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真题及答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820845 上传时间:2023-02-06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36.5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诗词真题及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古诗词真题及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古诗词真题及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古诗词真题及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古诗词真题及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古诗词真题及答案.docx

《古诗词真题及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诗词真题及答案.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古诗词真题及答案.docx

古诗词真题及答案

渡江

[明]弼

扬子江头几问津,风波如旧客愁新。

西飞白日忙于我,南去青山冷笑人。

孤枕不胜乡国梦,敝裘犹带帝京尘。

交游落落俱星散,吟对沙鸥一怆神。

(1)“客愁”在诗中表现在哪些面?

请加以概括。

(4分

答案:

奔波忙碌(几问津、忙于我),孤身在外(孤枕),思念家乡(乡国梦),朋友零落(交游落落)。

(2)指出“吟对沙鸥一怆神”中“沙鸥”意象的作用。

(2分)

答案:

以到处飞翔的沙鸥衬托作者的孤单漂泊。

解析:

沙鸥,是诗人们常常用来抒发心因漂泊无依而伤感的意象。

如杜甫《旅夜书怀》“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所似,天地一沙鸥。

”诗人即景自况以抒悲怀,水天空阔,沙鸥飘零,人似沙鸥,转徙江湖。

本诗也是如此,用沙鸥的到处飞翔衬托作者的孤单漂泊。

诗歌翻译:

在这扬子江头我已经是几度经过渡口了,江中的风波还像以前一样作为客人的我却又添了新愁。

在船上,看到向西飞去的白日比我还要忙碌,向南走去的青山冷冷得讥笑我这个失意的人。

独自睡去,却又为思念家乡的梦惊醒,破旧的衣服上还沾有京师的尘土。

朋友都像星星一样零星的散落在各地,面对着江上飞来飞去的沙鸥吟诗,联想到自己孤单漂泊的情形,心中立刻产生了怆然之情。

【注释】

(1)“扬子”句:

扬子津,为古津渡名,在江都县南,有扬子桥,自古为江滨津要处。

几问津,几次求渡。

(2)“西飞”句:

喻夕阳易逝,岁月催人。

(3)“孤枕”句,指在旅途中。

(4)“敝裘”句,化用陆机《为顾彦元赠妇》“京洛多风尘,素衣化作缁”句意。

【作者简介】

弼(生卒不详),字舜元,仙游人。

曾授司户参军,充教授,未赴任而卒。

著有《葆光易解》十卷,已佚。

蝶恋花·出塞

[清]纳兰性德

今古河山无定据。

画角声中,牧马频来去。

满目荒凉谁可语?

西风吹老丹枫树。

从前幽怨应无数。

铁马金戈,青冢黄昏路。

一往情深深几?

深山夕照深秋雨。

21.这首词开篇有特点?

(3分)

.总领全词,点明主旨;议论开篇,奠定感情基调。

22.简析画线句的表现手法。

(4分)

①以情相问,以景作答;②化抽象之情为形象之景,增强了全诗的抒情效果;③“深山”、“夕照”、“秋雨”三个意象连用,委婉地表达出词人心中的孤寂、惆怅之情。

骤雨    

【宋】华岳

牛尾乌云泼浓墨,牛头风雨翩车轴。

怒涛顷刻卷沙滩,十万军声吼鸣瀑。

牧童家住溪西曲,侵早骑牛牧溪北。

慌忙冒雨急渡溪,雨势骤晴山又绿。

(1)第三、四句中“卷”“吼”两个词有什么表达效果?

请结合诗句简析。

(2分)

1)“卷”从视觉角度,写出了骤雨袭来时的迅猛态势。

“吼”从听觉角度,写出骤雨声势之大。

(2)请结合全诗,赏析“雨势骤晴山又绿”一句。

(3分)

“骤晴”写雨来得急、去得快,暗扣诗题。

“山又绿”写出了下雨前后景色的变化,隐含牧童因雨停而轻松的心情。

(3)有人说,本诗第五、六句可以放在开头,你认为好还是不好,为什么?

(3分)

不好。

开篇写暴雨骤至,先声夺人,和结尾的骤然停止形成呼应,体现出作者谋篇布局的艺术匠心。

如果把第五、六句放在开头,牧童就成了描写重心,冲淡了诗的艺术效果。

好。

先写牧童悠然自得的情状,衬托出骤雨突至的紧场面,给读者提供了一个阅读视角,增强了身临其境的艺术效果。

而按照现在的顺序,在表达上略显突兀。

解析:

(1)本题考查“鉴赏诗歌”之“炼字”的知识。

解答时首先要字不离句。

任一个汉字都无所谓好坏优劣之分,但一进入具体的语境中,则显示出高下来。

所以,所谓某字用得好,是说某字在某句中作用发挥得好。

还要联句分析。

正因为字不离句,所以,在赏析某个字的妙,必须联系其所处的相应句子来分析。

答案要有以下几部分:

形式上要点明或修辞、或活用、或手法等等;容上要分析所表达的主题思想;效果上可从诗中形象(诗人自己或诗中他人)角度分析效果表达得怎样,从读者的角度来看,效果表达得怎样两个面介入。

(2)本题考查“鉴赏诗歌”之“炼句”的知识。

分析句子要抓住句中的关键词,如本题的“骤晴”“绿”,深挖其涵和效果。

(3)本题考查“鉴赏诗歌”之“构思、思路”语言表达面的知识。

虽说这类习题有一定的主观性,但是,主流的分析、专家的观点我们绝对不可弃之一边。

分析要结合全诗进行,整体考虑,理顺整诗思路或好、或不好。

赏析:

这是一首写景诗。

写牧童眼中农村夏日急雨之壮观富于生活情趣。

牛尾的乌云如浓墨泼洒,牛头的风雨急如水车波涌轴翻。

顷刻之间,怒涛汹涌卷上了沙滩,就像千军万马鏖战急,阵阵吼声如飞瀑鸣雷令人心寒!

牧童家住溪西湾,清早骑牛去那滩。

慌忙中冒雨渡溪返村,没想到暴雨骤停,又绿了群山。

本诗语言风格不事雕凿。

通俗易懂的比喻,使人觉得朴实清新,平淡无华的语言组合又极富有生活情趣。

本诗给人的突出印象是一个“骤”字。

暴雨来的“骤”,去的也“骤”。

作者从视觉和听觉的不断转换来描绘这壮观的景色。

夏日阴晴瞬息变化的奇景,在作者的笔下自然地表述了出来,使人读罢为之叫绝。

春日国怀古

荒郊一望欲消魂②,泾水萦纡③傍远村。

牛马放多春草尽,原田耕破古碑存。

云和积雪苍山晚,烟伴残阳绿树昏。

数里黄沙行客路,不堪回首思原。

[注]①朴(?

~878):

字太朴,兴(今属)人。

②消魂:

这里形容极其哀愁。

③泾水:

渭水支流,在今省中部,古属国。

萦纡:

旋绕曲折。

8.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请简要分析。

(5分)

9.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是如处理情景关系的?

(6分)

【参考答案】

8.表现了怀古伤今之情。

诗人春日眺望泾水之滨,不见春草,只见古碑,行客之路尽是黄沙,想当年国等强盛,看如今唐朝国势日衰,眼前一片荒凉,于是“不堪回首”之情油然而生。

9.①触景生情;②寓情于景;③写哀景抒哀情。

【命题立意】这两道题都是考查考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能力层次为D级。

【试题分析】试题选用唐朴七律《春日国怀古》为鉴赏材料。

朴(?

-878),字太朴,一作见素;兴(今属)人,一说桐庐(今属)人。

避地,寄食于乌山僧寺,远尘俗。

唐宣宗大中末年,观察使爱其才而延揽之,他固辞不就。

《新唐书卷二百二十五下》记载:

“(黄)巢入闽,┄┄求处士朴,得之,谓曰:

‘能从我乎?

’答曰:

‘我尚不仕天子,安能从贼?

’巢怒斩朴。

,西时封国,围相当今省渭河上游地区,后地域逐渐扩大,围包括今省岭以北的关中盆地;到公元前221年,嬴政灭六国,统一中国,国强盛至极。

北至阴山、辽东,东至会稽,南至象郡,西至陇西、,都在国的版图之,其都城就位于泾水、渭水交汇处,可以想见,古国时泾渭一带肯定是十分繁华。

朴生活在晚唐,为人高傲、纵逸。

春日的一天,他站在古国的遗址,放眼望去:

泾水蜿蜒曲折,但水滨不见春草,田间只存古碑,行客之路尽是黄沙。

作者看到了眼前的景象不禁悲从中来,触发了某种感情,于是写下了这首诗。

作者写眼前的荒凉是为了要衬托过去之昌盛,往日不可一世的国,而今安在?

只剩下一片荒郊,真令人不堪回首!

我们认为,作者在这里感慨的不仅仅是国,应该还有唐朝。

朴虽没生活在盛唐,但相信他对贞观、开元、天宝的盛世景象一定会有所耳闻,然而眼前的唐朝却已是国势日衰,战烟四起,民不聊生!

《新唐书•本纪第九》中说:

“唐自穆宗以来八世,而为宦官所立者七君。

然则唐之衰亡,岂止镇之患?

……懿、僖当唐政之始衰,而以昏庸相继;乾符之际,岁大旱蝗,民愁盗起,其乱遂不可复支。

”这怎不让朴感到哀愁?

也有人会认为,这首诗怀古之情容易发现,但伤今之情却不易看出。

其实,中学生在历史课中已不止一次的学到,唐朝是618-907,安史之乱发生在755年,现我们在注中标明朴的卒年为878,显然他生活的年代已是晚唐了。

朴虽未能亲历贞观盛世,也未能见到开元、天宝的繁华,但相信他一定会有所耳闻,尤其是对长安一带的繁荣景象,然而现在呈现在眼前的却是如此的衰败,这怎不令他伤今呢?

国维在《文学小言》一文中说:

“文学中有二原则焉:

曰景,曰情。

前者以描写自然及人生之事实为主,后者则吾人对此种事实之精神的态度也。

”本诗作者因看到了眼前古国遗址之荒凉,触景生情,就写下了所见的自然事实,又抒发了自己的伤感之情。

夫之曾说:

“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

”“古人绝唱句多景语……而情寓其中矣。

”作者在这里就是寓情于景,他在诗中写的“春草尽”、“古碑存”、“苍山晚”、“残阳”、“树昏”、“黄沙行客路”等,其实都寄托着作者“不堪回首”之情,寄托着他对唐朝国势日衰的伤感之情。

作者描写的是荒凉之景,抒发的是哀伤之情!

咏山泉

储光羲

山中有流水,借问不知名。

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

转来深涧满,分出小池平。

恬淡无人见,年年长自清。

储光羲(706或707—760或763)唐代诗人。

兖州(今属)人。

公元726年(开元十四年)登进士第,授汜水尉后为安宜县尉尉。

公元751年(天宝十年)转下邽尉,后升任太祝,官至监察御史。

安禄山陷长安时,受伪职。

安史之乱后,被贬谪,死于岭南。

为盛唐著名田园山水诗人之一。

其诗多为五古,擅长以质朴淡雅的笔调,描写恬静淳朴的农村生活和田园风光。

有《储光羲集》5卷,《全唐诗》编为4卷。

1.结合全诗,简要分析“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

”的妙处。

2.这首诗中的“山泉”具有什么品格?

诗人借咏山泉表现了怎样的情怀?

1.这两句从声与色的角度描写了山泉的情态。

山泉平缓流淌时,清澈见底,水面映照天光云色。

飞流而下时,水相击,如风雨之声。

山泉虽然无名,却有映地照天,兴风作雨的奇观。

这两句与前两句先抑后扬。

前两句写山泉的平淡无名,为抑;这两句彰显泉流山中的奇观,为扬。

为诗歌最后两句赞美山泉做了铺垫

2.这首诗在表现山泉得天地之声色,具有满涧平池之能的同时,又表现了山泉恬淡自然,清高自守的品格。

诗人借咏山泉表现了淡薄清高,任性自然的情怀。

关河令

邦彦①

  秋阴时晴渐向暝,变一庭凄冷。

伫听寒声②,云深无雁影③。

更深人去寂静,但照壁孤灯相映。

酒已都醒,如消夜永!

  [注]①邦彦(1056-1121):

字美成,号清真居士,塘(今)人。

②寒声:

指秋声,如风声、落叶声、虫鸣声等。

③雁:

古人认为雁能传书。

(1)从上、下两阕的首句看,这首词是以什么为线索来写的?

请简要说明。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简要分析作者在这首词中所表现的心情。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此词以时光的转换为线索,表现了深秋萧瑟清寒中作者因人去屋空而生的凄切孤独感。

  

(2)作者意在写心境、写情,但主要笔墨却是写环境,而白日萧瑟清寒的环境浸透了主人公的凄清之感,夜半沉寂冷落的环境更浸润了主人公的孤独感。

(意对即可

4.作者在词中表现了思家、孤寂的心情。

上阕写作者站在庭院等候亲人的消息,但盼来的只是“无雁影”;下阕写作者本想借酒浇愁,酒醒之后,却愁上加愁,于是感叹不已,使孤栖之愁更深一层。

解析:

此词开篇就推出了一个阴雨连绵,偶尔放晴,却已薄暮昏暝的凄清的秋景,这样的环境中,孤独的旅客,默立客舍庭中,承受着一庭凄冷的浸润,思念着亲朋。

忽然,一声长鸣隐约地从云际传来,似乎是鸿雁声声;然而,四望苍穹,暮云四合,并无大雁的踪影。

下片“更深人去寂静”把上下片很自然地衔接起来,而且将词境更推进了一步。

“人去”二字突兀而出,正写出旅途的旅伴聚散无常,也就愈能衬托出远离亲人的凄苦。

同时“人去”二字也呼应了下文孤灯、酒醒。

临时的聚会酒阑人散了,只有一盏孤灯摇曳的微光把自己的影子投射在粉壁上。

此时此刻,人多么希望自己尚在酣醉之中呵。

可悲的是,偏偏酒已都醒,清醒的人是最难熬过漫漫长夜的,旅思乡愁一并袭来,此情此景,人以堪!

题防画夹五首①(其一)

黄庭坚

惠崇②烟雨归雁,坐我潇湘洞庭③。

欲唤扁舟归去,故人言是丹青。

[注]①防:

画的收藏者,生平不详。

画夹:

分页装潢的画册。

②惠崇:

北宋僧人,画家。

擅长画雁、鹅、鹭鸶及水乡景色。

③潇湘:

指湘江,流入洞庭湖。

8.请从画境、真景以及两者的关系对本诗进行赏析。

(6分)

9.古代有人批评这首诗说,要别人提醒后作者才想起眼前只是一幅画,这“太过”、太夸了。

你认为这个批评恰当吗?

请简要说明理由。

(5分)

【参考答案】作者看惠崇的一幅画,画面上烟雨笼罩湖面,天上掠过归雁;进而作者仿佛已由画境置身于现实的湖上,望着归雁,就想唤一条小船归去;突然,耳旁响起朋友的声音:

这是一幅画。

于是作者才发现自己是将画境当作真景了。

作者从画面引出真景,再从真景返回画境。

答出画境的,给2分;答出想象中的真景的,给2分;答出从画面引出想象中的真景,再返回画面的,给2分。

意思答对即可。

9.(5分)

不恰当。

表面看,这首诗确有不合常理处,但其实十分高妙,生动地表现了诗人因欣赏画中景色而产生幻觉的一种独特感受,从而赞赏画的高度逼真。

批评者却未能领悟诗的这种佳趣。

答出诗表面不合理其实很高妙的,给2分;能简要说明的。

给3分。

意思答对即可。

如认为前人的说法恰当,只要言之成理,也可给分。

【作者简介】

黄庭坚(1045-1105)字直,自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洪州分宁(今修水)人。

英宗治平进士。

曾任地官和国史编修官。

在党争中,以修《神宗实录》不实罪名被贬。

最后死于西南贬所。

黄庭坚以诗文受知于轼,为“门四学士”之一,其诗宗法杜甫,并有“夺胎换骨”“点成金”“无一字无来处”之论。

风格奇硬拗涩。

他开创了诗派,在两宋诗坛影响很大。

词与观齐名,少年时多做艳词,晚年词风接近轼。

有《山谷集》,自选其诗文名《山谷精华录》,词集名《山谷琴趣外篇》(即《山谷词》)。

又擅长行,草书,为“宋四家”之一,书迹有《华疏》《松风阁诗》及《廉颇蔺相如传》等。

【赏析一】

《题防画夹》共有五首,是作者题咏防画夹中作品的诗,这是第一首。

防是藏画的人,画夹大概相当于现代的集锦画册之类。

这首诗题惠崇的画。

惠崇是僧人,能诗善画。

《图绘宝鉴》说他“工画鹅、雁、鹭鸶”;《图画见闻录》说他“尤工小景,为寒江远渚,潇洒虚旷之象,人所难到”。

正因为惠崇的山水、花鸟饶有诗意,才格外引起诗人品题的兴味。

安、轼都有诗题咏他的画。

轼的七绝《惠崇春江晚景》,更是脍炙人口。

黄庭坚这首诗的首句六字,既点明画的作者,又描绘出画境。

画中景物并不止“烟雨”、“归雁”,但作者有念留给读者想象的空间。

诗中给人们展现了一幅烟雨归雁图。

二三句承上,一气而下,写因欣赏画中景色而生幻觉:

恍惚之间,好像坐在潇湘、洞庭的烟波之上,目送行行归雁,乡情油然而生。

诗人很想唤一叶扁舟,回归故乡。

第三句中的“唤”字,有的版本作“买”。

“买”字不如“唤”字灵活。

这三句不仅笔致疏朗轻淡,传写出画中的“虚旷之象”,而且化画境为实境,融入思归之情。

第四句从前三句中跌落,描写诗人身心已沉浸于幻境之中,忽听得友人说:

“这是丹青!

”才恍然省悟,知道错把画境当作真境。

这样结尾,峰回路转,饶有情趣。

“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郭熙《林泉高致》),诗画有相通之处。

因此,诗歌可再现画境。

但以诗题画,一般不宜于全写真境,更不宜全写画境。

全写真境,变成了山水景物诗,不成其为题画诗;全写画境。

用诗句一一描述画中景物,无异于舍弃诗歌的想象和抒情之长,容易写得呆滞而无生气。

德潜说杜甫题画诗“全不粘画上发论。

如题画马、画鹰,必说到真马真鹰,复从真马、真鹰发出议论。

后人可以为式。

”(《说诗晬语》)他的《奉先少府新画山水障歌》,便从画面引出真景,又由真景返回画景。

黄庭坚这首诗,便学习了杜甫题画诗的手法,使画中之景与画外真景水乳交融,并同人的感情发生交流。

【惠崇】篇翻译:

惠崇的这幅烟雨归雁图,让我仿佛置身于洞庭湖的浩淼湖波上。

情不自禁的想唤来一艘小船带着我回到家乡去,听旁人劝告说这是一幅丹青,我始醒悟过来,原来这是一幅画。

清明

黄庭坚

佳节清明桃笑,野田荒冢只生愁。

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候。

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1)诗歌的首联描写了哪两幅画面?

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4分)

 

(2)诗歌的颈联主要运用了哪两种表现手法?

有作用?

(3分)

答案:

(1)描写了初春自然之景:

桃欣欣而笑,万物复,一派生机。

清明扫墓之景:

野田荒冢。

作者以“笑”字既写出大自然的生机盎然,也写出自己心的喜春之情;以“愁”字表达了生死之悲。

(4分)

评分标准:

关于“初春自然之景”的分析(1分),分析“笑”的情感(1分);结合清明扫墓时节进行分析(1分),分析“愁”的情感(1分。

(2)作者运用对比和用典的表现手法,《孟子》“齐人有一妻一妾”章中的齐人“乞祭余”还不算,还要向妻妾炫耀;与此相反,像介之推这样的人物,甘愿烧死在绵山中也不出山,其气节风骨之高重又如!

在对比中,作者讽刺了向权贵谄媚的卑鄙小人,赞扬了受迫害也决不改变操守的有气节之士。

(评分标准:

对比手法、用典手法分析2分,作用分析1分)

3请结合诗歌首联、颔联说说哪些容体现出“清明”时节的特征?

(3分)

4诗歌的颈联主要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请简要分析(4分)

答案:

3、桃花花怒放;扫墓祭祖;打雷下雨;龙蛇出洞;草木繁茂(写出1点给1分,意思接近即可)

4、作者运用对比和用典的表现手法,借用“寓言”和介之推甘愿烧死绵山也不出山两个典故对比,在对比中讽刺了向权贵谄媚的卑鄙小人,赞扬了受迫害也绝不改变节操的有气节之士。

(写出手法“对比、用典”各1分,作者的情感各1分。

意对即可)

5、诗中一二两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描绘了清明怎样的一幅景象?

请简要分析。

(5分)

6、找出诗中两句用典诗句。

这首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5分)

答案:

5

(1)运用拟人、对比的修辞,描写清明时两种不同景色。

(2分)(或答:

以乐景衬哀情,以哀景衬哀情,均可得分)

(2)清明时节,桃含笑盛开,但野田荒坟却是一片凄凉,令人哀愁的景象。

春雷惊天动地,惊醒了蛰伏的龙蛇,春天雨水充足,郊外原野上的草木长得很柔嫩。

(3分)(意思相近可酌情给分)

16

(1)“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候。

”(2分)

(2)由清明扫墓想到齐人乞食,由寒食禁烟想到介子推焚死,不论贤愚,到头来都是一杯黄土。

诗人看到大自然的一片生机,想到的却是人世间不可逃脱的死亡的命运,表达了诗人对贤愚混杂、是非不分的世道的愤慨,表现出诗人一种无奈的超脱。

(3分)(意思相近可酌情给分

7⑴这首诗首联写景抒情有什么特点?

(4分)

8⑵指出“人乞祭余骄妾妇”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分)

答案:

⑴本诗首联用乐景写哀情。

(1分)春天到来,桃绽开,生机勃勃。

然而作者想到的是荒野中埋在地底那长眠的人们,不禁愁绪万端。

乐景写哀,愈见其哀。

(2分)

⑵典故出自孟子《齐人有一妻一妾》。

(1分)这个典故写出毫无人格尊的齐人以吃食人家祭祀的食品而洋洋自得的丑态,与介子推宁愿烧死也不做官的气节形成了强烈对比。

(2分)尾联表达出作者对人生意义的拷问。

人生无论贤愚的确最后虽然都变成了一蓬蒿草,但是人生的意义却不尽相同。

有的能够遗臭万年,有的却千古不朽。

(2分)

9、

(1)诗歌的首联描写了清明的哪两种景象?

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10、

(2)诗歌的颈联主要运用了哪两种表现手法?

有作用?

答案:

(1)一面就自然节气而言正是初春时节,桃欣欣而笑,万物复,一派生机;作者以一“笑”字既写出大自然的生机盎然,也写出自己心的喜春之情。

另一面,清明是扫墓时节,又使人想到野田荒垅,不由抒发生死之悲,有感于人生价值问题。

一笑一愁,是作者面对既是自然佳节又是扫墓时节的清明之景所产生的两种不同的情感。

(2)作者运用对比和用典的表现手法,《孟子》“齐人有一妻一妾”章中的齐人“乞祭余”还不算,还要向妻妾炫耀;与此相反,像介之推这样的人物,甘愿烧死在绵山中也不出山,其气节风骨之高重又如!

在对比中,作者讽刺了向权贵谄媚的卑鄙小人,赞扬了受迫害也决不改变操守的有气节之士

8.请分析“佳节清明桃笑”一句中“笑”的表达效果。

(5分)

9.诗歌最后两联表达了什么情感,请作简要分析。

(6分)

答案:

8.“笑”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描绘出清明时节,桃花花争相绽放的情态,与后文荒冢生愁形成鲜明对比(与下句中的“愁”形成鲜明对比),以乐景写哀情,流露出对世事无情的叹息。

9.颈联借助典故表达了对奸佞小人卑劣无耻行径的鄙夷(2分),对高洁品行的坚守(肯定、赞)(2分)。

尾联以“知谁是”的反问,以及蓬蒿荒丘的描述,以貌似通达之语表达了对贤愚混杂、是非不分的世道的愤慨与无奈(2分)

22.首联采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3分)

23.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分)

答案:

22.(3分)以乐景写哀情。

春天到来,桃绽开,生机勃勃。

然而作者想到的是荒野中埋在地底那长眠的人们,不禁愁绪万端。

乐景写哀,愈见其哀。

(答对比的酌情给分)

23.(4分)①用典,写出毫无人格尊的齐人以吃食人家祭祀的食品而洋洋自得的丑态,与介子推宁愿烧死也不做官的气节形成了强烈对比,表达出作者对人生意义的拷问。

②人生无论贤愚,最后都变成了一蓬蒿草,但是人生的意义却不尽相同,有的能够遗臭万年,有的却千古不朽。

译文

清明时节,春雷万钧,惊醒万物,宇宙给带来了勃勃生机。

春雨绵绵,使上一片芳草萋萋,桃盛开。

野田荒芜之处,是埋葬着死者的墓地,死去的人们长眠地下,使活着的人心里感到难过。

诗人由清明的美景想到死者,从死想到了生,想到人生的意义。

诗人指出,人生各不相同。

古代的某个齐人天天到墓地偷吃别人祭奠亲人的饭菜,吃得油嘴腻脸。

回到家里,还要对妻子和小妾撒谎吹嘘,他是在某个当大官的朋友家里吃喝,主人如盛情招待他。

这种人的人生萎琐卑下,毫无人格尊。

而另有一些高士,如春秋战国时代的介子推,他帮助晋文公建国以后,不要高官厚碌,宁可隐居山中。

晋文公想让他出来做官,下令放火烧山,但是,介子推其志不可动摇,意抱树焚死在绵山中。

黄庭坚由清明的百花盛开想到荒原的逝者,想到人生的价值。

他感叹地说,虽然无论智愚高低,最后都是篷蒿一丘,但是人生的意义却大不相同。

赏析

 这是诗人触景生情之作,通篇运用对比手法,抒发了人生无常的慨叹。

首联以清明节时桃欢笑与荒冢生愁构成对比,流露出对世事无情的叹息。

二联笔锋一转,展现了自然界万物复的景象,正与后面两联的满眼蓬蒿荒丘,构成了强烈的对比。

由清明扫墓想到齐人乞食,由寒食禁烟想到介子推焚死,不论贤愚,到头来都是一杯黄土。

诗人看到大自然的一片生机,想到的却是人世间不可逃脱的死亡的命运,表达了一种消极虚无的思想,悲凉的情绪缠绕于诗行间。

这与诗人一生政治上的坎坷以及他所受的禅宗思想的浓厚影响是分不开的。

但作品体现了作者的人生价值取向,鞭挞了人生丑恶,看似消极,实则愤激。

春日忆白

杜甫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注:

庾开府、鲍参军:

指庾信、鲍熙,均为南北朝时著名诗人。

   渭北、江东:

分别指当时杜甫所在的长安一带与白所在的长江下游南岸地区。

论文:

此处指论诗。

(1)这首诗的开头四句从哪三个面对白的诗作出了什么样的高度评价?

(2)“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一联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用了种表现手法?

(3)说说这首诗的构思脉络。

【参考答案】

(1)①诗坛地位,无人可比;②诗的思想情趣,洒脱不凡;③诗歌风格,清新、俊逸。

(2)表达了双翘首遥望的思念之情:

作者思念友人白,想象白也在思念自己。

用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的表现手法。

(3)立足于诗、怀念白:

从赞美白的诗歌开始,转为对白的思念,最后渴望相见、切磋诗艺作结。

另一版本答案及解析

⑴这首诗的开头四句从哪三个面对白的诗作出了什么样的高度评价?

(3分)

答:

才思、诗风、诗品;卓异不凡。

或“思不群”“比庾信”“比鲍熙”;“诗无敌”。

解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文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