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市高三教学质量调测语文卷.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865148 上传时间:2023-02-07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39.0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绍兴市高三教学质量调测语文卷.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绍兴市高三教学质量调测语文卷.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绍兴市高三教学质量调测语文卷.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绍兴市高三教学质量调测语文卷.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绍兴市高三教学质量调测语文卷.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绍兴市高三教学质量调测语文卷.docx

《绍兴市高三教学质量调测语文卷.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绍兴市高三教学质量调测语文卷.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绍兴市高三教学质量调测语文卷.docx

绍兴市高三教学质量调测语文卷

2014年绍兴市高三教学质量调测语文卷

阅卷情况反馈

一、语言文字运用

第6题

(一)试题评价

1.旧题新拟有创意。

“下定义”是语用题中比较传统的题型,原先一般是提供一小段文字,里面是对某一事物的特点描叙,然后让考生把其中的特点概括出来,下个定义。

此题语言材料呈现的是“平民文学”这一概念的“形象的注脚”,然后让考生把“形象的注脚”转换成抽象的定义。

2.语料呈现与命题指向关系不够明晰。

一部分考生的思路钻到了对刘半农《相隔一层纸》诗意的解读之中,误以为刘半农的诗句本身解读了“平民文学”的概念。

3.参考答案的编拟似乎不够全面不够科学。

“平民文学是叙写平民生活表达对平民关怀的文学”这个答案中,得分点关键词“平民生活”“对平民关怀”都属于“平民文学”概念的内容特点范围,而“平民文学”概念的形式——语言特点“用白话文”“通俗易懂”或“朴实浅显”没有概括在定义之中。

参考答案的说明中说,“平民文学是……的文学”结构2分,这样的说明或评分标准不合理,因为有很多考生的答案结构是符合要求的,但对“平民文学”的内涵解读,即中间的“……”部分内容完全错误。

这样的“结构”正确,应该不能得分。

4.本题阅卷组一致认为,给“平民文学”下定义,应该抓住其语言形式和思想内容两方面的特点。

例:

平民文学是以朴实的语言(浅显易懂的语言或简明的白话文)来反映平民生活的一种文学。

(二)答题得分情况

“语言文字运用”第6小题,考生答题得分总体情况是这样的:

最高分满分4分,最低分0分,全市平均分1.765分,难度系数0.44。

(三)典型错误答案例析

1.不符合“下定义”结构或结构残缺,没有采用“平民文学是……的文学”或“……的,是平民文学”句式。

如:

①用简单的语言文字来描述下层人民的生活现状。

(2分)②具有强烈的对比性,反映社会真实生活。

(0分)③平民文学是将富人与穷人之间的差别进行对比。

(0分)

2.内容偏离“平民文学”的概念意蕴,在解读刘半农《相隔一层纸》的诗意。

如①面对残酷的现实,依靠自己的力量,苦中作乐。

(0分)②用简洁易懂的白话文描述社会现状并批判不良现象。

(0分)③以简明浅显的文字写出的诗,内容通俗易懂但含意深刻。

(0分)

3.结构相似,但答案中没有涉及“平民文学”这个概念的核心内容或写作意图。

如:

①平民文学是用通俗的语言来反映社会现实的一种文体(文学)。

(2分)②平民文学是以通俗易懂的文字揭示深刻主题的文学作品。

(2分)③平民文学是通过对比来描写底层人民生活的一种方式。

(1分)

4、还有一种答案,结构答合要求,内容概括偏离或全错。

如:

①平民文学是指贫富差距悬殊,富人富、穷人苦的文学。

(0分)②平民文学是一种简陋与没有物质基础的普通文学。

(0分)

(四)教学改进建议

1.后阶段对“语言文字运用”6、7题的复习,要加强审题指导,让考生在解题前明确命题者的真正意图,以避免误解题意而失分。

2.关注像“下定义”这种常规传统题以新面孔出现,要求学生平时多训练一些各地模拟卷中出现的语言文字运用“新题”,以提高答题的满分得分率。

第7题

(一)试题评价

以下面一句话作为开头,展开想像,扩展成一段话。

(5分)

王小波说:

一个人只拥有此生此世是不够的,他还应该拥有诗意的世界。

__________

本题主要考查“语句的扩展”“常见修辞方法的正确运用”“语言的连贯”三项能力,同时也检验出学生的文化素养与积淀,综合性较强,难度稍大。

(二)答题得分

满分为5分,平均分为2.85,难度值0.57。

(三)典型错误

1.审题偏颇,扩展重点偏离。

只写“诗意”是什么,而未突出首句体现的中心——“诗意的世界”;

2.审题不全,未注意“连贯”的隐性要求,自起炉灶,自说自话,未注意与所给开头句的照应;

3.语言理解能力参差不齐。

对“诗意”的内涵解读表面化,模式化,或把它当成诗人的世界,或把它当成万能,诸如“前行的动力”“人生的灯塔”等。

4.想像力欠缺、语言贫乏,多数答案虽合乎修辞的格式要求,但用词生涩、简单重复,甚至不合情理逻辑等;

5.个别审题错误,把扩展当成仿写,只是围绕着“诗”一词扩展。

(四)教学改进

1.加强审题训练,与题目变式训练,让考生准确把握显性隐性信息、显性信息并能够整合;

2.加强语言表达能力训练,在准确、简明,合理性与情感性等方面适当着力;

3.继续进行文化积淀,养成人文解读社会生活的能力。

正例:

诗意的世界是婉转不绝的鸟鸣,是潺潺而过的泉水,是缠缠绵绵的春雨,在绝望时带来慰藉,在萎靡时带来振作,在黑暗中带来光明,在你贫瘠的心田中开出最美的花朵。

你是否放慢脚步感受阳光的爱抚?

你是否放下忙碌倾听微风的低吟?

你是否挣脱现实的束缚做一回真实的自己?

来吧,让我们也能有时放下现实,拥抱诗意的世界!

反例:

就像绿叶为了鲜花而簇拥,就像鸟儿为了理想而展翅,就像蜡梅为了高洁而绽放。

而你不也是这样的吗?

诗意的世界就像满是云雾的山峰,迷迷茫茫。

我们不应该只生活在庸俗的世界,而应该跟随着文学的引领,进入那诗歌境界,攀上那座高峰。

诗意是“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友情,是“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的亲情”,是“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作连理枝”的爱情,这样的情,才是完整的今生今世!

苍茫的蓝天下万马奔腾,辽阔的草原上牛羊嬉戏,深邃的大海中万物争晖!

多么美丽的世界,花儿在笑,鸟儿在唱,溪水在奔跑,诗意的生活才不枉此生!

 

二、现代文阅读

(一)第10题

简要概括“后现代主义知识观”的三个特征。

(3分)

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1)生成构建;

(2)动态开放(“互动交往”);(3)个体性存在。

(答出其中一点得1分。

答成“客观的、公共的、个人的给1分;只答出“复杂、混沌、有限”不给分)

(一)试题评价

此题考查的是考生分析综合能力和行文表达能力,提问方式接近于2013年浙江卷第10题“概括传统建筑能传承下来的原因”,这是以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为基础,在表达方面发展了的能力层级。

这种题型也是浙江卷的特色之一,模拟卷这道题的问题所指比13年卷更加鲜明,直接指明是“三个特征”,对考生加以提醒,考生只需要理解答题方向,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并加以提炼概括,拿分也不难。

从得分情况看,此题能保证中等考生得到2分,又能让阅读理解能力较强的考生得到满分3分,具有坡度性,难度系数控制较好。

(二)答题得分情况

题号

最高分

最低分

平均分

难度系数

10

3

0

1.739

0.58

考生中能够简洁准确地概括出答案中三个特征的考生不多,少数考生能够在文中找到三个相关语句但是缺乏概括;大多数考生只能概括到参考答案中的二、三两个特征或在选文中找到第二三两段相关语句;少数考生只能概括出其中一点或者找到一个相关语句;个别考生或是概括不精不知取舍,或是没有看清题目,概括出了4个或者5个特征出来了;还有少数学生不分点概括,既没有序号也没有分号。

(三)典型错误

1.不能明白问题所指,理解欠妥,造成答题错误。

直接将“复杂、混沌、有限”或者“客观的、公共的、个人的”当做“后现代主义知识观”三个特征。

2.分析的思维不足,未能整体掌握文章思路,在归纳与概述时或信息遗漏,或把握不准,不能正确筛选整合出所有有效信息。

答题时只能够概括出参考答案中的二、三两个特征,不能很好地理解第一段中“这些观点充分指出了生成构建是知识的本质特征”这句话,或是把“复杂、混沌、有限”当做第一个特征,或是将“动态开放”和“交往互动”并列成两个特征。

3.能找到相关信息,但是不能进行有效转述,不能准确地提炼出内容要点和大意。

答题时不能够整合概括,在选文中找到相关语句笼而统之地往答卷上搬,如直接将选文第二段中的“视知识为动态的、开放的自我调节系统,研究者并非在知识之外旁观它,而本身即处在这一系统之中,通过其交往实践来把握它”和第三段中的“知识不仅是客观的、公共的,更是个人的,因此它存在于每个个体的心中”搬到答卷上当做答案。

(四)教学改进措施:

此种题型的复习备考,教师应不断强化考生的“内容要点”概念,坚持“文本为本,搞清弄通”的原则,并注意以下几点:

1.整体感知,掌握文章思路;2.整理提炼,注重条理;3.落实词句,分析段落;4.寻找关键,理清关系;5.转换语言,力求准确,6.分条陈述,规范作答。

 

(二)10—15题

第11题,难度系数0.541

1.评分细则

点明“时间变化”(或时间线索)得1分,

点出“渲染气氛”或“渲染环境”得1分,

点出“烘托人物情绪”或“暗示人物心理变化”得1分,

点出“推动情节发展”得1分。

答题要点,抓住环境描写的作用答题发即可。

2.存在问题

此题属于环境描写作用类题型,很多考生将其定位为某一物象在文中的作用,故多从“太阳”的象征意义和结构上的作用这两个角度答题,故偏题了答题方向。

很多考生分点答题意识不强,答案混乱,无章可循。

知识储备不够,漏答,答案角度单一等现象普遍。

在结合文本进行分析时,主旨理解的偏差导致分析时漏洞百出。

3.复习建议

强化答题模式,建构答题规范的训练。

注重审题能力的培养,要培养学生敏锐的考点意识。

建议后阶段通过大量的练习,接触不同类型的小说,提高学生对小说主旨的把握能力。

第12题,难度系数0.571

1.评分细则

信息的传递者;主人公身世(性格)的见证人;情节发展的推动者。

(答出一点给2分,答出两点给满分)

2.答题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审题不当。

要求答妇人在文章中的作用,部分考生答成妇人的形象。

知识缺乏。

如何回答小说中人物的作用,考生缺乏必要的知识,如人物与情节,人物与主旨等。

技巧不够。

回答问题角度单一,笼统回答,不会条分缕析。

答题区域错误。

3.备考与复习建议

加强审题指导。

考生务必仔细审题,按要求回答,不可答非所问。

加强小说散文文体知识的学习。

加强答题技巧的指导。

第13题,难度系数0.365

1.评分细则

能写出改变喀拉斯生活现状的势力或人们,即客观存在的敌人对象,如“催他当兵的政府、军队高层”,“抢走毕扇多的那个男人”,“战争阴霾”和“不平等的社会现实或社会制度”等,给1分。

能写出喀拉斯面临未来陌生的生活挑战,面临的似乎将是“命中注定的坎坷磨难”等,给1分。

面对如此不幸的人生,他却无力躲避或改变,能写出喀拉斯本人性格特征的主观方面原因的,如性格上的“懦弱无能、逆来顺受、麻木无知”等,给1分。

2.答题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主题不清。

文章出自《鲁迅译文全集》,就将“敌人”无端地理解成“国民党反动派”、“封建地主阶级”或“资产阶级”、“好战分子”或“社会独裁专制势力”,甚至是“破坏革命事业的反动分子”或“对革命麻木不仁的民众”等,进行“机械鲁迅式”的强行盖帽或拔高。

审题不清。

本小题命题的题干中,已经明确写出“未知的敌人”,部分学生只关注“敌人”二字,却忽视了“未知的”这个答题前提,于是乎就出现了“喀拉斯的头领主人”和“毕扇多及其家族”等“明确的”对象;甚至与上述主题不清相结合的答非所问的答案,如“不畏强权、敢于追求自由平等的革命英雄”等。

应考意识不清。

本小题分值3分,按照“常理性”暗示,答案要点应该有3个,大部分学生只写出了“平地上的人们”这个很直观很容易得出的答案,稍有应考直觉的学生就应该明白,这么容易想到的有且只有这样的一个答案要点,定不会就这么轻而易举地将3分拈到手;能从主观与客观、个人缩影与社会大层面结合分析并能分点作答有清晰深度思维的真的还不多。

3.备考与复习建议

引导学生注重审题细节,加强审题指导。

学生文字书写和卷面工整意识能力有待提高。

主观题型,要引导学生学会如何“看菜吃饭”,分点作答。

如何揣摩文章中作者的写作意图,引导学生进行深层次挖掘,可适当结合作文写作进行综合性训练。

第14题,难度系数0.488

1.答题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对文本理解不正确,对人物形象的概括背离文本意思。

没有分点答题,条理不清。

只给定性答案,没有结合文本。

错别字较多,如“麻目”“儒弱”“孺弱”等。

2.备考与复习建议

有针对性地进行小说阅读训练,提高对文本的理解能力。

注意答题规范指导。

看清文题要求,按要求作答。

书写准确、规范,要学生养成答完题看一遍的习惯,消灭低级错误。

第15题,难度系数0.478

1.评分细则

切合文章中心主旨,且明确写出“未婚妻许给别人,他漠不关心”、“他被拉出去给平地人当兵,他气闷恼怒”,有自己结合“哀其不幸”或“怒其不争”观点来分析的文字,给4-5分。

能够结合文本进行分析,基本符合文章主旨的,且答题规范(先表明自己的看法,再具体分析理由)的,给3-4分。

只是在分析喀拉斯为何是“不幸”或者“不争”,没有考生自己的观点,但尚符合文章主旨的,给1-2分。

对文章的主旨解读偏差,或者完全是断章取义,或者抓不住中心思想,乱写一气的,给0分。

2.答题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有一些考生对《烧炭人》的主要内容把握不住,直接导致对主旨的解读偏差。

认为烧炭人才20岁,没有远大志向,不走出大山。

也有认为烧炭人放弃对女友另嫁的恼怒,也是一种自由,也是一种人生观。

很多考生答题不规范。

没有提出明确的看法,就直接分析理由。

分析时弄错概念,“我认为喀拉斯是个幸运的人”“纯粹的心灵独守者。

在分析理由时,少结合文章,而硬加入自己主观的猜测、判断。

如“霍金、张海迪”,如“幸福应该依靠自己的双手来创造”。

3.备考与复习建议

建议一定要尽可能读懂文本主旨。

对答题规范一定要严加训练。

建议在复习中,老师尽可能以打分的形式来批改大阅读的“第15题”探究题。

三、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第19题

得分1.1分.古文化常识不足,"弱冠"断为"弱冠第","授兴化府推官"断为"授兴化府/推官"

第20题

(1)得分2.3分."竞"很多译为"竞然".判断句式翻译不到位.

(2)得分1.3分."披肝膈"译不出.状语后置"以忠义"译成"用忠义劝勉自己"."奖"译成"奖励"或"受到奖励".

(二)古代诗歌阅读

(一)试题呈现

秋庭夜月有怀(唐)李澄之

游客三江外,单栖百虑违。

山川忆处近,形影梦中归。

夜月明虚帐,秋风入捣衣。

从来不惯别,况属雁南飞。

21.诗歌抒发了诗人孤独和思归的情感。

(2分)

22.简析本诗后两联的表现手法。

(5分)

情景交融:

月光照耀,虚掩帐门,因为渴望和月光交流;

直抒胸臆:

从来不惯别

衬托:

雁南飞,人却未归。

这次诗歌鉴赏题,在试卷结构、考查内容、题型变化、题量分值上都体现了浙江省高考诗歌鉴赏题的延续性,与2013年浙江卷诗歌鉴赏更是如出一辙。

既着重考查学生对诗歌主旨的概括能力,更着重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本次诗歌鉴赏平均分:

21题1.486分,22题2.087分,得分总体偏低。

(二)学生典型错误分析:

第21题:

以填空形式考查诗歌内容(主旨)理解能力。

学生因为审题不清、理解能力和自身素质不够导致失分,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将填空题理解为诗歌主旨概括题,按诗歌主旨概括题形式答题,如本诗通过……表现诗人……的情感。

2.本题填空题有两个空格,是并列关系,应从两个不同的角度去解答情感。

而很多学生的答案只体现在同一个角度。

如“思乡和思人”“孤独和寂寞”。

3.关键字词出现错别字,致使表意完全不同,如“寂寞”写成“寂莫”,“乡思”写成“相思”,“思乡”写成“思想”。

第22题:

考查鉴赏文学作品表达技巧的能力。

是属于赏析题,存在的问题主要是:

1.对题干中“表现手法”有哪些类型哪些术语不清楚,出现张冠李戴现象。

如将说明方法举例、小说中的景物描写当作诗歌鉴赏的表现手法。

2.对题干中“表现手法”的类型理解单一,致使答题要点不准确、不全面。

如很多学生答题时只考虑一个角度,只在同一个角度分点作答,如只答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借代等,或只答描写手法——动静结合、虚实结合、联想想象、对比、衬托等,或只答抒情手法——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以景结情等。

示例:

运用比喻手法,夜里月明照床,将自身在外比喻为雁南飞,表达了作者对故人的无限思念和感动。

3.题干要求“简析”,而学生答题时缺少“简析”步骤,或答案组织过于笼统、不够规范,存在有分析有情感无手法、有手法有情感无分析、手法与分析不匹配等问题。

示例1:

通过景物描写,写出自己的思乡之情。

(手法错误,缺少简析过程)

示例2:

颔联运用拟人手法,写出夜晚的月色与萧瑟的秋风,衬托出是人内心的孤寂与环境的凄凉;尾联用对比手法,同时借景抒情,描写雁南飞之景与自己“不惯别”作对比,寄托了对离人的思念,欲归不得的无奈,看见南飞雁之后的内心凄凉。

(手法错误,且手法与分析不匹配,如明明说是拟人,分析中却没有分析出把什么拟人化,对比的景与人的习惯行为是属于不同属性的,是没法构成对比的)

示例3:

夜空中的月光明亮了虚帐,秋风吹进了衣裳,描写了诗人在秋夜下形单影只的形象;尾联通过“不惯别”“雁南飞”写出了自己不愿离别、思念家乡的情感。

(有分析有情感无手法)

示例4:

后两联运用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写出作者的愁苦与思念。

示例5:

运用拟人手法,用“秋风”比作人手,来捣衣,突出诗人依依不舍、寂寞、孤寂的思想感情。

(答案过于笼统)

4.学生对后两联内容没有读懂或对内涵挖掘不深,致使对后两联的表现手法理解错误。

如:

第三联很多学生理解为“动静结合”或“拟人手法”,尾联很多学生理解为“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或“托物言志”或“比喻”手法或“卒章显志”或“以景结情”,出现以上理解,归根究底在于对“捣衣”意象,对“属”意思理解不到位。

5.语言表达时要点不清晰、要点意识不强。

答案组织没有先声夺人,而将手法放在了中间或结尾,致使要点被埋没;另5分的分值意识不强,很多学生只答一点就完事。

6.学生表达时态度随便,致使错别字严重。

如“借景抒情”的“抒”写出“叙、叔、书”,“寂寞”的“寞”写出“莫、漠”,“以景喻情”写成“以情喻情”。

(三)诗歌鉴赏试题评价

这次诗歌鉴赏题延续了浙江省高考诗歌鉴赏题的一贯命题特点,仍着重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主旨)的概括能力,更着重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四)诗歌鉴赏教学改进:

1.鉴于学生答题过程中存在的以上一些问题,在诗歌鉴赏教学中我们可以在以下方面做一些努力:

诗歌鉴赏万变不离其宗,归根结底还是在于要读懂诗歌、审清题干、理清思路、规范答题。

2.利用信息,读懂诗歌:

要学会抓诗歌中一切可以抓的信息,如诗歌的题目、作者、注释、诗歌意象、表现情感的关键字词、以及诗歌题目的题干。

本诗歌抓住题目中“秋”“月”“有怀”,诗歌中“游客““单栖”“形影”——孤独之情;“从来不惯别”的“离别”,“属,适逢即正当……的时候”“雁南飞”“捣衣”——思乡、思归之情。

3.审清题干,改编题干:

要学会抓题干中的关键信息,限制信息或提示信息或答题角度;(如第21题抓住“诗人情感”,第22题限制信息“后两联”“表现手法”,要求“简析”,分值5分,要点至少应有两点。

要学会改编题干,进行比较鉴赏,从而确定题干的关键信息,答题时语言组织的侧重点;或者是不同的题干,答题指向却是一致的。

如第21题可改变为“本诗表达诗人怎样的情感?

请简要分析。

(2分)”

第22题可改编为“请从表现手法角度,对诗歌后两联简要赏析。

(5分)”或“请从抒情手法角度,对诗歌后两联简要赏析。

(5分)”

第21/22题合在一起可改编为“指出这首诗后两联的表现手法并简析诗人的情感。

4.理清思路,规范作答:

诗歌鉴赏每种题型都有其固定的答题步骤,但万变不离其宗,先题干中问什么答什么,接着根据分值需要,结合具体诗句分析,最后指向情感。

要强化学生这个答题的意识。

5.加强积淀,注意表达:

注意诗歌鉴赏基本概念的理解,注意术语的积累;在平时答案组织时要点意识、重点意识的训练,特别在语言的表达上可以通过呈现学生自身的答案,让学生打分、讨论等来认识到这个答案存在的问题,可能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论语》题

(一)试题回放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3-24题(5分)

①子曰:

“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

民鲜久矣。

”(《论语·雍也》)

②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

(《论语·述而》)

23.解释“中庸”的内涵。

(2分)

24.运用中庸理论简析材料②中孔子行为的合理性。

(3分)

(二)参考答案呈现

23.不偏不倚,折中调和(意思接近即可)

24.在满足人的物质需求的同时,索取有度,不赶尽杀绝,是对人与自然生存矛盾的折中调和,有利于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

(结合中庸分析2分,体现“索取有度”之意1分。

意思相近即可。

(三)审题分析

23题:

简答题,考查孔子哲学思想“中庸”内涵的理解。

答题关键:

一是“中庸”,二是“内涵”,而非“外延”。

24题:

简析题,考查孔子行为(钓而不纲,弋不射宿)与孔子中庸思想的一致性及其合理性。

答题关键:

一是“运用中庸理论”分析,要结合中庸思想内涵;二是简析题,而非评价题;三是简析的是孔子行为的合理性,而非别人的行为,也非自我的生活态度。

23题答题情况:

1.内涵清晰,表意一致:

中正,平庸,适度,中道行事,不走极端,不好不坏,不高不低,恰到好处。

不过分不缺失,过犹不及,在矛盾中求调和,在矛盾中求平衡,在对立中寻统一,一种动态的平衡、相对的和谐,辩证的哲学……

2.不提“内涵”,只述“外延”:

不狂不狷,不高傲,不消沉,不激进、不张扬,不张狂,不极端,低调淡定,以直报怨,和而不同,做事留余地,不赶尽杀绝……

3.无关“中庸”,联系“德政”

仁爱,义之与比,无为而治,礼之用和为贵,为政以德,,以德报德,中庸之为德,天人合一……

24题答题情况:

1.结合中庸分析,写出两者关系。

(与答案吻合,不再赘述)

2.翻译孔子话语,重复中庸内涵。

(不再举例)

3.发挥孔子话语,添加自我理解:

孔子用直钩钓鱼,不用铁钩,他是钓不到鱼的,但孔子不强迫别人做事,只希望愿者上钩,也不伤害其他;孔子不射杀窝里睡觉的鸟,就不会伤到鸟蛋,他是在为鸟的后代考虑。

也不将自己的快乐建筑在别人的痛苦之上,孔子爱护生命,爱护自然……/孔子是享受过程的满足,而非结果的完善/孔子捕鱼,想捕多少就捕捉多少,量力而行,随意而行/孔子捕鱼射鸟,都不会捕光捉光,今天捕光捉光,明天怎么办呢?

明天就不能捕鱼射鸟了……

4.夸赞孔子仁爱,评价孔子德政:

孔子的行为,是对大自然的尊敬。

/孔子的行为以德服人,推己及人。

/孔子坚守道义,学会变通。

/孔子仁德为主,辅之以礼。

/孔子为政以德,德行天下,……

5.误读重要概念,混淆褒贬态度:

孔子就是个好好先生,满足了自己捕鱼捉鸟的欲望,也不伤害无辜/孔子做事适度,“钓而不纲,弋不射宿”都是他折中主义的表现,索取有节制/……

6.抛开命题要求,阐述自我态度:

做人不要做绝,做事要给人留后路/给人方便,就是给己方便。

/做人不要太好,也不要太坏,顺其自然,轻轻松松最好。

/做人要仁厚,要安守本分,凡事需有个平常心,……

7.不作整体理解,独立表述答案:

一字不提“人与自然”关系,更不提“可持续发展”“长远发展”“和谐发展”/第一题正确阐述了“中庸”的思想内涵,第二题一字不提中庸思想,直接答为:

孔子行为符合孔子“德政”思想;孔子的行为体现了孔子的仁爱……/第一题阐述中庸思想内涵时错答成孔子的仁爱思想、德政思想了,第二题结合中庸思想分析时,答到了“不偏不倚,折中调和”的内涵、核心了……

8.书写散漫凌乱,频显醒目错字:

不偏不倚——不偏不移.不偏不宜。

(四)失分原因分析:

1.审题马虎、匆忙,对题干要求不作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其它课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