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史清代讲义.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844492 上传时间:2023-02-07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1.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古代文学史清代讲义.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中国古代文学史清代讲义.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中国古代文学史清代讲义.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中国古代文学史清代讲义.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中国古代文学史清代讲义.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古代文学史清代讲义.docx

《中国古代文学史清代讲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代文学史清代讲义.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古代文学史清代讲义.docx

中国古代文学史清代讲义

清代文学

【字号:

大中小】【背景色】第九编清代文学章节名称:

清代文学概述授课时数:

1教学目的和任务:

对清代文学的整体状况有基本的了解教学重点和难点:

清代前期的两个重要思潮:

重实与感伤及其在文学中的体现教学方法:

讲授,教学过程(内容、方法、步骤)

第一节社会概况明代末年,李自成等人领导的大规模农民起义推翻了明王朝。

由于农民起义军的各种局限,给了居住在东北地区的满洲族政权入主中原的机会。

公元1644年,已称帝建国的清朝统治者在明朝降将吴三桂引导下入主中原,定都北京建立了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

清王朝建立后,用40年时间逐步完成了对全国的军事征服,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制度。

为巩固政权,采取了恢复生产、安定社会的措施。

到了康熙20年(公元1681年)社会经济有了明显发展。

到乾隆年间,耕地面积比顺治年间增加了一倍,农业生产技术和单位面积产量都有较大提高。

当时华北和江南最为繁华,两湖、两广、四川也得到开发。

手工业和商业比明代更为发达,苏州、杭州、扬州、江宁、广州、汉口、北京已成为规模很大的工商业城市。

这一时期社会繁荣,被称为“康乾盛世。

从康熙末年开始,伴随着经济的繁荣,统治阶级也日益腐朽,土地兼并也加速进行。

特别是乾隆后期,官僚、贵族、富商、地主豪绅掠夺了大量土地,积聚了巨额财富,朝政日趋腐败,贪污成风,人们的不满情绪越来越高涨。

到了嘉庆道光年间,农民起义和少数民族起义相继发生,清王朝陷入了严重的政治危机。

道光20年(公元1840年)爆发了鸦片战争,中国由一个封建社会演变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

文学史上沿用了历史学的分期,习惯于将此前的称为古代文学,此后的称为近代文学。

第二节文化与学术概况

从清初到鸦片战争的近二百年间,文化领域内的斗争也很尖锐。

清王朝为了控制人们的思想,竭力推崇程朱理学,定都伊始便尊孔崇儒。

读书人参加科举考试用八股文,取《四书》《五经》命题,只能用朱熹等人的著作阐述经义,使宋代理学成为清代的官方哲学。

清政府还下令编篡多种卷帙浩繁的辞书、总集、丛书和类书,先后编篡了《康熙字典》《渊鉴类函》《佩文韵府》《古今图书集成》《全唐诗》《四库全书》。

《四库全书》收经史子集典籍三千四百馀种,近十万卷,为我国古代文化典籍的一大总汇。

以现在的眼光看清代的图书大整理有三个作用:

第一,拉拢和控制了大批学者,当时的许多学者都是常年埋头故纸堆不问世事。

第二,对全国的图书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检查,并且命令各地查缴“违碍“书籍,然后销毁。

从这个角度看这是文化专制造成的图书厄运。

第三,使古代图书典籍得到整理和保存,也方便了学者研究和使用。

清王朝还大兴文字狱,案件之多,株连之广,惩治之残酷,超过历史上任何一个朝代。

有些案件牵连到几百人甚至上千人。

使知识分子不敢批评朝政,写诗作文都有顾忌。

在清政府大力倡导整理古代文化典籍与大兴文字狱的双重影响下,在学术上形成了乾嘉学派。

乾嘉学派又称乾嘉朴学,朴学即质朴之学,与明代“空谈心性”“束书不观,游淡无根”的学风相对。

它的渊源是汉学,汉儒治经最重名物训诂。

它的近源是顾炎武经世致用的学术思想。

主张从文字、音韵、训诂入手,求得对儒家经典的理解。

到康熙末年,考证之学代替了经世之学,学者们由考经而考史,在诸如文字、金石、音韵、训诂、舆地、天文历算、典章制度、古籍考证、注疏、校勘、辑佚、辨伪、目录等领域,长期进行窄而深的研究。

这些研究对整理保存古代典籍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在中国学术史上占有一定的历史地位。

但总的看来,却只是做了学术研究的基础工作,脱离现实的倾向导致缺乏思想理论的建树。

第三节清代文学概况清代是我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也是古代文学的大总结时期。

这一时期,各种文体都很繁荣,文学流派众多,文学理论也比前代有所突破,呈现全面繁荣的局面。

1、清诗概况。

清初诗人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抗清爱国志士,如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他们的诗表现了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与民族气节。

另一类是仕清又忏悔者,如钱谦益、吴伟业,他们的晚年在痛苦中度过,思想矛盾都表现在诗中。

康熙年间的诗坛领袖王士祯创立神韵说,影响极大。

乾隆年间的袁枚创性灵说,沈德潜创格调说,翁方纲创肌理说,他们的创作和理论都有各自的特点。

2、清词概况

清代的词人、词作、词论均多于前代,被称为文学史上的“词之中兴”。

以陈维崧为宗主的阳羡词派、以朱彝尊为领袖的浙西词派、以张惠言为代表的常州词派、以及被称为“北宋以来,一人而己”的纳兰性德,在词创作方面都极有建树。

3、清散文概况清初散文沿着明代“唐宋派”的路线向前发展,如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等学者主要写经世致用之文。

另外较重要的散文作家有侯方域、魏禧、汪琬都较有成就。

康熙至乾隆年间产生的桐城派,是清代规模最大、影响最大的散文流派,它的代表人物是方苞、刘大槐、姚鼐,他们的古文理论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

清代的骈文在乾隆时期得到复兴,以阮元为代表的文笔派为文尚骈尚偶,为骈文力争正统地位。

经过论争产生了不拘骈散之论。

4、清戏概况

清代戏剧作家作品数量都十分可观。

杂剧数量1300种左右,传奇数量约在1100种左右。

杂剧数量虽多于传奇,但清代戏剧的成就主要体现在传奇方面,而又以清初传奇为重头戏。

清初传奇创作主要有三种流派:

以李玉为首的苏州派,其身份和作品都具有较强的市民色彩;以吴伟业、尤侗为代表的文人派,其作品有较强的案头化倾向;以李渔为代表的形式派,他们讲究戏剧的娱乐功能和形式技巧。

在此三派之后,代表清代戏剧最高成就的是被称为“南洪北孔”的历史剧作家洪昇的《长生殿》和孔尚任的《桃花扇》。

清初以后,戏剧创作的质量急转直下,乾隆时期的杂剧传奇多平庸之作,只有蒋士铨的传奇和杨潮观的杂剧有较高的价值。

李渔还就明代传奇的得失,总结出一套系统的编剧和表演的理论,在《闲情偶寄》一书的“词曲部”“演习部”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5、清小说概况

小说创作的繁荣代表了清代文学的主要成就。

从数量来看,据《中国通俗小说总目提要》和其他材料的统计,清代白话通俗小说的数量大约在400种左右;据《中国文言小说总目提要》,清代文言小说数量大约在500种左右。

这个数字超过明代,居历代之首。

从题材类型看,白话小说在明代历史演义、英雄传奇、神魔、世情四大小说类型的基础上,又衍变出才子佳人小说、才学小说、讽刺小说、公案小说等新题材。

文言小说在志怪、

志人、传奇等传统类型的基础上形成了“剪灯系列”“虞初系列”、拟唐传奇系列。

各种题材

的小说异彩纷呈,百花齐放。

到清代,文人独立创作的小说已十分成熟,一些优秀作家认识生活和概括生活的能力都有很

大提高,产生了《聊斋志异》《红楼梦》《儒林外史》等小说史上的颠峰之作。

章节名称:

清前期诗文与词

授课时数:

4

教学目的和任务:

使学生对清初诗文与词有深入理解。

并掌握抗清与仕清文人特点。

教学重点和难点:

杜丽娘情欲觉醒与时代审美思潮的呼应

教学方法:

讲授,

教学过程(内容、方法、步骤)

第一章清前期诗文与词

第一节清前期政治、经济和文学概论

(一)满族建立清王朝后,对汉民族进行残酷镇压,民族矛盾加剧,清初四十多年民族反抗的斗争连绵不断。

(二)满族经济带有浓厚的奴隶制残余,进入汉族地区后,把已进入后期的封建经济拉向农奴制经济,三次圈地运动,允许奴隶存在,使农业、手工业和商业遭到严重破坏。

(三)康熙时,停止圈地,实行科举,开设学校,缓和了矛盾,使封建经济得到恢复。

(四)清前期是战乱和恢复时期,文学反映了时代的特点。

诗文、戏曲和小说都存在着强烈的反抗民族压迫、阶级压迫的内容。

第二节遗民诗人

(一)清初的遗民诗人亲身参加了反抗民族压迫的抗清斗争。

他们所写下的诗文富有强烈的战斗性和现实主义精神。

以清初启蒙主义思想家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为代表,从文章内容上抨击晚明散文的空疏,强调文章的社会功能,因他们又是著名学者,所以被称为“学人之

文”。

1、顾炎武的生平著作和文学主张:

参加抗清的保卫战,文学上主张创作的目的为“经世致

用”“明道救世”,反对摹拟。

他在《与友人书十七》中说:

“君诗之病在于有杜,君文之病

在于有韩欧。

有此蹊径于胸中,便终身不脱依傍二字,断不能登峰造极。

讲解:

《精卫》

2、黄宗羲生平著作:

其父黄尊素是东林党重要人物,被阉党迫害致死。

明亡后抗清十余年。

失败后,隐居乡间,讲学著书。

尖锐批判封建政治,提出“工商皆本”,带有初步民主主义

思想。

讲解《原君》

《原君》反映了黄宗羲的思想和文风,鲜明有力地向封建社会最高统治者皇帝挑战,向封建

国家体制、封建伦理道德观念挑战,可见其学说的民主精神与不屈的斗争精神。

3、王夫之生平著作和文学主张:

哲学上倡导唯物主义;历史观主张进化论;文学上反对复古,主张创新,反对创作上的形式主义,重视创作的思想内容。

第三节清初入仕诗人

真正主宰清初诗坛的是入清后入仕的诗人钱谦益、吴伟业,这些诗人常为自己的政治选择而

懊悔,后半生多是在矛盾与痛苦中度过。

在文学上能兼融并蓄,有较高的艺术水平。

(一)钱谦益,曾任明礼部侍郎、南明弘光朝任礼部尚书。

后率先降清,又辞官抗清。

明清

之际沧桑巨变和自己的污点成了他诗的素材。

其为诗主张学宋,又能兼融唐人诗歌之长,汇

唐宋诗风为一炉,形成“情真而体婉,力厚而沉思,音雅而节和,味浓而色丽”的特色。

被称为清初江左三大家之首。

讲解《后秋兴之十三》这首诗技巧圆熟,语言沉郁,极富形象性、暗示性,代表了他后期诗歌的最高水准。

(二)吴伟业,明崇祯时官左庶子,明亡后被迫仕清,任国子监祭酒,一年后辞归。

经历与钱谦益略同,在文学观念上却不同,他取法唐诗又能吸收宋诗之长。

他早年的诗华艳绮丽,藻采风流;明亡后苍凉凄楚,风骨遒劲。

讲解《圆圆曲》“梅村体”此诗写明末清初之巨变,真实深婉,故有“一代诗史”之称。

第四节清初三大家清初散文另一派以侯方域、魏禧、汪琬为代表,主要从文章风格上力戒晚明文章的纤佻,恢复唐宋散文的传统,被称为“文人之文”,号称“清初三大家。

(一)侯方域在清初三大家中较突出,他追随唐宋八大家和司马迁的文风,讲究文章的气势和生动,一些传记文如《李姬传》、《马伶传》、《任源邃传》都能写出人物性格和生动的情节,其中不乏传奇小说笔法,人称“以小说为古文辞”

(二)魏禧认为“文章之能事,在于积理”。

“积理”就是观察和认识生活。

其文章受《左传》、苏洵影响,叙事简洁而又传神。

《大铁椎传》记叙一身怀绝技而又不为世用的侠客,文章细腻、生动。

(三)汪琬论文主张明于辞义,合于经旨,博观约取,归于雅驯。

他的观念比较传统,但文章长于叙事,文字朴实,《江天一传》记事简要,刻画性格鲜明,历来被人称颂。

第五节“南施北宋”与“南朱北王”“南施北宋”指施闺章与宋琬,他们比较关心现实生活和民间苦难。

施的诗风冲淡闲远,较多文人高雅格调;宋的诗风雄深磊落,怨而不怒。

王士祯自钱谦益去世后,成为一代诗坛盟主。

提出了影响一代诗人的“神韵说”,其实质是力图摆脱政治等社会性因素对诗歌的干扰,而更多注重诗歌本身淡远清新、含蓄蕴籍的境界,强调诗歌的陶情冶性的娱乐功能。

他竭力推崇王、孟诗风,作品也以描写山水景色和个人情怀为主,其诗多七言绝句。

讲解《秋柳》、《秦淮杂诗》朱彝尊的诗以学力、辞藻见长,用笔雄健。

早期的诗多叹息故国沦亡,感慨民生疾苦,后期格调平和闲雅。

其诗由唐入宋,比较鲜明地反映了清初诗坛演变的趋势。

第六节清前期的词明末清初词坛。

以陈子龙为首的云间词派作品,于风流婉丽之中寄托了历史兴亡之感。

同时期的王夫之、屈大均、钱谦益、宋琬等人虽政治立场各不相同,但词作中蕴含的兴亡之感和凄楚之情多相类似。

但真正开创清词风气,使之中兴的却是以陈维崧为首的阳羡词派和朱彝尊为首的浙西词派,以及自成一家的纳兰性德。

(一)陈维崧学识渊博,才情纵横,长调小令,均能运用自如。

一生填词1800余首,“古今

词人无出其右”。

其词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师法苏辛,使豪放词大放异彩。

他在词创作上打破传统束缚,以现实题材入词,以重大社会问题入词,扩大了词的表现领域。

创立阳羡词派。

讲解《点绛唇》《醉落魄》

(二)朱彝尊与陈维崧的词风明显不同,推举姜夔、张炎等婉约词风,认为“清空”是词的最高境界。

注重格律技巧。

创立浙西词派。

讲解《卖花声》《解佩令》

(三)顾贞观与陈维崧、朱彝尊被称为“词家三绝”,他以词代书写给朋友的《金缕曲》看似平淡,细品却如惊涛骇浪,用情深婉,是词中杰作。

讲解《金缕曲》

(四)纳兰性德是位感情丰富,才华横溢的词人,王国维对他评价甚高,说他是“北宋以来,一人而已”,梁启超认为他的词“直追后主”。

尤其是他悼念亡妻词写得哀感幽绝,感人至深。

讲解《金缕曲》《蝶恋花》

章节名称:

清初戏曲与《长生殿》《桃花扇》

授课时数:

2

教学目的和任务:

使学生了解清初戏曲成就及戏曲理论的发展。

教学重点和难点:

《长生殿》与《桃花扇》主题之辨析

教学方法:

讲授,

教学过程(内容、方法、步骤)

第二章清初戏曲与《长生殿》《桃花扇》

第一节清初戏曲概述

清初戏曲的数量少于中期,但却达到了清代戏曲的高峰。

传奇数量虽少于杂剧,但艺术质量却超过杂剧。

所以清初的传奇代表清代戏曲的最高水平。

清初戏曲创作有三个流派:

(一)以李玉为代表的苏州派,其作者身分和作品都具较强的市民色彩。

李玉早期《一笠庵

四种曲》,包括《一捧雪》、《人兽关》、《永团圆》、《占花魁》,被称为“一人永占”。

《清忠谱》写苏州市民反对魏忠贤党羽的真实事件。

《千钟禄》写巨大的历史变动给人们带来的失落感。

苏州派作家朱素臣的《十五贯》系改编宋话本,广为流传。

(二)以吴伟业、尤侗为代表的文人派,其作品有案头化倾向。

吴伟业的《秣陵春》、《通天

台》、《临春阁》多是抒发亡国之悲。

尤侗的《读离骚》、《桃花源》、《吊琵琶》都是借前人故

事抒写怀才不遇的情怀。

(三)以李渔为代表的形式派,他们讲究戏曲的形式技巧,以戏曲的娱乐功能为最高目标。

李渔作剧10种,几乎全部是婚恋故事,大量运用偶然性、意外性、误会、认错、逆转等手法。

第二节《长生殿》

(一)洪升的生平、著作

1、一生贫苦,没有出仕,政治上受到两次打击后,隐居原籍,寄情山水。

2、先后师事诸名家诗人,学众家之长,有诗集留世。

戏剧创作现流传的有《四婵娟》和《长生殿》。

(二)《长生殿》的思想

1、《长生殿》的故事是一历史题材,见于史传,流传于民间,历代文人进行创作,思想倾向各有不同。

2、对《长生殿》的主题思想认识不一,或说歌颂爱情,或说讽刺罪恶,或说思想混乱,或说双重主题,众说纷纭。

3、作品的主线是描写李隆基和杨玉环二人爱情的悲剧,作家笔下的主角既是帝王妃子,又是在传说基础上创造出的理想人物,有浓重的浪漫主义色彩。

4、作品也揭露了唐王朝政治的腐败,这是全剧的一条副线,是作为李、杨爱情的背景去描写的。

一方面是李、杨二人寄情声色造成的后果,一方面又是导致他们二人悲剧的直接原因。

第三节孔尚任和《桃花扇》

(一)孔尚任的生平著作

1、孔尚任的一生可分两个时期:

前期对清王朝感恩戴德,怀有效忠报国的抱负;后期感受到民族压迫和阶级压迫的深重,写下不少反映现实、抒发不平的诗文。

2、《桃花扇》演出后,遭到打击,罢官归里。

3、诗文与戏剧创作。

有诗文集《石门山集》、《湖海集》,传奇《小忽雷》。

(二)《桃花扇》的思想

1、作品“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

通过李香君、侯方域的爱情故事,反映了南明王朝的兴亡。

抒发了历史兴亡与人生虚幻的感慨。

2、作品揭露了南明王朝皇帝昏庸,奸臣专权残暴的罪恶。

揭示出这一小朝廷灭亡的原因。

3、作品以悲壮的心情歌颂了英勇抗战、壮烈牺牲的民族英雄史可法,痛斥了屈节投降的民族败类。

4、歌颂了李、侯二人坚贞不渝的爱情和他们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精神。

分析侯方域和李香君形象。

5、剧本没揭示出明王朝灭亡的根本原因。

结尾的消极思想。

(三)《桃花扇》的艺术特色

1、作者实地调查,搜集资料,剧中涉及的大事和人物基本上都是真人真事,但作者又“稍有点染”,进行艺术加工,做到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完美统一。

主要人物李香君形象塑造非常成功。

2、结构与构思独具匠心,以一把扇子贯穿全剧,既有象征意义,又在结构上起到穿线的作用。

第四节李渔的戏曲理论

李渔的小说、戏曲都有成就,但影响最大的是他的戏曲理论。

在《闲情偶寄》中有详尽阐述。

(一)强调剧本创作的“舞台性”,最重演出效果。

“手则握笔,口却登场”

(二)强调剧本创作的创新性“脱窠臼”“戒荒唐”“审虚实”

(三)重视剧本结构,“立主脑”“减头绪”“密针线”。

(四)“贵浅显,戒浮泛“的语言。

(五)精当的宾白与自然的科诨。

章节名称:

清初的白话小说

授课时数:

1

教学目的和任务:

了解清初白话小说概貌及其在小说史上的传承作用。

教学重点和难点:

清初白话小说的历史地位

教学方法:

讲授,教学过程(内容、方法、步骤)

第三章清初白话小说

第一节《水浒》续书三种

明代小说的巨大成就影响了清初文人,出现了大量续书。

有两种情况一是仿造,一是假借原

书人物,另行结撰故事。

较为出色的是《水浒》续书。

(一)陈忱的《水浒后传》完全否定了梁山好汉接受招安的结局,写征方腊后,宋江、卢俊

义死去,梁山旧头领重新占山据水,反抗官府,后在李俊领导下到海外创业。

不但揭露了尖

锐的社会矛盾,还借抗金的历史,总结明忘的历史教训。

(二)青莲室主人的《后水浒传》以写“水浒”为名,实写南宋杨幺洞庭起义。

该书承接宋

江被毒死情节,通过罗真人指出宋江、卢俊义又下界转生为杨幺、王摩。

以此表现起义将士百折不挠的斗争精神。

(三)俞万春的《荡寇志》与上两部续书不同,写梁山好汉没有受招安、征方腊等情节,而是被诛杀殆尽。

主旨是"尊王灭寇”维护封建统治。

第二节《醒世姻缘传》和才子佳人小说

《醒世姻缘传》在题材上继承《金瓶梅》以家庭生活反映社会问题的传统,其一夫五妻争宠

的模式也照搬。

但它突出了社会人生的幻灭感。

才子佳人小说是以青年男女爱情婚姻为题材的小说,在清初蔚为大宗。

它的情节多为固定模

式:

一见钟情,私定终身,拨乱离散,及第团圆。

总的倾向是存情去欲。

这种倾向一方面是对明末主情思潮的修正,另一方面又对《红楼梦》的创作提供了正反两方的经验。

著名作品

有《玉娇梨》、《平山冷燕》、《定情人》。

章节名称:

蒲松龄和聊斋志异

授课时数:

2

教学目的和任务:

让学生全面了解《聊斋》的思想内容与艺术成就,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教学重点和难点:

《聊斋志异》中狐鬼形象的文化内蕴

教学方法:

讲授,

教学过程(内容、方法、步骤)

第四章蒲松龄和《聊斋志异》第一节蒲松龄的生平著作

(一)生于清贫的书香之家,一生贫苦不得志,深切体会到社会的罪恶和下层人民生活的痛苦,这些为他的创作打下深厚的生活和思想基础。

讲解《聊斋自志》

(二)著作丰富,诗、词、文、戏剧、小说、俚曲各种形式都有创作。

(三)诗、文除应酬之作外,不少诗文揭露了封建官吏、地主豪绅盘剥荼毒人民的罪行和科举制度的弊端。

(四)俚曲韵白相间,是供民间艺人说唱的作品,思想性强,艺术上有独自的特色。

(五)《聊斋志异》和版本。

蒲氏生前无资刻印,已有抄本流传,现存作者手抄本上半部。

隆16年铸雪斋抄本。

今存最早刻本为乾隆31年赵起杲所刻青柯亭本。

吕湛恩、何垠的注本,但明伦的评本。

上世纪60年代张友鹤整理出会校会注会评本。

第二节《聊斋志异》的思想

(一)揭露权贵、豪绅欺压、凌辱下层人民的罪恶,颂扬反抗压迫,不畏强权的英勇斗争精神,

表现了作者进步的民主主义思想,如《席方平》、《促织》、《梦狼》、《红玉》、《石清虚》等。

讲解《席方平》、《促织》

(二)抨击科举制度的种种弊端和封建文人为猎取功名而不顾廉耻的丑行。

如《考弊司》、《司文郎》、《于去恶》、《王子安》等。

(三)歌颂青年男女反对封建婚姻,冲破礼教束缚,追求自由、美好爱情的斗争精神。

对忘恩

负义,玩弄女性的劣行给予无情鞭笞。

如《连城》、《王桂庵》、《公孙九娘》、《鸦头》、《瑞云》、

《细侯》、《窦氏》等。

(四)富有深刻意义的寓言式小说和公案小说。

如《劳山道士》、《武技》、《胭脂》等。

第三节《聊斋志异》的艺术特色

(一)以传奇笔法表现志怪内容。

他创造的花妖狐鬼都有寓意,是象征性的文学意象。

(二)以丰富奇异的文学想象创造了一个幻想世界,借花狐鬼怪曲折地反映了人类社会的现

实。

(三)人物千姿百态,性格各有不同,以细节描写突出人物特点。

同类人写出差异,刻画出人物复杂的性格特征。

(四)委婉曲折的故事情节。

作者巧于使用“关子”,运用伏笔、悬念,使每篇故事情节变化多端,出人意料,收到强烈的艺术效果。

(五)基本规范的文言,叙述语言简洁洗练,人物语言灵活多样。

第四节《聊斋志异》的馀响

(一)仿效的有沈起凤的《谐铎》和邦额的《夜潭随录》、长白浩歌子的《萤窗异草》、袁枚

的《子不语》。

(二)受到影响而抗衡的有纪旳的《阅微草堂笔记》、屠绅的《六合内外琐言》、俞樾《右台

仙馆笔记》。

(三)《聊斋志异》与《阅微草堂笔记》异同。

二书均为文言短篇小说,作者的小说观相近,但艺术追求相反。

一个追求奇情幻彩、华美典雅;一个追求平实简淡、朴实无华。

章节名称:

吴敬梓和《儒林外史》

授课时数:

2

教学目的和任务:

使学生认识到《儒林外史》对封建礼教与八股取仕的讽刺与抨击。

教学重点和难点:

杜丽娘情欲觉醒与时代审美思潮的呼应

教学方法:

讲授,

教学过程(内容、方法、步骤)

第五章吴敬梓和《儒林外史》

第一节吴敬梓的生平、思想

(一)出身于名门望族,经历了家庭由鼎盛到败落,由富贵荣华到穷困潦倒的过程,对世态的炎凉、社会风气的卑劣深有感受。

(二)出身于科举世家,对功名由热衷到厌弃的经历,使他对科举制度的腐朽、封建文人的丑行有深刻的认识。

(三)交游广泛,结交形形色色的知识分子,为创作打下基础,积累了素材。

《儒林外史》所传人物,大都实有其人。

(四)《儒林外史》的创作和版本。

第二节《儒林外史》的思想

(一)作品批判的矛头指向科举制度,让人看到科举是束缚知识分子的绳索,八股制艺是禁锢儒生思想的愚民术,毒害了读书人的灵魂,败坏了社会风气。

(二)作品批判的矛头指向程朱理学,让人看到程朱理学是杀人不见血的刀子,封建纲常伦理是骗子哲学。

(三)作品批判的矛头指向官场和社会的一些角落。

(四)作品歌颂了叛逆精神,塑造了理想人物,表现了作者初步民主主义思想和对理想的积极追求。

(五)作品的局限在于作者中虽看到了社会的黑暗,但并没找到出路。

第三节《儒林外史》的艺术特色

(一)杰出的讽刺艺术:

作者创作态度是严肃的,观察认识是深刻的,对讽刺的不同对象持不同态度,运用对比和揭示矛盾的言行暴露原形;通过细节描绘和情节的逆转增强讽刺效果。

(二)被讽刺人物的喜剧行为背后,几乎都隐藏着深刻的悲剧内涵。

(三)独特的结构。

没有设置贯穿全书的中心人物和情节,而是分别以一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