳!

(只……罢了!

○吾已无事可办,惟待死耳!

(《谭嗣同》)

23/(4)一何……(多么……啊!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石壕吏》)

24/(5)亦……哉!

(也真是……啊!

○……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以旌其所为。

呜呼,亦盛矣哉!

(《五人墓碑记》)

25/(6)……何如哉!

(……该是怎样的呢!

○痛定思痛,痛/何如哉!

(《〈指南录〉后序》)

4.表揣度

26/

(1)无乃……乎(欤)(恐怕……吧?

/)(兼表反问)

○求,无乃尔是过与?

(《季氏将伐颛臾》)

○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

27/

(2)得无(微)……乎?

(该不是/没有……吧?

/能够有所不……吗?

)(兼表反问)

○得无教我猎虫所耶?

○日饮食得无衰乎?

○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岳阳楼记》)(能够有所不……吗?

28/(3)其……欤?

(不是……吗?

)(兼表反问)

○其可怪也欤?

(《师说》)

29/(4)……庶几……欤?

(……或许……吧?

○吾王/庶几/无疾病欤?

(《孟子》)

5.表示选择

30/①与其……孰若……?

(与其……,哪如/哪里比得上……?

○与其坐而待亡,孰若起而拯之?

(《冯婉贞》)

31/②……欤(耶),抑……欤(耶)?

(是……,还是……呢?

○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

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

(《伶官传序》)

32/③其……耶?

其……也?

(是……呢,还是……呢?

○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马说》)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

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天空的深蓝,那是它的本色吗?

还是它的高远没有穷极的吗?

苍苍:

深蓝色。

其……,其……:

可以理解为“是……,还是……”极:

边界尽头。

33/惟……抑亦……(不仅是……而且是……)

而卒惶急『无以』(没有/什么/用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

语文课文的基本学习方法

1.预习法

预习课文六步法:

读一读,了解课文的大意;拼一拼,掌握生字读音;查一查,弄懂新词的意思;再读读,理解每段大意;试一试,解答课后的作业;想一想,知道文章的中心。

因文而异的预习法。

(1)抒情文章,要多读,要动情地朗读,抒发感情,体会感情。

(2)故事性强的文章,要初步掌握故事情节,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3)寓言故事,要通过初读,着重思考,作者是怎样通过一个浅显易懂的故事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

(4)借物喻人的文章,要着重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作者是怎样围绕这个写作目的展开思路,托物言志,借物喻人。

(5)诗歌,预习时,要求熟读和背诵,在此基础上,通过想象重新创造新的意境。

2.听课法

上课要细听。

“细”就是要求仔细地听,边听边想。

要学会别人发言的要点,考虑老师和同学哪些跟自己的想法差不多,哪些是自己不知道的,或还没有想到的。

尤其要听好老师释疑解惑和带有结论性、启发性的话。

听的另一方面是进行比较鉴别,从中得到启发。

如听老师范读课文时,要为突破自己朗读中难点作准备。

上课要积极发言,要做到:

(1)要注意听老师的提问。

(2)学会从听到想,想好再说。

(3)懂得先举手后发言。

(4)发言要大胆。

(5)在自己发言之后,应仔细倾听老师和同学们的评价。

3.笔记法

记好课堂笔记。

应注意要有选择地记笔记,不必在听课的过程中详细地记笔记。

在听课时应记下:

(1)本堂课的目的、要求。

(2)讲课的重点部分。

(3)有争议的问题。

(4)黑板上的板书。

(5)对一些问题的总结发言。

记好课堂笔记的方法:

(1)先听后记。

记笔记的最好时机是老师讲完课或老师讲课间隙去记。

在学会先听后记的基础上逐步做到边听边记。

(2)学会课下随时补记。

(3)培养速记能力。

在平时,一是书写的速度要加快,二是在老师的指点下学会自编一些速记的符号,如:

把“中心思想”记作“中——”。

4.记忆法

(1)分类记忆法。

把纷繁复杂的知识,根据它们的性质、特点、作用、时间等内在联系给以归纳分类,使其简单化、条理化、系统化。

(2)联想记忆法。

通过想象把新学的知识与原来熟悉的知识联系起来记忆。

(3)休息记忆法。

学习中要适当地休息,特别是学习后马上睡觉,这样能很快地记忆所学的知识。

(4)趣味记忆法。

如记“戍、戊、戌、戎”四字,编成具有一定韵味和节奏的顺口溜。

横戍(shu)戊(wu)中空,十字交叉读作戎(rong)。

(5)朗读记忆法。

对一些字词、定义、课文等,高声朗读,使声音印入脑海,这样不仅能排除外界的干扰,减少内心的杂念,而且还能集中自己的注意力,可以得到很好的记忆。

(6)尝试记忆法。

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合上书本试背,背完后与原文核对。

通过核对把正确的巩固下来,错误的纠正,遗漏的补上,并注意重点校正,不平均使用力量。

(7)清理线索记忆法。

对那些节段关系紧密、线索明晰的课文,在背诵之前给课文理出一个思路来,以加强记忆课文的条理性,记忆起来就省力了。

(8)部分和整体结合记忆法。

对于长文章首先要把课文通篇阅读几遍,然后确立各部分间的关系个别的熟记每一部分,最后再连贯起来背诵全篇课文。

(9)寻找支撑点记忆法。

背诵前找出起理清层次作用主导词、重点词,每段的中心句,承上启下的关键句以及每段的第一句话等起着记忆支撑点作用的词句,使之成为帮助自己记忆的工具。

(10)利用“多通道”帮助记忆法。

对于难度较大的段落,在记忆时不仅眼看、口读、还要

手写,就是利用视觉、听觉、运动觉等多种感觉通道,使要记忆的文字信号在大脑里留下较多的“同一意义”的痕迹,从而加深记忆的效果。

5.复习法

(1)综合归纳复习法。

按写人、记事、抒情、游记、活动等几大类体裁的文章,分明类别,再归纳比较同是一类的几篇文章,各篇内容有何区别,写法有何不同,主题有何差异,重点部分有何两样。

(2)单元特点复习法。

学了一个单元,就要掌握这个单元的重点训练项目。

想以想:

每篇课文是如何体现这个训练项目的,平时老师是怎么讲授的,自己又是怎么领会这个训练项目的。

自查一个是否掌握重点,前后贯通。

(3)字词句篇复习法。

这种方法大致体现了一张考卷的形式。

从全书生字的音、形、义出发,到词语的意思和运用,以及书后作业的答法,各基础训练的综合练习,一部分一部分地自我过关,质疑问难,达到触类旁通,全面提高的目的。

(4)重点难点复习法。

对于全书中重点和难点的部分没掌握的或没掌握好的,要多花时间去复习。

(5)交流争辩复习法。

交流是指与程度较好的同学互相交流理解知识的方法。

在交流中辩论、阐述观点,看谁的方法实际、科学。

通过争辩,取人之长,补己之短,这种复习法不仅记得牢,而且有时会有豁然开窍之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