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心如铁奇光冷响.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821083 上传时间:2023-02-06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2.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心如铁奇光冷响.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古心如铁奇光冷响.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古心如铁奇光冷响.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古心如铁奇光冷响.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古心如铁奇光冷响.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古心如铁奇光冷响.docx

《古心如铁奇光冷响.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心如铁奇光冷响.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古心如铁奇光冷响.docx

古心如铁奇光冷响

古心如铁,奇光冷响

内容摘要:

晚明人物画家陈洪绶一生数变其法,终于风格独树,这与艺术传统、时代背景、师承关系、个人性格和生活遭遇,特别是审美理想分不开的。

文章以陈洪绶晚年变法为例,将其不同时期的花鸟、山水、人物画代表作相比对,分析这位奇才在早、中、晚时期展现出的别样的艺术生平轨迹。

关键词:

黄宾虹式艺术生平轨迹陈洪绶花鸟画山水画人物画法国史学家兼批评家丹纳早在1869年就在其著作《艺术哲学》中以米开朗琪罗的艺术生平为典型例证,指出一种关于艺术家生平的规律性现象:

艺术家的生平通常都分为两个部分,第一个时期是真情实感的时期;第二个时期是墨守成法与衰退的时期。

①丹纳深受19世纪自然科学的影响,他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无论物质方面的或精神方面的,都可以解释;一切事物的产生,发展,演变,消灭,都有规律可寻。

②如今看来,丹纳的《艺术哲学》是从历史出发、从科学出发来分析美学,在艺术史学上所做的贡献是毋庸置疑的。

当然,因为时代的拘囿,他的理论也存在着一定的片面性和不彻底性。

程征在他的论文《天性·知性·天性》中对丹纳的观点进行了深入的总结和发展:

“作为艺术史家,丹纳不仅集大成于艺术家的辉煌,也留意他的兴衰,并以科学的态度从这些兴衰现象中探求规律,证明规律。

依上述,至少在印象主义之前的欧洲艺术家都经过青年期——成熟期——墨守成法与衰退期等若干阶段来走完他的艺术人生,并在身后留下一条盛极而衰的生平轨迹。

这条轨迹在坐标上显示为一条抛物线——第一部分呈上升趋势,第二部分呈下降趋势,区别仅仅在于有的人第一部分长些;在第一部分与第二部分之间相衔接的部分,呈现为巅峰形状,代表艺术家的鼎盛时期。

不同的巅峰值显示不同艺术家个体艺术水准的高下。

由于米开朗琪罗最有代表性,我冒昧地把这种现实艺术家生平状态的抛物线称作‘米开朗琪罗式艺术生平轨迹’”。

程征进一步指出:

“我们在中国画坛上又看到另一些与丹纳的论断全然相悖的艺术家生平。

他们固然有青年期与成熟期,而且成熟往往来得很晚,大器晚成,在他们的生命后期不但没有艺术上的‘墨守成法与衰退’,恰好相反,越到暮年,躯体生命越是近于寂灭,艺术生命越是旺盛健朗,呈现为惊人的创造力,步步升华,至炉火纯青,而入化境。

最典型者当属黄宾虹(1865—1955年)。

”程征将这种艺术生平状态命名为“黄宾虹式艺术生平轨迹”,并推断这种轨迹模式可能与中国画的本质有关。

这种推断并非孤证,“黄宾虹式艺术生平轨迹”是中国书画史普遍存在的规律性现象。

中国画家和书法家往往是年龄愈大经验愈丰富,在艺术上愈趋成熟。

这一规律特别是在晚年变法的书画家作品中明显地表现出来。

而且也并非只验证于黄宾虹式抒发派画家,许多制作派画家也与此有关。

我们以晚明时期人物画家陈洪绶晚年变法为例,可看到这位奇才在早、中、晚时期展现出的别样的艺术生平轨迹。

黄涌泉著有《陈洪绶年谱》一书,功力深著,下引文代传:

“陈洪绶字章侯,幼名莲子,一名胥岸,号老莲,又号小净名,汉太邱长陈寔五十四世孙。

远祖寿,北宋末扈从南渡,迁越迁鄞,靡有宁处,晚年卜居诸暨枫桥之宅埠,是为宅埠始迁祖,遂为浙江诸暨人。

父于朝,母王氏生二子一女:

女胥宛,适萧山来宗道子咨诹;长子胥鬯,字供绪,一字亢侯,仁和县学增广生;次即先生,县学生,尝受业于刘宗周、黄道周两先生,崇祯壬午入貲为国子监生,受舍人,乃为内廷供奉,不拜。

鲁王监国授翰林待诏,隆武帝召为监察御史,皆不赴。

清顺治丙戌落发绍兴云门寺,改号悔迟、老迟、弗迟、悔僧、云门僧、九品莲台主者。

先生能诗工书,尤精绘事,世以为三百年来无此笔墨。

先生生于明万历二十六年戊戌(1598年),卒于永历七年即顺治九年壬辰(1652年),享年五十有五。

著有‘宝纶集’十卷、‘避乱草’一卷、‘筮仪象解’四册(不分卷),今存;‘题画诗’一卷、‘日课诗’若干卷,俱佚。

先生初娶萧山来斯行女,工诗,前卒。

生一女,字道蕴,能诗善书画,适楼氏。

继娶杭州卫指挥同知韩君女,亦工诗。

生子六,唯四子儒桢,小名鹿头,字无名,又字名儒,号小莲,善画能绍家法;女二长适福建副使张汝霖曾孙痒生桢耆,次适楼氏。

妾胡净鬘,籍扬州,亦能绘事,善画花草。

”陈洪绶一生经历坎坷,少年聪颖,天资超人,中年奔波功名无成,晚年多难终逃于禅。

因循丹纳的理论,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性质面貌都取决于种族、环境、时代三大要素。

伟大的艺术家不是孤立的,而只是一个艺术家家族的杰出代表,犹如百花盛开的园林中的一朵更美艳的花,一株茂盛的植物的最高的枝条。

而在艺术家家族背后还有更广大的群众:

“我们隔了几世纪只听到艺术家的声音;但在传到我们耳边来的响亮的声音下面,还能辨别出群众的复杂而无穷无尽的歌声,在艺术家四周齐声合唱。

只因为有了这一片和声艺术家才成其为伟大。

”③陈洪绶是时代的代表,他的艺术同样根植于他所处的时代。

尽管陈洪绶不属于高寿画家,但是他的艺术越趋晚年,越突出地彰显了中国传统艺术的精髓和民族风格。

据故宫博物院所藏《陈洪绶花鸟扇》中,唐九经题曰:

“章侯生不满六旬,其笔墨四变,少而妙,壮而神,老则化矣。

其变也大率十年一转,兹其由少而壮,出妙入神之时也,章老(陈洪绶)尝自评曰:

‘余画至老虽绝笔墨之蹊,然欲反而为壮时所为,则又不能,以老尽略,而壮必求祥也。

’”陈洪绶的绘画修养精深渊博,作品题材广泛,画法多样,人物、花鸟、山水、竹石均冠绝于时。

以少、壮、老三个时期的花鸟、山水、人物画代表作相比对,可看出其艺术风格的变化多姿。

一、花鸟画陈洪绶早年花鸟画,以师法宋人为主,坚实而谨严,浓艳而雄浑,虽有一些个人面貌,尚不突出,故只能列入妙品或能品。

古人所说的“少”一般指30岁以下。

陈洪绶少年时的作品以美国翁万戈所藏《陈洪绶父子合册》(陈洪绶4页,陈字7页)中的较早,其中《梅花小鸟图》(1627年,时30岁)和《梅竹图》用笔沉厚刚硬,色墨浓重醒目,乃是南宋人的画法,这与他早年所处杭州曾为南宋的政治文化中心有关。

上海博物馆藏《花鸟图册》是陈洪绶36岁时(1633年)所画,勾线趋于婉转细劲,设色较少时细腻丰富,既得宋画之严谨写真,又得元画之清淡飘逸,而造型又出己意富于装饰性,是他初入壮年由妙入神时的作品。

陈洪绶壮年时期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是北京故宫博物院所藏《荷花鸳鸯图轴》(约1635年),与此前的《岁朝清供图》(1631年,时34岁,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和《和平呈瑞图轴》(约1633年,时36岁,程十发藏)一样造型优美丰富、笔墨沉着安静、设色饱满古雅,个人风格已臻成熟。

故此类画可谓壮年神品的主要面貌。

赖少其所藏的一套《陈老莲花鸟册》可代表陈洪绶壮年神品向晚年化品“老莲花鸟早岁出于蓝瑛,故其骨体粗放,尚有其习染之迹可见。

35左右时过渡之间的作品。

此册经湖南美术出版社1985年出版时,谢稚柳先生为序:

舍弃旧习,陶冶于宋元。

在元独好王若水④,以此上追,盖以黄家写生为宗而别裁新体,有明300年中遂为创格。

此册笔势形体已从方折转为圆劲,粗放之气亦渐趋内敛。

虽其风貌尚不免徘徊于旧辙,盖正当推陈出新之际,于此见其先后变易之迹,诚可宝也。

”此册中的画面内容奇趣横溢,花鸟虫蝶用笔精准而概括,湖石树干造型由方折奇崛变为圆润柔和,着色已近后期作品之恬淡。

陈洪绶晚年花鸟画超出了“神”而进入了“化”的境界。

早年、壮年画求祥求奇,笔墨设色都很讲究;晚年画在无意中流露简略自然,造型不再刻意夸张变形。

北京故宫博物院所藏《杂画册之一,玉堂柱石图》(约1647年)为进入晚年的完美之作,之后设色更趋高古。

晚年的花卉只用淡淡的粉铺设,区别于早年、壮年作品的用粉厚重。

枝干、花朵线条随意而又不失劲利,似乎表面写自然之真,实则内在变化微妙。

上海博物馆藏《春风蛱蝶图》(1651年,时54岁)、《花鸟草虫图卷》(约1651年)自然流露了晚年陈洪绶心境淡泊宁静、空明无欲、平和舒缓的特质。

二、山水画陈洪绶少年即喜画,10岁时就去杭州追随武林派的代表——山水画家蓝瑛习画。

陈洪绶早年和壮年的山水画作品以及晚年部分人物画背景都可看出多了蓝瑛的影响。

但陈画比蓝画更为清雅秀润,简洁古淡。

翁万戈藏《陈洪绶早年画册》(1619年,时22岁)中《奇石小鸟》和《双松图》两副册页所画树石显然是师法元人。

他早年的山水虽不成熟,但可看出他广师宋元诸家,集众所善,而尚显个性。

美国克利夫兰艺术博物馆藏《五泄山图轴》很可能是他20至30岁期间之作。

陈洪绶自幼至交周亮工提及,曾于1624至1625年间数度与陈洪绶同游五泄山。

此画密不透风的构图,迂回盘旋的山势,强而有力的光影对比,体现画家在自然山水中的真实感受——阳光和阴影、压迫感十足的乱石、潺潺的流水、浓郁的树林。

这是他早期山水画的杰出之作,之后作品再无此类手法的运用。

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所藏陈洪绶《山水人物图轴》(1633年,时36岁)是他壮岁时的代表作,画中的山石体现了方折开始向圆折转变的用笔。

这一时期陈洪绶的山水画吸收了当时沿袭吴门的松江派画风,而能化为己意。

陈洪绶的山水多画浙江水乡之景,他善于捕捉自然之美又加以变化,点染高人逸士,从而达到旷远、清新、宁静、高古的境界。

陈洪绶晚年的山水画多是人物画的背景,山石树木颇具装饰趣味。

他用细匀圆劲的线条勾皴,使真实的山水为了符合艺术的需要而变形,取景奇妙,云霞飘渺,似非人间所有。

陈洪绶晚年将主要精力放在人物画上,偶做山水,却也别致。

北京故宫博物院所藏《陈洪绶杂画册》(约1647年)中有一幅自题“老迟洪绶仿赵千里笔法”的山水画甚为精妙,得宋人画法,青绿着色,线条细劲,清艳柔润。

画树参以北宗和南宗画法,或夹勾,或圈点,或点簇;小草用南宗画法勾出;树林穿插几条雾带留白,增加了画面美感。

之后的山水画则更为苍润古朴。

美国克利夫兰艺术博物馆藏《憮古双册》(约1651年)中的山水画用笔较随意,却层次分明,不失厚重。

三、人物画陈洪绶因擅长绘画各科,而呈不同的师承和面貌,但以“高古奇骇”的人物画最为杰出。

据朱彝尊《曝书亭集·陈洪绶传》记载:

陈洪绶四岁时,便在粉壁上画十余尺高的关羽像,令观者惊而下拜。

故事虽不足为信,但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陈洪绶幼慧早熟的艺术才能。

陈洪绶自幼受父亲的影响,对佛家思想产生浓厚兴趣,以致晚年隐遁佛门。

他的《宝纶堂集》卷四“理华严经”记:

“二十翻此经,亦曾废寝食。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陈洪绶·中卷·彩图编》将《无极长生图轴》(1615年,时18岁,上海博物馆藏)定为现存陈洪绶较早的人物画,此画题跋“即无量寿佛者是也。

时万历乙卯秋枫溪莲子陈洪绶敬写于广怀阁”,似乎佐证其年少时就喜画佛像。

但此画人物面部用线成熟、转折肯定,衣纹线条粗壮刚硬,与壮年所绘《钟馗像轴》(1645年,时48岁,苏州博物馆藏)、《达摩禅师像轴》(约1645年,程十发藏)用笔较为一致,是否为其早年作品有待商榷。

1616年陈洪绶创作的木刻作品《九歌图》十一幅和《屈子行吟图》影响很大,尤其是所绘的屈原像成为后世典范。

与同年陈洪绶为岳父祝寿的《人物图扇》(1616年,时19岁,故宫博物院藏)均呈现出早期人物画的形成和探索阶段的面貌。

据周亮工《读画录》所记,陈洪绶早年临摹过北宋李公麟的《七十二贤石刻》,而李公麟是师法晋唐人物画的。

陈洪绶在《自抚周长史画》⑤中提到多次临摹唐代周昉的作品,“昉画妇女,多为丰厚态度者”⑥,可见陈洪绶的仕女形象与其有相似之处。

陈洪绶年轻时就学习晋唐绘画,这对他一生的绘画影响很大,他的画风大异于世人及晚年高古风格的形成正基于此。

陈洪绶中年命运坎坷,爱妻病逝、科举落地,而酗酒度日。

陈洪绶的《水浒叶子》(约1625年),与《山水人物图轴》(1633年,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藏)、《苏李泣别图轴》(约1635年,景元斋藏)作品风格一样,人物变形夸张,线条刚硬,多方折直拐,易圆以方,易整以散,这是他壮年早期所喜爱的一种画法。

陈洪绶壮岁的线条基本上是细匀的,但仍有转折和轻重的变化,且内含苍遒刚劲之利。

《品茶图轴》(约1645年,朵云轩藏)可看出线条由坚硬直折向圆折的过渡,壮年后期这种硬笔就逐渐没有了。

陈洪绶晚年人物画作品不但精而且多。

作品衣纹线条又变方为圆,变散为整,不加折挫,如春蚕吐丝清圆细劲。

《蕉林酌酒图》(约1649年,天津市艺术博物馆藏)是他晚年代表作之一,置人物于古木、蕉竹、水石之间,格调高古,境界旷远清雅。

陈洪绶晚年也绘有大量仕女画,他的仕女画如前所述,大都圆浑丰满,脱胎于唐代仕女。

上海博物馆藏陈洪绶《捕蝶仕女图》尤得古风,只在仕女面部用“三白”提染,惜色如金,色调古雅悠淡达到极致。

陈洪绶晚年所作人物画还有一种奇骇怪状的类型,或头大身小,或形象古怪,是他有意变形,以求惊世骇俗,如故宫博物院藏《杂画册》中《夔龙补衮图》《无法可说》(约1647年)。

明王朝的灭亡,使晚年的陈洪绶纵酒狂呼,忧心痛苦,落发为僧,隐身遁世,自号悔迟、老迟、悔僧。

陈洪绶去世前画《陶渊明归去来图》(1650年,时53岁,美国檀香山美术学院藏)赠老友周亮工,是为规劝其不要屈节为清廷服务,应该挂印归去。

全图内容虽写陶渊明一生的轶事讽劝周亮工,实则是陈洪绶内心的写照。

有别于壮年时创作的《西厢记》插图对造型、构图尽善尽美的刻意追求,《博古叶子》体现了陈洪绶晚年的画风和精神状态。

人物线条布置趋于自然,散逸疏旷,由于气力不佳,不像壮年时那样凝神聚力,刚劲细利,却又增加了老年的稚拙苍浑,更有古淡天然之趣。

古到极点,也就新到极点。

陈洪绶一生求变,追古而不泥古,近晚年越发超拔磊落,炉火纯青,才情卓绝,不让古人。

陈撰《玉几山房画外录》记载徐宰跋陈章侯画:

“古心如铁、秀色如波,彼复有左右手,如兰枝蕙叶,乃有此奇光冷响”。

这正是对陈洪绶这位晚明伟大的画家在历史的长河中,所取得的辉煌的艺术成就的人生写照。

注释:

①②③丹纳.艺术哲学[m].傅雷,译.合肥:

安徽文艺出版社,1991:

52—53,32,45.④郑午昌.中国画学全史[m].上海:

上海书画出版社,1985:

303.王渊,字若水,号渗轩,钱塘人。

得赵孟頫指授。

山水师郭熙,花鸟师黄荃,人物师唐人,尤精花鸟竹石,当时称为绝艺;所谓天机溢发,肖古而不泥古也。

⑤陈撰.玉几山房画外录.美术丛书(第一册).江苏古籍出版社,1986:

463.⑥画史丛书(第二册).宣和画谱(卷六).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1963:

60.参考文献:

[1]黄涌泉.中国画家丛书——陈洪绶[m].上海: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58.[2]黄涌泉.陈洪绶年谱[m].北京:

人民美术出版社,1966.[3]翁万戈.陈洪绶中卷·彩图编[m].上海: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7.[4]陈传席.陈洪绶[m].石家庄:

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5]陈洪绶,任熊.酒牌[m].济南:

山东画报出版社,2005.[6]高居翰.山外山(晚明绘画一五七〇—一六四四)[m].上海:

上海书画出版社,2003.[7]高居翰.气势撼人(十七世纪中国绘画中的自然与风格)[m].上海:

上海书画出版社,2003.[8]裘沙.陈洪绶研究——时代、思想和插图创作[m].北京:

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9]卢辅圣.陈洪绶研究(朵云第六十八集)[m].上海:

上海书画出版社,200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文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