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重点高中学年高二期中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836469 上传时间:2023-02-06 格式:DOCX 页数:35 大小:535.4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南省重点高中学年高二期中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河南省重点高中学年高二期中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河南省重点高中学年高二期中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河南省重点高中学年高二期中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河南省重点高中学年高二期中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河南省重点高中学年高二期中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

《河南省重点高中学年高二期中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南省重点高中学年高二期中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3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河南省重点高中学年高二期中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

河南省重点高中学年高二期中生物试题解析版

大联考

2020—2021学年(上)高二年级期中考试

生物

一、选择题:

1.下图为人体内环境的概念图,下列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A.①②分别代表组织液、血液

B.肌肉细胞中的O2浓度明显高于①中的

C.③由细胞外液构成,是细胞的直接生活环境

D.③的稳态是指其中各种成分保持相对稳定

【答案】C

【解析】

【分析】

内环境稳态的概念:

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的状态。

内环境稳态的主要内容包括pH、渗透压、温度的动态平衡。

题图分析:

①表示组织液,②表示血浆,③表示内环境。

【详解】A、①②分别代表组织液、血浆,A错误;

B、肌肉细胞中的O2浓度明显低于①组织液中的,因为氧气进入组织细胞的方式是自由扩散,B错误;

C、③为内环境,即细胞外液,是细胞的直接生活环境,C正确;

D、③内环境的稳态是指其中各种成分及其理化性质保持稳定,D错误。

故选C。

【点睛】

2.下图为血浆渗透压、抗利尿激素和尿量的关系示意图,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A.图示曲线2表示抗利尿激素的含量

B.与b点相比,a点时人体更容易产生渴觉

C.血浆渗透压是指血浆中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

D.抗利尿激素含量升高使尿量减少,导致血浆渗透压降低

【答案】B

【解析】

【分析】

人体水盐平衡的调节

1.体内水少或吃的食物过咸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感受器受到刺激→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多→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增加→尿量减少,同时大脑皮层产生渴觉(饮水);

2.体内水多→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下丘脑感受器受到刺激→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少→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减少→尿量增加。

题图分析,图中曲线关系显示,随着血浆渗透压的升高,促进了抗利尿激素的分泌,抗利尿激素的分泌导致尿量减少,即1表示尿量的变化,2表示抗利尿激素的含量变化。

【详解】A、图示曲线2表示抗利尿激素的含量变化随着血浆渗透压的增加而发生的变化,A正确;

B、与a点相比,b点时人体更容易产生渴觉,因为此时血浆渗透压较高,B错误;

C、血浆渗透压是指血浆中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因此血浆渗透压越大,其吸水能力越强,C正确;

D、抗利尿激素能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因此抗利尿激素含量升高使尿量减少,导致血浆渗透压降低,D正确。

故选B。

【点睛】

3.下列有关血液组成成分及功能的分析,错误的是()

A.人体进行剧烈运动后,血浆的pH仅有轻微下降

B.机体缺乏铁元素,可能导致红细胞运输氧的能力下降

C.营养不良会导致血浆中的蛋白质含量下降,引起组织水肿

D.大量出汗会导致血浆中的Na+和Cl-含量下降,血浆渗透压下降

【答案】D

【解析】

【分析】

1.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主要包括温度、pH和渗透压:

(1)人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37℃左右;

(2)正常人的血浆接近中性,pH为7.35~7.45.血浆的pH之所以能够保持稳定,与它含有的缓冲物质有关;(3)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在组成细胞外液的各种无机盐离子中,含量上占有明显优势的是Na+和Cl-,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来源于Na+和Cl-。

2.人体的水平衡调节过程:

(1)当人体失水过多、饮水不足或吃的食物过咸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受到刺激→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增多→肾小管、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增加→尿量减少。

同时大脑皮层产生渴觉(主动饮水)。

(2)体内水过多时→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受到刺激→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减少→肾小管、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减少→尿量增加。

【详解】A、在进行剧烈运动时,部分骨骼肌细胞进行无氧呼吸产生乳酸,但由于血浆中存在缓冲物质,因此不会导致血浆中pH明显下降,A正确;

B、机体缺乏铁元素,会导致血红蛋白合成受阻,血红蛋白是组成红细胞的主要成分,红细胞具有运输氧气的能力,因此可能导致红细胞运输氧的能力下降,B正确;

C、长期缺少食物蛋白质,会导致血浆蛋白含量下降,血浆渗透压降低,组织液回流受阻,进而引起组织水肿,C正确;

D、大量出汗会导致血浆中的Na+和Cl-含量上升,血浆渗透压升高,D错误。

故选D。

【点睛】

4.血浆中含有低分子的晶体物质(如无机盐和葡萄糖等)和高分子的胶体物质(如蛋白质),低分子晶体物质产生的渗透压称为晶体渗透压,高分子胶体物质产生的渗透压称为胶体渗透压,血浆的渗透压是这两类物质产生的渗透压总和。

毛细血管允许水分子、离子和低分子物质自由透过,而不允许蛋白质等高分子物质透过。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血浆与组织液之间的水盐平衡主要通过晶体渗透压维持

B.肾小球肾炎患者出现蛋白尿,会使其血浆晶体渗透压降低

C.正常情况下,血浆的胶体渗透压大于组织液的胶体渗透压

D.炎热夏季室外工作的工人中暑后,仅补充水即可

【答案】C

【解析】

【分析】

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主要包括温度、pH和渗透压:

(1)人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37℃左右;

(2)正常人的血浆接近中性,pH为7.35~7.45.血浆的pH之所以能够保持稳定,与它含有的缓冲物质有关;

(3)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在组成细胞外液的各种无机盐离子中,含量上占有明显优势的是Na+和Cl-,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来源于Na+和Cl-。

【详解】A、血浆与组织液之间的水盐平衡主要通过胶体渗透压维持,A错误;

B、肾小球肾炎患者出现蛋白尿,会使其胶体渗透压降低,B错误;

C、正常情况下,与组织液相比,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因此血浆的胶体渗透压大于组织液的胶体渗透压,C正确;

D、炎热夏季室外工作的工人中暑后,需要补充淡盐水,而不是只补充水分,D错误。

故选C。

【点睛】

5.下列有关人体反射和反射弧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用针刺手指时会感到疼痛,属于非条件反射

B.传入神经受损时,刺激传出神经也能完成反射活动

C.神经中枢可对传入的信息进行分析综合并产生应答

D.一个完整的反射活动至少需要2个神经元参与

【答案】D

【解析】

【分析】

(1)人体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部分组成,反射活动的进行需要完整的反射弧才可以进行。

(2)缩手发射是非条件反射,反射的神经中枢位于脊髓,可以受到大脑皮层的控制。

(3)神经冲动在反射弧上的传递是单向的,因为在反射弧中存在突触,在此,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而不能倒转。

据此分析解答。

【详解】A、用针刺手指时会感到疼痛是将兴奋传给大脑皮层,不属于反射,A错误;

B、反射的进行必须保证反射弧的完整性,传入神经受损时,刺激传出神经不属于完成反射活动,B错误;

C、神经中枢可对传入的信息进行分析和综合,但不能产生反应,C错误;

D、一个完整的反射活动至少需要2个神经元参与,D正确。

故选D。

6.图1为反射弧的部分组成示意图,图2是图1中神经纤维的部分放大示意图。

据此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图2中b处为兴奋状态,该兴奋状态的形成是Na+内流的结果

B.若图2中膜电位变化由感受器接受刺激引起,则此时兴奋是由c传导到b的

C.若图2中膜电位变化由图1中①处刺激引起,则此时兴奋只能由b向a传导

D.若图2中膜电位变化由图1中②处刺激引起,则此时兴奋可以由b向a、c传导

【答案】D

【解析】

【分析】

分析图示可知,图1中,①为传入神经,②为传出神经;图2中,神经纤维膜上a、c处膜上处于外正内负的静息电位,b处膜上处于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据此分析。

【详解】A、图2中b处神经纤维膜上电位为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处于兴奋状态,该兴奋状态的形成是Na+内流的结果,A正确;

B、若图2中膜电位变化由感受器接受刺激引起,则兴奋传递的方向应为传入神经①→神经中枢→传出神经②,则根据a、b、c在②上的位置可知,兴奋是由c传导到b的,B正确;

C、若图2中膜电位变化由图1中①处刺激引起,则兴奋的传递方向只能是①→②,即兴奋只能由b向a传导,C正确;

D、若图2中膜电位变化由图1中②处刺激引起,则此时兴奋应由a传向b,再向c传导,不能由b向a传导,D错误。

故选D。

7.如图是人体内信号分子作用示意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信号分子B、C的含量能够互相影响

B.信号分子D参与免疫系统的第三道防线

C.信号分子A需要经过血液运输才能发挥作用

D.四种信号分子均需要与特异性受体结合后才能发挥作用

【答案】C

【解析】

【分析】

题图分析:

反射活动中,神经细胞释放的信息分子A是神经递质,信号分子B能促进性腺的分泌过程,性腺能分泌信号分子C性激素,因此信号分子B是促性腺激素;信息分子D是效应T细胞分泌的能使靶细胞裂解,T细胞分泌的信息分子D是淋巴因子。

【详解】A、信号分子B能促进信号分子C的分泌,信号分子C含量的升高反过来会抑制信号分子B的分泌,即信号分子B、C的含量能够互相影响,A正确;

B、信号分子D是淋巴因子,能参与免疫系统的第三道防线,B正确;

C、信号分子A是神经递质,需要经过体液运输(组织液)才能发挥作用,C错误;

D、四种信号分子均需要与相应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后才能发挥作用,D正确。

故选C。

【点睛】

8.辣椒素受体(TRPV1)是一种由838个氨基酸组成的含有4条多肽链的膜蛋白,辣椒素与它特异性结合后,TRPV1的通道蛋白被打开,导致Na+、Ca2+细胞外进入细胞内。

TRPV1主要分布在感觉神经末梢,研究表明感觉神经末梢的持续兴奋能产生止痛效果。

据此下列分析不合理的是()

A.TRPV1在神经细胞的核糖体上合成过程中至少脱去834个水分子

B.辣椒素与TRPV1特异性结合后,会导致感觉神经末梢产生兴奋

C.人食用辣椒后,口腔中的感觉神经末梢上会产生辣的感觉

D.研究TRPV1的结构和功能,有助于镇痛药物的开发等

【答案】C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TRPV1主要分布在感觉神经末梢,辣椒素与TRPV1特异性结合后,导致感觉神经末梢产生兴奋。

【详解】A、TRPV1是一种由838个氨基酸组成

含有4条多肽链的膜蛋白,因此TRPV1在神经细胞的核糖体上合成过程中至少脱去834(838-4)个水分子,A正确;

B、辣椒素与TRPV1特异性结合后,TRPV1的通道蛋白被打开,导致Na+、Ca2+由细胞外进入细胞内,导致感觉神经末梢产生兴奋,B正确;

C、辣的感觉是在大脑皮层形成的,C错误;

D、辣椒素与TRPV1特异性结合后,会导致感觉神经末梢产生兴奋,而研究表明感觉神经末梢的持续兴奋能产生止痛效果,因此研究TRPV1的结构和功能,有助于镇痛药物的开发等,D正确。

故选C。

9.下图为突触结构示意图,图中的神经递质为兴奋性神经递质。

下列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A.图中①(突触前膜)一般为细胞X的树突末梢

B.据图可知蛋白M位于突触后膜的钾离子通道蛋白上

C.神经递质与蛋白M结合会导致电信号转变为化学信号

D.神经递质降解酶发挥作用后可避免细胞Y持续性兴奋

【答案】D

【解析】

【分析】

分析图解:

图中X为上一个神经元的轴突末梢,①表示突触前膜,突触前膜兴奋时,突触小泡中的神经递质会通过胞吐的方式释放到突触间隙,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导致突触后膜产生兴奋和抑制。

【详解】A、图中①突触前膜为细胞X的轴突末梢,A错误;

B、图中神经递质为兴奋性神经递质,会导致突触后膜Na+离子通道开放引起下一个神经元的兴奋,则应该位于Na+离子通道蛋白上,B错误;

C、神经递质与蛋白M结合导致化学信号转换为电信号,C错误;

D、神经递质降解酶发挥作用后可避免细胞Y持续性兴奋,D正确

故选D。

10.阿兹海默症是痴呆症的一种,病理显示患者的大脑细胞受损,海马区会出现神经炎性斑块,且会出现突触丢失、神经递质减少等异常现象。

下列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A.如果海马区受损,则主要会影响长期记忆

B.如果新突触不能正常建立,则主要会影响短期记忆

C.如果言语区的W区受损,则患者会出现阅读文字障碍

D.如果大脑某一区域受损,则患者可能会出现大小便失禁

【答案】D

【解析】

【分析】

大脑皮层言语区中,W区为书写中枢,V区为视觉性语言中枢,S区为运动性语言中枢,H区为听觉性语言中枢.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都属于脑的高级功能,学习是神经系统不断地接受刺激,获得新的行为、习惯和积累经验的过程,记忆是将已获信息进行贮存和再现的过程,短期记忆与神经元的活动及神经元之间的联系有关,长期记忆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

【详解】A、如果海马区受损,则主要会影响短期记忆,A错误;

B、如果新突触不能正常建立,则主要会影响长期记忆,B错误;

C、如果言语区的W区受损,则患者会出现书写障碍,C错误;

D、排便反射和排尿反射受大脑皮层中相应高级中枢的调控,因此,如果大脑某一区域受损,则患者可能会出现大小便失禁,D正确。

故选D。

【点睛】

11.下图是胰岛素调节血糖的作用机理示意图,其中GLUT4是细胞膜上运输葡萄糖的载体。

下列有关分析不合理的是()

A.细胞膜上GLUT4增多有助于血糖浓度下降

B.胰岛素含量升高时,细胞膜上的GLUT4数量增多

C.机体在饥饿状态下,细胞膜上的GLUT4数量增多

D.当肌细胞膜上GLUT4增多时,肌糖原的合成可能加快

【答案】C

【解析】

【分析】

根据题干和题图分析:

胰岛素的降低血糖的作用机理是:

胰岛素浓度升高时,GLUT-4从细胞内的囊泡转移到细胞膜上,促进GLUT-4将葡萄糖转运入细胞;胰岛素浓度降低时,GLUT-4通过细胞膜内陷重新回到囊泡,抑制GLUT-4将葡萄糖转运入细胞,使得血糖浓度维持一定水平。

详解】A、根据题干和题图分析,细胞膜上GLUT4增多促进GLUT-4将葡萄糖转运入细胞,有助于血糖浓度下降,A正确;

B、胰岛素浓度升高时,GLUT-4从细胞内的囊泡转移到细胞膜上,细胞膜上的GLUT4数量增多,促进GLUT-4将葡萄糖转运入细胞,B正确;

C、机体在饥饿状态下,胰岛素浓度降低时,细胞膜上的GLUT4数量减少,抑制GLUT-4将葡萄糖转运入细胞,使得血糖浓度维持一定水平,C错误;

D、当肌细胞膜上GLUT4增多时,促进GLUT-4将葡萄糖转运入肌细胞,肌糖原的合成可能加快,D正确。

故选C。

12.下图为固醇类激素的作用机理图解,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该激素的受体位于细胞质中,化学本质是蛋白质

B.固醇类激素是以胞吞方式进入靶细胞发挥作用的

C.激素—受体复合物进入细胞核后启动基因表达

D.人体进入青春期后,该类激素的分泌量可能增加

【答案】B

【解析】

【分析】

1、体液调节反应比较缓慢,作用持续的时间比较长,作用的范围比较广泛。

2、激素调节的特点是微量高效、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靶细胞或靶器官。

【详解】A、由图可知,该激素的受体位于细胞质中,受体化学本质是蛋白质,A正确;

B、该激素的化学本质为固醇类,可通过自由扩散通过细胞膜,B错误;

C、据图可知,激素—受体复合物通过核孔进入细胞核,然后启动基因的转录和翻译,最终形成基因的产物(蛋白质),C正确;

D、固醇类激素包括性激素,且性激素作用机理与题图所述相同,受体位于细胞质中,影响基因的表达过程,因此,人体进入青春期后,该类激素的分泌量可能增加,D正确。

故选B。

13.人体胰液分泌的调节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A.促胰液素需经过血液运输到胰腺才能促进胰腺分泌胰液

B.促胰液素只有与胰腺细胞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后才能发挥作用

C.将盐酸直接注射到血液中,也可以通过途径二促进胰液的分泌

D.途径一中,反射弧的效应器为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支配的胰腺

【答案】C

【解析】

【分析】

促胰液素是人们发现的第一种激素,是由小肠粘膜产生的,进入血液,由血液传送到胰腺,使胰腺分泌胰液。

【详解】A、促胰液素是一种激素,是由小肠粘膜分泌的,需经过血液运输到胰腺才能促进胰腺分泌胰液,A正确;

B、激素随着体液传送作用于靶细胞(胰腺),而靶细胞表面有与该激素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受体,据此可知促胰液素只有与胰腺细胞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后才能发挥作用,B正确;

C、将盐酸直接注射到血液中,不能促进胰液的分泌,因为盐酸刺激的部位是小肠粘膜,不是直接作用于胰腺,因此,不能通过途径二促进胰液的分泌,C错误;

D、途径一中,反射弧的效应器为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支配的胰腺,D正确。

故选C。

【点睛】

14.下列有关人的体温调节过程的叙述,错误的是()

A.正常人体体温在一定范围内波动,体温调节的神经中枢位于下丘脑

B.体温调节的过程中,人体细胞的产热来源主要是有机物的氧化分解

C.寒冷条件下,甲状腺激素等含量增加,体温升高,该条件下只有体液调节

D.剧烈运动导致体温升高,通过增加汗液蒸发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体温

【答案】C

【解析】

【分析】

体温调节过程图:

【详解】A、正常人体体温一般维持在37℃左右,体温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A正确;

B、人体的产热来源主要是有机物的氧化放能,产热器官主要是肝脏和肌肉,B正确;

C、寒冷时,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体温上升,属于体液调节,同时肾上腺素分泌也会增多,增加产热,该过程属于神经—体液调节,C错误;

D、主要的散热方式为汗液蒸发,D正确。

故选C。

15.不同条件下,人体内某些物质含量的变化趋势不同。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随外界环境温度的升高,机体的耗氧量逐渐增加

B.HIV侵人人体后,随HIV浓度的增加,T细胞数量不断减少

C.随抗原进入机体时间的延长,机体内相关抗体的含量逐渐升高

D.饥饿状态下,正常人体内血液中的胰高血糖素含量会增加

【答案】D

【解析】

【分析】

体温的恒定对于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至关重要,人体热量的来源主要是细胞中有机物的氧化放能(尤以骨骼肌和肝脏产热为多),热量的散出主要通过汗液的蒸发、皮肤内毛细血管的散热,其次还有呼气、排尿和排便等。

人体第三道防线的“作战部队”主要是众多的淋巴细胞。

其中B细胞主要靠产生抗体“作战”,这种方式称为体液免疫;T

细胞主要靠直接接触靶细胞“作战”,这种方式称为细胞免疫。

【详解】A、随外界环境温度的升高,肌肉和肝脏等产热减少,机体的耗氧量逐渐减少,A错误;

B、HIV最初侵人人体后,免疫系统可以摧毁大多数病毒,随HIV浓度的增加,T细胞数量不断增加,之后HIV攻击T细胞,T细胞数量才不断减少,并伴随一些症状出现,B错误;

C、抗原进入机体后,需经体液免疫过程中各个细胞处理,最终由浆细胞产生抗体,抗体与抗原形成沉淀或细胞集团,免疫过程结束抗体的含量不再增加,C错误;

D、饥饿状态下,正常人体内血液中的胰高血糖素含量会增加,胰高血糖素通过促进肝糖原分解等方式升高血糖浓度,D正确。

故选D。

16.如图为人体生命活动调节的某种类型模式图,下列过程与该模式图相符的是()

A.听到“酸梅”后,分泌唾液增多

B.炎热环境下,机体的汗液排出量增多

C.吃食物过时,产生渴觉使人主动饮水

D.在紧急状态下,体内肾上腺素分泌增多,反应更加灵敏

【答案】D

【解析】

【分析】

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方式有:

①神经调节;②体液调节;③神经-体液调节。

图示中调节方式为神经-体液调节。

【详解】A、听到“酸梅”后,分泌唾液增多,属于神经调节,A错误;

B、炎热环境下,机体的汗液排出量增多,属于神经调节,B错误;

C、吃食物过时,产生渴觉使人主动饮水,属于神经调节,C错误;

D、在紧急状态下,体内肾上腺素分泌增多,反应更加灵敏,属于神经-体液调节,D正确。

故选D。

17.效应T细胞在识别被病原体侵染的靶细胞后,会分泌一种叫做穿孔素的蛋白质,使靶细胞溶解而死亡,过程如下图所示。

下列有关分析不合理的是()

A.效应T细胞释放穿孔素裂解靶细胞的过程属于细胞免疫

B.效应T细胞由T细胞增殖分化而来,分化后具有了穿孔素基因

C.穿孔素的合成、分泌过程中依次经过的细胞器是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

D.靶细胞裂解后,抗体可以与释放的抗原结合形成沉淀从而使抗原失去侵染能力

【答案】B

【解析】

【分析】

分泌蛋白的合成与分泌过程:

核糖体合成蛋白质→内质网进行粗加工→高尔基体进行再加工→细胞膜,整个过程还需要线粒体提供能量。

特异性免疫过程:

【详解】A、效应T细胞释放穿孔素裂解靶细胞的过程属于细胞免疫的效应阶段,A正确;

B、效应T细胞由T细胞增殖分化而来,细胞分化具有不变性,即分化之前细胞中就具有穿孔素基因,B错误;

C、根据分析可知,分泌蛋白的合成与分泌过程依次经过核糖体、内质网和高尔基体,而穿孔素属于分泌蛋白,因此,穿孔素的合成、分泌过程中依次经过的细胞器是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C正确;

D、靶细胞裂解后,抗体可以与释放的抗原结合形成沉淀从而使抗原失去侵染能力,随后由吞噬细胞将其消耗掉,D正确。

故选B。

【点睛】

18.下列有关人体免疫的叙述,正确的是()

A.鼻腔黏膜分泌杀菌物质杀灭结核杆菌属于第二道防线

B.抗体、淋巴因子、溶菌酶都是参与特异性免疫的免疫活性物质

C.在骨髓中分化、发育成熟的B细胞和T细胞都是参与特异性免疫的细胞

D.艾滋病是由HIV侵染机体的T细胞而导致的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答案】D

【解析】

【分析】

人体的三道防线:

第一道防线是由皮肤和黏膜构成的,他们不仅能够阻挡病原体侵入人体,而且它们的分泌物(如乳酸、脂肪酸、胃酸和酶等)还有杀菌的作用。

第二道防线是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如溶菌酶和吞噬细胞。

第三道防线主要由免疫器官(扁桃体、淋巴结、胸腺、骨髓、和脾脏等)和免疫细胞(淋巴细胞、吞噬细胞等)借助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而组成的。

【详解】A、鼻腔黏膜分泌杀菌物质杀灭结核杆菌属于第一道防线,A错误;

B、抗体、淋巴因子是参与特异性免疫的免疫活性物质,而溶菌酶是参与非特异性免疫的免疫活性物质,B错误;

C、T淋巴细胞在胸腺中成熟,C错误;

D、艾滋病是由HIV侵染机体的T细胞而导致的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D正确。

故选D。

19.林某是一名新型冠状病毒的无症状感染者,他体内产生特异性免疫的过程中,不会发生的是()

A.吞噬细胞摄取、处理,暴露出该病毒的抗原

B.B细胞增殖分化形成识别该病毒的记忆细胞

C.浆细胞通过增殖分化大量合成该病毒的相关抗体

D.T细胞接收吞噬细胞传递的抗原并分泌淋巴因子

【答案】C

【解析】

【分析】

体液免疫过程为:

除少数抗原可以直接刺激B细胞外,大多数抗原被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并暴露出其抗原决定簇;吞噬细胞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再由T细胞呈递给B细胞;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开始进行一系列的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浆细胞;浆细胞分泌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发挥免疫效应。

【详解】A、病毒进入机体后,吞噬细胞摄取、处理,暴露出该病毒的抗原,并将该抗原呈递给T淋巴细胞,A不符合题意;

B、在淋巴因子的作用下,受抗原刺激的B细胞增殖分化形成可识别该病毒的记忆细胞,B不符合题意;

C、浆细胞为高度分化的细胞,不能继续增殖分化,C符合题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判决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