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学基础知识.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825282 上传时间:2023-02-06 格式:DOCX 页数:63 大小:73.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医药学基础知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3页
医药学基础知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3页
医药学基础知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3页
医药学基础知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3页
医药学基础知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医药学基础知识.docx

《医药学基础知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医药学基础知识.docx(6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医药学基础知识.docx

医药学基础知识

医药学基础知识

1、药物

医药专家认为:

凡是用于预防、治疗、诊断人的疾病,有目的地调节人的生理机制,并规定有适应症和用法、用量的物质均属药物之列。

药品,一般则特指经厂家生产加工后具有一定的使用价值与经济价值的商品药物。

药物具有两面性,既有可以驱除瘟疫造福于人类的一面,又有使用不当危害人类的一面,也就是说药物与毒物间无明显的界限。

无数惨痛的教训告诫我们:

滥用药物造成的危害,至今尚未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

为了珍惜您的健康与生命,用药必须科学合理,切勿滥用。

2、中药、西药的划分

人类应用药物的历史悠久,其渊源可以溯至亘古时代。

随着人类对自然界认识能力的不断提高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们不断地对药物进行开发研究和提高,尤其是化学药出现的近百年来;药物发展十分迅速,时至今日,药物已成为拥有数以万计的庞大家庭。

众多的药物如何分类呢?

我国习惯上分为中药和西药两大类,而国际上通常以天然药物与合成药物分类。

天然药物是指那些取材于植物、动物、矿物;并经物理方法制成的药物。

我国的中药多属于这一类,通常包括原药材、饮片(经加工炮制的药材)、传统中成药(丸、散、膏、丹等),新中成药(冲剂、口服液、片剂等)等。

合成药物是指通过化学方法制成的药物。

我们所说的西药基本上属于这一类。

主要包括合成药物、提取药物、生化制剂等。

中药是祖国医学中的魄宝,有着几千年的历史。

只是在近百年,随着西方文化的传人,西方合成药物传入了我国,这才有了中、西药之分。

中、西药物并不完全分别等同于天然药物与合成药物,因为现在一些药物中既含有西药也含有中药,如速效感冒胶囊、感冒清、三九感冒灵等。

而且现在许多中药新剂型是采用了现代的提取制备手段,很难确切说是中药还是西药。

3、药物体内过程

通过各种给药途径使药物进入体内后,一般都要经过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几个过程发挥作用并排出体外。

药物的吸收、分布、排泄称为药物的转运。

药物在体内发生的化学变化称为药物的转化或代谢。

转运与转化统称为药物的体内过程。

这两种变化往往是结合进行的,即药物在进行转运的同时发生了化学变化。

药物的体内过程直接影响药物到达作用部位——浓度维持的时间,因而与药物的疗效和毒性有密切的关系。

(1)吸收也就是药物从用药部位进入血液循环系统的过程(静脉注射药物直接进入血液循环,没有吸收过程)。

药物吸收不好,血中药物浓度就低,就难发挥疗效。

影响药物吸收的因素很多,如药物的理化性质、给药途径、剂型、合并用药与机体生理功能、病理状态等等。

(2)分布药物进入血液循环后通过微血管壁而进入组织细胞发挥作用的过程叫分布。

药物在组织内的分布并不一致,多数药物均以其自身的理化性质与各组织器官生理环境的不同而表现出差异。

要注意少数药物因集中分布在某一器官,如汞、铅、锑在肝脏和肾中分布较多,可以引起蓄积现象,会导致许多器官的损害或危与生命。

(3)代谢多数药物进入人体后,在发挥治疗作用的同时通过氧化、还原、分解、结合等方式进行代谢,使其药理作用减弱甚至完全消失。

这种转化也称为解毒。

药物的解毒作用主要在肝脏进行,当肝功能不良时有些药物要减量或慎用、禁用,以减轻肝脏负担。

(4)排泄药物对人体来说是异物,最终要从机体排出。

肾脏是药物排出的主要途径,当肾功能不良、尿少或无尿时,肾脏排泄药物的能力大大减弱,药物吸收量大于排泄量,体内药物浓度就会逐渐蓄积增高。

某些药物蓄积会引起蓄积中毒,故有些药物为肾功能不良者慎用或禁用。

药物还可通过乳汁排泄,故乳母应注意,以免引起乳儿药物中毒。

4、个体差异

个体差异是指人群中不同个体对同一剂量的同一药物所产生的不同反应。

即使年龄和性别等条件相同,但体质、生理状态等不尽相同,仍可出现个体之间的差异。

这属于正常的生物学差异X畴。

由于存在这种个体对药物的敏感性和对药物吸收、排泄、代谢速率的差异,因此,造成了药物在个体之间的剂量相差甚大,有的相差可达几倍之多。

某药物在某个剂量下,不同的人使用,结果是有的人已经中毒,有的人尚未达到有效水平。

300例男性病人使用水杨酸钠,约有2/3的病人在6.5—13.0克时发生不良反应,但有少数病人在总量仅为3.25g时已出现不良反应,也有个别病人在总量达30.0克左右时才出现反应,相互的差异可达10倍。

个体差异的临床表现主要有以下三种。

(1)过敏性相比之下,某些人对药物敏感性高于一般人。

或是由于遗传因素所致,称之为特异体质。

或是免疫系统参与而形成差异,称之为变态反应。

如果药引起皮疹、哮喘等。

(2)高敏性是指有些人对于药物的作用特别敏感,应用很少剂量就能产生强大的药理作用或副作用,甚至是毒性反应。

如有人对青霉素仅做了皮试就导致了休克。

(3)耐受性这是个体差异的另一个极端,是指机体对药物的反应性降低,可耐受大剂量而不产生药效或中毒症状。

了解个体差异,具有很重要的实际意义。

在用药过程中,对那些作用强烈、反映较大和安全X围小的药物应特别加以注意,最好从小剂量用起,然后逐步调整。

不同的病人应根据实际情况的不同而确定用药计量,不能千篇一律。

必要时还应进行体液药物浓度测定,以确定给药方案。

5、药物不良反应

药物作用于病人,除了发挥治疗的功效外,有时还会由于种种原因产生某些与药物治疗目的无关而对人体有损害的反应,这就是所谓的药物不良反应。

不良反应一般可分为对病人无益的副作用、毒性反应、过敏反应和继发感染(也称二重感染)四大类。

不良反应有大小和强弱的差异,它可以使人感到不适、使病情恶化、引发新的疾病,甚至置人于死地。

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药物的疗效,最大限度地减少不良反应,这是临床用药的主要目的。

即合理用药。

在实际生活中,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是相当高的。

据报道,美国因药疗事故而死亡的人占住院总人数的2.9%;英国医院中每年发生的药疗事故约在10万人以上。

有关专家统计,我国某大城市2000名经过药物治疗的住院病人中,因不合理用药而引起不良反应的就占34%。

1986年,市临床药学研究所调查发现,在1039例聋哑患儿中,因用药不合理而致残的就占59%。

这些数字令人触目惊心。

严格讲,几乎所有药物在一定条件下都可能引起不良反应。

但是,只要合理地使用,就能避免或使其危害降到最低限度。

这就要求人们在用药前全面地了解该药的药理性质,严格掌握它的适应症。

选用适当的剂量和疗程,明了其配伍禁忌。

在用药过程中还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与早发现药物产生的不良反应,与时处理。

目前,我国已逐步建立药物不良反应监察制度,重点对新药上市后以与严重的不良反应,进行汇总,分析,交流并开展研究。

6、合理合并用药

作为患者如何注意合并用药的合理性呢?

(1)在保证治疗的前提下。

联合用药品种宜少不宜多。

曾有人作过统计,同时服用5种以下药物,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4%以下;6—10种为7.4%;11—15种为24.2%;如同时服用16-20种为40%;21种以上达45%。

(2)患者就医时,不要同时找几个医生,同时服用几个医生开的药,因为这其中难免有不宜同服的药。

(3)患者自己不可随意同时服多种药,以免意外,特别是老年人、体弱者、孕妇、婴儿用药应特别注意。

作用剧烈、毒性大与长期使用的药更应注意。

(4)患者在必须服用多种药物时,最好将有可能相互作用的药错开服用。

7、药物的相互作用

一个药物的作用往往不是单一的,我们用药是用其某个作用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

在联合用药时,由于另一种药物的作用,可能使它的防治疾病作用增强。

但也可能出现对防治疾病不利的作用。

这种因联合用药而发生的毒副作用,属于药理性配伍禁忌。

药物的相互作用和理化配伍禁忌是不同的。

许多药物在理化性质上找不出不能合用的理由,然而合用后却使疗效降低,甚至消失,毒副作用增强。

药物的这种相互作用是在机体转运代谢过程中发生的。

药物发生相互作用的原理比较复杂,但绝大部分是由体内某些生化过程与药物代谢过程相互作用所致。

不合理的联合用药,已经成为人们日益重视的问题。

十几年前,美国曾做过统计,药物相互作用而引起的不良反应,占所有不良反应的6.9%。

由此可见,合并用药有其有利的一面,也有其弊端。

因此合并用药时要科学,切勿滥用。

8、不宜合用的药物

(1)磺胺类药不宜与酵母片、普鲁卡因合用。

磺胺是通过抑制细菌的叶酸合成而达到抗菌目的,而酵母片中则含有细菌代谢所需的对氨苯甲酸,普鲁卡因在体内可分解出对氨笨甲酸,这就等于为细菌合成叶酸提供了原料,从而使磺胺的疗效降低或消失。

(2)磺胺药用于尿路感染时不宜与维生素C合用。

因为维生素C与其它酸性药物能使尿液变酸,使磺胺在肾脏析出结晶,对肾脏造成危害。

(3)抗生素用于抗菌时不宜同时使用活菌制剂。

因活菌制剂中的双歧杆菌、乳酸菌等对多数抗生素敏感,易被同时杀灭,而双歧因子与抗生素共同使用无此问题。

(4)磺胺类不宜与丙磺舒同用,二者同用毒性增加。

(5)利福平不宜与对氨水杨酸钠同服,因后者可影响胃肠道对利福平的吸收。

(6)利福平、异烟肼不宜与安眠药同服,联用可引起药源性肝炎。

(7)苯妥英钠不宜与氯霉素、异烟肼同用,联用可引起苯妥英钠中毒。

(8)阿斯匹林不能与消炎痛同用,联用可增加胃出血和胃穿孔的可能。

(9)胃复安与胃疡平不能同服,联用可降低药效。

(10)降糖药与双氢克尿塞合用,可因后者的升高血糖作用,而拮抗了降糖药的降糖作用。

(11)苯巴比妥、苯妥英钠、导眠能、利福平同为药酶诱导剂,它可使口服避孕药、皮质激素、双香豆素、强力霉素等药物代谢加快,从而降低了药效。

9、药物对粪便、尿液颜色的影响

大小便有颜色常常是诊断的依据,故临床上常检查大、小便,帮助医生做出正确诊断。

但有一些药物由于药物本身或其代谢产物具有一定颜色,服用后会使大、小便改变颜色。

患者不必疑虑,一般情况下,不会对身体有什么影响。

如服用维生素B2(核黄素)后,尿液呈黄色;服利福平后尿液呈红色;服铁剂后大便呈黑色。

使大小便改变颜色,但对身体无害的药物见表3

有些药引起的大小便颜色的改变是一种毒性反应的结果,如服用保泰松、法华令与阿斯匹林等。

大便如呈红色或黑色,可能是药物刺激消化道引起出血所致。

长期服用消炎痛可使尿液呈绿色,这意味着药物引起了肝损害,引起肝绿素血症。

长期使用庆大霉素,可使小便呈红色,这是由于药物损伤肾脏引起血尿。

发生上述情况时,应立即停药,请医生诊治。

表3引起粪便、尿液改变颜色的常用药物

药物

粪便、尿液

改变的颜色

硫酸亚铁

矽碳银

活性炭片

含铋的药物

大便

黑色

氢氧化铝凝胶

大便

白色或白色班点

利福平

扑蛲灵

大便

橙红色

消炎痛

呋喃坦啶

呋喃唑酮

磺胺类

大便

尿液

绿色

锈黄色或棕色

核黄素、阿地平

尿液

黄色

利福平

双氢克尿噻

苯妥英钠

尿液

尿液

橙红色

粉红色→红色→棕色

吩噻嗪类

亚铁盐

尿液

黑色

奎宁

尿液

棕色→黑色

灭滴灵

尿液

颜色加深

左旋多巴

甲基多巴

尿液

放置变暗黑色

10、药物的服用时间

病人用药不仅要严格根据药物说明或医嘱分次按时服药,而且为了使药物达到最佳疗效,减少不良反应,用药时间上也有讲求。

(1)饭前这是指饭前10~30分钟服药,此时胃与十二指肠内基本无食物,药物吸收干扰小、浓度高、吸收充分、作用迅速。

胃肠道用药多为饭前服;如苦味健胃药复方龙胆酊,制酸药胃舒平,收敛药碱式碳酸铋,解痉药颠茄浸膏,止泻药次碳酸铋和鞣酸蛋白,肠溶糖衣片、丸、胶囊和人参等贵重滋补药。

(2)饭时饭前片刻服用,如助消化药稀盐酸、胃酸片、淀粉酶、胃蛋白酶合剂等,有利于与食物充分混合,发挥疗效。

(3)饭后一般指饭后15—30分钟服用。

当胃中有食物后,可减少药物对胃肠的刺激。

药物说明中如无特殊说明,绝大多数药物都在饭后服,对胃肠有刺激的药物更应在饭后服,如解热镇痛药索密痛、消炎痛和作用于神经系统的药物苯妥英钠、氯丙嗪等。

(4)睡前这是指睡前15~30分钟服用,如催眠药苯巴比妥(鲁米那),又如缓泻药酚酞片需服用8~10小时后方能见效,也应睡前服,翌晨生效。

注意服用催眠药后切不可做易出危险的事情和躺在床上吸烟,以免发生意外。

(5)必要时是指根据需要服用,如解热药、镇痛药、止吐药、防晕车船药和抗心绞痛药等。

(6)空腹服是指清晨空腹服,如盐类泻药硫酸钠、硫酸镁等。

它能使药物迅速入肠并保持较高浓度。

11、常用给药方法与特点

给药方法又称给药途径或用药方法,如口服、注射等。

给药方法的不同与正确与否;对药物的疗效影响很大。

常用的给药方法有如下几种:

(1)口服口服是最安全、方便和常用的给药方法。

缺点是吸收较慢,不适于危急病人的抢救,也不适于不能吞咽或昏迷的病人。

一些对胃肠道具有强烈刺激,在胃肠道内不易吸收或在胃肠道内易被破坏的药物。

不能采用口服给药方法。

有些对胃肠道有一定刺激性的药物,但不强烈,还可作为口服药,但胃肠功能不好的患者口服时应慎用。

此外,不可随意将注射剂、外用药等其它给药途径的药物改为口服,以免发生意外。

(2)注射注射用药分为皮外、肌肉和静脉。

特点是剂量准确、作用快。

凡是急症和不能口服的患者都宜采用注射用药。

一些不适宜口服的药物可以制成注射剂。

但生产注射剂要求严格,且成本高。

皮下与肌肉注射有一定刺激性,静脉注射还易引起静脉炎与热原反应(因药液不纯或器械消毒不彻底,细菌与代谢产物未除尽而导致的体温急剧上升,并伴有不同程度的恶心、呕吐、寒战、出汗、血压下降等症状时称为热原反应)。

“打针比吃药好”的认识是不全面的,应该是能口服药时尽量不注射用药。

(3)局部用药局部用药方法有涂搽、含漱、喷雾、湿敷、洗涤、滴入、吸入、肛门或阴道给药等。

药物在局部保持较高浓度,达到治疗局部疾病的目的。

亦可通过吸收分布全身,治疗全身或局部疾病。

12、药品“禁用”、“忌用”、“慎用”的区别

由于一些药品有难以避免的毒副作用,因此在一些药品说明书的注意事项中有“老年人、儿童慎用”、“过敏者禁用”、“孕妇忌用”等字样。

那么“禁用”、“忌用”、“慎用”三者有什么区别呢?

(1)“禁用”就是禁止使用,即患者用药后会出现严重不良反应或中毒。

如青霉素对青霉素过敏者来说就是禁用药物。

又如中药醒消丸是孕妇禁用药物。

若不按药品说明乱服禁用药,会导致严重不良后果,轻则危害身体健康,重则有生命危险。

(2)“忌用”指某些药物对某些患者服用可发生不良反应,应避免使用。

如心得宁忌用于哮喘与过敏性鼻炎、窦性心动过缓、低血压等病人,中药控诞九忌用于孕妇。

(3)“慎用”这类药物并非绝对不能使用,而是谨慎使用,倘必须使用时,用后一定要密切注意观察,一旦出现不良反应时,就应立即停药,以免继续服用造成严重后果。

如阿斯匹林类药物对胃刺激性较大,有胃溃疡病的病人就应慎重使用。

除了婴幼儿、老年人、孕妇与乳妇有用药禁忌外,药物中较常见的禁忌症还有心脏病、高血压、肝脏病、肾脏病、溃疡病、贫血症、青光眼、过敏体质等。

上述病人在选用药物时应格外注意药品说明书中的注意事项。

13、某些药物的使用

(1)服药次数与剂量

每一种药都有其不同的用量和给药间隔时间,如随意增加药次数或剂量,不但不能增强疗效反而可能中毒,这是万万不能马虎的。

要想使药物发挥最佳治疗效果,关键是在用药对症的前提下准确掌握用药量和用药的间隔时间与用法。

药物是多种多样的,作用也是千差万别的,但都存在着一个剂量与疗效的关系。

那么,每种药物的量效关系是依据什么而定的呢?

过去是根据动物实验和临床实践,现在可用测定人的血中和尿中药物浓度来确定。

用药量并不是绝对不可变的,临床上常根据患者的性别、年龄、体质与病理状态,在药物的安全X围内调整用量,绝不可随意滥用。

如果超出了这个X围,不是因量小无效而延误病情,就是因量大产生不良反应而中毒。

对治疗安全系数小的药应特别慎重。

即便是毒性较小的药物,服用过量也是有害的。

如维生素E,用多了使胃酸分泌减少、肠蠕动减弱,并导致腹胀或腹泻、腹痛,最严重的情况是可增加血栓形成的可能、超剂量长期使用还可能导致生殖功能障碍和月经不调。

维生素A用多了会出现急性中毒或慢性中毒症状。

如短时间大剂量服用会产生思睡、易激动、眩晕、头痛、抽搐、不思食物、恶心、腹泻。

慢性中毒可出现周身不适、胃肠症状、皮肤与粘膜改变、头痛、骨与关节痛、发热,以与其它许多器官受损的症状。

用药间隔时间是根据药物在血中浓度而定的。

因为药物进入血液后经一定时间可排出体外或代谢成无活性的物质,为了保持血中的有效浓度,就需不断补充药量。

多长时间补充一次合适,要看药物的消除速度,一般用药物的半衰期来表示。

所谓药物半衰期就是血中的药物浓度下降50%所需的时间,一般半衰期长,间隔给药时间就长,如复方新诺明每日服两次即可;如半衰期短,间隔给药时间就相应短些,如头孢拉定就需每日3—4次。

可见用药间隔缩短,就相当于增加了用药量,也就容易造成药物中毒。

因此,随意加大、缩小剂量或随意缩短、延长服药间隔都会降低疗效或者引起毒副作用,使药物不能发挥最佳效用,病也不会好得快。

(2)药物漏服

大家知道,用药的次数除特殊规定外。

一般都采取均分给药法。

也就是常见的1日2次、1日3次、1日4次。

药物之所以分成不同间隔时间给药,是根据药物的性质决定的。

以往多是根据临床观察和动物实验而定。

现在随着科学的发展,有些药物已可以根据人体对药物的吸收、分布、排泄的过程而决定。

药物进入血液中,随血液循环于机体到达作用部位,再经过一定时间,大部分经肝脏降解经肾排出体外。

药物治疗疾病,在血液中需要维持一定的药物浓度,也就是通常说的有效浓度。

当药物因排泄等原因逐步消除时,体内药物浓度也随之下降。

均分法给药,就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使体内维持一定的有效血药浓度。

漏服了药物肯定会影响体内药物浓度,也就降低了疗效。

要知道并非药物在体内的浓度越高越好。

有些药物在高于有效浓度时,疗效并不增加,而毒副作用却随浓度的增高而增加。

如两次药并一次服或间隔时间忽长忽短对病情不利。

可见漏服药物补服也要有章法,不可乱来。

那么,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呢?

①服药的间隔一般为4~6小时,如果漏服,发现时若在间隔时间的1/2之内,可以按量补服。

下次服药仍可按照原间隔时间。

②如果已超过1/2的时间,则不必补服,下次务必按时吃药即可。

③发现漏服马上补上,下次服药时间依此服药时间顺延。

此法较前法好些。

④漏服药物后千万不可在下次服药时加倍服用;以免引起药物中毒。

⑤抗生素药物务必按时按量服用,“三天打渔两天晒网”不但消灭不了病菌,反而增加细菌的耐药性。

(3)包衣片不宜嚼服或研化服用

家长为了给婴儿服药方便,常常把药片包括一些包衣片溶化了用。

还有一些患者认为,把药片嚼碎了服用药效会发挥得更完全。

其实这样做,有着不科学之处。

药物之所以包衣,是因为有些药物有异味,或本身性质不稳定,遇空气、潮湿、口腔唾液酶等环境易分解变性,还有许多药物在胃液酸性条件下不稳定,容易分解失效,或者对胃粘膜有较大的刺激性,引起恶心、呕吐等。

对这些药物就需包衣。

而且肠溶衣不同于普通糖衣,普通糖衣用的是滑石粉、羧甲基纤维素钠、玉米朊等材料包衣,而肠溶衣用的是只有碱性肠液中溶解的苯二甲酸纤维等材料:

使药物直接通过胃而到达小肠。

(4)抗癫痫病药这类药物常用的有苯妥英钠、抗痫灵、扑痫酮与鲁米那、硝基安定等。

为了控制癫痫发作,一般需要服药3—4年,如果骤然停药或任意更换药物会加重病情,使发作加剧,甚或诱发癫痫持续状态。

癫痫、精神病和一些疾病的治疗需较长时间地服用抗癫痫病、抗焦虑药与糖皮质激素类等药物。

在服用这些药物时,一定要注意不能因久治未见好转或已有好转而擅自骤然停药。

这样会因“停药反应”而使病情恶化,必须给予高度的重视。

(5)安定、利眠宁、巴比妥类药长期大量使用易产生耐受性或依赖性,如果突然停用会表现出激动、忧郁、惊厥等不良反应。

(6)脱敏药外出还要带些扑尔敏、苯海拉明、息斯敏与特非那丁等抗过敏药。

有些人特别是过敏体质者外出,因环境的变化会出现“水土不服”,胃口不好、精神萎靡,这一般不用服药,只需注意休息,不过分劳累就可以适应。

但当患了急性荨麻疹,身上出现许多红色疹块时,可服用抗过敏药。

(7)外用药外出游山玩水难免有人磕磕碰碰,因此要带点消毒的纱布、脱脂棉、胶布、磺酒等液体药物,可以用一两只密塞性较好的小塑料瓶分别装入一些浸过消毒酒精与碘酒的棉球。

目前也有市售的小换药包十分方便。

女性外出清洁外阴不便、可携带洁阴湿巾。

(8)防暑药夏秋季外出很易中毒,应带上几包仁丹、几支十滴水等防暑;起了痱子又痒又痛,带上盒痱子粉爽身止痒;还要带上点虫咬水,蚊虫叮皎后搽涂止痒消肿。

(9)其它药物有些特殊疾病的患者,应随身携带自己常用药物。

如有冠心病的患者应备有硝酸酯类治疗心绞痛药物;有气喘的患者应备有氨茶碱类或舒喘灵气雾剂等止喘药;高血压患者应备有自己常用的降压药。

14、小儿用药

小儿处在生长发育期,机体的各组织器官尚未发育成熟,各功能也不完善。

因此,仅通过对成人用药量的简单折算来确定小儿用药量的想法是错误的。

小儿用药应注意以下几点:

(1)要严格遵守医嘱或药品说明书掌握小儿用药量,药量不准,不是难以奏效,就是易引起中毒。

(2)婴幼儿用药更要格外慎重,尤其要考虑其生理特点,一定要在小儿科医生指导下用药,切不可擅自改变用药剂量。

(3)不能贪方便、图省钱,把成人的药给小儿服用。

因为儿童代谢功能不完善,有些药物对儿童是禁用的,如阿斯匹林就不适宜婴幼儿用。

(4)不滥用抗生素。

滥用不仅产生耐药性,而且还会引起不良反应,如氨基糖甙类抗生素可造成不可逆性的耳聋。

(5)慎用解热镇痛药,以防出汗过多发生虚脱。

(6)小儿神经系统发育不完善,一些对神经有影响的药物也不宜使用。

(7)不要给小儿滥用补药。

15、中老年人用药

由于中老年人对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的过程都与青年或中青年不同,故用药必须十分注意。

老人可能因缺乏唾液分泌,吞咽药丸困难,可在吞药片前先喝一两口温水湿润喉头,然后再服药,并服用一小杯温开水。

在吞药服片时,最理想的姿势是站立,可防止药片停留在食道上刺激膜壁。

有些药片需咬碎后吞服,可将药片掰开,或置少量温水中。

待其崩解后服下;有些药片是缓释型的,则必须整个吞服,不宜掰开或溶化开;有些药片需放在舌下含化的,应将其置于舌下,使其慢慢溶化吸收。

因此,老人在服药时必须详细阅读说明书,如有疑问,应与时向医生或执业药师进行咨询。

(1)用药品种不宜多许多老年人患有多种疾病,接受多种药物治疗,同时服用多种药物容易因药物相互作用而增强毒性反应。

例如庆大霉素与阿司匹林两者均有一定的耳毒性,各自单独应用(阿司匹林可偶致耳鸣),毒性不显著;但若联合应用,甚易使老年人产生耳鸣,听觉减弱等耳毒性。

故老人服药品种宜少或少联用为好。

如必须要用多种药物,应向医师或执业药师进行咨询,以利安全。

(2)定量、准时服药老年人记忆力衰退容易忘记服药,但药物必须按时、定量服用,才有预期的效用。

如经常忘记服药,则药效减低、甚至无效。

为防止忘记服药,可以在每次服药后、将闹钟调到下次服药时间,以提醒自己准时服药。

不应随意将忘记了的剂量加在下一次以求补偿,这样会引起“过量服药”而产生不良反应。

(3)慎用某些药物由于老年人机体各器官的功能衰退,一旦用药出现不良反应就比较严重,因此对某些药物必须慎重使用。

①解热止痛药老年人使用解热止痛药物如用量过大或间隔时间太近,有可能引起大量出汗,导致虚脱。

②泻药老年人便秘,若长期靠服用泻药导泻,易发生结肠痉挛,使排便更加困难;长期服用泻药还可能因钙和维生素的丢失造成体内钙和维生素的缺乏。

③含伪麻黄碱的抗感冒药,男性老年人多患有前列腺肥大的症疾,此类药物易引起老年人尿痛、尿闭,甚至血压升高。

④胃肠解痉药胃肠解痉药如溴丙胺太林、氢溴酸山莨菪碱等,对青光眼、前列腺肥大等患者不宜应用。

除上述非处方药物外,大量的处方药如安眠药、心血管药、降糖药等都需慎用。

(4)不迷信价格昂贵的药物患者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文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