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理学期末复习.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838593 上传时间:2023-02-07 格式:DOCX 页数:52 大小:53.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伦理学期末复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2页
伦理学期末复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2页
伦理学期末复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2页
伦理学期末复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2页
伦理学期末复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伦理学期末复习.docx

《伦理学期末复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伦理学期末复习.docx(5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伦理学期末复习.docx

伦理学期末复习

伦理学

第一章绪论

一、伦理学是研究道德现象的学问

伦理学是研究社会道德现象的科学,是一门关于道德的学问。

伦理学主要回答人“应该”怎样;为什么“应当”等问题。

1、伦理和伦理学

(1)伦理

“伦,从人,辈也,明道也;理,从玉,治玉也。

”——《说文解字》

“伦”的意思,指人际关系显示出符合一定的规矩、准则,而且代代相传。

指不同辈分、同类事物之间的次第、顺序或秩序关系。

“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孟子

“理”的原意,指依照玉本身的纹路来雕琢玉器,使得玉器成型有用,后引申为治理、协调社会生活和人际关系。

“乐者,通伦理者也。

”——《礼记•乐记》【伦理一词第一次出现】

汉初伦理一词开始广泛使用,用来指人际的关系及其规范,伦理亦即是人际关系的条理。

在古代中国人看来,人际间的关系不是杂乱无章的,而是像玉有条纹一样,也是有条理可循的,伦与理之间有内在的联系,同类事物或人群不同辈分之间的次第和顺序,总是因道理而成的;循人伦道理来治理人际关系,才能使不同辈分、同类事物之间有和顺的秩序,各自相安而不相害,这种条理是人际关系中本有的,或者说是自然形成的。

乐是用来疏通人际关系中的这种条理的。

【伦理一词的本义是指人伦关系及其内蕴的条理、道理和规则。

(2)伦理学——ethics(希腊文)

【亚里士多德将“ethics”变为“ethikos”并赋予它“德行”的含义】

亚里斯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第一本伦理学的著作,由他儿子整理】

求得个人的善和幸福的学问,就是伦理学,求得整个社会的完善和幸福的学问,就是政治学。

2. 什么是道德

“道”的最初涵义是道路,引申为应遵循的原则、规范和途径。

“德者,得也,得事宜也。

”——《释文》

【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处理好了,双方都有所得】

“德,外得于人,内得于己也。

”——《说文解字》

“以善德施之他人,使众人各得其益”;“以善念存诸心中,使身心互得其益”

“故学至于礼而后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

”——《荀子•劝学》【第一次将道德连用】

“道德”moral——拉丁文mores

原意为风俗、习俗,引申为道德原则、道德规范、行为品质、善恶评价等意思。

道德的定义:

道德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它是依靠社会舆论、人们的内心信念和传统习惯调节人与人(包括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社会集体、社会集体与社会集体)、人与自然、人与自身之间的伦理关系的行为原则、规范的总和。

第一,道德属于社会意识形态,由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

这个定义首先揭示了道德的根源和本质。

第二,道德和其他行为规范的显著区别是依靠的手段不同。

第三,道德的直接作用是调节三大领域的伦理关系。

第四,道德的内容是行为原则、规范的总和。

3、伦理学的基本问题(贯穿始终)

(1)利益和道德的关系问题

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方面是人们的物质利益与道德的关系问题。

【即是物质利益决定道德还是道德决定物质利益,其次是道德对物质利益是否有独立性】

另一方面是人们的利益关系问题,即个人与个人(包括人与自然、人与自身)、个人与社会集体、社会集体与社会集体之间的利益关系问题。

(2)为什么说利益和道德的关系问题是伦理学的基本问题?

第一,这是由道德的根源和作用决定的。

第二,这一问题的解决规定和影响着伦理学其他问题的解决。

【其他问题都依赖于基本问题的解决】

第三,这一问题贯穿于伦理思想发展的历史。

4.伦理与道德的关系

(1)联系:

两者相通

道德哲学(moralphilosophy)与伦理学(ethics)是同一门学科,研究同一对象、现象,解决同一问题。

(2)区别:

伦理学是一门科学,而道德则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是伦理学研究的对象。

理论分析规范践行

伦理←――———应该———――→道德

(立身、处世)

【伦理注重理论,道德注重实践】

二、伦理学研究的对象

伦理学以道德为研究对象,但道德是一种历史地变化着的社会现象,因此,也就形成各种各样关于伦理学对象的观点。

伦理学作为一门研究道德的科学,不能只研究道德现象的某一方面,而应当历史地、全面深入地分析和研究道德现象的各个方面。

在伦理学中,对于我们所注意的那些行为、动机、品质,我们并不关心产生它们的生理及物理原因,所有这些行为、动机、品质这所以引起我们的兴趣,我们之所以赋予它们某种价值,仅仅是它们作为一种道德现象能够引起我们的道德判断。

凡是能够引起这种判断的行为都属于伦理学的范围。

区分:

道德现象和非道德现象

“道德的”(moral)

“非道德的”(nonmoral)

“不道德的”(immoral)

三、伦理学的使命

人类的学问有两种:

一种只负责向人们提供关于其研究对象的知识;

另一种则在向人们提供这种知识的同时,也指向人本身,告诉人们应当如何行动,从而成为人类的实践理性。

伦理学就属于后一种人类学问。

它在向人们提供关于道德本身的各种知识的基础上#还要通过构建合乎时代要求的道德规范,直接为当代人的实践提供指导,告诉他们应当如何待人,如何修己。

1.基本使命

关于各种道德问题的认知,从理论上研究各种道德问题并作出相应的说明,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

2.最终使命

通过对各种道德问题的研究而改善人类社会的道德生活,即让整个人类及其各个领域的生活都变得更加符合道德的要求,更加有道德氛围。

为此它有着极强的现实性。

第一,为整个社会现行道德文化的设计和运行服务

每个社会除了要有自己的制度安排来建构基本社会秩序之外,还需要有自己的道德规范体系和以其为核心的道德文化,用于培养健康人格,使人际关系和社会各领域的生活达至和谐,从而整合出良好的社会秩序并保障社会既定发展目标的实现。

伦理学通过专门研究以为现行道德文化的设计、建构提供可资选择的思路和方案。

只有道德文化与其他社会要素(政治、经济、法律、科技、文化、宗教等)形成正相关关系才有利于道德文化的运行

伦理学要通过揭示这种相关性来为社会调控道德文化的运行提供可实际操作的方法。

第二,为建构公正合理的社会制度提供价值指导

现实制度有合理不合理、公正不公正之分。

公正合理的制度才能形成良好的社会秩序;而不公正合理的制度,不仅形成不了良好的社会秩序,还会造成社会矛盾的激化与整个社会的动荡不安。

伦理学不仅要通过构建优良道德为社会制度的建构提供价值基础,而且还要以优良道德为价值标准,对各种已有制度进行伦理审视,判断其好坏优劣,使之不断革弊存利,始终保证其公正合理性。

第三,为人类实践所遭遇的各种现实道德难题答疑解惑

伦理学根据人类实践的需要,随时对一些疑难问题进行专门的研究,提出解决这些疑难问题的具体思路、理论、方法和对策。

一些前所未有的道德困惑,如“是否应当克隆人?

”“是否应当制造基因超人?

或者涉及面甚多、异常复杂的道德难题,如“效率与公平应以何者优先?

”、“环保与发展应如何兼顾?

第四,为国际社会的交往制定公正合理的道德规范

当代,随着经济、文化乃至政治全球化的推进,国家间的交往及各国间的人员往来越来越多,越来越频繁,这就需要有一种超越国家民族的公正合理的全球伦理或全球道德来规范国际交往,以建构和谐的国际社会秩序。

这个任务,自然也只能由专门从事道德问题研究的伦理学来担当。

第五,为个人道德生活提供实践智慧

一是伦理学要让个人了解美德的功能、意义,以解决其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的问题

二是伦理学要为每个人的公共生活、职业生活和私人生活制定优良的道德规范,以解决其在这些不同的生活领域中如何扮演好自己角色的问题

三是伦理学要为个人的道德实践和道德生活排忧解难

四、伦理学的意义

(1)即伦理学有什么价值或用途?

伦理学的意义可从两个方面考察:

一是从人类社会整体性作为主体来考察;

一是从个人个体性作为主体来考察

(一)对人类社会而言,伦理学的意义

第一,伦理学关于什么是至善的研究,对寻找发展方向的人类有认识论意义

“你是谁?

从哪里来?

将往哪里去”是人类永远需要面对的“斯克芬斯”发问

对前两个问题的已经有了较一致的认识和见解。

但最后一个问题众说纷纭。

尽管设计一个大家都普遍赞同的理想社会模式非常之难,但是通过探讨、对话来形成一个大家都普遍认可的至善共识则极有可能。

而一旦至善共识得以形成,人类也就自然会有一个统一而明确的发展方向。

第二,伦理学关于如何设计、建构当代道德文化的研究,对改善社会道德生活并使之合理化有方法论意义

社会道德生活的质量,与社会推行并要人们遵守的道德规范体系的质量密切相关。

伦理学为设计建构出合乎人性和时代要求的当代道德文化提供合理的方法。

第三,伦理学关于道德的功能研究和道德运行、运作的研究,对提高社会管理水平有工具论意义

道德通过规范人大行为来实现人的社会管理,是社会管理工具之一。

但是,如果我们不能深入弄清下述问题,即:

道德究竟是如何运行的?

究竟是怎样发挥管理作用的?

究竟是怎样对人施加影响的?

道德作为管理工具的特殊性、必要性何在?

如此等等,我们就无法真正将道德作为管理工具来用,从而影响到整个社会的管理水平。

(二)对个体的人而言,伦理学的意义

第一,有助于对社会的认识与把握

对社会事实方面的问题(政治、经济、文化等)由哲学、经济学、政治学、文化学去加以揭示;对社会价值方面的问题(社会的好坏、优劣、先进落后等)由价值哲学和伦理学去进行评判。

伦理学能对现实的社会及社会生活的性质做出善恶判断,为改革社会或完善社会提供价值指导。

第二,有助于确立一个好的善恶观、人生观

第三,有助于对现实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的批判性把握

第四,有助于提高自己在社会道德生活中的识别能力和判断能力

第五,有助于改善自己的道德人格

人格有高尚与卑微之分,但无论高尚人格还是卑微人格都不是先天生就的,而是后天形成的。

五、伦理学研究的任务

第一,科学地揭示和论证道德的一般本质、特殊本质和演变发展的客观规律,为分析历史上的道德问题和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道德矛盾提供科学的理论基础和方法论指导。

第二,概括并阐释适合时代需要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并通过宣传和教育等途径使之转化为个人的自律,提高人们的道德素养。

第三,扬弃古今中外一切道德,继承其伦理精华,批判其糟粕。

如何对待我国古代道德传统和西方道德文明,我们曾有过偏颇的态度,过去走向简单否定,现在又有全盘肯定的倾向。

六、伦理学研究的方法

第一,必须有正确的方法为指导,即必须以唯物史观为指导。

第二,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

第三,必须不断吸取自然科学和其他社会科学的新成就,使伦理学成为一门与其他科学交叉的学科。

第四,构建适应时代需要的伦理学体系,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现实生活为基础。

第二章中西传统伦理的基本特点

一、西方传统伦理的主要特点

第一,个体本位和个人主义是伦理思想发展的主线,是其核心内容。

“人是万物的尺度”——普罗泰戈拉【相对主义】

神意不再是衡量事物的尺度,唯有人才是权衡一切的准绳。

第二,道德评价的标准,坚持利即义的义利观。

“一切亲人并不都是朋友,而只有那些有共同利害关系的才是朋友。

——德谟克利特

“公民们都有充分的资产,能够过小康的生活,实在是一个城邦的无上幸福。

——亚里士多德

“利益就只是我们每个人看作是对自己的幸福所不可少的东西。

还应该从这里得到这样的结论:

在这世界上,全然没有利益心的人是绝对没有的。

——霍尔巴赫

第三,伦理与政治双轨化,各有侧重,相对分化。

亚里士多德认为:

伦理学所要实现的只是个人的善德,而政治学所要实现的则是群体的善德。

他更看重政治学。

伊壁鸠鲁和斯多葛学派以伦理学为其学说核心,把政治完全从伦理学中排斥出去

马基雅维利:

抛弃政治权力的道德基础,彻底把政治学和伦理道德分化,把政治权力看作是政治国家的基础和核心。

(非道德政治观)

第四,正义(平等)在西方传统伦理的理论和实践中占据中心位置。

古希腊伦理思想的核心是调节个人与城邦的关系,公正是调节这一关系的主要德目

柏拉图“四主德”思想:

智慧、勇敢、节制和正义

柏拉图的理解是:

“正义就是每个人在社会中各尽其职”,这是正义在社会关系中的表现。

基督教:

“原罪的平等”

平等是自由和博爱的基础。

二、中国传统伦理的主要特点

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的两个基础:

1、小农自然经济的生产方式

2、家国一体,即家国同构的宗法社会政治结构

第一,重视人伦关系的调整

“仁者,爱人”仁的根本就是孝悌:

“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儒家的孝悌就是所谓的父慈子孝,兄友弟恭,首先表现为家庭伦理规范,进而由“孝亲”而“忠君”,要求人们去个人之“私”,为家庭、家族、国家之“公”,因此,孔子的“仁”既“亲亲有术”,又“尊贤有等”

孟子:

“五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第二,政治与伦理一体化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大学条目”是伦理政治的展开

“三纲五常”的伦理原则是伦理政治的基础结构

在一定程度上,传统伦理在中国社会中起到了某种准宗教的作用

第三,重义轻利

孔子: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孟子:

“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

董仲舒:

“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

朱熹提出“以义制利”,他说:

“义者,心之制,事之宜也。

第四,重视修身养性和道德人格的塑造

“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

”——孟子

“人皆可以为舜”

【佛教伦理】

人生是一个“苦海”

八苦:

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会苦、爱别离苦、所求不得苦、

五盛阴苦、轮回报应、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第三章我国伦理学研究的新拓展

一、我国传统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存在的几点不足:

第一,思维模式的单一性--社会本质论(包括阶级决定论)。

其后果:

一是道德物质主义化和工具化,缺乏对道德的终极关怀,割裂了道德与个人幸福的关系;

二是重社会轻个体,漠视个人利益,道德的非人性化导致道德逆反心理;

三是拒斥对其他有益道德的扬弃而自我封闭。

“文革”后第一部伦理学教材:

罗国杰主编《马克思主义伦理学》(1982年)

传统伦理学教材的不足:

1、对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伦理观念的“二手”转接影响对其深入、全面的把握和独立思考。

2、对中国的伦理生活实际关注不够,伦理理论联系道德实践不够,道德规范的道德生活基础不够。

3、过分强化了道德的政治意识形态性和阶级性,对中西传统伦理思想持全盘否定态度。

第二,道德规范理想性有余现实性不足、革命性有余生活性不足。

其后果:

一是导致道德理论的高度自觉性与道德生活极度自发性的矛盾;

二是造成道德焦虑和道德伪善之两极。

二、我国伦理学研究视角的转换

其一,由对马克思主义创始人观点的片面、教条理解和对前苏联体系的照搬,而转换为全面而辩证地把握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基本观点,并高度关注现实道德生活。

其二,道德理论的视角由单一的社会主体向个体与社会相结合转换。

其三,道德规范要求由脱离现实的道德幻想主义建构到回归生活的道德现实主义重构。

在实现伦理学研究视角转换时,有两种倾向必须引起注意:

一是道德庸俗化或道德工具化倾向。

二是国粹化倾向。

三、我国当前伦理研究的新拓展

(一)经济伦理研究要览

1、经济伦理学的含义:

是一门研究经济制度、经济政策、经济决策、经济行为的伦理合理性,并研究经济活动中的组织和个人的道德规范的学科。

它是经济学与伦理学的交叉学科,属于应用伦理学的分支,一般分为宏观制度层面、中观组织层面和微观个人层面。

【亚当·斯密:

《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道德情操论》(伦理学巨著)“斯密”难题,即经济与伦理之间相互关系的难题】

2、经济与伦理关系的不同观点

其一,经济与伦理对立论--利己与利他互不相容。

其二,经济与伦理统一论。

理由:

A、经济人也是社会人;

B、经济规则具有道德的意义;

C、道德具有其层次性,不只是利他才是道德的;

D、经济人性化是经济发展的大趋势。

3、经济伦理关注的几个主要问题

(1)企业伦理问题

第一,企业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关系问题。

第二,企业与企业间的竞争伦理问题。

第三,企业管理者与员工间的管理伦理问题。

这一关系正在实现由物化管理向人性化管理发展。

第四,企业与顾客间的营销伦理问题。

顾客至上,诚实守信已经成为营销伦理的根本理念。

(2)经济制度伦理问题

根本问题是如何处理好公平与效率的关系问题。

效率包含:

其一,社会资源的配置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实现劳动成果最大化;

其二,资源配置能合理地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源、防止环境污染,实现发展的可持续性。

公平包含:

其一,机会均等。

即社会为每个社会成员提供谋求个人利益的均等机会;

其二,按劳分配是整个社会占主导地位的分配方式。

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

二者互为条件、相互规定、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公平能通过自由竞争来促进效率的提高;公平有助于提高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劳动能力;公平为提高效率创造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

效率为按劳分配创造物质基础;效率有利于实现起点平等。

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发挥市场的作用,鼓励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先富起来。

再次分配注重公平,加强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功能,调节差距过大的收入。

(3)消费伦理问题

人类消费行为可分为5种形态:

吝啬、节俭、合理――适度、奢侈、浪费。

吝啬、奢侈和浪费是属于非理性的消费行为,是在任何时代都会遭到否定的消费观。

在经济主义时代,消费主义伦理观较为盛行,但消费主义是本质上是非自然型的奢侈享乐的畸形消费,它所赖以立论的基础――经济可以无限增长的前提是不成立的,所认同的幸福观是片面的物质型的,在全球资源危机的条件下,崇尚消费主义不具有现实性。

适合我国国情的理性的消费观:

“合理――适度”消费伦理观。

一是消费内容的丰富性和有益性,是以物质消费为基础精神消费为主导的、有益于身心发展与完善的、力所能及的综合性消费。

二是限量性。

既不主张对物质财富一味节俭,又不赞成对其毫无节制的滥用,而是主张消费有一定的度,使消费者既不为清贫所迫,也不为挥霍所累。

即,提倡节俭精神,提高消费水平,限制奢侈行为,反对挥霍浪费。

(二)环境生态伦理研究要览

1、生态伦理又称环境伦理学、大地伦理学,是应用伦理学的一个分支,是研究人与自然环境关系中的道德问题的学科。

2、生态伦理学有两个基本派别:

自然中心主义学派(又称非人类中心论)。

人类中心主义学派(又称人类中心论)。

共同使命:

维护自然生态平衡。

3、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

人类自身行为的失范

直接原因:

人口爆炸,这是导致资源过度消耗、粮食短缺和环境恶化的基本原因;

工业化进程和现代农业的发展加重了环境污染。

但更深层的原因是传统的发展观和价值观,传统发展观是经济时代的经济主义,把社会的发展简单地理解为物质财富的增长,而经济增长方式又以粗放型经济为主。

传统价值观是绝对的人类中心主义,认为人类是唯一的价值主体,自然只是被人类征服和利用的对象,而且自然是用之不竭、取之不尽的;人的认识能力是无限的,可以依靠科技解决一切环境问题。

4、人类面临的主要生态伦理问题

一是代内公正问题,即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自然资源的分配和消费方面的不平等问题。

二是代际公正问题,即当代人与后代人在自然资源的分配和消费上的不平等。

(三)网络伦理研究要览

网络伦理又称网络道德,是计算机伦理学的术语。

它是研究计算机的开发和应用以及信息的生产、储存、交换和传播中的伦理道德问题的应用伦理学分支。

道德调节的是真实的空间关系,于是出现了虚拟空间的道德真空。

“虚拟实在”实不实在?

“网我”与“真我”是什么关系?

网络生活能否立法?

现在人们基本形成如下共识:

“虚拟实在”也是一种实在,有着诱使人们走向远离真实世界的危险;

对具有自主性和隐蔽性的虚拟世界进行传统意义上的道德调节较为困难。

网络社会使人产生了自我认同的危机:

在虚拟化的世界里,人的存在呈现出“真我”与“网我”的二元分离或二重存在,这一分离导致“网我”间的信任危机。

美国学者斯平内洛在《信息技术的伦理方面》一书中提出了网络伦理道德的三条一般性原则:

“自主原则”――尊重自我与他人的平等价值与尊严,尊重自我与他人的自主权利;

“无害原则”――人们不应该用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给他人造成直接的或间接的损害;

“知情同意原则”――人们在信息网络交换过程中,有权知道谁会得到这些数据以及如何利用它们

美国计算机协会:

《伦理与职业行为准则》中规定了如下“基本道德规则”:

(1)为社会和人类的美好生活做出贡献;

(2)避免伤害其他人;(3)做到诚实可信;(4)严守公正并在行为上无歧视;(5)敬重包括版权和专利在内的财产权;(6)对智力财产赋予必要的信用;(7)尊重其他人的隐私;(8)保守机密。

(四)生命伦理研究要览

生命伦理学亦称“生物医学伦理学”,它是研究医学和生命科学实践中出现的伦理问题的科学。

当前生命伦理学主要争论的热点问题有:

1、克隆人的道德争论

对克隆人技术研究与应用持否定性立场的基本理由:

第一,克隆人不人道,违反神的意志。

第二,担心克隆人不能无缺陷的平安降生。

第三,克隆人会使人伦关系混乱。

第四,克隆人技术可能被人滥用。

第五,克隆人会导致人类基因库的单一性,人类基因多样性的丧失不利于人类的发展。

伦理困惑:

例如,选择A核+B去核卵子→移植至C子宫怀孕、分娩→D、E夫妇领奍,那么出生的孩子与A、B、C、D、E是什么关系?

由于“克隆人”的遗传物质全部来源于A,因此在血缘上与其他无关,那么其“母亲”到底是谁?

他(她)有无在A、B、C、D、E中选择或更换父母的自由?

人伦关系会不会由此发生模糊、混乱乃至颠倒?

抚养“克隆人”的义务和权利归属于谁?

“克隆人”对谁的遗产具有继承权?

会不会冲击传统的家庭观?

如果体细胞核是匿名的,会不会由此产生“生物学孤儿”?

如果某地区有性别偏见,如何避免性别比例失调?

“克隆人”会不会影响到人类基因的多样性?

“克隆人”研究中要用人体及胚胎来做非治疗性试验,而且成功率不高,这是否人道?

赞成克隆人的理由:

第一,人们在道德上常常不能接受一些科学技术方面的新发明和新发现,但这些新发明和新发现是不可避免的。

第二,克隆人具有优生学意义,可以复制各个领域的优秀人才;

第三,克隆人具有医学价值,如可以使无精子或无卵子的男女拥有和自己有血缘关系的后代,可以复制出和自己基因完全相同的人,以备万一需要是相互可以进行骨髓移植等。

2、安乐死的道德争论

怎样给安乐死下定义?

安乐死究竟是纯医学问题还是一个社会问题?

安乐死是否具有伦理学根据?

人有没有选择死亡的权利?

传统的医德要求医生不能“伤害病人”,那么关闭一个脑死病人的呼吸器是不是伤害病人?

不去抢救一个没有治愈希望的病人是不是伤害病人?

不惜一切代价延长病人死亡过程是否合乎道德?

在什么样的条件下可以延长或缩短死亡过程?

人的生命权利神圣不可侵犯,病人家属要求对不可逆昏迷病人实行安乐死是否侵犯了他(她)的生命权?

准予安乐死的标准是什么?

把病人是否还具有社会价值作为实施安乐死的标准之一是否成立?

安乐死的决定由谁做出?

实施安乐死应该通过哪些必要的程序?

安乐死的实施是否会阻碍医学的发展?

如何解决安乐死与我国刑法、民法、婚姻法的冲突?

反对安乐死的人认为

生命是神圣的,生存是每一个人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权利,医生的天职就是救死扶伤,施行无痛苦致死术不仅有违医德,而且实际上也是一种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思想汇报心得体会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