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解剖学学习要点.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837557 上传时间:2023-02-06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43.0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神经解剖学学习要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神经解剖学学习要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神经解剖学学习要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神经解剖学学习要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神经解剖学学习要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神经解剖学学习要点.docx

《神经解剖学学习要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神经解剖学学习要点.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神经解剖学学习要点.docx

神经解剖学学习要点

神经解剖学学习要点

一、神经系统总论复习

1、神经系统包括哪些部分?

如何划分?

  

端脑

间脑

脑(颅腔内)中脑

中枢神经系统脑桥脑干

延髓

小脑

脊髓(椎管内)

脑神经(12)躯体神经

周围神经系统或交感神经

脊神经(31)内脏神经

副交感神经

灰质、白质、皮质、髓质、神经节、神经核、纤维束、神经和网状结构的定义?

在中枢部

灰质:

泛指神经元胞体及其树突的集聚处(脊髓灰质)

白质:

泛指神经纤维的集聚处(脊髓白质)

皮质:

灰质在脑表面成层配布(大、小脑皮质)

髓质:

在脑内,皮质深方的白质

神经核:

(在皮质以外)形态和功能相似的神经元胞体聚成一团

纤维束:

起止、行程和功能基本上相同的一束神经纤维

网状结构,RF:

灰质和白质混杂的部位,即神经元胞体夹杂于神经纤维之间

在周围部

神经节:

神经元胞体集聚处,神经节有感觉神经节和内脏运动神经节之分

神经:

神经纤维在周围部聚合而成,由结缔组织被膜包裹

1、白交通支与灰交通支的区别。

白交通支:

由脊髓灰质中间外侧核细胞发出的具有髓鞘的节前纤维,有髓鞘而发亮白色。

连于胸1~腰3脊神经前支与对应的交感干神经节之间

灰交通支:

灰交通支是由椎旁神经节细胞发出的节后纤维,缺乏髓鞘而呈灰色。

连于31对脊神经前支与交感干之间

3、中枢神经复习

1、脊髓的位置、脊髓两个膨大、脊髓圆锥、终丝的概念。

两个膨大颈膨大:

C4-T1节段,发出臂丛,支配上肢肌

腰骶膨大:

L2-S3节段,发出腰骶丛,支配下肢肌

脊髓圆锥:

脊髓末端变细的部分。

终丝:

圆锥以下,非神经组织,在第2骶椎水平以下,硬脊膜包绕终丝止于尾骨背面

2、脊髓的内部结构都包括什么?

脊髓内部结构包括:

灰质、白质和网状结构

3、薄束和楔束位置、功能。

位置:

脊髓后索,薄束位于内侧,见于脊髓后索的全长(T5以下占据整个后索),

楔束位于外侧(仅见于T4以上)

功能:

传导躯干、四肢的本体感觉(肌、腱和关节的位置觉、运动觉和振动觉)和

精细触觉(皮肤的两点间距离辨别觉和物体的纹理觉)

4、脑干内脑神经核团的分类。

按功能分类掌握相关核团的名称、位置、主要功能。

(1)一般躯体运动核

1 动眼神经核:

位于中脑上丘阶段,中脑水管腹侧。

2 滑车神经核:

位于中脑下丘阶段,中脑水管腹侧,

3 展神经核:

位于脑桥中下部,面神经丘深方。

4 舌下神经核:

位于延髓,舌下神经三角的深方。

功能:

支配自肌节演化的骨骼肌,即舌肌和眼外肌

(2)特殊内脏运动核

1 面神经核:

位于脑桥下部,上橄榄核背外侧。

2 疑核:

位于延髓橄榄上部和内侧丘系交叉平面,三叉神经脊束核和下橄榄核之间

3 副神经核:

位于锥体交叉到4、5颈髓节段的前角背外侧。

4 三叉神经运动核:

位于脑桥中部

功能:

支配由鳃弓演化的骨骼肌,即咀嚼肌、表情肌、软腭和咽喉肌等

(3)一般内脏运动核

1 动眼神经副核(又称E-W核):

位于上丘动眼神经核背内侧。

2 上泌涎核:

位于脑桥下部,面神经核尾侧部。

3 下泌涎核:

位于延髓橄榄上部,迷走神经背核头端附近。

4 迷走神经背核:

位于延髓内侧丘系交叉至橄榄中部平面,迷走神经三角深面。

功能:

支配头、颈、胸、腹部的平滑肌、腺体和心肌。

(4)内脏感觉核

1 孤束核:

位于界沟外侧,上达脑桥下部,下达内侧丘系交叉平面。

功能:

接受脏器和心血管的初级感觉传入。

接受初级味觉纤维传入

(5)一般躯体感觉核

1 三叉神经中脑核:

从三叉神经脑桥核上端至上丘平面

2 三叉神经脑桥核:

位于脑桥中部,三叉神经运动核外侧。

3 三叉神经脊束核:

上达脑桥中上部,下达第1、2颈髓节段与后角相续。

功能:

接受头面部皮肤及口、鼻腔粘膜的初级感觉纤维

(6)特殊躯体感觉核

1 前庭神经核:

由前庭上核、下核、外侧核和内侧核组成,位于菱形窝前庭区深面。

2 蜗神经核:

由蜗神经背侧核和腹侧核组成,分别位于小脑下脚的背外侧和腹外侧。

 

功能:

接受内耳初级听觉和平衡觉纤维传入。

5、脑干4大丘系起止、走行、交叉部位、功能。

(1)内侧丘系:

位置与走行:

起自薄束核和楔束核→经内侧丘系交叉(内侧丘系交叉)→内侧丘系→

在延髓位于中线两旁→脑桥位于被盖腹侧边缘→中脑移向被盖腹外侧边缘,

红核的外侧→终止于丘脑腹后外侧核。

功能:

主要传递对侧躯干四肢的意识性本体感觉和精细触觉。

(2)脊髓丘系:

位置与走行:

脊髓的脊髓丘脑侧束和脊髓丘脑前束进入脑干后合并成脊髓丘脑束→延髓位于下橄榄核背外方

→脑桥和中脑部位于内侧丘系背外方→止于丘脑腹后外侧核

功能:

传导对侧躯干和四肢的痛温觉和粗触觉。

(3)外侧丘系:

位置与走行:

起于双侧上橄榄核及对侧蜗神经背、腹侧核→在脑桥中、下部被盖腹侧部横行交叉,构成(斜方体)→之后转折向上,形成外侧丘系→→脑桥行于被盖腹外侧边缘→中脑止于下丘→下丘臂→内侧膝状体核。

功能:

传导双耳的听觉。

 (4)三叉丘系:

位置与走行:

起于三叉神经脊束核和三叉神经脑桥核→交叉越边至对侧上行→三叉丘系→与内侧丘系伴行→止于丘脑腹后内侧核。

功能:

传导对侧头面部的浅、深感觉。

6、小脑的位置、外形、分叶、分区及小脑功能

位置与外形:

位于颅后窝,胚胎发生上与脑桥共同起源于菱脑前部。

背侧面借硬脑膜形成的小脑幕与枕叶分隔。

腹侧面为脑桥和延髓,并借上、中、下3对小脑脚与脑干相连。

小脑的分叶:

形态上:

绒球小结叶、前叶、后叶。

(前叶和后叶合称小脑体)

小脑的分区:

小脑体由内向外可分为3个纵区蚓部(内侧区)

半球中间部(中间区)

半球外侧部(外侧区)

种系发生上原小脑:

(古小脑)进化出现最早

 旧小脑:

进化出现较晚

 新小脑:

进化出现最晚

功能:

前庭小脑:

纤维联系及功能与前庭相关保持身体平衡→维持体态姿势、协调眼球运动

脊髓小脑:

主要接受来自脊髓的信息.控制四肢及躯干肌的肌张力→协调肌肉运动

大脑小脑:

与大脑皮质同步发展→控制四肢肌精细运动的计划和协调

小脑分区小结

绒球小结叶--原小脑--前庭小脑

蚓部、半球中间部--旧小脑--脊髓小脑

半球外侧部--新小脑--大脑小脑

7、小脑上、中、下脚连与何结构?

各包括何纤维束?

小脑脚

相连结构

传入纤维

传出纤维

小脑上脚

中脑

脊髓小脑前束、蓝斑小脑束

起于齿状核—红核

小脑中脚

脑桥

脑桥小脑束

小脑下脚

延髓

脊髓小脑后束、楔小脑束、橄榄小脑束、网状小脑束、前庭小脑束

小脑前庭束、

小脑网状纤维

8、小脑核包括哪些核?

小脑核共4对,从外向内依次为:

齿状核、栓状核、球状核、顶核

5、下丘脑:

(一)、结构及主要核团

从前向后分为4区:

1、视前区:

位于视交叉前缘

2、视上区:

位于视交叉上方——视交叉上核、室旁核、视上核、前核

3、结节区:

位于灰结节内及其上方——漏斗核、背内侧核、腹内侧核

4、乳头区:

位于乳头体内及其上方——乳头体核、后核

由内向外分为3带:

①室周带:

位于第三脑室室管膜下的薄层灰质。

②内侧带

③外侧带:

以穹隆柱和乳头丘脑束分界。

(二)、功能与临床联系

1.神经内分泌中心:

下丘脑是脑控制内分泌的重要结构。

通过与垂体的密切联系,将神经调节与激素调节融为一体。

①控制垂体后叶(神经垂体)

视上垂体束:

分泌抗利尿激素,促进肾脏对水的吸收。

室旁垂体束:

分泌催产素,刺激子宫内膜平滑肌收缩,促进乳腺分泌。

 ②控制垂体前叶(腺垂体)

结节漏斗束:

分泌促激素释放因子和抑制激素释放因子。

如:

促肾上腺皮质释放因子——影响垂体嗜碱性细胞分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

促甲状腺释放因子——影响垂体嗜碱性细胞分泌促甲状腺激素。

促性腺释放因子——影响垂体嗜碱性细胞分泌卵泡刺激素和黄体生成素。

促生长激素释放因子——影响垂体嗜碱性细胞分泌生长激素。

抑制生长激素释放因子——影响生长激素。

2.自主神经的调节:

通过背侧纵束和下丘脑脊髓束调控脑干和脊髓的自主神经。

一般认为:

下丘脑前区内侧使副交感神经系统兴奋。

下丘脑后区外侧使交感神经系统兴奋。

3.体温调节:

△下丘脑前区(含前核)对体温升高敏感,启动散热机制,包括排汗及扩张表皮血管;损毁此区导致高热。

△下丘脑后区(含后核)对体温降低敏感,启动产热机制,包括停止发汗;损毁此区导致变温症(体温随环境改变)。

4.食物摄入调节:

通过下丘脑饱食中枢(下丘脑腹内侧核)和摄食中枢(下丘脑外侧部)调节摄食行为。

下丘脑腹内侧核的损毁导致过度饮食而肥胖,下丘脑外侧区损毁导致禁食而消瘦。

5.饮水调节:

刺激下丘脑外侧区和前区——产生饮水行为。

破坏下丘脑外侧区和前区——不再饮水。

6.睡眠和觉醒:

下丘脑在每日睡眠——觉醒循环中起重要作用。

前区与睡眠中枢相关。

后区与觉醒中枢相关。

(觉醒中枢是上行网状激动系统的一部分)

7.昼夜节律调节:

通过视交叉上核接受来自视网膜的传入而调节昼夜节律。

9、基底核包括哪些核?

何谓新、旧纹状体?

其损伤后症状有哪些?

(1)基底神经核的特点:

1.位置:

位于两侧大脑半球的白质内,靠近脑底而得名。

在背侧丘脑的背外方。

2.组成:

目前尚有争论,通常认为由尾状核、豆状核、屏状核、杏仁体组成

(2)纹状体

1.纹状体的组成:

在个体发育中,纹状体是一个灰质核团,后被内囊分隔为尾状核和豆状核两部分,豆状核被外髓板分为外侧部的壳、内侧部的苍白球,苍白球又被内髓板分为内侧部和外侧部。

●苍白球出现较早(在鱼类)称旧纹状体,尾状核和壳出现较晚(在爬行类)称新纹状体。

2.损伤后症状

①震颤麻痹又称Parkinson氏病,旧纹状体损害(中脑黑质病变)。

临床特点:

运动过少,肌张力过强。

全身肌张力增高,肌肉强直,随意运动减少,动作缓慢,幅度减小,面部表情呆板,肢体远端特别是手伴有静止性震颤

②舞蹈病:

又称Huntington病,新纹状体损害。

临床特点:

运动过多,肌张力不足。

全身肌张力明显降低,上肢和头部作无目的、迅速的和粗大的突发运动;面部常有挤眉弄眼、扭嘴吐舌的鬼脸动作。

10、大脑髓质的组成,有哪三个系,各包括哪些结构?

胼胝体属何系的纤维?

可分几部分?

(一)连合纤维:

连接左、右半球皮质的纤维

1.胼胝体

位置:

位于半球间裂底,连接左、右半球新皮质的纤维。

分部:

在正中矢状切面上分为嘴、膝、体、压四部分。

嘴、膝部的纤维:

联系两侧额叶。

体部的纤维:

联系两侧顶、枕叶。

压部的纤维:

联系两侧听区。

功能:

大约由2亿根神经纤维组成。

①对感觉和运动功能的半球间的整合作用。

②对学习和记忆的半球间的传递作用。

2.前连合:

位于终板上方,连接两侧嗅球和颞叶。

3.穹窿连合(海马连合):

起自海马内侧的海马伞—穹窿—海马连合—穹窿柱—乳头

(二)联络纤维:

连接同半球皮质的纤维。

1.弓状纤维:

联系相邻脑回。

2.上纵束:

连接额、顶、枕和颞叶。

其中连接Broca区和Wernicke区的纤维又称弓行束

3.下纵束:

连接枕叶和颞叶。

4.钩束:

连接额、颞叶。

5.扣带:

位于扣带回和海马旁回深部,连接边缘叶。

(3)投射纤维:

联系大脑皮质和皮质下结构的上、下行纤维。

投射纤维大部分经过内囊。

11、

内囊的定义、分部、各部走行的主要结构有哪些?

出现“三偏症”是损伤了什么结构?

内囊:

①定义:

位于背侧丘脑、尾状核与豆状核之间。

是投射纤维构成的白质板,在两半球水平切面上内囊呈开口向外的双“》《”字形

②分部前肢:

位于豆状核和尾状核头之间。

后肢:

位于豆状核与丘脑之间。

又可分:

豆丘部、豆状核后部、豆状核下部。

膝:

位于前、后肢汇合处。

③走行结构:

前肢:

额桥束(下行至脑桥核)

丘脑前辐射(丘脑背内侧核投射到额叶前部的纤维束)

膝:

皮质核束

后肢豆丘部:

皮质脊髓束、皮质红核束、丘脑中央辐射(丘脑腹后核投射到中央后回的纤维束)、顶枕颞桥束

豆状核后部:

视辐射

豆状核下部:

听辐射

④临床:

内囊膝部和后肢是重要传导束集中通过的交通要道,脑血管病变(脑出血)经常累及某一侧内囊,虽然病变范围不大,但可同时损伤几种传导束。

典型的内囊病变可出现“三偏”症。

对侧偏身感觉障碍——丘脑中央辐射损伤

对侧偏瘫——皮质核束与皮质脊髓束损伤

双眼对侧偏盲——视辐射损伤

12、第Ⅰ躯体感觉中枢、运动中枢位置。

第Ⅰ躯体感觉中枢位置:

中央前回和中央旁小叶前部

分区:

Brodmann(4,6区)

第Ⅰ运动中枢位置位置:

中央后回和中央旁小叶后部

分区:

Brodmann(3,1,2区)

13、视觉、听觉中枢在何处?

视觉中枢—位置:

距状沟两岸皮质(即上方的楔叶和下方的舌回);分区:

Brodmann(17区)

听觉中枢—位置:

颞横回;分区:

Brodmann(41、42区)

14、语言相关的中枢有几个?

其位置(脑回)、功能。

(一)、运动性语言中枢

位置:

额下回后部,Broca区

分区:

Brodmann(44区)

功能:

说话表达。

能分析、综合与语言有关肌肉传来的刺激,并需要与管理口唇、舌和喉肌的运动中枢的配合。

临床表现:

运动性失语症(失说症)

症候特点:

患者能理解他人的语言,但不能用语言与人对话,构音器官的活动并无障碍,有的能发音,但不能构成语言。

(二)、听感觉性语言中枢:

位置:

颞上回后部

分区:

Brodmann(22区)

功能:

听话理解。

调整自己的语言和理解别人的语言。

临床表现:

感觉性失语症(失听症)

症候特点:

患者听觉正常,但不能听懂别人和自己的话。

患者虽有说话能力,

但言语混乱而割裂,经常是答非所问。

(三)、视感觉性语言中枢:

位置:

顶下小叶的角回。

分区:

Brodmann(39区)

功能:

阅读理解。

是听觉和视觉信号的联系、整合区。

临床表现:

失读症

症候特点:

患者视觉虽无障碍,但对单字的信号意义完全不能理解。

(四)、书写中枢:

位置:

额中回后部

分区:

Brodmann(8区)

功能:

书写表达。

写出与声音相当的语言符号(文字),再按脑内语言生理过程所安排的次序和方式组合成词和句。

临床表现:

失写症

症候特点:

患者虽能听懂别人的话,也能看明白,但不能将这些写出来表达。

或写出的字句杂乱无章。

15、深、浅、视、听感觉传导通路各级神经元的胞体位置、交叉及主要相关结构的概念。

(相关结构是指:

丘系交叉、斜方体、白质前连合、背外侧束等)。

•深感觉(本体感觉)传导通路

(一)躯干和四肢意识性本体感觉传导通路

✓第一级神经元:

胞体:

脊神经节。

✓第二级神经元:

胞体:

薄束核和楔束核。

✓第三级神经元:

胞体:

丘脑腹后外侧核(VPL)。

(二)躯干和四肢非意识性本体感觉传导通路

✓第一级神经元:

胞体:

脊神经节。

✓第二级神经元:

胞体:

脊髓C8~L3的背核、L2~S3的脊髓边缘细胞和延髓的楔束副核

•浅感觉(痛温觉和粗触觉)传导通路

(一)躯干和四肢的浅感觉传导通路

◆第一级神经元:

胞体:

脊神经节。

◆第二级神经元:

胞体:

主要位于脊髓灰质后角(Ⅰ、Ⅳ和Ⅴ层)

◆第三级神经元:

胞体:

丘脑腹后外侧核(VPL)。

(二)头面部的浅感觉传导通路

◆第一级神经元:

胞体:

三叉神经节

◆第二级神经元:

胞体:

三叉神经脊束核和三叉神经脑桥核。

◆第三级神经元:

胞体:

位于丘脑腹后内侧核(VPM)。

•视觉传导通路

Ø第一级神经元:

视网膜内的双极细胞。

Ø第二级神经元:

视网膜内的节细胞。

Ø第三级神经元:

胞体:

位于后丘脑的外侧膝状体(LG)。

•听觉传导通路

●第一级神经元:

胞体:

蜗螺旋神经节。

●第二级神经元:

胞体:

蜗神经前核和后核。

●第三级神经元:

胞体:

位于下丘。

●第四级神经元:

胞体:

位于内侧膝状体。

内侧丘系交叉:

薄束核与楔束核发出弓状纤维,绕中央管腹侧,在中线越边交叉形成内侧丘系交叉。

交叉后的纤维在中线两侧上行构成内侧丘系。

背外侧束:

位于胶状质背外方的纤维束,称为背外侧束。

胶状质发出短的纤维在此束中上行或下行,但仍终止于本节段或邻近几个节段的胶状质内,参与脊髓节段的联系。

此纤维束参与躯干、四肢痛、温觉的传导。

斜方体:

由蜗神经核发出的听觉传导路的二级纤维在脑桥基底与被盖交界处的交叉纤维围绕内侧丘系组成。

白质前连合:

在灰质前连合的前方有纤维横越称白质前连合,是躯干四肢浅感觉传导路二级越边纤维。

神经解剖学复习题

1.12对脑神经神经中各种成分及其主要支配?

单纯感觉性

Ⅰ嗅神经(特殊内脏感觉性纤维)

起自嗅黏膜的嗅细胞,周围突分布黏膜上皮,中枢突由嗅丝经筛孔至嗅球,传导嗅觉冲动

Ⅱ视神经(特殊躯体感觉性纤维)

视网膜内的节细胞轴突—视神经—视神经管—视交叉—视束—间脑外侧膝状体,传导视觉冲动

Ⅷ前庭蜗神经(特殊躯体感觉性纤维)

前庭神经:

传导平衡觉

蜗神经:

传导听觉

单纯运动性

Ⅲ动眼神经(一般躯体运动+一般内脏运动)

一般躯体:

支配上睑提肌、上直肌、下直肌、內直肌、下斜肌

一般内脏:

瞳孔括约肌、睫状肌

Ⅳ滑车神经(一般躯体运动)支配上斜肌

Ⅵ展神经(一般躯体运动)支配外直肌

Ⅺ副神经(特殊内脏运动)

颅根:

加入迷走神经,支配咽喉肌

脊髓根:

支配胸锁乳突肌和斜方肌

Ⅻ舌下神经(一般躯体运动)支配舌内肌、舌外肌

混合性

Ⅴ三叉神经

特殊内脏运动:

支配咀嚼肌群(咬肌、颞肌、翼内肌、翼外肌)

一般躯体感觉:

面部皮肤、眼及眶内、口腔、鼻腔、鼻旁窦的黏膜、牙、脑膜,管理头面部的痛、温、触、压觉。

Ⅶ面神经

特殊内脏运动(面神经核——脑桥):

支配表情肌

一般内脏运动(上泌涎核——脑桥):

支配泪腺(岩大神经、翼腭神经节)、下颌下腺(下颌下神经节)、舌下腺、腭与鼻粘膜腺的分泌

特殊内脏感觉(孤束核——延髓):

分布于舌前2/3味蕾

Ⅸ舌咽神经

特殊内脏运动(疑核):

茎突咽肌

一般内脏运动(下泌涎核):

控制腮腺分泌

特殊内脏感觉(孤束核):

舌后1/3味蕾

一般内脏感觉(孤束核):

舌后1/3、咽、咽鼓管、鼓室等处的黏膜以及颈动脉窦和颈动脉小球

一般躯体感觉(三叉神经脊束核):

分布于耳后皮肤

Ⅹ迷走神经

特殊内脏运动(疑核):

支配咽喉肌

一般内脏运动(迷走神经背核):

控制颈、胸和腹腔脏器的平滑肌、心肌和腺体的活动

一般内脏感觉(孤束核):

分布于颈部、胸腔和腹腔的脏器,传导一般内脏感觉

一般躯体感觉(三叉神经脊束核):

分布于耳廓和外耳道的皮肤与硬膜

2.嗅觉、味觉、听觉属于什么性质的感觉?

视觉和听觉:

特殊躯体感觉嗅觉和味觉:

特殊内脏感觉

23.小脑的位置、分叶、分区及功能?

位置:

颅后窝,胚胎发生上与脑桥同源,起于菱脑前部。

背侧部借硬

脑膜形成的小脑幕与枕叶分隔;腹面为脑桥和延髓,借上中下

3对小脑脚与脑干相连。

分叶:

绒球小结叶前叶后叶

分区:

蚓部(内侧区)半球中间部(中间区)半球外侧部(外侧区)

功能:

绒球小结叶—原小脑(前庭小脑):

维持身体平衡,协调眼球运动

蚓部和中间部—旧小脑(脊髓小脑):

调控肌张力和肌协调

外侧部—新小脑(大脑小脑):

协调肌肉运动,共济运动

1、灰质:

graymatter,在中枢部,神经元胞体及其树突的聚集部位称灰质,因富含血管,在新鲜标本中色泽灰暗,如脊髓灰质。

2、白质:

whitematter,神经纤维在中枢部集聚的部位,因髓鞘含类脂质而色泽白亮而得名,如脊髓白质。

3、皮质:

灰质在大小脑表面成层配布,称皮质。

4、纤维束:

fasciculus,在白质中,凡起止、行程和功能基本相同的神经神经纤维集合在一起称为纤维束。

5、神经核:

在中枢部皮质以外,形态和功能相似的神经元胞体聚集成团或柱,称为神经核。

6、神经节:

在周围部,神经元胞体集聚处称神经节,其中由假单极或双极神经元等感觉神经元胞体聚而成的为感觉神经节,由传出神经元胞体集聚面成的,与支配内脏活动有关的称内脏运动

神经节。

7、神经:

nerve,神经纤维在周围部集聚在一起称为神经,包绕在每条神经外面的结缔组织称为神经外膜,结缔组织伸入神经束内将神经分为若干小束,并包围之,称神经束膜,包在每根神经纤维外面的结缔组织称神经内膜。

8、神经元:

又称神经细胞,是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具有感受刺激和传导神经冲动的功能,分为胞体和突起两部分。

11、三叉神经节:

又称半月节,位于颅中窝颞骨岩部尖端前面的三叉神经压迹处,为硬脑膜形成的美克尔腔包裹,由假单极神经元组成。

(P414)

13、白交通支:

由有髓鞘的节前纤维组成,呈白色,故称白交通支,节前神经元的cell体仅存在于脊髓T1~T12和L1~L3节段的脊髓侧角,白交通支也只存在于T1~L3各脊神经的前支与相应的交感干神经节之间。

(P435)

14、内侧丘系:

为薄束核和楔束核发出的二级感觉纤维组成,此束依次穿过延髓、脑桥和中脑,止于背侧丘脑腹后外侧核,内侧丘系传递对侧躯干,四肢的本体感觉和精细触觉。

(P350)

15、脊髓丘系:

又称脊髓丘脑束,脊丘系,为脊髓内脊髓丘脑侧束和脊髓丘脑前束的延续,两者在脑干内逐渐靠近,该纤维束与止于脑干网状结构的脊髓网状束,止于中脑顶盖和中脑水管周围灰质的脊髓中脑束相伴,脊髓丘脑束终于背侧丘脑腹后外侧核。

该束传递对侧躯干、四肢的痛温觉和粗略触压觉。

(P350)

16、三叉丘系:

又称三叉丘脑束,由三叉神经脊束核及大部分三叉神经脑桥核发的二级感觉纤维组成,两个核团的传出纤维首先越过中线至对侧上行,形成三叉丘脑束,紧贴于内侧丘系的背外侧,终于背侧丘脑腹后内侧核,该纤维束主要传导对侧头面部皮肤,牙及口、鼻粘膜的痛温觉和触压觉。

三叉神经脑桥核有部分神经元发出传导牙和口腔粘膜触压觉的纤维直接进入同侧三叉丘脑束,止于同侧的背侧丘脑腹后内侧核。

(P350)

17、交感干:

交感干神经节借节间支连成左右两条交感干,两侧交感干沿脊柱两侧走行,上至颅底,下至尾骨,于尾骨的前面两干合并,交感干全长可分颈、胸、腰、骶、尾5部,每侧有19~24个交感干的神经节,其中颈部3~4个,胸部10~12个,腰4个,骶部2~3个,尾部两侧合成1个奇节。

(P434)

20、中枢神经系统:

中枢部包括脑和脊髓,也称中枢神经系统,含有绝大多数神经元的胞体。

神经解剖学复习题答案

1.神经系统包括哪些部分?

神经系统可分为中枢部和周围部两大部分。

中枢神经系统(中枢部)包括脑和脊髓。

周围神经系统(周围部)包括与脑相连的脑神经和与脊髓相连的脊神经。

按其分布还可分为躯体神经和内脏神经(植物神经)。

植物神经又可分为分为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两类。

 

2.中枢神经系统包括哪些部分?

中枢神经系统(中枢部)包括脑和脊髓。

脑位于颅腔内,由端脑、间脑、中脑、脑桥、延髓和小脑组成。

通常又将中脑、脑桥和延髓合称为脑干。

脊髓位于脊椎骨组成的椎管内,上端在枕骨大孔处与颅内的延髓相连,下端呈圆椎形,终于

第1腰椎下缘(初生儿则平第3腰椎)。

临床上作腰椎穿刺或腰椎麻醉时,多在第3-4或第4-5腰椎之间进行,因为在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