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你不是开玩笑吧郑州教育文明博客.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858806 上传时间:2023-02-07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2.8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老师你不是开玩笑吧郑州教育文明博客.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老师你不是开玩笑吧郑州教育文明博客.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老师你不是开玩笑吧郑州教育文明博客.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老师你不是开玩笑吧郑州教育文明博客.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老师你不是开玩笑吧郑州教育文明博客.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老师你不是开玩笑吧郑州教育文明博客.docx

《老师你不是开玩笑吧郑州教育文明博客.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老师你不是开玩笑吧郑州教育文明博客.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老师你不是开玩笑吧郑州教育文明博客.docx

老师你不是开玩笑吧郑州教育文明博客

老师,你不是开玩笑吧?

案例背景:

《陋室铭》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文言文,这是一篇铭文,讲究押韵,读起来琅琅上口,是中学语文教材传统篇目,特别是后人所效仿的《教室铭》,虽然思想内容有些低沉、消极,但学生非常的喜爱。

记得那天上课,当我刚宣布今天的学习内容为《陋室铭》时,一位学生站起来说:

“老师,我先给你背一篇文章《教室铭》。

 分不在高,及格就行;学不在深,作弊则灵。

斯是教室,唯吾闲情。

 小说传得快,杂志翻得勤;琢磨下围棋,寻思看电影。

可以睡大觉、打呼噜。

无书声之乱耳,无复习之劳形。

虽非跳舞场,堪比游乐场。

心里云:

‘混张文凭。

’”这位学生刚背完,教室里就响起了一阵热烈地掌声,而且好多学生都用一种异样的眼光盯着我,我略一深思说道:

“背得不错,你们是喜欢《陋室铭》还是喜欢《教室铭》?

”同学们几乎是异口同声地说:

“《教室铭》。

”“为什么?

”同学们七嘴八舌地说:

“说出了我们学生的心里话。

”“哇噻,这样的学习生活太棒了。

”“知我者,《教室铭》也。

”“那你们能写出来吗?

”“我们?

老师,你不是开玩笑吧?

”我笑笑说:

“学完《陋室铭》,我相信你们写得一定比《教室铭》更好,记住,我是最棒的。

”随即我将教学设计改为“反复诵读,感知美——深入课文,品味美——自我创作,展示美”,通过欣赏品读,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然后再通过仿写练习,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思想意识。

教学过程:

一、反复诵读,感知美:

教师范读、录音跟读、配乐朗读、男女生竞赛读,让学生在读中感受美。

二、深入课文,品味美:

首先通过学生课前有关资料地搜集与交流,小组的合作探究,教师的适时点拨,学生明确并理解了作者刘禹锡是借陋室表达自己的抱负和情操。

然后通过对文章语言的分析,并初步了解掌握了铭文的写作特点,为学生下一步的仿写创作奠定了基础。

三、自我创作,展示美:

通过对《陋室铭》一文的学习,再结合《教室铭》的分析,让学生懂得怎样用自己的一双眼睛去发现生活,用自己手中的笔去表现生活,用自己的文章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相信自己,一定会写出更美的文章。

课堂上我们师生共同创作了《教室铭》:

“天下之大,朋友一班,友谊万岁,地久天长。

斯是教室,惟吾快乐。

课上学知识,课间做运动。

谈笑NBA,往来皆知音。

可以懂科学、提能力。

无网吧之噪声,无游戏之困扰。

古有匡衡凿壁,今有学子秉烛。

学生云:

其乐无穷。

”然后鼓励学生大胆创作,学生的积极性非常高。

第二天交上来的铭文内容繁多,既反映了身边的生活,而且主题又比较积极、健康,有《公园铭》、《教室铭》、《网吧铭》、《草坪铭》、《篮球铭》、《小院铭》、《快乐铭》、《花室铭》、《卧室铭》、《学习铭》等,就连平时最怕写作文的同学也能欣然提笔写出不错的铭文来。

如《公园铭》“树虽不盛,鸟儿嬉戏;湖虽不大,鱼群跳跃。

斯是公园,生机勃勃。

绿草遍地是,美花四处开。

老人们谈笑,孩子们玩耍。

可以下围棋、做运动。

无噪声之乱耳,无工作之劳形。

东有星海湖,西有武当庙。

大家云:

这真美啊!

”。

又如《学习铭》“学习不好,努力就灵;成就再小,收获就行。

斯是差生,惟吾德馨。

学习上台阶,更上一层楼。

谈笑有朋友,往来是挚交。

可以读名著、做练习。

无噪声之乱耳,无运动之劳形。

学校有老师,在家有家长,学生云:

何以不学?

”再如《网吧铭》“地不在大,网快则名。

机不在多,不卡则灵。

斯是陋吧,惟吾爱去。

电光鼠标器,超薄显示屏。

谈笑有网友,往来无人查。

可以玩游戏、查资料。

无噪音之乱耳,无抽查之劳形。

南边e空间,北方七彩虹(均是网吧名)。

网友云:

哪个都行!

读着学生的一篇篇铭文,感慨颇多,生发了几点思考:

一、实践是最直接的情感体验

《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中指出:

“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文学教育是培养语文审美情趣的重要途径,要引导学生置身于作品之中,获得情感的体验,从中吸收文学作品的精华,领悟作品的内涵,以达到提高学生人文素质,加厚学生人文底蕴的目的。

”我通过自己的教学实践认为学生在阅读中理解只是一种再造想象的体现,是一种输入的过程,当学生吸取到一定程度,让他们尝试着输出,检验一下自己的消化水平,进而促进阅读能力、尤其是对作品思想感情的理解能力的提高。

在培养语文审美情趣的过程中,如果说“读”是一个思考性的,间接感受的过程,那么,“写”就是一个实践性的,直接体验的过程。

因为只有通过尝试表达自己的情感,在亲身的体验中,才能更深刻地体会到优秀作品的精粹之处。

我让学生欣赏自己的作品,评选最佳铭文,除了增强学生的写作兴趣,也在培养他们的欣赏情趣,提高欣赏水平,促进语言表达的能力。

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这次仿写练习使我深刻地体会到: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兴趣是指一个人经常趋向于认识、掌握某种事物,并具有积极情绪色彩的心理倾向”,“兴趣是人们积极从事实践活动,不断获得认识,开阔眼界从而丰富人的精神生活的推动力量之一。

”为什么学生怕学语文,为什么学生怕写作文,主要原因是学生的积极情绪没有调动起来,所以当学生对有着消极思想的《教室铭》感兴趣时,我并没有强制的压制,而是及时修改教学设计,引导学生认真品味课文、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再鼓励学生积极尝试,让他们在文学作品的品读和自己作品的不断交流欣赏中,看到自己的才能,认识自己,完善自我。

三、鼓励比表扬更有力量

上海一位教育专家曾说过:

“鼓励比表扬更有力量。

”把聋哑女孩培养成大学生的聋哑学校校长周宏曾在总结自己的教育经验时说过:

“教育的奥秘概括为一个字‘行’。

”学生在困难面前,最需要的不是表扬,也不是责备,而是鼓励。

鼓励能鼓动人克服困难,增添信心和力量。

“鼓励是用语言或文字等激发人的情绪,使他们行动起来,创造性活动特别需要鼓励。

”“学生都是朝着老师鼓励的方向发展。

”特别是学困生,当他们努力地去做遇到了困难,如果不恰当地引导就会让他们脆弱的心灵意识到教师对他们能力的一种否定,久而久之会让他们怀疑自己的能力,甚至失去自信心,这是消极的。

只有让学生提高勇气,征服困难,从中获得成功感,他们才更有勇气去征服更多的困难。

《陋室铭》一文仿写练习中许多学困生的成功就证明了鼓励的力量。

教学案例

尊重信任----学生进步的动力

宁夏石嘴山市第六中学   魏淑芳

 自尊心是人的自我意识的重要标志之一,是进步的动力之一。

一个班级中由于个别学生所处的地位常得不到周围人们应有的尊重,并受到挫伤,久而久之,产生自卑心理,甘居下游,不求上进。

   我班的李岩同学是一个作业拖拉,经常早上来学校补作业或抄作业,上课注意力不集中,时常分心走神,上学经常迟到,做任何事没时间观念。

长此以往,成绩不理想,在同学们的心目中就是一个后进生。

在和同学的交往中,他也自感不及。

   有一次,我在讲授完《饮酒》一诗的时候,给同学们三分钟的时间让大家先背诵然后再检查,。

三分钟时间过去后,我便让能背诵下来的同学进行背诵,这时我忽然发现李岩同学似乎想举手,但又很犹豫的样子,我把他叫了起来,他当时脸就红了起来,慢腾腾地站了起来,同时我也看到许多同学不屑一顾的样子,甚至露出怀疑的表情,我告诉李岩说:

“相信自己,老师会帮助你的。

”这时他开始背了,没想到他背得非常流利,当他背完后,大家当时都愣住了,我带头鼓起掌来,同学们也都为他鼓起掌来,掌声过后,我说:

“李岩同学,你真得很棒,相信你以后会表现的更好。

”从那以后,李岩同学果然比以前表现好多了,虽然早上还有补作业的现象,但我发现他都是先问完别人后自己再作,而不是简单地抄了。

我又利用课余时间与他进行了交谈,鼓励他继续努力,把时间抓紧,多一份自信,少一份自卑。

这以后他的学习主动性又有所提高,在这次第五册四篇古文、十首诗词的背诵中,他竟然一口气非常流畅地背了下来,当时在场的同学无不感到惊讶,因为能非常流畅地一口气背下来的同学太少了,我也对他夸赞了一番,并且利用周会的时间表扬了他。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

“每个人都有一颗成为好人的心。

”从李岩同学的身上,我深刻地体会到后进生是有潜力可挖掘的,关键在于教师应该发现他们,尊重他们,信任他们,逐步消除他们疑虑的自卑心理,唤起自尊心,培植自尊心,使他们从心灵深处真正认识到:

“我是一个独立的人,享有和其他人一样的权利!

”教育成功的秘诀在于尊重学生。

抑扬有度,因人施评

雷一帆蒙城第六中学语文组

摘 要:

新课程改革提出了建立鼓励式的评价机制,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由于评价对象的个体差异性的存在,我们应该注重对评价过程中“度”的把握以及对评价对象差异性的参考,借以真正的发挥出评价机制的潜在作用。

关键词:

抑扬 度 鼓励式 评价机制

现在,我国教育正处在由传统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型期,轰轰烈烈开展的新课程改革,提出了新的教育理念,并对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要求。

新课程改革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也显现出现代教育的人文性特点。

这样一来,对学生的评价问题便成为新课程改革的热点问题。

结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以及现代教育的人文性特点,我认为应该构建一种与时俱进且科学有效的评价机制。

学生的主体性和教育的人文性两者共同要求对学生应该采用孤立的教育和评价方式,这一点是无可厚非的。

因为无论是从生理学、心理学的角度,还是从教育学和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在教育的过程中渗透以鼓励为主的评价机制,都是提高教学和教育效率的一种有效的教育评价方式。

可以说,鼓励机制的建构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催化剂”。

这是因为,中学生正处在人生发育成长期,他们的心理、生理方面比较脆弱,人文性的评价、和谐的教学氛围,可以让这一特殊时期的学生健康且迅速的成长。

生理学的角度如此,教育学的角度也是这样的:

新课程改革突出了教育的人文性和学生的主体性,师生和谐的交流关系,科学人文的鼓励性话语,这些都是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

凡此种种原因,促使我们在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必须对教学过程的主体——学生实施具有人文性的鼓励式评价。

所以,在目前新课程改革的课堂上,掌声、表扬声、声声不绝。

致使许多一线教师上课时为了显现教育的人文性,没有了评价原则,是对也表扬,错也表扬。

我认为这是一种教育领域的极“左”思想,这样既不能达到传授知识的目的,也不能实现真正育人的效果,更为严重的是,这将滋生一种没有立场、不辨是非的错误思想。

传统的评价机制不适应现代教育,一味的鼓励教学,也不能真正推动新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那么我们该将怎么办呢?

古人云:

过犹而不及。

凡事都要有个度,一味的批评让学生丧失了学习的积极性,满堂的表扬声致使学生失去了是非观。

因此,为了更好的推行新课程改革,真正的全面提高学生的素养,在学生评价方面,我主张:

抑扬有度,因生施评。

这种评价方法可以说整合以上两个极端的评价思想,但它并非是简单的折中,而是建立在一定的理论基础和较强的教学效果基础之上的,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首先说,抑扬有度,它是教师在评价学生时一个度的把握,是要求老师充分的了解学生的心理机制下加以合适的评价。

学生回答正确了或者做的优秀了,老师应给以充分的表扬,但这种表扬既可以让学生有成就感,又可以杜绝学生的骄傲情绪。

反而言之,老师的评价既要给学生以警示,又不会导致学生的灰心丧气。

从而真正的大道评价的目的,推进教学的顺利进行,提高学生的全面素养。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许多一线教师曲解了新课程改革的评价体系的鼓励机制,而让自己的课堂充满了“啧啧”的表扬声。

回答对了表扬,回答错了也表扬,这无疑是对学生的成长是不利的。

我们教师是要重视鼓励机制对学生思维的启发和拓展的作用,但也应该把握趋利避害的原则。

因为中学阶段的学生,他们的心理尚未完全成熟,过分的夸奖则会滋生学生一种洋洋得意的骄傲心理。

我们都知道,自信是人成功的第一步,但自负则是迈向成功的大敌。

这正如列宁所说:

“真理与谬误仅一步之遥”,同样,学生自信与自负的心理产生与教师的评价力度有着直接的关系。

在进一步来说,正是由于中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的可塑性较大,他们的思维中感性思维成分比例较大,而缺乏辩证全面的理性思维,稍稍的一些不正确的引导到可能引起他们思维的误导和思想的偏差。

特别是,在学生出现了一些错误的时候,一些老师为了一味的迎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去突出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和体现教学的人文性特点,对待学生出现的错误不是及时的指正,相反,却是毫无原则的加以鼓励。

这对于一个没有完全成熟的中学生来说,无疑是思维的错误引导,甚至影响他以后的成长。

因此,我们说,在推行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对学生的鼓励需要一个“度”

的把握,不可为了表扬而表扬,应该是抑扬有度,适可而止。

  

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曾这样进行个性化教育——因材施教。

在这里我也借用他的这种教育主张,在对学生评价的过程中建议采用“因人施评”的个性化评价原则。

这一原则的提出是有其必要性和可操作性的。

正如上文所说的一样,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老师在实施鼓励评价体制的同时,在评价的模式和评价的语言上要讲究“度”的把握,那么同样,在对评价对象的方面就要注重“人”的个性化差别。

因此说,因人施评与抑扬有度的评价思想是一脉相承,相辅互用的。

再者说,教学评价也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具体的阶段,它的主体思想应该与整个教学的主导思想是相通的,即也应该符合孔子的因材施教的个性化教育思想。

学生作为社会的个体,他们必然存在着个性差异,因而他们的性格类型和心理素质都是不同的,有的同学甚至是截然相反的。

这样,如果老师在教学评价的过程中不注重学生的个性差异,而采用“一刀切”评价模式,这一定会导致其中一部分的学生心理状况受到影响,从而引起评价效果的降低,达不到预期的评价目标。

因此,老师在评价学生时应该注重学生的个性化特点,针对不同学生的性格类型和心理素质而采用不同的评价方式和评价措辞,力争做到“因人施评”。

比如,当我们的评价对象的性格是内向型的学生,我们应该采用多鼓励,少批评的评价方式,评价的语言应该是和“风细雨式”的点拨和引导。

因为这一类型的学生心理较为脆弱,缺乏自信,如果我们不顾及他们的心理感受,一味的批评,这样他们的心里就会受到严重的刺激和伤害,从而走向更为内向的深渊,达不到以评促进的评价目的。

相反,如果我们采用温馨和鼓励性的话语对其“动之以情,晓之以理”,那么便会激起他们藏在内心深处的自信力,这样便会让他们充分的认识和挖掘到自己的优点和潜能,激发起他们学习的热情和动力。

例如,我们班在初三刚开学的时候转来一个叫刘侠的女生,由于性别和成绩的问题,她的性格十分内向,也严重的缺乏自信,为了提高的她的自信心,在上课的时候,我特意的提问她一些简单的问题,在她回答正确之后,又及时的给予一定的表扬和鼓励,几次之后,她的性格便有了很大的转变,甚至在周记上主动要求我在课堂上多提问她,现在她完全找到了自信,开始大胆的与同学交流,成绩也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

当然,也有性格特别外向的学生,他们十分活跃,贪玩,常常违反校规校纪。

针对这一类型的学生,我们应该采用特殊的评价和引导方式,或是批评和鼓励并举,或是委以一定的职务,甚至可以采用“置之死地以后生”的特殊评价模式。

因为这一类型的学生他们的心理素质相对来说较好,他们的缺点太多又不能认识彻底,这时如果我们采用“置之死地以后生”的批评方式,会让他们清醒过来,严重的切肤之痛,可以促使他们充分的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从而达到“浪子回头”的绝好的效果。

当然这种评价模式的针对性较强,不可以轻易的加以实施。

但是,由于学生的个性种类很多,这种模式也有它适用的空间。

总之,在教学的整个流程之中,教学评价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好的教学评价可以让教学效果事半功倍,反而言之,不恰当的教学评价能导致教学效果事倍功半。

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我们在推行鼓励式评价模式的同时,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也应该注重评价的实用性,真正做到“抑扬有度,因人施评”。

这样才能切实达到“以评促学”的教学效果和“提高学生全面素养”的教育目标。

拓展不能无限制延伸

随着语文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环节设计的有效性、目的性和针对性显得越来越重要。

目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已经形成了五大基本环节:

新课导入、整体感知、问题探究、拓展延伸和布置作业。

其中的“拓展延伸”环节往往是课堂教学的高潮和亮点。

它最能体现教师教学水平和教学机智,也最能反映学生的语文能力和素养。

于是,教师在教学设计中为“拓展延伸”环节花费了大量的心血,以求达到课堂教学过程的深度和完美。

但在初中语文教学实际中,有些“拓展延伸”不尽合理,过于牵强,甚至有“东施效颦”之憾,既不能达到课堂教学预期的效果,又不利于初中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

那么,怎样准确把握初中课堂教学中的“拓展延伸”呢?

怎样的“拓展延伸”才是高质量、合情合理、恰如其分的呢?

本人就人教版教材有关课文结合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实际谈谈自己的一些体会和看法。

 

一、“拓展延伸”要深刻体现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强调,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语文的工具就是语言和文字,人文就是通过语言文字传达出的文化内涵。

所以,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拓展延伸”不能离开语言文字,不能离开对学生“听、说、读、写”等基本语文素养的的培养。

笔者曾经听过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课文《登上地球之颠》的一堂教学公开课,教师在“拓展延伸”环节中,让学生由刘连满等登山队员的精神联想生活中还有哪些人具有这样的精神品质,学生七嘴八舌说了一大串具有探险精神的英雄名字后,教师在多媒体中展示了大量的反映各类英雄业绩的图片和视频,同时,还伴奏有非常雄壮的音乐,课堂似乎有了深度,有了亮点,达到了高潮。

其实不然,这种对学生的情感、价值观的教育放在电影院尚可,但在语文课堂上却忽视了对学生“听、说、读、写”等基本素养的的培育,忽视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特征。

虽然使用了现代教学手段,但忽视了语文学习方式的转变,学生主体意识突出不够,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氛围不浓。

 

二、“拓展延伸”要准确灵活地领会单元目标的意图

新课标下的初中语文单元目标,注重对学生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和价值观等三个维度的培养,已经淡化了文体要求,单从文体区别来设计教学活动已经没有本质意义。

从三维目标的要求来看,有些单元目标设计似曾相识,如果教师不能准确的把握单元目标,在设计“拓展延伸”环节时,很容易混淆。

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绿色蝈蝈》和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珍珠鸟》,撇开文体,单就文章内容来说,都是写动物的佳作,两篇文章都将动物当作人类的朋友来描写,但两篇文章的单元教学目标不一样。

前者主要是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后者主要是激发学生“关爱动物、善待生命的情感”,引发学生“对人与动物关系的深入思考”。

因而,教师在设计这两篇课文的“拓展延伸”环节时,就不能仅从“动物是人类的朋友”这一个层面去思考,而应该根据各自的单元目标来构思出不同的“拓展延伸”来。

譬如,前者的“拓展延伸”可以设计为“动物探秘”,将学生搜集到的有关动物特殊的习性、有趣的故事在小组内和小组间相互交流,或在班级通过板报的形式展示出来,以便激起更多同学探究动物的兴趣;后者的“拓展延伸”可以从“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主题让学生将自己“关爱动物、善待生命”的经历和感悟写出来,在全班交流。

这样,单元目标就更加明确,目的性和针对性更强。

 

三、“拓展延伸”要合情合理地把握课文主题

 

笔者认为,要想“拓展延伸”恰倒好处,合情合理,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过程中,要吃透课文,读准文意。

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有一篇鲁迅的文章《阿长与〈山海经〉》,很多教师将这篇文章的主题囿于对“普通人”的关爱,因而,很自然地在“拓展延伸”环节中让学生写一段话,谈谈在你的童年生活中有没有阿长这样的普通人,你怎样看待他们等等。

这和单元目标的要求在一定层面上有一致的地方。

但就这篇文章的主题仔细想来,阿长这个普通人在鲁迅眼里仅仅是一个“普通人”吗?

其实,课文中很多文字都透露给我们重要的信息。

如文章开头“我平时叫她‘阿妈’,连‘长’字也不带”,还有文章中间那些贬义含褒、褒义含敬的事情的描写,特别是文章的结尾“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这样明显突出主题的语言,都透露出鲁迅已经将阿长当着自己的母亲来对待、来怀念的。

显然,鲁迅在这篇文章中所写的就是别样的“母爱”。

如果教师读懂了这一层面的主题,他的“拓展延伸”设计就会有另一番的精彩了,学生对作者的思想情感把握会更准确,体验也会更加深刻。

 

四、“拓展延伸”要恰如其分地与综合性学习相结合

人教版教材的课文主题往往和综合性学习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所以,有些课文的“拓展延伸”可以和综合性学习结合起来,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中,让学生对课文主题理解更加深刻。

如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女娲造人》的“拓展延伸”可以和综合性学习“追寻人类起源”结合起来进行教学设计;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黄河颂》的“拓展延伸”可以和综合性学习“黄河,母亲河”结合起来进行教学设计;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桥之美》可以和综合性学习“说不尽的桥”结合起来进行教学设计;同册第五单元《爱莲说》的“拓展延伸”也可以和综合性学习“莲文化的魅力”结合起来进行教学设计。

但这种结合要恰如其分。

如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月亮上的足迹》的“拓展延伸”和综合性学习“探索月球奥秘”相结合时,就要考虑到对课文结尾“登月意义”这一课文主题的处理。

 

五、“拓展延伸”要符合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

初中学生的生活阅历浅、知识面有限、情感体验还不够丰富。

教师在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中对课文主题的挖掘就不能太深奥,不能超越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所以,建立在课文主题基础上的“拓展延伸”就更要符合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

笔者在教学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郑愁予的诗歌《雨说》时深有体会。

诗中作者将大自然的“雨”当作“爱的使者”来歌颂,其实就是歌颂中国大地上儿童幸福美满的生活。

诗歌亲切自然,活泼易懂,读起来朗朗上口。

笔者在教学中,导入、朗读、主题等方面都做到了自然、流畅、合理,课堂气氛非常活跃。

但在“拓展延伸”环节中,笔者设计了让学生阅读理解郑愁予的代表诗作《错误》:

“我打江南走过\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你底(的)心是小小的寂寞的城\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蛩音不响\三月的春帷不揭\你底(的)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我打江南走过\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

结果学生读了几遍,没有读懂。

接着笔者又让学生小组讨论解决,也没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原本非常活跃的课堂一下子凝固了,结果可想而知。

第二次教学《雨说》时,笔者将“拓展延伸”中的欣赏《错误》改为小组讨论“《雨说》和《错误》在情感表达上有什么不同”,然后,让学生抓住两首诗中的关键词和关键句来理解情感,这样,课堂效果比以前活跃多了。

后来才知道,这首诗已被选作高中课文,在初中学生的课堂上作为“拓展延伸”的环节,不完全符合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

又如九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惠子相梁》中的寓言故事,如果用李商隐《安定城楼》中“不知腐鼠成滋味,猜忌他人竟未休”拓宽一下学生知识面尚可,但让学生欣赏全诗就将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抬得过高,不可取。

 

综上所述,初中语文课堂的“拓展延伸”并不是无限制的随意的,它要遵循一定的规律。

高质量的“拓展延伸”既要深刻体现初中语文新课标的要求,又要准确灵活地领会单元目标的意图,还要在初中学生认知水平的范围内和课文的主题合情合理地结合起来,和综合性学习恰如其分地结合起来。

精心锻造语文教学中的“拓展延伸”,不仅能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质量,而且还会为学生们终身学习和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立足课本跳出课堂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语文课程的学习,既是学生通过语文学习和实践活动,逐步掌握语文知识和技能,提高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过程;又是他们磨砺意志、陶冶情操、拓展视野、丰富生活经历、开发思维能力、发展个性和提高人文素养的过程。

因此,在教学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机械仪表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