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课后复习题.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820483 上传时间:2023-02-06 格式:DOCX 页数:37 大小:43.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推荐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课后复习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推荐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课后复习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推荐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课后复习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推荐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课后复习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推荐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课后复习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推荐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课后复习题.docx

《推荐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课后复习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推荐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课后复习题.docx(3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推荐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课后复习题.docx

推荐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课后复习题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课后复习题

第一章当代世界经济的发展变化与基本趋势

一、名词解释:

1、世界经济:

是不同发展水平的国家与国家集团所组成的相互联系、相互信赖、共同运动的经济有机整体,也是在世界市场与国际分工的基础上形成的世界范围的生产力、生产关系及与其相适应的国际交换关系的总和。

2、世界经济格局:

是指一定历史时期活跃于世界经济领域并充当主角的国家以及世界经济组织之间相互关系的一种结构和状态。

3、区域集团化:

指地理上毗邻的若干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合作、经济联合和经济融合的一种趋势

4、跨国公司:

指在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同时进行经济活动的公司企业,是世界经济舞台上集投资、贸易、金融、服务等经济功能于一身的特殊主体。

5、经济全球化:

是指由于生产、贸易、投资、金融等经济行为超越一国领土界限的大规模活动,各国经济相互交织、相互融合、相互依赖、相互渗透这样一种经济状态,也是指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广泛流动,实现资源最佳配置的过程。

二、辨析题:

A、区域经济集团化同世界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两种截然对立的趋势

答:

错误。

区域经济集团化的快速发展是经济活动高度国际化,对国际经济合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与实现这一要求所遏制的日益严重的障碍,这两者之间尖锐对立所促成的,是经济活动国际化加深与国际经济竞争加剧相互作用的产物。

区域经济集团化是最终实现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具体步骤和途径,是世界经济全球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三、问答题:

A、战后世界经济格局是怎样演变的?

答:

世界经济格局总是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变化,特别是随着世界经济力量对比关系的变化而发展变化。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世界经济格局从美国独霸资本主义世界和两大经济体系的对到世界经济的多极化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一)战后初期美国独霸世界经济领域

具体体现在:

1、在国际金融领域,建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

2、在国际贸易领域,缔结了以贸易自由化为基本原则的“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3、通过马歇尔计划等战略安排扶植西欧和日本等盟国;

4、对亚非拉民族独立国家实行新殖民主义政策;

5、对社会主义国家实行经济、技术封锁。

与此同时,二战后建立的一系列欧亚社会主义国家,迅速开始了国民经济恢复的进程。

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于1949年1月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社会主义经济体系以其独特的经济活动方式与资本主义经济体系进行了殊死的较量。

(二)20世纪70年代后,世界经济的两大经济体系并存对抗的局面转向多极化

1、美国日趋衰落,收支状况从50年代后期开始不断恶化。

具体表现在:

(1)“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

(2)经济危机、通货膨胀频频爆发;

(3)发展速度落后于西欧和日本,国际地位下降。

2、60年代,西欧和日本经济迅速崛起。

到20世纪70年代,西欧、日本也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中心,从而在资本主义世界形成了美国、欧共体、日本三足鼎立的局面,加剧了西方国家之间为争夺销售市场、投资场所、科技领先等内容的经济竞争和摩擦。

3、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发展迅速,苏联经济实力继续增强。

4、发展中国家经济地位明显上升。

(三)冷战结束后,世界经济的多极化出现了新的动向,区域经济组织加速发展

区域经济集团化,是指地理上毗邻的若干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合作、经济联合和经济融合的一种趋势。

欧洲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济合作组织这三大区域经济集团已对当今世界经济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并已成为世界经济格局多极化的一个重要表现。

区域经济集团化对世界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区域经济集团化有助于生产要素的自由流通,使各种生产要素合理配置,有助于市场的迅速扩大,促进区域经济的增长;

2、区域经济集团化产生的贸易创造效应和贸易转换效应,将会促进区内国际贸易和区外的国际贸易;

3、区域经济集团之间的竞争规模和层次空前提高;

4、区域经济集团化的发展赋予世界经济多极化以新的内容;

5、区域经济集团化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一大趋势。

B、战后世界经济迅猛发展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答:

战后世界经济迅速发展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世界总体和平这一有利于世界经济发展的客观因素外,主要与下列因素有密切的关系:

第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强劲推动。

新科技革命有力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促使社会经济机制发生重大变化,加快了生产国际化的进程,促进了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的进一步发展。

第二,各国对经济体制的调整与改革。

正是由于这一系列的调整与改革,资本主义国家一定程度上扩大了生产力发展的回旋余地,社会主义国家增强了经济发展的活力和优越性,从而大大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发展。

第三,经济全球化的积极作用。

经济全球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结果,反过来它又在世界的范围内有力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生产国际化、资本国际化和贸易国际化的发展对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优化配置起了积极作用。

经济全球化大推动了国际贸易的发展。

第四,国际经济协调对世界经济的积极作用。

战后,世界性和区域性的经济协调机构、合作机构大量涌现,对世界经济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

特别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关税及贸易总协定一直是国际经济调节的重要杠杆。

C、为什么说经济全球化在曲折中发展?

答:

经济全球化是指由于生产、贸易、投资、金融等经济行为超越一国领土界限的大规模活动,各国经济相互交织、相互融合、相互依赖、相互渗透这样一种经济状态。

经济全球化主要表现在:

1、国际分工发展到了新的阶段;

2、世界贸易迅速增长和多边贸易体制日趋完善;

3、国家间的相互投资越来越频繁,资本流动达到空前的规模;

4、金融国际化的进程明显加快;

5、跨国公司迅猛发展,对世界经济的影响日益加深;

6、国际经济组织的协调作用不断加强。

经济全球化对世界经济的影响主要体现在:

(一)积极作用:

1、生产要素得以在全球范围内优化配置;

2、促进全球产业结构的新一轮调整;

3、有利于科技成果在全球范围内快速传播;

4、为各个国家提供了发展经济的新的机遇。

(二)消极作用

1、南北差距继续扩大,贫富分化加剧;

2、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形成巨大的压力和挑战;

3、发达国家的经济周期性波动和弊端影响全球;

4、对世界政治、文化等方面产生巨大影响。

D、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

(一)发达国家经济发展不平衡

战后初期,美国在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中占有垄断地位。

此后美国的垄断地位逐渐下降以至动摇,日本则迅速崛起,西德的经济力量也迅速增加。

60年代末70年代初,美日欧形成了三足鼎立之势。

然而,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在信息技术革命中走在日本、欧洲前面,生产率增长较快,国际竞争力加强,夺回了一度失去的一些市场,美日欧之间又出现了新的不平衡。

正因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经济实力对比出现新的变化,加上苏联解体后美日欧三足鼎立的经济战略地位由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内部关系跃居为全球战略地位,经济因素在国家与民族利益中的地位上升,从而使主要发达国家间的经济摩擦不断增加。

虽然,欧盟和日本与美国的经济力量还有一定的差距,但是日本和欧盟对美国不再惟命是从。

而美国也对日、欧国家采取更强硬措施,以促使对方打开市场大门。

(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经济不平衡

由于经济发展不平衡规律,发展中国家内部分化加剧,地区间差距加大。

进入20世纪90年代,相当一些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形势开始好转,东亚地区和拉美地区的一些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以及部分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率大大高于发达国家,东亚地区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明显上升。

然而,与此同时,亚非拉地区的低收入国家,尤其是撒哈拉以南地区的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它们的经济增长速度仍然很不乐观,人均收入非但未增加,反而下降。

(三)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不平衡

总的来看,南方国家与北方国家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不同,本来就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

从绝对数量和质量看,南北贫富差距依然很大,南方的贫困问题短期内难以得到根本缓解。

由于发展中国家内部发展的不平衡,致使南北经济关系更加错综复杂。

劳工标准、环境保护等问题已成为发达国家和经济增长强劲的发展中国家之间矛盾的新焦点。

随着冷战后一些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经济的快速增长,南北经济竞争已突出地表现出来,双方争夺市场的斗争将成为今后一个时期内南北经济矛盾的重要内容。

两极格局终结后,发展中国家在国际经济政治斗争中的有利战略地位逐渐丧失,南北经济关系越来越多地受到发达国家的制约和影响。

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科技革命、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以及经济信息化的发展对发展中国家提出了更加严峻的挑战。

第二章当代世界政治的发展变化与基本趋势

一、名词解释:

1、世界政治格局:

是指世界政治舞台上的主权国家或国家集团从自身利益出发,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结构和状态。

2、雅尔塔体制:

主要是指美国、苏联、英国三国领导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后期,就如何结束战争、处理战争遗留问题、维护战后和平等问题,在以雅尔塔会议为主的一系列国际会议上秘密达成的、主要是维护美苏两大国利益的谅解和协议规定的原则与机制和总称。

它主要表现为战后美苏英三大国(主要是美苏两大国)按照政治军事的实力对比重新安排和划分势力范围,确立了大国控制世界,实际上也主要是由美苏两个大国控制世界的原则和组织形式。

这事实上等于对战后世界秩序重新做出了安排,为战后美苏两极对峙的世界政治格局奠定了基础。

3、世界政治多极化:

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对国际关系有突出影响的国家和国家集团等基本政治力量相互作用而趋向于形成多极格局的一种发展趋势,是对主要政治力量在全球实力分布状态的一种反映。

二、辨析题:

A、90年代苏联解体后,世界格局由两极变为美国独霸世界的单极格局。

B、近年来大国之间建立的伙伴关系是新形势下的一种结盟关系。

C、冷战结束后,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得到了新发展,联合国不再起作用。

三、问答题:

A、战后世界政治格局是怎样发展演变的?

答:

(一)两极政治格局的形成

1、雅尔塔体制:

反法西斯联盟的主要国家美国、苏联和英国为了处理战败国问题,重新安排战后世界政治秩序,先后召开了德黑兰会议、雅尔塔会议、波茨坦会议,为战后世界秩序勾画出一幅蓝图。

以雅尔塔会议为代表,形成了关于战后世界政治秩序的基本方案,故称雅尔塔体制。

雅尔塔体制是大国实力政策和强权政治的产物。

2、两大阵营对峙的世界政治格局

第二次世界大战极大地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传统的欧洲强国退居二线;霸权地位和政治中心转移到了新崛起的强国手中,并逐步形成了以美国为代表的帝国主义阵营和以苏联为代表的社会主义阵营。

(1)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阵营的形成

为了遏制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扩张,1947年3月,杜鲁门在美国国会参众两院的联席会议上发表咨文,公开宣称苏联是“极权国家”,是美国的敌人;世界已经划分为“自由制度”和“极权政体”两个阵营;美国有领导“自由世界”和援助自由世界国家“复兴”的使命;美国要向希腊、土耳其提供经济和军事援助。

后来人们把杜鲁门的这一思想和政策主张称作杜鲁门主义,并把它作为美国正式开始对苏联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实行遏制战略和冷战政策的主要标志。

1947年6月,美国国务卿马歇尔提出了复兴欧洲经济的计划(亦称马歇尔计划)。

马歇尔计划的实施,帮助西欧各国恢复和发展了经济,稳定了政局,推动了西欧各国的联合,同时也加强了美国对西欧各国的控制,为西方内部建立稳固的政治军事同盟奠定了经济基础。

继马歇尔计划之后,1949年3月,美国、加拿大、英国、法国、比利时、荷兰、卢森堡、丹麦、挪威、葡萄牙、意大利和冰岛12个国家在华盛顿正式签订了《北大西洋公约》,建立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简称北约)。

北约的建立标志着资本主义世界军事战略同盟的形成,标志着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阵营的正式形成。

(2)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

从1947年夏天开始,苏联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在政治、经济、军事等各个方面,与美国展开了针锋相对的斗争,并逐步建立起社会主义阵营。

1955年5月14日,苏联与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罗马尼亚、保加利亚、阿尔巴尼亚和民主德国在华沙举行会议,签订了《友好合作互助条约》,成立了华沙条约组织(简称华约),与北约相对抗,从而使社会主义阵营得以全面建成。

帝国主义和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标志着战后两极政治格局的确立。

它为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展开全球争夺划分了势力范围,确定了实力基础,并拉开了冷战的序幕。

(二)两极政治格局逐渐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1、社会主义阵营的解体。

具体的事件有:

苏南矛盾、波匈事件、布拉格之春以及中苏分歧与中苏关系的恶化。

2、帝国主义阵营的分化。

具体表现为:

美国霸权地位衰落、西欧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日美之间矛盾突出。

3、第三世界的崛起。

具体的事件有:

万隆会议的召开、不结盟运动的兴起和七十七国集团的建立。

(三)两极政治格局的终结

苏联解体不仅结束了列宁缔造的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历史,而且标志着存在40多年的两极政治格局的彻底结束,世界进入重新确立政治新格局的过渡时期。

B、冷战后国际形势的重大变化为什么突出表现在世界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发展?

答:

冷战结束以来的国际形势表明,世界政治格局转换的过渡期并没有结束,世界政治多极化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趋势。

其基本依据是:

第一,科技和经济因素是影响世界格局变化的决定性因素。

在经济与科技的迅猛发展中,国际力量对比此消彼长,综合国力竞争激烈,世界上很难有哪一种力量能够全方位占据绝对优势,随心所欲地控制世界。

世界经济向多极化方向发展,必然决定世界政治向多极化发展。

世界经济是世界政治的基础。

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表明,世界经济的发展决定世界政治力量结构的变化。

第二,经济全球化进程使单极世界构筑的可能性大大降低。

全球化使世界各国、各地区经济相互依存程度不断加深,由此带来的“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结果,已经对超级大国以实力和强权推进单极进程直到了一定的牵制作用。

同时,全球化时代世界面临的许多全球性问题也是任何一个国家所无法单独处理的,必须通过各国间的广泛合作才能妥善或有效地解决。

在国际事务中国际合作趋势的加强客观上有利于更多国家在国际舞台上发挥作用和展现实力地位,有利于推进多极化趋势的发展。

第三,世界要和平、国家要发展的时代潮流要求建立多极格局。

多极化有利于各种力量间的相互制衡,有利于遏制超级大国的单边主义和霸权图谋,因而也有利于全球的和平与稳定。

越来越多的国家明确倡导多极格局的建立,这是顺应时代潮流,符合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总体趋势。

第四,大国关系的深刻调整推动世界多极化的发展。

大国关系进行着深刻调整,这一调整是在世界多极化趋势下进行的,反过来又会加速多极化进程。

20世纪90年代后期,世界大国关系伙伴化已成为历史进步的表现,同冷战时期相比,大国关系发生了重要变化,其中最突出的一点就是不结盟、不对抗、不针对第三国。

多种战略力量交叉互动,强调各国在平等的条件下协调矛盾、发展合作,将有利于推动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对美国讲求主导世界的外交政策产生制衡作用。

第五,各国文明的多样性成为世界多极化重要的社会基础。

世界是丰富多彩的。

多样性的世界必然要求适合多样性文明发展的国际经济政治运行规则和管理机制,从而使各民族国家的利益得到尊重和体现。

从这一点来讲,世界多极政治格局将更能够包容不同社会制度、不同发展水平、不同文化和信仰的国家共处共存,这与世界文明多样性发展的客观要求是相适应的。

C、当今世界政治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答:

(一)大国关系的深刻调整

冷战结束后,世界政治因大国关系调整而呈现出空前活跃的局面,世界政治格局也因大国关系调整而加速走向多极化。

大国关系的调整是多极化的产物,又反过来促进多极化的发展,这种大国关系的调整将形成未来多极格局的框架,这是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发展的具体体现。

(二)联合国等国际组织的作用进一步增强

随着国际形势的发展,联合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主要是:

1、积极推进非殖民化运动,支持被压迫民族自决和独立;

2、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防止和制止战争的爆发和扩大;

3、促进世界经济的发展;

4、解决人类面临的众多问题,如环境、人口、生态、资源等。

但是联合国在机制、结构、运作、管理、功能、作用和使命方面也存在不少问题和不足之处。

1、近年来,某些大国无视联合国的存在,逆我者弃之,严重损害了联合国的权威;

2、联合国现有的体制落后于形势需要;

3、联合国的维和行动面临新课题;

4、越来越多的全球性问题的解决,要求联合国进行改革;

5、联合国的财政危机日趋严重;

6、联合国安理会改革问题。

不过,冷战结束后,联合国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其积极作用表现在:

1、联合国在解决环境保护、消除贫困、保护人权、打击国际犯罪、反对恐怖主义、防止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等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方面的作用增强了;

2、联合国在协调全球不同行为者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制定共同规则、维护国际法基本原则、采取一致行动等方面也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3、联合国维和行动空前活跃,至今维和行动已多达50多次,联合国进入了“第二代维和行动”时期。

(三)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的因素相互交织,恐怖主义危害上升

传统安全威胁是指国与国之间的军事威胁及威胁国际安全的军事因素。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特别是进入新世纪,国际形势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传统安全威胁重新抬头。

最显地表现在:

1、霸权主义有新的表现。

霸权主义是指大国或强国凭借其军事、经济实力,使用暴力或非暴力手段,肆意干涉别国内政,任意宰割别国,操纵国际关系,以控制、支配或统治其他国家和地区直至全世界的政策和行为。

它是对外推行侵略和扩张政策的别名。

霸权主义新表现在:

(1)凭借经济实力和军事力量,到处侵略、颠覆别国;

(2)新干涉主义盛行。

2、某些国家大幅度增加军费,积极扩大军备战,强化军事同盟,从而导致了大国之间出现了高科技军备竞赛的局面,国际力量对比失衡,对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军事威胁增大。

3、由民族宗教冲突、领土争端及其他原因引发的局部战争和武装冲突不断,地区冲突和地区危机增多。

非传统安全威胁是相对于传统安全威胁因素而言的,是指除军事、政治和外交冲突以外的其他对主权国家及人类整体生存与发展构成威胁的因素。

主要包括:

经济安全、金融安全、信息安全等。

在非传统安全威胁中,就目前来说,恐怖主义问题尤为突出。

恐怖主义是指为了达到某种政治和社会目的,通过制造恐怖气氛来引起社会注意,以威胁有关政府或社会,无论弱者或强者都可以采用的,针对非战斗目标特别是无辜平民目标的各种形式的违法或刑事犯罪的暴力破坏活动。

(四)民族、宗教矛盾和边界、领土争端导致的局部冲突时起时伏

第三章当今时代主题与建立国际新秩序

一、名词解释:

1、霸权主义:

是指大国或强国凭借其军事、经济实力,使用暴力或非暴力手段,肆意干涉别国内政,任意宰割别国,操纵国际关系,以控制、支配或统治其他国家和地区直至全世界的政策和行为。

它是对外推行侵略和扩张政策的别名。

2、国际秩序:

包括国际经济秩序和国际政治秩序,指的是一定时期内以世界格局为基础的国际社会中各行为主体之间形成的处理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原则及相应机制的总和。

二、辨析题:

A、发展问题只是发展中国家的问题,与发达国家无关。

B、发展问题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而且也是一个政治问题。

三、问答题:

A、为什么说维护和平是当今世界的根本问题?

促进发展是当今世界的核心问题?

答:

(一)维护和平是当今世界的根本问题

和平包括世界总体和平和局部和平。

当代的和平问题,首先是指维护世界和平,防止世界大战和核战争的爆发;其次,还包括反对和制止局部战争和常规战争,针对军备竞赛、尤其是核军备竞赛而进行全面、彻底的裁军活动。

和平问题面临新的威胁:

1、核战争和核军备竞赛仍对世界和平构成巨大的威胁

2、局部战争危害严重

3、国际恐怖主义的危害十分突出

4、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依然存在

维护和平的主要途径:

1、坚定不移地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2、根据公正、合理、全面、均衡的原则,实行有效裁军和军控,最终消灭战争隐患;

3、发展和壮大世界和平运动,维护世界和平;

4、和平解决国际争端。

(二)促进发展是当今世界的核心问题

1、发展中国家面临严峻的发展问题。

一方面,由于经济发展不平衡规律,发展中国家内部分化加剧,地区间差距加大。

另一方面,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不平衡。

主要表现在:

(1)总的来看,南方国家与北方国家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不同,本来就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

从绝对数量和质量看,南北贫富差距依然很大,南方的贫困问题短期内难以得到根本缓解。

(2)由于发展中国家内部发展的不平衡,致使南北经济关系更加错综复杂。

(3)两极格局终结后,发展中国家在国际经济政治斗争中的有利战略地位逐渐丧失,南北经济关系越来越多地受到发达国家的制约和影响。

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科技革命、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以及经济信息化的发展对发展中国家提出了更加严峻的挑战。

2、西方发达国家也存在再发展问题,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不发展状态,直接制约着发达国家的进一步发展。

发展中国家实现发展迫切需要发达国家的雄厚的资金和先进技术,而发展中国家丰富的资源、广阔的市场和廉价劳动力,也是发达国家实现再发展的迫切需要。

当前“资本主义发达国家遇到的最大问题是发展速度问题,再发展问题。

”而这一问题的解决是以发展中国家的发展为前提的。

3、人类的可持续发展面临全球性问题的挑战,如粮食、人口、能源、环境等。

B、简述不同国家建立国际新秩序的基本主张。

答:

(一)美国主张建立它主导的以美国模式为样板的国际新秩序。

美国关于新秩序的主张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确保美国的“全球领导地位”,发挥美国对世界的“领导作用”。

2、建立国际新秩序的政治基础和经济基础是西方的民主政治和私有制基础上的市场经济。

3、调整联盟战略,利用联盟关系为美国的外交政策服务。

4、建立新的全球性和地区性的安全体系,消除危及美国利益的各种威胁,有效借助联合国、北约等国际组织最大限度地发挥美国的影响力。

(二)西欧、日本等国主张建立美日欧共同主导的国际新秩序。

1、日本政府认为:

第一,今后是国际秩序大调整时期,旧秩序下的美国霸权体制已开始瓦解;第二,日本应当作为支撑国际秩序的一极发挥作用和承担责任,要为建立冷战后国际新秩序发挥创造性作用。

2、西欧主要国家在建立新秩序方面的看法不尽一致,但是各国都主张建立一个以西方价值观为基础的、美欧日三极主导下的国际新秩序,反对一国领导世界,要求在国际新秩序中分担领导责任。

并且强调,欧洲不仅在世界经济领域中要发挥力量中心的作用,而且将成为世界政治领域的中心。

西欧主要国家同时主张发挥联合国在建立新秩序中的作用。

(三)中国主张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建立和平、稳定、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

党的十六大报告针对国际社会存在的现实问题,深化了关于国际新秩序的认识,第一次从政治、经济、文化、安全等四个方面全面而完整地提出具有强烈时代特色的观点和立场,阐明中国关于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主张。

报告指出:

各国政治上应相互尊重,共同协商,而不应指导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经济上应相互促进,共同发展,而不应造成贫富悬殊;文化上应相互借鉴,共同繁荣,而不应排斥其他民族的文化;安全上应相互信任,共同维护,树立互信、互利、平等和协作的新安全观,通过对话和合作解决争端,而不应诉诸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

第四章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与政治

一、名词解释(答案见问答题C):

1、尼克松主义

2、新遏制战略

3、超越遏制战略

二、辨析题:

A、美国的对外政策具有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实质。

B、随着日本经济实力的壮大,追求相应的国际政治地位成为自然而然的诉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文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