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辩证法考试真题及复习资料.docx
《自然辩证法考试真题及复习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然辩证法考试真题及复习资料.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自然辩证法考试真题及复习资料
自然辩证法概论复习要点(2016)
1、什么是自然辩证法?
学习自然辩证法的意义是什么?
P1、
答:
(1)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自然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与人类社会相互作用的理论体系,是对以科学技术为中介和手段的人与自然、社会的相互关系的概括、总结。
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2)1.提高哲学素养,培养辩证思维。
自然辩证法是哲学性质的学科,具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功能。
学习自然辩证法可以帮助我们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科技观和掌握科学方法论,同时还能帮助我们正确认识自然和社会的辩证关系并学会辩证思维方法。
2.拓宽知识视野,树立科学精神。
自然辩证法文理交叉,蕴涵着科学文化的职能。
学习自然辩证法一方面可以帮助我们扩大知识面,了解自然科学与技术科学发展的最新成果,另一方面还可以增强科技意识,树立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统一,从而有助于提高分析社会问题和辨别伪科学的能力。
3.提高科技工作者的综合素质。
(1)、普及科学知识,提高科学素养,改变单向度的知识结构。
(2)、学习科学精神、思想、方法、态度、文化,做一名合格的科学知识的宣传教育工作者。
(3)、学习领会马克思主义理论,做自觉的唯物主义者(科技工作者一般都是自发的唯物主义者)。
(4)、培养运用科学的方法和原理进行决策的能力。
增强社会责任感。
(5)、培养以科学的态度和方法思考和研究科学技术问题和社会科学问题,增强社会实践能力。
2、古代朴素自然观的特点是什么?
近代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特点是什么?
中西自然观的差异是什么?
P18,P26
答:
近代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总特征:
孤立、静止、僵化、凝固、不变、片面、外在的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
古代朴素自然观总特征:
从本体论追问万物的始基。
坚持了本体论,物质性,整体性;直观、思辩、猜测
古希腊
古代中国
关于规律的可认识、可言说的性质
可言说性强
不可言说性强
把自然观作为认识自然的框架还是作为社会行为实用基础
以认识自然本身的特征更强
以为社会服务的特征更强
案例:
社会中自由与王权的关系在自然观中的反映差别——天文与人文的关系
结果在天象的解释方面,天文故事体现了自由城邦的社会性
中央集权的社会特征同样反映在天象的解释体系中,中央集权的秩序性特别强
自然的始基
比较有形,如水,土,原子等。
比较抽象:
如数
比较无形,如气。
(1)古代朴素自然观的特点:
①整体性和直观性;②思辩性和臆测性;③自发性和不彻底性。
(P18)
(2)近代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特点:
①机械性;②不彻底性;③形而上学性。
(P26)
(3)古代中西自然观的差异:
①关于规律的可认识和可言说的性质:
中国不可言说性强而西方可言说;②把自然观作为认识自然的框架还是作为社会行为实用基础:
中国以为社会服务的特征更强而以认识自然本身的特征更强;③自然的始基:
中国比较无形,如气。
西方比较有形,如水,土,原子等。
比较抽象:
如数。
3、什么是系统?
系统自然观确立的重大意义是什么?
P42、P48
答:
系统是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诸要素所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有机整体,是自然界的一种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1)自然界的一切物质系统都是由若干物质要素组成的,这些共存在于一个统一体中的诸要素具有一定的差异性,甚至是异质的。
(要素与系统的关系)
(2)组成自然物质系统的各个要素是通过它们之间内在发生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关系,才能组成有机统一的整体。
(整体性)(3)一切物质系统都具有其特殊功能。
(结构与功能的关系)(4)自然物质系统的特殊功能是在其与周围环境发生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的关系中表现出来的。
(开放性、建构性)
系统自然观确立的重大意义
(1)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首先,系统自然观揭示了自然界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层次性。
其次,系统自然观揭示了自然界物质系统的开放性、动态性和自组织性。
再次,系统自然观深刻揭示了自然界的演化问题,阐明了时间的不可逆性,丰富了辩证唯物主义时空观。
最后,系统自然观揭示了自然界在循环中有序与无序、进化与退化的辩证关系,论证了辩证唯物主义关于运动、发展的大循环思想。
(2)提供了系统思维方法
所谓系统思维方式,是把对象当作一个系统的整体加以思考的思维方式,它根据系统的性质、关系、结构,把对象的各个组成要素有机地组织起来构成模型,研究系统的功能和行为,具有整体性、综合性、定量化和精确化的特征。
这种思维方式认识对象的基本思路是:
第一,把对象作为其构成要素以一定的联系组成的结构与功能的统一整体(系统)来考察,从整体、部分、环境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依赖的关系中揭示对象的整体性质和运动规律。
它首先从整体出发,对事物进行综合研究,然后以综合为指导,对事物的组成部分进行分析,探讨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最后又在分析的基础上回到整体的综合研究。
第二,认为由各要素组成的整体,具有不同于各要素功能简单相加的新功能.
第三,把所观察的系统都看作动态的开放系统,认为任何系统都处于一定环境之中,它与外界环境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任何系统要得到自身的发展,必定是与环境不断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
第四,系统思维方式对某一具体系统的研究侧重于无序、不稳定性、多样性、不平衡性、非线性等方面,这与传统的干方百计将系统简化为稳定、有序、均匀、平衡、线性作用的思维方式有很大差别。
4、什么是人工自然,人工自然观确立的重大意义是什么?
P49、P54
答:
“人工自然”即“人造自然”,是人类采取技术和工程手段改造、创建、加工过的自然界,是人类利用自然之材发明制造的人工物。
“人工自然”的范围,基本上是指现实地球的表层。
(1)有助于我们沟通自然与社会两大领域,进一步揭示自然与社会的本质联系。
人工自然是自然与社会的结合部,具有自然和社会双重属性。
人工自然是自然目的性与社会目的的统一。
人工自然的创造和发展规律,是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的统一。
确立人工自然观,有助于发现新的自然与社会规律。
把人工自然观引入自然科学领域,也会使自然科学的面貌焕然一新。
(2)有助于我们科学地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
人与自然的协调,是人类改造、利用与保护自然的统一。
人工自然是我们劳动的成果,已接受了人的目的性,它是按照人的选择与设计而进化得。
它已成为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必备条件,人的利益已包含在人工自然之中,并成为人工自然的内在规定性。
人工自然的价值是人自身价值的体现。
保护自然就是保护人类自身。
(3)有助于我们更好实现生产模式的转轨。
现代生产必须从扩大外延为主转向提高内涵为主。
要最大限度利用有限的自然资源,就要对天然资源反复进行加工和利用,使生产的物质资源从天然资源为主,转向人工资源为主。
提高生产的内涵,关键是提高产品的人工创造的含量,提高产品的“人化”程度。
劳动对象经过人加工、改造的程度,是社会生产发展的重要标志。
天然自然与人工自然的本质区别,在于人在创造人工自然的过程中,赋予了天然自然新的信息。
因此,提高产品的内涵就是提高产品的信息量。
5、科学观察和科学实验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
答:
1.科学观察在科学研究中具有重要作用。
⑴获取科学事实的一种重要手段:
为科学假说的提出和科学理论的形成提供第一手原始材料;为验证科学假说和理论提供事实根据。
⑵可导致新的技术发明。
2.科学实验在科学技术研究中的作用。
⑴简化和纯化研究对象。
⑵强化、激化研究对象,在极端条件下揭示对象的本质和规律。
⑶再现、加速或延缓、模拟研究对象及其变化过程。
⑷一种经济可靠的认识和变革自然的方法。
6、什么是科学假说,形成科学假说的方法论原则是什么?
p124-125
答:
科学假说:
根据已经有的科学事实和科学原理,对所研究的自然现象及其规律性提出的一种假定性的推测和说明,是自然科学理论思维的一种重要形式。
被广泛地运用于各门自然科学。
方法论原则1)对应原则。
假说不应与经过检验的科学理论相矛盾。
2)解释性原则。
假说应当与已知的经过实践复核的事实相符合,不仅能解释个别事实,而且能解释该领域已知的全部事实。
3)可检验性原则(可预测性)。
提出的假说必须能用观察、实验加以检验,从而判定它的真伪。
7、什么是联想,联想在科学创造中具有什么重要意义?
答:
联想:
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思维活动,也就是将头脑中的意象()联系在一起,由一种已知的意象唤起另一种已知的意象。
意义:
①广泛的联想有助于形成和提出有价值的研究目标。
②联想是围绕创造目标,搜寻和调动头脑中储存的有关知识的途径。
③灵活的联想是沟通思路、启发灵感、获得解决问题的创造性设想和科学发现的重要条件与途径。
8、怎样理解“科学无国界”,科学家有祖国?
答:
(1)科学是反映客观世界(自然界、社会和思维)的本质联系及其运动规律的知识体系,它具有客观性、真理性和系统性,是真的知识体系。
作为反映客观规律的科学本身,是没有阶级性和民族性的。
科学本身既然没有阶级性和民族性,因此就具有超越性和国际性,可以为任何一个民族、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阶级服务。
自然科学不是依赖于特定的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即使在阶级社会中也没有阶级性.科学知识作为社会意识形式被不同认识主体所理解,接受不同认识主体的实验检验,并在主体间畅通地讨论、交流.
这说明,科学的确是无国界的。
(2)但是,作为创造科学知识的主体的科学家,则是社会人,他们总是出生和生活在某个国家或地区;而且现在世界上仍然存在阶级,在阶级社会中,他们属于特定的阶级;同时,他们的科学工作,也不能脱离具体的国家或地区,或者说,总是要依托某个国家或地区才能进行.科学家在社会中生活,就会受到他所在社会的教育、风俗、宗教、舆论等的影响,形成自己独特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种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无不打上社会和阶级的烙印.如果单从效果上讲,科学家所掌握的知识是能够为任何一个民族、国家或阶级服务的,但是,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决定或影响着他们更愿意为某个国家或阶级服务.从这个意义上说,科学家是有祖国的,这个祖国可能是他出生成长的地方,也可能是他后来自己选择的结果。
但无论是哪种情况,都是他志愿为其服务的祖国,是他愿意为之贡献自己才智的国家。
虽然科学无国界,科学家能够在不同国家进行学术研究、开展科研工作,但这并不能从根本上影响或削弱科学家的爱国意识和爱国情怀。
相反,许多科学家在内心深处始终保持着强烈的爱国情怀,即对自己出生的祖国的热爱和眷恋.他们的爱国情怀有的是通过学成回国体现出来(如钱学森等),有的则是侨居国外心系祖国(如李政道、丘成桐等)。
9、举例说明灵感在科学创造中的重要作用。
P149
答:
①它能使人们在思维的困境中突然领悟到问题的症结或本质。
②使人们产生意想不到的创造性设想,为创造者提供富有启发的解题线索:
或沟通发明思路,或涌现新颖的创造方案,或指出全新的探索方向。
苹果落地虽没有给牛顿提供答案,但却激发这位年轻的科学家思考一个新问题:
苹果会落地,而月球却不会掉落到地球上,苹果和月亮之间存在什么不同呢?
牛顿看见小孩子正在玩小球。
他手上拴着一条皮筋,皮筋的另一端系着小球。
他先慢慢地摇摆小球,然后越来越快,最后小球就径直抛出。
牛顿猛地意识到月球和小球的运动极为相像。
两种力量作用于小球,这两种力量是向外的推动力和皮筋的拉力。
同样,也有两种力量作用于月球,即月球运行的推动力和重力的拉力。
正是在重力作用下,苹果才会落地。
牛顿首次认为,重力不仅仅是行星和恒星之间的作用力,有可能是普遍存在的吸引力。
他深信炼金术,认为物质之间相互吸引,这使他断言,相互吸引力不但适用于硕大的天体之间,而且适用于各种体积的物体之间。
苹果落地、雨滴降落和行星沿着轨道围绕太阳运行都是重力作用的结果。
阿基米德是一位著名的数学家,一次在沐浴时偶然发现浴池中的水再池塞被拿掉之后,有规律的按照一定的时针方向流转,于是乎,灵感突发,根据这一现象发现了浮力定律。
10、什么是科学和技术,科学与技术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P72、
答:
技术:
在现代社会,技术就是人们为了满足社会需要,利用自然规律,在改造和控制自然的实践中所创造和运用的劳动手段、工艺方法和技能体系的总和。
体现在两个方面:
技术活动和技术成果。
(航空母舰,水平井技术,添加剂)
科学是对一定条件下物质变化规律的总结。
科学是运用范畴、定理、定律等思维形式反映现实世界各种现象的本质和规律的知识体系,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
关于“科学”的现代观点:
①关于客观世界的知识体系以及有效地获取这种知识并加以系统化的方式。
②科学是一种驾驭自然的力量。
如:
知识就是力量③科学是一种社会建制,一种专门职业。
④科学是一种文化。
如:
科学的人文精神⑤科学是一种方法。
如:
系统论控制论
科学与技术又有共同的本质:
反映人对自然的能动关系。
(科学表现了人对自然的能动的认识与反映关系;技术表现了人对自然的能动的控制和改造关系。
)
区别:
科学是对客观世界的理论性认识,技术则是改造世界的手段和经验。
科学与技术的目的、功能、动机、方法、价值等均不同。
具体表现在以下内容。
a.目的任务:
科学:
认识客观世界。
技术:
变革客观世界;b.活动过程:
科学:
实践→认识,探索性强,个体性明显。
技术:
认识→实践,计划性强,协作性明显;c.形态:
科学:
概念、原理、理论、学说等。
技术:
可操作的知识及知识的物化;d.与生产的关系:
科学:
间接的、潜在的。
技术:
直接的、现实的;e.对经济社会的作用:
科学:
不确定的、长远的。
技术:
确定的、近期的;f.与政法等的相关性:
科学:
较弱。
技术:
较强;g.研究特征:
选题方面,科学:
自由探索。
技术:
目标明确。
主要方法方面,科学:
实验,归纳,分析,推理。
技术:
实验,综合,想象,试错。
完成期限方面,科学:
较长,难以严格约束。
技术:
较短,有明确规定。
项目
科学
技术
目的任务
认识客观世界
变革客观世界
活动过程
实践→认识,探索性强,个体性明显
认识→实践,计划性强,协作性明显
形态
概念、原理、理论、学说等
可操作的知识及知识的物化
与生产的关系
间接的、潜在的
直接的、现实的
对经济社会的作用
不确定的、长远的
确定的、近期的
与政法等的相关性
较强
较弱
研究特征
选题
自由探索
目标明确
主要方法
实验,归纳,分析,推理
实验,综合,想象,试错
完成期限
较长,难以严格约束
较短,有明确规定
11、技术的自然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关系是什么?
什么是技术伦理?
答:
1)技术的自然价值:
通过技术设计和发明,由技术的自然属性显现出来的价值(主要是技术的效用)。
如各种机械在生产中体现出来的价值。
是中立的。
2)技术的社会价值.通过技术开发和生产、技术应用和普及,由技术的社会属性显现出来的价值,包括技术的经济价值、政治价值、文化价值和生态价值等。
是在技术的自然价值的基础上实现的。
(电动汽车)
技术的自然价值和社会价值是统一的(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延伸),又是矛盾的。
从技术的自然价值很难准确预测技术的社会价值,技术对社会带来的正面和负面效应更多地与其他社会价值有关.技术既有便于人们交流的自然属性,又有受管理体制和经济制度等社会因素制约的社会属性。
当它被人们利用时,就分别显现出它的交际便捷价值和文化传播价值。
网络技术的两种属性都共存于网络技术之中,它的两种价值也共存于它被其主体(如网民等)用于文化传播和交流的关系之中。
)
(2)技术的自然价值是实现其社会价值的基础。
技术的自然价值与其社会价值的体现,是同技术所在环境条件分不开的。
当技术与主体的相互作用只受个体和自然环境因素的影响,而不受群体和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时,技术主要由其自然属性显现出自然价值,当技术与主体的相互作用受群体和社会因素的影响时,技术则由其社会属性显现出社会价值。
[举例]收割谷物时,它主要由其自然属性显现出收获的效用价值,而当它被团体农民用于反抗入侵者或盗贼时,它主要是由其社会属性显现出保卫领土和家园的社会价值。
)(3)技术与价值又是矛盾的:
从技术的自然价值很难准确预测技术的社会价值。
技术对社会带来的正面和负面效应更多的与其他社会价值有关。
技术伦理的概念:
围绕技术所产生的伦理关系中的道德现象和道德关系,是人们在技术所发生的伦理关系中应该具备的道德品质、应该遵守的道德规则和应该尽到的道德责任,是对技术正面价值的维护或扩展和对其负面价值的制约或控制。
(克隆技术,试管技术,节育技术)
12、什么是技术创新?
如何实现技术创新?
答:
创新一般是指人的创造性劳动及其成果。
技术创新的本意:
通过变革劳动过程的技术条件来提高市场竞争力,获得经济效益。
从哲学看,技术创新是“作为创新主体的企业在创新环境条件下通过一定的中介而是创新课题转换形态,实现市场价值的一种活动。
包括设想的产生、研究、开发、商业化到扩散等一系列活动。
”从认识论看,技术创新是创新主体认识创新过程中的各种形态技术乃至技术本质的过程。
从技术知识论看,技术创新是知识的生产过程,即难言技术知识(技巧等)和名言技术知识(专利技术等)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
从价值论看,技术创新是创新主体根据自身及社会的需要和目的,通过创新实践活动把技术的自然价值转化为技术的经济价值、文化价值和生态价值等社会价值的过程。
有多种不同的划分:
1)三个阶段:
产生新构想,开发新技术,实施技术的商业价值与扩散。
2)五个阶段:
产品和工艺构想,技术设计,试制与试验,生产和产业化。
3)七个环节:
创新设想,筹措资金,技术开发,市场分析,发展计划,投资于投产,销售与获利。
4)七个阶段:
产生创新构想,设计构思原型,开发试验模型,开发工业模型,初次商业化生产,规模化生产,实施创新技术扩散。
5)四个阶段:
创新决策阶段,创新(研究和开发)阶段,创新实施阶段,创新实现阶段。
13、什么是技术预测?
其基本方法有哪些?
P181
答:
技术预测:
根据技术过去和现在的发展和状态,寻求技术发展的规律性,并借此预测技术未来发展和状态的一种科学认识活动。
基本方法:
⑴直观性预测方法(主要靠经验、知识、直觉和综合分析进行预测)。
⑵探索性预测方法(假定未来仍按过去的趋势发展,由现在推定未来)。
⑶规范性预测方法(根据未来需要,从未来回溯到现在,用疑惑的新信息、模拟各级目标和估计事件实现时间、条件、途径)。
⑷反馈性预测方法(将探索性和规范性等多类方法的要素结合起来,形成包含许多不同类型方法、不断反馈修正结果的方法系统)。
技术预测的基本方法还可分为:
⑴类比预测方法(类推法)。
根据类推原则从一个技术系统的发展等推断与之相同或相似的另一技术的发展等。
它的正确性是或然的。
⑵归纳性预测方法。
用若干个别预测判断和陈述,概括出关于未来的普遍的判断和陈述。
⑶演绎性预测方法。
根据有关预测对象的历史和现状的资料和数据,选取一个恰当的数学模型,运用数学方法求解所选预测模型的待定系数,从而得到一条表示预测对象发展趋势的曲线,据此进行外推就可以得到预测对象未来发展的技术特性。
常用的演绎性技术预测法有趋势外推法、计算机模拟法等。
14、现代科学技术革命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有哪些?
答:
(1)在生产力方面,生产技术从手工化、机械化、电气化、自动化,走向信息化和智能化。
(2)在生产关系方面,促进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再调整:
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寄生阶层、蓝领阶层、中产阶层等社会阶层及其关系呈现;科学技术的政治功能得到加强,专家治国、网络民主凸现出来。
(3)在生活方式方面,从渔猎经济时代的游动迁徙和农业经济时代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走向工业经济时代的商品经济生活方式。
生活方式呈现出新的特征。
(4)在交往方式方面,交往手段的变革发生了巨大飞跃,特征之一就是交往手段的符号化转向数字化的趋势。
(5)在思维方式方面,从渔猎经济时代的直观思维方式,农业经济时代的形象思维方式,工业经济时代逻辑思维方式或分析性思维方式,走向整体性思维方式。
现代科学技术革命是与社会形态的变革与文明的转型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1、推动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
特别是以信息技术为中心的技术革命,使社会生产力从传统的机械化、工业化向自动化、智能化转变,使人类继“农业时代”、“工业时代”之后,进入“信息时代”。
2、使社会经济结构发生显著变化。
主要表现在第一、二产业的比例下降,第三产业的比例上升;劳动密集型产业的重要性开始下降,而高科技、知识型经济不断得到发展。
3、推动了社会结构的变化。
在发达国家中产阶级人数日趋增多,白领阶层的不断扩大,蓝领阶层的人数日益下降。
工人阶级的经济地位得到改善,阶级矛盾趋向缓和。
4、使人们的消费结构和生活方式发生变化。
人们的衣食住行和文化娱乐随着科技的发展日益朝着多样化方向发展,总体意义上的物质和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享受着第三次科技革命带来的成果的同时,我们不得不考虑它带来的负面效应:
环境问题、能源过度开发、伦理问题、转基因食品是否安全……
15、什么是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结合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谈谈如何坚持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之路,造福子孙后代?
答:
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现代人的需求以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求的能力。
换句话说,就是指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它们是一个密不可分的系统,既要达到发展经济的目的,又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淡水、海洋、土地和森林等自然资源和环境,使子孙后代能够永续发展和安居乐业。
三大原则:
(1)公平性原则本代人之间的公平、代际间的公平和资源分配与利用的公平;可持续发展是一种机会、利益均等的发展。
它既包括同代内区际间的均衡发展,即一个地区的发展不应以损害其它地区的发展为代价;也包括代际间的均衡发展,即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的发展能力。
(2)持续性原则人类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不能超越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
即在满足需要的同时必须有限制因素,即发展的概念中包含着制约的因素;在“发展”的概念中还包含着制约因素,因此,在满足人类需要的过程中,必然有限制因素的存在。
(3)共同性原则各国可持续发展的模式虽然不同,但公平性和持续性原则是共同的。
地球的整体性和相互依存性决定全球必须联合起来,认知我们的家园。
①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对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作为推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大决策。
②要把建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推进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着力点,我们还是要深入贯彻节约资源和环境保护这个基本国策,在全社会的各个系统都要推进有利于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和环境相协调。
③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要求,可持续发展这个概念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内涵叫代内平等,它实际上讲的是人的平等、人的基本权利,可持续发展的所有问题,核心是人的全面发展,所以我们要在围绕以民生为重点来加强社会建设,来推进公平、正义和平等。
④要把科技创新作为推进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实际上很多不可持续问题的根本解决要靠科技的突破、科技的创新。
⑤要把深化体制改革和扩大对外开放和合作作为推进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障,要建立有利于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这样的体制和机制,特别是要深化资源要素价格改革,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强化节能减排的责任制,保障人人享有良好环境的权利。
可持续发展的意义:
实施可持续发展,有利于促进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有利于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使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有利于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从注重眼前利益、局部利益的发展转向长期利益、整体利益的发展,从物质资源推动型的发展转向非物质资源或信息资源(科技与知识)推动型的发展,我国人口多、自然资源短缺、经济基础和科技水平落后,只有控制人口、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才能实现社会和经济的良性循环,使各方面的发展能够持续有后劲.
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强调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