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悸病疗效分析总结评估及优化措施.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873762 上传时间:2023-02-07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16.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心悸病疗效分析总结评估及优化措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心悸病疗效分析总结评估及优化措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心悸病疗效分析总结评估及优化措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心悸病疗效分析总结评估及优化措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心悸病疗效分析总结评估及优化措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心悸病疗效分析总结评估及优化措施.docx

《心悸病疗效分析总结评估及优化措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心悸病疗效分析总结评估及优化措施.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心悸病疗效分析总结评估及优化措施.docx

心悸病疗效分析总结评估及优化措施

附件2

宫河镇中心卫生院2013年度心悸病

中医诊疗方案疗效分析、总结、评估及方案优化措施

一、疗效分析

2013年1—12月份心悸病门诊507人(占门诊量5.65%),住院69人(占住院病人18.68%);专科病人的中医治疗率100%。

全部病人均采用中药、中西医结合治疗。

中药包括中药饮片辨证施治和中成药辨证施治;同时加强护理与宣教,收到理想的效果。

心悸(心律失常)治愈54例,治愈率9.4%,好转517例,好转率89.8%,无效5例,治愈好转率99.2%。

辨证分型:

本组病人辨证分型正确为570例,有6例辨证分型不正确,准确率为98.9%。

有430例服用中药汤剂,服用中药率为100%。

二、总结

本病中药及中成药辨证论治方案:

1、气阴两虚证,治法:

益气养阴,安神定悸;方药:

生脉饮加味;中成药:

稳心颗粒、生脉饮口服液。

2、心脾两虚证,治法:

健脾益气,养心安神;方药:

归脾汤加减;中成药:

归脾丸、柏子养心丸、参松养心胶囊、稳心颗粒。

3、阴阳两虚证,治法:

滋阴补血,通阳复脉;方药:

炙甘草汤加减;中成药:

稳心颗粒、生脉饮口服液。

4、气滞血瘀证,治法:

活血祛瘀,理气通脉;方药:

血府逐瘀汤加减;中成药:

银丹心脑通胶囊、步长脑心通、血府逐瘀丸。

5、痰火扰心证,治法:

清热化痰,宁心定悸;方药:

黄连温胆汤加减;中成药:

安宫牛黄丸、牛黄清心丸。

加强护理与宣教:

调情志、节饮食、适劳逸、避风寒。

提倡心态豁达、适当运动、充足睡眠、坚持服药。

三、评价

心悸(室性早搏)在现代医学药物治疗中没有很好的办法,彻底治疗是安装起搏器或行射频消融术,但临床中有些患者由于各种原因不能接受起搏器或行射频消融术,所以中医中药的治疗多年来在临床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四、优化措施

(一)进一步优化心悸病的诊疗方案和护理规范,主要针对心悸病辨证论治进行优化,补充相关难点证型,并提出相关治疗方案,确立最终中医诊治标准。

(二)积极开展中医特色疗法,提高病人治疗人次,确定诊疗评价标准,对于确有疗效的进行大力推广。

对于个别疗效差的证型,挖掘出其他特色疗法,积极开展,并制定出疗效评价标准,最终制定出优势病种实际有效的特色治疗方案。

(三)针对心悸病的具体证型拟定协定处方,统计出最常用的1-2种,配合其他制药厂家,制成使用便捷的中成药。

(四)进一步完善优势病种的中医辨证护理,加强医护配合。

在护理过程中,不断地完善护理要点。

针对慢性、常住院的患者加强随访,建立档案,为患者制定治疗、诊断、饮食等方面的计划,方便多次住院期间的护理。

(五)近一段时间以来,本专科收治室性早搏患者呈下降趋势,与此同时其他类型心律失常(如:

房颤、室上性心动过速等)患者呈上升趋势,成为我科主要收治的病种,因此我科及时更改中医优势病种诊疗方案将心悸病中房颤、室上性心动过速等纳入诊疗方案,并将病名优化为心悸(心律失常)以利于指导临床实践。

(六)心悸病(室性早搏)的诊断治疗是我科特色,在社会上有一定的影响,为保持这种优势,我科在下一年度将继续以本病作为我科的中医优势病种之一。

但经过一年的临床运用,我们发现:

原有特色治疗——耳穴疗法治疗心悸病,操作较复杂,病人耐受性差,临床应用禁忌症较多,不能广泛应用于临床实践,故我科将原有特色治疗调整为:

1.耳穴压豆:

辨证选取心、交感、内分泌、神门、肾、肝、脾、肺俞。

2.穴位按摩:

辨证选取通灵、内关、太渊、支沟、三阴交、膈俞。

3.穴位贴药:

辨证选取膻中、气海、通灵、内关、太渊、三阴交。

川芎、炒枣仁、炙甘草各等分,研磨成粉,用橡皮膏固定外敷。

4.电针治疗:

辨证选取内关、外关、关元、气海。

 

2013.12.29

 

附件2

宫河镇中心卫生院2014年度心悸病

中医诊疗方案疗效分析、总结、评估及方案优化措施

一、疗效分析

2014年1—12月份心悸病门诊1014人(占门诊量10.65%),住院95人(占住院病人20.68%);专科病人的中医治疗率100%。

全部病人均采用中药、中西医结合治疗。

中药包括中药饮片辨证施治和中成药辨证施治;同时加强护理与宣教,收到理想的效果。

心悸(心律失常)治愈154例,治愈率13.9%,好转949例,好转率85.6%,无效6例,治愈好转率99.5%。

辨证分型:

本组病人辨证分型正确为1102例,有7例辨证分型不正确,准确率为99.4%。

有730例服用中药汤剂,服用中药率为100%。

二、总结

本病中药及中成药辨证论治方案:

1、气阴两虚证,治法:

益气养阴,安神定悸;方药:

生脉饮加味;中成药:

稳心颗粒、生脉饮口服液。

2、心脾两虚证,治法:

健脾益气,养心安神;方药:

归脾汤加减;中成药:

归脾丸、柏子养心丸、参松养心胶囊、稳心颗粒。

3、阴阳两虚证,治法:

滋阴补血,通阳复脉;方药:

炙甘草汤加减;中成药:

稳心颗粒、生脉饮口服液。

4、气滞血瘀证,治法:

活血祛瘀,理气通脉;方药:

血府逐瘀汤加减;中成药:

银丹心脑通胶囊、步长脑心通、血府逐瘀丸。

5、痰火扰心证,治法:

清热化痰,宁心定悸;方药:

黄连温胆汤加减;中成药:

安宫牛黄丸、牛黄清心丸。

6、痰瘀互阻证,治法:

化痰泄浊,活血化瘀;方药:

二陈汤合桃红四物汤加减;中成药:

稳心颗粒。

加强护理与宣教:

调情志、节饮食、适劳逸、避风寒。

提倡心态豁达、适当运动、充足睡眠、坚持服药。

三、评价

心悸(室性早搏)在现代医学药物治疗中没有很好的办法,彻底治疗是安装起搏器或行射频消融术,但临床中有些患者由于各种原因不能接受起搏器或行射频消融术,所以中医中药的治疗多年来在临床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四、优化措施

(一)进一步优化心悸病的诊疗方案和护理规范,主要针对心悸病辨证论治进行优化,补充相关难点证型,并提出相关治疗方案,确立最终中医诊治标准。

(二)积极开展中医特色疗法,提高病人治疗人次,确定诊疗评价标准,对于确有疗效的进行大力推广。

对于个别疗效差的证型,挖掘出其他特色疗法,积极开展,并制定出疗效评价标准,最终制定出优势病种实际有效的特色治疗方案。

(三)针对心悸病的具体证型拟定协定处方,统计出最常用的1-2种,配合其他制药厂家,制成使用便捷的中成药。

(四)进一步完善优势病种的中医辨证护理,加强医护配合。

在护理过程中,不断地完善护理要点。

针对慢性、常住院的患者加强随访,建立档案,为患者制定治疗、诊断、饮食等方面的计划,方便多次住院期间的护理。

(五)近一段时间以来,本专科收治室性早搏患者呈下降趋势,与此同时其他类型心律失常(如:

房颤、室上性心动过速等)患者呈上升趋势,成为我科主要收治的病种,因此我科及时更改中医优势病种诊疗方案将心悸病中房颤、室上性心动过速等纳入诊疗方案,并将病名优化为心悸(心律失常)以利于指导临床实践。

(六)心悸病(室性早搏)的诊断治疗是我科特色,在社会上有一定的影响,为保持这种优势,我科在下一年度将继续以本病作为我科的中医优势病种之一。

但经过一年的临床运用,我们发现:

原有特色治疗——耳穴疗法治疗心悸病,操作较复杂,病人耐受性差,临床应用禁忌症较多,不能广泛应用于临床实践,故我科将原有特色治疗调整为:

1.耳穴压豆:

辨证选取心、交感、内分泌、神门、肾、肝、脾、肺俞。

2.穴位按摩:

辨证选取通灵、内关、太渊、支沟、三阴交、膈俞。

3.穴位贴药:

辨证选取膻中、气海、通灵、内关、太渊、三阴交。

川芎、炒枣仁、炙甘草各等分,研磨成粉,用橡皮膏固定外敷。

4.电针治疗:

辨证选取内关、外关、关元、气海。

 

2014.12.26

 

附件2

宫河镇中心卫生院2015年度心悸病

中医诊疗方案疗效分析、总结、评估及方案优化措施

一、疗效分析

2015年1—12月份心悸病门诊3014人(占门诊量15.69%),住院135人(占住院病人21.16%);专科病人的中医治疗率100%。

全部病人均采用中药、中西医结合治疗。

中药包括中药饮片辨证施治和中成药辨证施治;同时加强护理与宣教,收到理想的效果。

心悸(心律失常)治愈354例,治愈率11.2%,好转2787例,好转率88.5%,无效8例,治愈好转率99.7%。

辨证分型:

本组病人辨证分型正确为3140例,有9例辨证分型不正确,准确率为99.7%。

有2730例服用中药汤剂,服用中药率为100%。

二、总结

本病中药及中成药辨证论治方案:

1、气阴两虚证,治法:

益气养阴,安神定悸;方药:

生脉饮加味;中成药:

稳心颗粒、生脉饮口服液。

2、心脾两虚证,治法:

健脾益气,养心安神;方药:

归脾汤加减;中成药:

归脾丸、柏子养心丸、参松养心胶囊、稳心颗粒。

3、阴阳两虚证,治法:

滋阴补血,通阳复脉;方药:

炙甘草汤加减;中成药:

稳心颗粒、生脉饮口服液。

4、气滞血瘀证,治法:

活血祛瘀,理气通脉;方药:

血府逐瘀汤加减;中成药:

银丹心脑通胶囊、步长脑心通、血府逐瘀丸。

5、痰火扰心证,治法:

清热化痰,宁心定悸;方药:

黄连温胆汤加减;中成药:

安宫牛黄丸、牛黄清心丸。

6、痰瘀互阻证,治法:

化痰泄浊,活血化瘀;方药:

二陈汤合桃红四物汤加减;中成药:

稳心颗粒。

加强护理与宣教:

调情志、节饮食、适劳逸、避风寒。

提倡心态豁达、适当运动、充足睡眠、坚持服药。

三、评价

心悸(室性早搏)在现代医学药物治疗中没有很好的办法,彻底治疗是安装起搏器或行射频消融术,但临床中有些患者由于各种原因不能接受起搏器或行射频消融术,所以中医中药的治疗多年来在临床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四、优化措施

(一)进一步优化心悸病的诊疗方案和护理规范,主要针对心悸病辨证论治进行优化,补充相关难点证型,并提出相关治疗方案,确立最终中医诊治标准。

(二)积极开展中医特色疗法,提高病人治疗人次,确定诊疗评价标准,对于确有疗效的进行大力推广。

对于个别疗效差的证型,挖掘出其他特色疗法,积极开展,并制定出疗效评价标准,最终制定出优势病种实际有效的特色治疗方案。

(三)针对心悸病的具体证型拟定协定处方,统计出最常用的1-2种,配合其他制药厂家,制成使用便捷的中成药。

(四)进一步完善优势病种的中医辨证护理,加强医护配合。

在护理过程中,不断地完善护理要点。

针对慢性、常住院的患者加强随访,建立档案,为患者制定治疗、诊断、饮食等方面的计划,方便多次住院期间的护理。

(五)近一段时间以来,本专科收治室性早搏患者呈下降趋势,与此同时其他类型心律失常(如:

房颤、室上性心动过速等)患者呈上升趋势,成为我科主要收治的病种,因此我科及时更改中医优势病种诊疗方案将心悸病中房颤、室上性心动过速等纳入诊疗方案,并将病名优化为心悸(心律失常)以利于指导临床实践。

(六)心悸病(室性早搏)的诊断治疗是我科特色,在社会上有一定的影响,为保持这种优势,我科在下一年度将继续以本病作为我科的中医优势病种之一。

但经过一年的临床运用,我们发现:

原有特色治疗——耳穴疗法治疗心悸病,操作较复杂,病人耐受性差,临床应用禁忌症较多,不能广泛应用于临床实践,故我科将原有特色治疗调整为:

1.耳穴压豆:

辨证选取心、交感、内分泌、神门、肾、肝、脾、肺俞。

2.穴位按摩:

辨证选取通灵、内关、太渊、支沟、三阴交、膈俞。

3.穴位贴药:

辨证选取膻中、气海、通灵、内关、太渊、三阴交。

川芎、炒枣仁、炙甘草各等分,研磨成粉,用橡皮膏固定外敷。

4.电针治疗:

辨证选取内关、外关、关元、气海。

 

2015.12.29

 

附件2

宫河镇中心卫生院2016年度心悸病

中医诊疗方案疗效分析、总结、评估及方案优化措施

一、疗效分析

2016年1—12月份心悸病门诊3614人(占门诊量19.69%),住院155人(占住院病人23.16%);专科病人的中医治疗率100%。

全部病人均采用中药、中西医结合治疗。

中药包括中药饮片辨证施治和中成药辨证施治;同时加强护理与宣教,收到理想的效果。

心悸(心律失常)治愈354例,治愈率11.2%,好转2787例,好转率88.5%,无效8例,治愈好转率99.7%。

辨证分型:

本组病人辨证分型正确为3140例,有9例辨证分型不正确,准确率为99.7%。

有2730例服用中药汤剂,服用中药率为100%。

二、总结

本病中药及中成药辨证论治方案:

1、气阴两虚证,治法:

益气养阴,安神定悸;方药:

生脉饮加味;中成药:

稳心颗粒、生脉饮口服液。

2、心脾两虚证,治法:

健脾益气,养心安神;方药:

归脾汤加减;中成药:

归脾丸、柏子养心丸、参松养心胶囊、稳心颗粒。

3、阴阳两虚证,治法:

滋阴补血,通阳复脉;方药:

炙甘草汤加减;中成药:

稳心颗粒、生脉饮口服液。

4、气滞血瘀证,治法:

活血祛瘀,理气通脉;方药:

血府逐瘀汤加减;中成药:

银丹心脑通胶囊、步长脑心通、血府逐瘀丸。

5、痰火扰心证,治法:

清热化痰,宁心定悸;方药:

黄连温胆汤加减;中成药:

安宫牛黄丸、牛黄清心丸。

6、痰瘀互阻证,治法:

化痰泄浊,活血化瘀;方药:

二陈汤合桃红四物汤加减;中成药:

稳心颗粒。

加强护理与宣教:

调情志、节饮食、适劳逸、避风寒。

提倡心态豁达、适当运动、充足睡眠、坚持服药。

三、评价

心悸(室性早搏)在现代医学药物治疗中没有很好的办法,彻底治疗是安装起搏器或行射频消融术,但临床中有些患者由于各种原因不能接受起搏器或行射频消融术,所以中医中药的治疗多年来在临床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四、优化措施

(一)进一步优化心悸病的诊疗方案和护理规范,主要针对心悸病辨证论治进行优化,补充相关难点证型,并提出相关治疗方案,确立最终中医诊治标准。

(二)积极开展中医特色疗法,提高病人治疗人次,确定诊疗评价标准,对于确有疗效的进行大力推广。

对于个别疗效差的证型,挖掘出其他特色疗法,积极开展,并制定出疗效评价标准,最终制定出优势病种实际有效的特色治疗方案。

(三)针对心悸病的具体证型拟定协定处方,统计出最常用的1-2种,配合其他制药厂家,制成使用便捷的中成药。

(四)进一步完善优势病种的中医辨证护理,加强医护配合。

在护理过程中,不断地完善护理要点。

针对慢性、常住院的患者加强随访,建立档案,为患者制定治疗、诊断、饮食等方面的计划,方便多次住院期间的护理。

(五)近一段时间以来,本专科收治室性早搏患者呈下降趋势,与此同时其他类型心律失常(如:

房颤、室上性心动过速等)患者呈上升趋势,成为我科主要收治的病种,因此我科及时更改中医优势病种诊疗方案将心悸病中房颤、室上性心动过速等纳入诊疗方案,并将病名优化为心悸(心律失常)以利于指导临床实践。

(六)心悸病(室性早搏)的诊断治疗是我科特色,在社会上有一定的影响,为保持这种优势,我科在下一年度将继续以本病作为我科的中医优势病种之一。

但经过一年的临床运用,我们发现:

原有特色治疗——耳穴疗法治疗心悸病,操作较复杂,病人耐受性差,临床应用禁忌症较多,不能广泛应用于临床实践,故我科将原有特色治疗调整为:

1.耳穴压豆:

辨证选取心、交感、内分泌、神门、肾、肝、脾、肺俞。

2.穴位按摩:

辨证选取通灵、内关、太渊、支沟、三阴交、膈俞。

3.穴位贴药:

辨证选取膻中、气海、通灵、内关、太渊、三阴交。

川芎、炒枣仁、炙甘草各等分,研磨成粉,用橡皮膏固定外敷。

4.电针治疗:

辨证选取内关、外关、关元、气海。

 

2016.12.2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