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原各章练习题.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822137 上传时间:2023-02-06 格式:DOCX 页数:46 大小:34.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原各章练习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6页
马原各章练习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6页
马原各章练习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6页
马原各章练习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6页
马原各章练习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马原各章练习题.docx

《马原各章练习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原各章练习题.docx(4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马原各章练习题.docx

马原各章练习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练习题

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单选

1、马克思主义理论从狭义上说是()C

A、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B、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C、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D、关于资本主义转化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2、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根源在于()A

A、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B、与时俱进

C、科学性与阶级性的统一

D、科学性

3、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直接理论来源是()D

A、古希腊朴素唯物主义哲学

B、近代英国唯物主义哲学

C、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哲学

D、德国古典哲学

4、马克思主义哲学吸取的黑格尔哲学中的合理核是()B

A、唯物主义

B、辩证法

C、可知论

D、认识论

5、马克思主义形成的重要标志是()D

A、《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出版

B、《资本论》的出版

C、《反杜林论》的出版

D、《共产党宣言》的公开发表

6、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D

A、理论

B、“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C、科学发展观

D、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7、“旧唯物主义是半截子的唯物主义”,这是指()B

A、旧唯物主义是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

B、旧唯物主义在社会历史观上是唯心主义

C、旧唯物主义是机械唯物主义

D、旧唯物主义是割裂了运动与静止的辩证法

多选

8、作为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是()B-D

A、马克思主义政治学

B、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C、科学社会主义

D、马克思主义哲学

第一章物质和意识

(1)

单选

1、恩格斯认为,全部哲学的基本问题是()C

A、哲学与人类生存活动之间的在联系问题

B、人与周围世界的基本联系问题

C、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D、关于人的本质问题

2、“未有世界之先,毕竟是先有理”,这是()C

A、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B、贝克莱主义观点

C、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D、实证主义观点

3、唯心主义认为世界是()D

A、由精神和物质两个本原构成的

B、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

C、没有规律的事物的杂乱堆积

D、“绝对精神”或主观意识的产物

4、下列观点属于客观唯心主义的是()D

A、万物皆备于我

B、心外无物

C、物是感觉的复合

D、死生由命,富贵在天

5、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质归结为()C

A、存在B、精神

C、实物D、物质

6、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观与自然科学物质结构理论的关系属于()B

A、高级和低级的关系

B、一般和个别的关系

C、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D、简单和复杂的关系

7、关于意识的本质,唯心主义的错误在于()D

A、否认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

B、夸大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

C、强调意识对物质的依赖关系

D、否认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

8、“意识是人脑分泌的特殊物质”是一种()B

A、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B、庸俗唯物主义观点

C、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D、机械唯物主义观点

9、“狼孩”没有意识,这一事实说明()C

A、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B、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C、意识是社会的产物

D、意识是大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10、我们想问题、办事情的出发点应该是()C

A、人们的主观愿望

B、先进分子的要求

C、客观存在的事实

D、正确的指导思想

11、“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不怕办不到,就怕想不到;只要想得到,就能办得到。

”这种说法从哲学上看是()A

A、坚持主观唯心主义的表现

B、坚持客观唯心主义的表现

C、坚持唯物辩证法的表现

D、坚持形而上学的表现

多选

12“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哲学意义是()B-D

A、意识是第一性的,物质是第二性的

B、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

C、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必须尊重客观规律

D、画饼不能充饥

辨析

13、一切唯物论都坚持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错)

14、错误的意识不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错)

第一章物质世界的发展规律

(2)

单选

1、辩证法发展过程中经历的三种历史形态是()A

A、朴素辩证法、唯心辩证法、唯物辩证法

B、唯物辩证法、社会辩证法、自然辩证法

C、唯心辩证法、系统辩证法、科学辩证法

D、自然辩证法、历史辩证法、革命辩证法

2、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A

A、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

B、运动和静止辩证统一的观点

C、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结合的观点

D、肯定和否定辩证统一的观点

3、“芳林新叶催叶,流水前波让后波。

”包含的哲学道理是()D

A、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B、事物是本质和现象的统一

C、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D、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

4、唯心主义运动观的根本错误在于()D

A、否认物质是运动的

B、否认运动是绝对的

C、否认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D、否认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5、“古之天下,亦今之天下,今之天下,亦古之天下”这是()A

A、形而上学的观点

B、唯物主义观点

C、辩证法观点

D、唯心主义观点

6、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的实质是()C

A、事物数量的增减

B、事物场所的变更

C、新事物的产生旧事物的灭亡

D、周而复始的循环

7、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揭示的是()D

A、时间、空间可以离开物质自己运动

B、时间、空间不随物质运动的速度而变化

C、时间、空间是主观精神的表现形式

D、时间、空间与物质运动不可分

8、“假象和真相一样具有客观性”,这是()B

A、折衷主义诡辩论观点

B、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C、相对主义的观点

D、形而上学的观点

9、下列现象属于因果联系的是()C

A、昼夜交替

B、寒来暑往

C、磨擦生热

D、电闪雷鸣

10、事物的容是()D

A、各种现象联系的总和

B、事物诸要素的结构方式

C、预示事物发展前途的种种趋势

D、构成事物一切要素的总和

11、偶然性对事物发展过程()B

A、不起任何作用

B、起促进或延缓的作用

C、有时起作用,有时不起作用

D、起决定性作用

12、我们把包含在现实事物之中的、预示着事物发展前途的种种趋势、潜在的尚未实现的东西称之为()D

A、偶然性B、必然性

C、现实性D、可能性

13、有的哲学家说,在大风扬起的尘土中,每一粒尘土的运动状况都是纯粹必然的。

这是一种()B

A、庸俗唯物主义观点

B、形而上学的机械决定论的观点

C、辩证唯物主义决定论的观点

D、唯心主义非决定论的观点

14、有人认为,地球上产生生命是纯粹偶然的,没有任何必然性,这是一种()B

A、宿命论观点B、非决定论观点

C、庸俗唯物主义观点D、庸俗进化论观点

15、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B

A、事物发展变化的程度和趋势

B、事物发展变化的动力和源泉

C、事物发展变化的状态

D、事物发展变化的方向和道路

16、矛盾的两个根本属性是()D

A、客观性和主观性

B、普遍性和特殊性

C、平衡性和不平衡性

D、同一性和斗争性

17、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B

A、质量互变规律

B、对立统一规律

C、世界普遍联系规律

D、否定之否定规律

18、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的转化是()B

A、向任何一个方向转化

B、向着自己的对立面转化

C、由坏到好的转化

D、由低级到高级的转化

19、只承认量变否认质变会导致()A

A、庸俗进化论

B、庸俗唯物论

C、激变论

D、均衡论

20、实际工作中“一刀切”的习惯做法,忽视了事物的()C

A、质的稳定性B、量的规定性

C、矛盾的特殊性D、矛盾的普遍性

多选

21、下列各项说明或体现时间一维性的有()A-D

A、光阴好比河中水,只能流去不流回

B、失落黄金有份量,错过光阴无处寻

C、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D、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22、下列各项正确说明辩证唯物主义时空观的有()BC

A、时间和空间与人的主观感觉密切相关

B、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方式

C、时间和空间是在统一不可分离的

D、时间和空间的性质是永恒不变的

辨析

23、掌握适度原则就是任何时候都不要超过事物的度(错)

24、否定就是新旧事物之间“一刀两断”(错)

25、偶然性是科学的敌人(错)

26、假象是一种错觉(错)

27、新生事物就是新出现的事物(错)

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单选

1、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是()B

A、可知论的观点B、实践的观点

C、辩证法的观点D、反映论的观点

2、有的哲学家提出:

“一念之发动处便是行了”,就是说一种思想念头一产生就是行动了。

这是一种()D

A、庸俗唯物主义实践观

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实践观

C、客观唯心主义实践观

D、主观唯心主义实践观

3、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这一观点表明()C

A、只有通过直接经验才能获得知识

B、每个人的知识都来自直接经验

C、一切知识归根到底来自直接经验

D、学习间接经验是得不到真知的

4、人类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在于()B

A、人类需要和欲望的不断增长

B、人类社会实践的不断发展

C、人类认识器官的逐渐发达

D、人类道德水平的不断提高

5、马克思主义提示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为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指明了方向。

这说明()D

A、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B、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C、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决定作用

D、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6、一种认识是不是真理,要看它()D

A、能否满足人的需要

B、能否被多数人认可

C、能否付诸实践

D、能否在实践中最终取得预期效果

7、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是因为()B

A、实践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B、实践具有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的特性

C、实践具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

D、实践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8、实践自身具有的何种特点使它成为检验真理的标准()C

A、它是对人类有用的活动

B、它是多数人参加的活动

C、它是直接现实性的活动

D、它是具有主观性的活动

9、既承认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又承认逻辑证明在认识和探索真理中的作用,就是认为()D

A、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多元的

B、逻辑证明可以取代实践标准

C、逻辑证明可以最终证实或驳倒真理

D、被逻辑证明和证伪了的认识最终还要靠实践的检验

10、实践标准具有不确定性是因为()B

A、实践具有客观性

B、实践具有历史性

C、实践具有主观性

D、实践具有能动性

11、在头脑中回忆起苹果的形状、颜色、气味和滋味,这种反映形式属于()B

A、概念B、表象

C、知觉D、感觉

12、下列选项中,属于感性认识不同于理性认识的特点的是()A

A、形象性B、间接性

C、全面性D、主观性

13、感性认识能够上升到理性认识,这表明人的意识是()B

A、消极被动的

B、积极能动的

C、能够脱离客观世界的

D、主观随意的

14、教条主义在认识论上犯了()A

A、类似唯理论的错误

B、类似经验论的错误

C、类似唯心主义先验论的错误

D、类似直观被动反映论的错误

15、不属于认识过程的两次飞跃的是()A

A、从感觉到知觉

B、从实践到认识

C、从认识到实践

D、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16、认识过程的两次飞跃的主要区别在于()B

A、第一次飞跃是认识事物的现象,第二次飞跃是认识事物的本质

B、第一次飞跃的任务是认识世界,第二次飞跃的任务是改造世界

C、第一次飞跃是获得感性认识,第二次飞跃则获得理性认识

D、第一次飞跃的目的是改造世界,第二次飞跃的目的是检验和发展认识

17、一个正确的认识之所以要经过实践和认识的多次反复,是由于()D

A、事物发展有规律性

B、人的认识能力的不可靠性

C、事物存在因果性

D、人们的实践和认识受主、客观条件的制约

18、党的“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的哲学理论基础是()D

A、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B、矛盾推动事物发展的原理

C、认识能动作用的原理D、认识辩证运动过程的原理

19、在真理标准问题上坚持辩证法,就是承认()B

A、实践标准既是客观的又是主观的

B、实践标准既是普遍的又是具体的

C、实践标准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

D、实践标准既是不变的又是可变的

20、对马克思主义既要坚持,又要发展。

这种正确态度的理论基础是()C

A、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的原理

B、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目的的原理

C、真理的绝对性和真理的相对性相统一的原理

D、能动的反映是摹写和创造相统一的原理

多选

21、“有用的就是真理”的错误实质是()ABD

A、主观唯心主义真理观

B、把真理性和有用性混为一谈

C、夸大了真理的相对性

D、歪曲了真理的本性

E、夸大了真理的绝对性

22、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与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区别表现在()BCE

A、是否承认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

B、是否承认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C、是否承认认识是一个辩证发展过程

D、是否承认世界是可以认识的

E、是否承认认识是摹写和创造的统一

辨析

23、认识的最终目的是发现真理(错)

24、感性认识形象生动,比理性认识更有用(错)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1)

单选

1、划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根本标准是()C

A、是否承认阶级斗争

B、是否承认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

C、是否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D、是否承认社会历史的规律性

2、下列各项中,全面表述社会存在含义的是()C

A、人类所处的自然界各种要素的总和

B、人类社会各种关系的总和

C、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

D、人类自身的生产及其条件的总和

3、人口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是()D

A、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

B、决定的发展程度

C、决定国家的贫富强弱

D、制约和影响社会发展

4、制约人口生产的根本因素是()D

A、地理环境B、生活习惯

C、伦理道德D、物质生产

5、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包括()B

A、劳动者和劳动工具两个方面

B、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

C、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两个方面

D、生产关系和生产资料两个方面

6、意识形态的核心是()D

A、哲学B、艺术

C、道德D、政治法律思想

7、下列各项中揭示社会意识本质的是()D

A、它是人类特有的一种心理现象

B、它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重要标志

C、它是人类大脑的一种活动过程

D、它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8、下列各组社会意识诸形式中,全部属于意识形态围的是()D

A、自然科学、道德、

B、法律思想、逻辑学、

C、政治思想、艺术、语言学

D、法律思想、哲学、

9、生产力之所以对生产关系起决定作用,是因为()A

A、生产力更活跃,生产关系则相对稳定

B、生产力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生产关系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C、生产力是物质性的因素,生产关系是精神性的因素

D、生产力是经济因素,生产关系是政治因素

10、生产力是反映()A

A、人与自然关系的畴

B、人与社会关系的畴

C、人与人关系的畴

D、人与工具关系的畴

11、生产资料包括()D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B、劳动者和生产工具

C、劳动者和劳动对象

D、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

12、一个国家生产力水平的高低,主要看它()D

A、生产产品品种的多少

B、生产产品质量的优劣

C、劳动对象的丰富程度

D、用什么劳动工具进行生产

13、生产关系包括多方面的容,其中起决定作用的容是()B

A、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相互关系

B、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

C、产品的分配形式

D、产品的交换方式

14、判断一种生产关系是否先进的根本标志是()D

A、生产资料公有制还是生产资料私有制

B、社会化大生产还是个体小生产

C、封闭的自然经济还是开放的市场经济

D、促进生产力发展还是阻碍生产力发展

15、社会政治结构的核心是()A

A、国家政权

B、党派组织

C、社群组织

D、法律设施

16、国体和政体的关系属于()B

A、可能和现实的关系

B、容和形式的关系

C、必然和偶然的关系

D、普遍和特殊的关系

17、国家具有政治职能和社会职能两种职能,下列各项属于国家的社会职能的是()B

A、防御外来的侵略和颠覆,保护本国利益不受侵犯

B、调整各种社会关系,保障各种社会活动的正常进行

C、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镇压被压迫阶级的反抗

D、调和阶级矛盾,代表整个社会的利益

18、一定的上层建筑由两部分组成,即()D

A、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

B、军队警察等武装力量和政府组织部门

C、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

D、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上层建筑

19、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党制定的一系列正确的路

线、方针、政策促进了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这说明()A

A、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积极的能动作用

B、上层建筑的进步可以决定经济基础发展的方向

C、经济基础发展的总趋势是由上层建筑决定的

D、经济发展的规律是可以改变的

20、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是()B

A、生产方式部的矛盾规律

B、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规律

C、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矛盾规律

D、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矛盾规律

21、社会形态是()B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B、同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

C、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统一

D、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统一

22、日耳曼人没有经过奴隶社会,从农村公社经过征服奴隶制的罗马帝国,在罗马帝国的废墟上直接建立起封建制。

这一历史事实说明()B

A、五种社会形态划分的理论是错误的

B、不同国家和民族社会形态的转变具有多样性

C、社会形态更替没有规律可以遵循

D、人的活动可以改变社会形态更替的规律

23、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主要是通过()B

A、对人的生活方式的影响实现的

B、对生产过程的影响实现的

C、对民族气质的影响实现的

D、对人的生理结构的影响实现的

24、整个人类社会发展史的基础是()B

A、阶级斗争发展史

B、生产劳动发展史

C、信仰变迁史

D、政治制度演变史

25、人类全部社会关系中最基础的关系是()B

A、血缘关系

B、生产关系

C、政治关系

D、伦理关系

26、人类社会发展最基本的规律是()C

A、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规律

B、阶级斗争推动社会发展的规律

C、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

D、社会形态由低级到高级依次更替的规律

多选

27、社会心理是社会意识的低级层次,自发形成,具有不定型、不系统的特点。

下列各项属于社会心理的有()ABC

A、人们的情感、情绪

B、人们的愿望、要求

C、人们的风俗、习惯

D、人们的道德科学

E、人们的艺术科学

28、生产方式在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

其表现有()ACDE

A、它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B、它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

C、它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

D、它决定社会制度的更替

E、它是形成一切社会关系的基础

29、下列观点说明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有()ABCE

A、社会意识归根到底要从社会存在得到说明

B、社会存在的变化迟早要引起社会意识的变化

C、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

D、有些社会意识不能从社会存在中找到根据

E、在阶级社会中,同经济基础相联系的那部分社会意识具有阶级性

30、18世纪,经济上落后的法国在哲学上和政治思想领域方面取得的成就,超过了当时经济上先进的英国,这表明()CD

A、社会意识的发展不依赖社会经济

B、社会意识并不决定社会存在

C、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D、社会意识的发展和经济的发展并不完全对应

E、社会意识的发展和社会存在没有什么关系

31、上层建筑由诸多要素构成,下列各项属于上层建筑要素的有()ABCE

A、军队、警察、法院等设施

B、政治思想和政治制度

C、法律思想和法律制度

D、逻辑学、语言学、自然科学

E、文艺、道德、

32、下列各项属于上层建筑必须适合经济基础发展要求的规律的基本容的有()ABE

A、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B、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C、政治与思想之间的矛盾

D、生产与分配之间的矛盾

E、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运动

辨析

33、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问题(错)

34、上层建筑只要有效地为自己的经济基础服务,就能对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起推动作用(错)

35、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历史的必然,因此就不可能有反复(错)

36、组成社会的人具有能动性,所以,人能够按自己的意志创造历史(错)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2)

多选

1、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BD

A、阶级斗争

B、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C、社会变革

D、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E、社会革命

2、下列各项体现社会发展的有()ABE

A、生产力由铁器向大机器发展

B、生产关系由低级向高级发展

C、一种文化体制代替另一种文化体制

D、一种政治制度演变为另一种政治制度

E、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

3、下列各项属于马克思主义阶段和阶级斗争学说容的有()A-E

A、阶级是生产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B、阶级斗争是由于物质利益的对立引起的

C、阶级的出现是国家形成的基础

D、阶级的完全消灭是国家消亡的前提

E、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4、下列各项属于社会革命与社会改革的区别的有()ABE

A、社会革命是社会制度的根本质变,社会改革一般说来不改变社会制度的根本性质

B、社会革命是由被统治阶级发动的,社会改革则是统治阶级自上而下发动的

C、社会革命是进步的,社会改革则是保守的

D、社会革命属于政治领域的变革,社会改革则是经济领域的变革

E、社会革命往往通过暴力革命的形式,社会改革一般说来不需要用暴力解决

5、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是()AD

A、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

B、彻底抛弃原来的经济体制

C、用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代替资本主义经济体制

D、对原来经济体制的“扬弃”

E、用全新的经济体制代替原来的经济体制

6、下列各项属于改革的社会作用的有()B-E

A、改革可以改变社会制度的根本性质

B、改革可以巩固新生的社会制度

C、改革可以使原有的社会制度持续存在

D、改革可以为新社会制度的诞生作量变和部分质变的准备

E、改革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人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

7、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A-D

A、是非对抗性的

B、大量表现为人民部矛盾

C、贯穿于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全过程

D、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E、不断削弱直至最终消失

8、解决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的正确办法有()ABDE

A、进行经济体制改革

B、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文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