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阳历史文化常识图文.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839467 上传时间:2023-02-07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4.3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寿阳历史文化常识图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寿阳历史文化常识图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寿阳历史文化常识图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寿阳历史文化常识图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寿阳历史文化常识图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寿阳历史文化常识图文.docx

《寿阳历史文化常识图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寿阳历史文化常识图文.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寿阳历史文化常识图文.docx

寿阳历史文化常识图文

寿阳历史文化常识-图文

一、自然历史概况

(一)位臵

寿阳县位于山西省东部,枕恒岳,络太行,居潇河中上游。

地理坐标为东经112度46分至113度28分,北纬37度32分至38度5分。

县界北起高丘山,南至盘垴,南北最宽直线相距61.2公里;西起罕山,东至马芥川,东西最长直线相距63公里。

县境周长265公里。

东与阳泉、平定、昔阳山水相连,西邻太原、榆次,南接和顺,北与盂县、阳曲隔山相望。

(二)概况

全县总面积2100平方公里,所辖14个乡镇,206个行政村,总人口22万。

寿阳土地广阔,资源丰富。

全县耕地面积104万亩,宜林宜牧面积130万亩,发展农业生产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是国家商品粮基地县。

被中国农科院列为晋东豫西旱农开发实验区,同时还是华北细羊毛基地县和山西山区杂粮豆类开发试点县。

“寿绿”牌茴子白以低糖多维高钙闻名于世,是全国重大的绿色无公害茴子白集中产区

(三)山川

寿阳四周环山,高峻挺拔,峰峦叠翠,雄伟壮观。

山脉向内延伸,整个地形西北部、北部较高,向东南逐渐倾斜,呈阶梯状分布。

最高处海拔1756米,东西两边河流出境处最低,分别是813米、937米。

平均海拔1200米左右。

主要山峰有罕山、鹿泉山、板泉山、圣佛山、方山、双凤山、牛金山、大塔山等。

座座峰峦,高低错落,首尾相依,其海拔均在1500米以上。

主要河流有属汾河水系的潇河、白马河与属

海河水系的向阳河。

条条大河,蜿蜒曲折,滚滚奔流,经纬分布,脉络可寻。

主要植被山地以针刺密灌为主,有油松、荆条、醋柳、绣线菊、六道棍等;丘陵以早生草灌为主,零星分布有各种水果、干果、木材树;河谷以草本植物为主,零星分布有杨、柳、榆、槐、松、柏等。

它们随海拔、地形、气候特点和土壤的不同呈垂直分布并有规律地变化着。

寿阳属大陆性气候,是寒温干燥区和寒温半干燥区,其特点是春秋季短暂不明显,夏季凉爽无炎热,冬季长而寒冷。

故有\冷寿阳,春晚无花秋早霜\之谚语。

年平均气温7.4ºC,日照2858.3小时,降水量518.3毫米,无霜期140天左右。

主要灾害性天气有干旱、霜冻、冰雹和大风,风速2.5米/秒。

历史沿革

寿阳春秋时为祁氏封地,晋顷公十二年(前514)祁

氏之田被分为七地,寿阳之地臵为马首邑。

西晋太康年间臵县寿阳。

北魏太平真君九年(448)徒其民于大陵城南,别臵受阳县,孝昌末(527)朔州陷落,寄治于寿阳。

隋开皇十年(590)于晋建之寿阳古城臵受阳县。

唐武德六年(623)臵受州于县城,贞观十一年(637)改受阳为寿阳。

宋、金、元、明为并州所属。

清雍正二年(1724)改属平定州。

民国三年(1914)属冀宁道,后直属于省。

抗日战争中,由于战争形势需要,以石太铁路为界,设路南、寿西和寿东三个抗日民主政府,分别为太行二专署和北岳二专署所辖。

民国三

十七年(1948)全县解放,恢复原建臵,后将松塔、落摩寺等地由平定县划入,归晋中行署第一专区所辖。

1949年3月成立太原市人民政府后,归太原市一专署所辖,同年10月又划归榆次专署(后称晋中行署)。

2000年晋中撤地建市,寿阳县属晋中市所辖。

二、古城遗迹

(一)寿阳古城遗迹1、寿阳古城

寿阳古城就是现在旧县衙周围,始建于两晋,元末曾修复。

道光二十四年(1844)县令王晋介筹建,周四里,高两丈九尺,设三门,祁寯藻书碑记载。

a蓝公祠:

县衙化城楼西,清代咸丰六年建,内壁砌有祁寯藻书蓝公教织歌、蓝公教织记,并申公教织诗,现存古建三间

b广度寺:

寿川中学旁,始建于元中统三年,现存过殿三间,中殿三间,东西配房各三间

c文昌阁:

县城东关朝阳阁后,始建于道光二十年,上下各三间,上祀奎星,下祀文昌,低层砖墙砌修建碑十几通。

d旧城墙:

县衙东侧,仅留存百米土墙

e寿川书院:

县衙化城楼东,原为官修学校,内有房祀韩愈,为旧韩文公祠(留碑曰“团团诗”碑),现存有“重新寿阳县城碑记”(祁寯藻书)。

f文庙大成殿:

城内小学院内,旧殿三间,清代建筑,保存较好

g化城楼:

即现在县衙门前圆洞门楼,清代建筑。

h观音庙:

县衙对面,清代建筑,现存殿房十余间。

2、马首古城,今天马首村周围,春秋马首古邑旧城。

3、神武古城,今天尖山村一带,隋以前西魏旧城。

4、贺鲁古城,晋时少数民族城址,今天为平舒乡故城周围,村旁赵简子墓为传说之误,出土证明是东汉墓,真正赵简子墓今太原已经出土。

5、燕州古城,今南北燕竹村,北齐臵州于此

(二)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国保3处★★★★★

孟家沟龙泉寺简介

孟家沟龙泉寺位于寿阳县南燕竹镇孟家沟村。

坐西朝东,龙泉寺占地面积2400多平方米,建筑群依山势而建,上下七层,基本采用中轴线对称布局,中轴线由东向西依次为:

戏台、山门(一层窑洞,)过殿、檐窑洞、晶月亭,共有石砌窑洞37眼,砖木结构49间。

龙泉寺自明天启年始建,经清、民国逐步完善,成现在规模,整体建筑群依山取势,因地构筑。

龙泉寺北50米建有凌泾塔1座。

2006年6月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福田寺简介

福田寺位于寿阳县平头镇黑水村北。

坐北朝南,占地面积9460平方米。

据碑文记载,正殿创建于大元至顺四年(1333)年,现为元代建筑。

其余建筑均为清代。

清光绪八年版及1989年《寿阳县志》均有记载。

一进院落布局,中轴线由南向北建有山门、正殿,两侧为东西配殿。

正殿石砌台基,面宽三间,进深七椽,单檐悬山顶,六椽栿对前搭牵用三柱。

斗拱五铺作双下昂。

正殿内现存大元至顺四年(1333)“刀村福田院创建正殿碑记”碑1通,2007年《寿阳碑碣》已收录。

福田寺西北角另有一明清寺庙相邻。

院内存“重修福田寺碑记”碑1通。

福田寺2006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普光寺简介

普光寺位于寿阳县西洛镇白道村中。

坐北朝南,占地面积1142平方米。

创建年代不详,清光绪八年版、1989年《寿阳县志》均有记载。

现存正殿为宋代遗构,余皆为明、清建筑。

一进院落布局,中轴线上仅存正殿,两侧为东西厢房、配殿、耳房。

正殿石砌台基,高1.3米,面宽三间,进深六椽,单檐硬山顶,七檩前廊式构架。

梁架为四椽栿对前后搭牵用四柱,斗拱四铺作单下昂,柱头卷杀明间前檐当心间施板门,次间为直棂窗。

殿内东、西、北山墙绘明代工笔重彩绘佛教内容壁画80平方米。

2006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省保1处★★★★

松罗院简介

松罗院位于寿阳县平头镇董家庄村中。

坐北朝南,占地面积938.45平方米。

创建年代不详,据碑文载,道光三年(1823)重修。

现存正殿为宋代遗构,余皆为清代建筑。

1989年《寿阳县志》有记载。

一进院落布局,中轴线由南向北建有戏台、正殿,两侧为东西配殿、东耳房。

正殿石砌台基,面宽三间,进深四椽,单檐硬山顶。

三椽栿对前搭牵用三柱,斗拱四铺作单下昂。

戏台倒座,前台宽三间,后台宽五间,深六椽,单檐硬山顶,前台施卷棚抱厦。

院内现存重修碑、布施碑共3通。

2004年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市保1处★★★

文昌阁简介(市保)

文昌阁位于寿阳县博大街东南。

坐南朝北,占地面积54.76平方米。

清道光二十年修建成现在规模。

文昌阁为二层砖木构楼阁式建筑,砖砌台基,四周围栏。

面宽五间,进深五间,副阶周

匝,重檐歇山顶。

二层四周围廊,斗拱三踩单昂。

一层明间施四扇六抹格扇门,二层四面明间设四扇六抹格扇门,两次间为四扇四抹格扇窗。

阁底层嵌清重修碑6通。

2003年1月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县保35处★★高垴遗址简介

高垴遗址位于寿阳县尹尹灵芝镇张净村高垴自然村东北约100米河流右岸的台地上,分布面积1000平方米,在黄土层底部出土有人工打制的石器、石片和石核等。

地质年代为晚更新世,文化时代为旧石器时代晚期。

港口遗址简介

港口遗址位于寿阳县朝阳镇城关村东南约500米处白马河西港口,汉代遗址。

芦家庄遗址简介

芦家庄遗址位于寿阳县上湖乡芦家庄村北约1000米白马河和潇河交汇处的临河台地上,东西100米,南北220米。

新石器时代、夏商遗址。

古城墓葬简介

古城墓葬位于寿阳县平舒乡古城村东北约1000米处。

东汉墓葬。

百僧庄大王庙简介

百僧庄大王庙位于寿阳县平头镇百僧庄村中,坐北朝南,占地面积1533.8平方米。

元、明、清建筑。

寿阳县衙署简介

寿阳县衙署位于寿阳县城内街县政府院内。

坐北朝南,占地面积16471平方米。

现存为清代建筑。

三进院落布局,中轴线由

南向北建有化城楼、大堂、二堂、三堂。

1989年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广度寺简介

广度寺位于寿阳县城广惠街文星巷西2号。

过殿为元代建筑。

崇福寺简介

崇福寺位于寿阳县平舒乡平舒村中,坐北朝南。

正殿为金代建筑。

罗汉寺简介

罗汉寺位于寿阳县平舒乡段王村北。

坐北朝南,占地面积1438.7平方米。

现存有明、清建筑。

大明寺简介

大明寺位于寿阳县平头镇马家寨村泥庄自然村中。

现存为清代建筑。

兴国寺简介

兴国寺位于寿阳县松塔镇里思村中。

金代建筑。

皇恩寺简介

皇恩寺位于寿阳县西洛镇纂木村西南。

现存有元、明、清建筑。

福海寺简介

福海寺位于寿阳县羊头崖乡独堆村中。

现存为清代建筑。

慈化寺简介

慈化寺位于寿阳县尹灵芝镇落摩寺村西一高地上。

坐北朝南,占地面积1404平方米。

现存为明代建筑。

张韩河文明塔简介

张韩河文明塔位于寿阳县景尚乡张韩河村南150米山坡上。

塔为六角形三层实心砖塔,通高约10米。

现存为清代遗构。

无影塔简介

无影塔位于寿阳县温家庄乡寺沟村北方山国家森林公园内一沟谷高地上。

塔为八角十层密檐式石塔,通高11米。

创建年代不详,现存为明代建筑风格。

坐北朝南,平面面积5.2平方米。

塔由塔基、塔身、塔刹三部分组成。

塔基平面方形,束腰须弥式,高1.8米,边长2.07米,束腰部四角雕力士像,上下枭分别雕刻有仰覆莲瓣,上、下枋雕有蕃草纹、菱形图案等。

塔身十层,下层为喇嘛式覆钵状,南向辟拱门,其上每层皆平面八边形,逐层挑檐,仿木构雕出瓦垄、椽飞、勾滴。

各面均辟拱形龛各一,龛内雕佛像1尊,佛像均面相方圆,身着袒右袈裟,结跏趺坐于仰莲座上,造像雕刻手法拙劣。

六层塔壁雕刻板门及圆形龛,七层以上隐刻花纹图案。

塔顶设石质圆形刹座,其上设宝珠塔刹。

1989年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东蔚家庄蔚文塔简介

东蔚家庄蔚文塔位于寿阳县宗艾镇东蔚家庄村南500米农田中。

塔为六角形六层楼阁式实心砖塔,通高12米。

清代砖塔。

宗艾魁星塔简介

宗艾魁星塔位于寿阳县宗艾镇宗艾村东南,塔为六角形两层砖塔,高约14.5米。

现存为清代建筑。

安定桥简介

安定桥位于寿阳县南燕竹镇太安驿村中,为该村的古交通要道。

敞肩联拱石桥,南北走向,跨于一河沟上。

据桥栏板石刻题记载,建于清道光十年(1830)。

阔郊石佛寺石窟简介

阔郊石佛寺石窟位于寿阳县羊头崖乡阔郊村西800米的石山半山腰。

隋唐石窟寺。

灵嵩寺摩崖造像简介

灵嵩寺摩崖造像位于寿阳县解愁乡羊摩寺村北1000米的山崖壁上。

石壁最早题记为东魏武定三年。

兴善院简介

兴善院遗址位于寿阳县松塔镇黑坪村瓦吉垴自然村东南1000米长寿山。

寺内保存有铁钟,形制巨大,为金代遗物。

现已完成维修。

景尚八路军总部旧址简介

景尚八路军总部旧址位于寿阳县景尚乡景尚村中116号。

景尚朱德路居简介

景尚朱德路居位于寿阳县景尚乡景尚村中。

中共寿阳支部旧址简介

中共寿阳支部旧址位于寿阳县马首乡三岔村肥村自然村中。

尹灵芝就义处简介

尹灵芝就义处位于寿阳县宗艾镇宗艾村请宫南50米处。

尹灵芝故居简介

尹灵芝故居位于寿阳县尹灵芝镇尹灵芝村。

尹灵芝烈士陵园简介

尹灵芝烈士陵园位于寿阳县朝阳大街东307国道北侧。

张韩河烈士碑亭简介

张韩河烈士碑亭位于寿阳县景尚乡张韩河村南。

太原战役烈士墓简介

太原战役烈士墓位于寿阳县平舒乡平舒村西。

羊头崖抗日烈士塔简介

羊头崖抗日烈士塔位于寿阳县羊头崖乡羊头崖村中。

尹灵芝烈士纪念坊简介

尹灵芝烈士纪念坊位于寿阳县尹灵芝镇赵家垴村西南。

种子坡地道战遗址简介

种子坡地道战遗址位于寿阳县解愁乡种子坡村中。

(三)驿站:

唐以来,县内有两处驿站,寿阳驿位于今县衙东侧,太安邑位于今太安驿村。

寿阳驿东接今阳泉测石的测石驿,太安驿接今榆次王胡的王胡驿。

三、历史文化名村

我县有两处省级历史文化名村,平舒村和宗艾村。

晋商古道宗艾镇

飞檐、木雕见证了宗艾镇的历史变迁

古色古香的小街巷

居民家中的二层楼古建筑

错落有致的农家小院

村民们依旧用古老工艺制作豆腐干

据史料记载,宗艾原名艾蒿嘴、五槐树、上艾等,后称宗艾,建于汉代。

明代时被设为镇,比寿阳建县还要早。

宗艾北临阳泉、忻州,西接榆次、太原,有着独特的地理位臵和优越的区位优势,曾是明清两代晋商东出太行,北进冀蒙,西连太原、陕西的必经之地,素有旱码头之称。

宗艾镇最大的村是宗艾村。

清乾隆、嘉庆年间,宗艾街市已初现规模,历经道光、同治、光绪直至民国十年的近百年时间。

当时,全国的商人从四面八方聚拢到宗艾经商、生活。

宗艾村位于古商道京陕大道的必经之路,商道从雁北地区进入大同,经忻州、盂县,到宗艾,之后才能进入晋中平川地区,所以宗艾是从山区进入平川地区的最后一站,过往客商常会在此停留歇息。

久而久之,宗艾便成为商贸流通的一个集散地。

当时这里云集了来自全国各地的“买客”和“卖客”,他们操着各种方言讨价还价、插科打诨,热闹非凡。

随着贸易的不断扩大,宗艾的名气也大了起来,一度时期外地人只知有宗艾,不知有寿阳。

繁盛时期,宗艾镇的买卖字号达300多家,占全县商业资本的70%以上。

镇上的商业行当俱全,主要货物有糖、茶、纸张、海味等。

宗艾街边,粮行、六陈行、京广杂货行、药铺、饭铺、银匠铺、画匠铺、大车铺、染房、醋房、缸房等应有尽有。

此外还有小商小贩,摆摊设点不计其数。

农历每月逢二、六、十日是赶集的日子,市口有牲口市、猪市、菜市、钱市、银市、炭市、人市(即出售劳动力的地方)、画市等。

上述市口大多数为农民销售其农副产品或手工艺品场所,市面热闹非凡。

清代以后,社会秩序逐渐稳定,尤其是在“康乾盛世”,当地人靠农业不能达到发家致富的目的,很多人为了让自己远离贫穷外出经商。

在清末闻名一时的寿阳张、祁、李、孟、袁、郝、

聂、赵、王、阎十大财主中,有九大户都曾是生活走投无路的贫寒人家。

他们依靠自身的吃苦耐劳与勤奋俭朴,经过多年的惨淡经营,终于在山南海北打拼出一份家业。

当时远行燕南塞北的关东等地的商人中,有很多来自于宗艾及其周边。

他们在外经商发财后,便携其雄资返回原籍,修房盖屋,开办商号,有的还向商界投放资金,为宗艾的商业繁荣注入了雄厚的资本,“宗艾帮”成为晋商队伍中的一股有生力量。

宗艾镇集晋商文化、建筑文化、民俗文化于一身,存有各种古色古香的民居豪宅,演绎了宗艾历史文化,展示了社会经济发展的历史轨迹。

寿阳县平舒村

平舒村是我县最早申报的历史文化名村,是祁寯藻的故乡。

现在祁氏家族的宅院及祠堂都有保存,村内其他文物古迹也不少,正在开发之中。

道光年间,祁隽藻官至户部尚书。

朝中奸邪诬告祁隽藻在老家打造\祁氏宫殿\。

道光皇帝得知后,派人暗暗探访。

钦差大臣来到平舒村后,周边方圆十里并未看见大兴土木的迹象。

向村民打听,钦差确认没有访错地方后,悄悄来到祁家。

此时,一位老太太正在碾子前磨面,衣服上满是补丁。

\您是祁大人的母亲?

\得到老人肯定的回答后,钦差大臣不敢相信,\您平日就这样艰苦?

\老人微笑着告诉他,祁隽藻是大官不错,但他的母亲不过是一名普通农妇,没有家奴,自耕自食。

曾经官居一品的三代帝师,四朝重臣,正是凭借清廉的操守,保住一家老小的性命,并将美名流传至今。

寿阳古八景:

寿水清波,芹泉晓月,双凤朝阳,石门禹迹,方

山雨雾,羊头积雪,建公蛇穴,故城返照,

驿站:

县城衙东原有寿阳驿,东接测石驿(阳泉),西联太安

驿,驿道50里一站,再接榆次王胡驿,太安驿记在太安驿村桥

旁,自唐开始的这条古驿道,走过千年的历史,留下不少文化华章。

四、历史名人

李通玄

佛教人物李通玄,世称李长者,又称枣柏大士,是唐代的华严学

者,沧州(今河北省沧县东南)人。

青年时钻研易理,到四十余岁时,专攻佛典,潜心《华严》。

当时正值八十《华严》译成。

于开元七年(719)春,他携带新译《华严经》到太原盂县西南同颖乡大贤村高山(一作仙)奴家,造论阐明经义。

三年足不出户,据说每天早晨只食枣十颗、柏叶饼一枚,由此世称枣柏大士。

他后来携带论稿移居神福山原下的土龛(即太原寿阳方山土龛)继续撰述,经过五年告成,这就是《新华严经论》四十卷。

继而又作《略释新华严经修行次第决疑论》四卷。

道教人物郭静中(1558一1644),号还阳,道号迎阳子,河南修武人。

明末清初全真道道士,人称还阳真人。

《山西通志》载:

其少喜方外之游。

至华山,遇刘姓异人授以金丹术及五雷法,故擅祷雨,颇有灵验,名声大振,各省院司及州县长吏常请其设坛。

后山西府督慕其名,创道院于会柏园,请静中为住持。

当时名士曾师事之,并与文学家结为方外之友。

明代来到寿阳龙泉寺修道,后傅山来此拜他为师,留下若干故事。

著述有《易注》。

书家泰斗傅山(1606--1684)明清之际思想家。

初名鼎臣,

字青竹,改字青主,又有真山、浊翁、石人等别名,汉族,山西太原人。

明诸生。

明亡为道士,隐居土室养母。

康熙中举鸿博,屡辞不得免,至京,称老病,不试而归。

顾炎武极服其志节。

于学无所不通,经史之外,兼通先秦诸子,又长于书画医学。

著有《霜红龛集》等。

中文名:

傅山

逝世日

青竹、青主;别:

1684年

别名:

期:

公它、公之它等

职业:

清代名医文学家书法家

国籍:

中国

代表作《霜红龛集》;《两汉人名韵》;

出生地:

山西太原

品:

《傅氏女科》;《青囊秘诀》。

出生日期:

1607年

傅山画

明末清初之际,地处山西腹地的太原府阳曲县(今太原市),出了一位博艺多才、重气节、有思想、有抱负的著名人物。

他的事迹生平,不见于正史记载,甚至连专门记载地方历史陈迹的县志、府志,也只见廖廖数语。

然而他的声誉和影响却是相当之大,相当之深,毫不夸张地说,在太原地区乃至三晋大地几乎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颇受人民群众拥戴。

在整个山西乃至于全国也称得上声名遐迩,彪柄于后。

他就是明清之际的志士仁人傅山——傅青主。

崇祯十六年(1643年),傅山受聘于三立书院讲学。

未几,李自成起义军进发太原,傅山奉陪老母辗转于平定嘉山。

不久,起义军、清军先后攻占北京,明亡。

傅山闻讯写下“哭国书难著,依亲命苟逃”的悲痛诗句。

为表示对清廷剃发的反抗,他拜寿阳五峰山道士郭静中为师,出家为道,道号“真山”。

因身着红色道袍,遂自号“朱衣道人”,别号“石道人”。

朱衣者,朱姓之衣,暗含对亡明的怀念;石道者,如石之坚,意示决不向清朝屈服。

可见,傅山出家并非出自本心,而是藉此作为自己忠君爱国、抗清复明的寄托和掩护。

傅山的画像

医学作品

传世医书有《傅青主女科》、《傅青主男科》、《傅氏幼科》等,对后世有一定影响,特别是《傅青主女科》,更是清代主要传世之妇产科专著。

书法成就

傅山书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