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化学保护复习资料doc.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853234 上传时间:2023-02-07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3.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植物化学保护复习资料doc.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植物化学保护复习资料doc.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植物化学保护复习资料doc.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植物化学保护复习资料doc.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植物化学保护复习资料doc.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植物化学保护复习资料doc.docx

《植物化学保护复习资料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植物化学保护复习资料doc.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植物化学保护复习资料doc.docx

植物化学保护复习资料doc

植物化学保护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农药:

指用于预防、消灭或者控制为害农业、林业的病、虫、草和其他有害生物以及有目的地调节、控制、影响植物和有害生物代谢、生长、发育、繁殖过程的化学合成或者来源于生物、其他天然产物及应用生物技术生产的一种物质或者几种物质的混合物及其制剂。

2、毒力:

农药对有害生物的毒杀能力。

3、药效:

农药在自然条件下对有害生物的毒杀能力。

4、毒性:

农药对人畜及有益生物的危害能力。

5、残毒:

农药残留在食品中的农药毒性。

6、药害:

农药对被保护植物的不良影响。

7、LD50、LC50:

药剂杀死某种生物群体50%所需的剂量或浓度。

8、ED50、EC50:

引起共试生物产生50%效果的剂量或浓度。

9、死亡率:

某一物种在一定地区、一定时期内死亡个体数与同期平均种群数量的比值。

10、校正死亡率:

经过用空白对照组的自然死亡率加以校正的药剂处理组的死亡率。

11、原药:

由化工厂合成的未经加工的高含量农药。

12、剂型:

加工后的农药具有一定的形态、组成及规格,称为农药剂型。

13、制剂:

一种农药可以制成多种剂型,而对同一剂型可以制成多种不同含量的产品,这些产品称为农药制剂。

14、再猖獗:

指一种杀虫剂或杀螨剂使用后目标节肢动物有害物种丰盛度超过对照或未处理种群。

二、简答

农药发展面临的“3R”问题是抗药性、再猖獗、农药残留。

1、农药的发展简史和趋势

农药的使用可追溯到公元前1000多年。

在古希腊,已有用硫磺熏蒸害虫及防病的记录,中国也在公元前7~5世纪用莽草,蜃炭灰、牧鞠等灭杀害虫。

而作为农药的发展历史,大概可分为两个阶段:

在20世纪40年代以前以天然药物及无机化合物农药为主的天然和无机药物时代,从20世纪40年代初期开始进入有机合成农药时代,并从此使植物保护工作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早期人类常常把包括农牧业病虫草害的严重自然灾害视为天灾。

以后,通过长期的生产和生活过程,逐渐认识到一些天然具有防治农牧业中有害生物的性能。

到17世纪,陆续发现了一些真正具有实用价值的农用药物。

他们把烟草、松脂、除虫菊、鱼藤等杀虫植物加工成制剂作为农药使用。

1763年,法国用烟草及石灰粉防治蚜虫,这是世界上首次报导的杀虫剂。

1800年,美国人Jimtikoff 发现高加索部族用除虫菊粉灭杀虱、蚤,其于1828年将除虫菊加工成防治卫生害虫的杀虫粉出售。

1848年, 制造了鱼藤根粉。

在此时期,除虫菊花的贸易维持了中亚一些地区的经济。

这类药剂的普遍使用,是早期农药发展史的重大事件,并至今仍在使用。

 

自公元900年,中国使用雄黄(三硫化二砷)防治园艺害虫以来,从19世纪70年代~20世纪40年代中期,发展了一批人工制造的无机农药。

而开发最早的无机农药当数1851年法国 用等量的石灰与硫磺加水共煮制取的石硫合剂雏型——Grison 水。

到1882年,法国的 在波尔多地区发现硫酸铜与石灰水混合也有防治葡萄霜霉病的效果,由此出现了波尔多液,并从1885年起作为保护性杀菌剂而广泛应用。

目前,无机农药中的波尔多液及石硫合剂仍在广泛应用。

 

有机合成杀虫剂的发展,首先从有机有机氯开始,在40年代初出现了滴滴涕、六六六。

二次大战后,出现了有机磷类杀虫剂。

50年代又发展氨基甲酸酯类杀虫剂。

这时期的杀虫剂用药量为~3㎏/(千克/公顷),而上述的三大类农药成了当时杀虫剂的三大支柱。

在当代,由于高残留农药的环境污染和残留问题,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关注和重视。

从70年代开始,许多国家陆续禁用滴滴、六六六等高残留的有机氯农药和有机汞农药,并建立了环境保护机构,以进一步加强对农药的管理。

如世界用量和产量最大的美国,与1970年建立了环境保护法,其把农药登记审批工作由农业部划归为环保局管理,并把慢性毒性及对环境影响列于考察的首位。

鉴此,不少农药公司将农药开发的目标指向高效、低毒的方向,并十分重视它们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通过努力,开发了一系列高效、低毒、选择性好的农药新品种。

 

在杀虫剂方面,仿生农药如拟除虫菊酯类、沙蚕毒类的农药被开发和应用,尤其是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的开发,被认为是杀虫剂农药的一个新的突破。

另外,在这段时间内还开发了不少包括几丁质合成抑制剂的昆虫生长调节剂。

有人把此类杀虫剂的开发称之为“第三代杀虫剂”。

其包括噻嗪酮、灭幻脲、杀虫隆、伏虫隆、抑食肼、定虫隆、烯虫酯等产品。

最近,又出现了称为“第四代杀虫剂”的昆虫行为调节剂。

其包括信息素、拒食剂等。

 

      在杀菌方面,抑制麦角菑醇生物合成药剂的开发是此时期的特点,尤其在80年代有了长足的发展。

目前杀菌剂产品主要有吗啉类、哌嗪类、咪唑类、三唑类、吡唑类和嘧啶类等,它们均为含氯杂环化合物,主要品种有十三吗啉、嗪胺灵、丁塞特、甲嘧醇、抑霉唑、咪鲜安及三唑酮等。

它们均能防治由子囊菌纲、担子菌纲、半知菌纲引起的作物病害。

由于它们能被植物吸收并在体内传导,故兼具保护和治疗的作用。

它们的药效比前期的药剂提高了一个数量级,其中尤以三唑类杀菌剂的开发更为重要。

 

     同时,在此阶段,具有杀菌活性的农用抗生素的开发也十分引人注目。

其具有高效、高选择性、易降解等特点,故发展十分迅速。

主要产品有多氧霉素、有效霉素等。

 

      除草剂的发展是各大类农药中最为突出的。

这是由于农业机械化和农业现代化推动了它们的发展,使之雄踞各类农药之首,有效地解决了农业生产中长期存在的草害问题。

这些除草剂具有活性高、选择性强、持效适中及易降解等特点。

尤其是磺酰脲类和咪唑啉酮类除草剂的开发,可谓是除草剂领域的一大革命。

它们通过阻碍支链氨基酸的合成而挥发作用,用量为2~50g/ha 。

较之前期的有机除草剂,提高了两个数量级。

它们对多种一年或多年生杂草有效,对人畜安全,芽前、芽后处理均可。

此时期主要除草剂品种有绿磺隆、甲磺隆、阔叶净、禾草灵、吡氟乙草灵、丁硫咪唑酮、灭草喹、草甘膦等。

同时在此阶段也出现了除草抗生素——双丙氨膦。

发展趋势:

第一是向有利环境保护方向发展。

第二是向省力化方向发展。

总的发展趋势是对靶标生物高效,对环境及非靶标生物安全。

(课本P5)

2、农药的作用方式(课本P8)

3试谈杀虫剂的毒力、毒性、毒效、药效、防效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毒力:

农药对有害生物的毒杀能力。

毒性:

农药对人畜及有益生物的危害能力。

一般优良的农药要求毒力高而毒性小。

药效:

农药在自然条件下对有害生物的毒杀能力。

 

防效(%)  

 毒力 药效 

 药剂+靶标 药剂+生物体+环境 

 室内 田间 

异同 标准供试生物 接近田间情况  

测定较精确 测定较粗放  

防治上的参考 具实际的防治意义 

毒效:

又称毒性效应,指毒物或药物对机体所致有害的生物学变化,如痉挛、致畸、致癌或致死等效应。

这里的毒物或药物指的是所有外源化合物,包括药物、食品添加剂、农药以及工业排放到环境中的有害物质,而有机体指的是环境中的所有生物。

毒效比值:

白鼠口服LD50/家蝇口服LD50 比值小安全性小毒性高,比值大安全性高

联系:

以上它们的含义不相同,但相互联系,相辅相成。

2、什么是农药分散度

分散度是指药剂被分散的程度,是衡量制剂质量或喷洒质量的主要指标之一。

3简述农药剂型的发展方向和趋势(课本P14)

4、举列说明直接使用的农药剂型、稀释后使用的农药剂型和特殊用法的农药剂型。

直接使用的农药剂型:

粉剂、粒剂、油剂 

稀释后使用的农药剂型:

乳油、水悬浮剂、水乳剂、微乳剂、可湿性粉剂、可溶性粉剂 

特殊用法的农药剂型:

种衣剂、烟剂 

5、论述农药使用技术研究方向和发展趋势(P47)

6、杀虫剂对昆虫的作用机制

1、杀虫剂对AchE的抑制作用(有机磷和氨基甲酸酯类)

2、占领AchR(蛋白质受体)(烟碱和沙蚕毒素类杀虫剂)

3、作用于神经突触的药剂(DDT、菊酯类)

4、刺激突触前膜,大量释放Ach分子,引起前膜Ach积累(六六六、环戊二烯、狄氏剂)

7、主要农药剂型及其特点、使用方法。

(课本P26)

8、杀虫杀螨剂类型及其各个类型的代表品种及其用途、作用机理。

(课本P66)

9、杀菌剂的发展简史。

杀菌剂的发展史,大致分为为4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是指古时期到1882年。

该时期主要是以元素硫为主的无机杀菌剂时期,故称之为硫元素剂时期。

1705年升汞开始用于木材防腐和种子消毒。

1761年schulthess首次将硫酸铜用于防治小麦黑穗病。

1802年,WillamForsyth首次制备出石灰-硫磺合剂,并应用于防治果树白粉病。

第二个时期,是指1882年至1934年,这个时期主要应用的杀菌剂是无机铜,所以也称之为铜时期。

波尔多液;

无机杀菌剂向有机杀菌剂过渡的时期。

第三个时期,是保护性的有机杀菌剂大量使用。

1934年,二硫代氨基甲苯酸衍生物(福美类)的出现。

1942年,种子处理剂四氯苯醌,2,3-二氯萘醌。

1943年,乙撑双二硫代氨基甲酸衍生物(代森类)

1952年,含有三氯甲硫基(--SCCI3)杀菌剂,如克菌丹问世,随后又出现了灭菌丹。

抗菌素问世,如稻瘟散、放线菌酮、灰黄霉素、链霉素等。

第四个时期,1966年到现在。

这一时期的特点是内吸性有机杀菌剂的出现和广泛应用。

大致又分为三个阶段:

(1)探索阶段(1966年以前)。

提取了内吸性有机杀菌剂的发展的可能性和问题。

8-羟基喹啉盐类、磺胺类和某些抗菌素。

(2)突破阶段(1966-1970年)。

以萎锈灵为代表的丁稀酰胺类,以苯菌灵为代表的苯并咪唑类,以甲菌啶、乙菌啶为代表的嘧啶类等。

这个时期内吸性杀菌剂大都为上行性的,大都对藻菌纲真菌无效。

(3)进展阶段(1970年至今)

10、波尔多液的防治对象、机理。

防治苹果早期落叶病、炭疽病、轮纹病,可于苹果落花后开始喷石灰倍量式波尔多液200~240倍液,半月喷l次,并和其他杀菌剂交替使用,共喷3~4次。

防治苹果烂果病(轮纹病、炭疽病),可在往年出现病果前10~15天喷石灰倍量式或多量式波尔多液200倍液,每15~20天喷1次,连喷3~4次,采果前25天停用。

防治苹果霉心病,应在苹果显蕾期开始喷石灰倍量式波尔多液200倍液。

防治苹果、梨锈病,可在苹果园周围的桧柏上,喷洒石灰等量式波尔多液160倍液。

防治葡萄黑疽病、炭疽病、霜霉病,可喷石灰少量式波尔多液160倍液,每12~15天喷1次,共喷2~4次。

进入雨季之后,使用波尔多液防治葡萄病害效果好。

波尔多液本身并没有杀菌作用,当它喷洒在植物表面时,由于其粘着性而被吸附在作物表面。

而植物在新陈代谢过程中会分泌出酸性液体,加上细菌在入侵植物细胞时分泌的酸性物质,使波尔多液中少量的碱式硫酸铜转化为可溶的硫酸铜,从而产生少量铜离子(Cu),Cu进入病菌细胞后,使细胞中的蛋白质凝固。

同时Cu还能破坏其细胞中某种酶,因而使细菌体中代谢作用不能正常进行。

在这两种作用的影响下,即能使细菌中毒死亡。

11、除草剂选择原理、使用原理。

(课本P169)

12、制定植物病毒化学防治策略时为何要考虑杀菌剂—病原物—寄主—环境的相互关系

13、杀菌剂防治植物病害的作用原理与病害循环有何联系

根据在病害侵染过程或病害循环中的不同时期使用杀菌剂而达到防病效果,将杀菌剂防病作用原理分为

A、保护作用:

是在病菌侵入寄主之前杀死或抑制其活动,阻住病原菌侵入,使植物避免受害而得到保护,具有保护作用的杀菌剂称为保护剂。

三种防治策略:

a、消灭侵染来源。

b、药剂处理可能被侵染的植物或农场品表面。

c、在病菌侵染之前施用药剂干扰病原菌的致病或者诱导寄主产生抗病性。

B、治疗作用:

在病原物侵入寄主之后至寄主植物发病之前使用杀菌剂,抑制或杀死植物体内外的病原物,或诱导寄主产生抗病性,终止或结束病原物与寄主的寄生关系,阻止发病,具内吸治疗作用的杀菌剂称为治疗剂。

C、铲除作用:

指利用杀菌剂完全抑制或杀死已发病部位的病菌,阻止已出现的病害症状的进一步扩展,防止病害加重和蔓延。

D、抗产孢作用:

指利用杀菌剂抑制病菌的繁殖,阻止发病部位形成新的繁殖体,控制病害流行为害。

14、进行杀菌剂田间施药应注意哪些问题

一、注意施药时间

施药时间过早会造成农药浪费或降低药效;过迟则会造成大量病原物侵入寄主,即使喷施进行治疗,也收效甚微。

二、注意使用浓度

用液剂喷雾时,往往需用水将药剂配成或稀释成适当的浓度。

浓度过高会造成药害和浪费,浓度过低则无药效。

对于有些非可湿性或难以湿润的粉剂,应先加入少许水,将药液调成糊状,然后再加水配置使用。

三、注意施药次数

杀菌剂一般每隔10~15天喷施1次,共喷施2~3次即可,喷后遇雨,应补喷。

施用杀菌剂,应注意考虑成本,节约用药。

四、注意合理混用

一般遇碱性物质易分解失效的农药,不能与碱性农药混用。

例如,碱性杀菌剂波尔多液、石硫合剂等不能与1605、乐果、敌敌畏等混合使用,否则会产生化学反应。

可引起药害的药剂也不能混合使用。

有少数农药混合后可起到增效作用。

例如,乐果(中性)与碱性杀菌剂(如代森锌、可施性硫磺、胶体疏等)混用,药效不仅不会受到影响,反而会略有提高。

五、注意抗药性

长期单一使用的药剂(主要是内吸性杀菌剂),会使病原菌产生抗药性,使药剂常规用药量无效,增加防治难度。

为了避免抗药性的产生,要交替使用不同类型的药剂,如内吸性药剂和传统杀菌剂混合使用等。

六、注意施药质量

喷药量要适当,施药量过少,不能对植株各部位进行周密的保护;过多则易,造成药害并造成浪费。

施药要雾点细匀,喷布均匀,对植株的正面、反面都要喷到。

七、注意药害问题

施药对植株造成药害的原因有很多,水溶性较强的药剂容易发生药害。

不同作物对药剂的敏感性也有所不同,例如,波尔多液一般不会造成药害,豆角、马铃薯、棉花(11745,,%)等则对石硫合剂敏感,容易造成药害。

作物的不同发育阶段对药剂的反应也有所不同,一般幼苗期和孕穗开花期容易发生药害,要慎用。

此外,药害与天气、气象条件也有关系。

15、什么是杀菌剂的选择性杀菌剂的选择性与内吸性有何关系

选择性一般是指杀菌剂在不同生物种类之间具有活性差异的生物学特性。

(课本P142)

16、植物病害化学防治和杀菌剂发展的趋势是什么

17、怎样科学的使用农药

1合理选择

注意出厂日期和有效期。

有机磷农药的有效期,乳剂一般为2年,粉剂可在3年以上,水剂多为1年,不要使用超过有效期的农药。

注意农药的乳化程度。

将乳油农药取几滴溶化在水中,稍加搅拌。

如果立即出现了牛奶色,无结絮现象,表明乳化液稳定,是好药,否则可能是失效的。

注意农药的分层情况。

乳油应均匀透明,如果乳化剂被破坏,则会出现分层现象,使用这些农药,作物会发生药害。

注意农药是否结块。

有效粉剂农药一般不结块,如果发现有结块现象,说明农药已吸湿受潮。

注意药瓶的完整性。

一般瓶装农药,应标签完整,瓶盖紧密。

2对症施药和人一样,只有对症下药,才会真正达到药到病除。

农民朋友可以自己对照病虫害图谱确认病情,也可以咨询信得过的技术员,确定需要防治的病虫害的种类,并听取建议购买农药。

3配药按标准切忌太随意药物的浓度是特别关键的一步,浓度过高作物受不了;浓度过低,防效不理想。

这里要强调的是,除了按药品上的说明配制农药,还要听取售药人员的建议,因为,不管多好的药,同一地区长期使用都会产生一种抗药性,这时,他们会在总结药效、不危害作物的基础上,总结出最适宜的施药浓度。

4讲究施药方法及施药时间

灌根的农药要灌得彻底,不要有遗漏;喷雾的农药要雾化程度到位,并喷雾均匀,这样防治病菌及害虫才有效。

增加药效的方法。

①添加白酒:

任何一种农药按每亩用量添加白酒50克,其杀虫效果会显著提高。

如每亩用40毫升甲胺菊酯+白酒50~100克+水50公斤,对稻飞虱防治效果可达95%左右,与敌敌畏配用,可提高防效20%以上。

②添加洗衣粉:

在农药药液中加入适量中性洗衣粉,可增强药液整体粘着力,可提高防效25%左右。

如在50公斤50%敌敌畏1000倍液中,添加50克洗衣粉,防治稻飞虱效果达95%。

③添加尿素:

在农药稀释液中加入的1%尿素液喷施,不仅防虫效果好,而且能促进作物增产。

如在50%敌敌畏乳油1000倍液中添加1%尿素液,防治蚜虫效果达98%,对红蜘蛛防效可达95%。

④添加燃油:

用农药拌毒土撒施治虫时,按每亩用量毒土中添加1公斤柴油或煤油拌匀后撒施,可显著提高杀虫效果。

⑤复配混用:

2种或2种以上农药混配后施用,也可提高防治效果。

如乐果加稻瘟净、马拉松加稻瘟净,可提高防治稻飞虱效果,并能兼治其它病虫害。

在施药时间上也要注意,一定要抓住病虫害的最佳防治期用药,这样既能起到防治效果又能减少用药次数,节药省力;夜出性害虫或卷叶性害虫,以傍晚施药效果最好,喷粉宜在上行露水刚干时或傍晚进行,喷雾也宜在露水干后进行,一般为上午9∶00~10∶00时,下午4∶00时以后。

轮换施药,预防抗药性。

连续使用一种农药防治同一种病虫害,会导致病、虫产生抗药性,使药效明显减退,甚至无效。

对此应当加强管理,以防为主,采用轮换用药、混合用药、间断用药等措施来防止或延缓抗药性的发生。

预防工作要做好。

根据不同作物的易发病期特点,做好预防工作。

尤其是病害的防治,一定要在病害发生前喷用防护剂,并且要连续用药几次,增强效果,把握先保护后治疗的原则。

防护工作做得好,甚至会出现令人惊喜的结果,“舍得一季药,省得三季心”,就是这个道理。

 

其它的题在课本P277,答案课本中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文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