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夏天里的成长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
《初中语文夏天里的成长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语文夏天里的成长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初中语文夏天里的成长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夏天里的成长》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品味语言,理解生长的含义,领悟深刻的道理。
教学重点
1.理解生长的含义。
教学难点
2.领悟深刻的道理。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
观看《植物生长过程》的视频,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观看视频,能够很快引领学生进入本课的学习情景中,让学生们切实感受到了夏天植物生长特别快,为下面的学习营造了一个良好的氛围。
师:
同学们看的这么专注,你的感受是什么?
(2人)
师:
是啊,夏天的植物生长很快。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梁容若的文章《夏天里的成长》,看看写了什么?
用一句话来概括。
(屏显)大声朗读课文
(屏显)夏天是万物迅速生长的季节。
师:
这就是本文的中心句。
【设计意图】通过观看视频和朗读文本,学生们对于内容是有了一定的了解。
引导学生学会从文中找出中心句,从中心句中找出关键词再次引导学生理解文本,从而支撑课堂。
(二)关键词一:
万物
(屏显)夏天是万物迅速生长的季节。
师:
先来聊一聊万物,围绕中心,文章列举了什么事物?
请同学们再读课文,边读边划并尝试分类。
万物:
绿蔓、竹子、高粱、苔藓、小猫小狗小鸡小鸭、草、树木、山、稻秧、甘蔗、地、水、瀑布、河、铁轨、柏油路、人
植物、动物---有生命
山、水、地、铁轨、柏油路---无生命
人
【设计意图】找出中心句后,让学生在文中找到“万物”都有哪些,并且作者是按照一定的次序写的,从植物到动物,从有生命到无生命再具体到人。
领会文章中所有的材料都要围绕中心进行安排的道理。
(三)关键词二:
生长
(屏显)夏天是万物迅速生长的季节。
抓关键词认真研读2-3段
师:
我们再聊一聊生长吧。
文中哪句话最能具体夏天生长的特点?
屏显:
“夏天的长是飞快的长,跳跃的长,活生生的看得见的长。
”
师:
这句话中哪几个词语最突出表现特点?
指导:
“飞快”-----强调了长了速度
“跳跃”什么意思?
你能表演一下吗?
------强调了长的幅度
“看得见”----强调了长的样子。
指名读、齐读:
-------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从词语和标点符号两个方面,理解生长的特点是迅速。
意在让学生明白,分析文本除了抓关键词语之外,标点符号的运用也是一个重要的分析角度。
过渡:
除了这个句子,还有很多具体描写万物迅速生长的地方。
认真研读2-3段。
模仿这个句式,边读边划边做批注。
屏显:
比如,“那豆棚瓜架上的绿蔓,一天可以长出几寸”,从“一天”和“几寸”中看出绿蔓生长速度之快。
“一寸是多长啊?
”“2寸呢?
”“3寸呢?
”
预设屏显:
1一夜多出半节……
2昨天是苞蕾,今天是鲜花,明天就变成了小果实。
(指导朗读)
过渡:
这是有生命的植物和动物,在迅速生长。
那些无生命的事物也在迅速生长。
你看,(指向第三段)
3屏显:
草长,树木长,山是一天一天地变丰满。
稻秧长,甘蔗长,地是一天一天地高起来。
水长,瀑布长,河也是一天一天地变宽变深。
引导①:
从“一天一天地”和“丰满”看出山生长速度之快。
……
引导②:
同学们看这些加红的字,都是些表示生长的词语。
为什么不直接用生长呢?
屏显:
草长,树木长,山是一天一天地变丰满。
草长,树木长,山是一天一天地生长。
师:
比较下,有什么发现?
--理解丰满的意思?
(丰富、富足、多而密)你怎么理解这句话?
预设:
山变绿了。
丰满体现了山颜色变了,草和树木都长高了长茂盛了。
所以山的长是在草长树木长的带动下才生长的,一个“丰满”,把山生长的姿态写活了,赋予了生命力,更形象更贴切。
同样“高起来、变宽变深、填满”也把地、柏油路、河生长的姿态也写活了,赋予了生命力。
所以用这些表示生长的词语更贴切,更形象。
同学们我们再读一次,感受无生命事物生长的不同。
----齐读
师:
我们尝试着背诵下来。
来……
师:
同学们仿照这个句式,写一个类似的句子。
屏显:
草长,树木长,山是一天一天地变丰满。
稻秧长,甘蔗长,地是一天一天地高起来。
水长,瀑布长,河也是一天一天地变宽变深。
……
【设计意图】进一步引导学生抓住“丰满、高起来、变宽变深、填满”这些词语,去理解山、地、河、柏油路的生长。
无生命事物的生长原来是在有生命事物生长的带动下,才会生长的。
无生命事物的生长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以此为契机,有课内理解拓展到课外运用,“仿照这个句式,写一个类似的句子。
”强化理解并外化为写作运用,强化训练点,追求一课一得。
师:
在梁容若的眼里什么都在生长。
分角色朗读。
男生:
草长,树木长,山是一天一天地变丰满。
女生:
稻秧长,甘蔗长,地是一天一天地高起来。
齐读:
水长,瀑布长,河也是一天一天地变宽变深。
师:
随着太阳威力的增加,温度的增加,什么都在生长。
齐读:
铁轨也是一天一天地填满缝隙。
齐读:
柏油路也是一天天地高起来。
齐读:
所以,夏天是万物迅速生长的季节。
师:
那夏天是我们……?
预设:
夏天是我们是迅速生长(成长)的季节。
哪一个更好呢?
屏显:
夏天是我们迅速成长的季节。
师:
为什么“成长”更好?
---生回答。
(预设:
物生长,人是成长)你对成长怎么理解?
师:
年龄的长、身高的长。
成长的含义更广一点。
我们一年又一年在学校学习,知识长了、学识长了,见识长了,眼界开阔了。
所以我们昨天是小学生,今天是中学生,明天是大学生,后天是……
师:
对,在学识的增加中,我们渐渐变成熟了。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巧妙构思。
让学生知道“生长与成长”的不同含义,并理解成长的含义更广一点。
在学识的增加中,成长意味着逐步变成熟。
(四)关键词三:
夏天
屏显:
夏天是我们迅速成长的季节。
师:
为什么是夏天里的成长呢?
预设:
夏天就是很热。
引导①:
谚语“不热不长,不热不大”---夏天热才生长快,夏天是万物迅速生长的好时候、好环境。
过渡:
在夏天热的环境下,快快生长啊,不快快生长的话,就……
引导②:
处暑不出头,割谷喂老牛。
---不及时长出,就被割掉了。
屏显:
农作物到了该长的时候不长,或是长得太慢,就没有收成的希望。
师:
农作物得赶时候、赶热天要长。
抓住时机长。
屏显;人也是一样,要赶时候,赶热天,尽量地用力地长。
师:
作者想要告诉我们什么?
预设:
人也要在夏天学习,夏天,就指你学习时的一切优良条件啊。
好的学习环境,好的书可以阅读。
人要在最美好的时光学习,青少年时期学习,记忆力最好的时候学习。
我们到了该学的时候不学,或是学得太慢,就没有成功的希望。
正所谓: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所以,
屏显:
人也是一样,要赶时候,赶热天,尽量地用力地长。
【设计意图】从关键词分析中,并结合文中的两个谚语,引导学生理解了题目为什么是“夏天里的成长”。
并且在分析的过程中,进一步接收到了作者传递给我们的信息:
人也要在夏天学习。
人生中的夏天是学习时的一切优良条件、是青少年时期、是记忆力最好的时候。
引导学生理解作者能从有趣的大自然现象中,获得一定的理趣。
(六)推荐阅读
越热越大胆,越热越硬干,越热越聪明。
——梁容若《夏天》
赠语:
越热越读书,越读越灵秀,越读越深刻。
越读书越长大越成长越锦鲤。
希望同学也赶在自己人生中的夏天,赶时候,赶热天,尽量地用力地读。
推荐阅读:
梁衡《夏感》
简媜《夏之绝句》
素素《夏天也是好天气》
【设计意图】希望由这一篇文章的学习,打开思路继而进行主题阅读。
引导学生扩大阅读量,增加对夏季特点的了解。
附板书设计:
夏天里的成长
绿蔓、竹子……植物
有生命
小猫、小狗……动物
山、河、地……无生命
人
执教《夏天里的成长》一课的学情分析
建构主义理论告诉我们,教学过程应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关注学生的学科情感和情绪体验,使学生完全投入到丰富多彩、充满活力的学习过程中去。
《夏天里的成长》这一课,语言简洁朴素,描写的内容很容易把握。
但是看似浅显的内容背后,确有作者对夏天的沉思,这一切都在情韵悠长的描述里尽显。
对于初一的学生而言,想要理解文本,领悟成长,感悟道理,确实有难度。
1.对农家谚语理解不够
谚语是广泛流传于民间的言简意赅的短语,多数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生活实践经验。
学生本没有这样的生活经验,所以理解的不够透彻。
为了说明夏天是农作物生长的最好季节,引用了“六月六,看谷秀”和“处暑不出头,割谷为老牛”两个谚语。
学生只能了解大概内容,对于谷秀和处暑却不知道。
2.学生不理解许多词语
我在备课前,向学生做了调查:
你理解这些词语在文中的意思吗?
(丰满、高起来、变宽变深);你理解这句话吗?
(人也是一样,要赶时候,赶热天,尽量地用力地长。
)基本没有说出含金量的解释,理解不透彻,浮于文本。
3.课外阅读量很少
我曾经问过学生们,课下阅读吗?
读过有关夏天的文章有多少?
对夏天有独特的感受吗?
学生们的回答几乎是一致的:
很少或没有。
对夏天的独特感受就是热。
针对这个阅读基础,去理解“夏天里的成长”是有一定的距离。
《夏天里的成长》教学效果分析
课前,我问学生这篇文章好理解吗?
学生说很简单。
我又接着问了几个词语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比如:
丰满、成长、处暑、夏天)甚至问了学生一寸是多少厘米,他们哑口无言,只是满脸羞涩。
看似很简单的文章内容,文字背后却是有丰富的涵义。
怎样拉近学生走进文本的心理距离,正确体悟到作者的感悟呢?
要想突破这一难点,立足文本,咬文嚼字,发现突破点,从字里行间去体味每一字词句的意蕴,乃至言外之意就至关重要。
比如在理解夏天万物生长迅速的特点这个环节上,让学生找到具体的句子,找出具体的词语“飞快的”“跳跃的”联系实际体会其特点。
并且接着让学生在文中找出具体描写生长迅速的句子来,结合常识(一寸等于3.33厘米)从“一天”和“几寸”中进一步体会生长的迅速。
学生从最初的文本语句了解,到联系生活实际去理解,印象应该很深刻。
梁容若文章选材很丰富,围绕中心选取有生命的事物和无生命的事物。
最难理解的是像山、地、河这种无生命事物怎么生长的。
教学时,我采用了对比阅读的方法,抓住关键词语反复推敲、赏析,引导学生体会无生命的事物也在生长。
最后学生很清楚的明白:
无生命事物的生长,原来是在有生命事物生长的带动下才生长的。
山的生长是因为草长树木长,地高起来是因为稻秧长甘蔗长,河变宽变深是因为水长瀑布长。
进一步明白了作者所言:
什么都在生长。
并且还获得了新知,即无生命事物的生长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是丰满,可以是高起来,可以是变宽变深等等。
由此,学生很顺利地进行了仿写。
至此,课内文本的学习和课外语言的运用,达到了高度融合。
于我们而言,夏天是我们……继而体会生长和成长的不同。
此时学生也能够关注到成长不仅仅是身高、体重、年龄等外在的还关注到了学识、眼界等方面。
水到渠成,突破了难点。
如何体悟作者的感悟,这是散文教学的终点。
本文章作者的写作目的可不仅仅是描写夏日里的万物生长迅速的特点,更重在写人,写一种情怀。
作者要启迪我们:
人一定要珍惜时间、尽量地用力的长。
在本节课的最后,我让学生结合文中的3句农家谚语去领会其中的道理。
并且引导学生们体会我们的“夏天”独特含义,即青少年时期。
至此,学生们对题目也有了更深一层的解读。
总之,这堂课让学生穿行于语言文字的美丽中,尽情地去品味梁容若简洁朴素、清新优美的语言。
并且让学生明白读这种写景小散文,要从大自然的现象中获得一定的启迪。
抓住这一类散文的特点,通过读这一篇而获得读这一类文章的方法。
《夏天里的成长》教材分析
《夏天里的成长》编排在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的第五单元。
本单元的课文意在让学生用心感受生活,发现生活中的美,培养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
《夏天里的成长》是梁容若的原文《夏天》中的第1段文字,节选的这一部分可以当作是一篇独立的写景抒情小散文。
文章开篇以“夏天是万物迅速生长的季节”这中心句引领全文,以“迅速生长”点明夏天成长的特征。
围绕这样的中心意思,分别描述瓜架绿蔓、竹子高粱、苞蕾果实、苔藓菜畦,以至于猫狗鸡鸭等等生活中常见的动植物的生长。
从植物到小动物,无不体现出夏天里快速生长的特点。
然后再写到无生命事物的生长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最后写到学生的“长”,构思相当巧妙。
说学生“长”又不一口气说下去,而是再次引用农家谚语,从谚语再到人的“成长”。
本文作者用简洁朴素、清新优美的语言描绘了在夏天里万物都在生长的现象。
作者写一篇文章的目的仅仅是描写夏天里的万物生长迅速的特点吗?
不是的。
作者还要启迪我们:
“人也是一样,要赶时候,赶热天,尽量地用力地长。
”结尾的这句话点明了文章的主题:
人也一定要珍惜时间,尽量地用力地长。
作者不仅写物,更在写人,写一种情怀。
对夏天的爱以及面对夏天的沉思,在情韵悠长的描述里尽显。
《夏天里的成长》是一篇写景抒情小散文同时蕴涵一定的道理。
教学生阅读《夏天里的成长》,必须抓住这一类散文的特点,通过读这一篇而获得读这一类文章的方法。
现代散文,最主要的特点就是个性化地抒写作者的心灵和性灵,表达作者对生活的感悟。
因此,读写景小散文,就要从大自然的现象中获得一定的启迪。
《夏天里的成长》评测练习
班级:
姓名:
一、基础测评
1.给加点字注音
绿蔓()苞蕾()()菜畦()草坪()
苔藓()贮藏()接茬儿()柏油路()
2.请用正楷字在田字格内认真抄写下列谚语俗语
3.炎炎夏日,各种生物都开始了旺盛的生命活动。
夏季主要包括的节气有:
,,,,,。
4.指出下列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
(1)草长,树木长,山是一天一天地变丰满。
稻秧长,甘蔗长,地是一天一天地高起来。
水长,瀑布长,河也是一天一天地变宽变深。
()
(2)北方农家的谚语说:
“六月六,看谷秀。
”又说:
“处暑不出头,割谷喂老牛。
”()
(3)柏油路也软绵绵的,像是高起来。
()
(4)草长,树木长,山是一天一天地变丰满。
()
二、知识迁移
不同的人,对夏天有不同的感悟。
请认真阅读下面这篇文章,感受作者简媜笔下的夏日情怀。
认真完成后面的问题。
夏之绝句(节选)
简媜
①春天,像一篇巨制的骈俪文,而夏天,像一首绝句。
②已有许久,未去关心蝉声。
耳朵忙着听车声,听综艺节目的敲打声、听售票小姐不耐烦
的声音、听朋友附在耳朵旁,低低哑哑的秘密声……应该找一条清澈洁净的河水洗洗我的耳朵,因为我听不见蝉声。
③于是,夏天什么时候跨了门槛进来我并不知道,直到那天上文学史课的时候,突然四面楚歌,鸣金击鼓一般,所有的蝉都同时叫了起来,把我吓了一跳。
我提笔的手势搁浅在半空中,无法评点眼前这看不见、摸不着的一卷声音!
多惊讶!
把我整个心思都吸了过去,就像铁砂冲向磁铁那样。
但当我屏气凝神正听得起劲的时候,又突然,不约而同地全都住了嘴,这蝉,又吓我一跳!
就像一条绳子,蝉声把我的心扎捆得紧紧地,突然在毫无警告的情况下松了绑,于是我的一颗心就毫无准备地散了开来,如奋力跃向天空的浪头,不小心跌向沙滩!
④夏乃声音的季节,有雨打,有雷响,蛙声、鸟鸣、及蝉唱。
蝉声足以代表夏,故夏天像一首绝句。
⑤绝句该吟该诵,或添几个衬字歌唱一番。
蝉是大自然的一队合唱团;以优美的音色,明朗的节律,吟诵着一首绝句,这绝句不在唐诗选不在宋诗集,不是王维的也不司李白的,是蝉对季节的感触,是它们对仲夏有共同的情感,而写成的一首抒情诗。
诗中自有其生命情调,有点近乎自然诗派的朴质,又有些旷达飘逸,更多的时候,尤其当它们不约而同地收住声音时,我觉得它们胸臆之中,似乎有许多豪情悲壮的故事要讲。
也许,是一首抒情的边塞诗。
⑥晨间听蝉,想其高洁。
蝉该是有翅族中的隐士吧!
高踞树梢,餐风饮露,不食人间烟火。
那蝉声在晨光朦胧之中分外轻逸,似远似近,又似有似无。
一段蝉唱之后,自己的心灵也跟着透明澄净起来,有一种“何处惹尘埃”的了悟。
蝉亦是禅。
⑦午后也有蝉,但喧嚣了点。
像一群吟游诗人,不期然地相遇在树荫下,闲散地歇它们的脚。
拉拉杂杂地,他们谈天探询、问候季节、倒没有人想作诗,于是声浪阵阵,缺乏韵律也没有压韵。
他们也交换流浪的方向,但并不热心,因为“流浪”,其实并没有方向。
⑧我喜欢一面听蝉一面散步,在黄昏。
走进蝉声的世界里,正如欣赏一场音乐演唱会一般,如果懂得去听的话。
有时候我们也抱怨世界愈来愈丑了,现代文明的噪音太多了;其实在一滩浊流之中,何尝没有一潭清泉?
在机器声交织的音图里,也有所谓的“天籁”……有什么比一面散步一面听蝉更让人心旷神怡?
听听亲朋好友的倾诉,这是我们常有的经验。
聆听万物的倾诉,对我们而言,亦非难事,不是吗?
⑨聆听,也是艺术。
宽阔的大自然四最佳的音响设备。
想象那一队一队的雄蝉敛翅踞在不同的树梢端,像交响乐团各自站在舞台上一般。
只要有只蝉起个音,接着声音就纷纷出了笼。
它们各以最美的音色献给你,字字都是真心话,句句来自丹田。
它们有鲜明的节奏感,不同的韵律表示不同的心情。
它们有时合唱有时齐唱,也有独唱,包括和音,高低分明。
它们不需要指挥也无需歌谱,它们是天生的歌者。
歌声如行云如流水,让人了却忧虑,幽游其中。
又如澎涛又如骇浪,拍打着你心底沉淀的情绪,顷刻见,你便觉得那蝉声宛如狂浪淘沙般地攫走了你紧紧扯在手里的轻愁。
蝉声的急促,在最高涨的音符处突地戛然而止,更像一篇锦绣文章被猛然撕裂,散落一地的铿锵字句,掷地如金石声,而后寂寂寥寥成了段简残篇,徒留给人一些怅惆、一些感伤。
何尝不是生命之歌?
蝉声。
⑩而每年每年,蝉声依旧,依旧像一首绝句,平平仄仄平。
5.文章开头说“春天,”作者说夏天像绝句的根据是什么?
6.从修辞的角度,赏析第⑨段中的划线句,看看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7.作者是从哪个角度,依照什么顺序咏夏的。
8.分别写出⑦、⑧、⑨段的中心句?
参考答案:
一、1.wànbāolěiqípíngxiǎnzhùchábǎi
2.略
3.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
4.
(1)排比
(2)引用(3)夸张(4)拟人
二、5.作者抓住了夏季声音(蝉声)的特点:
节奏明快、简短精巧、富有韵味,与绝句相似。
6.这个句子运用了比喻的修群手法,把蝉声显然而止比作锦绣文章被驱烈撕裂,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蝉声急促、突然停下的特点,表现出作者对青春易逝、美景难留的怅惘,也表现了一种强烈的生命意识。
7.作者咏夏,并不泛写各种夏景,而是集中描写蝉声。
依照时间顺序咏夏:
晨间听蝉,黄昏一面散步一面听蝉。
8.“午后也有蝉,但喧器了点。
”“我喜欢面听蝉面散步,在黄昏。
“聆听,也是艺术。
”
在夏天里学语文,一课一得
——《夏天里的成长》课后反思
部编教材提出了“一课一得”。
“一课一得”的“得”实际上要解决的是知识的能力化,也就是使学生习得“语用方法”和“言语经验”。
聚焦一课一得,必须要明确“得什么”,即指向学习目标的教学内容。
从准备到讲课,从内容到目标,从自我到学生,从疑惑到效果,我都认真静静地想了一下。
从中我有一得:
文本解读要到位,确定明确教学目标,侧重一方,同时让学生也达到一课有一得,循序渐进,日积月累,形成系统。
一、重视文本解读,一课一得
教师对教材解读的深度和宽度往往决定了教学的高度;文本解读能力的强弱,决定了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
以此,一定要重视文本解读。
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文本解读,就是通过对文本的具体分析,来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从而通过文本的不同表现形式去理解文本内涵,与作者产生心灵上的共鸣。
《夏天里的成长》是作家梁容若笔下的一篇散文。
文笔清新朴实,处处彰显着生命的蓬勃。
这篇文章到底要讲什么?
怎么讲学生更加容易接受?
根据这篇文章的特质,我们需要理解“夏天是万物迅速生长的季节”,但关键点不在于“万物的迅速生长”,而是在于作者体认到“人也在生长,尽量地用力地长”,即作者对生活的独特感悟。
我抛开所有的教参和资料,老老实实回归文本,沉下心来细细品读,仔细斟酌文本内容的取舍,最终定下了教学内容。
所以我的教学设计就紧抓住“万物”、“生长”“夏天”这三个关键词,逐步引导学生领悟道理。
侧重点又放在了“生长”上。
对于生长的理解,我先引导学生明确生长的特点(迅速)后,又抓住了关键句子品析原来生长还有很多种形式,比如是丰满、高起来、变宽变深等等。
接着让学生仿写,在课上让学生习得“语用方法”和“言语经验”。
最后抓住“由生长到成长”进一步领着学生领会人成长的内涵。
这样一来,就很顺利的完成了“成长”解读之路。
很顺理成章地引领学生品析“人也是一样,要赶时候,赶热天,尽量地用力地长。
”句子,领悟深刻道理。
此外,我站在学生的视角去解读文本。
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文本解读是一种定向阅读,同样的一篇文本,放在不同的年级段,是带有不同阅读任务和不同教学价值的。
所以我设置的问题紧贴学生的疑惑处和学生的思维变化,循序渐进,由浅入深,逐渐为学生搭建起解读文本、培养阅读能力的知识架构。
整个教学过程中,都有各种形式的朗读训练,读得有滋有味,学得真真切切。
实现了一课一得的目标。
二、明确教学目标,一课一得
“删繁就简三秋树,标新立异二月花”,这是我国清代画家兼诗人郑板桥的诗句,意指行文绘画如同深秋的树木那样,去除繁杂的枝叶,以凸现脉络,突出主题。
其实语文教学何尝不是如此呢?
解读文本,取一瓢而饮,简化目标,轻装上阵。
市教研员崔雪梅老师倡导我们,设定的教学目标要简单明晰,每节课要有一个核心目标,能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有适合自己的、发展性的“一得”。
根据整个单元的学习目标,我将目标分解,化整为零。
结合本课的学习目标,我决定一节课训练一个点。
最终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即“品味语言,理解生长的含义。
”语言是核心。
语言是通达作者文本意义的桥梁,是解读的核心。
语言和文本意义紧密相连,离开语言是无法走进作者的原意来理解文本的。
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文本特性,本节课我也只抓一个重点,即领会“人也是一样,要赶时候,赶热天,尽量地用力地长。
”的道理。
这样课堂的教学目标就简单明确,学生对重点内容也有一个透彻的理解。
可以实现“一课一得”,并且得得相连。
我们实施教学时,基本都是从课文入手。
比如语言运用、写作技巧、思想情感、文化内涵、背景材料、文学常识。
从字、词、句、篇的任一角度切入,选取其中任何一点,都有丰富内容可教。
每篇课文、每个单元、每册课本都有各自明确的目标定位。
这样语文阅读教学才能有序进行。
三、找准教学切点,一课一得
虽说教师的个性化细读是沟通文本与课堂的基础,但不能直接“喂”给学生。
因为课堂始终是讲给学生的,课堂教学要以学生的质疑和困惑为出发点,要以学生的所得和养成为落脚点,在关注文本的同时,关注学生的“学”。
怎样将让学生很舒服的学进去呢?
阿基米德曾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动整个地球。
”可见支点的重要。
其实对于语文每一篇教材文章而言,都有那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支点”,本文称之为“切点”。
只要我们找准了它,就一定能实现“一课一得“的目标。
这里的“一得”指的是通过一堂课的学习,学生弄清了某一具体问题或懂得了某一具体的学法。
在素读《夏天里的成长》过程中,我发现有一总领全文的句子,即“夏天是万物迅速生长的季节。
”而且是独立成段,在第一段的显要位置。
那么我就抓住这一中心句,以对话的教学方式,引领学生解析文本,感悟成长。
设计问题一:
文中列举了哪些事物?
重点指向了全文的整体感知。
并明白作者是按照一定的次序描写的,先写有生命的物,再写无生命的物,最后写到人。
设计问题二:
找出文中具体描写万物迅速生长的句子,并按照句式说话。
重点指向了文中第二段解析。
从时间段和变化大,体现生长迅速的特点。
设计问题三:
品析关键句子,在对比中寻找不同,并思考哪一个表达效果好?
重点指向第三段解析。
让学生明白无生命物生长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设计问题四:
你对成长的理解是什么?
重点指向第四段解析,由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