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人教版新课标高中语文必修2第4单元第13课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831596 上传时间:2023-02-06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131.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人教版新课标高中语文必修2第4单元第13课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学年人教版新课标高中语文必修2第4单元第13课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学年人教版新课标高中语文必修2第4单元第13课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学年人教版新课标高中语文必修2第4单元第13课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学年人教版新课标高中语文必修2第4单元第13课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人教版新课标高中语文必修2第4单元第13课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docx

《学年人教版新课标高中语文必修2第4单元第13课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人教版新课标高中语文必修2第4单元第13课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人教版新课标高中语文必修2第4单元第13课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docx

学年人教版新课标高中语文必修2第4单元第13课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第13课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永远的马克思

他用自己的思想,影响着整个世界。

他定义了社会历史的变革,他改变了世界人民的思维,他开创了新的世界,他为几千年来生活在最底层的人们指明了方向。

逝者如斯,万世仰戴,最伟大的思想家——马克思

基础导学

1.文学常识

马克思——无产阶级最伟大的精神导师

卡尔·马克思,全名卡尔·海因里希·马克思(德语:

KarlHeinrichMarx1818年5月5日~1883年3月14日),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之一,第一国际的组织者和领导者,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缔造者,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革命导师,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开创者。

马克思是德国的思想家、政治学家、哲学家、经济学家、革命理论家和社会学家。

主要著作有《资本论》《共产党宣言》等。

马克思创立的广为人知的哲学思想为

,其最大的愿望是对于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

马克思创立了经济理论《资本论》,马克思确立他的阐述原则是“政治经济学批判”。

马克思认为,这是“政治经济学原理”的东西。

马克思认为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

他和恩格斯共同创立的

,被认为是指引全世界劳动人民为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理想而进行斗争的理论武器和行动指南。

恩格斯——马克思的亲密战友

(1820~1895),德国人。

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之一;国际无产阶级的领袖。

1847年12月至1848年1月,马克思和恩格斯合著的《共产党宣言》,第一次公开升起共产主义运动的旗帜,是一个“周详的理论和实践的党纲”,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在从事理论工作的同时,还肩负着指导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重担。

1889年7月,在他的直接领导和关怀下,各国社会主义政党建立第二国际,进一步团结和发展了国际无产阶级的革命力量,使社会主义运动获得广阔的发展。

1895年8月5日在伦敦病逝。

骨灰罐由他的亲密战友遵照遗嘱投葬于英国伊斯特勃恩岩崖附近海中。

想起了马克思名言:

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

——马克思

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

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马克思

作家当然必须挣钱才能生活,写作,但是他决不应该为了挣钱而生活,写作。

——马克思

 

堡垒最容易从内部攻破。

——恩格斯

 

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恩格斯

2.写作背景

对挚友的沉痛悼念

1883年3月14日,马克思——这位国际无产阶级的伟大导师逝世。

3月17日,在伦敦海格特公墓举行了葬礼,葬礼简朴、庄严,在安葬这位伟人的时候,恩格斯作为卡尔·马克思的

,代表全世界无产阶级向自己的导师表达了深切的悼念,用英语发表了这篇悼文。

友谊总需要用忠诚去播种,用热情去灌溉,用原则去培养,用谅解去护理。

——马克思

 

3.相关知识

悼词

悼词是对死者表示哀悼的话,开头一般介绍死者逝世的原因、时间、地点及其享年,死者生前的身份职务;然后追述死者的经历和一生中作出的成就贡献,并简要作出评价;最后对死者表示哀悼之情,对参加悼念仪式的人提出希望和要求等等。

悼词作为演讲辞必须具有:

(1)明确的针对性。

写稿前必须了解会议的性质、目的,了解听众的职业、文化层次、心理,以及关心和想解决的问题。

(2)鲜明的观点。

写讲演稿和写议论文一样,要有鲜明正确的观点。

(3)具体丰富的内容。

(4)层次清楚,语言准确、生动。

《共产党宣言》(又译《共产主义宣言》)是马克思和恩格斯为共产主义者同盟起草的纲领,全文贯穿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是马克思主义诞生的重要标志。

由马克思执笔写成。

1848年2月21日在伦敦第一次以单行本问世。

2月24日,《共产党宣言》正式出版。

宣言第一次全面系统地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指出共产主义运动将成为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

2015年11月,被评为最具影响力的20本学术书之一。

2019年,《共产党宣言》发表171周年,回望《共产党宣言》诞生以来的171年,人类社会见证了种种思潮的激荡,经历了无尽的风云变幻,始终不变的是对和平幸福美好的追求。

一个幽灵,共产主义的幽灵,在欧洲游荡。

为了对这个幽灵进行神圣的围剿,旧欧洲的一切势力,教皇和沙皇、梅特涅和基佐、法国的激进派和德国的警察,都联合起来了。

——《共产党宣言》

 

自主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驱逐(  )肤浅(  )

诬蔑(  )(  )悼念(  )

繁芜(  )诽谤(  )

诅咒(  )即使(  )

撰稿(  )浅尝辄止(  )

答案:

qū fū wūmiè dào wú fěi zǔ jí zhuàn zhé

2.给下列多音字注音并组词。

答案:

量:

liáng 估量 liàng 量体裁衣

豁:

huò 豁然开朗 huō 豁出去

空:

kòng 空白 kōng 空气

3.为下列形近字组词。

答案:

4.辨析词义,选择最恰当的词语填写在句中横线上。

(1)悼念·怀念

A.童年的许多生活片段永远铭刻在我的记忆深处永不褪色,让我永远    。

B.今年清明,您除了常规的去墓园扫墓外,还可以选择另外一种    方式,即网上祭奠。

(2)估计·估量

A.美国奥德赛海洋勘探公司宣布,他们在大西洋海底一艘沉船上打捞到约50万枚金银钱币,    价值约达5亿美元。

B.目前应届生在动手找工作时面临最大的问题之一是对自己的就业能力缺乏科学的   。

(3)逝世·去世·牺牲

A.下午刚刚获悉一好友的父亲    了,刚刚打电话去想安慰一下她,结果却哽咽着不知道说什么好。

B.1月8日是周恩来总理    三十周年的纪念日。

周总理虽然连遗骨都没有留下,却成为无数后人心中永远效法的崇高榜样。

C.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达日县公安局刑警队队长拉玛才旦在追捕“3·21”“藏独”闹事骨干分子时,遭枪击    。

(4)摸索·探求·探索

A.我对家校合作的研究刚刚开了个头,没有理论上的深刻认识,只是在实践中    出一些比较具体的方法和经验。

B.在非洲,发现了一个20亿年前的核反应堆,吸引了不少科学家去    史前超文明之谜。

C.“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

”    美的真谛,让我们都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吧!

(5)艰苦卓绝·坚苦卓绝·坚忍不拔

A.泥土和天才比,当然是不足齿数的,然而不是    者,也怕不容易做。

B.1934年,在杨靖宇、魏拯民领导下,抗日联军第一路军(总兵力1.5万人),从1934年至1941年,进行了    的抗日斗争。

C.坚信以你   的精神和孜孜不倦的工作态度,终有一日,你会做得比别人更好。

解析:

(1)可以从运用对象上比较,“悼念”只能表示对死者的沉痛思念;“怀念”可指对活人的思念,也指对死者的思念。

“怀念”运用范围比“悼念”广。

(2)“估计”多指对事物的性质、时间、意义、作用以及质量好坏等的推测。

如:

估计至少得两个月。

“估量”多指事物或现象的大小、好坏等情况的测度。

如:

估量今年的农业形势大好。

“估计”运用范围比“估量”广。

它们可通用,如:

阶级力量的估量(估计),但有的用“估计”不用“估量”,如:

石渠的长度估计有二十米。

(3)“逝世”指长辈或可尊敬的人死去,较庄重,多用于书面语。

如:

外公的逝世,令妈妈很悲痛。

“去世”指长辈或同辈成人死去,口语、书面语均可。

如:

他突然去世,令人惊讶。

“牺牲”指为了正义事业舍弃生命。

多指在同非正义势力斗争中失去生命。

如:

他牺牲在战场上。

(4)都有“求索”的意思。

“摸索”指在方向不明、经验不足的情况下一点一点地寻找。

它还指人四肢试探着进行某种活动。

如:

摸索着前进。

“探求”着重指追求,比“探索”更进一步,行动更积极,运用范围较广。

如:

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探索”着重指为解决疑难问题而多方寻求答案,试图发现,求得隐藏的事物,比“摸索”更自觉,更进一步。

如:

探索苍穹的奥秘。

(5)都有“艰难困苦”之意。

“艰苦卓绝”侧重于斗争环境的艰苦超出平常。

“坚苦卓绝”侧重于在艰难困苦环境中的坚忍精神超出平常。

“坚忍不拔”侧重于在艰难困苦环境中坚持而不动摇。

答案:

(1)怀念 悼念 

(2)估计 估量 (3)去世 逝世 牺牲 (4)摸索 探索 探求 (5)坚苦卓绝 艰苦卓绝 坚忍不拔

课堂探究

一、合作探究

1.作者在文章开头为什么要详细交代马克思逝世的时间?

答:

 

 

 

 

 

 

答案:

(1)因为这是在葬礼上的讲话,需要向全世界公布逝世的准确时间。

(2)交代具体时间,就强调了这是全世界无产阶级应当永远不忘的时刻。

(3)表明马克思生命的每一刻对世界无产阶级都十分宝贵,饱含了对马克思的无限崇敬和赞扬,对马克思逝世深感遗憾和惋惜。

2.恩格斯为什么说“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

这句话包含什么丰富的内涵?

答:

 

 

 

 

 

 

答案:

恩格斯认为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然后才是一个理论家、科学家。

这是承接上文对马克思的科学理论和科学的评述而说的,意在说明马克思不是为理论而理论,为科学而科学,他创立科学理论的目的是指导革命实践,否则他也就不可能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

3.恩格斯说“他的英名和事业将永垂不朽”。

这里却为什么要用一个“将”字?

答:

 

 

 

 

 

 

答案:

现在我们生活的时代,马克思的思想已经至少在中国变成了现实。

而当时,共产主义运动还刚刚兴起,马克思主义的追随者还只是少数,就连当时参加马克思葬礼的人也只有十来个人。

在那样一个时代,恩格斯说“他的英名和事业将永垂不朽”,而认为他的英名就活在他的“事业”之中。

虽然他离开了世界,但在恩格斯看来,“人类失去了一个头脑,而且是在当代所拥有的最重要的一个头脑”。

但无产阶级革命并不会因此而停止自己的运动,而且,必将取得最后的胜利。

因此,“将”字表明了恩格斯对马克思主义不朽生命力的信心。

4.为了说明马克思发现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作者用了哪些词语?

它们分别有什么作用?

答:

 

 

 

 

 

 

答案:

用到了“历来”“繁芜丛杂”“掩盖”“简单”四个词语。

词语贴切、准确,使抽象的概念变得具体而形象。

作用:

(1)“繁芜丛杂”的本义是杂草杂树生长茂盛,这里指马克思发现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以前形形色色的唯心主义对人类历史的解释。

(2)这个问题“历来”都被“掩盖”,而只有到了马克思手中,才变得“简单”起来。

5.马克思的科学理论与他的革命实践的相互关系是什么?

答:

 

 

 

 

 

 

答案:

马克思之所以能创立科学的革命理论,正是由于他卓有成效地参加了亿万奴隶摧毁旧世界和创立新世界的伟大革命实践。

革命实践是创立理论的基础。

伟大的革命理论反过来又指导和推动伟大的革命实践。

所以,马克思首先是一个伟大的革命家,又是同样伟大的科学家。

6.文中有一个180多字的长句:

“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芜丛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

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从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人们的国家设施、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

”对于这个长句,有人说表达了丰富的内容,有人说太拗口,不好理解。

请认真读一读,谈谈你的看法。

我的观点:

 

 

 

 

 

 

答案:

观点一:

全文的中心是赞颂马克思一生的丰功伟绩,文中具体论述了马克思理论上的伟大贡献和实践上的光辉业绩。

理论上写了“三个方面的发现”,而这一长句则是理论上的第一个发现——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

繁茂的枝叶是为了更准确、更丰满、更生动地表现主干的思想内容的。

观点二:

由于这一复杂长句附加成分和特殊成分多,枝繁叶茂,粗略一看往往不得要领,抓不住句子的主要意思。

再者说,演讲稿是演讲的依据,句子长了,演讲者觉得拗口,听众也会觉得费解。

演讲中应尽量用短句、整句,在注重文采的同时,也要注意语言的平实和易于接受。

二、归纳总结

图解文章

主旨探微

本篇悼词开始先简单介绍了马克思逝世时的情景,然后从两个方面概括了马克思的逝世对于无产阶级、对于历史科学的巨大损失,接着介绍了马克思一生在这两方面的伟大贡献,以及马克思的巨大影响。

最后悼词以“他的英名和事业将永垂不朽!

”作结,表达了深切的崇敬和悼念之情。

读写迁移

一、源头活水,积累妙用

(一)素材这样积累

1.在教材中提炼

(1)理想、信念

为全人类的幸福而工作,是马克思的理想。

有了这颗理想的种子,马克思才有耐力攻读前人留下的皇皇巨著,以至把大不列颠图书馆的地面磨出一道深痕;有了这颗理想的种子,马克思才忍受得了贫穷和饥饿,写出了《资本论》这一旷世杰作;有了这一理想的种子,马克思才有勇气和智慧,战胜了来自各方面的敌人。

总之,正是因为有了为全人类的幸福而工作这一理想的种子,马克思才能构建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学说,并成为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的第一位巨人;也正是因为有了共产主义这一理想,才有了我们今天千树万树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的花蕾。

(2)人生价值

生命可以消亡,精神之光却可以永远璀璨。

物质的生命敌不过自然的法则而最终消亡,但精神的生命却可以因为它的巨大影响力而永存。

马克思为人类留下了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指导着后人斗争与发展的方向,后人在学习他的理论的同时,也就延续了他的精神生命。

因此,生命的长度我们可能无法把握,生命的宽度却可以拓展,把生命放在历史的刻度上,才能找到自己的人生价值。

(3)事业与品格

人须有品,人须有格,高尚的品格决定着我们的人生。

大凡科学泰斗、思想巨人、文学巨匠……无不有着超凡的人格、绝伦的品行。

马克思,这颗人类思想史上最为璀璨的巨星,他胸怀世界,心系苍生,造福于普天下劳苦大众。

他用他毕生的心血,他用他光焰的生命,他用他不屈的意志,他用他顽强的斗争,铸就了伟大的马克思主义,为天下的穷人带来无限的光明。

他用他的实践告白了他伟大的人格,他用他的思想彰显了他崇高的品行、品格。

品行对于每个人机会均等;品格也不是先天生成,它来源于后天锤炼。

在你的生活道路上,你如若想建业立功,那你就使你的人格高尚,使你的品行高尚。

须知,伟大的事业须有伟大的品格相伴,高尚的品格决定你高远的前程。

2.在名句中选择

马克思名言

①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

②人要学会走路,也要学会摔跤,而且只有经过摔跤,他才能学会走路。

③时间是人类发展的空间。

④时间就是能力等待发展的地盘。

⑤每一个时代、社会都需要有自己的伟大人物,如果没有这样的人物,它就要创造出这样的人物来。

⑥历史认为那些专为公共谋福利从而自己也高尚起来的人物是伟大的。

经验证明能使大多数人得到幸福的人,他本身也是最幸福的。

(二)素材这样运用

神圣的同盟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赏析

既为悼词,顾名思义,本文是为了悼念死者而写的演讲辞。

那么文中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本文是悼词呢?

这突出表现在文章的开头和结尾。

开头“停止思想”“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是永远地睡着了”这些词语很明显地揭示出本文是一篇悼词。

面对并肩作战的好友的逝世,恩格斯悲痛万分,他不忍心但又不得不说出马克思逝世的事实,只好用了讳饰的手法,他多么希望好友能再次醒来,可他却“已经是永远地睡着了”。

这儿,我们仿佛可以看到恩格斯声音哽咽、欲说还休的痛苦神态。

此外,“3月14日下午两点三刻”,时间写得如此具体,表明马克思的逝世对于恩格斯来讲,对于整个世界来讲都是多么的不同寻常,我们会永远记住这一刻,这是我们的革命导师远离我们而去的时刻。

他是“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无与伦比。

他是“在安乐椅上安静地睡着”的,即使在他生命的最后一刻,他还在工作着,他这种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精神令我们所有人敬仰。

除了第一段,文章的最后一段也可看出这是一篇悼词。

“他的英明与事业将永垂不朽!

”本文中多了一个“将”字,这是有一定含义的。

因为当马克思发出第一声召唤时,响应的人寥寥无几,就连当时参加马克思葬礼的也只有十来个人。

但是,恩格斯并没有灰心,从这个“将”字可看出他对马克思的传颂充满了信心和希望,他确信终有一天,马克思思想会传遍全世界,世界各族人民会在马克思思想的引导下,建设自己美好的家园。

为什么恩格斯会对马克思的英明和事业永垂不朽如此深信不疑呢?

作为马克思最好的朋友和革命伙伴,他太清楚马克思对人类的贡献了。

“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

”达尔文经过多年研究,在事实基础上得出了人是由猴子进化而来的结论。

这一结论一经提出,可谓石破天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把马克思发现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与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并列,也就同样具有了划时代的意义。

那么,这个规律到底是什么呢?

简单地说,就是经济是基础,“人们的国家设施、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在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也由这个基础所决定。

一句话概括,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而这个顺序在过去却正好相反,可见马克思的贡献之大。

可是,马克思仅有这么一个贡献吗?

文中说:

“不仅如此。

马克思还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

由于剩余价值的发现,这里就豁然开朗了,而先前无论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或者社会主义批评家所做的一切研究都只是在黑暗中摸索。

他还发现了资本家剥削工人的奥秘,即剩余价值。

这一发现揭开了资产阶级虚伪的面纱,使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和社会主义批评家豁然开朗,又见贡献之大。

可是,这还不够,恩格斯徐徐道来:

“一生中能有这样两个发现,该是很够了。

即使只能作出一个这样的发现,也已经是幸福的了。

但马克思在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甚至在数学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这样的领域是很多的,而且其中任何一个领域他都不是浅尝辄止。

其实,马克思的发现是他近30年呕心沥血,忍受着一般人难以想象的贫困、疾病、丧子、亡妻、嫉恨、诽谤的折磨,进行大量艰苦的研究才获得的成果。

正如马克思自己所说的“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可走,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的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到达光辉的顶点”。

我们也是如此,只有忍受常人难以忍受的孤独、劳累,“板凳坐得十年冷”,才能走进我们理想中的学府继续深造,进而圆我们的梦想。

可是,恩格斯对马克思贡献的赞扬到这儿并没有结束,甚至于才刚刚开始,好像他的更重要的贡献还在后面呢。

果不其然,“他毕生的真正使命,就是以这种或那种方式参加推翻资本主义社会及其所建立的国家设施的事业,参加现代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正是他第一次使现代无产阶级意识到自身的地位和需要,意识到自身解放的条件。

斗争是他的生命要素。

很少有人像他那样满腔热情、坚韧不拔和卓有成效地进行斗争”。

超越科学家,他更重要的是一名革命家。

作为革命家,他领导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创立了一些革命报刊以及一些富有战斗性的小册子,而且创立了伟大的国际工人协会。

“他可能有过许多敌人,但未必有一个私敌。

这是对马克思人格的高度赞扬,敌人可能很多,但都是为无产阶级的革命事业而结下的,但私敌却没有一个,马克思从不以自我为中心来区分敌友。

这个评价高度赞颂了马克思光明磊落、大公无私的高尚品格。

总起来说,在这篇悼词中,恩格斯主要讲了三方面的内容,先是对马克思的逝世表示沉痛哀悼,然后怀着无比沉痛的心情赞颂了马克思的贡献,最后高度赞扬了马克思的伟大品格。

二、类文品读——由此及彼

拓展视野

【类文品读】

在左拉葬礼上的演说

弗朗士

我们与其为他悲伤,还不如向他那光辉的精神致敬,这种精神将永垂不朽,像火炬一样,照亮青年一代跟随他前进。

你们今天享受自由的人,要牢牢记住左拉的话!

别忘记那些为你们战斗,用他们的天才和鲜血为你们赢得自由的人。

别忘记他们不要为盲目偏执的谎言喝彩!

要有人的同情心,因为在我们辽阔的国土上,没有一个人比左拉更加热爱人的同情心。

他具有伟大质朴的灵魂。

他正在享受他的劳动果实,享受名誉、财富和安全。

但突然间,完全出于自愿地,他抛弃了生活中的一切宁静的乐趣,抛弃了他十二万分热爱的工作,因为他知道,除了正义之外没有平静,除了真理之外没有安息。

在他那勇敢的声音里,法国从酣睡中醒过来。

我们国家的天才是多么令人钦佩啊。

千百年来向欧洲和全世界教导真理和正义的法国的灵魂,又是多么美丽啊!

法国今天又是一个明智和仁爱的国家,因为她的一个儿子通过伟大的著作和高尚的行为,建立了以全人类所共有的真理和正义为基础的新秩序。

我们不要因为他受苦受难而怜悯他。

让我们嫉妒他!

让我们嫉妒他,因为他那伟大的人格为他赢得了最可骄傲的命运。

他是人类的良知!

鉴赏:

左拉(1840~1902年),19世纪后期法国最重要的自然主义流派作家,也是同时期世界范围内影响最大的作家之一。

弗朗士高度评价和赞颂了左拉的高贵品质,即具有人的同情心,为了追求真理和正义可以抛弃一切,包括名誉、财富和安全,表达了对左拉高风亮节的赞扬、崇敬之情。

抓住关键句子,如“我们不要因为他受苦受难而怜悯他”“让我们嫉妒他!

”仔细揣摩作者的深意,似无情却蕴涵深情,贬词褒用,崇敬之情溢于言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