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业医师考试资料中医诊断学综述.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858808 上传时间:2023-02-07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32.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执业医师考试资料中医诊断学综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执业医师考试资料中医诊断学综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执业医师考试资料中医诊断学综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执业医师考试资料中医诊断学综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执业医师考试资料中医诊断学综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执业医师考试资料中医诊断学综述.docx

《执业医师考试资料中医诊断学综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执业医师考试资料中医诊断学综述.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执业医师考试资料中医诊断学综述.docx

执业医师考试资料中医诊断学综述

 问诊

一:

问寒热

  

(一)恶寒发热

下午3~5时(即申时)热势较高者,称为日晡潮热,常见于阳明腑实证,故亦称阳明潮热。

  (四)寒热往来

  1.寒热往来无定时多见于少阳病,为半表半里证。

  2.寒热往来有定时常见于疟疾。

 二:

问汗

  1.自汗见于气虚证和阳虚证。

  2.盗汗多见于阴虚证。

  3.绝汗是亡阴或亡阳的表现。

  4.战汗常见于温病或伤寒邪正剧烈斗争,是病变发展的转折点。

 

 

(二)局部汗出

  2.半身汗汗出常见于健侧,多见于痿病、中风及截瘫病人。

  3.手足心汗因阴经郁热熏蒸;阳明燥热内结,热蒸迫津外泄;脾虚津液旁达四肢而引起。

  三:

问疼痛

  

(一)性质

  1.胀痛是气滞作痛。

头目胀痛,则多因肝火上炎或肝阳上亢所致。

  2.刺痛疼痛如针刺。

是瘀血。

  3.冷痛寒邪阻滞经络,为实证;阳气亏虚,脏腑经脉失于温煦为虚证。

  4.灼痛灼热感而喜凉。

火邪窜络为实证;阴虚火旺为虚证。

  5.重痛兼有沉重感。

湿邪困阻气机。

  6.酸痛兼有酸软感。

多湿邪侵袭,气血运行不畅。

亦可因肾虚骨髓失养。

  7.绞痛痛势剧烈,如刀绞割。

多有形实邪阻闭气机,或寒邪凝滞气机。

  8.空痛兼有空虚感。

多因气血亏虚,阴精不足,脏腑经脉失养。

  9.隐痛不剧烈,但绵绵不休。

多因阳气精血亏虚,脏腑经脉失养。

  10.走窜痛胸胁脘腹窜痛,多因气滞所致;四肢游走不定,多见于痹病,因风邪偏胜所致。

  

(二)部位

 1.头痛阳明经与任脉行于头前,故前额连眉棱骨痛;太阳经与督脉行于头后,故后头连项痛;少阳经行于头两侧,故头两侧痛;足厥阴经系目系达巅顶,故巅顶痛,。

 2.胸痛

左胸心前区憋闷作痛,时痛时止者,见于胸痹。

  胸痛剧烈,面色青灰,手足青冷者,见于真心痛。

  胸痛,颧赤盗汗,见于肺痨。

  胸痛,咳喘气粗,壮热面赤者,见于肺热病。

  胸痛,壮热,咳吐脓血腥臭痰者,见于肺痈。

  3.胁痛胁痛多与肝胆病变有关。

4.胃脘痛5.腹痛  

6.腰痛酸软而痛,多因肾虚;腰部冷痛沉重,阴雨天加重,多因寒湿;腰部刺痛,或痛连下肢者,多因瘀血阻络或腰椎病变;突然剧痛,向少腹部放射,尿血者,多因结石阻滞。

 四:

问头身胸腹

  

(一)头晕

  头晕胀痛,口苦,易怒因肝火上炎、肝阳上亢。

头晕面白,神疲乏力,多因气血亏虚。

头晕而重,痰多苔腻者,多因痰湿内阻,清阳不升。

头晕耳鸣,腰酸遗精者,多因肾虚精亏,髓海失养。

外伤后头晕刺痛者,多因瘀血阻滞脑络。

 五:

问耳目

  耳鸣、耳聋

突发耳鸣,声大如雷多属实证。

因肝胆火扰、肝阳上亢,或痰火壅结、气血瘀阻、风邪上袭。

渐起耳鸣,声细如蝉,属虚证。

因肾精亏虚,或脾气亏虚,清阳不升,或肝阴、肝血不足。

 1.目眩

由肝阳上亢、肝火上炎、肝阳化风及痰湿上蒙清窍所致者,多属实证,或本虚标实证。

由气虚、血亏、阴精不足,目失所养引起者,多属虚证。

  2.目昏、雀盲

目昏指视物昏暗,模糊不清。

雀盲指白天视力正常,每至黄昏以后视力减退,视物不清的症状,亦称夜盲、雀目、鸡盲。

   六:

问睡眠

  

(一)失眠

  营血亏虚,或阴虚火旺,心神失养,或心胆气虚,心神不安者,属虚。

火邪、痰热内扰心神,心神不安,或食积胃脘所致者,属实。

  

(二)嗜睡

  困倦嗜睡,头目昏沉,肢体困重者,多是痰湿困脾,清阳不升所致。

饭后困倦嗜睡,多因脾失健运,清阳不升。

精神极度疲惫,神识朦胧,困倦易睡,多因心肾阳虚,神失温养所致。

心肾不交证的失眠不易入睡,心烦多梦

 七:

问饮食与口味

  

(一)口渴与饮水

  口渴欲饮,咽干鼻干唇燥,多燥邪伤津。

口干微渴,发热,脉浮数,多见于温热病初期,邪热伤津不甚。

  大渴喜冷饮,壮热,大汗出者,为里热炽盛,津液大伤。

  口渴咽干,夜间尤甚,颧赤盗汗,五心烦热者,是阴虚津亏。

  口渴而多饮,小便量多,形体消瘦者,属消渴病。

  渴不多饮,兼身热夜甚,心烦不寐,舌红绛者,属温病营分证。

  渴喜热饮而量不多,或水入即吐者,多由痰饮内停所致。

  口干,但欲漱水不欲咽,兼面色黧黑,或肌肤甲错者,为有瘀血的表现。

  

(二)食欲与食量

新病食欲减退,邪气影响脾胃。

  久病食欲减退,兼面色萎黄,多因脾胃虚弱。

  纳呆少食,头身困重,多因湿邪困脾。

  纳呆少食,嗳腐食臭者,多因食滞胃脘。

病人无饥饿感,无进食要求,称为纳呆

2.厌食

厌食,兼脘腹胀痛,嗳腐食臭,为食滞胃脘。

厌食油腻,脘闷呕恶,便溏不爽,肢体困重,为湿热蕴脾。

 厌食油腻,胁肋灼热胀痛,为肝胆湿热。

 3.消谷善饥

 消谷善饥,兼多饮多尿,形体消瘦者,多见于消渴病。

 消谷善饥,兼大便溏泻者,属胃强脾弱。

 4.饥不欲食

 饥不欲食,兼脘痞,干呕呃逆者,多属胃阴虚证。

 三)口味

  1.口淡多见于脾胃虚弱、寒湿中阻及寒邪犯胃。

  2.口甜湿热蕴结于脾;口甜而少食、神疲乏力者,多属脾气亏虚。

  3.口黏腻常见于痰热内盛、湿热中阻及寒湿困脾。

  4.口酸多见于伤食、肝胃郁热等。

  5.口苦多见于心火上炎或肝胆火热。

  6.口涩多与舌燥同时出现。

为燥热伤津,或脏腑热盛,气火上逆所致。

  7.口咸多认为是肾病及寒水上泛之故。

  八:

问二便

  

(一)大便

  1.便次异常

  

(1)便秘:

胃肠积热,或阳虚寒凝,或气血阴津亏损,或腹内癥块阻结。

  

(2)泄泻:

又称腹泻。

外感风寒湿热疫毒之邪,或饮食所伤,食物中毒,痨虫或寄生虫积于肠道,或情志失调,肝气郁滞,或久病脾肾阳气亏虚。

  2.便质异常

  

(1)完谷不化:

病久体弱者见之,多属脾虚、肾虚;新起者多为食滞胃肠。

  

(2)溏结不调:

肝郁脾虚,肝脾不调所致。

若大便先干后稀,多属脾虚。

  (3)脓血便:

又称大便脓血。

多见于痢疾和肠癌。

  (4)便血:

若血色暗红或紫黑,或大便色黑如柏油状者,谓之远血,多见于胃脘等部位出血。

若便血鲜红,血附在大便表面或于排便前后滴出者,谓之近血,多见于内痔、肛裂、直肠癌、肛门部的病变。

  3.排便感异常

  

(1)肛门灼热:

多因大肠湿热,或热结旁流,热迫直肠所致。

  

(2)里急后重:

指便前腹痛,急迫欲便,便时窘迫不畅,肛门重坠,便意频数的症状。

常见于湿热痢疾。

  (3)排便不爽:

黏滞不爽者,多因湿热蕴结大肠;肝郁脾虚;酸腐臭秽者,多因食积化腐。

  

(二)小便

  1.尿次异常

  

(1)小便频数:

新病小便频数,尿急、尿痛、多因湿热蕴结膀胱;久病小便频数,色清量多,夜间明显者,多因肾阳虚或肾气不固。

  

(2)癃闭:

小便不畅,点滴而出为癃;小便不通,点滴不出为闭,合称癃闭。

实性癃闭多由瘀血、结石或湿热、败精阻滞、阴部手术。

虚性癃闭,因久病或年老气虚、阳虚所致。

  2.尿量异常

  

(1)尿量增多:

小便清长量多,虚寒证。

多尿、多饮而形体消瘦者,多为消渴。

  

(2)尿量减少:

热盛伤津、腹泻伤津、汗吐下伤津;或心阳衰竭及脾、肺、肾功能失常,气化不利,水液内停;或湿热蕴结,或尿路损伤、阻塞水道所致。

  3.排尿感异常

  

(1)尿道涩痛:

可因湿热内蕴、热灼津伤、结石或瘀血阻塞、肝郁气滞、阴虚火旺、中气下陷等所致。

  

(2)余溺不尽:

多因病久体弱,肾阳亏虚,肾气不固,湿热邪气留著于尿路等所致。

  (3)小便失禁:

多因肾气亏虚,下元不固,膀胱失约,或脾虚气陷及膀胱虚寒,不能约摄尿液所致。

或因尿路损伤,或因邪闭心包,心神失去其主宰作用所致。

  (4)遗尿:

多因禀赋不足,肾气亏虚或脾虚气陷及膀胱虚寒所致。

  九:

问经带

  

(一)月经异常

  1.经期异常

  

(1)月经先期:

多因脾气亏虚、肾气不足,冲任不固,或因阳盛血热、肝郁化热、阴虚火旺,热扰冲任所致。

  

(2)月经后期:

多因营血亏损、肾精不足,或因阳气虚衰,无以化血所致;亦可因气滞血瘀、寒凝血瘀、痰湿阻滞、冲任不畅所致。

  (3)月经先后无定期:

亦称经期错乱。

多因肝气郁滞,气机逆乱,或脾肾盛损,冲任失调。

  2.经量异常

  

(1)月经过多:

多因血热内扰,迫血妄行;或因气虚,冲任不固,经血失约;或因瘀血阻滞冲任,血不归经。

  

(2)月经过少:

多因营血不足,或肾气亏虚,精血不足,血海不盈;或因寒凝、血瘀、痰湿阻滞,血行不畅所致。

  (3)崩漏:

崩漏形成的原因主要是热伤冲任,迫血妄行;瘀血阻滞,血不循经;脾气亏虚,血失统摄;肾阳虚衰,冲任不固;肾阴不足,阴虚火旺,虚火迫血妄行所致。

  (4)闭经:

多因肝肾不足,气血亏虚,阴虚血燥,血海空虚;或因痨虫侵及胞宫,或气滞血瘀、阳虚寒凝、痰湿阻滞胞脉,冲任不通所致。

  

(二)带下异常

  1.白带色白量多,质稀如涕,淋漓不绝而无臭味。

多因脾肾阳虚,寒湿下注所致。

  2.黄带色黄,质黏臭秽的症状。

多因湿热下注或湿毒蕴结所致

第三单元 望诊

一:

望神

   3.假神

  假神的出现,是因为脏腑精气极度衰竭,阴不敛阳,虚阳外越,阴阳即将离决所致,常是危重病人临终前的征兆。

  4.神乱

  

(1)狂躁不安:

指病人狂躁妄动,胡言乱语,打人骂詈,不避亲疏的症状。

多属阳证,常见于狂病等,痰火扰乱心神所致。

  

(2)淡漠痴呆:

指病人表情淡漠,神识痴呆,喃喃自语,哭笑无常。

多属阴证,常见于癫病、痴呆等,痰浊蒙蔽心神,或先天禀赋不足所致。

  (3)卒然昏倒:

指病人突然昏倒,口吐涎沫,两目上视,四肢抽搐,醒后如常的症状。

属痫病,肝风夹痰上逆,阻闭清窍所致。

   三:

望形态

  

(一)望形体的内容

  

(2)消瘦:

体重明显下降,较标准体重减少10%以上者,一般可视作消瘦。

若形瘦食多,为中焦有火;形瘦食少,是中气虚弱。

  

(二)望姿态的内容

  卒然跌倒,不省人事,口眼斜,半身不遂者,属中风病。

卒倒神昏,口吐涎沫,四肢抽搐,醒后如常者,属痫病。

  肢体软弱,行动不便,多属痿病。

关节拘挛,屈伸不利,多属痹病。

   2.头发

   (3)脱发:

片状脱发,显露圆形或椭圆形光亮头皮,称为斑秃,多为血虚受风所致。

有头皮发痒、多屑、多脂者,为血热化燥所致。

  

(二)望面部

   1.望目

  “五轮学说”。

即瞳仁属肾,称为水轮;黑睛属肝,称为风轮;两眦血络属心。

称为血轮;白睛属肺,称为气轮;眼睑属脾,称为肉轮。

2.望口与唇

  小儿口腔、舌上出现片状白屑,状如鹅口者,为鹅口疮,多因感受邪毒,心脾积热,上熏口舌所致。

  ①红肿:

一侧或两侧喉核红肿肥大,形如乳头或乳蛾,表面或有脓点,咽痛不适者,为乳蛾,属肺胃热盛,或虚火上炎,气血瘀滞所致。

咽喉部红肿高突,疼痛剧烈,吞咽困难,为喉痈,多因热毒客于咽喉所致。

  ③伪膜:

如伪膜松厚,容易拭去者,是肺胃热浊之邪上壅于咽;若伪膜坚韧,不易拭去,重剥出血,很快复生者,为白喉。

 五:

望躯体

  

(一)望颈项

  

(1)瘿瘤:

指颈部结喉处有肿块突起,或大或小,或单侧或双侧,可随吞咽而上下移动。

多因肝郁气结痰凝所致,或因水土失调,痰气搏结所致。

  

(2)瘰疬:

指颈侧颌下有肿块如豆,累累如串珠。

多由肺肾阴虚,虚火内灼,炼液为痰,结于颈部,或因外感风火时毒,夹痰结于颈部所致。

  2.动态

 六:

望皮肤

  皮肤病证

  1.斑疹

  

(1)斑:

抚之不碍手,压之不褪色的症状。

(2)疹:

粟粒状疹点,高出皮肤,抚之碍手,压之褪色的症状。

常见于麻疹、风疹、瘾疹。

 七:

望排泄物与分泌物

  

(一)望痰

痰白清稀者,多属寒痰。

痰黄稠有块者,多属热痰。

痰少而黏,难于咯出者,多属燥痰。

痰白滑量多,易于咯出者,多属湿痰。

致痰中带血,色鲜红者,为咯血。

咯吐脓血痰,气腥臭者,为肺痈。

    

(二)望涕

阵发性清涕量多如注,伴喷嚏频作者,多属鼻鼽。

久流浊涕,质稠、量多、气腥臭者,多为鼻渊,是温热蕴阻所致。

  八:

望小儿指纹

3.红紫辨寒热

  指纹偏红:

属外感表证、寒证。

指纹紫红:

属里热证。

指纹青色:

主疼痛、惊风。

指纹淡白:

属脾虚、疳积。

指纹紫黑:

为血络郁闭,病属重危。

 望舌

一:

舌诊原理舌质候五脏病变为主,侧重血分;舌苔候六腑病变为主,侧重气分。

舌尖上焦心肺;舌中中焦脾胃;舌根下焦肾;舌两侧肝胆。

二:

正常舌象:

舌体柔软灵活,舌色淡红明润,舌苔薄白均匀,苔质干湿适中。

“淡红舌,薄白苔”。

  三:

望舌质

  

(一)舌色

  1.淡白舌、主气血两虚、阳虚。

 2.红舌主实热、阴虚。

3.绛舌主里热亢盛、阴虚火旺。

 

 4.紫舌主血行不畅。

  

(二)舌形

 3.点刺舌主脏腑热极,或为血分热盛。

四:

望舌苔

   3.腐腻主要测知阳气与湿浊的消长。

   

舌红苔剥多为阴虚;舌淡苔剥或类剥苔,多为血虚或气血两虚。

镜面舌色红绛者,为胃阴枯竭。

  苔白厚而干,主痰浊湿热内蕴;苔白如积粉,扪之不燥者,称为积粉苔,常见于瘟疫或内痈等病,系秽浊湿邪与热毒相结而成。

闻诊

一:

听声音

  

(一)音哑与失音

  新病音哑或失音者,多实证,即“金实不鸣”。

久病音哑或失音者,多虚证,即所谓“金破不鸣”。

   2.哮指呼吸急促似喘,喉间有哮鸣音的症状。

(八)咳嗽咳声呈阵发性、痉挛性,连续不断,咳后有鸡鸣样回声,并反复发作者,称为顿咳(百日咳),多因风邪与痰热搏结,见于小儿。

  咳声如犬吠,伴有声音嘶哑,吸气困难,多见于白喉。

  二:

嗅气味

病室有烂苹果样气味(酮体气味),多为消渴危重病证患者。

病室有蒜臭气味,多见于有机磷中毒。

脉诊

二:

正常脉象

  正常脉搏的形象特征是:

寸关尺三部皆有脉,不浮不沉,不快不慢,一息4~5至,相当于是72~80次/分钟(成年人),不大不小,从容和缓,节律一致,尺部沉取有一定的力量。

 正常脉象的特点概括称为“有胃”、“有神”、“有根”。

  

(一)有胃指下具有从容、徐和、软滑的感觉。

  (三)有根尺脉有力、沉取不绝二个方面。

  

 三:

常见病脉

  历代医家对常见病脉的分类和命名存在着差别。

《脉经》总结为24种,《濒湖脉学》、《三指禅》则分为27种,《诊家正眼》增疾脉为28种,目前临床所提及的脉象多以此28种为准。

病脉的分类、主病见下表。

  常见病脉归类简表

脉纲

共同特点

相类脉

脉名

脉象

主病

浮脉类

轻取即得

举之有余,按之不足

表证,亦见于虚阳浮越证

脉体阔大,充实有力,来盛去衰

热盛

浮细无力而软

虚证,湿困

浮取散温而无根,伴至数或脉力不匀

元气离散,脏气将绝

浮大中空,如按葱管

失血,伤阴之际

浮而搏指,中空边坚

亡血、失精、半产、崩漏

沉脉类

重按始得

轻取不应,重按始得

里证

重按推至筋骨始得

邪闭、厥病、痛极

沉细无力而软

阳气虚衰、气血俱虚

沉按实大弦长

阴寒内积、疝气、癥积

迟脉类

一息不足四至

一息不足四至

寒证,亦见于邪热结聚

一息四至,脉来怠缓

湿病,脾因虚弱,亦见于平人

往来艰涩,迟滞不畅

精伤、血少,气滞、血瘀,痰食内停

迟而时一止,止无定数

阴盛气结,寒痰瘀血,气血虚衰

数脉类

一息五至以上

一息五至以上,不足七至

热证,亦主里虚证

脉来急疾,一息七八至

热证,亦主里虚证

数而时一止,止无定数

阳热亢盛,瘀食停积,脏气衰败

脉短如豆,滑数有力

疼痛,惊恐

虚脉类

应指无力

举按无力,应指松软

气血两虚

脉细如线,应指明显

气血俱虚,湿证

极细极软,似有似无

气血大虚,阳气暴脱

迟而中止,止有定数

脏气衰微,疼痛,惊恐,跌仆损伤

首尾俱短,不及本部

有力主气郁,无力主气损

实脉类

应指有力

举按充实而有力

实证,平人

往来流利,应指圆滑

痰湿、食积、实热,青壮年,孕妇

端直以长,如按琴弦

肝胆病、疼痛、痰饮等,老年健康者

绷急弹指,状如转索

实寒证、疼痛、宿食

首尾端直,超过本位

阳气有余,阳证、热证、实证,平人

脉体宽大,无汹涌之势

健康人,病进

 

  

 

 四:

诊小儿脉

  正常小儿的平和脉象,较成人脉软而速,年龄越小,脉搏越快。

  

(二)小儿痛脉

 浮、沉、迟、数。

迟脉多见于寒证,迟而有力为实寒,迟而无力为虚寒;数脉多见于热证,浮数为表热,沉数为食积。

 按诊

(一)按诊的手法

   

(二)按胸胁

  虚里按诊

  虚里即心尖搏动处,位于左乳下第四、五肋间,乳头下稍内侧,当心脏收缩时,心尖向胸壁冲击而引起的局部胸壁的向外搏动,可用手指指尖触到。

  虚里按之应手,动而不紧,缓而不怠,动气聚而不散,节律清晰一致,一息4~5至,是心气充盛,宗气积于胸中的正常征象。

  (三)按脘腹

 主要应了解其凉热、软硬、胀满、肿块、压痛以及脏器大小。

 凡肿块推之不移,肿块痛有定处者,为癥积,病属血分;肿块推之可移,或痛无定处,聚散不定者,为瘕聚,病属气分。

  

 八纲

 二:

表里

  

(一)表证

  表证见于外感病初期,具有起病急、病位浅、病程短的特点。

 

(二)里证

  其证候特征是无新起恶寒发热并见,以脏腑症状为主要表现,其基本特征是病情较重,病位较深,病程较长。

  (三)表里证鉴别要点

  1.外感病中,发热恶寒同时并见者属表证;但热不寒或但寒不热者属里证。

  三:

寒热

   寒热证鉴别要点

  寒证、热证的鉴别

 

寒证

热证

寒热喜恶

恶寒喜温

恶热喜凉

口渴

不渴

渴喜冷饮

面色

四肢

大便

稀溏

秘结

小便

清长

短赤

舌象

舌淡苔白润

舌红苔黄

脉象

迟或紧

    四:

虚实

    (三)虚实证鉴别要点

 

虚证

实证

病程

长(久病)

短(新病)

体质

多虚弱

多壮实

精神

萎靡

兴奋

声息

声低息微

声高气粗

疼痛

喜按

拒按

胸腹胀满

按之不痛,胀满时减

按之疼痛,胀满不减

发热

五心烦热,午后微热

蒸蒸壮热

恶寒

畏寒,得衣近火则减

恶寒,添衣加被不减

舌象

质嫩,苔少或无苔

质老,苔厚腻

脉象

无力

有力

  

六:

八纲证候间的关系

 真热假寒证常有热深厥亦深的特点,古代亦称阳盛格阴证。

 真寒假热,古代亦称阴盛格阳证、戴阳证。

  

 病性辨证

  

  二:

阴阳虚损辨证

  

(一)阳虚证畏冷,肢凉,口淡不渴,或喜热饮,或自汗,小便清长或尿少不利,大便稀薄,面色

白,舌淡胖,苔白滑,脉沉迟(或为细数)无力。

可兼有神疲,乏力,气短等气虚的表现。

  

(二)阴虚证形体消瘦,口燥咽干,两颧潮红,五心烦热,潮热,盗汗,小便短黄,大便干结,舌红少津或少苔,脉细数等。

  (三)亡阳证冷汗淋漓、汗质稀淡,神情淡漠,肌肤不温,手足厥冷,呼吸气弱,面色苍白,舌淡而润,脉微欲绝等。

  (四)亡阴证汗热味咸而黏、如珠如油,身灼肢温,虚烦躁扰,恶热,口渴饮冷,皮肤皱瘪,小便极少,面赤颧红,呼吸急促,唇舌干燥,脉细数疾等。

  亡阳与亡阴证的鉴别见下表:

 

汗液

寒热

四肢

面色

气息

口渴

唇舌象

脉象

亡阳证

稀冷如水、味淡

身冷畏寒

厥逆

苍白

微弱

不渴或欲饮热

唇舌淡白、苔白润

脉微欲绝

亡阴证

黏热如油味咸

身热恶热

温和

面赤颧红

息粗

口渴饮冷

唇舌干红

细数、疾无力

 三:

气虚类证辨证

  

(一)气虚证辨证要点:

病体虚弱,以神疲、乏力、气短、脉虚为主要表现。

  

(二)气陷证辨证要点:

体弱消瘦,以气短、脘腹坠胀、脏器下垂为主要表现。

  (三)气不固证辨证要点:

病体虚弱,以疲乏、气短、脉虚及自汗或二便、经、精等的不固为主要表现。

  (四)气脱证辨证要点:

病势危重,以气息微弱、汗出不止、脉微等为主要表现。

    四:

血虚类证辨证

  

(一)血虚证辨证要点:

病体虚弱,以肌肤黏膜的颜色淡自、脉细为主要表现。

(二)血脱证辨证要点:

有血液严重损失的病史,以面色苍白、脉微或芤为主要表现。

  五:

气滞类证辨证

  

(一)气滞证辨证要点:

以胸胁、脘腹或损伤部位的胀闷、胀痛、窜痛为主要表现。

  

(二)气逆证

 有肺气上逆、胃气上逆、肝气上逆的不同,故可表现出不同的证候。

  肺气上逆以咳喘为主症;

  胃气上逆以呃逆、呕恶、嗳气等为主症;

  肝气上逆以头痛、眩晕、昏厥、呕血或咯血等为主症。

  辨证要点:

以咳喘或呕吐、呃逆等为突出表现。

  (三)气闭证辨证要点:

以突发昏厥或绞痛、二便闭塞、息粗、脉实为主要表现。

    六:

血病其他证辨证

  

(一)血瘀证辨证要点:

以固定刺痛、肿块、出血、瘀血色脉征为主要表现。

  

(二)血热证辨证要点:

以身热口渴、斑疹吐衄、烦躁谵语、舌绛、脉数等为主要表现。

  (三)血寒证辨证要点:

以患处冷痛拘急、畏寒、唇舌青紫,妇女月经后期、经色紫暗夹块等为主要表现。

脏腑辨证

细目一:

心病辨证

  

(一)心血虚证以心悸、失眠、多梦及血虚症状为主要表现。

以“色白”为特征而无热象。

  

(二)心阴虚证以心烦、心悸、失眠及阴虚症状为主要表现。

以“色赤”为特征而有明显热象。

  (三)心气虚证以心悸、神疲及气虚症状为主要表现。

  (四)心阳虚证以心悸怔忡、心胸憋闷及阳虚症状为主要表现的虚寒证候。

  (五)心阳虚脱证以心悸胸痛、冷汗、肢厥、脉微为主要表现的危重证候。

  心气虚与心阳虚均可见心悸、胸闷、气短等症,但阳虚证有畏冷肢凉、色晦暗等表现,气虚证则疲乏等症表现明显。

心阳虚脱证则是在心阳虚证的基础上,出现冷汗肢厥、胸痛、脉微等表现。

  (六)心火亢盛证以发热、心烦、吐衄、舌赤生疮、尿赤涩灼痛等为主要表现的实热证候。

  (七)心脉痹阻证以心悸怔忡、胸闷、心痛为主要表现的证候。

又名心血(脉)瘀阻证。

由于诱因的不同,临床又有瘀阻心脉证、痰阻心脉证、寒凝心脉证、气滞心脉证等之分。

  临床表现:

心悸怔忡,心胸憋闷疼痛,痛引肩背内臂,时作时止。

  瘀阻心脉证以刺痛为主,舌质晦暗或有青紫斑点,脉细、涩、结、代;

  痰阻心脉证以心胸憋闷为主,体胖痰多,身重困倦,舌苔白腻,脉沉滑或沉涩;

  寒凝心脉证以遇寒痛剧为主,得温痛减,畏寒肢冷,舌淡苔白,脉沉迟或沉紧;

  气滞心脉证以胀痛为主,与情志变化有关,喜太息,舌淡红,脉弦。

  

痰蒙心神与痰火扰神证均有神志异常的表现,均可见神昏。

但痰蒙心神证为痰浊,其症以抑郁、痴呆、错乱为主,无热证表现。

痰火扰神证则为既有痰,又有火,可有狂躁谵语等症。

  (十)瘀阻脑络证头晕、头痛经久不愈,痛如锥刺、痛处固定。

    

  二:

肺病辨证

  

(一)肺气虚证 辨证要点:

咳嗽无力,气短而喘,自汗并与气虚症状共见。

  

(二)肺阴虚证辨证要点:

干咳,痰少难咯,潮热,盗汗等。

  (三)风寒犯肺证以咳嗽、咯稀白痰、恶风寒等为主要表现的证候。

  (四)风热犯肺证以咳嗽、发热恶风等为主要表现的证候。

 

风热犯肺证与风寒犯肺证均属外感新病,均有咳嗽及表证症状。

但前者为发热重恶寒轻,痰少色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设计艺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