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择业价值取向调查与对策分析.doc
《大学生择业价值取向调查与对策分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学生择业价值取向调查与对策分析.doc(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摘要:
随着以“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学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就业机制的转变,高校毕业生就业方式不断变化,高校大学生的择业观也随之发生了改变。
择业价值观教育被提到了更加重要的位置,因为“双向选择,自主择业”所带来的不仅仅是就业形式上的变化,更多的是对于大学生心理以及观念上的精神冲击。
对大学生的择业价值观进行分析,剖析影响大学生职业选择的主要原因,提出加强大学生择业观培育的对策如下:
积极开展正确的舆论宣传;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发挥高校教育主阵地作用。
关键词:
大学生;择业;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
g641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
1002-2589(2016)06-0197-02
当代大学生的择业观正处于转折期,旧的择业观念将被新观念取而代之,新的择业观念稚嫩还未成熟,大学生对职业选择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迷茫,高校对学生择业价值观的培育也面临新的挑战。
本研究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对大学生的择业价值观进行分析,剖析影响大学生职业选择的主要原因,探讨大学生择业观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进一步加强当代大学生择业观教育的思路和对策。
一、影响大学生择业价值观的主要因素
(一)社会因素
近年来高校毕业生的人数连年递增,而就业的质量与就业的人数却逐年下降,大多数毕业生毕业后很难找到心目中理想的就业岗位,大学生的就业形势不容乐观。
就在这种就业的形势之下,大学生的就业期望值却一直居高不下,他们心目中仍旧向往大城市、追求高工资、要求体面的工作岗位。
大学生的职业选择是其价值观在择业过程中的最好体现,这种情况反映出大学生的择业价值观出现了问题,深刻剖析问题的成因,这与大学生接触的形形色色的社会的不良因素有直接关系,社会中的利己主义、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极大地影响了学生在寻找工作时的价值观,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大学生的择业行为。
(二)家庭因素
中国传统教育观念中的“学而优则仕”的理念深深地扎根在中国人的脑海之中,由于受到小学、初中、高中的影响,学生们大都把学习成绩放在第一位,认为只要学习好就能找到好的工作。
个别地方受经济、信息及思想发展阶段的影响,家庭对子女的就业观存在严重的影响,“知识改变命运”的传统思维影响着每一个家庭,给孩子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三)专业因素
对于个别专业的学生来说,专业对口在择业中成了重要的标准之一。
如医学专业的毕业生,在择业的时候,对于专业的学习有的是五年、甚至是八年,他们花费大量的时间从事专业的学习,他们研究理论知识,研究实验数据,学习的科目要比别人多,学习的时间要比别人长,在择业的过程中,专业的对口性便成为他们择业过程中的重要指标。
(四)自身因素
择业价值观是以个人的价值观为主导,在择业的过程中加以体现。
从其形式来看,大学生择业观是由大学生对自己选择职业的信念、看法、理想、信仰等所构成,思想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从其内容来讲,大学生择业观反映了大学生作为主体在择业过程中的根本需要、利益、地位,及实现自己利益和需要的能力、活动方式等方面的主观特征,是以“要什么、信什么、坚持追求什么和实现什么”的方式存在的人的精神目标系统;从其功能来看,大学生择业观起着评价标准的作用,是大学生心目中用于权衡择业得失的天平和衡量职业好坏的尺子。
二、大学生择业价值观现状分析
(一)就业期望值居高不下
现阶段我国正处于全面深化改革的时期,就业市场的范围逐渐缩小,求职择业的难度增加,与此同时,毕业生受到“学而优则仕”等中国传统观念的影响,就业期望值居高不下,始终把“当公家人、吃公家饭”作为求职择业的第一标准,每年的求职大军都蜂拥似的冲向国家机关、事业单位。
在职业选择的过程中往往选择高回报的高薪职业;高地位的体面性工作;高层次的稳定性工作。
对于待遇低、层次低、地位低的工作根本不予理会。
一边是缩小的“蛋糕”,一边是人数的增加,在众多的求职岗位中,他们始终想找到一份属于自己的“金饭碗”。
(二)择业标准呈现多元化
不可回避的是当今大学生择业的思想的主流是好的,但在一些不良思想的驱动与影响下,择业的标准却呈现多元化,一部分学生表现为“鱼”和“熊掌”两者兼得的想法。
学生在择业过程中影响他们的主要因素,便是他们择业的所谓标准。
价值观不同,择业的标准也呈现多元化,专业的对口性、工作的稳定性、职业的体面性等等,每个人的择业标准都有所不同,学生在择业过程中看中的内容也有所区别,有人看中高薪待遇、有人看中工作地点、有人看中发展空间,不同的择业价值观影响了人们在职业上的选择。
(三)择业流向呈现区域性
在就业地域方面,多数大学生向往大中城市,尤其是沿海的中心城市,因为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发展前景较好,施展个人才能的机会较多。
部分学生认为小城镇特别是山区,社会经济发展相对落后,思想观念比较保守,缺乏发挥自己才能的环境和机遇,因而不愿下基层。
据研究发现,大学生的就业流向呈现一定的区域性。
即学生在择业的过程中,愿意选择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或者是大中型城市就业;而对于基层就业或者是比较偏远的西部地区,很少有人选择。
学生在职业的选择过程中呈现明显的区域性。
大中型城市始终倍受青睐,生源地就业近几年形势有所好转,西部基层就业一直处于低迷状态。
(四)就业方式呈现不稳定性
择业对于大学生来说是一次实现人生价值的选择。
但在择业的过程中有部分学生在求职时同时与几个用人单位进行联系沟通,一会觉得a单位待遇不错,比较符合自己的薪资理想;一会又觉得b单位上升的空间较大,更有利于自己发展,在多个岗位之间进行取舍,难以抉择。
甚至还有部分学生,对于职业选择非常盲目,临近毕业时才去找工作,不理会工作是否适合自己。
还有一部分同学,一山望着一山高,总感觉自己会找到更好的就业岗位,不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脚踏实地地工作,最终导致失去就业机会。
以上这种就业的不稳定性在择业的过程中频频出现。
三、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价值观
高校在大学生的职业选择中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在学生的职业规划、就业指导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在课堂上、在活动中应该有力地引导他们进行理性的选择,使他们在理论基础上理性了解自己、客观地了解职业、做好职业选择,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只有这样才能获得发自内心的对于职业的责任感并转化为强大的行动的力量[1]。
在当前的形势下,僧多粥少的局面依然存在,就业形势紧、就业压力大、毕业生只有理性地认识自我,合理的选择职业,在就业前必须做好足够的心理准备、思想准备与能力准备要正确地把握就业、择业与创业的关系,真正做到先就业、再择业、敢创业,逐步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
(一)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使原来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等诸多关系发生了剧烈的变化,也促使市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尤其是劳动力市场的形成和发展,使人们的职业变更机会增多,职业活动内容日趋丰富,进而引起当代社会就业观的嬗变。
当代就业观认为,如果一个人能在发挥自己能力与才干,同时又能服务于社会的岗位上工作,就是就业,这是一种弹性而广泛的就业[2],面对新形势、新情况,大学生更应该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使自己所学的知识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
(二)树立高尚的职业理想
大学生高尚的职业理想应当是把个人的志向和国家利益、社会需求有机地结合起来,勇敢地走出个人的小天地。
如果仅仅从个人的角度考虑问题,就非常容易走进死胡同。
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普及化,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主力军,在职业选择的过程中,要从大局出发,从国家层面考虑,利用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来回报国家、回报社会。
(三)树立良好的敬业精神
对于即将踏入社会的大学生来说,敬业精神是进入职业岗位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大学生能否具备敬业精神直接影响到学生在工作岗位上能否长远发展,能否将自己的所学回报社会、回报国家。
对于一些特殊专业的学生来说敬业精神往往不是工作上的能力,甚至是性命攸关的大事。
因此,大学生必须做到热爱自己的工作、忠于自己的工作、提高工作能力,保证工作质量,在工作中精益求精,团结协作、公平竞争,认真对待每一份工作,认真对待每一个人。
(四)勇于面对竞争的观念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大学生的就业方式已经从统包分配演变成为自主择业,把竞争引入择业的大环境之中,建立公平的人才竞争环境,提高人才的培养质量。
这就要求学生在大学这个重要的过渡阶段,做好自身的华丽转变,学会从一个学生向职业人的转变,学会由师长的帮助转变为自己独立面对挑战,学会走出象牙塔走进纷繁复杂的社会。
面对就业的竞争,大学生应当摆脱消极等待、被动依赖的状况,勇于竞争,树立“爱拼才会赢”的观念,从而更好地迎接社会竞争。
四、大学生树立正确择业价值观的对策
(一)积极开展正确的舆论宣传
社会舆论的宣传与影响,对大学生择业价值观的树立与培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具有较强的感染性和导向性。
高校应重视宣传媒体的作用,创建正确的舆论环境,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大力弘扬社会主旋律,对符合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价值观的思想和行为大力支持与鼓舞,对个人主义、利己主义、享乐主义等社会不良风气坚决抵制,潜移默化地引导和影响大学生的择业价值观,使大学毕业生逐渐建立科学、健康、积极的职业价值观。
(二)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据调查,大学生在择业的过程中现在面临的问题主要有两种:
一是自我认知困惑,二是职业认知困惑,导致在职业选择时出现迷茫的状态。
各高校应开设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并且要把职业生涯教育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中,形成全方面、多层次、一贯性的学习过程,只有这样才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自己、准确地了解职业,树立科学的价值观念,从而树立科学的职业理想,知己知彼尽早地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引导大学生走出妄自菲薄和好高骛远两个误区,使他们清楚地认识到随着大学由精英化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变,大学生已经是社会中普通的一员,学历对于自己在择业过程中的优势已经降低。
在进行职业选择时要综合考虑自己的职业兴趣、专业特长、实际能力、性格特点,对自己做出科学的评价。
(三)发挥高校教育主阵地作用
高校是学生向职业人转型的重要过渡阶段,应切实发挥高校的教育引导作用,使学生正确做出职业的选择。
择业价值观的引导应当切实转变旧的就业指导观念、发挥高校德育主阵地作用、培养并引导学生竞争与发展的择业观、加强以端正择业心态为主的心理素质教育,调整和完善学生的培养模式,有针对性地采取有效措施来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正确而有效的职业选择,使学生能够顺利地走向社会、服务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