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家庭教育应注意的几个问题.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819209 上传时间:2023-02-06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1.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谈谈家庭教育应注意的几个问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谈谈家庭教育应注意的几个问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谈谈家庭教育应注意的几个问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谈谈家庭教育应注意的几个问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谈谈家庭教育应注意的几个问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谈谈家庭教育应注意的几个问题.docx

《谈谈家庭教育应注意的几个问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谈谈家庭教育应注意的几个问题.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谈谈家庭教育应注意的几个问题.docx

谈谈家庭教育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谈谈家庭教育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谈谈家庭教育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孩子是祖国的花朵,是祖国的未来,更是一个家庭的未来。

孩子的教育,对于一个家庭来说,无疑是非常重要的。

在对孩子的教育中起作用的因素很多,但概括起来也就是三个:

社会、学校和家庭。

而这三个方面来说,哪方面在孩子的教育中起决定性的作用呢?

这个答案恐怕争议比较大,这种争议尤其可能出现在教师和家长之间。

教师可能一面倒的认为家庭教育在孩子的教育中起决定性作用的,而家长当中则可能有一半认为家庭教育在孩子的教育中起决定性作用,另一半认为家庭教育在孩子的教育中起决定性作用。

这听起来有点像教师们推卸责任,实则不然。

为什么这么说呢?

我们不妨来分析一下上述“两半”家长的组成。

是哪些家长认为家庭教育在孩子的教育中起决定性作用呢?

是一些文化素质比较高,对教育规律理解比较深刻的家长,是一些家庭责任感比较强的家长。

随着社会进步和科技进步,特别是以微信为代表的通讯工具的迅速发展,许多组织和个人都会利用这些通讯工具向用户推送或转发一些心灵鸡汤,这些心灵鸡汤就包括了一些关于孩子教育的内容,这让越来越多的家长认识到了陪伴孩子有多重要,认识到了家长作为孩子的榜样,对孩子的影响有多大,认识到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家庭教育在孩子的教育中是极其重要的,家庭教育中遇到的问题也是颇多的、棘手的。

身为人父,有时是不经意听到其他家长关于教育孩子的言论,有时则是主动跟亲友们交流起了教育孩子的问题。

期间,总会听到一些抱怨:

“我家的孩子真牛(方言,形容很调皮捣蛋的意思)”、“我家孩子教不听的,真拿他没办法”、“我家孩子很不听话的,……”、“我家孩子作业不做”等等。

我有个9岁的儿子,现在读三年级,他同样也存在这样或那样的小问题,比如吃饭总是很拖拉等。

但总体上,我还是非常满意的:

至少他的作业和学习不用大人操心,至少他的课外学习也大多没有厌学情绪(学钢琴倒是有那么一点倾向),至少他没有花太多的时间在电视和手机上,兴趣爱好也都挺广泛的。

所以我想结合一下我的亲身经历谈谈家庭教育中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赏识教育。

“好孩子是夸出来的!

”这句话说得一点没错。

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是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这一点应该是毋庸置疑的了。

其实不单是孩子,大人也喜欢被表扬、被夸奖,所不同的是孩子对夸奖的辨别和认知会更直接、更天真。

孩子看到大人在谈论自己的时候表现得夸夸其谈,就可能会误以为是在表扬自己,肯定自己。

就拿上述的例子来说,当我们当着孩子的面在亲朋面前说“我家的孩子真牛”的时候,孩子可能会以为大人在表扬他,因为我们在说这句话的时候,通常是把它当成一种谈资,甚至不经意地表现出些许得意,这样久而久之,孩子就真“牛”了。

所以,我常常告诫孩子的母亲:

“如果你希望孩子改正某个缺点,请你不要当着孩子的面在他人面前提这个缺点!

”而如果我在谈论孩子缺点的时候,我也会把表达的重点放在我对这个缺点的不满上。

比如,我在谈孩子吃饭的问题时,我就这样说:

“许迅(孩子的名字)这个家伙,其他表现我都很满意,就是吃饭太慢、太拖拉了,真受不了他,哎!

赏识教育的另一个理论支撑是期望效应,也叫皮格马利翁效应。

1968年他和雅各布森(A.L.Jacobson)教授带着一个实验小组走进一所普通的小学,对校长和教师说明要对学生进行“发展潜力”的测验。

她们在6个年级的18个班里随机地抽取了部分学生,然后把名单提供给任课老师,并郑重地告诉他们,名单中的这些学生是学校中最有发展潜能的学生,并再三嘱托教师在不告诉学生本人的情况下注意长期观察。

8个月后,当他们回到该小学时,惊喜地发现,名单上的学生不但在学习成绩和智力表现上均有明显进步,而且在兴趣、品行、师生关系等方面也都有了很大的变化。

这一现象被称为“期望效应”。

我们不但自己学会赏识孩子,还要让别人赏识自己的孩子,怎样让别人也参与进来呢?

我通常是这么做的:

当发现孩子有突出表现或者是自己期望中的表现的时候,抓拍几张相片或拍个小视频,通过微信朋友圈发出去,然后和孩子一起关注微信好友的反应。

这几年来,每我此类朋友圈的时候,都能收到近百个赞和几十条赞扬性的评论,这对激励孩子不断进步起了很大的作用。

所以我对这些给孩子赞和评论的微信好友一直心存感激。

二、重视开头。

“万事开关难”、“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这些耳熟能详的话告诉我们做一件事,开好头极其重要。

对孩子的教育也一样,只是对孩子的教育有好多个“开头”:

刚进幼儿园,是一个“开头”;上了小学一年级是一个“开头”;刚开始学乒乓球也是一个“开头”……

“开头”非常重要,在心理学上,这叫做“首因效应”或“首次效应”,也叫“第一印象效应”,说白了就是我们中国人常常说的“先入为主”的思想。

虽然这些第一印象并非总是正确的,但却是最鲜明、最牢固的,并有可能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有一位心理学家曾做过一个实验:

把被试者分为两组,同看一张照片。

对甲组说,这是一位屡教不改的罪犯。

对乙组说:

这是位著名的科学家。

看完后让被试者根据这个人的外貌来分析其性格特征。

结果甲组说:

深陷的眼睛藏着险恶,高耸的额头表明了他死不改悔的决心。

乙组说:

深沉的目光表明他思维深遂,高耸的额头说明了科学家探索的意志。

这个实验表明第一印象形成的肯定的心理定势,会使人在后继了解中多偏向发掘对方具有美好意义的品质。

若第一印象形成的是否定的心理定势,则会使人在后继了解中多偏向于揭露对象令人厌恶的部分。

在我对孩子的教育中,我就很重视把“开头”做好。

比如在他上一年级的时候,我几乎每天晚上坐在他旁边,看他写作业或练习,有什么错误及时指出,有什么坏习惯及时告诉他让他改正,对他进行无微不至地监督指导。

确保他体验到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过程,防止厌学情绪的产生。

最得意的是写字习惯的训练:

我对孩子写字的要求是,不要写太多,因为写太多了,孩子会累,累了手形就会变,容易形成错误写字姿势,最终也写的字也不会好看。

为此,偶尔我会偷偷帮孩子做掉一些重复的写字练习。

但我要求他一定要认真写,没写好的,就跟他分析字形结构,然后在练习本上写上一两个或两三个,理解了字的书写结构即可。

孩子现在三年级了,在不久前全县的硬笔书法比赛中,他居然拿到了一等奖。

经过一年的监督指导,他已经形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之后他就能自觉认真的完成各项作业了,完全不需要大人监督,有不懂的会主动问我,学习成绩没有让我们担心过。

三、适时陪伴。

陪伴,是父母对孩子最好的教育。

这不是其他物质能够取代的,在与孩子的相处中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我们和孩子之间才能更融洽的相处,孩子才能更快乐的成长。

很多爸爸妈妈都是感觉自己太忙,想多挣点钱,没时间陪伴孩子,说到底,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孩子,可是我们们问过自己孩子真正需要什么吗?

自己挣钱是为了什么?

不还是孩子吗?

更有甚者,有的父母有时间去打牌让搓麻将,却没有时间陪陪孩子。

完全没有意识到父母对子女的关爱,是任何人不能替代的。

教育专家指出,孩子12岁之前,父母主动进行的亲子活动至关重要,会影响孩子的一生。

这个阶段如果缺乏对孩子足够的陪伴,孩子的世界里就会缺乏父母的形象,不利于人格的形成与完善。

所以我们再忙也应该多抽时间陪陪孩子,多关爱孩子,弥补平时工作忙与孩子沟通少的遗憾。

在美国,曾经有人研究哪些因素促使孩子在学习能力倾向测试上得高分。

智商、社会地位、经济条件都不及一个更微妙的因素重要,那就是得高分的孩子都经常与父母一起吃晚饭。

其实,对于我们来说,你未必需要去做孩子学习上的家庭教师,也未必要给孩子多少物质上的丰足。

孩子到了五六年级或初中出现的逆反心理,往往是因为与孩子缺乏有效的沟通,而这根本的原因就是缺少陪伴。

在学习上也需要陪伴,特别是10岁以下的孩子。

到了期末复习的时候,我常常发现孩子作业比往常多了不少,做多了开始有些烦躁,这时我就坐到他旁边,帮他读读题目呀,一起审题呀,还帮他查查书本上的原文进行校对,并鼓励他在把字写好的前提下快速完成作业,因为我觉得写好字很重要。

四、利用向师性。

“向师性”是指学生都有模仿、接近、趋向于教师的自然倾向,有人把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形象地比喻为学生像花草树木趋向于阳光一样,趋向于教师。

“向师性”表现在:

1.学生都具有一种“学生感”,都感觉到自己是学生,要学习,要听老师的教导和指挥。

这是学生的一种自然倾向和基本心理特征。

2.学生的共同心理是:

不论学习哪一门课,都希望有个好教师;不论在哪一个班学习,都希望有个好班主任。

也许可以说,教师是学生生活中最重要的人物。

学生每天生活的主要部分,是同教师在一起或在教师的影响、支配下度过的。

3.学生还有一种共同心理:

希望自己能引起教师的注意。

当然,这里所说的是教师热情的注意,而不是冷眼的监视。

这就是为什么孩子更容易接受老师的教育的原因。

10岁以下的孩子的是非对错观念容易受大人的影响,因此,我们在孩子面前评论老师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如果我们的言论破坏了孩子应该有的向师性,那么老师的教育教学效果会太打折扣。

所以我常常跟朋友或孩子的母亲说: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但是如果老师真的出现了什么错误,要避免当孩子的面指出,而是通过沟通找到一个合适的方法来纠正其错误。

五、拒绝溺爱。

我们都知道要让孩子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做,问题是我们经常都低估自己的孩子,总以为孩子这个不行,自己帮帮,那个也做不了,自己搞定。

这样只会让孩子生活在溺爱的环境里,本来孩子可以做的事情,由于你剥夺了孩子尝试和学习的机会,孩子可能真的就永远都学不会了。

孩子虽然还不成熟,但是孩子也有自己的观点,自己的看法。

这些观点和看法要让孩子表达出来,甚至去实践,而我们作为家长不要过多地去判断这些观点和看法的好坏与对错,只要这些观点没有违反道德、没有什么负能量,我们都要认真倾听,要去接受。

因为我们又不是圣人,万一孩子是对的呢?

我们不能打着“我爱你”和“我是为你好”的旗号,做着剥夺孩子权利的事情。

父母对孩子的另一种溺爱是让孩子从自己身上得到太多的优越感。

孩子本身要有优越感,要有自信,这点没错,但是这种自信应该源自于孩子本身,而不是父母。

“我爸爸是老师”、“我爸爸是公安局局长”、“我爸爸在税务局工作”……当你听到孩子很自豪地说出这些话的时候,请注意,你可能培会养出一个拼爹,甚至坑爹的孩子。

我的周围有许多同事的孩子在就自己在所在的学校读书。

有的同事在学校与自己孩子基本上没什么互动,凡事让孩子自己搞定。

有的同事则互动颇多,甚至连吃早餐也带到自己的办公室来,有些还是上课时间来吃,这让其他同学羡慕不已。

我属于前者。

我不想过多的评论这些同事的做法谁对谁错,我只想说:

拒绝溺爱,让孩子尽可能独立起来。

六、有原则地惩罚。

虽然现在学校明文规定禁止体罚学生,再加上社会上“杀师”、“辱师”风气有点严重,导致许多老师不敢对孩子作出就有的惩罚教育,甚至口头批评都慎之又慎。

但作为家长的我们则不应该放弃体罚孩子的权利。

因为我认为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没有惩罚的教育,就像社会上没有了警察,没有了监狱,就像国家没有军队。

当然惩罚不等到体罚,而且惩罚要分级,不同程度的错误应得到不同程度的惩罚,从口头批评到体罚都应涉及。

我对孩子的教育也有过体罚,但这个次数是非常有限的,只有当其他手段都用尽了,而且是犯了严重的错误时,才会使用。

孩子的母亲以前有度过用衣架打小孩以恐吓“不听话”的孩子,我就指出了这其中的两个错误:

1、打个几岁的小孩,你需要用上衣架才能打赢吗?

因为我在想:

父母如果动不动就拿衣架对着孩子,孩子长大后会不会动不动就拿棒子,拿枪指着别人?

2、评价孩子的标准不应该是听不听话,而应该是有没有做错事。

因为听话,就有可能是听到错误的指令,结果当然也就做了错误的事情,那你说听话一定是好事吗?

还有一次,因为孩子调皮,认错态度又不好,他的母亲居然把他赶出门外。

我就只问了一句“当你把孩子赶出门外后,你还能有别的办法吗”就让孩子的母亲理解到了:

教育孩子不能把自己的路给堵死了。

犯不同程度的错误,就要对孩子的作出不同程度的惩罚,终极惩罚一定是让孩子感觉遥不可及,但又有可能触发的,介于实施与不实施之间最能让孩子感觉到危机。

当然有些孩子确实不需要通过惩罚才能受到教育的,我们也不能一概而论。

许志坚

2017-6-2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