度安徽省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项目申报指南.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860220 上传时间:2023-02-07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31.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度安徽省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项目申报指南.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度安徽省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项目申报指南.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度安徽省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项目申报指南.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度安徽省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项目申报指南.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度安徽省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项目申报指南.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度安徽省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项目申报指南.docx

《度安徽省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项目申报指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度安徽省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项目申报指南.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度安徽省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项目申报指南.docx

度安徽省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项目申报指南

附件1:

 

2012年度安徽省高等学校教学质量

与教学改革工程项目申报指南

 

安徽省教育厅安徽省财政厅

目录

 

1.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2

2.省级校企合作实践教育基地┈┈┈┈┈┈┈┈5

3.省级精品开放课程┈┈┈┈┈┈┈┈┈┈┈┈7

4.省级数字图书馆┈┈┈┈┈┈┈┈┈┈┈┈┈16

5.省级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17

6.省级应用型教师教学能力发展中心┈┈┈┈┈20

7.省级教学研究项目┈┈┈┈┈┈┈┈┈┈┈┈21

8.省级教学成果奖励┈┈┈┈┈┈┈┈┈┈┈┈23

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

一、建设目标

实施“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旨在充分发挥高校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结合办学定位、学科特色和服务面向等,明确专业培养目标和建设重点,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按照准确定位、注重内涵、突出优势、强化特色的原则,通过自主设计建设方案,推进培养模式、教学团队、课程教材、教学方式、教学管理等专业发展重要环节的综合改革,促进人才培养水平的整体提升,形成一批教育观念先进、改革成效显著、特色更加鲜明的专业点,引领示范本校其他专业或同类型高校相关专业的改革建设。

“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支持的专业领域主要包括:

国家战略需求与安徽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紧缺人才专业;参与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相关专业;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专业;农林、水利、地矿、石油等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培养的相关专业及学校其他优势特色专业。

二、建设内容

1.教学团队建设。

围绕专业核心课程群,以优秀教师为带头人,建设热爱本科教学、改革意识强、结构合理、教学质量高的优秀教学团队。

教学团队要有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明确的教学改革目标,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健全的团队运行机制和激励机制,特别要有健全的中青年教师培训机制。

2.课程与教学资源建设。

要瞄准专业发展前沿,面向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借鉴国内外课程改革成果,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更新完善教学内容,优化课程设置,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专业核心课程群。

要加强协同开发,促进开放共享,形成与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方案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的优质教学资源。

3.教学方式方法改革。

深化教学研究、更新教学观念,注重因材施教、改进教学方式,依托信息技术、完善教学手段,产生一批具有鲜明专业特色的教学改革成果。

积极探索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激励学生自主学习。

促进科研与教学互动,及时把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

支持本科生参与科研活动,早进课题、早进实验室、早进团队。

4.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结合专业特点和人才培养要求,增加实践教学比重,确保专业实践教学必要的学分(学时)。

改革实践教学内容,改善实践教学条件,创新实践教学模式,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倡导自选性、协作性实验。

配齐配强实验室人员,鼓励高水平教师承担实践教学。

加强实验室、实习实训基地和实践教学共享平台建设。

5.教学管理改革。

更新教育教学管理理念,加强教学过程管理,形成有利于支撑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建设,有利于教学团队静心教书、潜心育人,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相辅相成的管理制度和评价办法。

建立健全严格的教学管理制度,鼓励在专业建设的重要领域进行探索实验。

三、申报范围与条件

1.申报专业必须满足“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的建设内容要求,符合本校办学定位和发展方向,已纳入本校专业建设规划并进行重点建设,成效良好。

2.具有较为雄厚的师资力量、较为完备的教学条件,在同类专业领域具有鲜明的特色和明显的优势,毕业生社会声誉好。

3.改革思路清晰,目标明确,方案科学可行,管理有保障,成效可测量,具有创新性和先进性。

有调动教师积极参与教学改革的政策和措施。

4.专业建设能密切联系经济社会发展,在与相关部门、科研院所、行业企业的合作育人方面有健全的体制机制。

四、申报限额

1.本科高校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安徽大学3所“985工程”和“211工程”高校,每校申报限额为5个;冠名“大学”和博士点立项建设单位的省属本科高校,每校申报限额为4个;其他省属本科高校申报限额为3个;独立学院申报限额为1个;

2.高职高专院校

国家和省级示范高职院校申报限额为3个;其它高职高专和成人高校申报限额为2个。

3.高校合作联盟

经批准的高校合作联盟,可根据联盟专业合作需要,以联盟为单位申报,联盟内高校需充分论证,并体现共建共享要求,每个联盟申报限额为3个。

省级校企合作实践教育基地

一、建设目标

校企合作实践教育基地是开展实践育人工作的重要载体。

通过建设实践教育基地,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推动教学与科研紧密结合、学校与社会密切合作,促进大学生在科学研究中学习、在社会实践中学习,提高大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

二、建设内容

省级校企合作实践教育基地包括工程实践教育中心、临床技能综合培训中心、农科教合作人才培养基地、法学教育实践基地、综合文科教育实践基地、综合理科实践教育基地、创新实践基地、创业实践基地等项目。

基地建设可依托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大学科技园或其他园区等,采取校所合作、校企联合、学校引进等方式进行,重在加强内涵建设、成果共享与示范引领。

三、申报范围与条件

重点支持紧密围绕我省高校社会急需、量大面广的应用型学科专业,由一所或几所高校集中优势力量与省内一家或几家大中型企业,共建校企合作实践教育基地。

中心可采取嵌入方式建在高校,也可建在某一家或某一类企业。

建成后的实习实训中心主要承担合作高校实践教学和合作企业职工培训任务,同时面向省内其它高校和社会开放,共享优质实习实训资源。

支持已纳入“211工程”、“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以及获得中央财政支持的实训基地、省级示范实验实训中心申报建设若干个省级开放实践教育基地,为企业、社会和兄弟学校提供培训服务。

但不可重复申报省级校企合作实践教育基地。

四、申报限额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安徽大学3所“985工程”和“211工程”高校,每校申报限额为3个;冠名“大学”和博士点立项建设单位的高校,每校申报限额为2个;其它普通本科高校、独立学院、高职高专学校及成人继续教育学校每校申报限额为1个。

经批准的高校合作联盟,可根据联盟专业合作需要,以联盟为单位申报,联盟内高校需充分论证,并体现共建共享要求,申报限额为3个。

省级精品开放课程

一、建设目标

省级精品开放课程包括精品资源共享课与精品视频公开课,是以普及共享优质课程资源为目的、体现现代教育思想和教育教学规律、展示教师先进教学理念和方法、服务学习者自主学习、通过网络传播的开放课程。

建设省级精品开放课程,旨在推动高等教育开放,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弘扬主流文化、宣传科学理论,广泛传播人类文明优秀成果和现代科学技术前沿知识,推动高等学校优质课程教学资源共建共享,着力促进教育教学观念转变、教学内容更新和教学方法改革,服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和学习型社会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高校学生及社会大众的科学文化素养,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

二、建设内容

精品资源共享课是以高校教师和学生为服务主体,同时面向社会学习者服务的基础课和专业课等各类网络共享课程。

其建设以课程资源系统、完整为基本要求,以基本覆盖各专业的核心课程为目标,通过共享系统向高校师生和社会学习者提供优质教育资源服务,促进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实现优质课程教学资源共享。

 精品视频公开课是以高校学生为服务主体,同时面向社会公众免费开放的科学、文化素质教育网络视频课程与学术讲座。

其建设以高等学校为主体,以名师名课为基础,以选题、内容、效果及社会认可度为课程遴选依据,通过教师的学术造诣着力体现课程的思想性、科学性、生动性和新颖性。

三、申报范围与条件

(一)精品资源共享课程

1.申报课程必须是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或高职高专课程。

本科院校申报的课程原则上要求是基础课、专业基础课或量大面广的专业课,在高等学校已连续开设3年以上;课程负责人为本校专职教师,具有教授或副教授职称。

高职高专、成人教育和继续教育申报的课程,要兼顾公共基础课、技术基础课与专业课。

课程负责人要以本校专任教师为主,具有教授或副教授职称。

2.申报课程应建有独立的课程网站。

课程网站至少提供有该课程最新的申报表、课程简介、教师队伍、教学大纲、授课教案、作业习题、实践(实验、实训、实习)指导、指定教材、参考文献目录、每位主讲教师不少于45分钟的现场教学录像(鼓励将课件或全程授课录像上网参评)、同行专家及学生评价。

3.课程申报负责人要承诺申报材料的真实性,引用的课程资源要注明来源,上网内容不侵犯他人的知识产权。

4.为加大优质教学资源共享的力度,课程申报高校要为申报课程提供建设经费,申报课程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后,要保证课程网站畅通,在5年内免费开放课程资源,并不断更新上网内容,逐年增加上网的授课录像,在3—5年内实现全程授课录像上网。

(二)精品视频公开课程

1.课程建设负责人应为学校正式聘用、具有教授职称的教师,主讲教师长期从事该门课程相关教学工作,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较高的学术造诣。

鼓励“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获得者、学术名家主讲视频公开课。

主讲教师须严格遵守法律和学术规范,注重课程内容的选择和教学方式的创新,善于与学生互动,充分展现个人的教学个性和人格魅力,保证视频课堂的现场教学效果。

2.课程为经过教学实践检验的优质课程,注重突出本校办学特色和学科优势,能够充分展现我国高等教育先进的教学模式、一流的教学水平、优秀的教学方法、丰硕的教学成果,代表我国高等教育教学水平。

大力提倡我国高水平大学开展视频公开课建设,为实现优质课程资源普及共享做出贡献。

3.课程建设重点为影响力大、受众面广的高校科学、文化素质教育类课程及学术讲座,注重中国传统文化类、科学技术类和社会热点类课程的建设。

课程须同时符合网络传播的特点,选题适当,内容完整,分专题呈现,凝聚精华,引人入胜。

每门课程至少5讲,每讲时长30-50分钟。

4.为保证视频公开课的质量及展示与传输效果,课程制作必须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以及有关媒体制作、传播标准和规范,符合“精品视频公开课拍摄制作技术标准(修订版)”。

5.推荐选题的课程教学录像样盘(每门课程不少于30分钟的现场教学录像。

视频制作推荐使用标清制式,视频压缩推荐采用H.264编码方式,码流率不低于256Kbps,封装格式推荐使用MP4),或者推荐课程的全部视频光盘。

四、申报限额

2012年度评审产生300门省级精品开放课程,其中资源共享课程200门左右,包括本科生教育课程110门、高职高专和成人继续教育课程90门左右;视频公开课程100门左右,包括本科生教育课程80门、高职高专和成人继续教育20门左右。

具体申报限额为:

1.本科教育: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安徽大学3所“985工程”和“211工程”高校,每校申报资源共享课程不超过10门、视频公开课程不超过5门;冠名大学和博士点立项建设单位的省属本科高校,每校申报资源共享课程不超过8门、视频公开课程不超过4门;其它普通本科高校每校申报资源共享课程不超过6门、视频公开课程不超过2门;独立学院申报资源共享课程不超过3门、视频公开课程不超过1门。

2.高职高专和成人教育:

国家级和省级示范高职学校每校申报资源共享课程不超过5门、视频公开课程不超过2门,其它高职高专和成人高校每校申报资源共享课程不超过3门。

3.经批准的高校合作联盟,可根据联盟合作建设需要,经联盟内高校充分论证,以联盟为单位申报,并体现共建共享要求,申报限额为3门。

*精品公开课拍摄制作技术标准(修订版)

根据精品开放课程建设工作的需要,特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主要包括视频公开课的音视频录制、后期制作和文件交付等基本技术规范。

一、前期录制要求

(一)课程时长

每门课程总讲数应至少5讲,每讲时长应在30—50分钟之间。

在视频的后期制作中,应编辑删除与教学无关的内容。

(二)录制场地

录制场地应选择授课现场,可以是课堂、演播室或礼堂等场地,面积在50平方米以上。

要求录制现场光线充足、环境安静、整洁,避免在镜头中出现有广告嫌疑或与课程无关的标识等内容。

(三)课程形式

成片统一采用单一视频形式。

(四)录制方式及设备

1.拍摄方式:

根据课程内容,采用多机位拍摄(3机位以上),机位设置应满足完整记录课堂全部教学活动的要求。

2.录像设备:

摄像机要求不低于专业级数字设备,推荐使用高清数字设备。

3.录音设备:

使用若干个专业级话筒,保证教师和学生发言的录音质量。

4.后期制作设备:

使用相应的非线性编辑系统。

(五)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及录制

教师在录制前应对授课过程中使用的多媒体课件(PPT、音视频、动画等)认真检查,确保其文字、格式规范,没有错误,符合拍摄要求。

在拍摄时应针对实际情况选择适当的拍摄方式,确保成片中的多媒体演示及板书完整、清晰。

二、后期制作要求

(一)片头与片尾

片头不超过10秒,应包括:

学校LOGO、课程名称、讲次、主讲教师姓名、专业技术职务、单位等信息。

片尾包括版权单位、制作单位、录制时间等信息。

(二)技术指标

1.视频信号源

(1)稳定性:

全片图像同步性能稳定,无失步现象,CTL同步控制信号必须连续:

图像无抖动跳跃,色彩无突变,编辑点处图像稳定。

(2)信噪比:

图像信噪比不低于55dB,无明显杂波。

(3)色调:

白平衡正确,无明显偏色,多机拍摄的镜头衔接处无明显色差。

(4)视频电平:

视频全讯号幅度为1Ⅴp-p,最大不超过1.1Ⅴp-p。

其中,消隐电平为0V时,白电平幅度0.7Ⅴp-p,同步信号-0.3V,色同步信号幅度0.3Vp-p(以消隐线上下对称),全片一致。

2.音频信号源

(1)声道:

中文内容音频信号记录于第1声道,音乐、音效、同期声记录于第2声道,若有其他文字解说记录于第3声道(如录音设备无第3声道,则录于第2声道)。

(2)电平指标:

-2db——-8db声音应无明显失真、放音过冲、过弱。

(3)音频信噪比不低于48db。

(4)声音和画面要求同步,无交流声或其他杂音等缺陷。

(5)伴音清晰、饱满、圆润,无失真、噪声杂音干扰、音量忽大忽小现象。

解说声与现场声无明显比例失调,解说声与背景音乐无明显比例失调。

(三)母带及素材的保管

学校应保留原始素材与成片母带。

三、视、音频交付文件

(一)交付载体

1.所有视频文件及相应的SRT唱词文件请刻录在CD-R光盘上,并对刻录光盘做封口处理。

2.每张CD-R光盘只能刻录一讲内容(包括每一讲的视频文件及相应的SRT唱词文件),并在盘面上注明该讲讲次、标题及主讲教师、时长等信息。

(二)视频压缩格式及技术参数

1.视频压缩采用H.264/AVC(MPEG-4Part10)编码、使用二次编码、不包含字幕的MP4格式。

2.视频码流率:

动态码流的最高码率不高于2500Kbps,最低码率不得低于1024Kbps。

3.视频分辨率

(1)前期采用标清4:

3拍摄时,请设定为720×576

(2)前期采用高清16:

9拍摄时,请设定为1024×576

4.视频画幅宽高比

(1)分辨率设定为720×576的,请选定4:

3

(2)分辨率设定为1024×576的,请选定16:

9

5.视频帧率为25帧/秒

6.扫描方式采用逐行扫描

(三)音频压缩格式及技术参数

1.音频压缩采用AAC(MPEG4Part3)格式

2.采样率48KHz

3.音频码流率128Kbps(恒定)

4.必须是双声道,必须做混音处理。

(四)封装

采用MP4封装

(五)外挂唱词文件

1.唱词文件格式:

独立的SRT格式的唱词文件。

2.唱词的行数要求:

每屏只有一行唱词。

3.唱词的字数要求:

画幅比为4:

3的,每行不超过15个字;画幅比为16:

9的,每行不超过20个字。

4.唱词的位置:

保持每屏唱词出现位置一致。

5.唱词中的标点符号:

只有书名号及书名号中的标点、间隔号、连接号、具有特殊含意的词语的引号可以出现在唱词中,在每屏唱词中用空格代替标点表示语气停顿,所有标点及空格均使用全角。

6.唱词的断句:

不简单按照字数断句,以内容为断句依据。

7.唱词中的数学公式、化学分子式、物理量和单位,尽量以文本文字呈现;不宜用文本文字呈现的、且在视频画面中已经通过PPT、板书等方式显示清楚的,可以不加该行唱词。

省级数字图书馆

一、建设目标

本项目的建设,旨在建成以教育科研网络为依托,充分利用我省高校和国内外高校图书馆丰富的电子馆藏资源,逐步形成以共享服务为目标、全省统一规划的、多层次的文献保障网络,努力使全省各高校分散的电子文献资源得以集中利用与共享,为全省高校的教学科研营造一流的图书文献信息网络环境,更好地满足教师学生的教学科研需求。

2012年拟在2009年立项的基础上,再建省级数字文献服务中心5-6个,形成“集中资源、分工合作、均衡负载、用藏结合”的高效服务体系。

省级文献服务中心以高校特色馆藏为基础,根据布局和分工,负责某一学科类别或层次的数字化信息资源建设,并通过网络为全省高校师生提供信息服务。

省级数字图书总馆和数字文献服务中心建设单位由省高校质量工程建设领导小组统筹规划。

二、建设内容

省级数字图书馆建设的主要内容包括整体购置、联合采购中外文电子图书、电子数据库等。

建设方式采取省财政补助、承建高校配套和受益高校适度分担的方式进行。

省财政将给予每个建设项目一定的经费资助,承建学校不低于1∶1配套,其它受益高校按比例适度分担建设经费。

三、建设方案及要求

承担省级数字图书总馆和数字文献服务中心建设任务的高校,要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提交项目建设方案。

建设方案经省质量工程领导小组组织专家论证通过后,方可实施。

项目建设方案要求目标明确,思路清晰,保障到位,具有前瞻性和科学性,同时兼顾不同地区、不同类型高校的共性需求,兼顾教学与科研的实际需求,兼顾教师与学生的个性需求,着力为全省高校教学与科研提供系统、优质、开放的文献信息综合服务环境。

省级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

一、建设目标

实施“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旨在加快我省应用型高等教育体系建设的步伐,促进我省高等教育的转型发展,推进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创新,建立高校和行业、企业、科研院所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积极探索卓越人才教育培养的新途径,引领我省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质与模式改革,提高我省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能力,着力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安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卓越应用型人才,全面提高我省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

二、建设内容

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包括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卓越医生、卓越教师教育培养计划、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和卓越文科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等。

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遵循“行业指导、校企合作、分类实施、形式多样”的原则,支持高校与企事业单位紧密合作,结合高等教育规律和行业企业标准,研究制定各类应用型专业、应用型课程、应用型教师队伍和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标准,率先开展应用型人才培养体制和培养模式综合改革,培育一批应用型人才培养示范基地。

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建设内容主要有:

1.制定卓越人才教育培养的工作方案、专业培养方案和本校标准体系。

卓越计划高校结合本校的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服务面向和办学优势与特色等,选择本校参加卓越计划的专业领域和人才培养层次,制定工作方案、专业培养方案,并按照通用标准和行业专业标准,建立本校的培养标准体系。

卓越计划高校应制定本校应用型人才培养学位授予实施细则。

2.探索卓越人才教育培养的新机制。

建立高校和行业、企业、科研院所共同制订培养目标、共同建设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共同实施培养过程、共同建立实践教学体系、共同评价培养质量的新机制。

3.改革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

大力改革人才培养体制和培养模式,遵循应用型人才集成与创新特征,以强化实践能力、创新创业能力为核心,重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改革教学方法,加强研究性学习。

4.建设实习实训基地。

加大投入,整合资源,建成一批设施先进、布局合理、资源共享的实习实训基地。

5.建设“双师型”、“双能型”师资队伍。

建设一支具有“双师型”、“双能型”素质的高水平专、兼职教师队伍。

6.推进“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学生培养的国际化。

积极引进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教育资源和教育师资,积极组织学生参与国际交流,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提升学生跨文化交流、合作能力和参与国际竞争能力。

三、申报范围与条件

“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实施主要面向与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关系密切的学科专业,包括服务于传统支柱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专业。

要特别重视适应我国和我省经济社会发展以及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人才需求,适度超前培养人才。

重点支持高端装备制造业、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信息技术、现代农业、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等所涉及的工科类、教育类、医学类、法学类、农林类专业以及部分文科类专业。

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实施的层次以本科生为主。

四、申报限额

2012年度遴选建设50个省级卓越应用型人才培养计划。

鼓励进行跨校、跨学科门类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综合改革,开展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普通本科高校申报限额为3个,独立学院申报限额为1个。

省级应用型教师教学能力发展中心

一、建设目标

“十二五”期间,立足我省高校教师教学能力现状,综合利用教学团队、教学名师、教坛新秀等优质教学资源,建设10个左右的应用型教师教学能力发展中心项目,通过对优秀应用型教师教学能力的分析研究,制定发展教师教学能力的应用型教师培养方案,激发教师责任感和进取心,全面提高高校应用型教师教学能力。

二、建设内容

引导教师立足课堂,科学做好教学设计,提倡以团队形式,学习先进教学理论和教学经验,开展教学研究,充分利用教学资源,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为目标,科学设计教学内容和过程。

不断提高教师组织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综合利用课堂、网络、实验实训实习活动等多样化教学方式,重视与理论知识和行业、企业实际的衔接、融合,培养学生专业素质。

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帮助学生提高自我学习能力和交流协作能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营造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创新的良好环境。

探索形成应用型教师教学能力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形成努力提高教学能力的机制和氛围。

三、申报范围及申报限额

2012年度遴选建设10个左右的应用型教师教学能力发展中心项目,申报高校需有三届以上毕业生,已积累一定的应用型教师培养经验,每校申报限额为1个。

省级教学研究项目

一、立项目标

通过开展教学改革研究工作,引导全省高校广大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结合我省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实际和学校教学改革、人才培养工作实际,深入研究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过程中的新课题、新情况、新要求,以理论指导实践,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推进教学创新,形成一批有一定深度和推广价值的教学成果,为提高我省高等教育质量奠定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二、研究内容

教学改革研究应体现现代教育思想,具有科学性、创新性、前瞻性和实践性。

加强对高等教育发展与人才培养战略、人才培养体制与模式、专业改革与专业建设、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教学手段与方法、教学管理与教学基本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的研究与实践。

优先资助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各教学环节质量标准、质量保障与监控体系、课程评估、专业评估等方面的研究与实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文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