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叙事之教育资源库建设方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824677 上传时间:2023-02-06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2.6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叙事之教育资源库建设方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教育叙事之教育资源库建设方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教育叙事之教育资源库建设方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教育叙事之教育资源库建设方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教育叙事之教育资源库建设方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育叙事之教育资源库建设方案.docx

《教育叙事之教育资源库建设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叙事之教育资源库建设方案.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育叙事之教育资源库建设方案.docx

教育叙事之教育资源库建设方案

教育资源库建设方案

【篇一:

基础教育资源建设方案】

基础教育资源建设方案(试行)

2010年5月12日

为贯彻落实《教育局关于加强基础教育资源中心建设的指导意见》文件精神,结合我市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需要和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教学应用实际,建立和开发我市本地化、个性化的教育教学资源,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推进信息技术与新课程整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特制定全市基础教育资源建设方案。

一、基础教育资源建设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服务全市教育机构和广大教师、学生、家长为宗旨,以教育教学改革为主线,突出教育性、教学性、指导性、规范性和实用性;采用先进实用的技术平台,发挥互联网及卫星宽带多媒体网络的优势,突出网络、远程服务的及时性、开放性、互动性等特性;制定相关规范和标准,完善信息资源评价、交流制度,建立信息资源准入制度,加快资源的征集、引进、开发和整合步伐;建立并完善各级基础教育资源建设管理和应用指导服务体系,为提高基础教育教学质量,实现我市城乡教育均衡和跨越式发展,提供优质信息资源服务。

二、基础教育资源建设原则

(一)统筹规划、分级管理。

资源建设采取全市统一规划,全员参与,县(区)、学校分级建设管理机制。

学校要立足于校本资源、特色资源的创建。

为加强对资源建设工作的领导,成立“新余市中小学教育资源建设领导小组”,制定中小学资源建设相关政策和建设方案,建立教育资源评审和管理机制,加强对全市中小学资源建设与应用工作的统筹规划和宏观管理。

各校要制定相关政策措施,采取各种途径,引导学校和个人积极提供教育资源,加强对资源建设的管理和应用推进工作,实现与全市优质教育资源的交互与共享。

(二)统一平台、互联互通。

建设全市统一的、符合国家标准规范的资源管理平台,建好新余基础教育资源中心,实现市、县(区)、市直各学校平台统一、标准统一、用户管理统一、以及资源的分布式储存和检索统一;并通过市级平台、网站和互联网、卫星传输通道,做到纵与国家、省基础教育资源网、市直各学校、各县(区)、乡(镇)学校互通互联,横与兄弟地市资源网互联,实现全市、全省、乃至全国范围内的互联互通,以减少技术屏障,克服“信息孤岛”现象的发生。

(三)共建共享、应用为重。

建立并逐步完善全市基础教育资源建设共建共享激励机制,保障教育资源建设工作持续、高效地向前发展。

既要避免重复开发,又要鼓励多样化创新;既要充分利用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形成的优质教育资源,也要积极发挥市场在资金注入、技术创新、应用推广等方面的积极作用,促进优势互补和互通有无。

基础教育资源建设,要把资源应用作为出发点和终极目标,要建立鼓励应用的机制,调动广大师生应用资源教学和学习的积极性,以建设促应用,以应用促发展。

三、基础教育资源建设目标任务

我市教育信息资源建设(2010—2012年)的目标任务是:

(一)网络平台建设:

在不断完善新余基础教育资源网()的基础上,完成市、县、校三级教育资源管理平台建设和联网工作,以及市基础教育资源中心管理平台与江西省基础教育资源中心、国家基础教育资源中心的互联互通工作。

适时建立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资源接收与新余基础教育资源网联通平台,实现“天网”、“地网”的结合。

(二)基础教育信息资源建设:

以结合省级资源库建设,加强市级资源库建设,逐步建成集基础素材、教学设计、试题库、教学课件、教学工具软件等为一体的,与课程改革配套的数字化教学核心资源库。

构建开放、互动的网络教研平台,建成汇集教师教学案例、教学反思和教研信息的网络教研资源库。

初步建成全市中小学教学视频案例库和数字图书馆。

在服务学校教学的同

时,扩展新余基础教育资源网的功能,为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提供优质的信息资源服务。

(三)资源建设队伍建设:

完成我市省、市、县(区)、学校四级基础教育资源建设队伍的组建。

市直学校教育资源建设队伍原则上每校10-20名,其中省级资源建设与应用骨干教师1—2名,市级资源建设与应用骨干教师5-10名,学校级资源建设与应用骨干教师若干名。

各县(区)教育资源建设与应用队伍原则上每县50—100名,其中省级资源建设与应用骨干教师2—4名,市级资源建设与应用骨干教师20-50名,学校级资源建设与应用骨干教师若干。

组建学科资源审核小组。

选拔一批品德优良、责任心强、治学严谨、具有较高专业水平的教师组建一支学科资源审核队伍,负责本学科资源的创建、审核、评价和管理。

选聘学科资源审核人员(版主)。

资源审核员要坚持客观公正原则,严格按照《新余市基础教育教学资源审核标准》进行资源审核。

(四)做好农村远教工程卫星资源接收转换和利用工作。

农村远教工程项目校要把通过卫星接收的资源(如:

视频、文字、图片等),进行整合编目后,导入到市基础教育资源库中。

(五)在新余基础教育资源网上开通《名师讲坛》栏目。

栏目定位以学生、老师为主要对象,关注教育教学热点问题,发挥网络及时、互动优势,联手打造精品栏目。

选题范围为中考(分学科)、高考(分学科)、安全教育、青春期教育、心理辅导、低碳生活进校园等。

制作形式以视频为主,或以三分屏形式为主,视内容而定。

各县(区)及市直学校每学期至少选报1个选题,并且不少于8个课时。

市基础教育资源中心将集体研究确定各县(区)及学校的选题和制作、审定、发布时间表。

凡审定通过者,发布在市基础教育资源网,并择优选送省基础教育资源网。

(六)以活动为载体,促进教育资源建设。

继续做好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五个一”活动和网络优质课的评比工作,组织开展

“市教育资源开发与应用大赛”和“基础教育精品课程评选”活动。

四、基础教育资源建设工作要求

(一)、健全机构。

各中小学应将参与省、市基础教育资源中心建设作为学校电教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办学规模在12个教学班以上的中小学应增设“现代教育技术处或中心”,负责学校电教工作,由现代教育技术处或中心指定专人担任资源建设管理员,承担相关工作职责。

办学规模少于12个教学班的中小学,由学校教务处指定一名教师负责学校电教工作承担资源建设管理员工作职责。

学校资源建设管理员的主要工作职责是负责资源中心网站会员帐号管理,组织学科教师上传、下载资源,与电教馆(站)保持经常联系,参与省、市基础教育资源中心建设。

(二)、强化制度。

各中小学要有计划地组织教师分年级分学科编写教学资源;积极组织教师登陆市基础教育资源网上传教学资源。

各学校每学期上传各科练习题、各科期中试卷、期末试卷各一套。

省级重点中学、省级重点建设中学、江西省现代教育技术示范学校和新余市现代远程教育示范学校(教学点除外)每位学科教师每学期在市基础教育资源网上传原创教学资源(包括:

论文、教案、试卷、练习题、课件、素材、整合课例、网络课程等)总数不得少于10件;其它学校每位学科教师每学期至少上传5件教学资源。

江西省基础教育资源中心网站教学资源上传要求,按照省电教馆规定执行。

各中小学要组织教师登陆江西省基础教育资源中心网站论坛参与交流教育教学经验与心得,每位教师每学年发帖量不少于10贴(其中主题帖不少于5贴,教师发的帖子应与学科教学有关)。

(三)、注重教学终端应用:

学校要积极组织教师下载、利用资源开展电子备课活动,以备课小组为单位,定期开展集体讨论研究,结合本校实际消化和应用相关资源,形成电子集体备课教案,并建立本校优质教学资源库。

在巩固、提高中小学校现有

终端设备应用的基础上,采取多种合适的技术手段,扩大学校、班级覆盖面,拓展管理和教学资源应用模式,努力在全市实现“班班通、堂堂用”的目标。

五、基础教育资源建设考核激励机制

(一)、各县(区)教育局要根据《指导意见》要求将此项工作列入对学校办学水平评估内容和“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等评选的必要条件。

省级重点中学、省级重点建设中学、江西省现代教育技术示范学校和新余市现代远程教育示范学校(教学点除外)每位学科教师在市基础教育资源网上传原创教育教学资源每学期少于10条、其它学校每位学科教师每学期少于5条的不得评为市级以上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

学校要进一步加大教师资源建设和应用考核力度,将教师参与市基础教育资源中心建设情况与教师评优、评先、职称评聘等挂钩。

(二)市教育局将聘任一批学科教师为市基础教育资源中心资源审核版主,并将组织优秀资源审核版主评选活动,其中两次(含两次)以上被评为优秀版主的教师,在省、市级“资源建设与应用先进个人”评选活动中予以优先。

(三)、市教育局将开展优秀资源建设管理员评选,对参与市基础教育资源中心建设工作成绩突出的管理员在省、市级“现代教育技术先进工作者”和“资源建设与应用先进个人”评选活动中予以优先。

(四)、市基础教育资源中心将定期组织网络精品课拍摄制作活动,对于入围市基础教育资源中心网络精品课的执教教师,在评优、评先、职称评聘等与教育教学相关的评选活动中参照市级电教优质课一等奖待遇。

(五)、将参与市基础教育资源中心建设作为市级“现代教育技术先进工作者”评选活动考核必备条件,对于评选当年上传原创教学资源少于20件的教师不得参与评选活动。

(六)、市基础教育资源中心实行实名会员制,为我市中小学教师免费发放会员注册号;将制定会员管理办法,不定期开展

【篇二:

教学资源库建设方案】

高速铁道技术专业

教学资源库建设方案

专业名称高速铁道技术

所属专业大类名称交通运输大类

所属专业类名称铁道运输类

项目主持单位(盖章)石家庄铁路职业技术学院

项目主持人胡振文

申报日期2011年1月28日

联合申报单位

联合院校:

武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陕西铁路工程职业

技术学院、山东职业学院(原济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西安铁路职业

技术学院、天津铁道职业技术学院、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天津城市

建设管理职业技术学院

联合企业:

中国铁建股份有限公司、中铁十七局集团有限公司、中国中铁二局机械

筑路工程有限公司、中铁十四局集团第三工程有限公司、中铁十六局集

团第一工程有限公司、中铁十二局集团第三工程公司京石铁路客运专线

项目部、中铁十八局集团第一工程有限公司、中铁十四局集团第五工程有

限公司、中铁十五局集团第六工程有限公司、中铁十八局集团第五工程有

限公司、天津新亚太工程建设监理有限公司、北京冀东海强混凝土有限

公司、中国铁道出版社

行业:

中国职业教育学会轨道交通专业委员会

引言

近年来,中国高速铁路技术发展迅猛,国内进行了大规模地高速铁路建设,2010年中国高铁营业里程达到8358公里。

根据《国家中长期铁路网规划(2008年调整)》,到2020年,全国铁路营业里程将达到12万公里,规划“四纵四横”等客运专线以及城际客运系统,新建客运专线1.6万公里以上,总投资规模达5万亿元。

而且随着京津城际、武广客专等一批高速铁路的建成通车,以及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速动车组和大功率机车的成功研发并投入运营,标志着中国高铁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完全具备了“走出去”的技术实力。

铁道部适时做出了“全面实施中国铁路‘走出去’战略”决策,吹响了向世界铁路全面进军的号角。

伴随国内大规模的高速铁路建设和中国高铁向海外扩展,急需大批具有技术创新能力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但是,目前对于具有技术创新能力的高技能人才培养,还缺乏培养经验和有效的教育教学资源。

因此,建设高速铁道技术国家级教学资源库,对于培养高素质高技能高速铁路建设人才,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

因此,石家庄铁路职业技术学院作为一所原属中国铁建的高职院校,以铁路交通领域的明显优势与特色为支撑,果断将人才培养定位于引领国际高速铁道技术发展的“四懂”高技能人才。

为此,石家庄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在何华武等三位院士的引领和中国职业教育学会轨道交通专业委员会的指导下,联合全国铁路运输类高职院校和相关企业,共同建设高速铁道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积极为国内高速铁路建设和中国高铁“走出去”发展战略服务,助推中国高速铁路技术高技能人才培养在世界范围内成为旗帜。

高速铁道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具有以下鲜明特色:

1.定位高:

为服务国内高速铁路建设和中国高铁“走出去”发展战略提供优质教育资源;

2.国际化:

开发“双语”教学资源提升国际化人才培养水平;

3.技术新:

采用三维数字化虚拟现实技术开发教学资源;

4.内容全:

开发高速铁道技术专业所有课程的教学资源;

5.功能强:

拓展开发了高速铁道供电和信号控制领域的教学资源。

目录

一、建设必要性与意义...............................................1

(一)建设必要性........................................................1

1.服务国家“走出去”发展战略的需要.................................1

2.服务中国高铁“走出去”发展战略的需要.............................3

3.服务中国铁建“走出去”发展战略的需要.............................4

4.服务国内高速铁路大发展的需要.....................................55.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教育资源推广的需要.....................7

6.提升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迫切需要...................................8

7.提升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的需要...................................8

(二)建设意义..........................................................9

1.为服务国家“走出去”发展战略提供优质的教育服务...................9

2.为服务中国高铁“走出去”发展战略提供优质的教育服务...............9

3.为服务中国铁建“走出去”发展战略提供优质的教育服务..............10

4.为高速铁路大发展提供优质的教育服务..............................10

5.为推广“国家示范性校项目”建设成果提供服务平台..................11

6.为学习者自主学习提供数字化网络资源..............................11

7.为推动高等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提供保障............................12

二、建设基础.....................................................12

(一)项目主持单位和高速铁道技术专业优势...............................12

(二)联合申报单位的特色和优势.........................................14

(三)创新了“cec-cdio做中学”教育教学理念............................16

(四)实施了基于生产项目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17

(五)开展了人才需求调研,确定了培养目标,细化了培养规格...............18

1.人才培养目标及服务面向..........................................18

2.人才培养规格及要求..............................................18

(六)创新了基于生产项目做中学课程体系.................................23

1.提出了集成化课程设计“九步法”..................................23

2.形成了三个新型课程系统..........................................24

3.设计了三级教学项目..............................................25

4.编制了三年教学计划..............................................26

5.深化了三系统课程改革............................................27

(七)设计了高速铁道技术专业资源库框架体系.............................28

(八)开发了校企合作网络管理平台.......................................29

(九)项目建设参与院校课程建设成果显著.................................31

三、建设目标与思路................................................32

(一)建设目标.........................................................32

1.总体目标........................................................32

2.具体目标........................................................33

(二)建设思路.........................................................33

1.整合优势资源,建立合作机制,保证资源建设的共享性................332.瞄准企业需求,设计人才培养方案,确保资源建设的实用性............34

3.贯彻行业标准,运用新技术,确保资源建设的先进性..................344.组建“协同开发团队”,整合优势资源,保障资源建设的前瞻性.........34

5.采取多学科交叉,扩大专业面,保证资源建设的拓展性................35

6.采用项目管理,建立长效机制,保证资源建设的持续性................35

四、建设规划.....................................................35

(一)指导思想.........................................................35

(二)建设规划.........................................................36

1.瞄准需求,适时优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36

2.规范管理,制定教学资源库建设标准................................36

3.满足需要,开发优质教学资源......................................36

4.保障服务,构建开放型共享资源平台................................37

5.完善机制,确保资源库持续更新....................................37

五、建设内容.....................................................37

(一)优化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方案.....................................38

(二)资源库建设内容...................................................38

1.职业信息库建设..................................................38

2.专业信息库建设..................................................39

3.课程资源库建设..................................................40

4.素材资源库建设..................................................43

5.评价资源库建设..................................................44

6.就业信息库建设..................................................44

(三)教学资源库网络管理平台建设.......................................45

【篇三:

学校教学资源库建设方案】

学校教学资源库建设方案

为全面提升我校教师教育信息化的应用水平,让信息资源服务于平时的教学工作,从而提高教学质量,结合我校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成立“学校信息资源库建设”领导小组

组长:

副组长:

成员:

二、具体实施工作

1、利用校园网络系统,在完善学校网站的基础上充实学校ftp资源库,建立科学的资源库目录,并设立各子目录。

(附:

学校资源库目录一览表)

2、召开“学校信息资源库建设”领导小组工作会议,认真部署相关工作,明确分工,分解任务,下达指标,商讨相关问题。

3、采用集中培训和自我学习等形式,利用业务学习时间加强对本校教师的培训,使老师们掌握课件制作修改、资料下载和收集上传等常用的基本方法,使之更好地服务于课堂教学。

4、以级科为单位,以教研为抓手各老师认真制作、修改课件,并注意做好学科教案、试题、论文、课件等资料的积集,上传工作(对于所运用的课件或教学资料做到及时修改并上传),每个科组必须上传所有的教案,教师的论文等,课件每个学期每个科组必须上传10个以上到教学资源入库,科组长对本级资料进行筛选、整理并分类汇总到相应的子目录中。

5、每个月各级科上交一份科组教学资源上传情况统计一览表,教导处对各学科的资源上传情况进行检查统计,具体分工语文科负责人为钟娜;

数学科负责人为曾教导;英语科负责人为汤校长;体艺及自然学科负责人为徐老师,定期对各科组的资料上传运用情况进行检查、反馈,落实各学科上传资源的情况,学期末将进行全面统计。

6、信息技术总管理员徐老师

对老师上传的资料检查,调整并及时进入信息资源库,服务于教学。

8、学校将建立学校资源库目录,方便每个老师及时查找到相关的教学资源服务于课堂。

三、评估及奖励办法

学校每学期将对各学科充实资源库的情况进行评比,依据各科组总体上传资源的数量、质量进行评定,评出学校各学科的一、二、三等奖与教育局对学校评估情况相挂钩,将所得奖金进行按比例奖励相关学科的老师。

以激励全体教师共享教育教学资源,不断优化教育策略,提升教育质量。

附:

资源库目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畜牧兽医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