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00五年小麦秋种技术意见.docx
《二00五年小麦秋种技术意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二00五年小麦秋种技术意见.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二00五年小麦秋种技术意见
二00五年小麦秋种技术意见
山东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
今年,我省小麦又喜获丰收,单产和总产均超过去年。
为稳步提高我省小麦产量,确保粮食安全,今年我省秋种技术工作,重点应把好“三关”(种子关、整地关、播种关),主推四项节本增产增效技术(精播半精播、氮肥后移、旱地小麦肥料早施深施高产节水栽培、强筋优质麦无公害配套栽培技术)。
一、把好种子关,充分发挥良种的增产潜力
种子是小麦增产的内因,也是决定小麦生产是否高产优质的关键因素。
秋种时,要重点抓好以下几点。
(一)因地制宜搞好品种布局。
各地要按照“品种类型与生态区域相配套,地力与品种产量水平相配套,早中晚熟品种与适宜播期相配套,水浇条件与品种抗旱性能相配套,高产与优质相配套”的原则,搞好品种布局。
1、胶东地区:
本区秋季降温慢,春季回暖迟,小麦春季分蘖时间长,一般无干热风,成熟期晚。
适宜抗病、中早熟品种。
高肥水地块以烟农24号、济麦21号、泰山23号、临麦2号等为主;中肥水地块以济麦19号、烟农19号、烟农15、济麦21号、莱州95021、鲁麦21号等为主;旱地建议种植鲁麦21号、烟农21号和烟农18号等。
该地区近年春季气候不稳定,容易出现倒春寒危害,在品种选择以及春季田间管理上应引起充分重视。
2、鲁北、鲁西北地区:
该区主要是平原,灌溉面积大,盐、碱、涝、洼地多,秋季初霜冻早,春季回温快,常年有不同程度干热风危害。
适宜选用中、早熟品种。
高肥水地块以潍麦8号、鲁麦23号、泰山23号、临麦2号、黑马1号等为主;中肥水地块以济麦19号、山农664、济麦21号、淄麦12、聊麦16号、滨麦3号、鲁麦21号等为主;旱地建议种植鲁麦21号、烟农18号、烟农21号等。
盐碱地建议种植德抗961、山融3号、德抗6756。
3、鲁中地区:
该区山地丘陵面积大,欠水年份干旱较重。
以中熟、中晚熟品种为宜。
高肥水地块以泰山23号、潍麦8号、临麦2号、烟农24号、济麦21号等为主;中肥水地块以济麦19号、山农664、泰山21号、淄麦12、汶农5号、邯6172、鲁麦21号等为主;旱地建议种植鲁麦21号、烟农18、烟农21号等。
4、鲁南、鲁西南地区:
该区以平原为主,湖洼面积较大。
水资源丰富,光、热充足,春季回温快,其中菏泽市常年有不同程度干热风发生,属在我省干热风发生严重地区。
高肥水地块以临麦2号、泰山23号、潍麦8号、烟农24号、多丰2000等为主;中肥水地块以济麦19号、山农664、泰山21号、淄麦12、济麦21号、汶农5号、鲁麦21号等为主;旱地建议种植鲁麦21号、烟农18号、烟农21号等。
晚茬麦可选用适于晚播早熟的鲁麦20号、金铎1号、丰川6号、济宁16号等品种。
(二)搞好优质专用小麦的“订单”生产。
随着今年我省优质专用小麦良种补贴项目的大面积实施,各地(尤其是承担项目的县)在优质专用小麦品种选用上,一定要根据加工企业和市场的需要,种植产量高,品质稳定,符合加工企业要求的各类专用品种,并要配套相应的栽培技术。
要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引导用粮单位与农民签定收购合同,大力发展“订单”生产。
今年秋种,面包小麦以种植济麦20号、烟农19号、淄麦12号、济南17号、烟农15为主,面条小麦主要推广济麦19号、烟农15,95021等。
旱地主要推广山农优麦2号、烟农19号等。
对于其他中筋类型的专用小麦,各地可根据省农业厅《关于发布山东省优质专用小麦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的通知》(鲁农生字〔2005〕4号)的文件要求,选用适合当地实际的优良品种。
提倡整乡镇或整村成方连片种植一个品种,并采用“统—供种、统一管理、统一收购”的运营模式,以防止混杂,保证品质的稳定性。
(三)搞好种子处理。
主要抓好四项措施:
一是精心选种。
播前可用种子精选机选种,无精选机时可用风选、筛选等办法,尽量选用大而整齐的种子作种。
二是做好发芽试验。
一般要求平均发芽率应在90%以上。
三是进行药剂拌种或种子包衣。
纹枯病、根腐病、全蚀病、散黑穗病等病害发生地块,可选用2%立克秀按种子量的0.1~0.15%拌种,或20%粉锈宁按种子量的0.15%拌种。
地下害虫发生较重的地块,可选用40%甲基异柳磷乳油或35%甲基硫环磷乳油,按种子量的0.2%拌种。
病、虫混发地块可选用以上药剂(杀菌剂十杀虫剂)混合拌种,用药量按单独使用的剂量,播种量适当加大10~15%。
种子包衣,除了可以防治病虫外,还兼有种肥作用,有条件的地区,要加大推广力度。
二、把好整地关,为高质量种好小麦打好基础
总结近几年各地小麦丰产的经验,整地质量与小麦丰产有着密切关系。
要抓好整地关,须注意以下几点:
(一)实行机械深耕、深松。
对土壤实行大犁深耕可以打破犁底层,加深活土层,增强纳雨蓄墒能力,有利于小麦根系发育和提高产量。
因此,各地要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大中型农业机械,努力扩大机械深耕面积。
秋耕宜早不宜迟,要在秋作物收获后,抓紧进行机械耕翻,防止跑墒,并蓄积秋季降水。
对于土层深厚的高产田,耕深要达到25厘米以上,中产田23厘米以上。
山旱地可视墒情而宜。
墒情好的可适当深耕,墒情差的要浅耕,也可深耕浅耕隔年轮换进行。
同时机耕要和机耙结合,切实做到边耕翻边耙耢,耙透、耙实、耙平、耙细,消灭明暗坷垃,切忌深耕浅耙。
(二)测土配方,施足基肥。
测土配方施肥可以提高土壤肥料利用率,减少农民盲目施肥、过量施肥现象的发生,降低农业生产成本。
因此,有条件的地区,要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
俗话说,“麦喜胎里富,底肥是基础”。
要施足施好基肥,首先要增施有机肥。
一般要求高产田亩施有机肥3000~4000公斤。
其次,要在增施有机肥的基础上,注意合理施用化肥,重点调整好氮磷配比,以提高肥效。
一般高产田要“控氮、稳磷、增钾、补中微”,氮磷钾配比为1:
0.4~0.5:
0.5~0.7,并根据土壤养分状况,补充硅、钙、锌、硼、锰等中微量元素;中产田要“稳氮磷、增钾、补微”,氮磷钾配比为1:
0.5:
0.3~0.4;低产田要“增氮、增磷”,氮磷配施,比例为1:
1。
底化肥的施用量,一般地块可亩施标准氮肥30~40千克,标准磷肥50千克左右,钾肥15~20千克,锌肥1.5千克左右。
(三)按规格作畦,留足留好间作套种行。
小麦实行畦田化栽培,既便于精细整地,又可以保证播种深浅一致,浇水均匀,节省用水。
因此,各类麦田,尤其是有水浇条件的麦田,一定要在整地时打埂筑畦。
畦的大小要因地制宜,水浇条件好的可采用大畦,水浇条件差的可采用小畦、长畦改短畦。
畦宽1.8~3米,畦埂35厘米左右。
近年来,小麦与其他经济作物争地矛盾比较突出,各地要通过扩大小麦与其它作物的间套复种,解决好其它作物与小麦争地的矛盾,扩大小麦种植面积。
要根据来年套种不同作物的规格要求,留足留好套种行。
套种作物的行距要与机械化作业的要求相适应,玉米以60~70厘米为宜。
要因地制宜,重点推广小麦与玉米、棉花、花生、蔬菜等作物的间作套种等种植技术。
三、把好播种关,确保苗全、苗匀、苗壮
播种是小麦生产中的关键环节。
为保证小麦出苗后苗全、苗匀、苗壮,给群体合理发展和最后丰产打好基础,播种时主要应抓好以下几项措施。
(一)足墒播种。
小麦出苗的适宜土壤湿度为田间持水量的70%~80%。
墒情不足的地块,要及时造墒,水浇条件好的地区要大力推广整畦后灌水蜇实技术。
若秋种前遭受涝灾,要及时排水散墒。
千万不能因为抢进度而降低播种质量。
在适期内,应掌握“宁可晚播,也要足墒”的原则,做到足墒下种,确保一播全苗。
(二)适期播种。
小麦播种是否适时,对培育冬前壮苗与获得高产稳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温度是决定小麦播种期的主要因素。
在一般情况下,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8~14℃时,为我省小麦的最佳播种期。
其中,冬性品种为18~16℃、半冬性品种16~14℃,冬前壮苗积温570~650℃。
近年来,随着小麦主栽品种的改变,机械化水平的提高,小麦的适宜播期应以10月1日~10日为宜。
在适宜播期内,旱薄地、粘土涝洼地及冬性品种可适当早播,地力高、砂土地和偏春性品种,可适当晚播;同一品种可先播低产田,再播中产田,最后播高产田。
(三)适量播种。
小麦的适宜播种量因品种、播期、地力水平等条件而定。
分蘖力强、成穗率高的品种,早播麦田,高产麦田,应适当减少播量;分蘖力弱、成穗率低的品种,晚播麦田,低产麦田,应适当增加播量。
在适期播种情况下,各类麦田的适宜基本苗为:
精播高产麦田,成穗率高的品种每亩8~12万,成穗率低的品种适当增加播量;半精播中产田每亩13~15万;旱作麦田每亩13~16万;晚茬麦田每亩20~30万;独秆麦田每亩40~50万。
(四)精细播种。
小麦播种时,为提高播种质量,应重点抓好以下四点:
一是要扩大机播面积。
采用小麦精量播种机播种,既容易控制播种量,节省用种量,保证播种深浅一致,下种均匀,减少缺苗断垄现象,又能够提高播种进度。
因此,要大力推广小麦精量机播技术。
二是要巧施种肥。
在小麦播种时,用适量的速效化肥作种肥,有显著的增产作用。
特别对地力差的中低产田,增产效果尤为明显。
但必须选用适宜的肥料品种,如尿素、一铵、二铵等,且严格控制用量,一般亩用量3~4千克。
施用时要肥、种分离,以防烧种。
三是要注意播种深度。
小麦播种过深过浅都不利于其苗期生长,其适宜的播种深度为3~4厘米。
四是要选择适宜的播种方式。
各地应根据耕作制度、土壤条件、地力水平、品种特性、播种机具等确定适宜的种植方式。
等行距或大小行均可,平均行距一般18~26厘米,高产田行距宜适当扩大,低产田行距应适当缩小。
四、主推四项技术,提高小麦生产科技含量
我省小麦生产水平很不平衡,中高产与低产、普通小麦与优质专用小麦、旱地与水浇地麦田同时存在,要促进均衡增产,必须因地制宜,实行分类指导。
根据我省实际,今年在小麦生产中,重点推广以下四项节本增产增效技术。
(一)冬小麦精播、半精播高产栽培技术
技术要点:
1、根据地力水平确定精播或半精播。
1~20厘米土壤养分含量有机质≥1.22%,全氮≥0.084%,碱解氮70毫克/千克,速效磷≥15毫克/千克,速效钾≥80毫克/千克的地块实行精播,可以获得亩产小麦500~550千克;低于上述地力水平应采用半精播高产栽培技术。
2、选用良种。
选用分蘖力较强、成穗率较高、株型紧凑、抗逆性强、落黄好、丰产性好的品种。
3、培育壮苗。
一是施足底肥。
底肥以农家肥为主、化肥为辅。
二是深耕细耙,提高整地质量。
三是足墒播种,提高播种质量。
四是适宜播量。
根据计划基本苗数、种子千粒重、发芽率、因整地质量和墒情所制约的田间出苗率等因素,计算适宜的播种量。
4、创建合理的群体结构。
精播栽培要求每亩基本苗8万~12万;冬前总蘖数50万~60万;年后最大总蘖数70~80万,中穗型品种成穗40万左右。
半精播栽培要求的适宜亩穗数与精播栽培的基本一致,其它指标有所提高,如基本苗为每亩13万~18万。
适宜推广地区:
适宜在中上等肥力地块推广。
(二)冬小麦氮肥后移延衰高产栽培技术
传统的冬小麦栽培氮素肥料重施在小麦生育前期,在高产田中会造成生育前期群体过大,无效分蘖增多,中期田间郁蔽,倒伏危险增大,后期易早衰,影响产量和品质,氮肥利用效率低。
氮肥后移技术将氮素化肥的底肥比例减少到50%,追肥比例增加到50%,土壤肥力高的麦田底肥比例为30%~50%,追肥比例为50%~70%;同时将春季追肥时间由返青期或起身期后移至拔节期,土壤肥力高的地片采用分蘖成穗率高的品种可移至拔节期至旗叶露尖时。
利用氮肥后移技术可以有效地控制无效分蘖过多增生,塑造旗叶和倒二叶健挺的株型;建立开花后光合产物积累多,向籽粒分配比例大的合理群体结构;提高生育后期的根系活力,有利于延缓衰老,提高粒重,较传统施肥增产10%左右;同时,可以提高小麦籽粒蛋白质和湿面筋含量,延长面团稳定时间,显著改善强筋和中筋小麦的营养品质和加工品质,提高品质的稳定性;还可以减少氮肥的流失,提高氮肥利用率10%,减轻氮素对环境的污染。
技术要点:
1、培肥地力,施足肥料。
总施肥量一般每亩施有机肥3000千克,氮12~16千克,磷(P205)5~7千克,钾(K20)7~10千克。
一般肥力麦田,有机肥磷肥、钾肥的全部,氮素化肥的50%作底肥,第二年春季拔节期再施留下的50%氮肥。
土壤肥力较高麦田,有机肥磷肥、钾肥的全部,氮素化肥的1/3作底肥,第二年春季拔节时再施留下的2/3氮肥。
2、确定合理群体。
对于分蘖成穗率高的中穗型品种,适宜基本苗每亩8~12万基本苗,每亩40万穗。
对于分蘖成穗低的大穗型品种,适宜基本苗每亩13~16万,每亩30万穗。
3、提高整地质量,适期、精细播种。
4、浇冬水。
在小雪前后浇冬水,11月底12月初结束。
注意节水灌溉,每亩不超过40立方米,不施冬肥。
5、拔节期追肥浇水。
将生产中的返青期或起身期施肥浇水改为拔节期至拔节后期追肥浇水,一般分蘖成穗率低的大穗型品种在拔节期,分蘖成穗率高的中穗型品种在拔节期至拔节后期追肥浇水。
适宜推广地区:
适宜在高产田的强筋和中筋小麦生产上推广。
(三)旱地小麦肥料早施深施高产节水栽培技术
技术要点:
1、选择土层深厚肥力较高、产量指标为亩产400~500千克的无水浇条件旱地麦田。
2、通过深耕加深耕作层,增加耕层对来年雨季降水的积蓄量,并扩大根系的吸收范围,耕深以25~30厘米为宜。
3、旱地小麦苗期生长弱,根系、分蘖不足,主攻方向应着眼于地上增蘖增穗,地下促深层根系发育,因此肥料运筹要突出早、深的特点,并注重有机肥和无机肥、氮磷钾配合施用。
一般亩施有机肥3000~5000千克,纯氮10~12千克、五氧化二磷6~8千克、氧化钾6~8千克左右,硫酸锌1千克,硼砂0.5~1千克。
所施肥料结合深耕全做基肥施入土壤,以促进小麦苗期营养生长和冬前分蘖,增加亩穗数。
4、选用高产优质抗旱小麦品种。
5、不起垄等行距(20~22厘米)播种。
6、培育壮苗,创建合理的群体结构,适时播种,要求基本苗每亩12万~16万,冬前主茎叶片6~7片,冬前总蘖数70万~80万,春季总蘖数80万~100万,亩穗数50万左右。
7、运用中耕和镇压保墒防旱,要求在雨后和早春土壤返浆时,及时进行划锄,特别是早春应采用锄和压相结合,先镇压后划锄。
8、生育后期,如果出现脱肥现象,要根据条件进行根外追肥或借墒追肥。
适宜推广地区:
适宜在旱地麦田推广。
(四)强筋专用小麦无公害栽培技术
无公害优质强筋小麦生产技术是一套使小麦高产、优质、高效、生态效益好的栽培技术,该技术可提高氮肥利用率10%以上,提高小麦产量,改善小麦籽粒品质,保证小麦产品安全。
主要技术要点:
1、选择适宜的生产基地。
选择土质为中壤或偏黏的肥沃平原乡镇为基地,区域化连片种植。
另外生产基地水利设施要配套,排灌方便;灌溉水上游没有对基地环境构成危害的污染源,如工业“三废”、城市生活污水等。
2、选用对路品种。
主要品质指标符合国标的强筋小麦标准,具有适应性广、抗逆性强的特点。
种子纯度≥99%,发芽率≥85%,符合国家标准。
3、科学施用化肥。
一是将小麦、玉米两季秸秆还田,以提高土壤肥力。
二是增施有机肥,优化配方施肥。
在优质强筋小麦生产中实行测土配方施肥,亩基施有机肥3000~4000千克,同时基施纯氮12~14千克,磷(P205)6~8千克,钾(K20)5~8千克。
可适当增施硫肥,硫素有利于改善小麦品质。
普施钾肥能显著改善小麦品质,因此要注意增施钾肥。
三是调整底施和追施氮肥的比例。
对一般肥力的麦田,将全部氮素化肥用量的50%作底肥,另外50%作追肥。
土壤肥力高麦田,将全部氮素化肥用量的30%作底肥,另外70%作追肥。
四是采用氮肥后移技术。
将生产中常用的返青至起身期追肥,后移至拔节期追肥。
4、合理用药,综合防治病虫草害。
要注意选用高效、安全、生态型农药,以保护害虫天敌,提高防治效果,并减少农药残留,确保小麦优质高产。
小麦播种时,采用高效低毒的小麦种衣剂包衣。
小麦生长期间,要搞好预测预报,并及时进行综合防治。
5、搞好田间管理。
无公害优质强筋小麦,在籽粒乳熟中期叶面喷施2%的尿素溶液,可提高粒重和籽粒蛋白质含量。
其他田间管理措施同一般高产田。
要适时收获,避免穗发芽。
6、提倡用联合收割机收获,及时晾晒。
不同品种要单收、单贮,确保品质稳定,提高优质专用小麦的商品率。
收获后及时晾晒,不得在柏油路面或可能造成污染的晒场上面晾晒。
适宜推广地区:
适宜在种植优质强筋麦田推广。
主题词:
小麦秋种通知
抄报:
农业部
山东省农业厅办公室2005年9月1日印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