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越医师有机及生物化学教学大纲.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859765 上传时间:2023-02-07 格式:DOCX 页数:35 大小:30.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卓越医师有机及生物化学教学大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卓越医师有机及生物化学教学大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卓越医师有机及生物化学教学大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卓越医师有机及生物化学教学大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卓越医师有机及生物化学教学大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卓越医师有机及生物化学教学大纲.docx

《卓越医师有机及生物化学教学大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卓越医师有机及生物化学教学大纲.docx(3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卓越医师有机及生物化学教学大纲.docx

卓越医师有机及生物化学教学大纲

基础医学院

《卓越医师有机及生物化学》教学大纲

课程中文名称:

有机及生物化学部分

课程英文名称:

OrganicandbiologicalChemistry

学时:

理论88实验48

适用对象:

卓越医师

一、课程的地位、教学目标和基本要求

有机及生物化学是一门从医学基础学科逐渐向专业课程渗透的、过渡性的专业基础课程。

本课程是既包含了有机化学和生物化学的基本内容,又解决了两门课程中的重叠问题,把传统的两门学科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更好的将有机化学基本原理融会于对生物化学的理解中。

本课程探讨生命体的化学组成,首先是含碳化合物及其衍生物的结构、名称、性质及其反应原理,在此基础上研究生物大分子的结构和功能以及上述生命物质在生命体中的变化变化规律。

本课程理论与实验并重,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理论联系实际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有机及生物化学课程的学习,力求使学生建立起生命有机体化学本质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并初步具备用有机及生物化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学生学习后续课程奠定必要的基础。

具体目标包括:

1.熟悉各类有机化合物的分类、命名,掌握各类化合物的典型反应,理解有机物的结构与性质的关系,理解有机化学反应的机理;

2.理解并掌握生物体的化学组成、结构及功能(包括蛋白质、核酸、酶、多糖、蛋白聚糖、脂类);

3.理解并掌握生命体新陈代谢及其调控规律,包括营养物质代谢、非营养物质代谢,和伴随产生的能量代谢;

4.遗传信息的贮存、传递与表达;细胞间信息传递;基因调控与基因工程。

二、教学内容与要求

第一章有机化学基础

【教学目的】通过本章学习,掌握现代共价键理论基本点和杂化轨道理论,正确判别sp3、sp2、sp杂化;熟悉分子轨道理论基本要点,共价键参数的意义及与有机结构的关系,共价键的断裂和有机反应类,有机化合物的分类;了解有机化合物及有机化学的概念,研究有机物的一般方法。

【教学内容】

一、有机化合物和有机化学

二、有机化合物分子中的化学键

(一)共价键的类型

(二)共价键理论

(三)碳原子的杂化轨道

三、有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

(一)自由基反应

(二)离子型反应

(三)协同反应

四、有机化学中的酸碱概念

(一)质子理论

(二)电子理论

五、有机化合物的分类

(一)按基本骨架分类

(二)按官能团分类

【重点难点】本章重点是碳原子杂化轨道理论基本要点,共价键参数与有机结构的关系,共价键的断裂和有机反应类;难点是有机化合分子中的化学键。

第二章烷烃、烯烃、炔烃、环烃

【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学习,掌握烷烃、烯烃、炔烃、环烃的结构、命名、重要化学性质,碳链异构、顺反异构等同分异构现象,碳链异构、顺反异构、Z/E异构和官能团异构现象,诱导效应,碳正离子的种类及稳定性顺序,亲电加成反应机制;熟悉不饱和烃的分类和物理性质。

掌握芳香烃的分类、命名,苯环的结构、苯及苯的同系物性质——亲电取代反应、定位效应及其解释;熟悉稠环芳烃的结构、命名,萘的亲电取代反应,苯环侧链的自由基取代反应和氧化反应。

熟悉环己烷和取代环己烷的优势构象、自由基反应机制。

【教学内容】

一、烷烃

(一)烷烃的结构和异构现象

(二)烷烃的命名

(三)烷烃的化学性质

二、烯烃、炔烃、二烯烃

(一)烯烃、炔烃、二烯烃的分类和命名

(二、烯烃、炔烃的化学性质

(三)共轭二烯烃及共轭效应

三、环烃

(一)环烃的分类、命名

(二)环烃的张力

(三)环烃的性质

四、芳香烃

(一)芳香烃的结构分类、命名

(二)苯及其同系物的物理性质

(三)苯及其同系物的化学性质

(四)取代苯亲电取代反应的定位效应

五、稠环芳香烃

(一)萘

(二)蒽和菲

【重点难点】

本章重点是烷烃、烯烃、炔烃的结构、命名、重要化学性质、顺反异构、Z/E异构、亲电加成反应及其机理,共轭体系,末端炔三键碳上的氢原子的弱酸性;环烃的系统命名法,环烃结构、命名、重要化学性质,环张力学说,芳香烃的定义、分类和命名。

苯的结构特点(环状闭合共轭体系)。

苯及苯的同系物的化学性质:

苯环上的亲电取代反应(卤代、硝化、磺化、烷基化)及亲电取代反应机制,苯环上取代基的定位效应,两类定位基的特点;苯环侧链的反应:

自由基取代反应及氧化反应。

稠环芳烃萘、蒽、菲的结构,萘的亲电取代反应,氧化反应。

环戊烷并氢化菲的结构;难点是亲电加成反应机理,利用电子效应判断碳正粒子的稳定性,苯环上的亲电取代反应机制,苯环上取代基的定位效应,两类定位基的特点。

第三章醇酚醚

【教学目的】通过本章学习,掌握醇、酚的结构特点和命名,醇的化学性质:

氧化与脱氢反应、脱水成烯反应、与无机酸的反应、与Lucas试剂的反应,多元醇的特殊反应,酚的重要化学反应:

弱酸性与成盐、与FeCl3的反应、氧化反应、芳环上的取代反应;熟悉醚的结构、简单醚的命名,典型化学性质:

烊盐的形成、过氧化物的形成;了解硫醇、硫醚的基本结构。

【教学内容】

一、醇

(一)醇的分类和命名

(二)醇的结构

(三)醇的物理性质

(四)醇的化学性质

二、酚

(一)酚的分类和命名

(二)酚的结构

(三)酚的物理性质

(四)酚的化学性质

三、醚

(一)醚的分类和命名

(二)醚的结构

(三)醚的物理性质

(四)醚的化学性质

【重点难点】醇、酚的结构、化学性质,影响化学反应活性的主要因素及机理分析,不同醇的鉴别:

与Lucas试剂的反应,醇的脱消除反应机理,多元醇的特殊反应,酚与FeCl3的反应,芳环上的取代反应;教学难点包括醇、酚的结构分析及对其化学性质的影响,醇脱水反应机理。

第四章醛酮醌

【教学目的】通过本章学习,掌握醛、酮的结构特点和命名,醛、酮的化学性质:

亲核加成反应、α-活泼氢的反应、碘仿反应、羟醛缩合反应、与Schiff试剂的反应、氧化还原反应及醛的特殊反应,亲核加成反应的机制及影响反应难易的主要因素;了解醌的分类和命名。

【教学内容】

一、醛、酮

(一)醛、酮的分类和命名

(二)醛、酮的结构

(三)醛、酮醇的物理性质

(四)醛、酮的化学性质

二、醌

(一)醌的分类和命名

(二)醌的化学性质

【重点难点】羰基的亲核加成反应(与HCN、NaHSO3、醇、水氨的衍生物);亲核加成反应机制及活性。

α-碳原子上活泼氢的反应:

(羟醛缩合反应、卤仿反应)、还原反应(催化氢化、金属氢化物还原、Clemmensen反应)、醛的氧化反应、歧化反应、与Schiff试剂的反应。

第五章羧酸及取代羧酸、羧酸衍生物

【教学目的】通过本章学习,掌握羧酸及取代羧酸、羧酸衍生物的结构、命名、主要化学性质和化学反应机制;熟悉羧酸及取代羧酸、羧酸衍生物还原反应、酯缩合反应,碳酸衍生物的重要化学性质;了解重要脂肪酸的生物学意义。

【教学内容】

一、酸

(一)羧酸的分类和命名

(二)羧酸的物理性质

(三)羧酸的结构和化学性质

二、取代羧酸、羧酸衍生物,

(一)取代羧酸、羧酸衍生物的命名

(二)取代羧酸、羧酸衍生物的物理性质

(三)取代羧酸、羧酸衍生物的化学性质

(四)重要的碳酸衍生物

【重点难点】羧酸的结构和命名,化学性质:

酸性、羧酸衍生物的生成;脱羧反应;二元羧酸的热分解反应;脂肪酸的生物意义。

羧酸衍生物的定义、分类、结构、命名、化学性质:

水解、醇解、氨解及其反应机制;还原反应,酯缩合反应。

碳酸衍生物的重要化学性质。

难点主要是羧酸及其衍生物的结构与化学性质间的关系和反应机理。

第六章胺和生物碱

【教学目的】通过本章学习,掌握胺的结构、命名、主要化学性质和化学反应机制;熟悉胺的碱性,胺与亚硝酸的反应,了解生源胺的生物学意义。

【教学内容】

一、胺

(一)胺的分类和命名

(二)胺的物理性质

(三)胺的结构和化学性质

(四)重要的胺

【重点难点】胺的结构、命名、主要化学性质和化学反应机制;熟悉胺的碱性,胺与亚硝酸的反应。

难点主要是胺的结构与化学性质间的关系和反应机理。

第二篇第七章手性及生物分子

【教学目的】通过本章学习,掌握对映异构体、手性分子、手性碳原子、手性结构等概念及相互关系,分子的手性与分子对称因素的关系,Fischer投影式的正确书写方法,手性分子的D/L和R/S命名法,非对映异构体的概念、产生原因,旋光异构体数目与分子中手性碳原子数目之间的关系;熟悉手性分子的重要物理性质——旋光性,旋光度的概念,比旋光度的计算,内消旋体和外消旋体的概念及判断方法;了解手性分子的形成及前手性原子和前手性化合物,对映异构体的生物学意义。

【教学内容】

一、对映异构现象

(一)对映异构现象和手性

(二)分子的手性和对称性

二、对映异构体的旋光性

(一)平面偏振光

(二)旋光性和旋光度

(三)旋光仪和比旋光度

三、对映异构体的标记

(一)对应异构体的表示方法

(二)对应异构体构型的标记

四、手性碳原子与对应异构体

(一)含一个手性碳原子的化合物

(二)含两个手性碳原子的化合物

(三)不含手性碳原子的化合物

五、外消旋体及外消旋体的拆分

(一)外消旋体

(二)外消旋体的拆分

六、对应异构体的生物学意义

【重点难点】本章重点是立体异构、对映异构现象、手性碳、手性分子的概念;手性分子与分子对称因素(对称中心、对称面)的关系。

对映异构体的光学活性、旋光度、比旋光度。

对映异构体的表示方法——费歇尔投影式,构型标记方法(D、L及R、S标记法),含两个及两个以上手性碳原子分子的旋光异构——对映异构、非对映异构(含内消旋体),手性碳原子与对映异构体数目的关系。

难点是通过分析分子的对称因素判断手性分子,对映异构体的表示方法及含两个及两个以上手性碳原子分子的旋光异构。

第八章脂类

【教学目的】通过本章学习,掌握脂类的概念和分类、命名,脂类的化学性质:

皂化反应、加成反应、酸败;熟悉脂的皂化值、碘值、酸值;了解个别重要的脂类组成、结构特点和重要的生物学意义。

【教学内容】

一、脂类的结构和命名

二、脂类的化学性质

三、重要的脂类

【重点难点】脂类的概念和分类、命名,脂类的化学性质:

皂化反应、加成反应、酸败;熟悉脂的皂化值、碘值、酸值;了解个别重要的脂类组成、结构特点和重要的生物学意义。

难点主要包括脂类的概念和分类、命名,脂类的化学性质:

皂化反应、加成反应、酸败。

第九章碳水化合物

【教学目的】通过本章学习,掌握糖的概念和分类,单糖的链状和环状结构及其表示方法,链—环结构互变平衡,单糖的化学性质:

差向异构、氧化反应、成酯反应、成脎反应、成苷反应,二糖的结构特点,苷键的概念、类型、作用、化学性质;熟悉单糖的变旋光现象,多糖的结构特点、分类;了解个别重要的二糖、多糖组成、结构特点和重要的生物学意义。

【教学内容】

一、单糖

(一)单糖的开链结构和构型

(二)单糖的环装结构

(三)单糖的物理性质

(四)单糖的化学性质

(五)重要的单糖及其衍生物

二、低聚糖

(一)重要的二糖

(二)血型物质

三、多糖

(一)淀粉

(二)糖原

(三)纤维素

(四)右旋糖苷

(五)蛋白多糖

【重点难点】糖的概念和分类。

单糖的分类(按官能团和碳原子数)。

单糖的链状和环状结构及其表示方法,链—环结构互变平衡,单糖的化学性质。

二糖的结构特点(糖苷键)、还原糖和非还原糖的特点。

重要的二糖:

蔗糖、麦芽糖、纤维二糖、乳糖的结构。

多糖的结构特点。

重要的多糖(淀粉、糖元、纤维素、右旋糖酐)及氨基糖和血型物质的结构。

难点主要包括单糖的链状和环状结构及其表示方法,链—环结构互变平衡,单糖在稀碱液中的互变异构。

第十章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

【教学目的】

(一)掌握:

1.组成蛋白质的元素及20种编码氨基酸的结构;

2.蛋白质多肽链的结构层次、特点与基本概念;

3.蛋白质一级结构、空间结构、理化性质与生理功能

(二)熟悉:

1.蛋白质的组成结构与理化性质和生理功能的关系

2.典型纤维状蛋白、球状蛋白的组成结构特点和重要生理功能

3.侧链R基的作用与意义

(三)了解:

1.氨基酸、蛋白质的一般分类方法

2.蛋白质分离、纯化及结构分析的一般技术与方法

【教学内容】

(一)蛋白质的分子组成

1.氨基酸:

L-α-氨基酸结构通式和分类、20种氨基酸的英文名词及缩写符号、氨基酸的理化性质。

2.肽:

肽键与肽链,生物活性肽。

(二)蛋白质的分子结构

1.蛋白质的一级结构:

2.蛋白质的二级结构:

肽单元、α-螺旋、β-折叠、β-转角、无规卷曲、模序及氨基酸侧链对二级结构形成的影响。

3.蛋白质的三级结构:

次级键、结构域及分子伴侣。

4.蛋白质的四级结构:

5.蛋白质的分类:

(三)蛋白质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1.蛋白质一级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分子病。

2.蛋白质空间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四)蛋白质的理化性质及其分离纯化

1.蛋白质的理化性质:

两性解离、胶体性质、蛋白质变性与复性、沉淀、紫外吸收和呈色反应。

2.蛋白质的分离和纯化:

透析及超滤法,丙酮沉淀、盐析及免疫沉淀,电泳,层析,超速离心。

3.多肽链中氨基酸的序列分析:

Edman降解法。

4.蛋白质空间结构测定

【重点难点】

重点:

蛋白质的二级结构及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难点:

肽平面、通过血红蛋白结合氧的过程理解协同效应。

第十一章核酸的结构与功能

【教学目的】

(一)掌握

1.名词:

3’,5’-磷酸二酯键、DNA双螺旋结构、核酸分子杂交、融解温度、核酸的变性与复性。

2.英文名词:

nucleic acid, base pair, double-helix, DNA denaturation. 

3.核苷酸的化学组成、化学结构及缩写;DNA和RNA组成的异同。

4.核苷酸之间的连接方式、方向及其书写。

 

5.DNA的一级结构,二级结构——双螺旋结构模型要点,碱基配对规律。

6.RNA的种类与功能,真核生物信使RNA和转运RNA的结构特点。

7.核酸线性大分子的性质,紫外吸收光谱特征,核酸的解链曲线与Tm的含义。

8.核酸的变性与复性及分子杂交的过程。

(二)熟悉

1.原核生物DNA的超螺旋结构、真核生物染色体的基本单位——核小体的结构。

2.DNA的生物学功能,比较基因与基因组的概念及含义。

3.siRNA的概念。

4.核酸分子杂交技术的原理。

5.能通过对核酸结构与功能的关系深入理解遗传信息传递的分子机理。

(三)了解

1.核酸的分类、分布及功能。

2.体内重要的环化核苷酸——cAMP和cGMP的结构特点。

3.DNA双螺旋结构的多样性。

4.snmRNA的种类和功能。

5.核酶和核酸酶的概念。

【教学内容】

(一)核酸的化学组成及一级结构

1.核苷酸的结构:

嘌呤与嘧啶,核糖与核苷,戊糖碳原子的编号。

2.核酸的一级结构:

概念、核苷酸各组分间的连接键、书写方式。

(二)DNA的空间结构与功能

1.DNA的二级结构——双螺旋结构模型:

Chargaff规则,B-DNA双螺旋结构模型要点,DNA双螺旋结构的多样性。

2.DNA的超螺旋结构及其在染色质中的组装:

DNA的超螺旋结构,原核生物DNA的高级结构,DNA在真核生物细胞核内的组装:

核小体。

3.DNA的功能:

基因,基因组,DNA的功能。

(三)RNA的结构与功能

1.信使RNA的结构与功能:

hnRNA,mRNA的结构特点。

2.转运RNA的结构与功能:

稀有碱基,茎环结构,氨基酸接纳茎,反密码子,三级结构。

3.核蛋白体RNA的结构与功能:

真核及原核生物核蛋白体的组成。

4.其他小分子RNA及RNA组学:

动物细胞内其他的RNA种类及功能,RNA组学的概念。

(四)核酸的理化性质、变性和复性及其应用

1.核酸的一般理化性质:

260nm紫外吸收

2.DNA的变性:

概念,解链曲线,Tm值,增色效应。

3.DNA的复性与分子杂交:

退火。

(五)核酸酶:

DNA酶、RNA酶、内切酶、外切酶。

【重点难点】

重点:

DNA的双螺旋结构。

难点:

分子杂交技术的原理。

第十二章酶

【教学目的】

(一)掌握

酶及酶的组成、结构,催化及调节作用、酶反应动力学中的基本概念和重要的名词术语

(二)熟悉

底物浓度、温度、pH、抑制剂和激活剂等因素对酶促反应速度的影响作用;酶的催化功能与酶的组成结构的关系;酶的调节的主要方式、作用特点及意义

(三)了解

酶的分类与命名;酶与临床医学的关系

【教学内容】

(一)酶的分子结构与功能

1.酶的分子组成:

2.酶的活性中心:

必需基团,结合基团,催化基团。

(二)酶促反应的特点与机制

1.酶促反应的特点:

高效性,特异性,可调节性。

2.酶促反应机制:

活化能,诱导契合假说,邻近效应、定向排列、多元催化、表面效应。

(三)酶促反应动力学

1.底物浓度对反应速度的影响:

米-曼氏方程,Km、Vmax测定法。

2.酶浓度对反应速度的影响。

3.最适温度。

4.最适pH。

5.抑制剂对反应速度的影响:

不可逆性抑制作用的特点,可逆性抑制作用的种类、

区别及动力学特点。

6.激活剂对反应速度的影响:

必需激活剂,非必需激活剂。

7.酶活性测定及酶活性单位。

(四)酶的调节

1.酶活性的调节:

酶原,酶原的激活的概念、机制及意义,变构酶,变构调节与协同效应,酶的共价修饰调节概念、特点与意义。

2.酶含量的调节:

酶蛋白合成的诱导与阻遏概念,酶降解的调控。

3.同工酶:

概念,LDH同工酶谱的变化及意义。

(五)酶的命名与分类

1.酶的命名。

2.酶的分类。

(六)酶与医学的关系

1.酶与疾病的关系。

2.酶在医学上的其他应用。

【重点难点】

重点:

1.酶的活性中心及催化特点。

2.酶促反应动力学,米-曼氏方程,Km与Vmax值的意义。

3.可逆性抑制剂对酶促反应的影响及其生理意义。

4.酶活性的调节。

难点:

1.酶催化作用的机理。

2.米-曼氏方程、抑制剂对酶促反应的影响及生理学意义。

3.酶活性调节。

第十三章糖代谢

【教学目的】

(一)掌握

1.糖代谢的基本概念和术语;

2.糖代谢的主干途径和各主要分支途径的含义、过程、特点、相互关系和生理意义。

(二)熟悉

1.糖的生理功能、*消化吸收和糖代谢的重要生物学意义

2.血糖的来源、去路及其调节与生理意义

3.糖代谢的主要调节机构、调节方式及生理意义

(三)了解

1.糖的消化过程及磷酸戊糖途径的基团转移阶段

2.高血糖与低血糖及其和临床的关系

【教学内容】

(一)概述:

1.糖的生理功能

2.糖的消化吸收 

3.糖代谢的概况

(二)糖的无氧分解:

1.糖酵解的反应过程:

概念,反应过程及能量生成。

2.糖酵解的调节:

三个关键酶

3.糖酵解的生理意义 

(三)糖的有氧氧化:

1.有氧氧化的反应过程:

丙酮酸脱氢酶复合体的组成,三羧酸循环的过程及生理意义。

2.有氧氧化生成的ATP

3.有氧氧化的调节:

丙酮酸脱氢酶复合体及三羧酸循环中三个关键酶的调节。

4.巴斯德效应

(四)磷酸戊糖途径:

1.磷酸戊糖途径的反应过程:

2.磷酸戊糖途径的调节:

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是关键酶。

3.磷酸戊糖途径的生理意义

(五)糖原的合成与分解:

1.糖原的合成代谢:

UDPG是活性葡萄糖供体以及合成过程。

2.糖原的分解代谢:

分解过程

3.糖原合成与分解的调节:

磷酸化酶、糖原合酶的共价修饰调节,重点是它们各自的磷酸化和去磷酸化后的活性改变。

4.糖原累积症

(六)糖异生:

1.糖异生途径:

概念及糖异生的四个关键酶。

2.糖异生的调节

3.糖异生的生理意义.

4.乳酸循环:

循环过程及生理意义。

(七)血糖及其调节:

1.血糖的来源和去路

2.血糖水平的调节:

胰岛素、胰高血糖素、糖皮质激素及肾上腺素各自对血糖的影响。

3.血糖水平异常:

高血糖及糖尿症,低血糖。

【重点难点】

重点:

 糖酵解和三羧酸循环的基本过程及生理意义。

难点:

 糖代谢途径的协同调节。

第十四章脂类代谢

【教学目的】

(一)掌握

1.脂肪的动员及脂肪酸β-氧化

2.酮体生成与利用及其生理意义

3.血浆脂蛋白的类型和功能

(二)熟悉

1.脂肪、脂酸合成的方式与过程

2.常见磷脂的结构、合成方式和功能

3.胆固醇在体内的转变及其生理意义

4.血脂的种类、载脂蛋白的种类及功能

(三)了解

1.脂肪酸碳链的延长,不饱和脂肪酸的合成

2.前列腺素、血栓恶烷和白三烯的结构特点及生理功能

3.鞘磷脂代谢及甘油磷脂的分解

4.血浆脂蛋白代谢

5.高脂蛋白血症

【教学内容】

(一)不饱和脂酸的命名及分类

(二)脂类的消化和吸收:

脂类消化的主要场所,胆汁酸盐、胰脂酶、辅脂酶的作用,脂肪合成的甘油一酯途径。

(三)甘油三酯代谢

1.甘油三酯的合成代谢:

部位、原料、基本过程

2.甘油三酯的分解代谢:

脂肪的动员、脂酸的β-氧化、脂肪酸的其它氧化方式、酮体的生成及利用。

3.脂酸的合成代谢:

软脂酸的合成、脂肪酸碳链的加长、不饱和脂肪酸的合成、脂肪酸合成的调节。

4.多不饱和脂酸的重要衍生物——前列腺素、血栓噁烷及白三烯

(四)磷脂的代谢

1.甘油磷脂的代谢

2.鞘磷脂的代谢

(五)胆固醇代谢

1.胆固醇的结构,分布及生理功能。

2.胆固醇的合成:

合成部位、合成原料、合成基本过程、胆固醇合成的调节。

3.胆固醇的转化

(六)血浆脂蛋白代谢

1.血脂:

血脂的组成及含量。

2.血浆脂蛋白的分类、组成及结构:

3.载脂蛋白

4.血浆脂蛋白代谢:

5.血浆脂蛋白代谢异常:

高脂蛋白血症,遗传性缺陷。

【重点难点】

重点:

1.脂动员过程、调节和意义。

2.脂肪酸的氧化分解过程、定位、限速酶及意义。

3.酮体的生成和利用的部位及其生理意义。

难点:

1.脂肪酸的合成。

2.血浆脂蛋白代谢。

第十五章生物氧化

【教学目的】

(一)掌握

1.生物氧化的基本概念、特点与意义

2.电子传递链的组成、排列顺序和H2O的生成

3.ATP的生成、转化及生物学意义

4.胞浆中的H进入线粒体基质以及线粒体基质中的H进入“三分子体”的转运机制及其与产能的关系

(二)熟悉

1.呼吸链各成员的化学本质和作用特点

2.线粒体内膜结构特点及其与氧化磷酸化的关系

3.调节和影响氧化磷酸化的主要因素及其作用

4.混合功能氧化酶的作用特点与意义

(三)了解

1.线粒体外的主要氧化方式和特点

2.体内CO2的主要生成方式

3.ATP合酶的结构及功能

4.化学渗透假说

5.生物氧化与医学的关系

【教学内容】

(一)生成ATP的氧化体系

1.呼吸链:

组成,排列顺序,

2.氧化磷酸化:

概念,P/O,偶联部位,偶联机制-化学渗透假说。

3.影响氧化磷酸化的因素:

呼吸链抑制剂、解偶联剂、氧化磷酸化抑制剂,ADP的调节作用,甲状腺激素,线粒体DNA突变。

4.ATP:

高能磷酸键,常见的高能磷酸化合物,生物体内能量的储存和利用。

5.通过线粒体内膜的物质转运:

线粒体内膜的主要转运蛋白,胞浆中NADH的氧化-α-磷酸甘油穿梭、苹果酸-天冬氨酸穿梭,腺苷酸转运蛋白。

(二)其他氧化体系

1.需氧脱氢酶和氧化酶。

2.过氧化物酶体中的酶类:

过氧化氢酶、过氧化物酶。

3.超氧物歧化酶。

4.微粒体中的酶类:

加单氧酶、加双氧酶。

【重点难点】

重点:

1.生物氧化的概念及生理意义。

2.呼吸链的概念、线粒体的两条呼吸链——NADH氧化呼吸链和琥珀酸氧化呼吸链的组成成分和排列顺序及氧化磷酸化的概念。

难点:

1.呼吸链电子传递机制和能量释放。

2.氧化磷酸化的偶联机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文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