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历史必修二第三单元 第9课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教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837379 上传时间:2023-02-06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1.5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历史必修二第三单元 第9课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人教版历史必修二第三单元 第9课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人教版历史必修二第三单元 第9课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人教版历史必修二第三单元 第9课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人教版历史必修二第三单元 第9课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历史必修二第三单元 第9课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教案.docx

《人教版历史必修二第三单元 第9课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历史必修二第三单元 第9课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教案.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历史必修二第三单元 第9课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教案.docx

人教版历史必修二第三单元第9课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教案

利川市第五中学_一_年级__历史_学科集体备课教案

第__9_次教案

课题

工业文明冲击下的晚清经济----近代经济结构的变动

课时数

4

主备课人

向成龙

审核人

高一历史组

授课时间

______班第_____周星期_______第_______节课

______班第_____周星期_______第_______节课

课型

新授

教学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教具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近代经济结构变动的基本内容

过程与方法

自主、合作与探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近代化的起步

学情分析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过程设计(含学法指导内容)

教学内容

教师

活动

学生

活动

二次

备课

学案9工业文明冲击下的晚清经济----近代经济结构的变动

根据教材归纳近代经济结构变动的表现

变动之一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

变动之二洋务运动的出现

变动之三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一、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从自然经济到商品经济(自然经济“解体”的含义:

生产逐渐走向商品化。

(一)自然经济解体的原因

材料:

鸦片战争后,西方国家利用不平等条约的特权(如《南京条约》规定协定关税,开放通商口岸等),向中国倾销工业品、购买农产品,一卖一买,破坏中国传统的自给自足的一织一耕,一要买(布),一为卖(丝、茶等),与市场发生密切之联系。

合作探究一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自然经济解体的原因。

原因

1、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直接、根本原因);

2、中国机器工业的产生和发展,也给予自然经济一定的打击;

3、近代交通运输业的发展;

4、个体小手工业生产落后。

5、资本主义萌芽。

(二)自然经济解体的表现

材料包世臣(1775-1855)《安吴四种》:

“淞太利在棉花梭布……近日洋布大行,价当梭布三分之一。

吾村专以纺织为业,近闻已无纱可纺,淞太布市,削减大半。

《嘉定县志》:

“往者匹夫匹妇,五口之家日织一匹,赢钱百文。

自洋布盛行,土布日减,计其新赢,仅得往日之半。

自主探究根据以上材料,结合教材分析自然经济解体的表现。

表现:

1、“纺”与“织”分离,

2、“织”与“耕”分离(倾销商品,传统手工业破产)(第一步:

“自纺、自织”的破坏,家庭手工业由自给自足走向破产)

3、农业产品进一步商品化(掠夺原料)(第二步:

个体农业由自给自足走向商品化)

4、劳动力的转移

归纳提升 “纺”与“织”分离、“织”与“耕”分离是近代中国自然经济开始瓦解的重大标志,中国农副土特产品日趋商品化是自然经济瓦解的催化剂。

(三)自然经济解体的影响

材料“中国自然经济的解体,使资本主义所需要的商品市场开始形成和扩大;也使大量的劳动力开始和逐步摆脱几千年来对土地和对农业的依附,摆脱土地和农业的束缚;……这种解体使生产脱离分散和孤立的状态,提供了资本集中、劳动社会化以及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的可能性。

合作探究二根据以上材料,结合教材分析自然经济解体的影响。

影响:

1、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近代工业的兴起;

2、从根本上冲击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3、中国的商业和金融业发生变化(洋行、买办出现,贸易中心由广州转移上海转移)。

4、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成为资本主义经济的附庸

(四)自然经济解体的特点

结合以上知识,归纳自然经济解体的特点。

(精讲突破)

1、解体不是自身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而是受到外来资本主义的冲击,带有强制性。

2、小农经济解体的地区不平衡性。

资本主义入侵较早的沿海、沿江及交通、商业比较发达的地区,解体的速度较快,边远地区和经济落后地区解体的速度比较慢。

3、解体不是商品经济成熟发展的结果,在解体过程中一直没有建立起有序的商品经济体制。

二、洋务运动(“自强运动”、“同光中兴”、“同光新政”)(19世纪60年代---90年代)

(一)概念突破:

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清政府中的洋务派打着“自强”、“求富”的旗号,企图通过采用西方的生产技术,摆脱内忧外患的困境,维护封建统治的自救运动(晚清政府三次自救运动:

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晚清新政。

杨小凯:

技术的模仿不能取代制度的模仿)和改革运动。

(二)洋务运动的背景及目的

材料一“今日和议既成,中外贸易有无交通,购买外洋器物,尤属名正言顺。

构成之后,访募覃思之士,智巧之匠,始而演习,继而试造,不过一二年,火轮船必为中外官民通行之物,可以剿发捻(镇压农民起义),可以勤远略(抵御外来侵略)。

”(曾国藩)

材料二西人专恃其枪炮轮船之精利,故能横行于中土,中国向用之弓矛小枪土炮,故不敌于彼等,是以受制于西人。

……士大夫囿于章句之学,而昧于数千年来一大变局,狃于目前苟安,而遂志前二三十年之何以创巨而痛深,后千百年之何以安内而制外。

——李文忠公奏稿

合作探究三根据材料结合教材分析洋务运动的背景及目的。

1、背景:

(1)清政府内外交困

A两次鸦片战争失败(外患)

B农民运动的沉重打击(内忧)

(2)西方工业革命的影响

(3)慈禧太后的暂时支持

(4)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萌发

2、主张和目的

在不改变封建制度的前提下,利用西方先进技术维护清朝统治(实质:

不改变封建制度下的政策调整)

(三)代表及领导机关:

1、代表

中央奕訢

地方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

(2)领导机关

总理衙门(推动洋务运动的中央机构)

(四)指导思想:

中体西用(当时大多数人冥顽不化,若不以“中体”为前提,“西用”难以实现,体现了洋务运动在当时举步维艰)

(五)实践活动(内容):

1、洋务派创办的近代军事工业

目的:

以“自强”为旗号,引进西方先进技术

企业名称

创办时间

地址

创办人

性质

封建性企业

安庆内军械所

1861

安庆

曾国藩

特点

(官办企业)

企业都是官办的,其资金由政府提供,由封建官僚管理(用国家的经费由官吏来办理),其管理方式是封建衙门式的(一个工厂形同一座衙门),产品由清政府分配给军队使用。

但采用雇佣劳动制,使用机器生产,出现了新的生产力。

江南制造总局

1865

上海

李鸿章

福州船政局

1866

福州

左宗棠

天津机器局

1867

天津

崇厚

2、洋务派创办的民用工业(19世纪70年代开始)

目的:

以“求富”为旗号,解决军事工业资金、燃料、运输等方面的困难

企业名称

时间

创办人

资本主义企业

轮船××局(中国近代第一家轮船公司)

1872

李鸿章

特点

(官办、官督商办、官商合办)

采用西方先进技术和设备进行生产,采用雇佣劳动制,生产出的产品除供给国家和军队使用外,还投放到市场(主要是满足市场的需要,赚取利润),对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势力的扩张,客观上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

开平煤矿

1877

湖北织布局

1888

张之洞

汉阳铁厂(中国近代第一个近代化钢铁工业)

1890

3、建立近代海军(北洋、南洋、福建三支海军)

4、创立近代教育制度

(六)洋务企业的性质(精讲突破)

封建性:

清政府维护封建统治的目的和官僚式的运营,使其具有封建性。

买办性:

对外国资本主义的依附,使其具有买办性。

资本主义性:

所办的企业采用机器生产、雇佣劳动;民用企业有私人资本,产品主要面向市场。

所以具有资本主义性。

(七)失败:

清政府在甲午战争中的惨败(洋务运动的标志性成果——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八)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

材料一“我办了一辈子的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何尝能放手办理?

如一间破屋,由裱糊匠东补西贴,居然成一净室,虽明知为纸片糊裱,然究竟决定不了里面是何等材料,即有小小风雨,打成几个窟窿,随时补葺,亦可支吾对付。

乃必欲爽手扯破,又未预备何种修葺材料,何种改造方式,自然真相破露,不可收拾……”

史料二 洋务运动,就其主观动机而言,他们未必有真心打破旧轨,但他们的主张却历史地包含着逸出旧轨的趋向。

——陈旭麓《中国近代社会的新陈代谢》

史料三 “官督”是官督商办企业的成功之处,但同时也埋下了失败的伏笔。

……从19世纪90年代起,尤其是甲午战争后,“官督商办”企业的官权越来越重,其内在矛盾越来越深、越来越尖锐。

曾经大力主张并亲自实践“官督商办”模式的郑观应无奈地写了《商务叹》:

“轮船招商开平矿,创自商人尽商股”“办有成效倏忽变,官夺商权难自主”“名为保商实剥商,官督商办势如虎”。

官督商办模式的历史使命,到此的确已经完成。

——摘编自雷颐《历史的裂缝》

合作探究四根据以上材料,结合教材分析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

失败原因

①西方列强并不希望中国富强,他们不会让中国掌握真正的技术;

②清政府内部的顽固派,仇视一切洋务,百般阻扰和破坏,使洋务运动步履维艰;

③在中央缺乏一个健全的、有力的领导核心,洋务派力量分数;

④封建衙门式的管理,不计效益,官员腐败;

⑤洋务派企图单纯的引进西方的先进技术和设备,而不彻底变革封建制度。

(根本原因)

⑥当时多数中国人还处于愚昧和受到封建思想束缚阶段

(九)洋务运动的评价

史料一:

“洋务派创办民用企业,一为分洋商之利。

”——蒋廷黻

史料二:

“引进西方科学技术和培养人才与工业企业、新式海军等事业的需要相适应,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出现准备了条件。

”——王家范

史料三:

“在文化交流、商务往来、科学技术上拉近了中国与世界的距离。

”——陈旭麓

史料四:

洋务运动顺应世界潮流,为缩小中外差距做了最彻底的努力,实现了从手工业制造转入机器生产的起步,缓慢地朝资本主义方向挪动,客观上为中国的独立和进步积累着物质力量,向近代化迈出了第一步。

合作探究五根据以上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洋务运动。

(1)局限性

①以镇压人民为主,主观目的具有反动性;

②只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不学习西方的先进制度“中体西用”的思想具有根本局限性。

(2)进步性---开启近代化之门(是中国工业化、近代化的起点)

(1)思想上:

洋务派面对新的形势,提出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这一最早的近代化思想,表明了统治阶级已经承认“中学”的不足。

传统的“重本抑末”“重义轻利”等观念都受到冲击,社会风气和价值观念开始变化,工商业者地位上升。

也使中国人的价值观由“传统人”开始向“现代人”转变,开启了中国思想的近代化。

(2)经济上:

对中国封建经济的瓦解起了推动作用;洋务派创办的近代企业,尤其是民用企业,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生产方式,培养了科技人才,开启了近代中国工业文明的先河;为中国近代化的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及管理经验;也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的经济侵略。

(3)外交上:

洋务运动使中国外交开始向近代化转变,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常设的外交机构总理衙门,加强了清朝同外国的联系。

(4)军事上:

洋务运动创建近代海军,开始了中国军事近代化的历程。

一定程度上增强了抵御外辱的力量。

(5)教育上:

洋务运动设立新式学堂,培养翻译、科技、军事方面的人才,开启了中国教育的近代化。

但是,洋务运动过程中依然存在很多封建性,如封建性地管理等,并且它目的是为了维护清王朝的统治,这在一开始就注定了它失败的结局。

知识拓展工业化

工业化一般是指工业在一国经济中的比重不断提高以至取代农业,成为经济主体的过程。

工业化是现代化的核心内容。

中国工业化的特点:

由民族危机的外在压力推动;由地主阶级洋务派官员自上而下领导;采取“官办”、“官商合办”、“官督商办”等方式;由军事工业发展到民用工业,从重工业开始,然后扩充到轻工业等(英国工业化的特点:

由民间商人、资本家为追求利润而推动;主要采取“商办方式”;从轻工业开始,然后扩充到重工业等)。

(十)洋务运动的特点(精讲突破)

材料一以“制器为先"的洋务派首先发展近代军工企收,然后发展民用用业,遂使中国近代机器制造业形成先军工、后民用;先重下业、后轻工.业的独特发展道路,不论是军工企业还是民用企业的发展,都经历了艰难曲折的历程。

合作探究六阅读材料结合教材归纳洋务运动的特点。

洋务运动的特点:

1、经历了由重工业到轻工业,由军用到民用,由国营到民营的转变;

2、投资经历了由官办、官督商办,从一元到多元的转变过程;

3、由经济领域到科技文化和人才领域转变。

4、政治上的近代化始终为提上议程。

【拓展延伸1】中国近代化进程的特点

从器物(经济)→政治(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思想领域(新文化运动)。

其中,经济近代化的进程是:

重工业→轻工业,国营→民营。

【拓展延伸2】:

利用不同史观解读洋务运动

史观类型

结论

革命史观

根本目的是维护清朝封建统治

现代化史现

迈出了中国经济、军事、教育近代化的第一步

世界史观

加强了中国和世界的联系,引进了西方的先进技术和人才

文明史观

引进了西方先进技术,奠定了中国现代工业文明系统的初步基础,并促使中华文明逐步融入世界现代工业文明

社会史观

是传统社会与近代社会的重要分水岭,促使社会思想观念、生活习俗、文化教育等逐步向近代社会迈进

唯物史观

没有变革旧的封建关系,以西方先进科技来维护腐朽的封建制度,不可能走向富强

三、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一)产生的原因

材料一因为自然经济的破坏,给资本主义造成商品的市场,而大量农民和手工业者的破产,又给资本主义造成劳动力的市场,特别是洋务派利用国家权力和资金所创办的近代民用工矿企业的成功及其获得的丰厚利润、近代企业的优越竞争实力与诱人的前景,激发了一部分商人,宫绅和买办对资本主义生财之道的羡慕和追求。

合作探究八根据材料结合教材分析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的原因

原因:

(1)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2)洋务运动诱导(3)外商企业的刺激

(二)概况

时间:

19世纪60-70年代地点:

上海广东天津等东南沿海地区

创办者(人物):

一些官僚、地主、商人、买办、华侨等

代表企业:

南海县继昌隆缫丝厂上海发昌机器厂天津贻来牟机器磨坊

知识拓展“买办”,从本质上讲是经纪人,是指外国资本家在旧中国设立的商行、公司、银行等所雇用的中国经理。

这类被外商雇用之商人通常外语能力强,一方面可作为欧美商人与中国商人的翻译,也可处理欧美国家商界与中国政府之双向沟通。

其性质既是外商的雇员,也是独立商人。

这类型商人还可自营商铺,因此致富者颇众,又称为“买办资产阶级”)

(三)位于东南沿海的原因

原因:

a.历史上经济基础好;b.交通便利,便于引进机器;c.外国资本主义侵略较早,自然经济解体较早;

d、外资企业和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分布在这些地区。

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影响:

影响:

①经济上,抵制了列强的经济侵略,推动了中国经济发展和近代化的进程;

②政治上,促使资产阶级产生和无产阶级发展壮大,为近代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提供了阶级基础,也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准备了条件;

③思想上,为西方资本主义思想文化的传播提供了社会基础。

(四)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利因素(特点)

材料1:

从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前半期的20多年间,民族资本工业约有160多家,投资额约460.5万元,主要是缫丝、棉纺、火柴等轻工业。

又创办采矿业20家,投资额约261万元,以上两项合计,不过721.5万元。

鸦片战争后,到1893年,外国列强陆续在中国设立各种洋行,约有580家。

1894年,外国在中国的制造业约有80家,投资额约合2791万元,航运企业共21家,投资额约合2643万元。

两项合计5433万元。

材料2:

发昌机器厂制造小火轮时虽然“俱用华人”,但是自身技术力量还很薄弱,“发动机系英国制造”。

到19世纪80年代,受外商企业的排挤,发昌机器厂日趋衰落。

后来,它被英商在上海开办的耶松船厂吞并。

材料3:

洋商见我工商竞用新法,深中其忌,百计阻抑,勒价停市。

上年(1866年)江浙、湖北等省,缫丝、纺织各厂,无不亏折,有歇业者,有抵押洋商者。

材料4:

1893年,李福明设立机器磨坊,京城官员见生意兴隆,存心勒索,今天令他降价,明天令他捐献,李福明不甘压迫到官府讲理,反被清政府作为“不安分”的“刁商”,李福明的面粉厂也被迫关闭。

 

材料5:

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状况图(有图)

阅读下列材料,总结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利因素(特点)

发展的不利因素(特点):

(1)先天不足:

A资金少,缺乏原始积累;规模小;行业发展不平衡。

B技术和人才准备不足,从手工劳动直接进入机器大生产,存在技术和人才上的空白;

C行业、区域分布不平衡;

D思想准备不足,中国传统的重农轻商、重义轻利等观念的消积影响。

这些先天不足的因素导致营养不良,导致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先天不足带来的,似新生儿的缺钙、缺锌)。

(2)后天不利:

受到外国资本主义与本国封建统治者的双重压迫。

故反侵略、反封建,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之道理。

反侵略、反封建即革命性。

同时,其生产发展依赖于外国资本主义与本国封建统治者,具有妥协性。

革命性、妥协性系后天产生。

革命性表现为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妥协性导致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失败。

四、外国资本主义企业在华的出现(知识拓展)

鸦片战争以后,外商陆续在通商口岸私自设厂(页42)。

1、时间:

19世纪四五十年代

2、种类:

(1)船厂、船坞

船坞主要是用于船舶修理。

(2)各种加工厂

如砖茶厂——以茶叶、茶茎,有时还配以茶末压制成的块状茶,功效主要是“消食去腻、降脂减肥、降三高”,砖茶起源于唐代太和年间,风靡于清末,是我国内蒙古、新疆、西藏、宁夏、甘肃等西北少数民族居民生活的必需品,也为日本、俄罗斯、英国、马来西亚等国家和地区所喜爱;缫sāo丝厂——将蚕茧抽出蚕丝的工艺概称缫丝;制糖厂;制蛋粉厂——由新鲜鸡蛋经清洗、磕蛋、分离、巴氏杀菌、喷雾干燥而制成的;轧yà花厂——分离棉子和棉絮;打包厂——把某物打成包或捆,采用机械打包,长途海运至欧洲,如“棉花打包厂;

(3)轻工业工厂

如火柴、肥皂、制药、玻璃、造纸、纸烟(对“香烟”的另外一种称呼)、铁器等工厂。

在1895年《马关条约》西方取得正式设厂以前,外国资本在中国非法设立的工厂至少有100多家,其中英商大约63家,美商大约7家,俄、法、德商大约33家。

英商开办的屈臣氏药房(1850年)、耶松船厂(1865年)、怡和丝厂(1882年)、太古糖房等一直到解放前还存在。

3、性质:

资本输出

五、本课归纳

1、多角度认识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角度

变动

实质

评价

生产模式

商品经济发展,自然经济逐步瓦解

从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演进,

逐步走向工业化、市场化

伴随着中国半殖民地化的历程,是被迫和痛苦的,但客观上是进步的

经济结构

工业逐渐取代农业成为经济的主体,外国资本、官僚资本(洋务企业)、民族资本是近代中国三种主要的工业资本形式

对外交流

中国日益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闭关锁国政策和状态被打破

国家政策

从“抑商”向“扶商”转变

六、易错提醒

1.“中国近代工业”中的“近代”是指近代社会。

错误。

“中国近代工业”中的“近代”不是指其产生和发展于近代历史时期,而是指采用机器生产的企业,是相对于手工劳动的手工工场或作坊而言的,包括外资企业、洋务企业和民族资本主义企业。

2.鸦片战争后,中国自然经济完全解体。

错误。

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只是开始解体,并不是完全解体。

一是从地域上看,中国内地自然经济受外国资本主义冲击有限;二是从经济结构上看,中国自然经济一直占主导地位,直到新中国成立前夕,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

3.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是在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基础上继承发展起来的。

错误。

与西方资本主义发展不同,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与资本主义萌芽没有明显的继承关系,而是在外国资本主义入侵破坏自然经济的条件下,受到外商企业和洋务企业的刺激和诱导而产生,缺乏雄厚的资本原始积累。

4.洋务企业是中国境内出现最早的资本主义企业。

错误。

中国境内出现最早的资本主义企业不是洋务企业,而是鸦片战争后在通商口岸出现的外国资本主义企业。

板书设计

 

作业布置

 

教学反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