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教多学教学思想专家言论.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875671 上传时间:2023-02-07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2.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少教多学教学思想专家言论.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少教多学教学思想专家言论.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少教多学教学思想专家言论.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少教多学教学思想专家言论.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少教多学教学思想专家言论.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少教多学教学思想专家言论.docx

《少教多学教学思想专家言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少教多学教学思想专家言论.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少教多学教学思想专家言论.docx

少教多学教学思想专家言论

“少教多学”教学思想【专家言论】

按:

2011年11月5-6日,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在北京召开“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1年度立项课题负责人国家级培训会”。

本课题专家成员到会参加培训。

会议期间,专家成员举行座谈会,畅谈对“少教多学”课题研究的认识和展望。

现根据发言录音整理出文字稿,供大家参考。

一、“少教多学”课题介绍

——景民(甘肃省教育培训中心)

“少教多学”在国际上首先是新加坡提出来的,但是在我们国家有很多地方,也就是基层学校里已经开始在做,当然谈不到很系统的实验或者说是作为一个课题来研究。

从大的方面来说,从国家整个教育目标来说,是培养发展学生的能力,也就是说以学生为本,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早在上世纪90年代的就已经提出来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观点。

“少教多学”的内涵和核心意义是以学习者为根本,为中心,为主体。

再者就是“少教多学”符合我们国家基础教育改革的发展需要。

我们现在最高的目标是什么呢,就是能够办高质量的基础教育。

什么是高质量啊,就是学生要高质量,我们的教学质量要高质量,这个高质量包括数量和质量的提高。

我们“少教多学”课题也是符合了这样一个目标来做一些研究。

第三就是教育的改革发展,更要求教师有更高水平的教育教学的能力。

而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提高可以通过少教多学这样一些方式来实现。

因此,课题研究对于教师的专业发展是很有意义的。

这个课题实际上是一个行动研究。

首先行动研究重在行动,就是说这个课题是通过实践来做的,而不是说有一个现成的设想,放之四海而皆准,不是这样的。

在实践当中会有这样那样的问题,通过这种实践过程能把问题解决,行动探究注重的是研究的过程,最后要得出一个研究的新概念,新理论,我觉得应该在这个方面下功夫。

“少教多学”从总的理念上来说它是适应了国家教育的目标和需要,也适应了我们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

基于这样一种需要,我们在研究的过程当中,是能够激发广大一线老师行动起来,自己去探索。

第二就是通过他们的研究和研究过程中的反思,能够总结出一些教学当中有效的方法。

这个“有效”主要是对学生的学习有好处。

通过少教,让学生多学,但是怎么来少教,在哪些地方少教,少教到什么程度,多学到什么程度,各有各的方式、方法,所以在这个过程中要总结一些经验。

第三,就是在研究当中要组织培训和研讨活动,或者更确切的说是一种交流、研讨的过程。

课题研究的目的就是能设置这样一个平台,能够让老师相互交流,相互取经,获得一些有效的方式。

所以,课题的研究过程,是一个实践、改进、再实践的递进过程。

我们这个课题申报的是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办的课题,我作为主持人是通过省里把这个课题报到教育科学规划办的,但是课题组的核心研究成员是来自于全国各地,有全国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的专家,还有江苏、陕西、山东、内蒙古、河南等地的老师。

所以,我们这个课题没有地域限制,可以在全国推开。

还有,我们提出的“少教多学”在中小学语文教学当中的策略和方法研究,不仅有中学,还有小学。

我们设想,让语文以外的学科也有所发展,现在学科的综合性增强了,所以这个课题是一个很长效的课题,也会有好的结果。

二、“少教多学”的重要意义

——赵明(陕西省西安市教育科学研究所)

“少教多学”是一个涉及到教学论深层次理念和策略的大问题,值得我们认真地去思考和研究。

在课程改革深入发展的今天,运用“少教多学”的理念和策略,解决课堂教学所面临的实际问题,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紧迫性。

一“少教多学”的针对性

经历了十年的课程改革,我们惊讶地发现,大多数地区、大多数学校、大多数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并非如想象的那样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整体而言,课堂教学改革尚未取得实质性和根本性的进展。

教学方法单一,学生被动学习,个性受到压抑,是当前课堂教学存在的突出问题。

其具体表现是:

管理控制太多,激发兴趣太少;规定学习太多,自主学习太少;死记硬背太多,灵活运用太少;书本知识太多,实践体验太少。

这些问题的存在,说明我们对“三维目标”的理解和把握还不够准确,老师的主导作用不能正常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真正确立、学习方式没有多大改变,应试压力使语文教学脱离了正确轨道。

东方教育背景下的课堂教学基本上还是沿袭着以传授知识为主要内容、以老师的灌输为主要教学方式、以牺牲学生的自主学习、主动学习为代价的老路。

课堂上“多教少学”、“满堂灌”的现象普遍存在。

“少教多学”正是针对着课堂教学的这个痼疾而提出来的。

“少教多学”虽然不是什么灵丹妙药,但至少是一种清醒剂,并且可以让我们看到一些希望,找到一条出路。

二“少教多学”与语文教育优秀传统的一致性

在国际上,“少教多学”以新加坡叫得最响亮。

总理李显龙首倡,教育部负责全国推行,成为新加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主导思想和政府行为,并且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现在,我们把它引进到国内来,难说不是一种“出口转内销”。

因为,“少教多学”与我国语文教育的优秀传统是一脉相承的,与课程改革的节能理念也是一致的,是对优秀传统的继承和发展。

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早就指出:

“教任何功课,最终的目的都在于达到不需要教。

假如学生进入这种境界:

能够自己去探索,自己去辨析,自己去历练,从而获得正确的知识和熟练的能力,岂不是就不需要教了吗?

”这种“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的境界的达成是学生“自己去探索,自己去辨析、自己去历练”的结果,其实质则是学生的多学,自主地、主动地学。

叶圣陶先生还指出:

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和最大之成功在于学生“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

”而这种“自能”式的学习能力的获得是建立在“多学”的基础之上的。

这种教学状态的下的教师,自然不能“多教”,不能霸占课堂,不能包办代替,不能无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主动学习。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从本质上讲,《语文课程标准》所倡导的正是“少教多学”所追求的。

或者说,《语文课程标准》所追求的,只有通过“少教多学”才能够实现。

三“少教多学”是解放学生学习“生产力”的正确途径

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是变革学生的学习方式。

完成这个任务的唯一途径是让学生学会学习。

学习是什么?

学习就是带着好奇心,挣大好奇的眼睛,去发现一个个未知的世界;是在老师的带领下,自主地、主动地去吸收,去发现,去探索;是从熟能生巧到举一反三,再到无师自通,乃至融会贯通,将学到的知识运用于生活和工作实践,懂得做事与做人的道理。

我们说要培养学生的这个能力,那个能力,归根结底,学校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这是培养其他能力的前提。

因为,所有能力的形成,都有一个学习的过程。

只有会学习的人才能学会并掌握做人的能力、做事的能力、共处的能力在内的各种能力。

要想让学生学会学习,首先得让学生学,并且要多学。

要给学生创设更多的学习条件,给学生更多的尊重与关怀,给学生充分的发现和质疑的时间和空间,给学生更广阔的实践和展示的舞台,减少对学生的束缚和限制,真正实行“以学生为主体”,解放学生的学习“生产力”。

做到这一点,其实并不难,最简单、最朴素、最实用的做法就是从“少教多学”做起,让学生行动起来,去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去完善自己的能力结构,去实现自己的美丽梦想。

倘若教师以教为主,只顾自己多教,势必挤占学生的学习时间,销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学生被动学习,且学习方式不科学,那就不仅学不到有用的知识,而且会对学生的思维品质和创造精神造成不可弥补的伤害。

四“少教多学”体现了课堂教学的科学发展观

“少教多学”的“少”与“多”是个相对的概念,并无确切的划分。

教到什么程度就算“少”?

学到什么程度就算“多”?

甚至有人要用时间去计算,那只能说明他并没有领悟“少教多学”的精神实质,或者只使用一个伪命题来表示对新事物的不满。

因此,应该对“少教多学”有一个准确的理解和科学的定位。

“少教多学”不是一个刻板的、凝固的教学模式,而是一种教育理念、教学思想;不是一个简单的操作方法,而是一种行为规范,甚至是一个行为警示。

少教,不是数量的减少,而是教得更好,教得更精,教得更加有效。

多学,不是数量增加,而是学得更主动,学得更科学,学得更有用。

任何先进的科学的教育理念,在转化为教学行为时,都必须本土化、本校化、个性化。

没有这个“化”,再好的“经”都会被念歪。

我们研究“少教多学”,不是要创造出一个“教学模式”供大家去使用,而是希望所有参与这一研究活动的学校、教师,能从本地、本校、本班的实际出发,灵活地、恰当地处理“少教”与“多学”的关系,逐步形成一种新的教风和学风,真正落实“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促进课程改革沿着科学、健康的道路深入发展。

三、“对少教多学”的认识

——朱芒芒(江苏省教研室)

1、少教多学——从传统走向现代的新转变

众所周知,我们的教学实践是由教与学的两种活动构成的,没有教师和学生的参与就无所谓教学了。

然而教育学在理性思维上是可分的,实践中的教学活动,必须从教与学的两个方面来认识和研究,教学是教学理论、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主要研究怎么教的问题。

而学习是学习理论、学习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主要研究怎么学的问题。

在对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独立研究的同时,对这两种理论互相渗透的关注,已经成为一种世界性的潮流。

这种潮流代表一种新的地平线的出现,预示着教育科学进入了一个新的转变期。

教育学的理论渗透、结果,转化成一种新的教学理论和行动。

首先,这种新的教学理论和行动体现在对课堂教学的再认识。

教与学两者是不可分割的,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以学定教”。

我们在课堂上,关注点在这么几个方面:

一个就是我们要关注学生容易理解和误解的知识,这是我们要关注的;第二我们要关注上课的来龙去脉,教学内容从何处来,教学内容的本身是什么,教学内容到何处去,就是我们经常说的,有什么用。

第三个方面,我们应该关注教学策略的应用。

这里面,大家比较熟悉的中国古代的习德的文化,“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还有我们中国传统的反思文化,“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还有我们在课堂上要关注学生学习效果的测评以及矫正,这是对课堂教学的再认识。

基础课程改革纲要提出,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就是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这种现状;要让学生主动的参与,乐于接受,勤于学习,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

在课程纲要里面还提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主动的、富有个性的学习。

在新课程的背景下,广大的教师和学校,在学习方式的实践层面上,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取得了卓有成效的成果。

2、阅读教学的两个转向

就阅读教学来说,这种积极的探索在阅读教学出现了两种转向,第一个转向就是从关注教学方法到关注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是否正确,何以有效,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一堂课的教学内容对不对,学生是否有所得,有所收获。

第二个转向就是从关注教的活动转向关注学的活动,有效的教学设计应该是对学生的学习有效。

教学流程也就是学的活动的充分展开,教学从起点到终点的过程,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组织下的学习活动。

在这个流程中,学生学的活动应该得到比较充分的展开,应该有一个比较完整的时间;学生学习的经验,应该得到一个有效的、充分的交流,班级的每个学生都应该有所收获

3、价值取向

“少教多学”这个课题的研究价值在什么地方呢?

我认为它的价值是非常重要的。

当前国内的一些专家把教学的基本问题归结为四个问题,也就是我们经常说到的教学过程中师生关系问题,教学中如何掌握知识和发展学生能力的问题,教学中知识和情感的问题,还有就是我们经常说的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的问题,这四个问题可以说是教学中间的四个原发性的问题。

在“少教多学”这个课题的研究中,我们直接指向了教学中的师生关系问题,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的问题,这两个问题的研究,体现了研究者对语文教学的研究的一种终极的追求。

它的研究价值在于,将对教学原发性的研究开拓一个新的视角,补充新的理论依据,提供实践层面的鲜活的经验。

这是我们对这个课题研究价值的认识。

4、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

如何做好课题研究,也是我们大家非常关注的问题。

我认为,在“少教多学”课题的研究中,我们因该遵循这几个基本原则:

第一,我们在课题研究中因该能够提出有意义,并能通过实证研究来证实的问题。

第二,要把实践研究和相关的理论互相结合起来。

第三,要讲求研究的方法,要进行有条理的、明确的逻辑推理,形成一种合理的逻辑关系。

最后,我们要在课题研究中重视重复的验证和研究推广工作。

我相信通过少教多学课题的研究,能够把我们对语文教学的研究从理论层面和实践层面,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5、应注意的问题

在“少教多学”课题的研究中,我们要防止一种倾向,就是把这种研究变成一种模式化、僵化的东西。

“少教多学”作为一种教育理念,教学行为,它的内涵是十分丰富的,它的呈现方式也应该是多元的,这种丰富多元的方式源自于我们面对的学生是不同的,面对的学习内容也是不同的。

所以我们应该让一线的老师在教学实践中充分发挥自己个性的创造,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去发挥他们的个性,体现他们的个性,这样的结果就会形成一种多元的呈现方式。

如果一种课堂教学研究成为一种模式,成为一种僵化的东西,那它也将走向终结,这不是我们期望的。

我们希望参加课题研究的老师和教研员,在各自的领域和岗位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统一的课题规划上发挥我们各自的聪明才智,不断地从多方面、多角度来丰富和完善课题研究,充实课题研究的内容,完善课题研究的理论体系。

在“少教多学”课题的研究中,我们将不断地举办各种类型的研究活动,比如说,通过展示课、研究课进行个案的分析研究。

个案研究被证明是教育科学研究特别是行动研究中一种有效的方法,通过这种动态过程中的研究,我们可以不断地探索。

而且通过这种展示课和研究课,让老师来展示他们教学的才能,让更多的老师不断地总结在课题探究中深层的新的经验,而这种深层的新的经验,通过这种一种积累,最终将会成为我们课题研究中重要的内容。

在课堂实践操作层面中,会出现一些新的深层次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可以重点提出解决的对策。

所以我认为我们参与课题研究的一线老师是大有英雄用武之地,可以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才能,可以不断地使我们老师的素质得到提高!

6、导向和主体

“少教多学”课题组集中了国内多层次的研究人员和老师参与,有来自华东、华北、东北、西南、华南等地区的教研人员作为研究的主体,同时我们还集中这几个地区的一线教师,特级教师、骨干教师,将他们的实践探索经验上升为理论。

研究的过程也是对我们老师在教学中出现问题的解决的过程,因为我们这种研究是理论研究和行动研究的一种结合,通过一段时间的研究我们要解决或者回答一线教师在教学过程当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比如说课堂教学如何处理好老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这一对关系;如何在课堂上体现教师有效的教学引导、组织和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如何组织有效的学习活动;如何把课堂变成学生自主探究的平台。

这些都是我们要研究解决的问题。

这些问题的研究,必将促使学生的学生活动转变成有效的、积极的、让学生有所得的一种活动,获得比较高的教学质量。

 

四、“少教多学”的原则、类型

——胡廑(浙江省教研室)

一、以学定教的原则

“少教多学”要以学定教,把学放在更加重要的地位,更加重视学的内容,这样自然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

长期以来,教师凭着教材、教参备课,写出教案,然后按照教案上课。

写教案时虽然要考虑学生的学习情况,但是整个过程还是以教师为主体。

教师确定目标,根据知识、能力和审美内容的要求实施教学。

教师控制着教学资源、教学内容和教学流程,控制着话语权,学生被动地跟着走。

教师误以为自己教得多学生就学得多,导致满堂灌。

而少教多学则相反,它是学生学习的依据,重心却完全转到学生这一边。

它改变了教学流程,教学的起点到终点的顺序不是从教师到学生,而是双向乃至多向的,既可以由教师设定目标,确定知识、能力和审美要求,然后转向学生,也可以由学生自己确定,自主学习,或者学生和老师共同确定,互相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及时调整内容和策略。

这促使教师改变教学模式,课堂上不仅仅凭借教案上课,还可以由学生凭借学案学习,这样的教学模式也促使教学理念的变革,因此在实践中研究它是非常有意义的。

二、有效教学的三种类型

“少教多学”要求“少教”,那么就应该教得更加有效。

怎么样教学更加精要有效呢?

社会生活和思维的复杂性决定了语言文本的复杂性,我们不可能把所有的复杂的文本都教给学生,只能选择有代表性的、典型的类型学习。

教的内容要符合文本的类型特征。

必须这种类型特征的把握应该从把握世界的两种对立的方式入手,一种是审美的方式,探究形象美、形式美和情感美;一种是理性的方式,以和谐、秩序、简洁、统一的美学观思考与表达。

它们所追求的目标不一样,前者求异,研究与追求形象世界的美,表达的是个体的审美体验,它用艺术形象,把历史与当下的内心情感统一起来,引起共鸣,激发人们的美感,以艺术的方法表达情感的奥秘与价值。

而后者求同,追求具有普遍性、必然性的概念世界,用概念的逻辑体系来表述客观世界的运动规律,科学条理严谨,规则明确。

它们的认知过程也有不相同之处,前者强调主观感受,借助想象、联想和激情展现个人的才华与魅力,在对物质与精神世界的领悟中提升自己;后者靠理智,经过推理论证的过程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根据它们不同的特征,教学相应可以分为三种基本的类型:

1.以丰富个体的审美体验和精神世界、探求形象美为主要目的教学。

这类教学是根据文学作品的阅读特征来设计的,关注学生的体验感受,引导学生捕捉内心被促动的敏感之处。

2.以概念知识的认知和运用为目的的教学。

学科如果没有概念知识就不是学科,新课改以来有一个误解:

语文要有人文性就要消解知识,不再系统教学知识。

这是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3.以“探究”的方式解决问题的教学。

其实“探究”的方式在前两种学案里面都存在,为了引起重视才把它单独归类。

无论是知识的最初产生,还是知识的“再生产”和传播,均需通过探究而进行。

只有当人们在已经产生的知识中寻求安逸、不思创造的时候,才会把知识从我们的复杂经验世界、社会生活中简单化地剥离出来。

实际教学中知识与探究分离,沦为传递、接受、占有的对象,这种现象非常普遍,这不仅会反过来限制人的理智的探究能力的发展,还会最终使知识本身僵化、腐蚀与死亡。

知识变成了“传输物”,它的创造功能被人为剥夺。

三、“少教多学”要坚持“四不教”

“少教多学”要通过教师自己的“不教”,给学生增加更多的自主思考、实践、体验的机会,让学生在广阔的精神空间中自由驰骋,体验生命顿悟的喜悦。

这就要求教师遵守以下原则:

1.不能激发兴趣的内容不教。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学生如此,教师也是这样。

这是我们课堂学习的出发点,也是探索前行的不竭动力。

当我们自己觉得这些内容无色无味,让人昏昏欲睡时,就不要讲给学生听。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因为,此时我们的讲解一定是照本宣科的,而不是声情并茂、眉飞色舞的。

要想吸引学生,我们必须对手中的内容进行包装处理,整合、增删……如烹饪一样,色香味俱全时,学生才可能垂涎欲滴、眼前一亮,从而实现真正的主体能动,主观参与。

2.学生自己跳一跳就能得到的不教。

 中国有句古话叫“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说的是传授给人既有知识,不如传授给人学习知识的方法。

要善于让学生掌握划船的本领,这样才能使孩子们在“学海”前从容面对。

这就要求教师能甄别教材中的重难点,有针对性、有侧重地讲解,同时善于为学生留足空间,引导学生逐步提升自主探究的能力与习惯。

3.不能举一反三、启发深思的不教。

课堂永远应是智慧之花绽放的地方。

思维流淌的课堂才是最真实、最有价值的课堂。

因此,教师的讲就应服务于学生的学,要善于诱思,引导学生不断思考并进行质疑。

4.未经慎思的不教。

昨天讲过的今天还能讲吗?

答案是肯定的。

只要是你经过了认真的思索。

内容是否还能增添一些新鲜的元素,形式是否符合今天的孩子,细节是否可以更加趋于完美……我想,只要你用心思考了,即使所讲的内容“涛声依旧”,也无须指责。

事实上,一切都在改变,当我们用心思考时,总会有更多、更新的内容在我们脑中闪现,也一定会有更精、更巧的设计在我们心中浮现。

总之,教师应该通过自己的“教”,让学生在有温度、广度、深度的课堂的浸染中日渐茁壮,让学生在一块石头里看到风景,在一粒沙子里发现灵魂。

 

五、我们该如何处理“少”与“多”

——田万隆(内蒙古自治区教研室)

“少教多学”这样一个课题的提出,不是偶然的,也不是今天大家才认识到的一个问题。

所谓“少教多学”是我们多年来在基础教育领域内很多领导、专家、老师们在经过了很长时间的探索和研究之后有一种不约而同的观点,大家都把这个问题聚焦在这里了。

因此,我感觉“少教多学”,言简意赅,非常明白而且非常通俗,大家都能懂。

但是它却说出了在教育领域里特别是基础教育领域里一个关于学习的真谛或者叫做本质。

我们搞教育的,教与学这是一对矛盾,而这两者又是一个永恒的主题。

从孔夫子时代就开始研究了,孔子讲“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这是大家非常熟悉的,这就是讲学习的。

我们现在讲学习是一个词,在古汉语里这是两个词,两个概念,学就是教学,习就是一种自我学习方式,大家注意“习”的繁体字是一个“羽”下面一个“白”,指的就是小鸟开始学习飞翔,它的双翅在不断地震动,这才是“习”的本意。

孔子讲“学而时习之”,学要有习这个环节来构成,没有习这个环节学习是不完整的,或者说是一个片面的理解。

因此今天我们研究少教多学这个课题,一定要从本质意义上搞清楚。

课程改革到今天已经实行了十年,我们不约而同的将目光停留在这个教学问题上,或者说我们现在提得比较热的,一个是高效学习,提高学习效率;一个就是提高教学质量。

这些谈的都是教育的本质,是我们教育的根本目的。

但是,怎么样达到这个目的,方法不一样,途径不一样,效果也不一样。

近年来,有很多教学模式不断被大家认可和热衷,比如说精讲多练、学案教学,还有现在做得比较好的学校,像洋思中学、杜郎口学校,其实大家叫法不一样,而相通的地方就是“少教多学。

”因此这个课题,或者说一个问题也好,绝不是今天才出现的,也绝不是偶然出现的,不是哪个人一拍脑门想出来的,而是经过教学实践研究之后,不约而同地意识到应该在这里面做一些文章。

少教多学,少,少到什么程度;多,多到什么程度。

现在有一些学校就规定:

一节课,讲不能超过10分钟,或者不能超过15分钟;规定死学生要有多长时间的练习时间。

我觉得似乎也不用规定得那么死。

不同的学科,不同的教学内容可以有不同,但是少教多学这个理念是对的,因为学习是个性化行为。

学习的最高境界就叫自主学习,通过一系列的科学研究和数据调查我们发现,学习者自我参与度的高低是决定他学习成果或者学习质量的根本原因。

不管讲多讲少、学多学少,都要解决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学习的问题。

语文学科有它自有的规律,在教和学这个问题上历来就意见杂陈。

既然语文学科有自己的规律,我们就应该很好地去研究,语文课的教学到底应该教什么,学什么,如何教,如何学,怎么样提高学习效率,以往大家说语文教学少慢差费,这个现象的确存在,尽管经过几十年大家的共同努力,有所好转,但我认为没有根本的转变,语文学习占用了我们学生很多的精力,但是一直是收效不明显。

这个问题也让我们很伤脑筋。

我觉得,第一语文课水分很大,这45分钟时间里,真正的有效学习时间,到底有多少,是不是需要把一片文章从头到尾掰开揉碎了从作品的背景到作者到分析到提炼中心、写作特色都要面面俱到呢,哪些是有用的,哪些是没用的,哪些是重复的,我们应该很好算这个账。

所以,少教多学看似简单,对于老师来讲,我给你规定45分钟,你只许讲10分钟或者15分钟,不是这个问题,关键你在单位时间里需要讲什么,哪些是不需要你讲的,哪些是非你讲不可的,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文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