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研究方法复习题.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859528 上传时间:2023-02-07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37.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科学研究方法复习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科学研究方法复习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科学研究方法复习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科学研究方法复习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科学研究方法复习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科学研究方法复习题.docx

《科学研究方法复习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科学研究方法复习题.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科学研究方法复习题.docx

科学研究方法复习题

科学研究方法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与简答题

1.什么是科学?

科学是对客观世界规律的理性认识,包括由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升华而成的理论体系,具有“以逻辑、数学、实验为基础”,“形式上的系统性”、“表达上的概念化、公式化”等特征。

2.虽然在16世纪前,中国在冶铁、印刷、火药、数学等方面具有辉煌成就,但从科学层面来看存在哪些问题?

①没有对某一学科或某一思想有一全面系统的论述、自成一个完整体系的理论家、思想家和科学家,或者说我国的科学家或思想家对世界科学和哲学的贡献仍然局限于对某一物的发明创造。

②这些成就不具现代科学所应具有的特征。

大多是靠对技术经验的积累和总结而获得,其记述表达方式也大多是技能经验描述式的,本质上是感性知识的堆积。

③纵观中国的历史,中华民族没有建立起完整的哲学和逻辑学体系。

3.儒家思想为什么会成为传统文化的主流?

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

①儒家思想本身的因素a.儒家思想文化注重德行修养,倡导“内圣外”,因而符合统治者的“教化民众,安邦定国”要求的功能,从本质上讲,它是一种道德哲学;b.主张“天子受命于天,诸侯受命于天子、子受命于父,臣妾受命于君,妻受命于夫”,肯定了统治者的统治地位,为统治者的安民立国提供了意识形态支持;c.提出“君为臣纲、夫为妻纲、父为子纲”所谓“三纲五常”,女性应遵从“三从四德”,“女子无才便是德”等,也为统治者依据个人意志治理社会或玩弄权术愚弄民众提供了“法典式”的依据;d.孔子提倡“克己复礼”,即“君君臣臣、父父子”,各安其分,各守其德。

所以这个“礼”字,其实就是一种名份,是一种等级。

所以,与其说我们中国是一个“礼仪之邦”,倒不如说中国自古就是个“等级森严之邦”。

e.提倡“中庸之道”的处世哲学,所以历代以来中国人都以“明哲保身”作为人生观和座右铭。

遇事随大流,不思进取,怕担风险,不敢创新。

儒家思想很大程度上迎合了统治者的需要,为维护统治者的统治地位提供了思想意识形态的基础,而且众人均可在这些纲常中获得自己的尊位和评判他人的标准。

②统治者根据自己的需要对儒家思想大力提倡,使之制度化,成为主导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的主流思想,成了独霸天下的官方哲学。

儒家思想成为官方哲学的表现形式:

a.把孔子树为“圣人”;b.儒家著作经典化;c.儒学知识成为选才举能考核的核心内容。

4.儒家思想成为官方哲学的主要表现形式?

对中国政治文化的影响;缺乏民主和法制观念;权力过分集中,官僚主义严重;对教育模式的影响

5.儒家思想的主要糟粕。

①维护皇权一统、宗法等级制度;②不变论的观点,即宇宙、社会、世道是停滞不变的;③倒退论的历史观;④片面注重文章道德,贬斥技艺农商;⑤反对竞争。

6.儒家思想对中国科学发展的影响。

①窒息中国科学的发展a.儒家思想占据统治地位后具有强烈的排他性,b.这种单一哲学极易禁锢人们的思想,使科学研究主体缺乏创新的意识和动力,c.“中庸之道”的处世哲学,以及“成事在天”、“知足常乐”、“退一步想”、“不求甚解”等消极说教,极大地扼杀了中国人探索创新的活动。

②左右着人们主体能动方向a.儒家思想使国家对人才的评价、选拔标准畸形化,而这种标准在很大程度上左右他们的“心向”。

b.儒家思想不仅影响优秀文人的努力方向,也改变着普通人的生活目标。

③使中国教育制度偏离科学化的轨道

④阻碍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使中国失去促进科技发展的基础和推动力。

7.传统文化的积极意义。

(1)儒家思想对于维系国家长期安定统一的局面和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起了部下的积极作用

(2)中华传统文化不仅孕育了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勤劳勇敢、不屈不挠和自强不息的精神(3)对当代中国社会的发展也不乏指导作用,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

①政治思想方面如德刑并施,德优于刑,宽猛相济的思想;省刑薄赋的思想;尊贤使能的思想;使民也义、居上而宽,泛爱众而亲仁;养民也惠,民为邦本的思想;敬事而信,修已以安人;修身-齐家-治国,达治天下,穷善其身的思想等。

②伦理思想方面儒家提出和论述了许多重要的道德范畴;提出了较为系统化的道德规范体系;结合亲身实践提供了有特色的操作性较强的道德修养方法;另外还有理想人格的思想等。

③经济思想方面有富可求,必求之的思想;富与贵人之所欲也,不义而富且贵,与我如浮云的思想;贫而乐,富而好礼,与其奢也宁俭的思想;使民有恒产,富之而后教的思想;见利思义的思想等。

④教育思想方面有教无类的思想;诲人不倦的思想;正人先正己的思想;因材施教的思想:

启发诱导的思想;学思结合的思想等。

8.科研劳动的特点。

①探索性与科研是同义语探索性决定科研具有以下特点:

a.非预期性b.长期性c.偶发性②创造性—决定了它的非重复性

9.科学方法的作用。

(1)科学方法对创造才能的作用:

①有助于科学地积累和驾驭知识②有助于加快创造步伐

(2)如何才能获得正确的方法①靠自己在科研实践中去摸索②自觉地接受方法的训练,结合实践总结出一套

适合自己的研究方法

10.科学研究的任务和目的。

①揭示自然的奥秘及其规律,为人们提供新的自然知识;②探讨科学理论的转化,为改造自然提供新思路,新方法和新技术手段,从而创造更大的社会生产力;③为社会的精神文明进步提供物质条件和文化条件。

11.科学研究是一种复杂劳动,要获得成功,涉及的因素很多,概括起来有3个方面。

a.自身条件,包括理论基础,创新意识,奋斗精神等;b.研究条件,包括社会环境,研究的物质手段等;c.对从事应用和发展研究的科研人员,还特别需要社会、经济方面的知识,需要较强的操作技能和

实践经验等。

12.知识结构三层次结构。

第一层次:

本学科的专业知识,包括概念体系、理论体系、研究方法、研究工具、基础资料及本学科的历史演变、进展与前景;

第二层次:

相关学科知识,随不同专业方向不同;

第三层次:

一般知识,如语法修辞和写作知识。

13.什么是智力?

智力是对新环境的适应能力,是学习的能力,是人的各种能力的总和,它是大脑对客观事物和信息的反映,认识、贮存及处理的能力,是体力、情绪、精神的综合表现。

14.什么是创造力?

是人们在科学发现、技术发明、文艺创造等创造性活动中形成和表现出来的各种积极的个性心理特征的总和;是正常人在各类创造活动中,利用已有知识和经验,新颖而独特地解决问题,产生有价值的新思想、新方法和新成果的本领。

15.简述怎样培养创造兴趣。

创造兴趣的培养来自以下几个方面:

①思想活跃,兴趣广泛;②广泛兴趣与中心兴趣的整合;③勤于思考,刻苦钻研;④把兴趣培养与远大目标联系起来。

16.好奇心是一个成功者所必备的科学素养,怎样培养好奇心。

①培养广泛、多方面的爱好兴趣和文化素养;②把好奇心成功转向于智力兴趣方面—科学研究的好奇;③始终保持奇事必究,奇人必交的浓厚兴趣,悉心观察事物,一旦发现新奇可疑的东西,就穷追不舍地跟踪下去;④有强烈、稳定、丰富的情感和寻根究底的精神,大胆展开想象的翅膀,经常保持对周围世界的新鲜感,力避倦忌自足,人云亦云,随波逐流;⑤养成善于思考问题、提问题的习惯,凡是都问几个为什么,以探索的精神去接近和研究事物。

17.创造意志的特点。

目的性,顽强性,果断性,自制性

18.简述科研创造中的意志品质。

①勤奋求索,顽强拼搏②锲而不舍,持之以恒③尝试错误,有胆有识

19.简述情感思维的作用及凝炼方法。

作用:

1)驱动作用2)调节作用3)诱导作用

凝练方法:

①诱发创造激情②把一般的情感上升为情绪智力③保持良好的心境④要有丰富鲜明的情感

20.简述科学理论的美学原则及主要作用。

原则:

和谐性,简单性,守恒性与对称性,奇异性。

作用:

①对创造客体(理论)进行评价、判断、选择;②创造的动因;③发挥想象力

21.简述科学发展和技术发明的大致过程。

科学发展:

技术发明:

22.简述科研选题的原则。

科学性,创造性,需要性,可行性

23.科学观察的特点,与随遇观察比较。

①科学观察是带有一定的问题,在某种背景知识指导下的观察,有明确的观察目的和观察对象,它要透过纷繁复杂的现象去搜寻那些研究问题所需要的东西;②科学观察不仅要充分利用感官去直接作用于观察对象,而且还要借助于一定的科学仪器;③科学观察需仔细地、反复地考察,即使是倏忽即逝的自然现象,也要创造人工自然的方式去研究;④科学观察要求系统、准确地记录观察对象,并加以统计和概括,以便使后一步的研究和结论奠定在事实的基础上。

24.科学观察的原则。

系统性,客观性,选择性

25.实验方法。

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利用科学仪器、设备和其他物质手段,人为地控制和模拟自然现象,使自然过程以纯粹、典型的形式表现出来,以便有利于进行观察、研究的一种方法。

特点:

①可以纯化和简化研究对象;②可以强化或激化研究对象;③可加速或延缓研究对象的变化过程;④实验可再现或重复自然过程;⑤是发现科学事实的主要和基本途径。

26.简述作为一种科学活动的过程,实验一般经历哪几个步骤。

①实验课题的选择;②试验构思与设计;③实验的实施;④实验数据处理;⑤实验结果的理论分析。

27.怎样捕捉观察实验中的机遇。

①要勇于探索,勇于实践,这是捕捉机遇的基础;②要善于观察,富于想象;③抓住机遇,及时研究

28.逻辑方法:

指的是思维的规则及关于思维的形式和规律的学科。

29.简述逻辑思维的基本形式与规律

三种基本形式:

1.概念是反映事物的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

2.判断是对思维对象有所断定的一种思维形式。

3.推理是从一个或几个判断中得出一个新判断的思维过程和形式。

规律:

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

30.分析:

即将被研究的对象在思维中区分为各个部分、方面、因素和层次,并分别加以考察的逻辑方法。

综合:

将已有的关于对象的各个部分、方面、因素和层次的认识联系在一起,形成关于对象整体的统一认识。

科学抽象:

是从原始的事实材料出发,通过比较、分析、排除不需要的因素,提取某一重要特性因素加以研究的过程。

归纳:

是一种或然性推理,是整理经验材料、发现科学定律的不可缺少的重要方法

演绎法:

是必然性推理,是从一般的前提推出特殊结论的推理形式和方法。

公理化方法:

以少量不加定义的基本概念和不加证明的基本命题为逻辑出发点,演绎推导出其余的命题和定理,以至建立起整体理论体系的一种方法。

31.公理体系构造应具备的基本条件及作用。

条件:

①无矛盾性(最基本、最重要)②独立性③完备性

作用:

①在科学积累了相当丰富的材料和理论成果的基础上,使科学知识系统化,建立严谨的理论体系;②在理论上探索事物的逻辑规律,做出科学发现和科学预见的重要方法。

③检验命题正确与否的一种辅助手段。

32.逻辑方法的应用。

①问题的形成与课题的选择②假设的提出和技术原理、方案的构想③科学理论的建构和技术设计的完成

33.灵感思维的基本特点。

①非逻辑性②自发性③随机性

34.简述捕捉灵感思维的方法。

1)长期地进行预备劳动2)珍惜灵感出现的最佳时机3)原型启发是一条重要途径4)摆脱习惯性思维程序的束缚5)随时带着纸和笔6)保持乐观镇静的心情

35.直觉思维:

是指人脑基于有限的数据资料和事实,调动一切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性联系,做出迅速的识别、敏锐的洞察、直接的理解和整体的判断的一种非逻辑思维方法。

36.直觉思维的特点及作用。

①非逻辑性②快速性③个体性④自动性⑤坚信感⑥或然性

作用:

①对科学问题或多种可能方案做出选择,②据不太充分的科学事实提出科学预言,或相对超越现实条件,预测事物发展的进程,③当逻辑通道遇阻的情况下,直觉思维能打破思维定势,超脱原有的框架范式,提出新思想、新构想,实现科学知识发生质的飞跃。

④提供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沟通的桥梁,把抽象的概念、理论问题幻化为具体化的图形、图画、模型等,从而直接悟出事物内部本质的、生动具体的形象。

37.创造性想象的特征及作用。

特点:

i)新颖性;ii)独创性;iii)奇异性

作用:

i)是提出科学假说的先导;ii)想象通过类比联想为中介,而与逻辑思维发生联结;iii)是建立模型方法的一个重要手段;iv)是进行理想实验的重要科学方法;v)创造性想象通过科学幻想,作出科学预见,使人们去憧憬科学技术的美妙发展和人类征服自然的美好未来,看到有可能实现的前景,从而激励人们去做新的努力和探索。

38.假说:

是人们从实际资料出发,经过归纳和演绎、分析和综合、抽象和类比的思维活动,对所研究对象提出一种带有推测和假定意义的试探性理论解释,它体现为科学性与假定性的统一。

39.提出假说的基本方法

①运用归纳方法提出假说②运用演绎法提出假说③运用类比方法提出假说④运用综合方法提出假说

40.系统方法:

就是按照事物本身的系统性把对象放在系统的模式中加以考察的一种方法。

41.系统方法的作用

1)系统方法是研究复杂体系的有效工具2)系统方法是一种普遍适用的科学方法3)系统方法为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开辟了新途径

42.运用系统方法进行科学研究要经历六个步骤

①摆明问题②目标选择③系统综合④系统分析⑤优化决策⑥实施计划

43.功能模拟方法:

就是以功能和行为的相似为基础,用用模型模仿原型的功能和行为的方法。

44.功能模拟的作用(3个方面)。

1)为人工智能的研究提供了有效的方法2)开辟了仿生学发展的新途径3)为中医现代化提供了新方法

45.创造性思维:

指的是人们从事创造时提出新构想,做出新发现、新发明的思维活动。

46.创造性思维的特征。

①整体性②瞬时性③是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的辩证统一④发散思维与收敛思维的统一

47.简述重大科学发现产生的条件。

1)科学中心领导核心的关键作用2)在重大科学发现的客观条件已经成熟时,就要抓住时机,以只争朝夕的精神尽快地完成,取得应有的知识产权3)产生重大科学发现的因素4)以弱胜强,后来居上5)科学发现的偶然性和必然性6)有创新力的科学家必备的素质7)自信、善于学习和做好战略选择是有所发现的基本条件8)要有创新的学术集体

二、论述题

1.试论为什么近代科学未能在有着先进文明的中国萌芽(不少于600字)。

古代的中国有着对人类进步产生深远影响的“四大发明”,在历史上很多时期都是处于领先地位的;从十三、十四世纪开始,我国逐渐落伍了;一直到现在,我们的科学技术还远远落后于欧美发达国家。

为什么有着先进的古代文明的中国,没能在现代工业文明中占据应有的位置,做应有的贡献呢?

这里面有着极其深刻的社会历史根源的。

十五世纪前中国古代技术的辉煌,不仅有举世闻名的四大发明,而且在农业、建筑、地理、陶瓷、冶金、医学等领域都领先甚至遥遥领先世界其他国家;据不完全统计,从公元前6世纪到1500年前后,中国的科技成果在世界科技成果中所占比例在54%以上,是当之无愧的世界科技中心。

因此,古代的中国是一个技术出口大国。

中国古代科学存在的问题:

①没有对某一学科或某一思想有一全面系统的论述、自成一个完整体系的理论家、思想家和科学家,或者说我国的科学家或思想家对世界科学和哲学的贡献仍然局限于对某一物的发明创造。

②这些成就不具现代科学所应具有的特征。

大多是靠对技术经验的积累和总结而获得,其记述表达方式也大多是技能经验描述式的,本质上是感性知识的堆积。

③纵观中国的历史,中华民族没有建立起完整的哲学和逻辑学体系。

从科学的层面上讲,“中国在16世纪前科技一直处于世界领先水平”是站不住脚的。

我们只能得出以下结论:

中国古代只是技术或经验技能或“经验自然科学形态”领先世界其他国家。

一般言之,我们民族的传统,是偏重实用的,我们有发明、有技术而没有科学。

一个国家的科技发展道路和速度与它的传统文化与思想体系是密不可分的。

任何一个国家的科学事业总是受到民族传统文化的影响和制约,都是在一定的思想文化的指导下进行的。

我们的传统文化是什么?

传统文化的核心或者底蕴又是什么?

就是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一整套思想、道德、行为准则和制度等构成的意识形态及其在文学、艺术、教育、科学中的反映(精神财富)。

关于传统文化对中国科技发展的影响有下面两种有代表性的观点:

①杨振宁教授在“2004文化高峰论坛”上提出了“易经影响了中华文化的思维方式,而这个影响是近代科学没有在中国萌芽的重要原因之一”的观点;②中科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的董光璧先生提出的,他认为: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科学没有直接的源流关系,应该从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上来理解;制度问题应该位列第一,因为工业文明是制度主导的时代;中国是一个封建社会,没有资本主义的萌芽,中国的官僚体制、中国的文官制度等等都是束缚近代科学在中国诞生的原因。

2.试分析儒家思想对中国科学发展的影响。

(不少于500字)。

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

①儒家思想本身的因素a.儒家思想文化注重德行修养,倡导“内圣外”,因而符合统治者的“教化民众,安邦定国”要求的功能,从本质上讲,它是一种道德哲学;b.主张“天子受命于天,诸侯受命于天子、子受命于父,臣妾受命于君,妻受命于夫”,肯定了统治者的统治地位,为统治者的安民立国提供了意识形态支持;c.提出“君为臣纲、夫为妻纲、父为子纲”所谓“三纲五常”,女性应遵从“三从四德”,“女子无才便是德”等,也为统治者依据个人意志治理社会或玩弄权术愚弄民众提供了“法典式”的依据;d.孔子提倡“克己复礼”,即“君君臣臣、父父子”,各安其分,各守其德。

所以这个“礼”字,其实就是一种名份,是一种等级。

所以,与其说我们中国是一个“礼仪之邦”,倒不如说中国自古就是个“等级森严之邦”。

e.提倡“中庸之道”的处世哲学,所以历代以来中国人都以“明哲保身”作为人生观和座右铭。

遇事随大流,不思进取,怕担风险,不敢创新。

儒家思想很大程度上迎合了统治者的需要,为维护统治者的统治地位提供了思想意识形态的基础,而且众人均可在这些纲常中获得自己的尊位和评判他人的标准。

②统治者根据自己的需要对儒家思想大力提倡,使之制度化,成为主导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的主流思想,成了独霸天下的官方哲学。

儒家思想成为官方哲学的表现形式:

a.把孔子树为“圣人”;b.儒家著作经典化;c.儒学知识成为选才举能考核的核心内容。

3.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科学技术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在重大基础理论和重大原创性技术成果方面与欧美发达国家比较尚存在较大差距,请结合本课程的学习和自己的体会谈谈你对中国当前科研体制和评价机制的看法。

(不少于400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文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