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社会学概论重点.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828851 上传时间:2023-02-06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46.1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护理社会学概论重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护理社会学概论重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护理社会学概论重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护理社会学概论重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护理社会学概论重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护理社会学概论重点.docx

《护理社会学概论重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护理社会学概论重点.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护理社会学概论重点.docx

护理社会学概论重点

1.社会学大体经历3个时期:

(1)初创时期(19世纪上半叶~19世纪末)主要代表人物是法国的实证主义哲学家奥古斯特空·孔德,英国的社会学家赫伯特·斯宾塞。

(2)形成时期(19世纪末~20世纪初)主要代表人物是马克思、恩格斯,法国的埃米尔·涂尔干和德国的马克思·韦伯。

(3)发展时期(20世纪初-)

2.当代社会学发展的显著特点是:

应用社会学的研究比重日益增强;研究机构和研究刊物不断增多;国际间学术交流活动处于蓬勃发展状态;研究范围日益广泛,从宏观进入微观。

    3.社会学与医学相结合,最初与公共卫生事业的崛起密切相关。

1894年,在社会学较为发展的美国,医学家麦克英泰尔在《美国医学科学院公报》发表的题为《医学社会学研究的重要意义》一文中,首先提出来“医学社会学”的概念。

到20世纪30~40年代,医学社会学有了较大的发展,医学家西格里斯的《医生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

194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挪威奥斯陆发起成立国际社会学协会。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医学社会学分别在中国台湾地区和中国兴起。

4.护理社会学分化形成的原因:

(1)护理学科分化独立,凸显护理领域的社会学问题

(2)护理新概念和护理社会化,要求重视护理社会学研究(3)健康需求增强与社会护理作用被认识,提示加强护理社会学研究。

5.护理社会学:

是社会学的分支学科,是运用社会学原理研究和探讨护理领域中的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的一门学科。

6.护理社会学研究内容3个方面:

(1)护理学与社会发展的互动关系这是护理社会学的宏观研究

(2)护理工作领域的社会学问题这是对护理工作实践中的社会现象、社会问题的研究(3)护理学科与特殊人群护理中的社会学问题这是运用社会学方法对护理学科和特殊人群护理中反映的社会学问题进行考察分析。

7.与护理社会学相关的学科:

护理伦理学、护理心理学、护理教育学、护理管理学。

8.普查:

又称全面调查,是对调查对象逐一不漏地调查研究的方法,一般适宜于人数较少的、小规模调查研究,被研究的总体人数以不超过300人为宜。

抽样调查:

是按照科学随机原则,从根据研究目的确定的研究对象全体中,选取部分具有普遍意义的对象(称之为样本)进行调查,然后将调查结果推论到整体的判断。

一般适用于研究对象总体人数在300人以上的调查研究。

随机抽样调查分为:

单纯随机抽样(最基本的也是其他抽样法的基础。

即先将调查对象的所有个体全部编号,再通过抽签、摸球、计算机抽取等方法,按编号任意选取其中的部分个体组成样本。

适用于研究对象总体数量较少,如30~50个数目的情况)、系统抽样(也称机械或等距抽样。

即在编码排列的研究对象总体中,按一定等距间隔抽取样本)、分层抽样(也称类型抽样。

即先把研究对象按主要特征如年龄、性别、职业、教育程度、城乡等分为不同类型的层次,然后分别在每一类型中随机抽取一定数量的个体组成样本)、整群抽样(即先将调查对象分为若干“群”的全部个体,或从抽取的群体中再随机抽取若干个体作为样本,成为2阶段整群抽样)、多阶段抽样(也称多级抽样,即将抽样过程分为若干阶段进行,是大型调查研究常采用的抽样方法)9.问卷法:

指通过详细周密设计出一套由问题组成的表格,让调查对象以口头或书面填写形式回答问题,进而收集资料的调查研究方法。

完整的问卷一般包括3部分:

说明部分、调查项目、资料登陆。

访谈法:

指调查者通过与调查对象有目的的交谈和询问,以获取第一手资料的调查方法。

实施访谈法应注意:

(1)访谈应选择方便调查对象的恰当时间、地点,使其在不受干扰,且平静诚挚的气氛中进行,以尽可能使调查对象无拘无束,消除戒备心理。

(2)访谈前应根据研究目的和内容设计访谈提纲,最好用一页纸简明列出需了解的、可操作性的主要问题及询问顺序。

(3)访谈时,调查者应首先向调查对象介绍自己研究课题情况、交谈规则,志愿、保密原则,资料收集方法等,以取得调查对象的信任和合作。

访谈问题的提出应尽可能开放,以便给回答者足够的选择空间。

(4)对调查对象应持客观态度,避免先入为主的诱导和暗示提问。

(5)访谈进行中,可采用提问一个问题,事先考虑多种可能答案。

再根据对方答案类型,继续进行相应提问的“分子式”访谈。

10.学习研究护理学的意义:

(1)适应新医学护理模式对社区护理社会性认识的需要

(2)适应社区护理对实施全面素质教育的需要(3)扩展疾病防治手段与发挥社会护理功能的需要(4)落实和提高护理质量与护理安全管理的需要。

11.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将需要分为五类:

第一层次为生理需要,包括空气、食物、水、排泄、睡眠等。

第二层次为安全需要,包括人身、生命的健康和安全等。

第三层次是情感和归属的需要,即能够爱别人和被别人所爱。

第四层次是自尊需要,包括受别人尊重及自身知识、能力、地位得到别人的承认等。

第五层次为自我价值实现的需要。

防病治病的需要属于人类第二层次的需要。

12.护理:

是诊断和处理人类对现存的或潜在的健康问题的反应。

英国的护理专家南丁格尔是护理学科的创始人。

13、医学模式:

即医学观,是人们观察、分析、处理人类健康和疾病问题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反映了医学科学在特定历史时期的总特征。

(1)在古代神灵主义医学模式的影响下,护理工作多带有神灵主义烙印,出自宗教的恩赐观点,组织妇女以慈善怜悯之心,对病人做一些简单的生活护理。

(2)与自然哲学医学模式相适应,出现了朴素的整体护理观,要求护理工作从病人的生活环境、生活方式入手,注意自然、社会环境与人的整体联系。

(3)机械论的医学模式即把人体当作“是自己发动自己的机器,疾病则是机器某部分故障失灵,需修补完善”,人和动物的不同在于“多几个弹簧和齿轮”。

(4)适应生物医学模式的要求,产生了局部功能制护理观,护理工作的着眼点是病人机体局部的病灶,护理重点是执行医嘱,完成常规的、机械操作性工作,而缺乏对病人的心理、社会护理。

(5)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相适应的现代整体护理观,要求把自己的服务对象看成是生物、心理、社会因素的综合体,把自己的工作扩大到对病人及健康人的全身心护理,包括疾病护理、卫生保健、预防疾病、改善影响人们健康的不良生活方式和环境等。

14.科技革命是科学革命和技术革命的合称。

科学革命:

是人类对自然界认识上的飞跃,指因观察、实验中的重大发现而引起对原有理论的突破或更高一级的综合,是科学知识结构体系的根本变革。

技术革命:

指生产工具和工艺过程方面的重大变革,即因技术原理的物化及技术重大发明而形成的技术体系变革。

三次科技革命:

第一次是近代相继、分别发生的第一次科学革命和技术革命的合称。

第二次开始于19世纪70年代左右,其主要标志是电力的广泛应用。

第三次发生在20世纪40~50年代以来,是科学与技术革命合流的科学技术。

15.当前新科技革命的特点:

(1)科学、技术、生产相统一

(2)科技、学科之间渗透结合,形成庞大科技群和网络体系(3)科学技术应用生产的速度加快,周期日益缩短(4)科学技术研究趋向社会化新科技革命对护理发展的促进作用:

(1)促进人体生命本质认识深入和护理思维方式的更新

(2)促进临床护理工作现代化:

新科技诊疗护理仪器的应用有利于提高护理质量、节省护理人力资源、提高危重病人抢救成功率、提高护理队伍素质。

新科技革命对护理发展的负面影响:

新科技诊疗护理仪器的应用,可能淡化护患关系,引发医源疾患、可能有碍对高质量生命生活的追求、可能浪费卫生资源,加重社会负担、可能带来护士重仪器、轻思维的倾向。

16.自19世纪60年代护理奠基人南丁格尔创办护理事业以来,护理经历了从“以疾病护理为中心”—“以病人护理为中心”—“以整体人的健康护理为中心”等3个阶段,其发展过程呈现出不断社会化的趋势。

护理社会化:

是指护理面向社会,与社会发展协调一致的进程和趋向。

目前我国护理工作重点关注的社会群体包括:

老年群体、妇幼群体、从事工业生产群体、残疾人群体、精神障碍群体、慢性病群体。

17.社会化社区卫生服务体系:

组织结构:

以街道办事处(乡镇政府)所辖区域为范围,设置由基层医院转制而成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每个中心覆盖人口3万~5万。

特点:

具有有效、经济、方便、综合、连续性的特点。

工作原则:

(1)坚持为人民服务宗旨,依据社区人群的需求,正确处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

(2)坚持以政府领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多方筹资,公有制为主导(3)坚持以预防为主,综合服务,健康促进(4)坚持以区域卫生规划为指导,引进竞争机制,合理配置和充分利用现有卫生资源,努力提高卫生服务的可及性,做到低成本、广覆盖、高效益,方便群众(5)坚持社区卫生服务与社区发展相结合,保证社区卫生服务的可持续发展(6)坚持实事求是,积极稳妥、循序渐进、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以点带面,逐步完善。

社会化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立的意义:

(1)它是建立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城市卫生服务体系的重要基础

(2)它是提供基本卫生服务,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卫生服务需求,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重要保障(3)它适应了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迫切要求(4)它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途径。

18.护理文化:

指护理组织在特定护理环境下逐渐形成的共同理想信念、价值观念、传统习惯、道德规范、文明礼仪和行为准则、制度以及护士形象、护理环境等精神、物质因素的总和。

19.护理文化结构:

呈纵横双向的立体层次结构。

纵向的护理文化,包括表层的物质文化,中层的制度文化和深层的精神文化。

横向的护理文化,可分为校园护理文化、医院护理文化和社区护理文化等3个方面。

护理文化的特性:

(1)护理文化内容的科研性与服务性

(2)护理文化对象的广泛性与差异性(3)护理文化服务的冲突性与协调性(4)护理文化内涵的多元性与时代性20.护理文化基本内容包括6个方面:

(1)护理宗旨:

是护理组织认定并在长期活动中追求遵循的根本目标、原则和基本信念

(2)护理理念:

又称护士的共同价值观,是组织全体成员在长期的实践活动中形成、内化并通过实际行动表现出来的共同信仰的价值体系(3)护理制度:

是护理工作者在长期护理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各项管理制度和管理程序(4)护理道德:

是护士应遵守的职业行为伦理规范的总和。

它靠舆论和良心维持,具有非强制性(5)护理作风:

是护理组织成员在对组织目标达成共识并为之奋斗的过程中,表现出的具有普遍性、重复出现、相对稳定的特定行为方式(6)护理形象:

是公众对护理组织成员的感知印象,是护理文化的社会表现和社会评价。

21.先进护理文化的社会功能:

(1)凝聚、协调护士及护理工作的整合功能

(2)塑造职业形象,引导护士前进的导向功能(3)构筑职业道德,促进护士奋发向上的激励功能(4)支撑职业纪律,规范护士行为的约束功能(5)先进护理文化传递的辐射功能。

22.人:

是大自然数亿年时光孕育、创造出的自然界最伟大的作品。

人的生命具有三重性:

即生物体的肉体生命,精神心理性的意志生命,以及社会生命等。

社会学生命是人的本质。

环境:

是围绕人类的外部世界。

具体而言,指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的综合体,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社会:

是一定地域内以物质生产方式为基础,相互作用的人类生活共同体。

23.整体护理:

是以护理对象—人为中心,以现代护理观为指导,以护理程序为基础框架和工作方法,分析和解决医院、社区和家庭中,人从健康到疾病、从个体到对群体的卫生保健问题,实施包括疾病护理、卫生保健、疾病预防、改善不良生活方式和环境等方面的全身心护理。

人性化护理:

关心人的生命、健康,尊重人的人格、尊严,关注人的权利和要求,设身处地的为病人及家属着想,提高病人的满意度,使护患之间建立起和谐的人文情感和人性化的护理氛围,从而使病人的心理压力得到释放,促进身心康复。

多元化护理:

护理专业理论与实践,包括护理观念、护理计划和护理日常活动等,都应以文化为基础,在提供护理服务之前先了解病人的文化背景,分析其文化差异对病人身心的影响,根据对象的语言、信仰、习惯、伦理道德、价值观等文化特点,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

文化安全护理:

在护患沟通中,应注意文化的安全性,从患者文化背景出发,了解、尊重其文化传统,注意各种行为举止对患者健康所产生的影响,避免因护患文化差异,给病人及家属造成痛苦和伤害。

24.护理文化建设:

是以文化为载体,以管理为手段,根据护理组织自身特点及未来发展趋势,确定自己的基本信念、价值观及道德规范,并使全体组织成员达成共识的过程。

物质层面护理文化建设:

(1)提升领导行为艺术

(2)提高护士综合素质,规范护理服务,塑造护士形象(3)加强护理文化网络建设:

正式的文化网络,其信息通畅以正规组织形式为特征,信息以固定和连续不断的形式进行,具有约束性和可控性,能直接有效的传播组织的价值观念。

非正式文化网络传播的信息和组织的价值观是否一致,是衡量组织文化成熟的标志之一。

制度层面护理文化建设:

(1)逐步完善护理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

(2)制定完善护理质控标准,加强护理环节管理。

环节管理:

即过程管理,是全面质量管理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3)重视典礼仪式对护理文化的传递和强化作用(4)改革护理教育模式。

精神层面护理文化建设:

(1)树立人本观念,强化服务理念

(2)树立文化多元与文化安全护理理念(3)塑造护理组织的英雄人物。

自生型英雄人物,多是机构的创立者,在塑造组织文化过程中起着倡导、概括和体现组织文化的作用;命名型英雄人物,则是组织实践活动中涌现出的护理文化的优秀代表和人格体现,其感人事迹体现着组织的信念和精神,反映着组织文化的价值观念,代表护理组织的形象。

树立护理文化的英雄人物要求:

一要注意其人物事迹应体现组织精神;二要大力宣传,努力使英雄人物的精神转化为组织成员的价值追求,三要鼓励符合组织价值的事迹和行为,以强化其认同机制、氛围和行为标准。

25.社会角色:

是指与人的某种社会地位、身份、职务等相符合的权利、义务以及行为规范、行为模式的总和,也是社会对某种特定身份人的行为期望,即社会(包括组织和他人)期望他的成员能按照其社会地位规定的行为方式行事。

社会角色的基本特征:

(1)社会角色是对人们权利与义务所作的规范

(2)社会角色体现了人的特定行为方式(3)社会角色组合是社会组织系统存在发展的基础和标志。

26.角色集:

是指个人在社会生活中扮演多种角色,将各种不同的社会角色集于一身。

先赋角色:

指先天,即人一出生就赋予的社会角色,如性别、民族、家庭背景等。

自致角色:

则指后天获得和形成的社会角色,如职业、职务、荣誉称号等。

自觉的角色扮演:

是指关注并严格按照自身角色行为规范行事。

不自觉的角色扮演:

指对自身角色意识淡化,其角色行为仅受自然而然的习惯支配。

角色不清:

指某些人由于未进行岗前培训或培训不够,或因社会急剧变化导致社会角色内涵、行为规范发生变化等,使其对原有或变化的特定角色的行为规范不甚了解或完全不知,不知如何去做。

角色错位:

是指人们在扮演某种社会角色时,没有按该角色应有的行为方式进行活动,即应有的行为没有表现,不该有的行为却显露出来。

角色冲突:

是指人们在社会活动与交往中,由于对扮演的社会角色不适应,造成角色紊乱,角色与角色之间出现矛盾。

27.病人:

专指在医疗环境(包括医院、社区、家庭)中,寻求诊疗或正处于诊疗中的人。

病人角色的社会学特征:

涉及人群的广泛性;自致角色的不愿获得性;角色集的多元性;角色转换从角色冲突至整合。

病人角色的心理学特征:

(1)疾病认识方面的心理特征:

A.角色进入、转出障碍的惯性心理;B.对疾病的否认心理;C.对疾病确诊的矛盾心理;D.对疾病过于敏感的心理。

(2)情绪、情感方面的心理特征:

A.多种低落不稳定情绪交织的负性心理;B.同情相怜的心态。

(3)意志方面的心理特征(4)个性方面的心理特征(5)需求方面的心理特征:

A.爱和归属感增加;B.被认识和被尊重感突出;C医疗信息获得感迫切;D.要求治疗安全感强烈。

28.病人的权利:

指病人从常态社会职责中解脱出来拥有和享受的符合法律和伦理的权益。

病人权利立法的意义:

病人权利立法是尊重人权的重要体现;是市场经济与卫生改革的客观要求;是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重要内容。

病人的权利包括的基本内容:

(1)医疗健康权:

指病人有获得平等、适宜的医疗护理服务,从而恢复、维护和增进健康的权利。

(2)社会责任免除权:

指病人在生病期间有权要求医方出具证明,暂时停止履行正常的社会职责和义务。

(3)知情同意权:

指病人有权获得与自身疾病信息及施加的诊疗护理措施征得同意的权利。

(4)选择自主权:

指病人在就医过程中具有一定自主选择决定的权利。

(5)隐私保密权:

指在不违背法律、公德,不侵害他人、社会利益的前提下,病人有权要求医护人员对自己的个人隐私予以尊重和保护,不泄露给他人。

(6)医院管理监督权:

指病人有权为保护自身权益而监督医院的医疗护理管理工作。

(7)损失补偿权:

指因医方过错导致病人权益遭损害时,病人有权依法从医方获得合理的补偿。

病人角色的义务:

(1)及时就医及安心、配合医疗的义务

(2)遵守医院规章制度的义务(3)尊重医护人员和其他病人的义务(4)负担合理医疗费用的义务(5)病愈及时出院的义务(6)协助医生随访的义务。

29.角色适应:

是指病人的行为基本符合其角色应有的行为规范,是角色转换适应良好的状态。

角色紊乱和冲突:

则指个体不能安于或无法协调病人角色与自身其他社会角色的关系,而导致心理负荷过重,出现紧张、激动、消沉、烦躁、焦虑、抑郁、固执、抵触、拒绝等一系列负性情绪和不正常的行为,并可能进一步导致生理、心理机能失调,影响疾病痊愈,甚至加重或产生新的疾病。

造成病人角色紊乱和冲突的因素:

个体对病人角色领悟、适应能力欠缺;本人或社会对病人其他社会角色期望值过高;社会对病人角色要求存在差异。

促进病人角色转变适应的社会护理措施:

提供良好的就医条件;认真履行病人权利义务及医嘱告知;指导病人做好角色适应的自我心理调适;运用良好的沟通技巧。

30.遵医行为:

指病人按照医护人员开列的处方和要求接受治疗、护理的行为和表现。

病人违背医嘱的原因:

对医护人员缺乏信任感;对医嘱内容不理解或记忆力差;治疗方式具有特殊性或复杂性;病人愿望与诊疗效果的差异。

提高病人遵医率的技巧:

提高服务质量,改善护患关系,增强信任感;提高病人对医嘱的理解、记忆力;改变病人嗜好习惯的护理措施应有重点。

31.护士角色:

指承担对病人治疗、护理和卫生宣教,并为人们的健康提供预防保健等护理服务的社会角色。

护士角色的权利:

(1)获取与自己工作相称的经济报酬的权利

(2)获取开展执业活动所需条件的权利(3)参加专业培训和开展科学研究的权利(4)对医疗卫生管理提出意见建议的权利(5)要求人格尊严、人身安全不受侵犯的权利。

护士角色的义务:

(1)尽职尽责为患者服务的义务

(2)关心、爱护、尊重患者权利的义务(3)钻研业务,更新知识,提高专业技术水平的义务(4)宣传卫生保健知识的义务。

护士角色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1)政治思想素质:

拥护和践行党的各项路线方针政策;具备正确人生观、价值观;具备高尚道德人格情操(具体概括为:

爱、亲、勤、正、诚、精、雅、严)

(2)专业知识技能素质:

具备综合的医学、护理学及相关人文社会知识;具备娴熟操作技术和工作技能(3)心理思维素质:

良好的职业心态;较强的感知思维能力;稳定、广阔、集中、综合的注意力;准确的记忆能力;辩证的思维能力。

32.影响护士角色作用发挥的因素:

个人对护士角色内涵缺乏认识,思想准备不足;旧医学模式和社会偏见的影响;护理发展、社会需求提高使护士心理压力加大;工作任务繁重的影响;生物节律的影响(三因素:

体力、情绪和智力);社会角色冲突的影响;职业危害的影响。

促进护士角色作用发挥的对策:

加强护理职业内涵教育,坚定护理理念;提高护士地位,教育层次,加大护理投入;创造护士生活工作学习的良好环境;加强护理人力资源科学管理,减轻护士劳动强度;科学利用生物节律发挥护士作用;科学处理护士角色集的各种关系;加强护理职业防护措施和防护教育。

33.护患关系:

是护士与患者及亲属之间的一种人际关系。

特点:

祛病保康的目的性;多层次的互动性;严谨规范的专业性;互动的帮助与受助性。

类型:

主动-被动型;指导-合作型;共同参与型。

护患关系的分期:

初接触期;工作期;结束期。

影响护患关系的社会因素:

社会经济政治状况的影响;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医学护理模式转变的影响;护患角色差异及个体特征的影响。

塑造和谐护患关系的条件:

以相互信任为基础;以共同参与为手段;以患者满意为目的。

34.护患沟通:

是护士与患者及家属之间围绕防治疾病而展开的互通信息的过程,是建立良好和谐护患关系的必要条件。

护患沟通的影响因素:

(1)沟通的背景或情景:

指护患沟通发生的时间、地点、采取的方式及双方的心情等;

(2)信息发出与接受者;(3)信息的内容;(4)信息沟通的渠道:

个人的视、听觉器官及语言等生理条件;社会所提供的沟通手段。

护患沟通的形式:

(1)语言性沟通:

是指运用口头或书面文字传递信息的沟通形式;

(2)非语言性沟通:

是指通过身体形态传递信息的沟通形式。

护患沟通基本原则:

(1)人本原则:

即以满足人的全面需要为中心的原则

(2)诚信原则:

即诚实信用原则(3)平等原则:

即护患双方人格平等(4)整体原则:

即充分注意沟通情景、护士、患者与家属状况、沟通方式、沟通技巧等多种因素的关系协调,以达到整体最佳效果的系统论原则(5)反馈原则:

即为达到沟通目标,护士发出信息后,观察患者接收信息后的反应,以此调整沟通系统状态误差的原则(6)参与原则:

即充分调动患者积极性,使他们直接或间接参与护理的过程,征求其意见或建议的原则35.护患沟通语言的基本要求:

(1)道德性要求:

是指护理语言应符合伦理道德原则和善恶标准,使患者感受到护理过程中的人文关怀。

具体要求包括:

礼貌性语言:

指使用尊称、敬词,说话态度真挚诚恳、彬彬有礼、落落大方,语词选用多用“请、您、谢谢、对不起、没关系”等,是护患沟通起码要求。

解释性语言:

是指对病人、家属提出的与自身疾病有关的问题进行解释说明的语言。

安慰性语言:

是指能使患者的不安和消极情绪稳定下来的语言。

保护性语言:

是指对一些难以承受的愈后不良疾病患者采取的适当隐瞒性语言。

(2)情感性要求:

是指护理语言应富有感情色彩,体现出对患者的仁义、关爱、同情、体贴。

(3)治疗性要求:

是指护理语言应体现对患者身心治疗的专业目的性。

(4)规范性要求:

是指语言应力求表达准确、语义清晰、语法规范、文雅、和气。

表达准确:

是指对内容的表述真实。

语义清晰:

是指护理语言的用词要贴切,不能模棱两可、含糊其辞。

语法规范:

是说护理语言要掌握一定的语法规则,言之有序,富有逻辑、深入浅出,不能颠三倒四、东一榔头西一棒子。

文雅:

是指护理语言应使用雅语,禁用秽语,多用婉言,少用直言。

和气:

指语气要和缓、耐心,语调和节奏含蓄、适度而有韵律,富于变化。

36.语言的适度性:

指语言表达的有分寸、适当。

语义表达的韵律感:

表达是一个有秩序、连续的动态过程,其中将语气的强弱、语调的高低以及语速的快慢等诸因素有规律的组合、反复及变化、形成节奏;再在节奏的基础上赋予一定的情调色彩,便形成韵律。

37.第一印象:

则指人们第一次接触时,依靠直觉和社会经验对另一方迅速做出的概括和判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