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户金融需求与农村金融供给现状doc181.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875338 上传时间:2023-02-07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5.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农户金融需求与农村金融供给现状doc18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中国农户金融需求与农村金融供给现状doc18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中国农户金融需求与农村金融供给现状doc18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中国农户金融需求与农村金融供给现状doc18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中国农户金融需求与农村金融供给现状doc18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农户金融需求与农村金融供给现状doc181.docx

《中国农户金融需求与农村金融供给现状doc18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农户金融需求与农村金融供给现状doc181.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农户金融需求与农村金融供给现状doc181.docx

中国农户金融需求与农村金融供给现状doc181

中国农户金融需求与农村金融供给现状

强健的金融体系对于稳定投资环境、创造就业机会和经济可持续增长是不可缺少的基石。

运转良好的金融体系可以增加贫困人口获得金融资源的机会,从而直接帮助他们脱离贫困。

但是,自上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银行商业化改革和对非银行金融机构的整顿使商业化的金融机构逐渐退出了“规模不经济”的农业信用领域,造成了正规金融机构的覆盖长期与农户金融需求相脱节的状况。

因此,研究农户的金融需求以及农村现有的金融供给状况,特别是非正规金融的状况,显得十分重要。

本研究属于微观研究,试图从社会学的视角,对一个具体社区中农户的金融需求状况、正规金融和非正规金融的供给状况做出具体的分析,以此探究在农村社区中,正规金融和非正规金融究竟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两者对农村社区的生产、农户生计发展分别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

本研究所采用的是实证研究与以角色为导向(Action-orientedApproach)的发展社会学研究相结合的方法,通过数据分析和个案描述来论述。

资料的收集采用了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和参与式农村评估(PorticipatoryRuralAppraisal,PRA)方法。

其中,问卷调查采用的是偶遇抽样法,按照1:

3的比例抽取了64个农户进行问卷调查,收回有效问卷62份。

全部问卷都是通过访谈的形式完成的。

本研究所选择的研究社区--宝石村位于河北省易县,地处太行山区,土地贫瘠,信息闭塞,属于相对贫困地区。

由于连年干旱,这里的村民每年收获的粮食仅够自家消费,没有任何剩余,有时甚至还要购买商品粮作为补充。

农业生产因生产条件差而严重受限,这迫使村民积极寻求非农就业途径,他们或者在本村的矿石开采场上班,或者外出到周边的大中城市打工,绝大多数从事重体力劳动,收入有限。

资金对于这个社区是一项稀缺的资源,农户的金融活动发生得相当频繁。

宝石村农户所面对的唯一的正规金融机构是乡农村信用合作社(以下简称“信用社”),这家信用社成立于1953年,目前主管3个乡20个行政村的储蓄和贷款业务,在宝石村设有一个信贷站。

一、农村金融需求的现状

家庭承包经营制推行以来,农户成为了独立的财产所有者和生产经营者。

他们具有双重的身份,既是独立的生产实体,又是基本的消费单元;既是农村资金的主要供给者,又是农村金融服务的基本对象。

在宝石村,农户的金融需求非常强烈,62户接受问卷调查的农户中有42户认为当前阻碍家庭生产、生计发展的主要因素是缺少资金,57户表示在最近3年里(2001--2003年)遇到过资金上的困难。

表1是对农户遇到的资金困难类型的调查结果。

通过表1,不难发现,宝石村农户的金融需求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①金融需求相当分散,农户在许多方面都会遇到资金困难。

②消费性金融需求强烈。

在资金困难类型中以家庭开支最多,这样的农户有38户,占总户数的66.7%。

当农户遇到修建房屋、大病医疗和子女上学这些重大消费事件时,自有资金往往难以应付。

③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部分经济条件较好的农户出现了非农业生产方面的金融需求。

有12户在这一方面遇到过资金困难,占总户数的21.0%,其中,又以购置农用运输车的资金需求最为强烈。

这主要是因为当地矿产资源丰富,对矿产品运输的需求强烈。

④在农业生产方面遇到资金困难的农户数量很少,只有1户,这与当地农业生产条件差、农民缺乏种地积极性有着直接的联系。

二、正规金融供给状况

农户的金融需求是强烈而又是多样的,在这种情况下,宝石村农户能够进入的唯一正规金融机构--信用社的作用应该是明显的。

但实际情况却并非如此,有36户表示,最近3年从未去信用社申请过贷款,占调查样本的58%。

为什么这些有着强烈资金融入需求的农户不选择向信用社申请贷款呢?

表2是问卷调查的结果。

可以看出,农户对信用社的贷款业务表现出不认可,他们认为贷款程序中存在许多阻碍因素。

首先,信用社没有充足的贷款额度,贷款申请往往会因此而被驳回。

其次,信用社对贷款要求抵押,抵押品一般是与贷款额度相等的存折,一旦贷款人没有按时归还贷款,存折上的存款就会被冻结。

这对于许多农户来说是苛刻的条件,因为他们去信用社贷款,就说明他们的自有资金不足以应付所需的开支,这时要求他们提供存折作为抵押是不现实的。

有的农户迫于无奈,会通过非正规金融途径借来别人的存折作为抵押,但这样一来,正规金融机构的贷款又间接地转化成为一种非正规金融。

最后,对担保的要求、借贷资金暗箱操作、对贷款额度的限制以及繁琐的手续等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农户去信用社申请贷款的积极性。

普通农户对从信用社争取贷款所持的消极态度在一定程度上证明,农村正规金融供给极不充分,农村信用社这个昔日被称为“农民自己的银行”的合作金融组织呈现出渐渐疏远农户的趋向。

上面只是从农户的感受角度出发所做的一种解释。

为了更全面地解析正规金融在宝石村所发挥的作用,本研究对向信用社申请贷款成功的和失败的农户群体的特征分别进行了分析。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有26户在2001--2003年的3年时间里去信用社申请过贷款,其中,有17户的申请被批准,9户的申请被驳回。

这些农户的具体情况见表3、表4。

从表3可以看出,申请贷款成功的农户具有以下两方面的特征:

①相对富裕。

通过农户贫富排序方法,全村的农户按照贫富状况可分成9个等级,获得贷款的农户的平均贫富等级值为3.9,即处于3等至4等之间,是村里的中上等水平。

这些农户大多数是兼业户,他们或者从事运输业或建筑业,或者经商,或者创办企业,或者有一份稳定的工作,均有一定数量的非农业收入。

对于贫困的宝石村的农户,非农就业是提升家庭经济水平的重要途径。

②拥有较高的社会资本。

社会资本是指“处于网络或者更广泛的社会结构中的个人动用稀有资源的能力”(李惠斌、杨雪冬,2000),也就是个人所拥有的社会网络、社会信任与组织等方面的资源。

社会资本是影响个人行动能力及其家庭生计的重要资源,通过社会资本的运用,个体可以获得某些相对稀缺的资源。

在宝石村,信用社贷款资源的供给十分有限,可以将其视为社区中相对稀缺的资源。

为了获得这种稀缺资源,农户就要想办法调动自己的各种社会资本。

社会资本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它具有层次性,不同个体由于其所处的地位不同,拥有的资源不同,所控制的社会资本也有所不同。

因此,不同的农户所拥有的社会资本存在很大差异。

本研究对贷款成功的农户进行了深入的访谈,发现这些农户大部分拥有较高的社会资本,他们或者和村中的信贷员具有比较紧密的关系,或者直接和乡信用社的工作人员熟悉,或者有在易县金融部门工作的亲戚等,他们均具有较广泛的社会网络。

从表4可以看出,相对于从信用社贷款成功的农户,这些贷款失败的农户在贫富等级上远远低于前者,他们的平均贫富等级为6.7,即处于6等和7等之间,是村中相对贫困的农户。

这些农户没有或者很少有非农就业,他们的家庭生计完全依赖于土地,依赖于农业。

另外,这些农户的人力资本普遍较低。

人力资本是指包含在人体内的一种生产性能力,其衡量指标为劳动力的数量和质量,而劳动力质量又包括劳动力的身体素质(年龄、健康状况等)和智力素质(受教育程度、劳动技能、经验等)。

调查发现,贷款失败的农户或者是老人家庭,或者家中有残障成员,或者子女较多、子女年龄较小。

由于短期内家庭的经济状况不会得到明显的改善,他们的还款能力往往受到正规金融机构的怀疑。

通过以上几方面的分析,本文认为,在农户从正规金融机构贷款的过程中存在着许多障碍性因素,正规金融机构提供给宝石村的贷款资源流向了较为富裕并掌握着较高社会资本的农户,而普通的农户,尤其是那些相对贫困、人力资本不足的农户,则很难从正规金融机构获得贷款。

由于贫困,他们没有能力与非贫困人口相抗衡,因此,也得不到正规金融机构提供的贷款。

三、非正规金融供给现状及原因分折

(一)非正规金融现状

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都存在着正规金融与非正规金融并存的现象,这一情况可以被概括为“金融二元性”。

农村非正规金融是指农村中非法定的金融组织所提供的间接融资以及农户之间或者农户与企业主之间的直接融资(郭沛,2004)。

Chandavarkar(1985)指出,正规金融是一种倾向于城市的、制度化和组织化的体系;而非正规金融,其本身就是非组织化和非制度化的,它适应于传统的、农村的、固有的经济模式。

温铁军(2001)认为,农村经济主体的微观活动及其融资行为具有分散化、规模小、周期长、监控难、风险大等特点,难以进入商业化的正规金融,因此,小农经济天然、长期地与民间借贷相结合,而农村正规金融的退出导致农村非正规金融的迅速分蘖。

从前面的分析可知,目前,宝石村的正规金融供给十分有限,因此,本研究继续对社区中的非正规金融现状进行了考察,总结出以下特征:

1.非正规金融的规模。

农户从非正规金融途径融入资金绝非偶然。

从图1可以看出,在最近3年里(2001--2003年),有56个农户从非正规金融途径融入过资金,其中,除13户只发生过一次资金融入行为外,其余43户均发生过两次或两次以上的资金融入行为。

农户发生资金融入行为的次数集中在2--5次,然后,农户数随融资发生次数的增加而依次递减,有2户发生过10次以上的资金融入行为。

另外,由图2可见,农户从非正规金融途径融入资金的金额并不小,只有3户的金额在1000元以下,13户的金额在1000--3000元之间,11户的金额在3000--5000元之间,10户的金额在5000--8000元之间;金额在8000--10000元间的农户数量有所下降,只有4户;但是,金额在10000元以上农户数量突增,共有15户。

2.非正规金融的表现形式。

非正规金融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国际上的研究者普遍将发展中国家的非正规金融分为私人借贷、贷款经纪、储金会或地下银行等。

所谓私人借贷,又被称为自由借贷,它是指在农村社区中农户与农户之间、农户与乡镇企业之间、乡镇企业之间直接发生的借贷活动。

在宝石村,非正规金融以私人借贷为主要形式,农户普遍通过亲属、朋友或邻居等融入资金,借贷行为主要依托血缘关系和地缘关系。

由于地处深山区,当地的经济并不发达,经济决定金融,所以,宝石村并没有出现在沿海发达地区农村普遍存在的民间金融机构,例如金融服务社、基金会和合会等。

通常,私人借贷又被分为赢利性借贷和互助性借贷两种。

赢利性借贷一般利率很高,互助性借贷则没有或者只需要很少的利息,期限一般不定。

根据调查,宝石村的私人借贷带有明显的互助性质,在所调查的280笔非正规金融活动中只有2笔是有息借贷,其余的278笔均为无息借贷。

社区中的农户普遍认为,村里一般的借贷是不应该收取利息的。

他们表示,同住在一个村子里,谁家都会遇到难处,在别人遇到困难时给予资金上的帮助,等到自己遇到困难时也会得到别人的帮助,利息的收取则会破坏这种互助氛围的形成。

3.非正规金融的额度。

调查发现,金额越小,借贷发生的频率越高;金额越大,借贷发生的频率越低(见表5)。

非正规金融在金额上呈现出的这种左偏态的特征说明,小额借贷仍然是农户的主要需求。

农户的经常性风险意味着交易次数较多,借款数额较小,这与正规金融机构追求规模效益是相悖的。

零散的小额贷款只会加大正规金融机构的管理成本,并不能带来太大的经济效益。

在这种情况下,非正规金融的优势就凸显出来。

宝石村农户之间的私人借贷利用了长期累积而来的以亲情和友情为内容的“低廉”的“乡土信用”、非僵化的规章制度,既不会拒绝小额的贷款,也不会要求抵押和担保,手续简单,中间环节少,能更好地满足农户对融入资金数额的灵活性需要。

4.非正规金融的用途。

从表6可见,农户从非正规金融渠道融入的资金主要被用于生活性消费,其次是非农业生产性投资,而用于农业投入方面的借款则非常少。

这与前面对农户金融需求的分析是一致的。

这是因为较之于正规金融机构,非正规金融对借款方资金的用途不做过多要求,农户可以随意地支配借款,这样,资金能够用到他们最需要的地方,更好地满足其主要的资金融入需求。

5.还款情况。

还款是借贷过程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及时地归还借款可以加速贷款人的资金周转。

从表7可以看出,宝石村农户从非正规金融渠道融入资金的频率虽然很高,但是还款并不及时,有的欠款甚至几年都不归还。

农户的借款不能及时归还与其经济状况有着紧密的联系。

由于地处贫困山区,土地贫瘠,非农就业机会少,农户难以形成有效的资金积累,而他们所面对的消费,例如教育、治病、建房、购置农用运输车等,所需的资金又较多,所以,他们需要一个较长的积累时间来归还贷款。

还款的这种灵活性又是非正规金融较正规金融的一个优点。

正规金融对农户贷款的期限有严格限制,贷款期限一般是一年,到期不能归还就要结息倒据,而农户之间的私人借贷对贷款的归还时间基本不做严格要求,农户在发生借贷行为时不会规定严格的还款时间,大家遵循的潜规则是,借方有钱时再还,或者贷方需要用钱时再还。

(二)非正规金融现状的原因分析

1.以关系型信用为基础。

在金融活动中,较之于农户与正规金融机构之间以正规合约为基础的契约型信用,高帆(2003)将农户之间依靠血缘和友情而形成的信用称为关系型信用。

宝石村是一个主姓村,80%以上的村民姓“许”,农户之间不仅存在着由空间和地理位置联结的地缘关系,还存在着或近或远的血缘关系。

借贷活动通常以亲朋、邻居等血缘、地缘社会关系为依托而展开。

在这种具有高度互识性的社会中,必然存在着高频率的社会互动。

他们之间的借贷活动不可能发生一次后就中止,而是要进行近乎是无限次的重复博弈。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借款农户赖账不还,贷款农户就会永远终止与借款农户的经济关系,借款农户也就不可能再从贷款农户那里得到任何帮助。

更重要的是,在村落社会中,借款农户的违约行为还会面临着惩罚的扩大效应,其违约情况会被贷款农户以“闲言碎语”的方式加以传播,借款农户的“恶劣行径”就会成为整个村落的共同信息(高帆,2003)。

这种惩罚对于农户而言是十分严厉的。

一方面,农户生活在共同的社区中,要顾及个人的“面子”,被认为是不讲信用的人要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另一方面,违约的农户在村中树立了不讲信用的形象,其他农户也不愿意和他发生经济上的往来,违约农户再向其他农户借款也会变得更加困难。

考虑到这些潜在的违约成本,作为经济上理性人的借款农户是不会恶意拖欠借款的,有了这一内在的、“天然”的借贷保护机制,非正规金融相对安全了许多。

2.具有隐性利息。

从形式上看,宝石村的非正规金融大多不存在利息,是一种无偿借贷,但实质上这种借贷也是有利息的,只是利息的支付形式不一定是现金。

无偿借了别人的钱,要背上因借钱而带来的“人情债”,这就是农户间自由借贷的隐性利息。

调查中,56户通过非正规金融渠道融入资金的农户中有52户表示“在向他人借钱时,觉得欠了一个人情”。

对于如何偿还这个“人情”,39个农户表示会为对方提供劳动帮工,或者在可能的条件下向对方提供无偿贷款。

众所周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但是,农村社会目前正处于激烈的转型期,农户面临着许多不确定性因素。

农民在现有的制度安排下属于弱势群体,缺乏有效的自我保护机制,时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家庭经济与生计风险,例如大病医疗、经营亏损、子女教育、建房和婚嫁等。

为了回避风险,农民创新出多种多样的风险防范和处理手段,而资金融出行为就可以被看成贷款农户规避家庭经济与生计风险的一种有效手段。

这是因为融出资金的农户很有可能在未来遇到各种各样的家庭经济与生计风险,而由于他早些时候给借款农户提供过资金支持,这时借款农户出于一种偿还“人情债”的考虑,会积极主动地提供各种帮助以使贷款农户渡过难关。

这种帮助对于贫困地区的农户来说十分重要,因为在普遍缺少资金积累的情况下,很多家庭经济与生计风险农户凭自身力量难以应付,农户必须借助于家庭外部的力量,这也就是为什么不少农户宁可将剩余资金贷给他人而不收取任何现金利息,也不愿意把其存入银行获取稳定利息的原因。

农户更看重的是未来的经济与生计安全,而不是眼前的经济利益。

“在农村就是大家换着救,今天你救我,明天我救你”,从宝石村农民这句朴素的话语中,我们能体会出“道义经济”的含义。

四、结语

本研究运用实证与发展社会学研究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对宝石村农户的金融需求状况、正规金融机构贷款资源的供给状况和非正规金融的现状及原因的逐一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宝石村正规金融机构的贷款资源主要流向了那些相对富裕的农户,或者拥有较高社会资本的农户,他们可以凭借自身的力量及其优越的社会网络获得正规金融机构提供的贷款,而普通农户,尤其是那些相对贫困、人力资本不足的农户则很难从正规金融机构获得贷款。

正规金融机构贷款资源供给的不足导致了非正规金融成为农户获取贷款资源的重要替代途径。

宝石村的非正规金融主要表现为农户之间带有互助性质的自由借贷,它发生频率高,金额小,用途多样,还款灵活。

非正规金融具有以关系型信用为基础的特点,关系型信用较好地利用了农户之间的社会信息资源,使非正规金融具有一套内在的、“天然”的保护机制,农户一般能够自觉地履行还款义务。

另外,融进资金的农户普遍会在未来通过为对方提供劳动帮工,或者在可能的条件下向对方提供无偿贷款的形式来返还无偿使用对方资金所欠下的“人情债”,也就是说,非正规金融具有隐性利息。

在农户普遍缺乏自我保护机制的情况下,农户之间的这种潜在交换规则可以使融出资金的农户获得未来的经济与生计安全。

表1农户资金困难类型

类型户数次数百分比(%)

1.生命周期23.5

(1)生孩子11.7

(2)结婚11.8

2.家庭开支3866.7

(1)修建房屋1119.3

(2)日常开支11.8

(3)医药费用1831.6

(4)教育费用814.0

3.金融23.5

(1)归还民间借款23.5

4.非农业生产1221.0

(1)进货11.7

(2)启动资金35.3

(3)购置农用车814.0

5.旅途费用11.8

(1)外出打工路费11.8

6.农业投入11.7

(1)购买种子化肥11.7

7.其他11.8

(1)打官司11.8

共计57100.0

表2农户不去信用社申请贷款的原因

序号原因户数排序

1没有贷款指标141

2没有存折作抵押62

3要求担保53

4没有贷款需求34

5没有关系34

6程序太复杂25

7亲戚借钱不用利息16

8贷款额度太小16

9拿不起利息16

合计36

表32001--2003年申请贷款成功的农户的情况

户主申请金额(元)申请用途贫富等级备注

XYT500小卖部周转资金3信贷员的兄弟,经营小卖部

XJS1000倒账5信贷员的叔叔,夫妻二人打工

XYC1000倒账3通过村支书,搞建材经营

XJG1000种植药材5小额贷款项目,有担保人

XYP1000建厂3副村长,开有两家钙粉厂

YGZ1000种植药材4小额贷款项目

XJZ1000买车4瓦工,会干手艺活

CXZ1000学费4搞运输

XJZ2000治病5通过易县的朋友,在铁粉厂上班

XYS2000买车5父子俩人在北京打工

XJK5000孩子上学8助学贷款

XYG5000学费2搞运输,经商

XYP8000盖房1儿子是包工头,认识信用社主任

XGJ10000买车3搞运输,通过易县的亲戚

XJL10000治病5乡政府退休人员,通过老同事

XHS10000治病4铁路职工,月工资1000元

XYF59000买大卡车2信贷员,搞运输

合计/平均1185003.9

表42001--2003年申请贷款失败的农户的情况

户主申请金额申请用途自己认为失败的原因贫富等级备注

XJW100治病贷款只支持办企业,而非农户8老两口,妻子患重病

ZML500上学信用社怕我还不了8老两口,常生病,有老母亲

ZGQ500治病没有贷款指标7妻子智力不好

SJM1000结婚盖房跟信贷员不熟8妻子.孩子身体不好

LSM1000建房没有关系7打零工

CSY1000学费没送礼6教师,供三个孩子上学

XYQ3000买车没有贷款指标4

SXQ10000买车要保人,要抵押4

ZSJ10000开饭店没有存折抵押8

合计/平均271006.7

表5从非正规金融途径融入资金的数量分布(元)与发生频率(次数或笔数)

年份50-200200-500500-10001000-20002000-30003000-50005000-1000010000-20000合计

2003年322511169640103

2002年362630189621128

2001年291511561049

合计70605645231871280

表6从非正规金融途径融入资金的使用情况(2001--2003年)

用途笔数所占比重(%)金额(元)所占比重(%)

1.生命周期41.4110002.8

(1)结婚31.1105002.7

(2)丧事10.45000.1

2.家庭开支18265.022242056.8

(1)修建购买房屋279.65706014.6

(2)日常开支4516.185392.2

(3)医药费用5017.98355921.3

(4)教育费用4917.56596216.8

(5)购耐用消费品82.971401.8

(6)礼金31.11600.0

3.金融238.2264006.7

(1)归还民间借款155.4158004.0

(2)归还集体账务51.876001.9

(3)转借他人31.130000.8

4.非农生产投资4114.611295628.8

(1)创办企业93.24700012.0

(2)添置货物10.420000.5

(3)购置农用车3111.16395616.3

5.旅途费用31.165001.7

(1)外出打工路费31.165001.7

6.农业投入207.180002.0

(1)购买种子化肥124.344701.1

(2)购买牲畜82.935300.9

8.其他72.548001.2

(1)打官司62.145001.1

(2)撞车赔款10.43000.1

合计280100.0392076100.0

表7从非正规金融途径融入资金的使用情况表(2001--2003年)

立即归还不久后归还一直未还共计

笔数1896166280

笔数百分比(%)6.434.359.3100.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文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