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核方法改革的经验.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850549 上传时间:2023-02-07 格式:DOCX 页数:41 大小:305.7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考核方法改革的经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考核方法改革的经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考核方法改革的经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1页
考核方法改革的经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1页
考核方法改革的经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考核方法改革的经验.docx

《考核方法改革的经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考核方法改革的经验.docx(4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考核方法改革的经验.docx

考核方法改革的经验

长春工程学院

课程考试方法改革与实践总结

 

1.《地基处理》课程考试方法改革的总结……………………………………171

2.《基础工程》课程考试方法改革实践总结…………………………………176

3.岩土与基础工程技术专业单项技术实习考核改革研究与实践………182

4.工业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考试方法改革的研究与实践(6门课)……185

5.化学类课程考试方法改革的研究与实践(4门课)………………………192

6.《工科数学应用基础》课程考试方法改革与实践………………………195

7.《工程制图》课程考试方法改革与实践……………………………………199

8.英语听力考试方法改革的研究与实践………………………………………203

 

《地基处理》课程考试方法改革的总结*

(长春工程学院裴向军执笔)

考试是手段,不是目的。

学校学业考试一是为了检验课程教学目标实现的程度,二是发挥考试的督导功能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即教师可根据考试得到的反馈信息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内容和改进教学方法,准确把握教学方向,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对学生来讲,考试既是压力更是动力,它能强化学习动机,激发学习兴趣,培养进取精神,促进能力和素质的发展与提高。

因此,考试内容和方法一定要服从培养目标的要求。

高职高专教育是培养一线实用型人才的教育,不但要求学生懂得一定的理论知识,更要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

《地基处理》是岩土与基础工程技术专业的主要专业课,其目标是培养学生掌握各种地基处理方法的实质、适用范围和特点,具有合理选择地基处理方法的能力,并具有地基处理常用方法的设计计算、组织施工、工程施工组织设计与管理的能力。

但长期以来,课堂教学考核以单一的闭卷形式为主,课程设计采用教师评阅的方式考核,过分偏重于知识的考核,与培养目标严重脱节;另一方面忽视了平时形成性考核的督导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没有很好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严重影响了学生综合应用能力与素质的培养。

所以,考核方法改革势在必行。

为此,我们在岩土与基础工程技术专业98、99、00级进行了《地基处理》课考试改革试点。

通过两届学生的考试改革实践,构建了以考核知识的应用、技能与能力水平为主的,平时的形成性考核与期末的总结性、鉴定性考试并重的,由多种考核方式构成、时间与空间按需设定的综合考试与多次考核综合评定成绩的课程教学考试模式,促进了工程技术应用能力的形成和培养,取得了好的效果。

一、地基处理课程的教学目的及要求

地基处理是岩土与基础工程技术专业的一门主干专业课,该课程体系由课堂教学和课程设计两部分组成。

地基处理技术的发展与社会进步密切相关,有非常明显的时代气息。

我国的河姆渡、半坡村等文化遗址都留有地基处理的工程实例;在国家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今天,地基处理这项技术更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发展势头。

地基基础从五、六十年代出现的箱基热,七十年代到八十年代的桩基热,到九十年代的复合地基热,可以看出这门技术发展和革新的步伐。

88年至今,《地基处理》课程的教学进行了多方面的改革,课程改革方案的实施是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以专业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的综合素质教育的改革思路下进行的。

现教学阶段安排如下:

专业应用能力初步培养阶段、专业应用能力基本培养阶段、专业应用能力综合提高阶段。

其内容体系分为六大部分:

浅层处理法、深层密实法、化学加固法、排水固结法、加筋法、托换技术。

其中每一部分又由多种具体的施工方法组成,如深层密实法由强穷法和强穷置换、碎石桩、砂桩、土桩、灰土桩、石灰桩、CFG桩等。

地基处理课程设计是在理论课和生产实习结束后的综合提高部分。

地基处理是一门应用性和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如何选择既满足工程技术要求又节省建设资金的最优化岩土工程施工方法,成为工程技术界所关注的热点。

它要求工程技术人员在工程方案论证、工程设计、施工组织设计中要理性化、科学化。

如何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把握技术发展动向、形成应用能力是《地基处理》课程考核方式改革的基点之一。

二、改革前考核方法存在的问题

传统的考核方法与传统的教学质量观密切相关。

传统的教学质量观是一种知识质量观,以大学生掌握知识多寡、深浅来评价教学质量的高低。

这种知识质量观根深蒂固,不但存在于办学者的思想中,而且存在于社会的传统文化观念中。

上大学就是读书,书读得越多越深就证明学习质量越高。

传统的教学考核方法主要以闭卷为主。

改革前地基处理的课堂教学考核形式为期未闭卷,课程设计采用教师评阅的方式。

由于教学改革及课程本身的要求,考核与教学产生了不可避免的矛盾,主要问题是:

1.由于国内外地基处理技术发展快,没有非常合适的教材能够涵盖目前的技术现状,所以仅靠教师、课堂、书本完成不了所要达到的教学目的。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对知识面的拓展,用一份试卷难以考出学生的真实水平。

2.学生的工程意识不是文字、公式、定义能培养出来的,它要经过深人、系统、合理的教学过程,有针对性的培养才能见到成效,一“卷”以蔽之的考核方式,不利于教学方式的改革。

3.学生学习结束后存在着一种普遍现象一一对所学内容不敢较真,处于模棱两可之间。

主要原因是应用技术型学科的实践性、复杂性、可变性,仅靠教师的“说教”是不够的。

教、学互动,以学生为主体的授课方式更适合本门课程。

因而,进行考核不能再是教师唱“独角戏”。

三、地基处理课程考试模式的构建

关于考核方法的改革已有很多成熟的经验可以借鉴。

因为在90年代中期,由于用人部门不断反映大学生实践能力低,加之西方教育理论强调能力培养的重要性,于是在高校中开始流行能力比知识更重要的说法。

诚然,对专门应用性人才的培养,知识与能力都是重要的。

但知识、能力都属于智育范畴。

在全面发展教育中,智育是基础,但不是全部,应用性人才,不仅要学会学习,学会做事,还应学会做人。

因此,要将非智力因素的发展纳入培养人才的全面质量中。

那么作为衡量教育成果的考核方式,它起着对“教”与“学”的导向作用。

我们要实现培养目标,更直观地说就是在培养学生的IQ(智商)同时,还要培养EQ(情商),注重学生个性和创新性的综合培养,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避免使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状态和陷入考前突击的误区。

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建立一套合理的教学评价体系,来适应对人才培养新理念的要求。

为此,我们根据课程特点与目标,构建了以考核知识的应用、技能与能力水平为主的,平时的形成性考核与期末的总结性、鉴定性考试并重的,由多种考核方式构成、时间与空间按需设定的综合考试与多次考核综合评定成绩的课程教学考试模式,以促进工程技术应用能力的形成和培养。

该模式的构成是:

1.平时形成性考核:

采用教学过程中课内设计作业和抽查答辩(口试)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考核。

可选择的设计作业有:

换填法地基处理设计、强夯地基处理设计、碎石(砂)桩地基处理设计、灰土(石灰)桩地基处理设计、CFG桩地基处理设计、排水固结地基处理设计、深层搅拌桩(高压喷射法)地基处理(或防渗)设计、灌浆法防渗帷幕设计等;抽查答辩(口试)内容为设计中应知应会的基本理论知识及涉及工程施工的内容等。

平时形成性考核成绩第一学期占总成绩的50%,第二学期占总成绩的70%。

形成性考核每次考核结果教师及时向学生通报,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并对教师起到约束作用。

2.期末总结性考试:

(1)第一学期教学(考试课)采用闭卷笔试,百分制记分,主要考核需记忆的基本理论知识、施工技术及简单设计计算等,2小时,成绩占总成绩的50%;

(2)第二学期(考查课)采用开卷考试,5级分制记分,主要考核基本设计计算能力,2小时,成绩占总成绩的30%;

3.综合应用能力考核:

课程设计,即地基处理工程设计,是综合应用能力训练与考核的重要环节,采用设计过程中关键环节自我评价、组员评价和指导教师评价及最后答辩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强化过程管理与控制,促进能力与素质的培养。

采用5级记分制。

四、考试模式的实施与效果

《地基处理》课程考核方法的改革从2000年起在岩土与基础工程技术专业正式开始实施,该考试模式在98、99、00级三个年级五个班的教学中进行了试点,具体实施情况如下。

(一)地基处理课程课堂教学的考核

课堂教学的考核采用课内设计(50%~70%)+期末考试(50~30%)的方式。

这种考核方式不是简单的平时考核成绩与期末考试成绩比例的再分配,而是讨论式、答辩式、评价式、闭卷式的综合。

如前面的介绍,地基处理课程由六部分组成,每部分都有独立性,相互衔接的逻辑性不强。

这样,每完成一部分内容,教师布置一个针对性很强的设计作业,学生根据教师课堂所讲内容和推荐的相关参考书目,通过查阅图书馆的资料,如《地基处理手册》、《地基处理新技术》、《地基处理工程实例》等书籍及一些专业期刊,再运用专业基础课《土力学》、《工程地质学》、《钻孔工程学》的知识独立完成设计作业。

虽然只有一个题目,但答案不是唯一的,这就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对抄袭现象的发生起到了控制作用。

在学生上交设计之前,有一次公开的讨论课,讨论课上学生自己讲解、讨论、辩论设计内容。

如对某火电厂湿陷性地层进行地基处理,该工程可用换填法、土桩、灰土桩、CFG桩、强夯等处理方法。

学生自由的讨论、辩论过程,可使课堂上没有掌握的内容得到澄清,充分发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是对学生个性和创新意识培养的过程。

如其中的一个学生用换填法处理该地基时,联想到火电厂的工业废渣,提出了用工业副产品进行地基处理的方案,这对环保、工程造价都有积极的意义。

教师在讨论课中的主要任务是考核和对共性的问题作以讲解。

由于有激励机制,学生讲解、讨论、辩论都非常踊跃,很好地发挥了学生主观能动性。

课内设计作用的成绩由讨论、辩论、教师评阅给出,一次作业10分。

期末的闭卷考试主要考点为一些基本概念和必须记忆的专业术语。

(二)课程设计的考核

课程设计,即地基处理工程设计,是该专业综合提高部分的训练内容之一,设计题目与课内设计不同,主要来源于国内外典型工程,如三峡工程的帷幕、小浪底工程的边坡加固、上海金错大厦的基底加固等,经过十几年的积累已有八十多个题目。

以前是每人一题,在本次考试方法改革中作了如下改革:

1、重新审定设计题目,确保设计题目的质量,使学生通过课程设计真正达到把所学的课程得到综合应用。

2、成立设计组(每个题目四个人),这是符合实际设计组织的。

正常的设计工作也是一个集体完成的,有设计组的相互探讨和切磋,使学生敢于面对置疑,使设计工作做到完善,这也是培养学生协作精神、增强团队意识的训练方式,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要使设计能够得以更好地完成,客观的考核方式是必不可少的。

考核方式采用过程中关键环节自我评价、组员评价、教师评价及最后答辩评价相结合的考核方式。

设计完成后,每人要提交一份设计说明,评价自己在设计过程中承担和完成的任务及作用,自己给自己打分。

组员评价即对同组的其它三名同学作客观准确的定位和评价,并给出评分。

教师在评阅设计作业的过程中,主要针对设计作业的质量进行评价,不谈及个人情况。

答辩考核安排在教师评阅之后,每个同学都要回答教师或学生所提问题,从而进一步检验学生在设计作业过程中的贡献。

指导设计教师综合以上四个方面,给出学生最终的设计成绩。

以上的考核方式既有利于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又能够使设计工作得到根本的完善。

考核方式如图1所示。

图1课程设计考核实施简图

通过加强过程考核、讨论和答辩等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增强了学习的主动性、目的性及理论联系实际的观念,强化了创新意识和创造性设计能力的培养,提高了综合应用能力,同时培养了自学能力和团队精神及与人合作的能力。

如宋希贤同学在毕业实习过程中就牵头完成了北京活县某住宅楼的碎石桩地基处理工程设计,并用于工程实践;鲍志杰同学完成了长春某高校教学综合大楼的复合地基设计,受到到好评,其毕业论设计获得优秀;尤其突出的是学生毕业后上手快、进入角色早,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

教师教学思想的转变是考试改革的关键,同时还必须进行相应的教学方法改革,不能简单把这种方法理解为几道大作业代替了期末考试,没有极大工作量的投入是难以坚持下来的。

设计题目的确定既要能体现课程对能力培养的要求,又要为学生提供发挥其创造性的环境和空间,同时还要避免抄袭的可能。

(*该文发表在《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3期)

《基础工程》课程考试方法改革实践总结

(长春工程学院代国忠执笔)

《基础工程》是岩土与基础工程技术专业的一门主要专业课。

自1994年,《基础工程》课程开设以来,课程内容体系的改革与建设工作从未间断过,课程的教学大纲几经修订与完善,形成了按技术方法和按工程项目构建的两段式课程内容体系,加强了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

近年来探索了课程考试模式的改革,制定了《基础工程》课程考核改革纲要并进行了实施,取得了好的效果。

一、明确课程教学目标

(一)、需记忆、理解和学会应用的基本理论与技术方法

1、浅基础工程

(1)掌握浅基础的概念、构造类型及其适用范围和特点;

(2)掌握浅基础埋置深度的确定原则、刚性基础设计要点、柱下钢筋混凝土单独基础设计计算,浅基础下卧层的承载力和地基沉降量验算等。

2、桩基础工程

(1)掌握桩基础的概念、应用范围及桩基础的分类,常用桩的类型及其适用性;

(2)掌握钢筋混凝土预制桩(包括钢管桩)的主要沉桩方法及适用条件,沉桩设备选用、施工工艺技术等。

(3)掌握沉管灌注桩、干作业钻(挖)孔灌注桩、泥浆护壁钻孔灌注桩的施工工艺技术;了解夯扩灌注桩、爆扩灌注桩、斜桩及树根桩的施工方法与工艺技术。

(4)掌握竖向荷载下单桩受力性状、单桩与群桩的竖向承载力、桩基沉降计算、桩基水平承载力、承台设计与计算等桩基础设计内容。

3、地下连续墙

(1)掌握地下连续墙的发展概况、类型、应用范围及其特点;

(2)掌握抓斗、多头钻成槽机、双轮铣钻机、凿刨式钻机等地下连续墙施工机械的工作原理与应用情况;

(3)掌握地下连续墙的施工准备、成槽工艺、槽段连接技术、钢筋笼制作与吊放、混凝土的浇注等施工技术;

(4)了解地下连续墙“逆筑法”和“混凝土防渗墙”概念、应用及施工技术等。

4、沉井工程

(1)掌握沉井特点及发展概况、沉井的类型及应用等;

(2)掌握沉井的基本构造、施工技术及下沉过程中常见问题与处理措施等;

(3)掌握沉井刃角计算、沉井井壁计算、沉井封底计算、地基强度计算等。

5、降水工程

(1)掌握降水的目的与作用、主要方法、流砂概念等;

(2)掌握明沟排水的基本原理与应用、排水量计算等;

(3)掌握井点降水法的类型及适用条件,井点降水工程设计,降水工程施工等。

6、锚固工程

(1)掌握基坑支护锚固技术的分类、发展与应用、锚固技术的特点等;

(2)掌握水泥砂浆锚杆、树脂锚杆和土钉墙的加固机理、适用条件、设计计算、施工工艺技术、现场测试内容和应用情况等。

7、基坑支护工程

(1)掌握基坑支护的结构类型与应用情况,支护结构的受力与破坏形式等;

(2)掌握单层及多层支锚结构的设计计算、施工工艺技术等。

8、箱形基础

(1)掌握箱形基础构造、基底压力确定原则;

(2)掌握箱形基础基本设计步骤与计算方法等;

9、建筑结构荷载计算

(1)掌握建筑结构荷载的应用与组合,各类建筑荷载的取值;

(2)掌握车辆荷载、雪荷载、风荷载、地震荷载的计算方法等。

(二)、综合应用及工程设计与施工能力

1、对给定的各类实际建筑工程项目的任务、条件、设计要求及相关技术资料,要求学生能较系地运用所学的基础工程理论知识,进行基础工程设计和施工组织设计。

(1)工程设计包括:

基础工程方案的论证与选定,工程设计计算,规范的施工图,工程质量检测方法与指标等。

(2)施工组织设计包括:

工程概况,主要施工方法和主要施工机械设备的选用,施工准备,施工进度安排,施工平面布置,技术组织措施等。

2、能熟练地使用“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7-2002)与“建筑基坑技术规程”(JGJ120—99)有关基础设计和施工规范和标准及建筑绘图和机械绘图国家标准等。

3、学会用计算机进行工程设计,包括绘图、计算和文字处理。

4、加强外语能力的训练,如在工程设计中查阅原版外文资料、编写英文设计摘要等。

(三)职业素质的培养与评价

在《基础工程》课程教学中通过课堂教学、作业、辅导、设计、考核等环节对学生价值观、诚信、自动自发性、求实精神、自我管理与控制力、合作精神与沟通能力、创造性、兴趣广度及擅长等非智力素质进行培养,促进其健康的发展。

二、课程考试模式的建立

考核既是检查教学效果的手段,又是促进学生学习、实现教学目标的措施。

高职高专教育是培养一线实用型人才的教育,不但要求学生懂得一定的理论知识,更要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

《基础工程》是岩土与基础工程技术专业的主要专业课,其目的是培养学生掌握各种深基础与基坑支护方法的基本原理、适用范围与特点,具有合理选择建筑基础与基坑支护方案的初步能力,并具有基础工程常用方法的设计计算、组织施工、工程施工组织设计与管理的能力。

但长期以来,课堂教学考核以单一的闭卷形式为主,课程设计采用教师评阅的方式考核,过分偏重于知识的考核,与培养目标严重脱节;另一方面忽视了平时形成性考核的督导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没有很好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严重制约了学生综合应用能力与素质的培养。

所以,我们从01年开始,在岩土与基础工程技术专业进行了《基础工程》课考试改革试点。

通过两届学生的考试改革实践,构建了以考核知识的应用、技能与能力水平为主的,平时的形成性考核与期末的总结性、鉴定性考试并重的,由多种考核方式构成、时间与空间按需设定的综合考试与多次考核综合评定成绩的课程教学考试模式,强化了过程考核的督导作用和应用能力的考核,促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及工程技术应用能力培养。

该考试模式的具体构成是:

1.平时形成性考核:

采用教学过程中课内设计作业和抽查答辩(口试)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考核。

可参考的设计作业有:

浅基础设计计算、桩基础设计计算、井点降水设计计算、锚固工程设计计算、基坑支护工程设计计算、不同建筑工程的基础工程设计计算等;抽查答辩(口试)内容为应知应会的基本理论知识点以及工程实际的应用情况等。

平时形成性考核成绩占第一学期总成绩的30%,占第二学期总成绩的50%。

形成性考核每次考核结果教师及时向学生通报,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并对教师形成约束。

形成性考试重在学习过程中的质量监控与促进学习,同时避免了一次考试定优劣的弊端,其效果较为明显。

2.期末总结性考试:

(1)第一学期教学(考试课)采用闭卷考试,百分制记分,主要考核基本理论知识、施工技术及简单设计计算等,考核时间2小时,成绩占总成绩的70%;

(2)第二学期(考查课)采用开卷考试,五级分制记分,主要考核设计计算能力,考核时间2小时,成绩占总成绩的50%;

3.综合应用能力考核:

课程设计,即基础工程工程设计,是综合应用能力的训练与考核环节,根据设计期间的表现、设计完成质量和答辩成绩等综合评定设计成绩,采用五级分制记分。

三、考试改革实施与效果

《基础工程》课程考试改革在岩土与基础工程技术专业99级、00级进行了实施,受到学生的欢迎,同行的肯定,取得了好的效果。

具体实施情况如下:

(一)形成性考试的实施

在第一阶段按技术方法实施《基础工程》课程教学中,每章内容讲授之后,布置一定数量的课内设计作业及思考题,并安排2—3次抽查口试,以加大形成性考试广度与深度,促进和引导学生学习,了解学生对基本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抽查口试内容为应知应会的基本理论知识以及在工程实际中的应用情况等。

课内设计作业主要有:

浅基础设计计算(3道题)、桩基础设计计算(2道题)、井点降水设计计算(3道题)、锚固工程设计计算(4道题)、基坑支护工程设计计算(5道题)、箱型基础设计计算(2道题)等。

设计作业全批全改,每次按百分制记分,并向学生反馈。

抽查口试的具体做法是:

在口试前学生当场抽取口试题,进行10分钟思考准备,然后回答问题。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问题情况给出抽查口试成绩。

第一阶段基本理论教学阶段的平时考核成绩由上述各种考核成绩综合评定,占学期总成绩的30%。

在本课程教学第二阶段是按工程项目组织课程内容体系,是实施综合提高教学阶段。

在该阶段工程案例分析教学过程中,围绕工程设计作业安排三次工程设计讨论课,主要是一般民用建筑基础、深基坑工程、高层建筑深基础等典型工程。

该课程采用的案例教学与讨论式相结合作法,共安排12学时,每4学时为一单元,其中用2学时就典型工程实例的设计条件、方案选择、设计结果及施工技术方案等进行剖析,然后布置相应的设计题目按4人一组利用课余时间通过讨论初步完成;再用2学时在课堂就工程设计方案选择的技术可行性与经济合理性等分组进行介绍、相互提问、答辩,课后修改完善设计。

课堂讨论由任课教师主持,要求学生充分准备,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积极发言与辩论,紧扣主题。

每次方案讨论结束时,教师都做出总结。

最后,教师根据学生完成的初步方案,课堂上的讲述、提问与答辩情况,及最后完成的成果评定成绩。

该成绩为第二阶段工程案例教学阶段的平时成绩,占学期总成绩的50%。

(二)总结性考试的实施

本课程第一阶段基本理论教学阶段总结性考试采用闭卷笔试形式考核,百分制记分,主要考核基本理论知识、施工技术及简单设计计算,重点为桩基础工程、地下连续墙工程、沉井工程、降水工程、锚固工程、基坑支护工程等内容。

考核成绩占总成绩的70%;试卷客观试题约占60%,由教师集体阅卷,评卷客观、公正,考试成绩符合正态分布。

第二阶段工程案例教学阶段采用开卷考试,五级分制记分,主要考核基础工程的设计计算能力和工程应用能力,占总成绩的50%。

(三)课程设计考核的实施

课程设计既是综合应用能力与工程素质的训练环节,也是对学生综合应用能力与工程素质的考核环节。

因此,课程设计题目采用多年来收集的国内真实工程,每班一人一题,设计内容主要是工程设计方案选择与优化、施工技术方案的选择与优化等。

教师根据设计过程中的表现、各阶段设计完成质量和答辩等综合评定成绩。

答辩采用学生自述10分钟、指导教师和学生共同提问的方式进行。

设计成绩采用五级分制。

该考试模式通过两届学生的试验,克服了过去单一闭卷考试方法一考定优劣的弊端,强化了综合应用能力与素质的考核,发挥了考试的督导作用,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取得了好的效果。

具体表现在如下几方面:

1、以考核知识的应用、技能与能力水平为主,平时形成性考核与期末总结性考试并重,多种考核方法多次考核的课程教学考试模式导向作用明显。

试点中发现学生的学习风气有了明显的转变,不但注重了平时的学习,而且注重理论知识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

不少学生认为这样可促进平时的学习,不用再把期末考试看的那么重,减轻了考试的压力,而且有利于他们创造性的发挥。

当然有的学生还提出希望进一步加大平时考核的比例。

2、学生对《基础工程》课程的基本理论掌握的比较扎实,专业技能及应用能力较强。

通过每月一次的课堂教学情况问卷调查及实践教学环节的调查表明,大多数学生对《基础工程》教学是比较满意的,满意率大于85%以上。

尤其在该课程第二段采用案例分析与课堂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深受学生欢迎,学生发言热烈,充分调动了学习积极性,教学效果明显。

通过课程设计及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可以看出学生对《基础工程》课的内容掌握的好,专业技能和综合应用能力强,如姚伟峰等同学03年在苏州岩土工程公司进行毕业实习时,为实习单位完成了桩基础工程设计,受到单位的赞誉等。

3、《基础工程》课程考模式的实施促进了教学方法的改革。

该考试模式的核心是促进学生应用能力的形成和评价学生应用能力的水平,并在“基础工程课程考核纲要”中对教学目标有明确的要求,对考试方式方法有明确的规定。

因此,教师为了实现技能、能力培养目标,必然要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

在该课程的教学中,我们为了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采用了“精讲多练、课堂讨论、实例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文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