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867109 上传时间:2023-02-07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1.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解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解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解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解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解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解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docx

《解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解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解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docx

解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

解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

“走出去”适时动不盲动

抓住危机中的机遇——利用不少国家放松外来投资限制契机重点投资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

国际金融危机使中国企业“走出去”不可避免受到影响,但同时蕴含着新的发展机遇。

危机引发的大调整会形成全球经济新格局,洗牌过程也会使一些国家的产业出现空当。

随着危机不断深化和蔓延,实体经济濒临衰退,国外资产价格大幅缩水,不少国家放松了对外来投资的限制,我们要抓住这一契机,适当加快对外投资步伐,提高对外经济合作水平。

开展跨国经营、并购,整合国内外优质资源,是中国企业全面提升国际竞争力、深度参与经济全球化的必然选择。

去年我国跨国并购和海外扩张逆势前行,较为活跃,实现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近407亿美元,同比增长64%。

从投资主体看,多元化格局继续凸显,但央企仍占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的80%左右,跨国营销经验相对丰富,整体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较强。

今年应更加积极稳妥地实施“走出去”战略,培育中国的跨国公司和国际名牌,在有效控制风险的前提下,支持有条件、有实力、有比较优势的企业到境外投资办厂、并购拥有先进技术、知名品牌和营销网络的境外企业,扩大和深化境外资源开发,突出国有大型企业的带动作用,提升对外投资的质量和效益。

在全球化背景下,即使遭逢金融危机,跨国投资依然是“东方不亮西方亮”,国内企业应及时调整国际化战略。

不少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受本轮危机的影响还不太大,特别是包括巴西、印度、俄罗斯在内的“金砖四国”发展势头好,非洲、中东潜力很大,可重点投资这些市场。

在全球范围内运用股权投资和跨国并购等新方式,在国内经济长期发展所需要的能源、资源、技术、营销渠道、品牌等领域有所作为,扩大农业对外合作,加紧构建境外农产品生产和物流基地,参与农业跨国公司全球供应链体系。

另外,继续把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的“蛋糕”做大。

当然,金融危机水有多深,尚待观察。

因此,对外投资合作应注重立足自身优势,突出主业、实业,谨慎对待金融衍生产品,冷静面对“抄底”的诱惑,充分认识这场危机的本质和长期性。

适时而动不等于盲动,把握机会更须严防风险。

政府部门在推动对外投资时,应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基础性作用,尊重企业的主体地位。

优化政策环境——进一步简化审批程序

完善服务和监管体系

目前国内还有不少制约对外投资的因素,审批环节较多,企业“走出去”的积极性没有被充分激发,难以根据外部市场变化迅速做出反应。

当务之急,是促进对外投资合作便利化,进一步简化审批程序,完善信贷、外汇、财税、人员出入境等政策措施,推促出台对外投资的管理条例。

下放对外承包工程资格和项目投议标许可审批权限,统一对外劳务合作和境外就业管理。

另一方面,应切实完善对外投资合作服务和监管体系。

作为跨国经营的新军,国内众多企业对国外的商业习惯、劳工法律、文化习俗还缺乏了解,对国际金融市场运作还缺乏经验,此类人才也相当紧缺。

有关各方应为企业提供全面优质的信息服务,并督促企业承担驻在国的社会责任,防止恶性竞争。

进一步加强境外资产的经营管理,健全国有企业境外投资风险控制、监管和责任追究制,切实防范和化解境外资产风险。

采取有效措施,保护我境外企业正常经营和人员生命财产安全。

在当前的非常时期、非常环境下,“走出去”战略导向应更清晰、明确,政策层面应更具竞争性、系统性、灵活性,更好地体现扶持和鼓励,避免一哄而上,加强内外联动。

毕竟,中国企业“走出去”绝非权宜之计,而是大势所趋。

(龚雯)

关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

攻重点破难点

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

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2009年重要工作任务。

在全球经济陷入低迷的情况下,必须坚定不移地继续深化改革,充分挖掘自身潜力,在逆境中实现保增长。

深化改革保增长

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是今年经济工作之首,实现这一目标,并非轻而易举。

去年以来,国际金融危机不断深化蔓延,对我国实体经济领域的影响日渐加深,导致国民经济下行压力增大。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我国GDP增长已连续五个季度回落。

日前公布的工业增加值、财政收入、外贸进出口、外商直接投资等11月份经济数据均不容乐观,房市场、车场、股市也出现持续低迷。

今年全球经济可能遭遇更大冲击,保增长,就必须把扩大内需作为根本途径。

扩大内需要求深化改革。

目前,国民经济运行中仍存在诸多束缚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矛盾:

多年来经济增长主要依赖投资、出口,消费贡献率不高;经济发展方式较粗放,合理的资源价格机制尚未形成;垄断行业改革迟迟没破题,市场机制的基础性作用未能充分发挥。

这些矛盾使中国经济不仅面临着周期性调整,也使结构性调整的必要性凸现。

只有通过深化改革,才能解决这些矛盾和难点,顺利推进扩内需,实现保增长。

近半年来,中央先后出台增值税改革、燃油税费改革等一系列改革举措,调整加工贸易、退税、利率等政策,采取措施促消费、扩内需,充分体现了中央深化改革的决心和力度。

2009年,在新形势下保持宏观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关键在于“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全方位推进改革。

抓住时机求突破

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抓住时机推出有利于实现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改革措施,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是提振市场信心的最好办法。

目前,中国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三,外汇储备全球第一,财力物力雄厚;财政收入、居民人均收入大幅增加,2008年全国财政收入预计突破6万亿元,全社会储蓄率高,改革回旋余地大;工业化、城镇化进程方兴未艾,经济发展潜力大;政府调控能力和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多年来已积累了丰富经验。

眼下国际原材料价格下跌,国内价格上涨压力明显减轻,财政、货币等宏观政策调整空间较大,这都为改革提供了操作空间。

在这些利好的支撑下,我们有能力、有条件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

2009年,我国将在价格、财税、金融、投资、行政管理体制和国有企业等方面进一步加大改革力度。

据国家发改委介绍,今年将加快推进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环保收费改革;投资体制改革方面,将抓紧修订企业投资项目核准目录,进一步缩小投资审核范围,下放审核权限,规范审核程序;垄断行业改革方面,将抓紧处理电力行业厂网分开的遗留问题,推动电网企业主辅分离,会同有关部门提出盐业以及市政公用事业改革方案,继续推进电信、民航、邮政等方面的改革;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方面,将充分考虑各方面意见,进一步修改完善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意见,会同有关部门深化、细化和实化政策措施,适时开展改革试点。

综合配套改革方面,协调推进全国和省级综合配套改革试点。

今后改革面对的形势将更复杂、涉及范围更广,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也将使改革的压力更大。

我们必须继续解放思想,以更大的理论勇气和政治智慧营造社会共识,才能在深化改革中实现自我完善。

关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

区域协调正在破题

日前,《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获批准。

根据规划,到2012年,珠三角地区将率先建成全面小康社会,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8万元;到2020年,将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形成全球最具核心竞争力的大都市圈之一。

这是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一个缩影。

2008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继续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区域经济结构不断优化

  统计数据显示,2008年前三季度,我国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的增速均超过了东部地区,各区域依托自身优势形成的产业分工越来越明显,这表明我国地区经济结构发生积极变化,区域发展协调性在增强。

  近两年来,我国进一步加快了优化地区结构、促进经济协调发展的步伐。

  在东部地区,去年国务院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意见》,将长三角区域由原来的16城市扩展到“两省一市”;12月国务院又审议通过《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

  在中部地区,国家组织编制促进中部崛起规划,制定了促进中部地区城市群发展的指导意见和促进中部地区扩大开放、承接产业转移的指导意见。

  在中西部地区,重庆、成都两市于2007年获批设立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武汉都市圈和长(沙)株(洲)(湘)潭城市群则已构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国家继续推进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西部大开发新开工10项重点工程,投资总规模达4361亿元,去年1—7月,西部地区投资增长28.1%,高于全国投资增速0.8个百分点。

  为实施东北地区振兴规划,哈大客运专线等一批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和重大项目开工建设,推进吉林、黑龙江省商品粮基地建设,引导东北地区农业向规模化、标准化、机械化和产业化经营发展。

  统计数据显示,2008年前三季度,我国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的增速均超过了东部地区,各区域依托自身优势形成的产业分工越来越明显,这表明我国地区经济结构发生积极变化,区域发展协调性在增强。

  区域协调迎来创新机遇

  统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保持国民经济长期持续稳定增长、不断提高综合国力的基本条件,在困难的经济形势面前,各地的利益共同点会凸显,这给区域协调发展带来了创新的机遇。

  在当前国际经济环境对我国的不利影响正在扩散、经济增速过快下滑的风险明显增加的形势下,区域协调发展显得尤为急迫,而危机也为区域协调发展带来了全新的发展机遇。

  机遇在哪里?

专家指出,统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保持国民经济长期持续稳定增长、不断提高综合国力的基本条件,在困难的经济形势面前,各地的利益共同点会凸显,这给区域协调发展带来了创新的机遇。

  促进区域经济平稳协调发展,需要进一步发挥区域规划对优化区域布局的引导推动作用,为此,2008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以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和优化生产力布局为重点,调整地区结构。

要继续实施西部大开发、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中部地区崛起、东部地区率先发展的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促进区域间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和梯度转移。

中央明确,要稳定和完善西部大开发政策,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力度,加大沿海对口支援西部力度,支持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加强西部重点地区开发建设,加快地震灾区灾后恢复重建,加强沿边公路、口岸等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沿边对外开放水平。

而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也将会进一步深化改革,加强区域创新能力建设,振兴装备制造业,促进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

对于作为全国重要粮食生产基地的中部地区来讲,重要的是要落实国家已经出台的政策、能源原材料基地、现代装备和高技术产业基地、综合交通运输枢纽的地位,发展优势特色产业。

  有关部门负责人表示,国家将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的扶持力度,使这些地区的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下一步将配套出台分类调控的区域政策,优化生产力布局,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解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

调分配结构缩收入差距

“两个偏低”导致内需特别是消费不振

居民收入占国民收入分配比偏低

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比重偏低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以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和扩大最终消费需求为重点,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

合理的收入分配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

当前,百姓收入总体上不断提高,但在收入分配结构中,政府和企业占国民收入分配的比重偏高,而居民收入占比偏低,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偏低。

统计显示,2000年—2006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9.8%,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5.6%,而同期国家财政收入和企业利润的增速均明显高于城乡居民收入增速。

从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看,如果广大劳动者收入长期得不到提高,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很可能落入“中等收入陷阱”,即居民收入增长慢,影响到社会稳定,进而影响投资环境,反作用于经济发展,使人均GDP一直徘徊在中等收入线,难以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

另一方面,消费率偏低、投资率偏高,还会导致生产能力过剩。

此次国际金融危机引发外需下降,更突显了这一矛盾。

因此,必须从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入手,处理好政府、企业、个人的分配关系,让百姓有钱可花,增强消费能力。

“三个提高”形成合理有序分配格局

提高城乡居民收入

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提高财产性收入在居民收入中的比重

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重在“三个提高”:

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

首先应继续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推进事业单位工资制改革,同时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

目前,农村还有2000多万人尚未脱贫,要提高他们的收入,就要增强扶贫开发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提高其自我发展能力。

对城镇低收入者,一方面要不断提高低保标准和最低工资标准,另一方面要加强技术和职业培训,提高其劳动技能和素质,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稳步提高中等收入者比重,逐步实现到2020年中等收入者占多数的目标。

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也是调整收入分配结构的一个重要方向。

目前劳动力市场化程度已很高,劳动力价格总体上由市场机制发挥作用。

但问题是职工工资增长与否、增长多少,基本上由企业决策机构说了算,而相应的工资集体协商、国家公布行业人工成本信息、指导工资线等制度没有普遍建立,使劳动者在工资分配上处于被动地位,加上农村剩余劳动力多,企业压低工资也能招到人,造成一线劳动工人工资十几年不变或很少上涨。

特别是农民工的工资拖欠问题仍时有发生。

改变这种状况,职工工资就不能完全让企业主说了算,而是要有一个机制保障。

在国际上,职工工资广泛采用“工会、政府、雇主三方谈判”来实现调整。

我国不少省份现已开始推行工资集体协商制,让劳动者组织起来,靠集体的力量跟雇主谈判,改变工资由企业单方决定的现状。

专家指出,这是一个方向,但还不够完善,需要有关政府部门在其中充分发挥作用,让职工真正敢谈、企业愿谈,双方能谈得拢。

提高财产性收入在居民收入中的比重,这是缩小收入分配差距的重要途径。

同时,促进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确权和流转,推动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及宅基地流转,提高农民财产性收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金融投资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