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记者俱乐部.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869462 上传时间:2023-02-07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5.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记者俱乐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中国记者俱乐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中国记者俱乐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中国记者俱乐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中国记者俱乐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记者俱乐部.docx

《中国记者俱乐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记者俱乐部.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记者俱乐部.docx

中国记者俱乐部

中国记者俱乐部

报业第四城?

重庆报业生态调查

作者:

--

2004年,山城重庆,《重庆时报》坐拥华商报系上亿资本呼啸而至,一时硝烟四起。

  2004年的《传媒》,曾对重庆冠之以“报业第四城”,对《重庆时报》加盟战团的重庆报业进行了重点关注。

五年里,重庆的经济得到重大发展,甚至有专家呼吁将重庆、成都、西安连成一线,打造中国第四增长极,与长三角经济圈、珠三角经济圈、环渤海经济圈并驾齐驱。

重庆,已成为中国当之无愧的第四城。

  在报业发展上,经历五年激战的重庆报业,战局如何?

是否还能匹配“第四城”的美誉?

  带着这些疑问,我们在乍暖还寒的春天里来到重庆。

除了了解真实的重庆报业生态之外,我们甚至还希望,通过对重庆报业的关注,来展望目前整个中国报业的状态。

2009年1至2月,受金融危机等多重因素影响,中国报业广告整体下降30%左右,中国报业是否遭遇到现实的增长极限?

报业的发展是已经饱和还是尚有空间?

重庆报业的发展,一定程度上是整体中国报业发展的缩影。

  希望本期专题能对读者认识中国报业的发展有所借鉴……

  重庆报业现状之2009

  刚下飞机,记者就被重庆一栋接一栋矗立在山坡上的高楼吸引了。

雾都重庆群山环绕,江水多情,一座座相互交叉的高架桥、城市轻轨、隧道、跨江大桥及帅哥靓女,让记者仿佛置身于3D游戏之中。

当北京还是寒风凛冽时,眼前的重庆早已是满城翠绿、春意盎然了。

重庆商报社的同志一路热情地给我们介绍着重庆的特色,车窗外一幕幕忽闪而逝的大厦鳞次栉比,仿佛向我们骄傲地展示着山城的繁华,这使我们对重庆的报业市场发展更加充满期待。

  第四增长极

  重庆坐拥巴渝,东望中原,自古以来为兵家必争之地。

  尽管面对广西北部湾、福建海西区域、武汉城市经济圈、安徽合肥城市经济圈、东北沈(阳)大(连)经济圈等的挑战,重庆能否成为中国经济第四增长极尚无定论,但3月6日出席全国两会的重庆市常务副市长黄奇帆还是提出了联合重庆、成都、西安,打造“西三角经济圈”的设想。

一石激起千层浪,设想很快在全国引起轩然大波,点头称赞者有之,摇头质疑者有之。

  在3月13日重庆市举行的社科理论界“中国经济增长第四极”研究成果交流会上,与会专家学者就重庆在“第四极”中扮演怎样的角色形成了三种观点:

观点一,重庆、成都、西安“三角”鼎立;观点二,重庆与成都“联袂主演”;观点三,重庆有基础和实力演好“独角戏”。

  记者注意到,不论哪种方式,重庆在第四极中都扮演着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

重庆承东启西、跨越南北的战略价值,“西三角经济圈”突破秦岭屏障,贯通成渝、关中经济带,为西部大开发打造出引擎和龙头的设想更值得拍手称快。

  作为全国重要重工业基地和西南最大的商业中心,重庆素以汽车、摩托车、化工医药和冶金三大支柱产业闻名。

重钢集团、特钢集团、西南铝厂历史悠久。

重庆在继续强化三大支柱产业的同时,正计划建设成西部地区的航运中心、金融中心和信息服务中心。

  直辖12年来,重庆始终保持着高速发展。

2008年,重庆市GDP总量达到5096.66亿元,增速高达14.3%。

在中央新增刺激经济的2300亿元投资中,重庆市拿到了76亿元,并将主要用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通过调整出口加工产品的结构、增加信息产业出口业务、承接东部沿海加工贸易转移,可以确保今年GDP12%的增长。

”重庆市市长王鸿举日前在会见港澳媒体时如此表示。

蓄势待发的重庆正在被国内外战略家、投资家青睐,作为重庆重要宣传阵地之一的重庆报业是否准备好了呢?

  不匹配的报业报业

  在重庆市现有的26份面向社会公开发行的报纸中,重庆日报报业集团占了14份,销量更是占到80%以上。

但包括日报集团在内,三分之一的报纸运营状况并不理想,已经或正在走向边缘化,让记者不禁为之惋惜。

如经休刊调整后复刊的《旅游新报》、改成周报的《时代信报》、由周一刊改为周二刊的《大众网络报》、面向全国发行的《21世纪人才报》、交由新女报传媒出版的《健康人报》、高管持股运作的《人居周刊》等。

  在重庆,报业的竞争主要集中于都市报层面。

“一家独大”的重庆日报报业集团旗下的《重庆晨报》、《重庆商报》、《重庆晚报》与华商报系跟重庆市总工会联合打造的《重庆时报》间的竞争时强时弱、或明或暗,四家从未停歇过,没有一家主动收手。

“几家都市报不是在把重庆报业的蛋糕做大,而是把蛋糕做小,还在小蛋糕里抢来抢去。

”说这话时,重庆工商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副院长蔡敏脸上显露出一丝苦笑与无奈,“各报之间在互相拼抢对方的阵地”。

  “在激烈竞争的背景下,哪一方都不敢率先轻易做出调整。

因为一经调整,必将产生新的市场空隙,马上就会有竞争对手填补跟上。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总裁陈夷茁清楚地知道,重庆广告的含金量仅相当于云贵川三个省会城市平均价格的47%~48%,但要改变它,使之与重庆的发展相匹配“尚需时日”。

  在重庆报业存在的诸多问题中,同质化的问题最突出,也最明显。

同质化不但让4家都市报看起来相似,就连版块结构、印刷时间、发行时间、发行量、广告客户也非常接近,不但影响了广告价格,也使版面数量越加越多、广告折扣率越打越低,“只见流水,不见利润”。

同质化不但困扰着重庆的报人与读者,还困扰着重庆市主管新闻宣传的政府官员。

为此,重庆市委宣传部在今年春节后专门组织各报负责人到上海考察、学习上海报业的发展经验,希望改变现状。

  记者从重庆市工商局广告处获悉,2008年重庆市__广告总额为33.32亿元,约占重庆GDP份额的0.65%,低于1.5%的世界平均水平。

这其中,重庆报业的广告收入占GDP的份额还不到0.2%。

这一方面表明重庆报业广告收入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另一方面也意味着重庆报业尚不成熟,与北京、广州、成都等还有很大距离。

  空间有多大?

  “尽管2008年诸多的重大新闻事件让报纸显示出力量、焕发出新的生机,但广告收益下滑、纸价上涨、劳动合同法的执行使用工成本提升、金融危机的冲击等问题却不断困扰着报纸的进一步发展。

”重庆市新闻出版局报刊处一位负责人说。

包括4家都市报在内,处于前两个阵营的各报的日子都并不轻松:

从2008年至今,它们都在力求通过改版、调刊等手段,突破现有的困局,实现自我超越。

如《时代信报》2008年9月休刊,10月复刊;《重庆青年报》2008年7月由日报改为周一报;2008年初,《重庆时报》改成小报;2009年1月9日,《重庆晚报》由对开大报改为四开小报。

  与都市报的近身“厮杀”不同,“独孤求败”的《电脑报》也有自己的难处。

虽然《电脑报》连续9年居全国IT类报纸第1位,平均期发量60万份,市场占有率升至76.69%,但东家——重庆中科普传媒发展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谢宁倡却忧虑地告诉记者:

“互联网的冲击让IT平面媒体的顶峰时代过去了。

”他告诉记者,《电脑报》的当务之急便是寻求创新、实现突破,虽然目前还没有找到适合的方法,但一定会向多媒体发展。

而按照重庆市的规划,中科普公司、重庆日报报业集团等将定位为重庆新闻出版领域最具潜力的战略投资者。

未来5年,中科普公司要实现销售收入5亿元,总资产10亿元;重庆日报报业集团要实现销售收入20亿元,总资产45亿元。

  据重庆市新闻出版局提供的各报最新报送的数据显示,2008年重庆市报纸平均期印量为312.37万份,同比增长15.78%;发行收入25955.62万元,广告总收入116583.27万元。

利润总额为8070.53万元。

而记者从重庆市工商局广告处获取的数据则显示,2008年重庆报纸广告收入为91840.38万元。

两者相差近2亿元。

有业内人士分析,这很可能是由于两处获取数据的渠道与范围不同所致,如是否将区县的《三峡都市报》、《武陵都市报》、《巴渝都市报》、《酉阳报》四报及高校校报计算在内等。

不管哪一个数据,都显示出2008年重庆报业广告收入的确超过了2007年的7.62亿元,增幅不小,而且首次超出电视(2008年重庆电视广告收入为73230.70万元)的收入。

由此看来,虽然受各种因素困扰,但重庆报业的发展仍然有较大空间。

重庆报业竞争:

五年拉锯战

  “重庆就是个码头,只要二位记住重庆是个码头就行了。

”重庆学者吴江文意味深长地说。

  处于两江交汇的重庆,曾经是整个西南地区的贸易中心,重要的水路码头。

码头文化也在历史的进程中积淀入重庆性格的方方面面。

码头上的组织形式就是大大小小的“帮派”和“堂口”,带来的一方面是“堂口”内的互助打拼、豪爽耿直,是下水要拼命划船、上水要拼命拉纤的吃苦耐劳,另一方面也是“堂口”之间的争强斗气、重义气轻规则。

而后者同样是重庆报业市场竞争尤其是都市报竞争中无法回避的特性。

重庆报业的市场化发声于1997年《重庆商报》创刊,而2004年外地资本的进入则使重庆成为了中国报业竞争最为激烈的城市之一。

虽然与国内其它直辖市及省会城市存在的两个或多个报业集团相比,重庆日报报业集团在本地市场一家独大,但集团下属各报(《重庆晚报》、《重庆晨报》、《重庆商报》)与集团外报纸《重庆时报》(其背后是实力雄厚的华商报系)实力不相伯仲,一场至今已长达5年的白热化拼杀也由此展开。

  从三国演义到两军对垒

  2004年的重庆报业市场有两件事将注定被载入当地报业历史:

《重庆商报》“小红帽”上街和《重庆时报》强势入渝。

重庆似乎也因此具备了成为继北京、广州、成都之后“报业第四城”的潜质。

  2004年7月,以“魔鬼发行人”著称的《京华时报》副总经理谭军波加盟《重庆商报》,任副总裁,分管发行与专版专刊。

此前《重庆商报》为适应报业市场化需要,已于2002年将报社优良资产剥离,成立了由报社绝对控股的重庆汇融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8月3日,重庆第一支正规化、专业化的报纸发行队伍——商报“小红帽”,以红衣红帽的统一装束出现在重庆街头。

这支1000多人的队伍打破了重庆报业代理商把持渠道的发行格局。

完成初期的铺点扩张后,商报“小红帽”把人员稳定在600人左右。

据了解,“小红帽”上街后,《重庆商报》的发行量在原有基础上翻了一番,更重要的是,《重庆商报》由此在较大程度上控制了自己的发行终端。

  更大的震动来自《重庆时报》,这是由外来资金加空降部队打造的一张全新的报纸,由华商报系号称滚动投入1个多亿改造《现代工人报》而成。

2004年8月25日,由曾经成功打造了《潇湘晨报》的柳祖源领军的《重庆时报》创刊,依托华商报系成熟的管理经验和新闻资源,以一系列娴熟的市场化攻势为手段,《重庆时报》很快成为当地的主要报纸之一。

  《重庆时报》的创刊使得自2000年以来形成的重庆报业格局被打破。

以前重庆报业市场的竞争主要在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下属的《重庆晨报》、《重庆晚报》和当时尚属重庆市新闻出版局主管的《重庆商报》之间进行,追随者为《重庆青年报》、《重庆经济报》,《现代工人报》、《消费导报》、《重庆法制报》又次之。

《重庆时报》强势切入,使得原来各报既得的市场开始重新划分,重庆报业拉开了新的竞争帷幕。

事实上,重庆报业已经开始秣马砺兵、枕戈待旦,为了应对商报、时报的挑战,重庆日报报业集团开始整合广告资源,将日报、晨报、晚报的广告统合起来成立了广告总公司,晨报还与中国人民大学舆论研究所开始了长期合作,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而此时的《重庆青年报》正处于短暂辉煌之后的爬坡期,由于高层更换频繁、采编队伍不稳定、经营出现问题等原因,还没有来得及上坎,就被这一波热浪打了下去。

由此,重庆报业市场形成了重庆日报报业集团、《重庆商报》与《重庆时报》三国演义的局面。

  谁也没有想到,仅仅1年之后竞争格局便发生了戏剧性变化。

2005年11月,根据重庆市政府批复,重庆市新闻出版局所属的重庆商报社、重庆印刷第一厂和重庆新华印刷厂整体划转至重庆日报报业集团。

重庆报业市场格局由此发生大逆转,《重庆时报》成为与重庆日报报业集团抗衡的唯一一极,这也标志着重庆本土报业开始联手与外来资本博弈。

  《重庆商报》本是晚报和晨报的有力竞争对手,这次携子报《渝州服务导报》加入集团,表面看既为自己找到了稳固的靠山,也了却了集团收编商报的夙愿,但事实远非如此。

作为一张彻头彻尾市场化的报纸,要融入一个传统体制下的报业集团,无论在体制的适应上抑或在企业文化的融合上都存在着相当的难度,昔日竞争对手身上的“火药味”也难以在朝夕之间消除。

而商报最初确实“受过委屈”,据说,在集团内部的一次联欢会上,明明商报的节目质量最优,却因为其他报纸在评委中占多数而无法获得名次,商报社长郭汉江不得不专门为此对商报员工进行安抚。

更明显的后果是,加入集团初期的不适应对商报士气造成打击,一年以内流失了一批经营骨干,谭军波、汇融集团总裁助理郭登礼和《渝州服务导报》主管广告的副主编廖佳都在这一时期离开。

而这一磨合期历时整整两年。

  另一方面从重庆日报报业集团当时的内部结构来看,晨报和晚报均属于都市报,同样存在一定的同质化竞争。

即便负债累累的《重庆经济报》,虽不能对晨报和晚报构成威胁,但依然是走都市报的路子,跟这两家报纸形成同质化竞争的格局。

在此情势下,定位与上述三报基本相同的商报进入后,报业集团内部如不调类似这样的捆扎废报,在重庆的街头还有许多,由此可以想象重庆报业竞争之激烈整某些报纸定位,则必将加剧“窝里斗”,资源整合不成反倒加剧内耗。

正是看清了这一点,重庆日报报业集团内部定位调整同时启动,11月30日,《重庆经济报》刊登了停刊公告,该报订户转为送《重庆晨报》。

  反观《重庆时报》,作为外来资本在重庆市场的代表力量,商报并入报业集团使得其彻底陷入被本地报纸包围的处境,三国演义变成了“三打一”,有关时报被报业集团三报“封杀”的消息频频见诸网络。

尽管当事双方对此各执一词,但竞争之惨烈由此可见一斑。

柳祖源“时报将完成再造重庆报业市场的使命”的豪言无疑为时太早。

2005年末,再度传来爆炸性新闻:

《人民日报》旗下的投资公司——华文控股收购了中国最大的民营报纸华商报系主要股东华盛集团,成为其最大股东。

换言之,时报因此获得了《人民日报》的强大背景。

有人评价,时报在晨、晚、商报的联合狙击下,举步维艰,只好找棵大树靠一靠,以缓解压力。

但时报的困局并未因此发生根本改变,混战仍在继续。

  恶战之城

  2008年9月4日,《重庆时报》头版刊登了一则某地产公司和重庆日报报业集团广告总公司的协议。

协议的主要内容为,地产公司承诺在2008年底前在重庆时报的投放份额不超过8%,并于9月31日之前将报业集团各媒体不足份额补足,即可享受VIP客户的价格优惠。

几乎同时,坊间流传时报也出狠招,房地产广告不仅“买一送一”,而且只要不在其他报纸上投放广告的楼盘,即使不投放时报的广告,时报也可以免费送其一个版。

  暗地斗法被摆上了台面,一时间舆论哗然,但实际上,恶战早在时报创刊之日起就已开始。

造成恶性竞争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各报内容定位的严重同质化。

有限的市场上同时流通着《重庆晚报》、《重庆晨报》、《重庆商报》、《重庆时报》等都市报。

这几份都市报内容大同小异,缺乏真正意义上的“独家新闻”。

为避免恶战并与竞争对手拉开差距,重庆日报报业集团还是做出了相应的努力。

为防止广告经营的内部恶性竞争,重庆日报报业集团实行了广告经营统分结合的管理体制,实行上统下分。

集团制定了12条制度,成立了监督管理办公室和广告管理委员会,对广告折扣、发行价格等实行“六统一”。

集团内报纸必须遵循这些内部竞争的游戏规则。

监管办对广告每天进行监督,如有违规问题就协商。

  在内容上,四报也开始寻求各自的侧重点。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对旗下三报提出三个“多一些”,即《重庆晨报》定位于最早上市,信息量更多一些;《重庆晚报》历史最长,定位于有文化内涵的东西更多一些;《重庆商报》的经济类报道比重更多一些。

而时报在保持“网络新闻”的精美包装外,本地新闻也逐步在从重视“农村题材”过渡到“都市报道”,更适合都市报的标准。

但从总体来讲,各报的差异并不明显,也仍然没有形成各自明显的内容优势。

  内容定位的同质化造成了竞争手段停留在较低级的水平。

根据重庆市新闻出版局与重庆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重庆社会科学院共同发布的《重庆新闻出版业发展报告(2007—2008)》披露,..“有偿新闻、虚假新闻和格调不高新闻程度不同地存在于报纸版面;发行竞争无序,低价倾销、有奖征订、捆绑搭售、抽奖促销等不良发行手段层出不穷,而且花样翻新;广告竞争乱套,报纸无节制扩版,广告版越来越多,表面上欣欣向荣,实际版面价格大大缩水,广告刊例价、折扣率下降”。

  由于四报的激烈竞争,重庆报业广告市场增长大大低于报纸成本费用的增长,使得商报处于“微利”状态,时报则年年亏损。

在这种情况下,重庆市委宣传部只能发挥行政力量进行干预。

2005年8月,重庆市委宣传部出面敦促包括日、晚、晨、商、时等在内的16家报纸签署《规范报纸发行和广告经营协议书》。

《协议书》对报纸发行和广告经营中的不正当行为进行了明确界定:

一是严格规定了各报的年发行最低征订价和最低发行价,二是要求各报不得在报纸发行征订业务中向报纸订户和零售用户赠送礼品,三是对各报经营广告折扣率和版面总量作了明确规定。

《协议书》还特别明确了违约认定程序、违约责任及承担方式等相关内容。

2006年1月,重庆市委宣传部再次召开规范媒体经营行为专题协调会,就规范重庆报业市场广告、发行等经营领域的竞争行为听取各方的陈述和意见,进行协调。

会议决定,各媒体必须遵守《规范报纸发行和广告经营协议书》的有关规定,今后谁先违反规定挑起争端和矛盾就处罚谁。

在这次协调会的会议纪要上,重庆日报报业集团副总裁张佑国、商报总编辑张宪民、时报总编辑柳祖源等大腕的名字赫然在列。

  然而,不是协议书一签就什么问题都可以解决,恶性市场竞争更不是简单靠行政命令就能化解的。

面对你死我活的生存压力,苍白的协议无法阻止各报频出的恶招,尤其到了报纸年度征订时,各报的发力手段简直叫人瞠目结舌。

家住重庆市高新区的网友“瞌睡遇到枕头”就对各报的扰民式征订牢骚满腹:

“重庆报纸的发行员最疯,为了订报啥子疯招都使出来了,一是免费给你当门童,天天守你家门口。

二是比警察还查得严,告诉她我们已经订了的,她竟然要看我们的订报收据,说这一片都是她负责,哪个敢订?

三是免费给你擦门,说老实话,我家的门如果是木头做的,可能早就擦穿了。

晨报发行员比商报的要聪明点,只要前面来的一个是商报,她们就会问,商报的价格是多少啊之类的问题,但我最不明白的是,都是都市类报纸,价格为什么可以差这么多?

时报的发行员从不单独一个来订报,全是三五成群体的,门还没开,从猫眼里就看到明晃晃的一把菜刀,当然是订报的赠品,可哪个敢开门嘛?

这是以前,现在时报的订报员大多在门口摆摊子订报了,什么菜刀、锅盆、椅子、保健品一地都是,看到都觉得烦”。

  尘埃未定

  经过5年的拼杀,晨晚时商四报不论在广告或发行上都依然没有形成等级差别。

各方提供的数据显示,虽然四报座次各有不同,但都牢牢占据市场第一梯队。

而同质化带来的恶性竞争已经成为阻滞重庆报业发展的顽疾。

自2004年以来,尽管重庆报业始终保持稳定增长,却一直没有拉近与近邻成都的差距。

重庆市新闻出版局和重庆市工商局提供的2008年整个重庆报业市场的广告收入分别为116583.27万元和91840.38万元,而据成都报界人士披露,仅《成都商报》一家去年的广告收入就达7亿元,整个成都报业广告收入则为40亿元左右。

  进入2009年,受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加之2008年新闻纸价上涨、新劳动合同法实施导致报业成本增加的后续影响,2009年..1~2月份,全国报业广告整体下滑30%,整个重庆报业市场份额则下滑22.9%。

受大环境影响,重庆四张主要的都市报广告刊发量和到款量都呈两位数下降,平均水平达20%多。

但我们依然有理由对重庆报业未来保持乐观。

2008年国务院批准重庆作为城乡统筹发展的试验区,2009年国务院又专门出台3号文件,为重庆设计了一整套政策以加快重庆地区的发展。

重庆市委书记薄熙来曾说,重庆虽然穷,但是讲到优惠政策,称得上有个“合订本”。

全国人大十一届二次会议期间,重庆市长王鸿举表示,中央政府为拉动内需拨款40000亿,在已经分配了的2300亿中重庆便拿到了74亿,比重庆人口在全国所占比例2.4%还要多一些。

综合以上利好,重庆有条件实现又好又快地发展。

借势有利的大环境,重庆报业的未来无疑值得期待。

  面对严峻的现实与巨大的机遇,晨晚时商四大报谁将胜出?

又将如何胜出?

  市场竞争的规律告诉我们,未来,一切皆有可能,但是在由混乱到繁荣的跋涉中,重庆报业必然还要经历痛苦,也更需要理性与执著。

重庆商报的传奇

  重庆商报社长郭汉江的办公室,给记者的第一印象是大气、清爽。

他说,当家人要时刻头脑清醒,时刻要警醒所站的高度,不断因市场之变求变,因自己之变再求变。

2009年,受金融危机等多重因素影响,重庆报业广告整体下降20%以上,而商报在重庆的几张都市报中算是境况最好的。

记者注意到,他的文件柜里保存的两份报纸格外醒目,一张是与直辖市同龄的重庆商报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文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