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人教版地理必修第一册模块综合检测.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852052 上传时间:2023-02-07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156.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教材人教版地理必修第一册模块综合检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新教材人教版地理必修第一册模块综合检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新教材人教版地理必修第一册模块综合检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新教材人教版地理必修第一册模块综合检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新教材人教版地理必修第一册模块综合检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教材人教版地理必修第一册模块综合检测.docx

《新教材人教版地理必修第一册模块综合检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教材人教版地理必修第一册模块综合检测.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教材人教版地理必修第一册模块综合检测.docx

新教材人教版地理必修第一册模块综合检测

模块综合检测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太阳活动剧烈时,在下列国家可能观测到极光的是(  )

A.加拿大         B.墨西哥

C.新加坡D.新西兰

解析:

选A。

太阳活动剧烈时,可能观测到极光的是加拿大,极光只发生在极圈内极夜时期,A对;其他国家不在极圈内,看不到极光,B、C、D错。

陕西省神木市近日发现一系列巨大脚印化石,经考古专家实地考察,初步认定这批化石是1亿年前恐龙的脚印。

据此回答2~3题。

2.恐龙繁盛的时代是(  )

A.太古宙B.元古宙

C.古生代D.中生代

3.根据恐龙脚印推测当时该地的地理环境可能是(  )

A.干旱环境

B.地势低洼,环境潮湿

C.热带海域

D.森林密布

答案:

2.B 3.D

观察发现甲乙两地中①②③④岩层含有化石且有对应关系,读地质剖面略图回答4~5题。

4.图中属于古生代地层的是(  )

A.①②         B.②③

C.③④D.①④

5.根据图中化石,动物在这一时期经历的演化过程是(  )

A.海生无脊椎动物 爬行动物 脊椎动物

B.爬行动物 海生无脊椎动物 脊椎动物

C.爬行动物 脊椎动物 海生无脊椎动物

D.海生无脊椎动物 脊椎动物 爬行动物

解析:

第4题,恐龙化石和侏罗纪的裸子植物化石属于中生代地层。

第5题,结合所学知识及图示可知,动物在这一时期经历的深化过程为海生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爬行动物。

答案:

4.C 5.D

读图,回答6~7题。

6.这幅漫画说明了(  )

A.骆驼是由羊进化来的

B.草原逐渐进化为沙漠

C.物种赖以生存的环境改变是其灭绝的主要原因

D.一个物种灭绝后,又有新的物种产生,因此人们不必担心生物多样性的消失

7.针对漫画中的问题,我们应采取的措施是(  )

A.保护和改善生物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防止进一步恶化

B.物种灭绝是一种自然现象,对人类没有影响,所以可任其发展

C.在此地区大面积植树造林,防止沙漠进一步恶化

D.图示环境的变化与人类活动无关

解析:

第6题,图示反映羊生存于草原环境,而草原一旦被破坏,则只能适宜骆驼的生存,故选C项。

第7题,本题需搞清四个问题。

一是森林、草地、湿地的破坏导致物种灭绝;二是物种灭绝是生物多样性减少的具体表现;三是物种灭绝本来是一种自然现象;四是生物多样性保护已经成为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内容。

结合本题选项,A项正确。

答案:

6.C 7.A

下图中的甲地气温低于乙地(甲、乙位于北半球),读图,回答8~9题。

8.有关气压分布状况的叙述,正确的是(  )

A.①地气压低于②地

B.②地气压低于③地

C.①地气压低于④地

D.②地气压高于④地

9.若图示为海陆交界地带的白天,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甲是陆地,乙是海洋

B.甲、乙都是陆地

C.甲是海洋,乙是陆地

D.甲、乙都是海洋

解析:

第8题,甲地气温低于乙地,故近地面①地气压高于②地,高空④地气压低于③地,图中四地气压从大到小的排列为①②③④。

第9题,白天海洋温度低,陆地温度高,故甲是海洋,乙是陆地。

答案:

8.D 9.C

读水循环示意图,回答10~11题。

10.图中①②③④代表的水循环环节分别是(  )

A.下渗、地表径流、蒸发、地下径流

B.蒸发、地下径流、下渗、地表径流

C.地表径流、蒸发、下渗、地下径流

D.蒸发、地表径流、下渗、地下径流

11.下图表示降水后各因素对②环节的影响,其中正确的是 (  )

解析:

第10题,根据水循环知识和框图信息可知,图中①②③④代表的水循环环节分别是蒸发、地表径流、下渗、地下径流,D正确。

第11题,②为地表径流,当降水强度增大时,地表径流增大,A错误;下渗增强,地表径流减小,B错误;植被增加,涵养水源能力增强,地表径流减小,C正确;坡度增加,地表径流增大,D错误。

答案:

10.D 11.C

海水密度是指单位体积的海水质量,其大小取决于盐度、水温和压力。

读海水温度、盐度、密度随纬度变化图,回答12~13题。

12.由图可知,赤道附近的表层海水(  )

A.温度低、盐度较高、密度小

B.温度高、盐度较高、密度大

C.温度高、盐度较低、密度小

D.温度低、盐度较低、密度大

13.下列关于海水密度分布及其影响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表层海水密度的分布规律是从赤道向两极递减

B.海水密度的垂直分布规律是从表层向深层逐渐增加

C.海水最大密度出现在低纬地区的海面

D.海水密度与洋流运动无关

解析:

第12题,根据海水盐度副热带海区最高、依次向南北两侧递减,以及海水温度由低纬度向高纬度递减的规律,可判断图中①②③分别是温度、盐度和密度线。

进而可知,赤道地区温度高、盐度较低、密度小。

第13题,根据上题分析可知,海水密度由低纬度向高纬度递增,说明密度与温度成负相关;由赤道到副热带的盐度线与密度线关系还可看出,密度与盐度成正相关;而海水由表层到深层温度降低、密度增加。

答案:

12.C 13.B

丹霞地貌是水平或平缓的层状红色砾岩和砂岩,在外力作用下形成的宝塔状、柱状、峰林状的地形。

湿润地区丹霞地貌(图1)很多只露出“腰身”,干旱地区丹霞地貌(图2)几乎是“全裸”的,甚至变得“圆头圆脑”。

据此回答14~15题。

14.湿润地区丹霞地貌露出“腰身”的主要原因是(  )

A.“腰身”雨水冲刷严重,植物易遭破坏

B.河流下切作用强烈,“腰身”陡峻挺拔

C.“腰身”地势陡峻、土壤浅薄,植物难以生长

D.岩石硬度不同,差异风化显著,“腰身”耸立

15.干旱地区丹霞地貌“圆头圆脑”的形成条件是(  )

A.物理风化和风沙侵蚀作用强烈

B.光照强烈,对岩石破坏作用大

C.气温日较差大,岩石球状风化显著

D.冰雪融水冲刷地表岩石

解析:

第14题,湿润地区水热条件较好,但“腰身”地势陡峭,难以形成土壤和生长植被,C正确。

第15题,干旱地区风化和风沙侵蚀作用强,在长年累月的作用下丹霞地貌变得“圆头圆脑”,A正确。

答案:

14.C 15.A

某同学利用手中的等高线地形图进行乡土地理观察,他乘车到某一村落,下车后举目所见尽是水田分布,沟渠纵横。

读下图,回答16~17题。

16.图中由甲—乙—丙—丁—戊—庚—辛—壬—癸—甲连线所围成的区域属于河流地貌中的(  )

A.三角洲B.冲积平原

C.“V”形河谷D.冲积扇

17.该同学所观察的村落最有可能是图中的(  )

A.甲B.丙

C.庚D.乙

解析:

第16题,根据图中等高线的疏密(右侧非常密集)可以判断出该地位于山麓地带,结合山麓地带等高线的分布特点可以判断出其地貌类型为冲积扇。

第17题,该同学所观察的景观为“水田分布,沟渠纵横”,说明其所处地区地势低平,结合图中的等高线可知符合条件的只有庚地。

答案:

16.D 17.C

(2019·江苏丹阳高级中学月考)读我国四幅著名林木景观图,回答18~19题。

18.关于图中各景观所在地区自然地理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甲——冬冷夏热,光照充足

B.乙——雪域高原,冻土广布

C.丙——黑土肥沃,水源充足

D.丁——风力侵蚀,千沟万壑

19.关于图中各地林木主要特征及成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甲地根系发达——常年太阳辐射强

B.乙地叶呈针状——常年降水丰富

C.丙地四季常青——常年温度较高

D.丁地生长较快——常年高温多雨

解析:

第18题,胡杨位于我国西北内陆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区,该地区冬冷夏热、光照充足。

乙地景观属于亚寒带针叶林,位于我国东北地区,而雪域高原、冻土广布是对青藏地区的描述。

丙地景观属于热带季雨林,我国海南的典型土壤为砖红壤。

丁地景观属于亚热带景观,黄山所处区域流水侵蚀作用强,风力侵蚀作用弱。

第19题,甲地植被根系发达,是由当地水资源不足造成的,植被向土壤深处寻找水源;乙地植被是亚寒带针叶林,该地区夏季降水较多;丁地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

答案:

18.A 19.C

某研究性学习小组把甲、乙、丙、丁四份质地不同的土壤堆成形状大小相同的圆锥体,在其中三个土堆上覆盖一层相同的草皮。

通过模拟实验观测相同降水强度下土壤质地、植被覆盖与水土流失量的关联性。

读实验相关数据和土壤质地的三角坐标示意图,回答20~21题。

实验相关数据表

土壤质地(%)

砂粒

40

45

78

14

粉粒

25

25

14

19

黏粒

35

30

8

67

水土流失量(g/m2)

47.3

201.2

15.7

76.9

20.甲土壤属于(  )

A.砂土B.壤土

C.黏土D.粉土

21.实验结果表明,在相同植被覆盖条件下,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土壤质地(  )

A.砂粒与黏粒比重接近

B.黏粒比重小,砂粒比重大

C.粉粒与黏粒比重接近

D.砂粒比重小,黏粒比重大

解析:

第20题,根据表格中甲土壤的质地百分数值,对照三角坐标图,可以判断甲土壤属于壤土区域。

第21题,实验结果表明,在相同植被覆盖条件下,水土流失最严重的是乙土壤,根据表格中土壤质地百分数值,可以判断乙土壤黏粒比重小,砂粒比重大。

答案:

20.B 21.B

下图为某城市地震后救灾工作程序示意图。

读图,回答22~23题。

22.图中所示救灾工作程序还可能适用于(  )

A.鼠灾         B.洪涝

C.旱灾D.寒潮

23.为降低大城市震后救灾活动强度,应采取的主要防灾减灾措施包括(  )

①完善城市功能区划

②调整产业结构

③人口外迁

④房屋加固

⑤组建志愿者队伍

⑥避灾自救技能培训

A.①②③④B.②③④⑤

C.③④⑤⑥D.①④⑤⑥

解析:

第22题,在选项的四种灾害中,洪涝具有与地震相似的特点,突发性强,破坏性大,所以图示救灾工作程序可适用于洪涝。

第23题,审题可知,此题考查的是城市防灾减灾措施,完善城市功能区划有利于加快生活、生产和公共设施的恢复重建,房屋加固、组建志愿者队伍和避灾自救技能培训有利于减少灾害的损失,调整产业结构和人口外迁属于解决城市问题的措施。

答案:

22.B 23.D

洪涝灾害是对我国影响非常广泛的自然灾害。

据此回答24~25题。

24.下列关于洪灾形成因素之间关联不正确的是(  )

A.泥石流—河道堵塞—洪水

B.气温回升—冰雪融化—洪水

C.围湖造田—湖泊调蓄洪峰能力减弱—洪水

D.植被覆盖好—流域汇水速度快—洪水

25.我国洪涝灾害多发的原因不包括(  )

A.热带面积广,太阳辐射强

B.大陆性季风气候显著

C.降水时空分配不均匀

D.植被破坏严重

解析:

第24题,泥石流带来的泥沙石块堵塞河道,大量的流水就会往四处蔓延,引发洪水,所以A不符合题意,错误;气温回升导致冰雪融化,在地势低平的地方易导致洪水发生,所以B不符合题意,错误;围湖造田导致湖泊容量减小,减弱湖泊的调蓄抗灾能力,遇有高强度的降水易形成洪水,所以C不符合题意,错误;植被覆盖好,地表保水能力强,流域汇水速度慢,不易形成洪水,所以D符合题意,正确。

故选D。

第25题,我国热带面积小,且太阳辐射不是洪涝灾害多发的因素,所以A符合题意;大陆性气候显著,降水时空分布不均,易出现集中性降水,引发洪涝,不符合题意,所以B、C不符合题意;植被破坏严重,地表保水能力下降,地表径流很快汇入河流,引发洪涝,所以D不符合题意,错误。

故选A。

答案:

24.D 25.A

二、综合题(共50分)

26.读气温垂直变化图,回答下列问题。

(15分)

(1)图中a、b、c、d四条曲线中,正确反映地球大气温度随高度变化的是________,判断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分)

(2)根据A层大气温度随高度的变化特点,可知该层大气的直接热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

(3)风、云、雨、雪等天气现象集中于________(填字母)层,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分)

(4)人类目前利用平流层最主要的方式是________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分)

(5)________(填字母)层中的电离层对无线电短波通信有重要影响。

________(填字母)层中有人类生存环境的天然屏障。

(2分)

解析:

根据大气在垂直方向上温度、密度及运动状况的差异,大气层自下向上分为对流层(A层)、平流层(B层)和高层大气(C层)。

正确判断大气的垂直分层后再结合所学知识即可解答各题。

答案:

(1)b 近地面平均温度约为20℃,对流层顶部气温约为-60℃

(2)地面(地面长波)辐射

(3)A 该层集中了大气层中几乎全部的水汽和固体杂质

(4)高空飞行 该层大气中水汽、杂质含量极少,云、雨现象几乎绝迹,大气平稳,天气晴朗,能见度极高

(5)C B

27.读地质地貌综合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8分)

(1)图中A代表的地貌形态是________,在我国主要分布的地区是________________。

该地貌形成主要与哪种外力作用有关?

(6分)

(2)图中F为流动沙丘,则该地盛行________风。

在治理沙漠时,植树种草应在F的________(左、右)侧。

(4分) 

(3)根据图示,该地区发生的地质作用中,内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分) 

(4)如果D处为石灰岩,E处的岩石由其变质而成,则E处的岩石可能是________,D处岩石在高温多雨的气候条件下,可能形成________地貌。

(4分)

解析:

(1)图中A地貌是风蚀蘑菇,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北地区。

(2)盛行风向的判断要结合流动沙丘形状和图中指向标,F的右侧坡缓说明为迎风坡,应在此植树种草。

(3)图中C岩层侵入其他岩层,说明有岩浆活动;岩层发生弯曲,说明有地壳的水平运动。

(4)大理岩是由石灰岩变质而来的,石灰岩在高温多雨的气候条件下可能发生流水溶蚀作用形成喀斯特地貌。

答案:

(1)风蚀蘑菇 西北地区 风力侵蚀。

(2)东北 右

(3)地壳运动 岩浆活动

(4)大理岩 喀斯特

28.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17分)

(1)我国地震西多东少,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个多发区,基本遵循沿____________分布的规律。

(5分)

(2)影响我国的地震主要是(  )(2分)

A.构造地震B.火山地震

C.塌陷地震D.水库地震

(3)为什么我国地震灾情东重西轻?

(4分)

(4)1976年发生的唐山大地震造成了极其严重的灾情,试分析原因。

(6分)

解析:

(1)我国位于两大地震带上,西部是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东部是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故地震灾害多发,主要分布在青藏、新疆、华北和台湾四个多发区。

(2)影响我国的地震主要是构造地震。

(3)我国东部地区人口、建筑物、城市较密集,经济发达,而西部地区人烟稀少,故灾情东重西轻。

(4)唐山大地震灾情严重,既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

答案:

(1)青藏 新疆 华北 台湾 活动断裂带

(2)A

(3)东部地区人口、城市、建筑物密集,经济密度大,西部地区人烟稀少。

(4)自然因素:

此次地震位于华北地震带,震中位于市区;且地震发生在凌晨,人们正处于睡眠中,逃生机会少。

人为因素:

唐山是百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人口密度大;城市中房屋的抗震系数小;人们的防震意识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文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