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教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838673 上传时间:2023-02-07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34.9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教案.docx

《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教案.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教案.docx

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教案

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教案

学科

数学

单元

四单元

备课者

课型

单元课

课题

百分数

执教者及时间

学习

要点

1.了解本单元主要的知识要点。

2.沟通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

3.明确知识重难点,找出学时课中需要重点讨论研究的问题

学习

目标

1.了解本单元主要的知识要点。

2.沟通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

3.明确知识重难点,找出学时课中需要重点讨论研究的问题

探究

问题

本单元我们主要学习哪些知识?

我们将会用到那些以前学过的知识

通过看书学习,你学到了什么?

还想知道些什么?

看看我们本单元的知识,哪些是我们学习的重点和难点?

学习本单元,我有哪些困惑?

应用

作业

作业练习

前置作业:

3、阅读第四单元,在教材上标注“要点、关键词、疑惑”。

应用

4、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整理本单元的知识要点。

实践应用

文化

阅读

学生收集关于百分数的有关资料

学习

重难点

明确知识重难点,找出学时课中需要重点讨论研究的问题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活动一:

整体感知单元内容

1、翻开目录,本单元是从--页到

--页。

2、小组交流,本单元内容是关于哪方面的?

3、翻开书,小组交流,说出本单元的

活动二:

分组交流,建立知识联系

3、小组交流

4、分组展示

活动三:

说说你的收获以及你的困惑

活动一:

整体感知单元内容

翻开目录,本单元是从--页到--页。

2.小组交流,本单元内容是关于哪一方面的?

3.翻开书,小组交流,说出本单元的主要内

容?

活动二:

分组交流,建立知识联系

百分数的认识:

能了解百分数产生的必要性、理解百分数的意义、百分数与分数的关系、陈述百分数的单位、运用图示表示百分数的意义

合格率:

合格率的意义、合格率的应用及计算、分数化成百分数的方法、小数化成百分数的方法

合格率(试一试):

利用百分数解决生活中的

实际问题

营养含量:

陈述百分数化分数的方法、百分数化小数的方法正确计算百分数乘法

这月我当家:

能正确陈述百分数除法的意义

己知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

这月我当家(试一试)根据具体情境,理解百分数的实际意义、根据四则运算的方法,能

进行百分数的四则运算。

活动三:

让学生谈谈收获以及困惑

板书

设计

生活中的比

比的认识比的化简

比的应用

教学

后记

 

学时课教学设计表

学科

数学

单元

比的认识

备课者

课型

学时课

课题

生活中的比

执教者及时间

学习

要点

A.比的意义。

A1.密切联系生活实际,从图片的像不像感知比。

A2.根据生活经验构建比的知识。

A3.体会生活中比的广泛存在。

B.比的读写,比各部分名称,求比值。

B1.掌握比的读法和写法。

B2.掌握比各部分的名称。

B3.理解比与除法的联系,知道为什么比的后项不能为0,并会求比值。

C.用比的知识解决问题

C1.用比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学习

目标

A.使学生经历在具体情景中抽象出比的过程,理解比的意义。

A1.密切联系生活实际,从图片的像不像感知比。

A2.根据生活经验构建比的知识。

A3.体会生活中比的广泛存在。

B.掌握比的读写方法知道比的各部分名称,会求比值。

B1.掌握比的读写法和各部分的名称。

B2.掌握比与除法的联系,会求比值。

C.能利用“比”的知识解释一些简单的生活问题,感受“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C1.能利用“比”的知识解释一些简单的生活问题。

探究

问题

应用

作业

作业练习

实践应用

文化

阅读

 

学习

重难点

能利用“比”的知识解释一些简单的生活问题,感受“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活动一:

1、

小组合作探究:

研究像或不像的图片与图A的长与宽到底存在怎样的关系?

注意:

 ① 小组内安排记录人员。

    ② 5分钟后小组派代表汇报研究结果。

学生发言后,有同学发现(生回答6÷4=1.5,板书6÷4=6/4=1.5)

说一说B,D长与宽的除法关系式。

活动二:

2分钟时间自学课本69页认一认。

小组交流说一说:

什么叫比?

比各部分的名称,比值

小试牛刀:

6:

9        3:

2        5:

2  

(找出各个比中的前项、后项,算出比的比值)

活动三:

联系生活实际请说说生活中有哪些比?

活动一:

这是淘气的照片(出示图片A),还有几张也是淘气的图片(出示BCDE)

请观察:

(1)哪几幅图和图A像?

哪几幅图和图A不像?

(B、D和图A像,C、E和图A不像)

(2)你认为像或不像可能和图片的什么有关?

(图片的长和宽)

小结:

A,B,D的长都是宽的1.5倍,所以它们比较像。

图A的长是6,宽是4,那么用除法关系式如何来表示它俩的倍数关系?

刚才同学们研究迅速,涂得精彩,表现真好!

下面我们进行第二个活动。

活动二:

其实,两个量的倍数关系,在数学上可以叫做这两个数的比。

6÷4写作6:

4,读作6比4      (板书6:

4)

“:

”叫做比号                 (板书比号) 

活动三:

联系生活实际请说说生活中有哪些比?

板书

设计

生活中的比

两个量的倍数关系,在数学上可以叫做这两个数的比。

6÷4写作6:

4,读作6比4      

前项比号后项

教学

后记

 

学时课教学设计表

学科

数学

单元

六单元

备课者

课型

学时课

课题

生活中的比

执教者及时间

学习

要点

C.用比的知识解决问题

C1.用比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学习

目标

C.能利用“比”的知识解释一些简单的生活问题,感受“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C1.能利用“比”的知识解释一些简单的生活问题。

探究

问题

E.探究生活中的比。

E.能利用“比”的知识解释哪些简单的生活问题?

应用

作业

作业练习

实践应用

文化

阅读

 

学习

重难点

能利用“比”的知识解释一些简单的生活问题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活动一:

生活中比的含义

1、说一说甘蔗汁与水的体积比是1:

2,树高和影长的比是6:

3的含义

2、小组交流含义

3、小组汇报含义

1:

2可以表示甘蔗汁有多甜。

6:

3这个比可以表示上午或下午的某个时刻。

活动二:

填一填,说一说

1、填表

2、小组交流怎么做的,怎样比较快。

速度表示了路程与时间的关系,路程与时间的比值就是速度。

要比较谁快,就要用到速度。

活动三:

想一想,比与分数、除法有什么关系

1、回忆过去学过分数和除法的过程,结合具体例子,认识三者的关系

2、小组讨论三者关系。

通过表格思考

3、小组汇报

区别:

除法是一种运算,分数是数,比是两个量之间的关系

4、求比值的方法

活动一:

说一说生活中比的含义

出示情境图和比的信息说一说比的含义

提出问题:

甘蔗汁与水的体积比是1:

2,水与甘蔗汁的体积比是2:

1,两个比一样吗?

教师总结:

比的顺序不同,比的标准不同。

两个比不同。

活动二:

填一填,说一说

先读题,并思考比较谁快或哪种苹果便宜

小结:

比较谁便宜,就要看单价,单价表示了总价与数量之间的关系,总价与数量的比值就是单价。

单价如果不变则总价和数量之间的变化就有一定的规律

 

活动三:

想一想,比与分数、除法有什么关系

除法

被除数

÷(除号)

除数

分数

分子

-(分数线)

分母

分数值

前项

(比号)

后项

比值

比值可以用分数表示,也可以用小数表示。

把比转化成除法,因此比是关系,而除法是运算。

如6:

4=6÷4=1.5

板书

设计

比的认识试一试

除法

被除数

÷(除号)

除数

分数

分子

-(分数线)

分母

分数值

前项

(比号)

后项

比值

区别:

除法是一种运算,分数是数,比是两个量之间的关系

教学

后记

 

学时课教学设计表

学科

数学

单元

六单元比的认识

备课者

课型

学时课

课题

比的化简

执教者及时间

学习

要点

比的化简

A.比的化简

A1.化简比的依据

A2.能正确化简比

B.比的应用

B1.根据要求写出比并化简

B2.利用比的化简解决问题

学习

目标

A.掌握化简比的方法

A1.能正确陈述化简比的依据

A2.能正确化简比

B.运用比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B1.能根据要求写出比并化简

B2.能利用比的化简解决问题

探究

问题

B.你知道比的化简的意义吗?

 

A1.比的化简的意义是什么?

A2.能借助计算除尘进行比的化简吗?

C.如何进行进行比的化简呢?

B1.怎样进行比的化简?

B2.能借助计算进行比的化简吗?

C.知道了比的化简的方法,你能解决实际问题吗?

C1.你能根据比的化简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吗?

C2.你能根据比的化简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吗?

D.你能够总结比的化简的方法吗?

D1你能够总结比的化简的方法吗?

应用

作业

作业练习

实践应用

文化

阅读

 

学习

重难点

比的化简的方法,你能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活动一:

那杯水更甜?

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1)仔细观察:

主题图中叙述的事情。

(2)自主探究化简比的方法。

把自己的想法记录在课堂练习本上。

(3)同桌交流解决问题的思路。

 (4)全班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

 

独立思考,举手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并说明想法;会倾听其它同学的发言并提出自己的意见及建议

活动二:

写出相等的比

仔细观察黑板上相等的比,尝试在练习本上独立写出一组相等的比。

例如:

1:

2=10:

20

举手汇报自己所写

相等的比,并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发现

活动三:

化简比

1、回忆分数可以约分成最简分数,比也可以化成最简整数比

2、24:

42自主化简比

3、化简

小组交流化简比的方法,并汇报。

活动一:

那杯水更甜?

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师:

提问:

猜一猜哪杯水更甜?

   追问:

为什么?

提出要求:

用自己的语言清楚的阐述解决问题的思路。

可以这样开头,“我是这样想的”。

活动二:

写出相等的比,并说一说有什么发现

小结:

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不为0的数,比值的大小不变。

(比的基本性质),与以前学过的商不变的规律、分数的基本性质一样。

活动三:

化简比

师:

最简整数比是前项和后项除了公因数1没有其他公因数。

观察三道题回顾化简比的过程总结:

1、把两个数的比转化成这两个数相除。

用分数表示他们的商,最简分数的分子分母就是比的前项和后项。

2、利用比的基本性质化简。

板书

设计

化简比

 

教学

后记

 

学时课教学设计表

学科

数学

单元

六单元

备课者

课型

学时课

课题

比的应用

执教者及时间

学习

要点

A.按比分配的意义

A1.进一步理解比的意义

A2.理解按比分配的意义

B.比的应用

B1.已知总数按比分配

学习

目标

A.理解按比分配的意义

A1.能正确陈述比的意义

A2.能正确陈述按比分配的意义

B.运用比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B1.能已知总数按比分配

探究

问题

D.你知道按比分的意义吗?

A1.什么是按比分配?

A2.你能从操作层面理解按比分配吗?

E.如何进行按比分配呢?

B1.你能理解按比分配的问题有什么特征吗?

B2.你能找到按比分配问题的解题方法吗?

C.知道了按比分配的方法,你能解决实际问题吗?

C1.你能根据按比分配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吗?

D.你能够解决稍复杂的分配的问题吗?

D1你能够解决稍复杂的按比分配的问题吗?

应用

作业

作业练习

实践应用

文化

阅读

学习

重难点

运用比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活动一:

怎样分合理?

说说你怎样想的

1、读懂信息,“怎样分合理”的含义是什么

2、小组讨论怎样分合理

3、小组汇报

活动二:

1、这筐橘子按3:

2又应该怎样分

2、记录分的过程

3、讨论:

大班分到的橘子扩大到原来的多少倍,小班的橘子也扩大到原来的多少倍

活动三:

如果有140个橘子按3:

2又应该怎样分

1、读题,理解题意,独立解决问题

2、小组交流自己的想法

3、小组汇报,展现思维过程

4、检验,看是否符合3:

2进行分配的要求

完成75页练一练1、2题集体讨论纠正

活动一:

怎样分合理?

说说你怎样想的

1、说明橘子的大小相同

2、师:

如果分完50个橘子,还有剩下的橘子,又该怎么分?

小结:

按1班和2班的人数比来分比较合理

活动二:

这筐橘子按3:

2又应该怎样分

1、说明3:

2的含义,如大班3个,小班就分2个,大班30个,小班就20个......

2、出示表格

1班

2班

30个

20个

活动三:

如果有140个橘子按3:

2又应该怎样分

如果缺少算术解法或方程解法,及时补充

提出:

140个橘子,按1:

1分,让学生思考应该怎么分,使学生认识到平均分实际上就是按1:

1的比进行分配

小组巡查,针对有困难得学生进行讲解

板书

设计

比的应用

3+2=5

140×

=56(个)

140×

=84(个)

教学

后记

 

学时课教学设计表

学科

数学

单元

六单元

备课者

课型

学时课

课题

比的应用试一试

执教者及时间

学习

要点

A.按比分配的意义

A1.进一步理解比的意义

A2.理解按比分配的意义

B.比的应用

B1.已知总数按比分配

学习

目标

A.理解按比分配的意义

A1.能正确陈述比的意义

A2.能正确陈述按比分配的意义

B.运用比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B1.能已知总数按比分配

探究

问题

F.你知道按比分的意义吗?

G.如何进行按比分配呢?

C.知道了按比分配的方法,你能解决实际问题吗?

D.你能够解决稍复杂的分配的问题吗?

应用

作业

作业练习

实践应用

文化

阅读

 

学习

重难点

运用比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活动一:

淘气有巧克力440克,都用来调巧克力奶。

他要准备多少克奶?

1、认真读题,理解题意

2、画数量图描述和分析问题

3、独立解决问题,提出疑问

4、明确2:

9就是巧克力有2分,配9份奶。

所以奶的质量就是220×9=1980(克)

活动二:

笑笑有巧克力280克,也都来调巧克力奶。

她能调制出多少克巧克力奶

1、认真读题,理解题意

2、画数量图描述和分析问题

3、独立解决问题,提出疑问

4、交流算法。

活动三:

比较两个题有什么区别与联系

1、小组交流

2、小组汇报

完成76页3/4题,小组交流算法,及时纠正

活动一:

淘气有巧克力440克,都用来调巧克力奶。

他要准备多少克奶?

引导学生思考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是什么。

关键是求出一份巧克力的质量是多少,

440÷2=220(克)

如果有学生说出与书上不同的解法,请学生说出想法

活动二:

笑笑有巧克力280克,也都来调巧克力奶。

她能调制出多少克巧克力奶

师:

先求出笑笑要准备多少克奶,然后求巧克力的质量与奶的质量和,就是巧克力奶的质量。

解决问题的关键是是求出一份巧克力的质量是多少

活动三:

比较两个题有什么区别与联系

1、巡视小组交流情况,适当引导

教师总结:

第一题是已知两个量的比和其中一个量求另一个量。

第二题是已知两个量的比与其中一个量,求总量是多少。

他们的联系都是要求出一个量的每一份是多少

板书

设计

比的应用试一试

440÷2=220(克)280÷2=140(克)

220×9=1980(克)140×(2+9)=1540(克)

教学

后记

 

整合课教学设计表

学科

数学

单元

六单元

备课者

课型

整合课

课题

比的认识

执教者及时间

学习

要点

1、生活中比的含义

2、化简最简整数比

3、比的应用

学习

目标

1、能说生活中比的含义,进一步理解比的意义

2、能把比化成最简整数比并求比值

3、能运用比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探究

问题

A.知道了按比分配的方法,你能解决实际问题吗?

B.你能够解决稍复杂的分配的问题吗?

应用

作业

作业练习

完成练习五1、2、3、7、11、13

实践应用

文化

阅读

 

学习

重难点

运用比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活动一:

进一步理解生活中比的含义

1、根比信息写出比

2、把各题中的数量关系写成比,并求出比值。

独立完成,小组交流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活动二:

巩固比的化简方法

1、完成77、78页第3.7题

2、小组交流化简比和求比值的方法

3、小组交流化简比和求比值的区别

4、小组纠正并质疑。

 

活动三:

比的应用

1、独立完成8、9、10、11、12题。

2、小组交流

3、小组汇报

4、小组纠正并质疑

活动四:

课堂归纳

小组讨论本单元一共学的哪些内容,并归纳形成思维导图

活动一:

进一步理解生活中比的含义

1、完成77页1.2题

巩固比的意义,同时进一步体会图形的特征。

体会比在实际生活中的存在,比值可以表示具体的数量。

根据学生的交流教师板书:

比可以表示两个数量的关系

活动二:

巩固比的化简方法

1、教师巡视学生化简方法,给有困难得学生进行指导。

教师小结:

比的化简根据比的基本性质,可以用前项除以后项,用最简分数形式表示比,分子是前项,分母是后项。

求比值方法一样,但比值可以用小数,整数,分数表示。

活动三:

比的应用

1、8题强调长与宽的比是5:

3,他们一共是24厘米而不是48厘米

2、归纳比的应用的模式,已知两个量的比和其中一个量求另一个量和已知两个量的比和一个量求总量关键都应该求出每一份是多少

活动四:

课堂归纳

根据学生回答并板书

比的意义

比的认识比的化简

比的应用

 

板书

设计

比的意义

比的认识比的化简

比的应用

教学

后记

 

学时课教学设计表

学科

数学

单元

数学好玩

备课者

课型

综合实践

课题

反弹高度

执教者及时间

学习

要点

1、测量球的反弹高度的实践高度,合理选择测量方法,进一步了解分数在学习实验中的应用。

2、对实验数据进行数学处理的过程,感受实验研究的科学性和数学结论的严谨性,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获得活动的实际经验。

3、实验操作的过程,与他人分工合作,增强合作意识

4、会全面合理地评价活动过程和方法等,养成自我反思的习惯。

学习

目标

1、结合测量球的反弹高度的实践高度,合理选择测量方法,进一步了解分数在学习实验中的应用,解决现实生活中的测量问题。

2、经历对实验数据进行数学处理的过程,感受实验研究的科学性和数学结论的严谨性,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获得活动的实际经验

3、经历实验操作的过程,与他人分工合作,增强合作意识

4、在回顾,反思,交流的过程中,进一步学会全面合理地评价活动过程和方法等,养成自我反思的习惯。

探究

问题

从同一高度自由落下,哪种球会反弹高一些?

各自反弹高度是多少?

应用

作业

作业练习

实践应用

文化

阅读

 

学习

重难点

由于误差判读哪种球反弹高一些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活动一:

1、请说说自己的玩法。

交流各种球的不同玩法

2、在叙述理由时,引出“弹性”、“同一种球弹性一样”、“不同的球弹性不一样”等生活经验,

活动二:

实验探究同一种球的弹性

1、小组交流:

实验的同学们是怎样分工的?

我们要记录怎样的数据?

做实验时还要注意些什么?

2、反馈小组交流内容。

一组进行演示,并求出每次反弹高度是下落高度的几分之几。

将下落高度分别设置为80厘米、120厘米、160厘米,便于操作和

数据的处理与反馈。

3.分小组进行实验活动,

4.让每个小组将实验记录的结果用实物投影展示,观察反弹高度是下落高度的几分之几的数据,小组里进行分析交流。

5.进行交流反馈,关注:

①球从不同的高度下落,其反弹高度是不一样的。

②但是,表示反弹高度与下落高度关系的分数(或计算得到的小数)大致接近。

从而形成结论:

同一种球弹性是一样的。

 

活动三:

各小组展示实验过程和结果。

引导学生先比较同一个球从不同高度下落、反弹的数据,再观察不同的球从同种高度下落后的反弹高度,比较算出的分数(或小数)。

问:

观察不同的球的实验数据,你发现了什么?

和我们的猜测一样吗?

通过数据观察比较,让学生体会到:

不同的球从相同的高度落下,反弹高度不一样;不同的球反弹高度是下落高度的几分之几的分数值也是不一样的。

说明不同的球弹性是不一样的。

 

活动一:

挖掘经验、激趣引入

1.出示各种球(篮球、足球、排球、乒乓球、网球、弹力球等)。

谈话:

认识这些球吗?

2.观看视频——表演者同时玩多个球。

观看后问:

如果让你在带来的这么多球中选一选这样玩,你会怎样选?

为什么这样选?

引导学生根据生活经验进行选球:

选大小适中的球、选弹性好的球、选同一

种球……。

并进行板书。

3.谈话:

“同一种球弹性一样”、“不同的球弹性不一样”这些都是我们已有

的生活经验,究竟“同一种球弹性是否一样”呢?

活动二:

实验探究同一种球的弹性

1.观看课前拍摄的本课实验视频。

进一步明确实验的方法步骤、要点和注意事项:

第一,把球从指定高度落下时,要将球的上沿与高度标记齐平(齐平时可以借助平直的工具,如书本、直尺等)。

第二,要细心观察球的反弹高度,并根据反弹的最高点及时做上标记,测量反弹高度时,可保留整厘米数。

捕捉反弹高度时要仔细观察,及时标记,若看不清可以重复一次。

第三,要及时将实验中的数据记录下来。

只有在实验前将实验的步骤、方法和需要注意的地方明确,才能把对实验产生的干扰程度降到最低。

活动三:

出示统计表格,共同明确统计项目。

提出实验要求:

实验探究不同的球的弹性

1.谈话:

不同的球弹性是否真的不一样呢?

让我们也通过实验来进行探索研究。

2.明确实验要求,选取不同的两种球,分小组实验,并在小组里交流实验所获得的数据。

2.阅读第73页的“你知道吗?

”,了解篮球比赛用球的标准。

4.全课总结。

问:

本节课经历了怎样的实验探究过程?

你有哪些新的认识?

板书

设计

反弹高度

 

教学

后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