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题库选择题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828740 上传时间:2023-02-06 格式:DOCX 页数:48 大小:41.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题库选择题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8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题库选择题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8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题库选择题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8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题库选择题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8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题库选择题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题库选择题版.docx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题库选择题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题库选择题版.docx(4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题库选择题版.docx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题库选择题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题库

一、单项选择题

(覆盖面标识:

1、辩证唯物主义——物,2、唯物辩证法——辩,

3、认识论——认,4、历史唯物主义——历,5、绪论——绪)

 

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

A、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关系问题B、主体与客体的关系问题

C、历史唯物主义与历史唯心主义的关系问题D、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

 

2、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因素是(    )。

A、生产力的发展B、科学文化的发展C、主产力和生产关系所构成的生产方式的发展

D、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

 

3、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告诉我们(    )。

A、落后的社会意识会随着它的物质基础的消灭而同时消灭

B、落后的社会意识在它的物质基础消灭以后还会存在一段时期,但不可能永久地存在下去

C、落后的社会意识在它的物质基础消灭以后还将永久地存在下去

D、落后的社会意识先于它的物质基础的消灭而消灭

 

4、物质的唯一特性是(    )。

A、运动的绝对性B、客观实在性C、可知性D、矛盾性

 

5、社会发展的基本趋势是(    )。

A、前进的、上升的B、周而复始的循环C、直线式的连续发展D、不可认识的

 

6、社会历史规律与自然界发展规律的共同点是(    )。

A、它们都是不包含偶然性的必然过程B、它们都具有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性

C、它们的实现都是无需人参与的客观过程D、它们都是人类思维发展的客观过程

 

7、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是(    )。

A、世界的可知性与不可知性问题B、世界的唯一性与多样性问题

C、世界发展的源泉和动力问题D、思维与存在何者为第一性问题

8、偶然性对事物发展过程(    )。

A、不起任何作用B、起促进或延缓的作用C、有时起作用,有时不起作用D、起决定性作用

 

9、人的本质在于(    )。

A、人能够改造世界B、自私自利C、人有思想和理性D、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10、人民群众的主体(    )。

A、是体力劳动者B、是进步的知识分子

C、是各个时代的进步阶级D、包括体力劳动者和脑力劳动者

 

11、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这个观点是(    )。

A、辩证法的正确观点B、机械唯物主义的错误观点

C、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错误观点D、历史唯物主义的正确观点

 

12、事物的否定方面是指(    )。

A、事物的积极方面B、事物的消极方面尽

C、事物中维持其存在的方面D、事物中促使其消灭的方面

 

13、衡量人的社会价值大小的决定性因素是(    )。

A、看他职务大小B、看他社会地位高低

C、看他向社会和他人索取的多少D、看他对社会和人类是否作了贡献及其大小

 

14、质和事物的存在是(    )。

A、相互对立的B、相互包含的C、直接同一的D、相互转化的

 

15、生产方式所体现的关系是(    )。

A、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B、物质与意识的关系

C、主体与客体的关系D、自然物质与社会存在的关系

 

16、辩证法所要回答的是(    )。

A、世界的本原是什么的问题B、世界的状况是怎么样的问题

C、世界是否可知性的问题D、世界的本质是什么的问题

17、在认识过程中更为重要意义的飞跃是指(    )。

A、从外在形象到内在本质的飞跃B、从个性认识到共性认识的飞跃

C、从肯定阶段到否定阶段的飞跃D、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

 

18、阶级划分的主要标志是(    )。

A、对生产资料的关系不同B、在社会劳动组织中所起的作用不同

C、取得归自己支配的那份社会财富的方式和多寡不同D、社会分工不同

 

19、谬误与真理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因此谬误(    )。

A、永远也不能变为真理B、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变为真理

C、是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D、包含在相对真理之中的

 

20、五种社会形态划分法的根据主要是(    )。

A、生产关系的不同性质B、社会主体的人的发展状况

C、社会的阶级关系D、生产力发展水平

 

21、正确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客观前提是(    )。

A、要有旺盛的革命热情B、正确反映客观规律

C、充分集体主义精神D、把世界的万物之源归结为主观精神

 

22、关于人的价值的正确观点是(    )。

A、人的价值就在人本身,人生来都有平等的价值

B、人的价值就在于自由,它是通过人的自由选择实现的

C、人的价值就在于采取必要手段赢得一定的社会地位

D、人的价值在于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个人为社会作出贡献

 

23、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是因为(    )。

A、它是构成生产力最重要的独立要素

B、它是直接现实的生产力要素

C、它能把生产力诸要素组合起来构成现实生产力

D、它能渗透到生产力诸要素中并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24、社会基本矛盾是(    )。

A、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B、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矛盾

C、公有制与私有制的矛盾D、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与资产阶级自由化的矛盾

 

25、“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脑并在人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这是(    )。

A、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B、主观唯心主义观点C、辩证唯物主义观点D、唯心主义辩证法观点

 

26、认识的初级阶段是(    )。

A、直接认识B、全面认识C、理性认识D、感性认识

 

27、所谓抽象的人性论是指(    )。

A、一种对人类共同人性的科学抽象的理论B、否认人的社会性的关于人的本质的唯心主义理论

C、一种否认人的共性的错误理论D、一种资产阶级哲学独创的理论

 

28、事物的质变是指(    )。

A、事物在数量上的增减B、事物在场所方面的变更

C、事物处于相对静止状态D、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

 

29、概念、判断、推理是(    )。

A、感性认识的三种形式B、理性认识的三种形式C、唯物主义的三种形式D、辩证法的三种形式

 

30、作为辩证的否定的“扬弃”是(    )。

A、既保留又继承B、彻底抛弃C、既克服又保留D、矛盾的调和

 

31、人口因素对社会发展的影响作用主要是通过(    )历

A、人们的思想观念来实现的B、国家的有关政策和法律来实现的

C、民族习惯和氏族信仰来实现的D、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来实现的

 

32、国家的起源在于它是(    )。

A、阶级妥协的结果B、由人们相互订立社会契约而形成的

C、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和表现D、一部分人对另一部分人使用暴力的产物

 

33、认为人在任何意义上都没有自由,一切都是由必然所注定的观点,必然导致(    )。

A、唯意志论B、宿命论C、唯物论D、历史唯物主义

 

34、辩证的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因为辩证的否定(    )、辩

A、把旧事物完全抛弃B、使旧事物发生量变

C、是新事物产生、旧事物灭亡D、是从外部强加给事物的

 

35、反映的创造性体现着(    )。

A、主体的被动性B、客体的被动性C、主体的能动性D、客体的能动性

 

36、适合生物生存的范围叫(    )。

A、生物圈B、大气层C、生态率统D、地理环境

 

37、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最终原因是(    )。

A、生产关系的发展B、生产力的发展C、上层建筑的发展D、经济基础的发展

 

38、区分国家的类型和本质的根据是(    )。

A、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高低B、国体C、政体D、领土大小、人口多少和力量的强弱

 

39、或然率是指(    )。

A、可能性在质上的一种科学说明和测定B、可能性在量上的一种科学说明和测定

C、必然性的一种科学说明和判定D、偶然性的一种科学说明和测定

 

40、真理与谬误的统一的含义是(    )。

A、真理中包含着谬误B、二者互为因果

C、二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D、二者没有确定的界限

 

41、人的价值的最显著特点在于(    )。

A、人在价值关系中既可以是客体,又可以是主体的二重性

B、在价值关系中只能作为客体

C、在价值关系中只能作为主体

D、只具有通过自身的实践活动满足自身和他人需要的特性

 

42、依据唯物辩证法关于内因、外因相互关系原理制定的方针政策是(    )。

A、既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又坚持改革B、既坚持物质文明,又坚持精神文明

C、既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又坚持对外开放D、既抓经济建设,又抓阶级斗争

 

43、社会运动的物质基础是(    )。

A、上层建筑B、阶级和国家C、物质资料生产方式D、意识形态

 

44、真理就是(    )。

A、客观事物及其规律B、大多数人同意的观点

C、对人类生存有用的理论D、对客观事物本质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45、阶段性部分质变表现了(    )。

A、事物内部各部分之间变化的不平衡性B、事物整体与某些构成部分之间变化的不平衡性

C、事物与事物之间变化的不平衡性D、事物的本质属性与非本质属性之间变化的不平衡性

 

46、自由王国作为历史观的范畴是(    )。

A、泛指人的自由

B、指人们完全认识了社会历史的客观规律而获得了自由

C、指人们摆脱了社会历史的客观必然性的制约而实现了时自由

D、指人们摆脱了盲目必然性的奴役,成为自己社会关系的主人

 

47、意识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因而就意识本身而言它具有(    )。

A、主观性B、能动性C、随意性D、物质性

 

48、人类社会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归根结底是由(    )。

A、政治原因引起的B、经济原因引起的C、精神原因引起的D、科学技术水平引起的

 

49、把物质说成是一种或几种可直接感知的实物是(    )。

A、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B、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

C、庸俗唯物主义物质观D、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50、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揭示的是(    )。

A、时间、空间可以离开物质自己运动B、时间、空间不随物质运动的速度而变化

C、时间、空间是主观精神的表现形式D、时间、空间与物质运动不可分

 

51、国家的消亡是指(    )。

A、封建主义国家的消亡B、资本主义国家的消亡

C、无产阶级专政国家的消亡D、所有国家的消亡

 

52、整个生产关系的基础是(    )。

A、生产过程中各个环节或方面的相互联系B、产品的分配方式

C、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D、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

 

53、促使无产阶级革命主观条件成熟的关键是(    )。

A、无产阶级具有革命的决心、勇气B、无产阶级觉悟程度的提高

C、无产阶级组织纪律性的加强D、建立用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的无产阶级革命党

 

54、实践高于理论是因为实践具有(    )。

 认

A、普遍有用性的优点B、直接现实性的优点

C、主观能动性的优点D、相对性和绝对性相统一的优点

 

55、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从辩证法范畴上说属于(    )。

A、必然性决定偶然性B、本质决定现象

C、现实性决定可能性D、内容决定形式

 

56、因为人们有选择能力,因此(   )。

A、人们可以改造和消灭社会发展规律B、人们可以超越客观条件的制约

C、人们可以超越主观条件的制约D、人们可以发挥主体能动作用

 

57、判断一种哲学是否是"真正的哲学"取决于它(    )。

A、是否坚持唯物论B、是否坚持唯心论

C、是否坚持辩证法D、是否反映了时代精神的精华

 

58、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创立使(    )。

A、人们活动的思想动机被揭示出来B、政治在社会生活中的支配作用得到证明

C、社会的物质性得到了科学的论证D、真理的相对性和绝对性得到了充分说明

 

59、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    )。

A、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结合的观点B、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观点

C、矛盾的对立面既统一又斗争的观点D、运动和静止辩证统一的观点

 

60、哲学是(    )。

A、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B、整个世界的总的根本的看法

C、关于人类社会历史的态度D、唯物论与唯心论的不同观点

 

61、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是(    )。

A、两种完全不同的真理B、同一个真理的两种不同属性

C、两种完全相同的真理D、两者有着固定不变的界限

62、生产资料包括(    )。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B、一切劳动产品C、生产工具和劳动者D、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

 

63、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志是(    )。

A、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B、生产工具的状况C、劳动对象的利用D、劳动者的思想觉悟

 

64、爆发式飞跃是(    )。

A、解决矛盾的一种对抗的质变形式B、解决矛盾的非对抗性的质变形式

C、新旧要素的逐渐积累D、质变与量变的相互转化

 

65、世界观就是(    )。

A、观察世界形势的根本方法B、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根本观点

C、对人生目的和意义的根本看法D、对社会某些领域具体问题的看法

 

66、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    )。

A、德国古典哲学 B、17世纪英国唯物主义哲学

C、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哲学D、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哲学

67、人们为了获得知识(    )。

A、只要刻苦读书就行B、只要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就行

C、既要认真读书又要参加社会实践D、只要抓住"灵感"和机遇就行

 

68、人类解放就是(    )。

A、实现绝对自由B、摆脱规律的支配

C、摆脱盲目必然性和社会关系的奴役D、不受任何束缚

 

69、我党一贯倡导并长期保持的优良学风是(    )。

A、艰苦奋斗B、实事求是C、理论联系实际  D、勤俭节约

 

70、区分同质事物的差别依据是(    )。

A、事物的度B、事物质的规定性C、事物量的规定性D、事物的特殊矛盾

 

71、坚持真理的客观性,就是(    )。

A、在真理观上坚持了唯心主义B、在真理观上坚持了唯物主义

C、在真理观上坚持了辩证法D、在真理观上坚持了形而上学

 

72、社会进步的根本标准是(    )。

A、生产资料公有制程度的高低B、社会财富的分配是否合理

C、社会成员是否团结一致D、基本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

 

73、物质运动形式之间的相互转化是一种(    )。

A、特殊现象B、偶然现象C、暂时现象 D、普遍现象

 

74、社会精神财富的源泉是(    )。

A、客观世界B、主观思维C、个人的活动D、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

 

75、国体和政体之间是(    )。

A、本质和现象的关系B、绝对和相对的关系C、共性与个性的关系D、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76、时间和空间是(    )。

A、物质的两种属性B、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C、整理认识材料的工具D、独立存在的精神实体

 

77、生产力的含义是指(    )。

A、人的体力的支出B、人的脑力的支出C、所有制、分配关束以及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

D、人类改造自然、获得物质生活资料的能力

 

78、人类最终从动物界分化出来的根本标志是(    )。

A、直立行走B、手脚分工C、抽象思维D、制造使用劳动工具

 

79、“割下来的手就不再是人手”这句话体现了(    )。

A、形而上学片面的、孤立的观点B、辩证法普遍联系的观点

C、唯心主义的观点D、诡辩论的观点

80、简单地说阶级的实质是(    )。

A、少数人对多数人的专政B、不同集团的社会地位和分工

C、一个集团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D、一个集团统治另一个集团

 

81、意识能动性的实现必须通过一定的途径,这个途径就是(    )。

A、必须意识本身正确B、必须具备必要的物质条件

C、必须通过物质实践活动D、必须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

 

82、认为人民群众的创造活动受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的观点是(    )。

A、宿命论观点B、天命论观点C、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D、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83、在整个社会发展的过程中,社会进步以(    )。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为动力B、革命阶级和反动阶级的矛盾为动力

C、先进思想和落后思想的矛盾为动力D、社会主义物质文明为动力

 

84、人们在一定社会条件下进行的实践活动(    )。

A、都受社会条件的限制B、都不受社会条件的限制

C、都是主观随意进行的D、都不是对客观世界的改造

 

85、事物的联系和运动的关系是(    )。

A、先有联系、后有运动B、先有运动、后有联系C、运动构成联系D、联系构成运动

 

86、联系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的方法论意义在于(    )。

A、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看世界B、它是认识事物本质的基础

C、它是科学分门别类的客观依据D、它是正确区分不同事物的基础

 

87、使人们对微观宇宙的认识达到前所未有水平的是(    )。

A、夸克理论  B、达尔文进化论C、相对论    D、细胞学说

 

88、事物发展的周期性体现了(    )。

A、事物发展的直线性与曲折性的统一B、事物发展是一个不断地回到出发点的运动

C、事物发展的周而复始的循环性D、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89、事物的质是指(    )。

A、构成事物内在要素的总和B、组成事物基本要素的内在联系

C、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D、事物的规模、发展程度和速度等规定性

 

90、生产关系是指(    )。

A、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经济关系B、人与自然的关系

C、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D、脑力劳动者与体力劳动者的关系

91、规律是(    )。

A、事物和现象之间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B、事物和现象之间的外在的、偶然的间接的联系

C、事物和现象之间的直接的、表面的可能性联系D、事物和现象之间的人为的、形式的非本质联系

 

92、组成国家的暴力机构中,最主要成分是(    )。

A、警察B、军队C、法庭D、监狱

 

93、真理与谬误的本质区别在于(    )。

A、真理是有用的,谬误是有害的B、真理是对外部世界的反映,谬误是自己头脑里存在的

C、真理是相对的,谬误是绝对的D、是否正确反映了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

 

94、主观唯心主义者主张(    )。

A、认识来源于绝对观念B、人在神的启示下认识世界C、世界是可以认识的D、世界万物是"感觉的复合

 

95、矛盾的斗争性是一个广泛的哲学范畴,它的含义是(    )。

A、对立面双方相互依存的性质B、对立面双方相互贯通的性质

C、对立面双方相互转化的性质D、对立面双方相互离异、相互排斥的性质

 

96、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的(    )。

A、主要内容 B、理论基础C、核心部分 D、实质或灵魂

 

97、在矛盾体系中,处于支配地位并对事物发展起决定性作用的是(    )。

A、普遍矛盾B、内部矛盾C、主要矛盾D、次要矛盾

 

98、上层建筑对于社会发展的作用的性质取决于(    )。

A、是否有效地为经济基础服务B、是否适应经济基础的需要

C、它掌握在哪个阶级手里D、被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

 

99、唯物主义认识论都坚持(    )。

A、唯理论B、经验论C、先验论D、反映论

100、一切真知都来源于(    )。

A、间接经验B、社会实践C、人的意识D、客观事物

 

101、“假定一切物质都具有在本质上跟感觉相近的特性”,这是(    )。

A、主观唯心主义观点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C、辩证唯物主义观点D、相对主义诡辩论观点

 

102、唯物辩证法认为,主观辩证法是(    )。

A、头脑中自生的B、对客观辩证法的反映C、“绝对观念”固有的D、从书本上学来的

 

103、社会存在(    )。

A、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的总和B、是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

C、是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D、就是指社会环境

 

104、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是指(    )。

A、绿色植物B、人类C、动物D、微生物

105、假象是指(    )。

A、正面地直接地表现本质的现象B、从反面歪曲地表现本质的现象

C、不存在于客观事物之中的现象D、和本质没有同一性的现象

 

106、许多地方环境污染发展成为社会公害,这是(    )。

A、渔猎时代的环境问题B、新石器时期的环境问题

C、农业社会的环境问题D、工业社会的环境问题

 

107、个人意识和群体意识的联系表现为(    )。

A、群体意识是个人意识的总和B、个人意识决定群体意识

C、个人意识是从群体意识中产生的D、二者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相互转化

 

108、杰出人物是指(    )。

A、各阶级的领袖人物B、统治阶级的政治代表人物

C、同情劳动人氏的历史人物D、对社会历史发展起促进作用的历史人物

 

109、社会规律与自然界发展规律的区别在于(    )。

A、自然规律是客观的,社会规律是主观的

B、自然规律是自发地起作用,社会规律是通过人们有意识的活动而得到实现

C、自然规律没有阶级性,社会规律有阶级性

D、自然规律是可以被认识的,社会规律是不可捉摸的

 

110、矛盾斗争的无条件性是指(    )。

A、不需要任何条件B、能脱离同一性而进行斗争C、不被任何条件所限制D、能打破特定条件的限制

 

111、在认识论上,“跟着感觉”走是(    )。

A、唯物主义思想的表现B、机械唯物论的观点C、不可知论思想的表现D、否认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112、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能动的反映是(    )。

A、摹写和创造的统一B、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统一

C、物质性与精神性的统一D、真理的本性与实践特点的统一

 

113、主张意志自由是绝对的,认为意志支配一切的观点是(    )。

A、宿命论B、唯意志论C、唯物论D、历史唯物主义

 

114、提出真正科学的唯物主义物质观的是(    )。

A、古代朴素的唯物主义B、辩证唯物主义

C、德国古典哲学中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D、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115、现实性范畴是指(    )。

A、包含内在根据的、合乎必然性的存在B、对客观事物和现象的确认

C、具体事物和现象的存在D、现实可能性与抽象可能性的总和

 

116、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目的在于(    )。

A、提高知识理论水平B、培养和确立科学的世界观C、掌握正确的工作方法D、全面提高人的素质

 

117、最早把马列主义传入中国的先进分子的代表是(    )。

A、瞿秋白B、鲁迅C、周恩来D、李大钊

 

118、直线论的错误在于只看到(    )。

A、事物发展的周期性而否认了前进性B、事物发展的前进性而否认了曲折性

C、事物发展的间接性而否认了连续性D、事物发展的曲折性而否认了周期性

 

119、实践之所以是驳斥不可知论的最有力的论据,是因为(   )认

A、实践本身是社会物质活动B、坚持实践的观点就是坚持唯物论

C、实践的成功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