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828325 上传时间:2023-02-06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190.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高三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高三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高三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高三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三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

《高三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三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

高三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2019-2020年高三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一、(共9分,每小题3分)

“鲁迅”在教材中也应与时俱进

被誉为“民族魂”的鲁迅作品在中学语文教材中被删减的消息引发各界热议。

支持删减者拿出“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的顺口溜做论据,反对删减者认为鲁迅精神到什么时候也不能丢。

删与不删双方争执不下,让编教材的老师们好生为难。

依我看来,鲁迅的文章,删点为妙。

鲁迅是生活在上世纪早期的人,虽然是“白话文学运动的健将”,但毕竟是旧社会走过来的人,又曾在日本留学,文风难免古风萦绕,中西夹杂,拗口难懂。

不只学生看了如吃了“摇头丸”,就是老师们讲起来都觉得头疼。

删除一点这样的文章,可能师生们都会拍手称快,会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受。

但鲁迅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硬汉”形象,毛主席就说过“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

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删了鲁迅杂文,换了金庸的武侠小说,会不会无意中让祖国的花朵们误入迷途?

鲁迅不是常青树,但他的精神是不朽的,所以至今被人们深深地怀念。

中国有个古老的新词,叫“与时俱进”。

对于鲁迅的文章,照抄照搬,“拿来主义”,是不是违背了鲁迅先生的初衷?

我们学的是鲁迅的精神,而不是他夹杂着日式表达的拗口白话。

在教材中删除鲁迅的原文,难道不能用新时代具有鲁迅精神的文章“取而代之”?

新时代有没有活着的鲁迅?

我看,肯定是有的。

否则鲁迅逝世了,中国岂不真的折了“脊梁”?

当今社会拿着“匕首投枪”,对不平、不公、不正大声疾呼,叹国人之麻木,怒国人之不争的大有人在,针砭时弊的好文章也比比皆是,编辑们选用他们的文章进入教材,既继承了鲁迅之精神,又克服了晦涩难懂之弊端,两全其美,何乐而不为?

邓小平说过,发展才是硬道理,“鲁迅”在教材中也应与时俱进。

把鲁迅当成权威,放进“神坛”,本身就是对鲁迅的污辱。

依我看,世上的千里马不少,只是有些人相信权威,没有伯乐的眼光罢了。

真正继承鲁迅精神,是善于发现继承鲁迅“衣钵”的人,而不是硬着头皮念鲁迅创造的“三字经”。

  

                                                            (选自《广州日报》,有删改)

1.下列有关“‘鲁迅’在教材中也应与时俱进”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3分)

A.鲁迅生活的时代离我们较远,文风难免古风萦绕,拗口难懂,因此他的文章,删点为妙。

B.继承鲁迅“衣钵”的人不少,新时代也有活着的“鲁迅”,教材编写者也可选用他们的文章。

C.当今社会,对不平、不公、不正大声疾呼,叹国人之麻木,怒国人之不争的人时有出现。

D.对于鲁迅的文章,如果我们不加选择地照抄照搬,这是违背了鲁迅先生的初衷的。

2.下列关于“鲁迅作品”的说法,错误的一项是(3分)

A.鲁迅被誉为“民族魂”,一些人认为在中学语文教材中删减鲁迅作品会丢掉鲁迅精神。

B.从“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的顺口溜中可以看出鲁迅部分作品存在晦涩难懂的问题。

C.“发展才是硬道理”,邓小平的话不仅对社会发展适用,对鲁迅作品在教材中的编排也非常适用。

D.鲁迅是“白话文学运动的健将”,教材中选用他的作品只能让学生学习他的语言。

3.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如果我们因太相信权威而把鲁迅放进“神坛”,这就是对鲁迅先生的一种污辱。

B.“鲁迅”在教材中也应与时俱进,编者可用其它的针砭时弊的好文章来代替部分鲁迅的文章。

C.毛主席对鲁迅给予高度评价,说鲁迅是民族英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方向。

D.硬着头皮念鲁迅创造的“三字经”并不能真正继承鲁迅精神,真正继承鲁迅精神的人,是发现并继承鲁迅“衣钵”的人。

二、古诗文阅读(18分,每小题3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豫让者,晋人也,故尝事范氏及中行氏,而无所知名。

去而事智伯,智伯甚尊宠之。

及智伯伐赵襄子,赵襄子与韩、魏合谋灭智伯,灭智伯之后而三分其地。

赵襄子最怨智伯,漆其头以为饮器。

豫让遁逃山中,曰:

“嗟乎!

士为知己者死,女为说己者容。

今智伯知我,我必为报仇而死,以报智伯,则吾魂魄不愧矣。

”乃变名姓为刑人,入宫涂厕,中挟匕首,欲以刺襄子。

襄子如厕,心动,执问涂厕之刑人,则豫让,内持刀兵,曰:

“欲为智伯报仇!

”左右欲诛之。

襄子曰:

“彼义人也,吾谨避之耳。

且智伯亡无后,而其臣欲为报仇,此天下之贤人也。

”卒释去之。

居顷之,豫让又漆身为厉,吞炭为哑,使形状不可知,行乞於市。

其妻不识也。

行见其友,其友识之,曰:

“汝非豫让邪?

”曰:

“我是也。

”其友为泣曰:

“以子之才,委质而臣事襄子,襄子必近幸子。

近幸子,乃为所欲,顾不易邪?

何乃残身苦形,欲以求报襄子,不亦难乎!

”豫让曰:

“既已委质臣事人,而求杀之,是怀二心以事其君也。

且吾所为者极难耳!

然所以为此者,将以愧天下后世之为人臣怀二心以事其君者也。

既去,顷之,襄子当出,豫让伏于所当过之桥下。

襄子至桥,马惊,襄子曰:

“此必是豫让也。

”使人问之,果豫让也。

于是襄子乃数豫让曰:

“子不尝事范、中行氏乎?

智伯尽灭之,而子不为报仇,而反委质臣於智伯。

智伯亦已死矣,而子独何以为之报仇之深也?

”豫让曰:

“臣事范、中行氏,范、中行氏皆众人遇我,我故众人报之。

至於智伯,国士遇我,我故国士报之。

”襄子喟然叹息而泣曰:

“嗟乎豫子!

子之为智伯,名既成矣,而寡人赦子,亦已足矣。

子其自为计,寡人不复释子!

”使兵围之。

豫让曰:

“臣闻明主不掩人之美,而忠臣有死名之义。

前君已宽赦臣,天下莫不称君之贤。

今日之事,

(1)臣固伏诛,然愿请君之衣而击之,焉以致报仇之意,则虽死不恨。

非所敢望也,敢布腹心!

”於是襄子大义之,乃使使持衣与豫让。

豫让拔剑三跃而击之,曰:

“吾可以下报智伯矣!

”遂伏剑自杀。

死之日,赵国志士闻之,皆为涕泣。

 

                                                                   (选自《史记•刺客列传》)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乃为所欲,顾不易邪?

           顾:

难道,反而

B.于是襄子乃数豫让曰             数:

列举罪过,指责。

C.范、中行氏皆众人遇我           众人:

一般人

D.于是襄子大义之                 大义:

认为很合乎正义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直接表明豫让为“义人”的一组是

①去而事智伯,智伯甚尊宠之。

②死之日,赵国志士闻之,皆为涕泣。

③今智伯知我,我必为报仇而死

④且智伯亡无后,而其臣欲为报仇,此天下之贤人也。

⑤既已委质臣事人,而求杀之,是怀二心以事其君也

⑥臣固伏诛,然愿请君之衣而击之,焉以致报仇之意

A.②⑤⑥      B.③⑤⑥      C.①③⑥      D.②④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项是

A.豫让漆身为厉,吞炭为哑,残身苦行,宁愿使自己变得面目全非,也不愿用卑劣的方法获得成功,显示出豫让做人的基本准则。

B.豫让信奉“士为知己者死”的人生信条,智伯对于他有知遇之恩,所以他想方设法要为之复仇。

对于这种“义”,赵襄子也是赏识的,所以每次都是抓住他又放掉。

C.赵襄子没有被豫让杀死,是因为时刻提防。

豫让每次行刺都费尽心机,但都被赵襄子及时识破,而且当场被捉拿。

D.豫让为了报智伯之仇可谓执著,是一个轻己之生死,事主无二心的“大义”之人。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0题。

裴炎,字子隆,绛州闻喜人。

宽厚,寡言笑,有奇节。

高宗幸东都,留皇太子京师,以炎调护。

帝不豫,太子监国,诏炎与刘齐贤、郭正一于东宫平章政事,及大渐,受遗辅太子,是为中宗。

中宗欲以后父韦玄贞为侍中及授乳媪子五品官,炎固执不从,帝怒曰:

“我意让国与玄贞,岂不可?

何惜侍中邪?

(2)炎惧,因与武后谋废帝,后命炎、刘祎之勒兵入宫,宣太后令,扶帝下殿,帝曰:

“我何罪?

”后曰:

“以天下与玄贞,安得无罪?

”乃废帝为卢陵王,更立豫王为皇帝。

以定策功,封永清县男。

[来源:

]

后已持政,稍自肆,于是武承嗣请立七庙,追王其先,炎谏曰:

“太后天下母,以盛德临朝,(3)不宜追王祖考,示自私,且独不见吕氏事乎!

”后曰:

“吕氏之王,权属生人,今追崇先世,在亡迹异,安得同哉!

”炎曰:

“蔓草难图,渐不可长。

”后不悦而罢。

承嗣又讽太后诛韩王元嘉、鲁王灵夔,以绝宗室望,刘祎之、韦仁约畏默不敢言,炎独固争,后愈衔怒。

未几,赐爵河东县侯。

豫王虽为帝,未尝省天下事。

炎谋乘太后出游龙门,以兵执之,还政天子。

会久雨,太后不出而止。

徐敬业兵兴,后议讨之,炎曰:

“天子年长矣,不豫政,故竖子有辞。

今若复子明辟,贼不讨而解。

”御史崔詧曰:

“炎受顾托,身总大权,闻乱不讨,乃请太后归政,此必有异图。

”后乃捕炎送诏狱,遣御史大夫骞味道、御史鱼承晔参鞫之。

凤阁侍郎胡元范曰:

“炎社稷臣,有功于国,悉心事上,天下所知,臣明其不反。

”纳言刘齐贤、左卫率蒋俨继辩之,后曰:

“炎反有端,顾卿未知耳。

”元范、齐贤曰:

“若炎反,臣辈亦反矣。

”后曰:

“朕知炎反,卿辈不反。

”遂斩于都亭驿。

炎被劾,或勉其逊辞,炎曰:

“宰相下狱,理不可全。

”卒不折节。

籍其家,无儋石之赢。

(选自《新唐书•裴炎传》,有删节)

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高宗幸东都                            幸:

帝王亲临

B.承嗣又讽太后诛韩王元嘉、鲁王灵夔            讽:

劝谏

C.天子年长矣,不豫政,故竖子有辞              辞:

借口

D.炎反有端,顾卿未知耳                   顾:

考虑

8.下列句子中,全都直接表现裴炎刚正不屈的一组是

①宽厚,寡言笑,有奇节

②刘祎之、韦仁约畏默不敢言,炎独固争

③若炎反,臣辈亦反矣

④蔓草难图,渐不可长

⑤炎谋乘太后出游龙门,以兵执之,还政天子

⑥宰相下狱,理不可全

A.①③⑥       B.②④⑥       C.③④⑤     D.①②⑤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唐高宗晚年,裴炎特别受到信任和倚重。

唐高宗病重,裴炎奉诏协助太子处理日常政务;唐高宗临死,裴炎受遗诏辅政。

B.唐中宗登基后,想要提拔自己的岳父韦玄贞为侍中及授给自己乳母儿子五品官,裴炎坚决不肯从命。

C.徐敬业起兵造反,裴炎曾企图发动兵变推翻武则天为内应;后因下了很多天的雨,武则天没出皇宫而作罢。

D.裴炎被弹劾逮捕下狱后,刘齐贤、蒋俨为他辩解,但武后坚持认为裴炎谋反,最终在都亭驿杀了裴炎。

第Ⅱ卷(共123分)

三.(18分)

10.把前面两段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臣固伏诛,然愿请君之衣而击之,焉以致报仇之意,则虽死不恨。

(4分)

(2)炎惧,因与武后谋废帝,后命炎、刘祎之勒兵入宫。

(3分)

(3)不宜追王祖考,示自私,且独不见吕氏事乎!

(3分)

11.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8分)

(1)人生如梦,                      。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2)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3)子曰:

“见贤思齐焉,                    。

”(《论语·里仁》)

(4)                  ,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孟子·鱼我所欲也》)

(5)朝菌不知晦朔,                ,此小年也。

(《庄子·逍遥游》)

(6)忳郁邑余侘傺兮,                    。

(屈原《离骚》)

(7)宫中府中,俱为一体,               ,不宜异同。

(《出师表》)

(8)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

(《桃花源记》)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陈寅恪:

为学术的一生

柳 青

当年,清华上下都叫他陈寅恪(què)先生,然而,在不少字典里并没有这样的读音。

有人请教他:

“为什么大家都叫你寅恪(què),你却不予纠正呢?

”陈先生笑着反问道:

“有这个必要吗?

”他更希望人们了解他的学问及其价值,他的整个生命是和学术连在一起的。

他在国难和个人的不幸中,为学问付出了一生。

1925年,清华大学成立“清华国学研究院”。

国学院的四大导师中,三位是当时大名鼎鼎的人物,其一是开创用甲骨文研究殷商史的王国维,另有戊戌变法的核心人物梁启超,以及哈佛大学归来的语言学家赵元任。

四人中陈寅恪最晚到校,且尚未出名,他一无大部头的著作,二无博士学位。

只因梁启超一句,“我的著作加到一起,也没有陈先生三百字有价值。

”远在德国游学的陈寅恪便接到了国学院导师的聘书,时年36岁。

自复旦公学毕业后,陈寅恪从德国到瑞士,又去法国、美国,最后再回到德国,辗转游学13年。

离开故国时,他一心向西学,当他重回故土,带回来的却是东方学。

游历西方的岁月里,陈寅恪意识到“中学”必须介入世界学术大潮流,否则将无法和“西学”对话,甚至不能解释自我,他明确主张中国学术“吸收输入外来之学说,不忘本来民族之地位”。

1937年抗战爆发,陈寅恪在短短时间内同时承受了丧父和右眼失明的痛苦。

女儿回忆,父亲放弃了右眼视网膜手术,放弃了复明的希望,因为他只想尽快离开沦陷区。

离开北平前,陈寅恪把他的藏书寄往将要去的长沙,后来他未及等到这些藏书,又随清华大学南迁云南。

当书到长沙,就悉数毁于战火。

陈寅恪做学问是在书上随读随记,眉批上写满思考、见解和引证,这是他学术研究的基础。

藏书被毁,他随身携带的常用书籍,亦在绕道去昆明的路上,大量被盗。

他日后的学术研究,将主要依靠记忆了。

就在这样几乎没有参考书籍的情况下,陈寅恪完成了两部中古史名著——《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和《唐代政治史述论稿》。

在四川李庄时,傅斯年为照顾陈寅恪,让邓广铭住他楼下,说陈先生若有事跺地板,你就马上跑去。

每次邓广铭跑上楼看,陈寅恪都是躺在床上呻吟,说自己的身体快不行了,快坚持不住了,但是他说,“我不写完这两稿,我不死。

1944年12月12日,陈寅恪的唐代三稿中的最后一篇《元白诗笺证稿》完成了。

就在这天早上,他起床后痛苦地发现:

他的左眼也看不清了。

他在成都的医院做了眼科手术,手术没有成功。

半年后二战结束,牛津大学请他赴伦敦治疗眼疾,数月奔波,他的双目还是没能复明。

57岁的陈寅恪由人搀扶着重回清华园,他已失去学者治学读书第一需要的双眼。

没有人可以了解,失明对于陈寅恪是一种怎样的毁灭,因为倔强的他没有留下任何文字泄漏内心的痛楚。

在学生们的记忆里,过去陈寅恪上课讲到深处,会长时间紧闭双眼,但他盲后,永远睁大着眼睛讲课,目光如炬。

1953年,病中的陈寅恪收到了学生蒋天枢寄来的长篇弹词《再生缘》,听后大受震动。

尚未病愈的他用口述的方式,撰写《论再生缘》,由此开始探索明清历史和文化。

当陈寅恪沉浸于新的学术领域时,中国科学院拟请他出任历史研究所二所的所长。

他拒绝了。

在《对科学院的答复》一文中,起首便是:

我的思想、我的主张完全见于我所写的王国维纪念碑的碑文中。

这篇广为流传的碑文里,陈寅恪表达了这样的思想:

读书治学,只有挣脱了世俗概念的桎梏,真理才能得以发扬。

他坚持的就是实事求是,他将此视作永恒,如日月之光。

1961年8月,阔别12年的挚友吴宓来访。

午夜时才到达陈宅的吴宓看到,陈寅恪仍端坐着等待他,他在日记里描述:

“寅恪兄双目全不能见物,以杖缓步,面容如昔,发白甚少,眉目成八字形……”陈寅恪把《论再生缘》油印本作为礼物送给吴宓,还透露了自己正在撰写的一部宏伟著作的大纲,这就是后来的《柳如是别传》。

书稿完成于1964年,陈寅恪75岁。

五年后,1969年10月7日,陈寅恪走完了他79岁的生命历程。

弥留之际,他一言不发,只是眼角不断流泪。

陈寅恪没有留下遗嘱。

(选自《文汇报》,有删改)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  )

A.文章开头以陈寅恪不重视自己名字的读音谈起,用幽默风趣的笔调引出陈寅恪是一个不求虚名,唯重学问,将生命和学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学者。

B.第二段没有直接写陈寅恪的卓越才华,而是通过清华国学院三大导师的大名鼎鼎来衬托,借梁启超的高度评价从侧面来表现。

C.到国外游学13年的陈寅恪回到祖国,带回的是东方学,他认为只有“中学”介入世界学术大潮流,才能和“西学”沟通交流,这体现了他以本民族学问为基础的治学宗旨。

D.陈寅恪在其所写的王国维纪念碑的碑文中,表达了读书只有挣脱了世俗概念的桎梏,才能使真理得以发扬的治学理念。

E.辗转北平、长沙、云南各地,陈寅恪的藏书悉数毁于战火,而他做学问又习惯在书上随读随记,后他随身携带的常用书籍亦在途中大量被盗,这为其日后的学术研究带来了很大不便,这是陈寅恪治学不甚严谨导致的结果。

(2)文中有几处写到陈寅恪的眉眼?

请你找出来,结合文章分析这些描写为我们勾勒出陈寅恪怎样的内心世界?

(6分)

(3)文中共写了陈寅恪的几件事情?

(6分)

(4)请联系当今现实生活,谈谈你对陈寅恪“读书治学,只有挣脱了世俗概念的桎梏,真理才能得以发扬”这一主张的理解。

(8分)

五、语言运用题(20分)

1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余秋雨出版《文化苦旅》之后,没料到却给他带来了不虞之誉,被视为学者型作家,受到华语文学界的称赞,引起全国范围的关注。

B.易中天教授起码在以一己之力、一孔之见解读着传统文化,做着实实在在的工作,他比那些发大而无当的空头议论的人不知要强多少倍。

C.进入竹海,楠竹密布,铺天盖地,极目远眺,茫茫竹海,一直延伸到与蓝天相接处,顿时你的心里就会有一种歧路亡羊的感觉。

D.毋庸讳言,有些家长满脑子“不打不郎不秀”的观念,认为“严”就是体罚,很少考量孩子的自尊心,随意在外人面前揭孩子的短处,甚而嘲讽、挖苦,有时还对孩子动粗。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3分)

A.张老师今年搬到钓鱼台小区,上班路远了,我问他从家到单位得用两个小时吧,他说两个小时到不了。

B.近日访华的美国防部长帕内塔说,作为两个主要的强国,也是世界上最大的两个经济体,一个强有力的美中伙伴关系对于21世纪全球安全和繁荣是至关重要的。

C.无视中国多次严正交涉和强烈抗议,日本政府9月10日悍然对中国领土钓鱼岛进行所谓的“国有化”,致使中日关系恶化。

D.真善美是童话的底色,是人类代代相承的灵魂光芒,它能够使孩子养成尊重自然、爱护别人的精神和良好习惯。

1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

当前小沈阳这种演艺风格的走红,更加说明我们国家文化价值有所滑坡。

①无疑要承担现代化进程中不可或缺的神圣和崇高也一道消解的风险

②使艺术再次回到人性和原生态的功能

③的确有对虚假的神圣和崇高再度消解

④纵容社会文化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⑤但如果艺术家在这种现象面前不能保持足够的理智,随波逐流

⑥以小沈阳为代表的俗文化能走红

A.④②③⑤⑥①                                B.④②⑥③①⑤

C.⑥③②⑤④①                               D.⑥③④②⑤①

16.阅读下面的新闻,概括优秀中学生应具备的素质。

(5分)

《江南晚报》11月24日(记者赵晖) 无锡市唯一的“校长实名推荐上北大”人选,昨天上午在天一中学揭晓:

该校高三

(1)班年仅14岁的女孩洪欣格在众多强手中脱颖而出。

记者采访中,洪欣格的班主任王明德老师说作为一名理科班的学生,语言天赋极高,雅思曾考7.5分,托福106分,SAT满分。

洪欣格平时阅读涉猎广泛,至今已有50多万字的文学笔记,其中多篇发表在知名杂志上。

此外她还喜欢旅游、会跳拉丁舞。

天一中学校长沈茂德说这个女孩是个阳光的女孩,是一个会“快乐学习”的孩子,超强的自学能力是洪欣格的“秘密武器”。

评议组的学生代表梁佳艾告诉记者,洪欣格是班级里年龄最小的同学,特别随和,同学们都很喜欢她。

做事情效率比较高,无论是在学习上还是生活中。

别看她很娇小,在全校1500米长跑中,她跑了全校第三名,艺术节上拉丁舞是她的强项,科技节中科技论文获得一等奖,全省化学竞赛二等奖。

答:

                                                                          

17.仿照下面的句子,以“自己”为写作对象,仿用原句的修辞手法,再写两组句子,与原句构成排比。

(6分)

自己善良才能感知世界的美好,阴谋家的世界则只是永远跳不出来的暗算的陷阱;

答:

                                                                          

六、作文。

60分

18.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60分)

“一百分”是现实生活中使用频率极高的一个词语,在学校中,它是对学习者的最高评价。

此外,它还是对人、对事物的完美评价。

有的人为了获得“一百分”而夙兴夜寐;有的人却视“一百分”为草芥。

有时,“一百分”可以成就一个人,有时,它也可以毁掉一个人……真可谓是,一个“一百分”,人生百味在其中。

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生活中与“一百分”有关的经历或你对“一百分”的看法。

自拟题目,自选角度,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C(该说法与题干无关。

2.D(“教材中选用他的作品只能让学生学习他的语言”这句话与文中“我们学的是鲁迅精神,而不是他夹杂着日式表达的拗口白话”不相符。

3.D(“真正继承鲁迅精神的人,是发现并继承鲁迅“衣钵”的人”曲解原文。

4.C(众人:

名词作状语,像对待一般人一样。

5.B(①是智伯对豫让的态度②“逃跑”不能表现“义”的品格④是间接表现,是赵襄子的评价)

6.B(“每次都是抓了又放”错。

7.D(顾:

只是)

8.B(①③⑤错)

9.C(“徐敬业起兵造反”在后,并非“为内应”)

10.⑴、我本当受死罪,但我希望能得到您的衣服刺它几下,这样也就达到我报仇的意愿了,那么,即使死了也没有遗憾了。

(固:

本来;伏诛:

伏罪处死;致:

达到;恨:

遗憾。

每点1分)

⑵、裴炎感到担忧,便与武后谋划废掉皇帝,武后命令裴炎、刘祎之带兵入宫。

(“因”“勒”各1分,句意1分)(3分)

⑶、不应当追封祖父、父亲为王,显示自私,况且难道没看到吕氏失败的事吗!

(“王”,“祖考”,“独”各1分)

11      一尊还酹江月    舞榭歌台    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蟪蛄不知春秋     吾独穷困乎此时也    陟罚臧否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A.歧义B.偷换主语D.搭配不当,“养成”与“精神”不能搭配。

15.C(逻辑顺序,先论述小沈阳现象的积极意义,再论述小沈阳现象消极影响)

16.品学兼优、具备一定潜能,自学能力强,具备一定创造性,兴趣广泛,心态阳光。

(每个要点1分)

17.参考示例:

自己丰富才能感知世界的广阔,狭隘者的世界则只是永远钻不出去的黑暗的穴洞;自己好学才能感知世界的新奇,懒汉的世界则只是永远流不动的单调沉闷的死水。

(每句3分。

每句前后两个分句形成对比1分;后一句运用比瑜手法1分;与原句句式一致、语意通顺1分。

18.参照高考评分标准

【参考译文1】

豫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视频讲堂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