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概论.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838429 上传时间:2023-02-07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35.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学概论.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文学概论.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文学概论.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文学概论.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文学概论.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文学概论.docx

《文学概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学概论.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文学概论.docx

文学概论

文学观念的嬗变

文学四要素与文学活动的构成

四要素:

世界。

作品。

艺术家。

欣赏者

文学活动构成:

世界,作家,文本,读者,四个要素,其间包含了体验,创作,接受三个过程,重要的是在文学作为人的对象性活动上来理解

文学是一种对象性活动,就是因为人在文学活动中体现了人的意识,心理和一切本质力量,把自然当作人的对象,从而建立起了活动的机制。

文学是一种精神活动,就是在于在文学创作和文学活动中,作家把外部自然和人的自然作为自己本质力量的确证,从而把文学变成人的精神活动过程

文学四要素所形成的过程,其中必然包含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才能成为文学活动—我们说的文学活动,不仅是指文学四要素所形成的流程,更重要的是人与对象建立诗意关系,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展开

文学观念

第一节文学观念的嬗变

【文学四要素和文学活动】波兰现像学派美学家英加登提出作为作品存在的层次论,认为作品的构成是四个层面,即语言层,意义层,图式化外观层,意向性状态中的世界层。

美国现代学者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中提出文学四要素理论,即作品,艺术家,世界,欣赏者(一切文学作品都有源泉,这就是生活,即世界,生活要经过艺术家的加工改造,这样才能创造出具有意义的文本,即作品,作品如果束之高阁,不跟读者见面,也还不能构成完整的文学活动)

世界----作家----文本-----读者这四个要素,其间包含了体验,创作,接受三个过程,这才构成完整的文学活动,文学活动不仅是指文学四要素所形成的流程,更重要的是人与对象建立诗意关系,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展开

【历史上五种主要文学观念】再现说(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世界”与“作品”的对应关系,即认为作品是对世界的摹仿或再现。

在西方,有赫拉克利特的艺术摹仿自然论点,苏格拉底绘画是对所见之物的描绘论点,柏拉图的理式摹仿说,亚理式多德的自然摹仿说。

与西方再现说相似的是中国古代的度物象而取其真说,五代大画家荆浩《笔法记》中说“画者画物,度物象而取真”)表现说(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作品与作家的关系,即认为作品是作家的情感的自然流露,表现说的基本倾向是,文学本质上是诗人,作家的内心世界的外化,是情感涌动时的创造,是主观感受,体验的产物,以外部现实作为对象,但诗并不存在于对象本身而存在于审视对象时的作家,诗人的心境或心理状态,诗人可以描写平凡的事物,但要使事物以不平明眼人色彩呈现出来,表现说产生于19世纪初兴起的欧州浪漫主义思潮中,英国诗人华兹华斯提出“诗是强烈感情的自然流露”可勒律认为“写诗是出于内在本质,不是由任何外界的东西引起的”雪莱指出“诗是最快乐最善良木板心灵瞬间记录”与西方表现说可以比较的是中国传统的“诗主志”说和“诗缘情”说)实用说(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作品被读者利用的关系。

比较典型的实用说是中国古代的教化说和西方的“富教于乐”说,言志说和老化说构成中国古代文学观念的重要特色,古罗马时期贺拉斯的“富教于乐”开了西方实用之先河)客观说(在文学四要素中把作品抬高于一切,重于一切的地步,认为作品一旦从作家的笔下诞生之后获得了完全客观的性质和独立的“身份人”它既与原作家不相干,也与读者无涉,它从外界的参照物中孤立出来,本身是一个“自足体”出现了所谓的“客观化走向”客观说实际上是由俄国形式主义党派首先提出的,)体验说(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读者阅读作品时的感受和再创造)

【文学观念嬗变的原因】文学观念不是固定的,僵死的,可以永远定于一尊的,时代的变化,包括政治乱,社会风气,学术倾向等推动着文学的变化。

随着文学的变化,文学观念也随之变化,摹仿---表现---变形---装饰这一文学发展趋势,展现了文学自身演变的规律,当然这种演变规律不是直线型的,由于受直接的,间接的社会生活变动,斗争和不同社会心理的影响,其发展的路线和形态往往是极其复杂的,而在同一个时期,几种文学形态与观念并存的的书面也是存在的,但就总趋势面言是由再现到表现,由表现到装饰,文学观念的与人的观点的不同及变化有关,不同的社会团体,群体具有不同的观点,不同的思想倾向的人也有不同的观点,同一个人在不同时期的观点也可能会发生变化,这些观点的变化都会导致文学的看法的变化。

【文学的界说】文学的定义(文学作为一种人类的文化样式,它具有社会的审美意识形态性质的,凝聚着个体体验的,沟通人际的情感交流的语言艺术。

这个文学观念包含了五个命题,文学是一种文化样式,是一种审美意识形态,是作家个体体验的凝结,是作者与读者沟通的桥梁,是一种语言艺术)“视界融合”(意思是说对同一个对象,人们理解的视界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的,不断生成的,理解者对对象理解的视界历史上忆有的视界相接触,开成了两个视界的交融为一,达到“视界融合”)

第二节,文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形态

【文化概念以及文学的文化意义】广义的文化概念(英国19世纪人类学家泰《原始文化》中说,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上来讲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合整体,这个意义上的文化概念最为流行。

在广义的文化概念中文化被分为三个层面,即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物质文化是人创造的“第二自然”,是对象化的劳动的结果,制度文化指渗透了人的观念的社会的各种制度,精神文化是最深层的东西,如文化心理,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审美趣味,道德情操,宗教情绪,民族性格,。

物质文化最为活跃,精神文化则惰性最大)狭义的文化概念(文化是个人的素养及其程度,即包括人受教育的程度,知识的多少。

涵养的有无等。

)符号论文化概念(从符号学的意义看,文化是人类的符号思维和符号活动所创造的产品及意义的总和,这个观点是德国现代哲学家卡西尔提出的)文学的文化意义(揭示人的生存境遇和状况,叩问人的生存意义,沟通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联系,憧憬人类的未来)

【文学是文化的意义载体】“认同”还是“离异”就是对待传统文化的不同的文化取向,认同就是以传统的眼光去看待周围的一切,巩固和维护传统文化民经确定的种种规范,使传统文化得以凝聚和稳定”离异”表现为批判和摒弃,表现为在一定条件下,打破和改变传统文化的规范,而把传统文化所排斥的内容吸收进来,呼唤或形成新的规范,品质阅读(就西语而言,是指“试图尽可能完全地把握作品的,表示首先注意到语言中的各种要素,重音非重音,重复和省略,意象和含混”然后由此向人物事件,情节和主题活动,在汉语文学中,则首先关注文本中的用字,比兴,押韵,平仄,对仗和用事等,进一步再关注到情景,人物和情节。

)价值阅读(表示阅读者试图尽可能敏锐和准确地描述他在作品的所发现的价值)

第二节文学是一种审美意识形态

【文学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文学的源泉的问题,中国古代有过朴素唯物主义的回答,《礼记,乐记》中一个艺术产生过程的图式,物---心---乐,按近代完形心理学派的观点,经验世界与物理世界是不一样的,物理世界称“物理境”是事物的纯然的客观存在,经验世界称为,心理场,是事物在人的心目中的存在

【文学是人的一种审美活动】审美(审美是心理处于活跃状态的主体,在特定的心境,时空中,在有历史文化渗透的条件下,对于客体的美的观照,感悟和判断,审美实现的过程是创造的过程,需要四个层面协同合作,即主体心理层,客观对象层,心理时空层,历史文化层)审美活动(审美活动的根本精神是人的心理器官的全部畅通,是人的内在丰富性的全部展开,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文学审美活动的特点是,具有广阔的包容性,思想的深刻性)

【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性】文学的意识形态性与文学的审美特性有机结合在一起,就产生“质变”产生了作为文学的根本性质的“文学审美意识形态”其具体内涵是,从性质看,有集团倾向性又有人类共通性,从主体把握对象的方式上看,是认识又是情感,从目的功能上看,是无功利的又是有功利的,从文学反映生活的形式看须假定性又须真实性

第四节文学是作家体验的凝结

【经验,体验与文学】作家的体验特性,即情感的诗意化,意义的深刻化,感受的个性化

【体验在文学活动中的美学功能】作家的体验一方面要与对象共同着生命,这就是“入”别一方面作家的体验又要求“反刍”对体验进行自审,这就是“出”。

“入”和“出”所产生的美学效果是,使艺术形象具有生气勃勃的活力,和诗意的超载。

第二章文学语言组织

第一节文学文本

【文学文本概念】文本(文本是语言的实际运用形态,它总是根据一定的语言衔接和主义连贯规则而组成的整体语句,它末经读者阅读,只是一份写出来或印刷出来的语言产品)文学文本(是供读者阅读的包含完整意义的实际语言形态,是文学这种语言艺术品的基本存在其特点是,文学文本总是指一种实际语言形态,文学文本往往要表达某种相对完整意义,文学文本总是被创造出来的供读者阅读和接受的)

【文学文本的层面】中国古代对文学文本层面的认识《周易系辞》提出“言”“象”“意”的关系问题《庄子外物》划分出文本的言与意两个层面,三国时思想家王弼形成了文学文本的“言”“象”“意”三层面的概念,清代桐城派文论家刘大槐把文学文本区分为外在语言层面,“粗”与内在意义层“精”,其弟子姚鼐又把“精”分为神理氯味四要互,把粗分为格律声色四要素。

西方对文学文本层面的认识(意大利诗人但丁认识到诗有四种意义,即字面意义,譬喻意义,道德意义,奥秘意义这大致相当于把文学文本划分为字面意义层面和由字面意义表达的超意义层面;德国美学家黑格尔就艺术作品提出“外在形状”和“内在意蕴”的新认识,波兰现像学家英加登提出著名“文学文本四层面”说即语音及其高一级语音组合,意义单元,多重图式化面貌,再现客体)文学文本层面(文学文本由三个层面组成,即文学语言组织,文学形象系统,文学意蕴世界,文学语言组织是文学文本的最直接和基本的存在方式,文学形象系统是文学语言组织所显现的感性生活画面,文学意蕴世界是文学语言组织用其显现的感性生活画面所可能展现的深层体验空间)

【文学文本的语言性】文学文本的语言性是指文学文本所具有的基本的语言特性,这种特性是其他一切特性得以生成的基础,文学文本的语言性表现在,文学文本语言的方式存在,文学中的语言具有自身的特点,它以言语为具体存在方式。

【语言在文学中的地位】西方文学界对语言的认识(西方文学界对语言的认识经历了两个发展阶段,一是经典语言观,从古希腊直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文学界根据经典语言观有关语言是表达意义的工具的特点,认为语言在文学中主要是表达意义的工具,二是现代语言观进入20世纪以来,西方文学介从现代语言观有关语言是人的生存方式的新认识出发,认为语言在文学中主要是创造意义的场所)中国文学界对语言的认识(以清代末年为大致的分界线,可以看到,中国文学界的语言观呈现出古典语言观和现代语言观的分别)语言在文学中的地位(语言在文学中的地位集中表现在,语言是文学文本的直接现实。

第一,从文学文本的存在状况看,语言是文学文本的基本存在方式)第二,从文学文本中语言与意义的关系看,语言是意义所不可须臾与之分离的生长地,第三从语言在文学文本中的功能看,语言不仅表达意义而且本身就是意义的组成部分,第四,从文学的审美特性看,语言是文学文本的美的组成部分

【文学语言组织】文学语言组织具有三种特性,即语言性构造,整体性表现目的及个性特征

第三节文学语言组织的层面

【语音层面】语音层面(语音层面是文学语言组织的语音组合系统,主要包括节奏和韵律两种形态,对诗,散文,小说而言,在诗这种抒情艺术中,声音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甚至可以说它本身就构成了抒情形象的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与诗相比,语音层面在散文中的重要性一般来说要小些,但散文也往往讲究形象的创造,小说主要用语言讲故事这并不等于说小说就不注意语层面了,事实上小说也有自身的语音特点)节奏(节奏是语音在一定时间里呈现的长短,高低和轻重等有规律的起伏状况,它产生于声音在时间上的延续状况,往往表现为长短,高低,轻重三种类型)音律(音律也称志声律,声韵或韵律,是由声调,语调和韵的变化和协而形成的内部和谐状况,其基本类型有双声,叠韵,叠字,平仄,和押韵)

【文法层面】文法层面是文学语言组织在语词,语句,和篇章方面的构成法则,通常有词法,句法,和篇法三类

【辞格层面】辞格层面是富有表现力并带有一定规律性的表现程式的运用状况

第四节文学语言组织的审美特征

【内指性】内指性是文学语言的无需外在验证而内在自足的特性

【音乐性】是指文学语言组织所具有的富于音乐效果的特性

【陌生化】陌生化指文学语言组织的新奇或反常特性

【本色化】本色作为文化术语,具有多种含义,一是指文学文本的特定规范,二是作家固有身份与性格特征,三是指生活的本来面貌,本色一词在文论著述中出现,最早应为刘勰《文心雕龙,通变》而在诗歌中明确地提倡描写本色,刚是首先由宋代陈师道《后山诗话》提出。

本色化(本色化是文学语言组织的与人本来面目相符合的特性,本色化语言通常有本色化描述语,本色化对话两种类型。

本色化描述语,指文学文本是叙述人或抒情人所使用的描述性语言,极符合被刻画的人物的独特身份和性格及其所在环境,似乎只有这样的语言才能准确而生动地刻画出人物的性格本色和活动状况。

本色化对话,是从人物与人物在特定环境中所展开的对话与说话人身份相符和性格相符的角度来讲,它是人物所说的话与说话人的身份和性格相符的特性,由于如此,这样的对话仿佛成为人物自身的本色语言)

第三章文学形象

【文学形象的系统性】文学形象是指文本中呈现出的,具体的,感性的,具有艺术概括性的,体现着作家的审美理想的,能唤起人的美感的人生图画,文学形象的系统表现在两种意义上,其一是就艺术有机性而言的,其二是就不同性质的文学形象的审美功能的互补性而言的,这种系统性决定文学形象的一般形态可为写实性形象,抒情性形象,和表意型形象三种,其高级形态也就是艺术至境形态则由文学典型,文学意境和象征意象构成。

成为独立互补鼎立的艺术至境结构

【文学形象的总体特征】文学形象的总特征表现为具体可感性,艺术概括性,审美理想性,和审美属性。

文学形象唤起的美感形式是多种多样的,第一是直接给人以症状的享受,第二是通过批判丑恶所带来的审美享受,第三是通过同情的目光描绘弱者屈辱丑陋的形象,以呼唤人性中求美向善之心的回归,第四通过对社会和人生本质上丑陋和荒谬的展示,表达人类失去美的痛苦和对美的渴望

第二节文学典型

【典型论的发展及论争】典型的概念基本上由西方文创立,其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17世纪以前,西方的典型观基本上是类型说,18世纪后,开始了由重视共性到个性的转变。

形成了个性典型观占主导的时期,19世纪80年代末,马克思主义典型观趋于成熟,把人类的典型理论发展到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文学典型的美学特征】文学典型作为符合人类审美理想的一种范型模式,文学形象的一种高级形态,它是指写实型作品言语系统中呈现的,显出特征的,富于审美魅力的,含有丰厚历史意蕴的性格,又称典型人物典型性格,文学典型的美学特征表现为典型的特征性,典型的丰厚历史意蕴,典型的艺术魅力。

典型的艺术魅力主要来自典型独特的审美效果,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即文学典型以人的生命形式而呈现出无穷魅力,典型的艺术魅力还来自它的真实性,文学典型的魅力还在于它合乎理想,文学典型的艺术魅力还来自它的新颖性

【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所谓典型环境,指充分地体现了现实关系真实风貌的人物的生活环境,它包括以具体独特的个别性反映出特定历史时期社会现实关系总情势的大环境,又包括由这种历史环境形成的个人生活的具体环境。

典型人物与典型性格的关系,首先表现为相互依存,一方面没有典型环境,典型人物就不能形成,另一方面典型环境也以典型人物的存在而存在,其次表现为互动性关系,一方面典型环境是形成典型人物性格的基础,另一方面典型人物也并非永远在环境面前无能为力,在一定条件下又可以对环境发生反作用。

第三节文学意境

【意境论的形成和意境论的界说】意境论的形成(意境作为中国古代文论独创的一个概念,其源头追溯至《庄子》,后来刘勰在《文心雕龙隐秀》中首先用境的概念评论嵇康和阮籍的诗,盛唐之后,意境论开始全面形成,最终王国维总其成,他的《人间词话》可以说是我国意境论的集大成)。

意境的界说(意境是指抒情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活跃着生命律动的韵味无穷的诗意空间,如果典型是以单个形象还论的话,意境则帅若干形象构成的形象体系,是以整体形象出现的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

【文学意境的艺术特征】文学意境的艺术特征主要表现为,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生命律动,韵味无穷四个方面,情景交融有三种类型,即景中藏情,情中见景,情景并茂。

实境是指直接描写的景,形,境又称真境,事境,物境,虚境是指由实境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的空间,又称“诗意的空间”它一方面是原有画面在联想中的延伸和扩大,另一方面又是伴随着这种具像联想而产生的情,神,意的体味和感悟。

即“不尽之意”所以又称神境,情境,灵境。

文学意境作为一种人类心灵的生命律动具有三个特点,其一是表诚挚之情,其二是状飞动之趣,三是传万物之灵趣,晚唐司空图创立了“韵味说”所谓“韵味”是指意境中蕴含的那种咀嚼不尽的美的因素和效果,它包括的情,理,意,韵,趣,味

【意境的分类】刘熙戴分类法(花鸟缠绵,云雷奋发,弦泉幽咽,雪月空明)王国维分类法(有我之境,无我之境)

第四节文学象征意象

【观念意象及其高级形态学---文学意象】意象四种含义(意象最早的源头可以上溯到《周易,系辞》“意象”作为一个概念最早出现于汉代王充《论衡乱龙》意象具有四种含义,一是心理意象,即表象,二是内心意象,即“胸中之竹”,三是泛化意象即形象,四是观念意象及其高级形态)

【文学象征意象的艺术特征】

【结构】表层结构是由叙述的顺序所确定的意义层次的文本自身结构,平衡—破坏平衡—新的积极的或否定的平衡是经典叙事作品结构的基本条件。

深层结构是超出叙事文本的,存在于整个社会文化语境中的文化结构。

文法是中国传统叙事理论中的概念,小说批评家金圣叹在评点水浒传时就特别强调方法,即这部小说在结构上的特点是:

“章有章法,句有句法,字有字法”

【行动】叙述功能是根据人物在情节过程中的特定作用而规定的人物行为模式,对叙述功能的研究问题是俄国形式主义学派的普洛普在民间故事和童话的形态研究中提出的,他共列举出31种功能,分布在七个行动范围里,即反而角色,捐献者,助手,公主和她的父亲,送信者,英雄,假英雄,后来法国学者格雷马斯对普洛普的七个功能范围进行研究后提出了六个行动素组成的三对范畴即主体对客体,送信者对受信者,助手对敌手。

叙述逻辑是根据人物行动在逻辑上的可能性而总结的人物行为模式,按照法国学者布雷蒙德的分析方法,可以把一般故事行动逻辑的基本形式表现为三段式的序列,即可能性,变为现实,取得结果,根据行动过程与人的计划,目的关系,可以分为两大基本类型,即改善与恶化。

符号矩阵是一种由四个符号学要素组成的显示人物行动意义的矩阵图式。

第四节叙述动作

【作者隐含的作者叙述者】叙述动作包括两个基本要素,即故事的叙述者与接受者。

扩展开来便具有了六个参与者,即真实作者---隐含作者---叙述者—接受者—隐含的读者—真实读者。

【叙述声音】根据在不同风格的叙事作品中叙述声音的不同表现情况,可以把叙述声音分为显在叙述者和隐在叙述者;显在叙述者是指读者在文本中明确地倾听到叙述者的声音的情形,其极端表现是通过干扰甚至打乱故事叙述而使叙述者自己显现出来;隐在叙述者是指读者在叙事文本中难于发现叙述者声音的情形,最典型的例子是戏剧文本即剧本。

第五章抒情作品

【抒情作品的内涵】真情实感,是构成抒情作品的必要条件,抒情作品指的是简要的表现,传达作者以情感为核心的内在心性的文学作品

【抒情作品的情感物质】广义情感几乎饰物人类主体性的一切方面;狭义的情感则仅指人由于感受到外界的刺激而产生的心理反应,如喜爱,愤怒,悲伤,恐惧,爱慕,厌恶等等。

从艺术创作的角度看,艺术情感是审美的情感,它是对日常情感的提练与升华,是对现实,对表现对象持特定审美态度的一种情感体验;从艺术欣赏的角度看,读者在艺术作品中体验的到情感也不同于日常情感。

第二节抒情作品与抒情

【抒情本质】抒发情感即表现情感:

作为一种抒情理论,表现论是20世纪西方最为重要的艺术理论,它最基本的内容是阐明艺术的本质在于表现情感,因而这种理论又被称为“情感论”首倡此说的是法国学者欧盖尼弗尔龙。

抒发情感即传达情感:

在西方理论史上,托尔斯泰的传达论具有极其鲜明的特点,也具有极其明确的内涵,即强调情感的重要性,艺术只是传达情感而非表现情感,传达需借助某种外在符号,如动作,线条,色彩,声音用言词,只有借助这外在符号,才能传达艺术家的内在情感。

抒发情感即投射情感:

移情论自19世纪以来在西方相当流行,移情就是投射,即把主观的情感投射于物,形成情感的“物态化”19世纪翰罗斯金把诸如此类的移情投射称为情感误置。

【抒情原则】作者在抒发情感,创作抒情作品的过程中,在处理情感与理性,情感与现实,情感与语言等关系的问题上,有意无意间所遵循的原则,称为抒情原则。

抒情的一般原则:

诚挚原则,即抒情最基本的原则是诚挚与可靠,独特性原则,即情感并不是一般性的概念,而是主体在某一特定环境中为了某一特定事件而产生的某一特定的感受,感染性原则,即区分真抒情艺术与假抒情艺术有一个无可怀疑的标准,那就是是否具有艺术感染性

古典主义的抒情原则:

古典主义即强调古典,又崇尚理性,其代表人物是法国的布瓦洛

浪漫主义的抒情原则:

华兹华斯曾经说过,诗是强烈情感的自然流露,在浪漫主义强心目中,艺术乃是人类情感的表现,而表现就是外溢,宣泄,喷涌。

中国浪漫主义抒情原则:

黄遵宪倡导的抒情原则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浪漫主义原则,他将之概括为“我手写我口”

象征主义抒情原则:

象征主义强调以具有特定声,色,味的物象来暗示,阐发微妙的内心,在狭义的象征主义中,波德莱尔以诗的形式为象征主义的抒情原则确立了基调,《交感》一诗既是象征主义的理论纲领,又是象征主义的忠诚实践,被人誉为“象征主义宪章”

【抒情的途径】以声传情,声情并茂;以情结情,情景交融

【抒情的策略】抒情策略:

在创作抒情作品时,作者总是在语法或修辞上采取某种方法和手段以达到抒情的目的并强化抒情的效果,这样的访求和手段谓之抒情策略

抒情的语法策略:

所谓抒情的修辞策略是指运用各种修辞方式强化抒情效果的方法和手段,意象,隐喻,典故,悖论是其中较为重要的四种

【抒情的传统】中国文学传统是以抒情为主导的传统,西方文学传统是以戏剧文学,叙事文学为主导的传统;中国文学传统起源于先秦的抒情歌谣,西方文学传统起源于古希腊的悲剧;中国最高的文学境界是“抒情性”西方则是“戏剧性”

第三节抒情作品的特征

【题材与结构特征】抒情作品的原初形态和典型形态是抒情诗,抒情作品的结构具有相当的跳跃性,黑格尔称之为“抒情的飞跃”

【意象与主题特征】抒情作品的意象特征表现为原型意象的运用,主题特征表现为抒情母题的生成,所谓原型意象,是指在某种抒情传统中长期反复使用并因之产生了固定内涵的模式化意象,所谓抒情母题,是指在某种抒情传统中基于某种原型意象而形成的内涵相对固定的大型主题;中国最觉的三种原型意象和抒情母题是伤春与悲秋,离情与别绪,思乡与怀远。

【文体特征】抒情诗:

在西方抒情这一概念最早指由古希腊的七弦竖琴“里拉”伴奏吟唱的一种歌曲

抒情小品:

在中国“小品”一词最早出现于《世说新语》,明清小品是我国抒情小品文的鼎时期

第六章文学风格

第一节风格的诸种理论

【风格的诸种理论】第一种是着眼于从作品的外在形式所呈现的特色来理解风格,认为风格是一种言语形式,第二种从风格形成的内在根据来理解风格,把作家的创作个性与作品的风格联系起来,认为风格是作家的创作个性在作品中的自然流露,第三种从内在个性与表现对象的结合以及内容与形式的统一的观点来理解风格,认为风格是主体与对象,内容与形式相契合所呈现的特色,第四种从读者鉴赏的角度来理解风格,认为风格是读者辨认出的一种格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