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潮州市潮安区雅博学校学年七年级下学期练习历史试题.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827516 上传时间:2023-02-06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23.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东省潮州市潮安区雅博学校学年七年级下学期练习历史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广东省潮州市潮安区雅博学校学年七年级下学期练习历史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广东省潮州市潮安区雅博学校学年七年级下学期练习历史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广东省潮州市潮安区雅博学校学年七年级下学期练习历史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广东省潮州市潮安区雅博学校学年七年级下学期练习历史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广东省潮州市潮安区雅博学校学年七年级下学期练习历史试题.docx

《广东省潮州市潮安区雅博学校学年七年级下学期练习历史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东省潮州市潮安区雅博学校学年七年级下学期练习历史试题.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广东省潮州市潮安区雅博学校学年七年级下学期练习历史试题.docx

广东省潮州市潮安区雅博学校学年七年级下学期练习历史试题

广东省潮州市潮安区雅博学校2020-2021学年七年级下学期练习历史试题

学校:

___________姓名:

___________班级:

___________考号:

___________

一、综合题

1.唐朝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贞观九年,太宗谓侍臣曰:

“往昔初平京师,宫中美女珍玩无院不满。

炀帝意犹不足,征求无已,兼东西征讨,穷兵黩武,百姓不堪,遂致亡灭。

此皆朕所目见。

故夙夜孜孜,惟欲清净,使天下无事。

遂得徭役不兴,年谷丰稔,百姓安乐。

夫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

——(唐)吴兢《贞观政要·政体第二》

材料二在唐朝前期的100多年中,经济发展迅速,社会呈现繁荣景象。

在农业方面,农业生产技术不断改进,发明并推广了一些重要的农业生产工具。

唐朝的手工业发展到很高水平,陶瓷器生产水平也很高。

唐朝的商业十分繁荣,水路交通发达,贸易往来频繁,出现了一些繁华大都市。

——摘编自部编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材料三唐代儒学较多地吸取了佛教和道教的思想……而盛行于唐代的佛教,既有本土发展起来的禅宗,也有从天竺引进的法相宗,还有中印合壁的天台宗等。

唐代敦煌壁画中的飞天形象,是印度的乾达婆、希腊天使和道教羽人等多元文化因素的混合物。

——张国刚《唐代开放与兴盛的当代思考》

材料四唐政府有太常寺等机构专管乐舞,当时知名的音乐家有万宝常、许和子、段善本,舞蹈家有公孙大娘、段旻等。

唐玄宗和杨贵妃也分别是音乐家和舞蹈家。

乐舞方面的著作也很多,《新唐书·艺文志》载唐代有31、38部专著共257卷。

——张岂之《中国历史.隋唐辽宋金卷》

(1)据材料一,概括唐朝出现“贞观之治”局面的原因,并找出材料中对治国理政最具借鉴意义的一句话。

(2)材料二中唐朝“发明并推广了一些重要的农业生产工具”,请试举两例。

唐朝的“陶瓷器的生产水平很高”,请列出它们中的一个代表。

结合所学知识,写出唐朝的一个“繁华大都市”。

(3)根据材料三概括唐代思想文化的特点,并写出唐朝时为中印佛教交流做出巨大贡献的人物。

(4)材料四反映了唐朝哪一社会现象?

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有哪些?

2.南唐时期是中华民族大融合,大发展时期。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高宗时,吐蕃从内地引进了蚕种,唐朝还派酿酒、制碾皑、造纸墨的工匠到吐蕃传授技艺。

……吐蕃还通过互市,向唐朝购买茶叶、丝绸等物品。

……吐蕃的马和形制优美奇异的金银器等物品不断地传到内地。

——朱绍侯张海鹏齐涛《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唐太宗:

“自古皆贵(认为……尊贵)中华,贱(轻视)夷狄,联独爱之如一。

——司马光《资治通签》

材料三(唐朝)民族政策还表现在任用大批各族贵族为……唐朝时期,各族之间战事较少,和平共处,共同发展成为主流,中华文明进入一个新的高峰。

——施建中《中国古代史》

(1)材料一反映哪两个民族之间的交往?

结合所学知识举出一例能反映唐蕃交往的史实。

(2)材料二中的“中华”“夷狄”分别指的是什么?

它表明了唐太宗实行怎样的民族政策?

(3)根据材料三,指出唐朝实行这种民族政策所产生的影响。

唐太宗由此获得了什么尊称?

(4)综合以上材料,概况唐朝时期民族关系的主流是什么?

并谈谈民族关系与社会发展的内在联系。

3.唐朝是中国古代国力最强,历时最长的王朝之一,开创了多个繁荣局面。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治世出现)

材料一:

“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唐太宗

(1)材料一体现了唐太宗以民为本的思想。

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他开创了一个盛世局面,历史上称之为什么?

(和同一家)

材料二:

唐太宗说:

“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司马光《资治通鉴·唐纪》

(2)材料二体现了唐朝实行什么样的民族政策?

材料三:

唐朝采用了送婚和亲来巩固和发展民族友好。

李世民在位的二十二年中,嫁给少数民族上层人士的唐公主、宗室皇帝之女就有六人。

——赵昌《略论贞观时期的民族政策》

(3)上图见证的是汉藏之间哪一历史事件?

(对外交流)

材料四:

玄奘,在贞观年间冒着生命危险西行学经求法,孤征沙漠,独步雪山历时17年,独行五万里……在天竺期间,他极力宣扬我国文化…

(4)据玄奘口述,由弟子记录成一部书,记载了他游历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山川风物及社会习俗,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

这部书的名称是什么?

(5)根据上述所有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朝兴盛的原因有哪些?

(至少两点)

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鉴真盲目航东海,一片精诚照太清。

舍己为人传道艺,唐风洋溢奈良城。

材料二:

贞观初年,他从长安出发,历经磨难,到达天竺。

他在天竺遍访有名的佛教寺院,并在佛学高学府学习,成为著名的佛学大师。

贞观后期,他携带大量佛经回到长安。

(1)材料一中的人物去的是哪个国家?

最终到达这个国家的时间是什么时候?

他在该国传授了哪些“道艺”?

(2)材料一中的人物在这个国家修建的寺庙叫什么?

(3)材料二的“他”指的是谁?

材料中的“最高学府“指的什么?

5.材料一:

下图是我们学习历史的图示法。

材料二:

1004年秋,辽萧太后与辽圣宗亲率大军南下,深入宋境。

有的大臣主张避敌南逃,当时皇帝也想南逃,但因宰相寇准的力劝,才至前线督战。

宋军坚守辽军背后的城镇,打退辽军……双方订立协议,规定宋每年送给辽银30万两、绢20万匹…

(1)材料一中对辽、西夏与北宋并立局面示意正确的是

(2)材料二中的“协议”历史称为什么?

当时的“宋朝皇帝”是谁?

(3)结合所学,如何评价材料二中的“协议”?

(4)通过学习宋时期的民族关系,你认为应该如何正确看待民族关系?

6.请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有关唐宋历史主题的探究并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1)材料一是唐朝哪位皇帝的话?

他用水与舟的关系喻指什么?

这一比喻表明他意识到什么实质问题?

他的统治历史上称为什么?

材料二:

“自古皆贵(认为……尊贵)中华,贱(轻视)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资治通鉴》

(2)材料中的“中华”“夷狄”分别指的是什么?

它表明了唐朝皇帝实行的是怎样的民族政策?

材料三:

隋唐对外交往比较活跃,与亚洲乃至非洲、欧洲的一些国家,都有往来。

(3)唐朝时日本派遣使节到中国,当时被称为什么?

哪一本书记载了玄奘游历过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山川风物及社会习俗?

材料四: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李白

(4)根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说出我国唐朝主要的文学形式是什么?

李白有什么美誉?

(5)结合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你认为如何才能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材料五:

2021年4月24日,南宋商船“华光礁1号沉船特展”在南京博物院开展。

该船从泉州港出发,在西沙群岛沉没,船货均为南宋外销瓷。

这意味着沉船行驶在向西的“海上丝绸之路”航线上,前往东南亚甚至更远的地方。

(6)材料五中南宋沉船当时使用的先进导航工具应该是什么?

船上的“外销瓷器”可能产自江西的什么地方?

当时政府在港口设立的外贸管理部门是什么?

(7)南宋时经济重心完成南移,请分析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

7.某校七年级学生在历史课上开展了主题为“我与历史名人”的探究活动,请你共同参与。

活动一

 

国号

建立时间

都城

民族

建立者

10世纪初

上京

耶律阿保机

北宋

汉族

西夏

11世纪前期

兴庆府

元昊

大金

1115年

会宁

女真族

南宋

1127年

汉族

 

(1)以上是黎明同学收集并制定的一个表格,请你完成上面所缺内容。

活动二朝阳同学整理了三则材料,请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毛泽东《沁园春雪》

材料二为了削弱宰相的权力,(太祖)把宰相的人数由两人增加到三人。

还用(州县)设立通判的办法,(在中央)设立参知政事,作为宰相的次官,使政务由宰相、参知政事等几个人一起讨论,最后由皇帝亲自裁决。

材料三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

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

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岳飞《满江红》

(2)材料一提到了五位帝王,写出与唐宋时期有关的两个帝王。

(不能照抄诗句)

(3)材料二反映宋朝采用了什么方法来削弱相权?

这样做加强了谁的权力?

(4)材料三中“靖康耻”指哪一历史事件?

“笑谈渴饮匈奴血”中的匈奴指的是哪个少数民族?

这一时期民族交往频繁,有战有和,但和是主流。

从战与和两个角度,各举一例说明南宋与金的关系。

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军权的集中。

由皇帝直接统辖禁军,收回禁军统帅权,分割兵权;设立枢密院,使“兵符出于密院,而不得统其众;县众隶于三衙,而不得专其制”。

二者互相牵制,皇帝直接掌握了兵权,……使全国军队屯驻两半,一半京师,一半各地,以此均衡京城驻军与外地驻军的兵力配置。

行政权的集中。

在中央,主要是削弱和分割了宰相的权力,实行军政、民政和财政的三权分立,打破宰相“事无不统”的局面,在地方,主要是派文臣担任知州,以防武人干政,并设通判与之相互牵制,从而削减地方权力。

财权和司法权的集中。

主要是将各路所属州县财赋,“除支度给用外,凡缗帛之类,悉辇送京师”,以消除地方对抗中央的物质基础;同时规定死刑须报请中央复审、核准,把司法权也收归了中央。

材料二宋朝重文轻武,重内轻外。

所以,今天看宋朝历史,就会觉得奇怪。

宋朝文化兴盛,经济繁荣,军事上却软弱至极,不堪一击。

可实际上,宋王朝这种积贫积弱的局面却是宋王朝的统治者吸取前代教训,千方百计方才达到的长治久安的理想状态。

材料三宋朝大力发展科举,彻底取消了门第限制,社会各阶级的优秀子弟都被允许应试入仕。

而寒门出身的士子一旦登第,多怀忠君爱国之心。

宋朝统治者对文人极其尊重,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俸禄也极丰厚。

世人多称宋朝为士大夫政治。

在一系列重文措施的鼓励下,宋朝开始盛行读书风气,宋代儿童启蒙教育念的《神童诗》开篇就说: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这一政策极大地促进宋朝科学文化事业的发展。

(1)据材料一,指出宋朝在哪几个方面加强了中央集权?

(2)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宋朝重文轻武的表现及宋太祖重文轻武的目的。

(3)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宋代重文轻武政策的看法。

参考答案

1.

(1)原因:

唐太宗注意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勤于政事;减轻徭役等。

(答出其中两点即可)借鉴:

夫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

(2)曲辕犁、筒车;越窑青瓷、邢窑白瓷、唐三彩;长安、洛阳。

(3)思想文化具有多元性的特点;玄奘。

(4)乐舞发达。

国家统一、社会稳定;经济繁荣;统治者重视;民族间、中外间文化交流。

【解析】

【详解】

(1)依据材料一“往昔初平京师,宫中美女珍玩无院不满。

炀帝意犹不足,征求无已,兼东西征讨,穷兵黩武,百姓不堪,遂致亡灭。

此皆朕所目见。

故夙夜孜孜,惟欲清净,使天下无事。

遂得徭役不兴,年谷丰稔,百姓安乐。

夫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出现“贞观之治”局面的原因是唐太宗注意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勤于政事;减轻徭役等。

材料中对治国理政最具借鉴意义的一句话是夫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

(2)依据材料“在唐朝前期的100多年中,经济发展迅速,社会呈现繁荣景象。

在农业方面,农业生产技术不断改进,发明并推广了一些重要的农业生产工具”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经济繁盛,农具有了很大的改进。

唐朝人民发明了新的犁地工具曲辕犁,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

农民创制了新的灌溉工具--筒车,随水流自行转动,竹筒把水由低处汲到高处,便于灌溉。

依据课本知识可知,陶瓷业有重要发展,越窑青瓷、邢窑白瓷最负盛名,唐三彩是闻名于世的艺术珍品。

唐朝商业繁荣,大都市有长安等。

(3)依据材料三“唐代儒学较多地吸取了佛教和道教的思想…而盛行于唐代的佛教,既有本土发展起来的禅宗,也有从天竺引进的法相宗,还有中印合璧的天台宗等。

唐代敦煌壁画中的飞天形象,是印度的乾达婆、希腊天使和道教羽人等多元文化因素的混合物。

”从材料可看出唐代由于实行开放政策,对外交往频繁,因而思想文化具有多元性的特点。

唐朝时为中印佛教交流做出巨大贡献的人物是玄奘。

唐太宗在位时,玄奘从长安出发,经丝绸之路,到达印度的那烂陀寺学习,成为著名的佛学大师。

他以亲身见闻写成的《大唐西域记》,成为研究中亚、印度半岛以及我国新疆地区历史和佛学的重要典籍。

(4)依据“唐政府有太常寺等机构专管乐舞,当时知名的音乐家有万宝常、许和子、段善本,舞蹈家有公孙大娘、段旻等”可知,唐朝乐舞发达。

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与当时国家统一、社会稳定、经济繁荣和统治者重视及民族间、中外间文化交流等有着直接的关系。

2.

(1)汉族与藏族(吐蕃);文成公主入藏和亲。

(2)汉族;少数民族;开明、友好、平等的民族政策。

(3)唐朝时期,各族之间战事较少,和平相处,共同发展成为主流,中华文明进入一个新的高峰;天可汗。

(4)和平与友好交往;良好的民族关系能促进社会的繁荣发展。

【解析】

【详解】

(1)依据材料“唐高宗时,吐蕃从内地引进了蚕种,唐朝还派酿酒、制碾皑、造纸墨的工匠到吐蕃传授技艺。

……吐蕃还通过互市,向唐朝购买茶叶、丝绸等物品。

……吐蕃的马和形制优美奇异的金银器等物品不断地传到内地。

”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一反映汉族与藏族(吐蕃)两个民族之间的交往。

松赞干布仰慕中原文明,几次向唐朝求亲,唐太宗在位时,派文成公主入藏和亲,密切了唐蕃经济文化交流,增进了汉藏之间的友好关系

(2)依据材料“自古皆贵(认为…尊贵)中华,贱(轻视)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是唐太宗说的话,意思是自古以来的统治者都以中原汉族为贵,轻视边疆的少数民族,我与他们不同,我对各民族一视同仁,反映的是唐太宗实行的开明的民主政策。

其中的“中华”指汉族。

“夷狄”指的是少数民族。

(3)依据材料三中“唐朝时期,各族之间战事较少,和平相处,共同发展成为主流,中华文明进入一个新的高峰”这一段话告诉我们唐朝开明民族政策的影响是使各民族和平相处,共同发展,中华文明进入新的发展高峰。

唐太宗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得到周边各族的拥戴,由此获得了“天可汗”的尊称。

(4)本题是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综合上述材料可知,唐朝时期民族关系的主流是民族之间的和平与友好交往,而不是战争与对抗,这也是中国古代民族之间关系的主流。

民族关系与社会发展的内在联系:

如良好的民族关系,能促进社会的繁荣发展。

3.

(1)贞观之治

(2)开明

(3)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

(4)《大唐西域记》

(5)轻徭薄赋,减轻人民负担;改善民生;注重人才的选拔、任用和考核或作用贤才;对外开放;工具创新;统治者励精图治;政治清明;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民族关系融洽等。

(任答两点即可)

【详解】

(1)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期间年号是贞观,他开创的盛世局面被称为“贞观之治”。

(2)依据材料,唐太宗对少数民族和汉族的态度是一样的,反映了他开明的民族政策。

(3)依据图片内容“公主辞别唐太宗入藏”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片反应的是文成公主入藏,嫁给松赞干布的历史事件。

(4)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玄奘回到长安后,主持译经工作,据他的口述,弟子记录成《大唐西域记》。

(5)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大唐兴盛的原因有:

注重人才的选拔、任用和考核或作用贤才;吸取隋亡的教训,轻徭薄赋;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民族关系融洽等。

4.

(1)日本754年任选其一

(2)唐招提寺

(3)玄奘那烂陀寺

【详解】

(1)依据材料一信息“鉴真盲目航东海……唐风洋溢奈良城”并结合所学可知,材料一中的人物是鉴真,他去的是日本。

唐玄宗时期,高僧鉴真六次东渡日本,终于在754年抵达日本。

在日本十年,鉴真讲授佛学理论,传播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如中国的医药、文学、书法、建筑、绘画等,受到中日人民和佛学界的尊敬,增进了中日两国人民的友好关系,促进了中日文化交流。

(2)依据所学可知,鉴真在日本修建的寺庙叫唐招提寺。

唐招提寺以及寺内的鉴真塑像,被日本政府定为一级国宝。

(3)依据材料二信息“贞观初年,他从长安出发,历经磨难,到达天竺。

他在天竺遍访有名的佛教寺院,并在佛学高学府学习,成为著名的佛学大师。

贞观后期,他携带大量佛经回到长安”并结合所学可知,材料二的“他”指的是玄奘,材料中的“最高学府“指那烂陀寺。

贞观初年,玄奘从长安出发,历经艰险,前往天竺,他在天竺遍访有名的佛教寺院,并在佛学最高学府那烂陀寺游学,成为著名的佛学大师。

他在天竺各地讲学,受到当地人的尊敬。

贞观后期,玄奘携带大量佛经回国。

他专心翻译佛经,还以亲身见闻写成《大唐西域记》,成为研究中亚、印度半岛以及我国新疆地区历史和佛学的重要典籍。

5.

(1)B。

(2)澶渊之盟;宋真宗。

(3)积极:

促进了边境贸易发展,有利于民族融合;消极:

给北宋人民带来了沉重负担。

(4)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友好交往等

【解析】

【详解】

根据所学和材料可知:

(1)与并立的北宋、西夏和辽三个政权,北宋在西夏和辽南面,西夏在辽西方,故ACD不符合题意,故选B。

(2)依据材料二,1004年秋,辽萧太后与辽圣宗亲率大军南下,深入宋境。

有的大臣主张避敌南逃,当时皇帝宋真宗也想南逃,但因宰相寇准的力劝,才至前线督战。

“双方订立协议,规定宋每年送给辽银30万两、绢20万匹……”,这是宋辽澶渊之盟的内容,当时皇帝是宋真宗。

(3)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宋辽签订澶渊之盟后的一个多世纪里,双方基本上保持了和平局面,边疆商贸频繁,使者往来不断,民族融合也随之加强。

但同时也增加了北宋人民的负担。

(4)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应实现民族的平等,团结,友好交往,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点睛】

准确掌握澶渊之盟的内容和影响。

6.

(1)唐太宗;君民关系。

意识到人民群众的巨大力量。

贞观之治;

(2)汉族;少数民族;开明的民族政策;

(3)遣唐使;《大唐西域记》;

(4)唐诗;诗仙;

(5)重视民生;建立和谐的民族关系;坚持对外开放,吸收不同文明,弘扬和传播中华文化等。

(6)指南针景德镇市舶司

(7)南方战乱较少,北方人口大批南迁,带去先进的生产技术。

【详解】

(1)根据材料一“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结合所学可知,这是唐太宗的话;他把君主比喻为船,将人民比喻为水,用水与舟的关系喻指君民关系;这一比喻表明他意识到人民群众的巨大力量;唐太宗年号贞观,他在位期间,政治清明,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国力增强,文教昌盛,历史上称之为“贞观之治”。

(2)根据材料二“自古皆贵(认为……尊贵)中华,贱(轻视)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所学可知,意思是“自古以来,君主都认为汉族尊贵,轻视少数民族,而我对各族一视同仁”所以材料中的“中华”指汉族,“夷狄”指少数民族;它表明了唐朝皇帝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3)根据所学可知,唐朝时,日本为了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日本派使节到中国,当时称为“遣唐使”;贞观初年,玄奘西行到天竺求取佛经。

归来后,根据他的口述,由弟子记录成书的《大唐西域记》,记载了他游历过的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山川风物及社会风俗。

(4)根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可知,我国唐朝主要的文学形式是唐诗;李白的诗飘逸洒脱,充满想象力,具有浓郁的浪漫情怀,因此享有“诗仙”的美誉。

(5)根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可知,要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就要重视民生,建立和谐的民族关系,坚持对外开放,吸收不同文明,弘扬和传播中华文化等。

(6)根据所学可知,北宋末年,中国的海船上开始使用指南针,所以,材料五中南宋沉船当时使用的先进导航工具应该是指南针;北宋兴起的江西景德镇,后来发展成为著名的瓷都,所以,船上的“外销瓷器”可能产自江西的景德镇;宋代朝廷鼓励海外贸易,在主要港口设立市舶司,管理海外贸易。

(7)根据所学可知,从唐朝中晚期至两宋时期,南方战乱较少,北方人口大批南迁,带去先进的生产技术,使南方经济发展速度加快,到南宋时,经济重心完成南移。

7.

(1)①契丹族;②960年;③开封;④赵匡胤;⑤党项族;⑥完颜阿骨打。

⑦临安;⑧赵构

(2)唐太宗。

宋太祖;

(3)分化事权,皇帝。

(4)北宋灭亡。

女真族。

战:

岳飞抗金或郾城大捷。

和:

南宋与金订立和议。

【解析】

【详解】

(1)结合所学知识可知,916年契丹族首领耶律阿保机建立辽,都城上京临潢府;960年,赵匡胤建立北宋,以开封(称为东京)为都城;1038年党项族首领元昊建立西夏,都城兴庆;1115年女真族首领完颜阿骨打建立金,都城会宁;公元1127年,靖康之变后,赵构称帝,以临安为都城,国号仍为宋,史称南宋。

因此填写①契丹族;②960年;③开封;④赵匡胤;⑤党项族;⑥完颜阿骨打。

⑦临安;⑧赵构

(2)根据材料一“唐宗宋祖,稍逊风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与唐宋时期有关的两个帝王是唐太宗李世民,宋太祖赵匡胤。

(3)根据材料二“设立参知政事,作为宰相的次官,使政务由宰相、参知政事等几个人一起讨论,最后由皇帝亲自裁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宋朝采用了分化事权的方法来削弱相权;这样做加强了皇帝的权力。

(4)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1127年,金军攻陷北宋的都城东京,掳走宋徽宗、宋钦宗以及后妃、宗室、大臣等3000多人,于是北宋灭亡,历史上称这一变故为“靖康之变”。

“靖康耻”指北宋灭亡。

“笑谈渴饮匈奴血”中的匈奴指的是女真族。

这一时期民族交往频繁,有战有和,但和是主流。

如主张战争的是岳飞抗金或郾城大捷。

主张讲和的是南宋与金订立和议。

【点睛】

解答第一问的关键是识记宋朝时期并立的民族政权。

解答第二问的关键是识记唐太宗李世民,宋太祖赵匡胤。

解答第三问需要识记宋朝削弱相权的方式。

解答第四问的关键是认识两宋时期与民族政权的和与战。

8.

(1)在军权、行政权、行政权及司法权等几个方面,加强了中央集权。

(2)①经济文化兴盛,但军事上却软弱至极。

②当时的文官担任中央和地方的要职,甚至主持军务,地位和待遇高于武将。

③遇有战事,也有文官挂帅出征。

④科举考试,文举兴盛,武举录取人数少。

(答其三即可)目的:

防止武将对中央集权造成威胁。

(3)积极影响:

宋朝的重文轻武政策,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

也应该看到它的不利影响:

武官的积极性受到了致命的打击,严重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和国防力量。

【解析】

【详解】

(1)分析材料“军权的集中。

由皇帝直接统辖禁军,收回禁军统帅权,分割兵权”“行政权的集中。

在中央,主要是削弱和分割了宰相的权力,实行军政、民政和财政的三权分立,打破宰相“事无不统”的局面,在地方,主要是派文臣担任知州,以防武人干政,并设通判与之相互牵制,从而削减地方权力。

”“财权和司法权的集中。

主要是将各路所属州县财赋,“除支度给用外,凡缗帛之类,悉辇送京师”,以消除地方对抗中央的物质基础”“同时规定死刑须报请中央复审、核准,把司法权也收归了中央。

”可知朝在军权、行政权、财权及司法权等方面加强了中央集权。

(2)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朝重文轻武的表现为①经济文化兴盛,但军事上却软弱至极。

②当时的文官担任中央和地方的要职,甚至主持军务,地位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教育学心理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