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友书第8课笔录.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838854 上传时间:2023-02-07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155.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亲友书第8课笔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亲友书第8课笔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亲友书第8课笔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亲友书第8课笔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亲友书第8课笔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亲友书第8课笔录.docx

《亲友书第8课笔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亲友书第8课笔录.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亲友书第8课笔录.docx

亲友书第8课笔录

《亲友书》第8课笔录

诸法等性本基法界中,自现圆满三身游舞力,

离障本来怙主龙钦巴,祈请无垢光尊常护我。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的菩提心!

发了菩提心之后,今天我们继续一起龙树菩萨所造的《亲友书》。

六度的修法中,现在宣讲的是第五度静虑度,静虑的自性,实际上是让自心专注一境,在一心不乱的基础上,再修持人无我空性、法无我空性,就会成为斩断一切烦恼的根本。

安立静虑修法的时候,现在宣讲的是前行。

我们知道要成就任何一个法的前加行相当重要,如果在准备阶段把这些工作做的非常到位。

到了真实实行的时候,正行也会比较顺利的成办;如果加行有所欠缺,没有到位,想要很快趋入正行的修法,也会相当的困难。

现在我们如果了知了断除静虑的违品,对于这些修学好了,静虑的正行也会非常容易生起来。

现在学习的科判是断除财物之散乱,前面已经讲了总说财物取舍之分类,下面看第二个科判。

壬二、别说断除无义琐事:

“别说断除无义琐事”,除了行持佛法、修持禅定等等,对自他有利的法之外,其余无有意义的琐事必须都要断除,尤其是有些严重让自心散乱的琐事,如果不断除就会难以生起禅定的自性,所以此处讲断除无义的琐事。

赌博以及看聚会,懒惰依附恶劣友,

饮酒夜晚入村落,断毁名誉之六法。

断毁名誉的六法和断除无义的琐事就是一个含义,这六种法对于修行人来讲,严重无意义。

在世间来讲,如果过度地耽著这六种法,一方面完全没有意义,一方面也会毁坏自己的名誉。

断除毁坏名誉的六法,也就是要断除这些对修行来讲没有意义的琐事。

这六种法平常大家都比较熟悉,修行人如果耽著于六法,也没有办法真实的修持殊胜法义。

第一个,“赌博”。

赌博的方式非常多,有些时候是通过下棋,有的时候是打麻将或者博彩,在一些大的赌馆当中,也会进行各式各样的赌博。

赌博通过贪欲心趋入的,想在赌博当中得到一些财富,想要通过赌博的方式来发财,有时也并不一定牵扯到财物,赌博就是一种刺激。

因为后果难以预料,他对这方面就很着迷,所以通过赌博的方式来追求自己的想法。

不管在赌博当中牵扯到财物,还是不牵扯到财物,实际上他的发心就是一种贪心,然后赌博的本体,如果是以贪心引发的,实际上赌博就是一种恶业。

如果我们把自己的分别念专注在赌博当中,也没有办法成办正事。

正事可以分为两类,过度耽著赌博的世间人,对于自己家庭和工作都没有什么兴趣。

如果一个修行者过度的耽著于赌博,也会严重的分心,让自己没有办法真实趋入到修行当中,没有时间去修行。

因此赌博就是一种没有意义的琐事,如果自己过度的耽著赌博,一方面会在修行人当中毁坏名誉,一方面也是完全散乱的因。

散乱就是禅定最大的怨敌,现在我们宣讲的是静虑,静虑是让自己的心专注一心不乱,而赌博是严重分心的一种法,必须要断除。

第二个,“以及看聚会”,讲到了看聚会,比如体育盛世,或者明星演唱会,也包括看电影、电视等等,乃至于在街上,有些耍猴、马戏,通过方式来卖艺赚钱,很多人在一起围观取乐,都称之为看聚会。

在看聚会的时候,自己的心没有专注在佛法的正知正念上面,通过外在的身体或者语言的种种的表演,让自己的心专注在这些上面。

我们看完聚会之后,或者正在看聚会的时候,除了满足一下自己眼根耳根等等感官之外,得不到很多的实际意义。

虽然在看聚会的当下,自己相当的兴奋,觉得获得了满足,但是很多宝贵的时间,也在看聚会当中已经完全的消失了,对修行人来,也是说没有什么真实的意义

还有在看聚会的过程中,自己的心严重外散,提不起正知正念,也没有办法让自己去专注无常、空性等修法,也没有办法生起度化众生的心,有时甚至连自己是一个佛弟子的身份都会彻底的忘失。

因为看聚会可以导致严重散乱的缘故,所以作为修行者来讲,也是要尽量断除。

第三个,“懒惰”。

懒惰在世间当中也是成为严厉的批评呵斥的对象,因为如果一个人非常懒惰,不要说成办其他的大事,连小的事情都没有办法成办,连自己做饭都没有办法做到,一个懒惰的人在整个世间当中都是没有市场的。

作为一个修行人来讲,应该精进于法义。

因为自己作为一个有意义的身份,皈依了佛门之后,自己发了菩提心,责任很重大,肩负了救度一切众生的重任。

已经发了愿之后,如果不去实行,度化众生的事业,或者帮助众生解脱痛苦的事情没办法自然成办。

如果一个人懒惰,连自利都无法成就,何况是他利呢!

因此必须要彻底要斩断懒惰。

第四个,“依附恶劣友”。

所谓的“恶劣友”,就是对于世间琐事非常有兴趣的人,或者在世间当中也有一种恶劣友的标准。

比如杀人放火,或者不务正业的人,就是世间共称的恶劣友。

在佛法行列中,恶劣友的标准还要严格一些,除了杀人放火的这些人属于恶劣的友伴之外,前面我们分析了,耽著于轮回琐事,对于世间妙欲非常有兴趣、贪心很大的人,也称之为恶劣友。

我们作为一个初学者,很容易受到外在环境的影响,也容易受到别人言论的影响。

当我们进入了佛门之后,对治力和修行功德没有生起来,还没有稳固,相对来讲是比较危险的时段。

如果依附了一个恶劣友,我们刚刚生起的一点点善心的苗芽,就是因为依附了恶劣友的缘故,很快就会消亡了,所以自己就会重操旧业,开始去耽著世间八法,或者做很多伤害众生的事情。

依附恶劣友在修行过程当中,也是一个让自己严重散乱的因缘。

不管怎么样,我们要依止善知识,对于一切恶劣友伴,必须要彻底的断除。

我们在念诵普贤行愿品发愿的时候,也是说远离一切恶知识,必须要依止殊胜的善知识。

因为只有了依止了善友善知识,才能够积极的引导我们向善,而依止了恶劣友,就会很快将我们拉入到恶劣的行为和发心当中去。

因此依附恶劣友是无义琐事,也是毁坏名誉的法。

第五个,“饮酒”。

饮酒是毁坏名誉之法,也是一种无义琐事。

在佛经当中,也是宣讲了很多饮酒的过失。

前面我们大概也分析过一点饮酒的过患。

饮酒最大的过患是经常性饮酒就会上瘾,实际上这个上瘾的过程,也是一种严重的贪欲心。

如果没有严重的贪欲心,也是很难以上瘾的。

经常饮酒就会上瘾,平时没有酒喝,自己就会觉得非常的难受,会经常性的喝酒。

这方面是一种贪欲,这样强烈的贪欲对自己修禅定当然是一种很大的障碍,后面在断除五盖当中,有一个贪欲盖,如果在修禅定之前,不断除贪欲盖,难以产生禅定的功德。

饮酒也是乱性的一种法,饮酒就会导致神志不清,没有办法通过正常的思维方式去思考问题。

很多时候对于饮酒之人,别人也不敢把事情交给他做,饮酒的人也不能够做很多其他的比如说开车等事情,像这样都是相当危险的。

我们都知道饮酒之后,神志不清,神志不清很容易会做非法的事情。

在我们的神志清楚的时候,尚且没有办法把握自己的心,去一心向善,何况是说饮酒之后,自己神志混乱的时候,又怎么可能说在这样的状态当中好好的修持善法。

饮酒,一方面是本身有过失,一方面通过饮酒也他会导致很多连锁反应,主要都是负面的。

在佛经论典当中,对于饮酒的问题都是比较严格的遮止的。

汉地的戒律,我没有去研究过,不太清楚。

在藏地一些有部的戒律当中,比如说居士要受戒律,既开许受满分戒,就是说五条戒都受,也开许受一条戒,如果你没有能力受圆满的五条戒,最初也可以受一条戒、两条戒、三条戒,如果你要守一条戒,这条戒必须是不饮酒。

比如说自己没有办法受圆满的戒律,只能受一条戒,但是你所受的一条戒,基础是必须要断酒,然后在断酒的基础上,再去发愿不杀生,就是受了两条戒;再发愿不偷盗,就是受三条戒,乃至于受五条戒。

在在居士戒当中,实际上把饮酒的问题也是作为一个根本的依处。

虽然不是根本戒,但是属于其他戒律的依靠处。

如果不断饮酒,就会连续不断的出现很多过失;如果断除了饮酒,其余法的功德就会逐渐生起来,它是属于一种不放逸的本体。

因为修道必须要在不放逸的基础上才能成功,所以在戒律当中,相当于对饮酒作了严格的遮止。

第六个,“夜晚入村落”。

在七八十年代,到了晚上基本上很少有人外出。

不管是商店,还是村落,都是没有人了。

大家都在家里聊天,或者休息等等,现在到了晚上,夜生活才刚刚开始。

如果按照以前的标准来讲,别人在晚上都回到各自的家里了,一个人还在村落里面晃来晃去,就是会引起很大的非议。

夜晚入村落会被视为猫头鹰、夜叉,或者坏人等等。

夜晚入村落,一方面是自己的心没有办法安住的表现,一方面也很容易导致其余人的诽谤,不知道你入村落是不是做一些非法的事情,或者有什么其他想法,因此夜晚入村落很容易遭致非议。

以上就是毁坏名誉的六种法,作为一个修行人来讲,要断除毁坏名誉的六种法,这些有很多方面是可以观察的。

尤其是作为一个居士,在别人的眼光当中,学佛的人应该是相当善良,非常自律的人。

一个佛弟子,不单单代表说自己要调伏内心,实际上也有一种责任就是保护别人对修行者和佛法的一种良好看法。

自己作为一个修行者,然后做很多非法的事情,不单单别人对你会诽谤,而且也会附带对你所依附的团体、皈依的佛法都会有所诽谤。

上师在教导我们的时候,也是经常说,一方面我们要好好调伏自心,即便没办法帮助别人,也千万不要毁坏别人的信心,这是一个修行者的责任所在。

对于毁坏名誉的六种法,在修行人当中,不管是居士,还是出家人,都要尽量断除,不要让别人以你的行为,然后对佛法产生很多不好的看法。

我们也可以从这方面理解。

前面我们讲了这六种法,也是没有意义的事情。

作为修行人来讲,如果经常耽著这些,他的修行一定会失败,所以要断除无有意义的事情,这是一种必要。

还有另一种必要,因为此处主要是龙树菩萨对乐行国王讲的。

国王代表一国之尊,他的行为很多时候都是下面的人模仿的对象。

如果作为一个国王,经常赌博、看聚会、非常懒惰、依附恶劣之友、饮酒或者夜晚入村落,一方面下面的人,不懂得取舍就会模仿,一方面也会遭受其他人的毁谤。

比如在全知麦彭仁波切的《君规教言论》当中讲到,君主也有保护自己的方法,比如没有必要的情况之下,不要经常的抛头露面,住在王宫里面,轻意不要出来,保持一种比较神秘的感觉,其他的臣民看他的行为,不知道他每天具体都在做什么事情,对他就会容易产生一种敬畏之心。

如果经常性的出现出现在赌博、看聚会等场合当中,其他的国民对他逐渐就会丧失畏惧的感觉。

他也会难以去发号施令,或者治理国家。

在《君规教言论》当中讲,提到国王的时候,我们会想到一个国家只有一个国王。

如果从君主来讲,一个团体、一个家庭当中,也会有一个君主。

如果把范围扩大的时候,作为一个领导者、负责人,也会代表团体的形象。

在团体当中,如果经常赌博、看聚会,就会毁坏自己的名誉。

自己作为一家之长,也是一个小团体的君主,如果经常不务正业,其他的人一方面会模仿,一方面也会看不起,也是有这种涵义。

虽然从比较严格的标准来看就是这样,但是现在因为世风日下的缘故,所以很多地方赌博基本上已经公开化、合法化。

很多人不再认为赌博是恶业,还有看聚会也是一样的,看比赛、演唱等等,也没有觉得这是一个毁坏名誉的法。

当然懒惰,倒是在哪个地方都是不赞成的。

依附恶劣友,前面我们也分析的,世间的恶劣友,比如说依附杀人放火的人,大家都会遣责他,觉得这是不可救药的人,如果依附于一个对于世间妙欲很有兴趣的人,大家就不会觉得这是一个恶劣友。

饮酒除了制止酒后驾车等比较特殊的情况之外,基本上不会遮止饮酒。

夜晚入村落,也是刚刚讲了,七八十年代的时候,晚上基本上没有人出来的,店铺都已经关张了,现在很多地方到了晚上的时候,很多人才出来,所谓的过夜生活,在现代的角度来讲,很少有人认为这是一种非法的行为。

按照君主的角度来讲,如果过度耽著这些,就会毁坏名誉;从一个修行人的角度来讲,你不按照佛法的教义去调伏自心,经常耽著于这六种法,对自己的修行也是不利的。

从这个方面,我们要知道主要是针对一个君主。

前面我们分析了,狭义的君主是一国之君了;如果是广义的君主,自己也许是一家之长,或者一个团队的负责人,必须要注意自己的言行。

如果毁坏了自己的名誉,自己在做很多事情的时候,非常的不方便,所以也是必须要断除的,而且针对一个修行人来讲,这些对于修持禅定来讲,没有任何意义,所以要尽量断除这些非法的事情。

壬三(能断之对治)分二:

一、对治之功德;二、未对治之过患。

“能断之对治”,对治的是贪财。

总科判是对治财富的散乱,我们怎么样断除对财富的散乱呢?

这里面告诉我们的就是知足少欲,通过知足少欲的对治能够真实断除对财富的散乱。

为什么我们会对财富散乱呢?

因为想到财富越多越好,如果财富越多,我会越幸福越快乐,可以通过财富来圆满很多愿望,能够让自己过上非常幸福的生活,所以他对于财富有很强的追求、向往的心。

在过程当中,很容易依靠财富而散乱。

我们如果要断除对财富的散乱,能断之对治到底是什么呢?

科判当中,讲到了对治的功德和未对治的过患,在直接宣讲对治功德,和未对治的过患当中,已经点出了真正的对治,就是安住在知足少欲的境界,也就能够断除对财富的散乱耽著。

癸一、对治之功德:

佛说一切财产中,知足乃为最殊胜,

是故应当常知足,知足无财真富翁。

佛陀在经典中讲,在一切财产当中,知足的心态是最为殊胜的财产。

作为修行人来讲,我们应该常知足。

如果有了知足的功德,虽然没有外在的金银财宝等等的财富,实际上也是一个真正的富翁。

为什么说没有金银财宝等财富,他还是一个真正的富翁呢?

关键就是在于怎么去定义财富。

在经典论典当中所谓的财富就是让人满足,知足就能够让我们满足,因为知足的缘故,所以如果你拥有了知足,就是得到了真正的财富。

反过来讲,虽然你拥有了大量的金银财宝,但是内心当中不知足,也是永远的穷人。

因为穷人的状态不在于多么贫穷,真正的穷人或者饿鬼,就是永远处在一种不满足的状态当中。

佛陀宣讲在所有财富当中,知足就是最为殊胜的财富。

我们经常讲知足少欲,知足少欲到底怎么样去理解呢?

知足少欲从某个角度来讲,可以分为两类。

第一类,知足就是对于已经有的生活的资本产生一种满足感,这就是知足。

少欲就是对于没有拥有的部分,他的欲望很少,也没有一种刻意追求的心,这就叫做少欲。

知足少欲合起来,就是对于现在已经拥有的财富,有一种满足的感觉;对于没有拥有的东西,也不会有很大的向往。

现在的很多人之所以觉得很痛苦,并不是自己的财富怎么少的可怜,真正到了一种非常贫穷的阶段。

针对很多人来讲,如果要过一种比较简单的生活,已经足够了,但是为什么这么痛苦呢?

实际上就是来自于攀比,不是说自己有多穷,而是看到别人拥有了,像这样之后他和别人一比的时候,觉得我也应该像他那样,把标准定的很高。

达到了这个标准之后,还有更高的标准。

在不知足不少欲的状态当中,总是感觉自己很穷,总是感觉自己不富足,自己没有幸福快乐的感觉。

我们要知道,如果你总是攀比,总是没办法满足的,即便拥有了所有南赡部洲的财富,但是你的心还是满足不了;如果你的内心当中有一种知足少欲的境界,虽然只有简单的生活资具,但是已经足够了。

关键在于作为一个修行者来讲,我们的眼光不能完全盯在今世,而是要看到解脱道,放在救度众生的上面。

如果大量地去追求财富,以拥有财富为目标的时候,就是一种自私自利的心态。

因为是为了满足自己欲望的缘故,所以如果我们把眼光放到修解脱道上面,最主要的问题是内心当中怎么样生起道的功德,怎么样通过道的功德去帮助其他人获得解脱。

如果自己的心放在这些上面,他对自己的财富和别人比较起来是不是很少,这就不是关注的重点,也不会经常去攀比,然后在对比的过程中,自己不间断的产生很多不悦意的感觉。

我们通过自己的分析就会知道,佛陀为什么教导我们应该常知足?

因为真正的知足会让自己满意,能够保证一日三餐,然后自己有住的地方,衣食不缺就足够了,没有说一定要发展到一个什么样的高度,没有这样的想法。

如果能够知足,在世间当中过一种快乐的生活,还是比较容易的,只不过现在大家都在宣传所谓更好的生活,都在互相攀比,然后媒体当中,也是经常的鼓吹拥有这些财物如何如何好。

如果自己的修行没有真正调伏,很容易受到外在环境、语言的影响,自己开始不知不觉的觉得我要拥有这些,所以在这个过程当中,没有办法得到满足。

此处对治的功德主要是知足少欲,如果真正能够懂得满足,虽然没有拥有大量的财富,但是自己绝对会是一个富翁,尤其可贵的一点是什么?

并不是说我们地方在赞叹你,没有钱就是最好的情况,关键问题是在于知足,他就不会有很多的精力、时间去追求没有意义的财富。

他懂得了知足之后,满足了自己的生活所需之后,就可以用大量的时间和金钱去修道。

他知足的缘故,可以保持一种比较平和的心态,他去思维利益众生和空性的道理等等,非常容易契入。

如果没有知足的心态,自己的心很烦乱,修禅定等其他的的法,都难以和佛法相应。

佛法是一个很清净、寂灭的状态,如果我们的心很烦乱、很污浊,难以和佛法境界相应。

如果我们要和佛法的境界相应,心也必须调整到某种状态,否则很难和佛法相应。

为什么佛陀在经典当中,一定要督促他的追随者要有一种知足的财富?

我们必须要把这个原理分析清楚。

为什么佛陀要这样做?

如果能够经常知足,对我们有什么好处?

一方面不知足的人就会很累,现在的世间人都觉得自己活的很累。

为什么呢?

因为要还房贷、买车,过一个更高标准生活的缘故,这些高标准的生活不可能无因无缘从天上掉下来,你必须要去争取,必须要去奋斗,就在争取奋斗的过程当中,自己的年龄也会越来越大了。

在年龄大的时候,虽然自己拥有了这一切,但是自己的时光,都是在为了得到财富的过程中逐渐耗尽了,如果自己死去了,谁去享受呢?

或者自己上了年纪之后,对于自己年轻时很向往的东西,也逐渐会失去兴趣。

在《入菩萨行论》当中,对这些问题也是讲的非常透彻。

因此我们要断除对财富的散乱,安住在知足当中。

如果真正安住在知足,一方面要了知知足的真实功德,就是此处讲的无财真富翁,一方面还要了知,如果不知足的种种过患。

癸二、未对治之过患:

“未对治之过患”,也就是说没有生起知足的功德,如果没有对治会产生什么样的过患?

通过讲功德,通过讲过患,互相对比,能够让我们了知真实意义上的知足少欲,不仅能够获得快乐,也能够获得修道的机缘。

如果散乱于财富,就会失去修道的机缘,让自己非常痛苦。

智者痛苦如财多,少欲之人非如是,

一切龙王头数目,所生痛苦如是多。

此处是通过比喻和意义对照的方式宣讲未对治的过患。

“智者”两个字,有两种理解方式。

第一种,是称呼国王说智者。

为什么把国王称之为智者?

因为国王一方面了知一些佛法,一方面也了知很多世间的道理,所以称呼国王为智者。

智者,你应该知道痛苦如财多等等,像这样开始讲解。

第二种,智者就是一种所谓的智者,世间上有些所谓这头脑很好用的人,或者懂得赚钱理财的人,虽然这些人很会积累财富,但是他们在拥有财富的时候,一方面得到了财富,一方面他的痛苦也跟随财富的增多而增多。

世间上所谓的智者,实际上不是真实的智者,真实的智者会安住在知足少欲的状态当中,而这种所谓的智者,对于赚钱或者敛财的方式非常有能力。

因为没有了知到财多苦也多的道理,没办法安住在少欲的状态当中,所以是一种打引号的智者。

“痛苦如财多”,这些“智者”在积累财富的时候,我们前面分析,财富不会无因无缘而来。

如果你要真实的拥有财富,要拥有宿世的善根,如果你在宿世中,做了很多布施持戒等等善法,财富很容易就会得到了,不会经历很多的艰辛。

如果缺乏了这部分,就是说有一部分的福德,没有很强大的福德,如果想要获得这些财富,必须要就是赚钱,必须要积累。

在追求过程的当中,一定会感受很多的痛苦,一个人从无财到有财的过程,都是比较辛苦的,比如世间人去打工赚钱,或者一个人他开始创业、投资等等,一个人累积财富从无到有的过程是比较辛苦的。

这是最初的痛苦,然后是中间的痛苦,你把钱赚到之后,还要去守护它。

经常担心钱贬值了,被人偷走了,或者被别人骗走了,像这样就会想方设法的去守护,不让它缩水或者丧失,这个守护的过程也是相当耗费精力、时间的,守护的过程也很痛苦。

最后守护了还不行,还要让它增长,这个增长的过程,也是相当痛苦的。

因为我们很担心财富毁坏,所以在最初积累的时候,中间守护的时候,最后增长的时候,都会经历很多痛苦。

虽然通过努力得到了财富,但是痛苦就会像财富增多一样跟随着增多。

“少欲之人非如是”,知足少欲的人,他们没有这么多的痛苦。

因为他能够安住在少欲的功德,知足和少欲从一个角度来讲,都是相关联的,所以如果少欲就是知足。

对于自己没有拥有的这些过多的财富,没有什么追求的心。

这些的清心寡欲的人不会经历积累的痛苦、守护的痛苦,也不会经历再再增上的痛苦,能够满足于现在的状况,在这个状态当中让自己能够生存下去,好好地修学佛法,就已经足够了。

因此少欲之人,不会获得这么多的痛苦。

下面讲了一个比喻,“一切龙王头数目,所生痛苦如是多”。

一方面龙王虽然属于旁生界,但是在旁生当中,它是属于有神通,财富非常多的大力旁生。

龙王头的数目实际上是一种标志。

在龙王内部也分了很多的种类,有些龙王一个头,有些龙王两个头,有些龙王三个头,还有有十个头,百个头的。

龙王头的数目是代表财富,一个头是一般的,十个头的财富非常多了,百个头、千个头的财富就更多。

虽然龙王头的数目代表着财富众多,代表它很有威望,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讲,有这么多的头也会产生如是数量的痛苦,头的数量多,它的痛苦也会随之而增加。

这是什么痛苦呢?

就是讲到了降下热沙雨。

降下热沙雨的痛苦,有些时候说是金翅鸟降下来的,有些时候说是通过它的恶业降下来的。

龙王有法行龙王、非法行龙王,通过它的业力,会在中午降下热沙雨。

每一个头上都会降下热沙雨,如果有很多头,所感受到的痛苦就会增多了;如果只有一个头,虽然财富少,但是因为感受热沙雨的数量少,所以产生的痛苦也就少。

华智仁波切在《大圆满前行》当中也有一个著名的教言,有多少财富就有多少财富的痛苦,拥有一只羊就会有一只羊的痛苦,拥有一条茶叶就会有一条茶叶的痛苦。

我们为什么会这样讲?

当你没有财富的时候,就不用操心财富怎么保管、使用,如果有了东西之后,你就会分心了,这个东西放在地方会不会坏了,或者财富是不是送出去等等,像这样增加了一个东西的时候,虽然你拥有了财富,但是随着财富的拥有,你的痛苦也会如是的增加,就有这样的本性。

这方面就是讲到了财富,尤其是对财富不知足,就会感受很多痛苦。

在分析这个颂词的时候,我们一定要知道,这个地方,是不是说只要有财富的人就是不对,只要是很贫穷的人就是应该赞叹的。

我们的重点不是财多财少,而是说多欲少欲,重点是在多欲还是少欲,不是在财多财少。

为什么这样讲呢?

有些人通过前世的福报,虽然无勤拥有了很多的财富,但是他对财富没有这么强的执著,这些财富对他来讲,不会构成痛苦的因。

因为他知足少欲的缘故,所以没有执著的缘故。

财富众多,也没有产生痛苦,能够用财富去做帮助别人的事情。

反过来讲,有些人的财富虽然少,但是他非常多欲,没有安住少欲知足,财富很少,痛苦也是非常多。

我们在这个地方安立的功过,并不是财多财少的问题,而是多欲和少欲的问题,呵斥的是多欲,不是财富多,如果多欲,你为了积累、守护、增长就会感受很多痛苦;如果说你少欲,不管是财富多少,他都是快乐的。

多欲的人不管财富多也好,财富少也好,都是一种痛苦的因缘。

因此重点在于多欲少欲,而不在于财多财少。

辛四(断除受用之散乱)分三:

一、断除贪妻;二、断除贪食;三、断除贪眠。

对于受用的散乱通过三个角度来宣讲如何进行断除。

壬一(断除贪妻)分二:

一、应舍;二、应取。

总科判是“断除贪妻”,分科判当中是“应舍”和“应取”,好像我们从这个方面看起来,只不过是讲到了哪种女人针对国王来讲是应该舍弃的,哪种女人是应该取的?

只是讲到了应舍和应取的王妃,没有讲到怎么断除贪妻。

我们就是说科判和颂词之间有什么联系呢?

虽然在修禅定的过程中,任何一个贪执的对象都应该断除,但是作为一个国王来讲,毕定是在家人,作为一国之君,应该有王妃。

在选择王妃的时候,讲到了哪些是应该取的。

因为取了恶妇等等的王妃,对国王的身体、事业都会有影响;了知了哪些是应取的,对他的事业会有帮助的,这方面把应舍和应取的标准列出来,就是说应该取什么样的一种妻子。

对照总科判,从修禅定的角度来讲,虽然宣讲了应取妻子的标准,国王也娶到了这样的妻子,但是也应该断除对妻子过分的贪著。

因为不管对什么东西贪著,都会引发内心当中的烦恼,所以此处的断除贪妻和分科判当中的应舍应取,总的提纲是应该断除对妻子的贪著,但是妻子哪些是应取,哪些是应舍,也在内部细化了一些标准。

癸一、应舍:

性如联敌刽子手,轻凌夫君如恶女,

微财不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笔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