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尾市马宫镇深渔村调研日记.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817895 上传时间:2023-02-06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47.3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汕尾市马宫镇深渔村调研日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汕尾市马宫镇深渔村调研日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汕尾市马宫镇深渔村调研日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汕尾市马宫镇深渔村调研日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汕尾市马宫镇深渔村调研日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汕尾市马宫镇深渔村调研日记.docx

《汕尾市马宫镇深渔村调研日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汕尾市马宫镇深渔村调研日记.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汕尾市马宫镇深渔村调研日记.docx

汕尾市马宫镇深渔村调研日记

汕尾市马宫镇深渔村调研日记

(华南师范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杨光华)

2009年11月29日星期日晴

今天是下乡去汕尾市马宫镇深渔村调研的第一天,本次下乡调研活动由我的导师胡靖教授组织,胡老师和康苑竹老师带领华南师范大学2007级物流管理专业班级的学生和我们四个研究生开展调研工作。

凌晨三点醒来,静静地想象渔村会是一番什么样的景象,渔民过着怎样的生活,与我家乡的农村相比有什么不同,下乡该怎么做调查研究,我们能为当地渔民做些什么等等问题。

辗转反侧到五六点又昏昏沉沉睡去。

突然醒来发现已6:

40,匆匆洗漱完毕后下楼,师妹周薇已经在楼下等候。

于是一块赶到出发集合地学校南区食堂门口,发现师弟师妹们陆续赶来,不久黄进师兄也和我们会合,一起用完早餐后,送我们下乡的大巴也抵达了。

7:

40,车子启动了。

大巴沿着福建(东北)方向行驶,一路上景色相当不错,大家的兴致很高,可能是长期呆在学校难得有外出实习调研机会的原因。

经过四个多小时的颠簸,我们终于在12:

10左右抵达了深渔学校(实际上是一所渔村小学)。

和当地镇、村党政干部和学校负责人见面寒暄后,跟随他们去镇上一家酒楼用餐。

用餐前,马宫镇党委副书记黄超致欢迎辞并简要地介绍了当地一些基本情况。

 马宫镇为广东省汕尾市城区下属镇,地处红海湾北部,三面环水,东南部多丘陵,最高地势为鸡笼山,海拔231米,西北部则以滨海小平原为主。

该镇下辖6个行政村,一个居委会,总面积22.63平方公里。

总人口2万余人,其中渔业人口1.6万人,半渔半农人口0.5万人,外来人口0.6万人。

该镇全年平均温度为22℃左右,多强风海雾,台风海潮是马宫镇的主要灾害,每年5至10月份是台风海潮高发期,特别是在7、8、9月,台风发生的频率较高,一个月可能有3、4次。

马宫镇水陆交通方便,拥有海岸线长达15海里,距香港80海里,距汕尾市区11.2公里,深汕高速公路自西向东横穿该镇通过。

马宫镇的生产方式以海上捕捞,养殖加工贸易为主。

深渔村是马宫镇政府所在地,是马宫镇的中心区域,经济相对比较发达。

深渔村下辖4个自然村,总户数达583户,总人口2586人,拥有渔船约200艘。

深渔村居民先祖多在清初时期来自番禺、新会、广海、保安等地,他们以海为家,以渔为生,漂泊至此定居,土地多用于渔民建房所用,几乎没有耕地。

马宫渔港是广东省粤东的重要渔港,是汕尾市四大渔港之一。

该港位于红海湾东侧半岛牛尾岭与鸡笼山之间,周围有鸡笼山,牛尾岭,马宫山等山岭,共同构成渔港的天然屏障。

马宫港是一个小湾港,港口向西敞开,港内水深2至4米。

黄超170厘米左右,发福的身体,花白的头发使他看起来历经沧桑,此人给我留下最深刻的印象是他胸前总是挂着毛主席头像。

后来听他自已介绍称今年39岁,曾就读于华南师范大学,是我们的师兄,在市编制办工作过13年,任过编制办主任,到马宫镇工作两年多。

据说他来马宫镇任党委副书记是出于下基层锻炼的需要,他为人处事很有自己独特的一套方法和经验,对本次下乡实践活动做了大量工作。

与我们同桌的还有一位华南师范大学MPA毕业的师兄,名叫吴小虎,湖南邵阳人,汕尾市党校校长,身高170厘米左右,偏瘦,约50岁,来此处工作二十几年,也对本次下乡实践活动做了大量工作。

在用餐过程中,他不断给我们介绍桌上的菜肴,为人处事谦虚客气。

14:

30,用餐完毕。

当地干部与学生负责人协商把我们分组安排到渔民家里。

我和黄进由深渔村主任石妈宝领着来到渔民施境镜家里。

男主人施境镜75岁,女主人73岁,有3个儿子2个女儿,18个孙子。

现在两个老人与小儿子一家住一起,每个月在三个儿子家轮流吃饭10天,这种赡养老人的方式在当地十分流行。

小儿子家育有1儿2女,儿子11岁,两个女儿分别为9岁和7岁,儿子儿媳在深圳做二手车生意,两位老人在家照顾3个小孩。

我们在老人家里的问题是语言交流困难,两位老人都不会说普通话,我们也听不懂他们当地话,很多时候只好借助手势交流,3个孙子在家时可以充当我们的翻译。

但是语言交流的困难并不影响主人家的热情,我们一进门,老人便泡茶招待我们。

主人家房屋很宽敞,三层楼的楼房,大大小小的房间二十余间,很多房间都是空空的,家具齐全但略显陈旧,给人一种“被现代化”的感觉。

我们被安排入住二楼的一间屋里,房里有一张双人大床、一张书桌、一个凳子和几个瓶瓶罐罐。

待石主任与两位老人交待完毕后,我们放下行李又跟随石主任去村办公室,村办公室是我们以后开会讨论的场所。

随后,我们在街道上闲逛了一下,听口音判断当地有很多四川重庆来打工的外地人。

17:

30,我们和老人家的3个孙子共进晚餐,两老人去隔壁二儿子家吃饭。

主人一家非常热情,不停地叫我们多吃,不断地给我们夹菜。

桌上有鱼有肉,我们牢记尊重当地的风俗习惯,注意吃鱼不能翻鱼身等事项。

晚饭后,老人家的大女儿、大女婿、二儿子、二儿媳和小女儿陆续前来聊天。

与大女婿交谈得知,大女婿在马宫水产品批发市场卖鱼,卖的都是当地渔民捕来的鱼虾。

鱼虾价格随市场供求量变化很大,一天一个价,而市场供求量主要受季节、天气等因素影响。

主人家有大木渔船3艘,每艘市场价格在100万元以上,3个儿子各分得一艘,2006年国家颁布对渔船进行柴油补贴后每船每年可得国家燃油补贴近17万,共计50万左右。

以前三兄弟一起出海打鱼,现在小儿子儿媳在深圳做二手车生意,他的船由大哥二哥经营,赚了钱分给他一些。

渔民的作业范围政府部门有相关规定,大船去远海,小船在近海,马宫的渔船最远的可能向前行驶7、8小时,以每小时8海里计算,约为60海里(约为110公里)。

大船一般出海5至7天,工作人员10人左右,每个人都有明确的分工;小船一般出海1天左右,也有几小时就回来的,一般早出晚归或下午出海次日凌晨返回,工作人员2至3人不等。

妇女小孩很少出海,即使出海也仅在船上做分拣鱼虾和煮饭等轻便工作。

出海有合伙和雇佣工人两种方式,合伙按出资出力比例分成,类似于现代的股份合作制,雇员的工资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固定工资,另一部分是按捕获鱼虾量的多少提成。

现今一般多采用雇佣工人的方式,因为合伙容易闹矛盾,通常只适合亲戚和朋友之间。

雇佣工人的收入随季节、天气和运气等因素变化而变化,平均月收入在2000至3000元之间。

渔船出海的主要费用是购买柴油支出、渔船检修维护费用、雇佣工人的工资等。

马宫港的柴油每吨6500元,也有从香港走私过来的红柴油,每吨5700元,还有一种污染很小的柴油叫白柴油,但因为每吨价格比红柴油贵几百元钱并且用白柴油时船的动力不足,因此多数渔船选择夜晚在海上购买红柴油。

渔船检修维护费用视各渔船性能状况而定,一般小问题渔民都能自己维修处理,有时出了故障还得叫船厂拖回维修,这种情况维修费用就很高了。

19:

00,我们告别主人一家前往村办公室开会。

19:

30,会议开始。

胡老师首先询问我们四个研究生的调研计划,我们各自作了汇报。

在会议上,胡老师陆续给大家讲解了住户调查、专题调查和口述史调查的方法和一些注意事项。

最后,各小组按照补贴标准领取补贴转交给渔民。

21:

00,我们返回主人家,把学校发放的补贴交给老人。

再和两位老人闲聊一会儿后,我们上楼讨论调研计划,拟定访谈提纲。

24:

00,睡意袭来,我们开始睡觉。

2009年11月30日星期一晴

早晨一觉醒来,只听见海上渔船机器运转的轰隆声,看时间正好7:

00。

洗漱完毕后下楼,发现女主人已经准备好饭菜。

7:

30,我们开始用餐,早餐是酸菜、豆腐、鱼和稀饭。

用餐完毕后,陪同主人家的两个小孙女去上学,两个小孙女在马宫中心小学就读3年级和1年级。

我们出门沿着街道往左走约200米到一个街道路口,再向左拐进去200米便到了马宫中心小学校门口,用时5分钟。

马宫中心小学坐落在小山脚下。

送两个小孙女上学后,我们返回到街道路口,再沿着街道向前直走,那儿有3个船厂,其中最大的一个船厂名叫红海船舶,另一个较大的名叫万聪船舶修理厂,另还有一个未看见名字的小船厂。

两个大船厂都可以建造和修理铁船木船,小船厂只能建造和修理木船。

据当地人介绍,在马宫镇的另一端还有一个小船厂,镇上共有两大两小四个船厂,都是私人企业,两个大船厂投资均在一千万元以上,香港、台湾等地的船只有时都会来这里修理。

8:

30,我们到达村办公室,发现为深渔村副主任许木槎在办公室内办公。

由于许主任兼任马宫镇治安队队长,负责给外地人办暂住证,于是向其打听四川重庆外来人口的情况。

据其介绍此地外来人口3000多人,其中来自四川重庆两地的外来人口在2000人以上,尤以四川渠县和重庆梁平两县的居多。

过了一会儿,石主任到达办公室,于是与其聊起村行政和财政状况。

据其回忆,1984年深渔村由深一大队和深二大队合并而成,取名深渔乡,1987年改称为深渔村,两年后改称深渔管区,1992年又改为深渔村一直沿用至今。

现今深渔村总户数552户,总人口2608人,其中共产党员68人。

渔民是特种行业农村户口,无耕地,村的多数土地由村集体从邻村购买而来,再分给渔民建房屋使用。

关于历年举债情况,在合并前深一大队欠银行45万元,深二大队欠银行30万元,共欠银行75万元,但由于这些是集体化时期遗留下来的债务,因此现在也不用还了。

现今仍欠两个信用社共7万元,欠私人(村主任说是村委会成员的亲朋好友)二十几万元,合计欠款30万余元,但现在既无还款的意愿又无还款的能力。

关于历年财政收支情况,我们后来拜访了村党委退休老书记陈金,据其回忆1979年以前的集体化时期,统一经营收支,主要收入来源于捕鱼,年底统一结算。

年底余下的钱按工分发放,大队干部每工评分10至15分,其中书记15分,副书记13分。

船长15分,普通船员10分或11分,一个男劳动力(每工约10工分)每月收入大约40至50元,一年收入大约500至600元。

以前很多渔民没有地位没有房子,就住在船上,大队集体在1969年由镇政府帮忙从邻村铜龙大队以每平方米2元的价格购地18000平方米,分给每一户渔民家庭50平方米用于建房,10人以上的家庭分得两份即100平方米,留下2100平方米用于建立渔民学校。

1970年,村集体建立20间房子无偿分给村里的困难户。

1986年卖互助社房,建村办公大楼,花费9万元。

1991年,深渔村再花费25万元以每平方米50元的价格从邻村买地5000平方米,加上用以前渔民学校置换的部分土地,于1991年3月30日开始选新址建立深渔学校,1992年1月10日学校建设完成,共6533平方米,共花费83万元。

建立新学校的资金大部分来自渔民集资,大队干部每户出资500元,其它各户每户出资50元,有渔船的家庭还得按渔船动力大小出资,100P以下的渔船出资1000元,100P至150P的渔船出资2000元,150P以上的渔船出资3000元。

另外,上级财政拨款5万元,教育局拨款5万元,香港人罗国耀先生自愿捐助建造一间教室的费用3.6万元,还接受其他人捐款若干元钱。

1984年,深渔村开始实行私有化,允许本村渔民私人购买集体的12条渔船,但多数渔民无足够现金,只好先打欠条后逐年归还。

1984年私有化以后,村干部开始领工资,书记主任每年400至500元,其他干部每年300元左右。

1985年起,上级财政发放5个村干部月工资105元,镇政府扣除25元钱代缴养老金(每人每月实际上交缴养老金5元钱,现在陈书记每月能领到养老金87元钱),每月余下的500元作为村集体收入,供年底集体统一分配。

1995年至2000年,村干部工资最高,大约每月可获得1500元左右,近几年村干部平均月工资在1000元左右。

2006年国家实行对渔船柴油补贴前,每条渔船要按动力大小上交管理费给村里,2006年后改称为“赞助费”,其中2009年的收费标准如下:

300KW以上的每年上交1500元,150KW至299KW的每年上交1000元,100KW至149KW的每年上交800元,60KW至99KW的每年上交500元,25KW至44KW的每年上交300元,17KW至24KW的每年上交200元,4.4KW以下的每年上交100元(注:

空缺部分无相应规格动力渔船)。

由此可见,在深渔村以渔船动力大小为标准管理类似于其它农村地区以户籍人口为标准管理,这是渔村的一大特色。

自2006年至2009年,深渔村主要收入约为15万元,其中村办公楼空房出租每年收取租金6000元,其余为“赞助费”。

支出方面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

(1)现在职6个村干部每人每月工资约为1000元(其中上级财政发工资卡给4个村干部,每人每月可领500元,镇政府发给另2个村干部每人每月工资300元,差额部分由村里负责,6个村干部月工资总和约为6000元),4个退休村干部每人每月工资150元,每年工资合计79200元;

(2)计划生育开支每年20000元;(3)殡葬费用每具尸体200元,每年约为5具,合计每年1000元;(4)村办公费用每年15000元,治安管理费每年1000元,卫生管理费每年600元,报刊费用每年2000元,合计每年18600元;(5)每三年要进行一次换届选举,每次要花费2000元,平摊到每年约为667元;(6)村里给五保户、伤残军人、家庭困难的老党员转移支付每年合计约为2000元村。

因此,深渔村每年开支约为12万元,党员活动由于缺乏经费而无法开展。

10:

40,我们离开村办公室沿着街道去码头。

10:

50,我们在码头路口遇见了几个重庆口音的外地人。

我用重庆话和他们打招呼后,与重庆梁平的陈叔叔聊了起来。

陈叔叔是重庆市梁平县云龙镇人,家住农村,今年59岁,身高约为168厘米,瘦弱的身体,花白的头发,身穿棕色夹克外套,外套右手臂处有一小块补丁,褐色旧西裤,配一双明显被水浸泡过的黑色旧皮鞋。

陈叔叔家有兄妹6人,他是老大,二弟和两个妹妹都在家乡当地务农;三弟在新疆做建筑包工头,家产上百万,一家人户口都转去了新疆并在那儿定居;小弟三十几岁,年龄比陈叔叔大儿子还小,十几年前毕业于四川泸州医学院,在重庆梁平县人民医院口腔科任主治医师,在梁平县城有三处房产。

不过现在兄弟姐妹间很少联系,因为各自有各自的家庭,各忙各的事,但遇到困难或问题需要帮忙时,往往还是找自家兄弟姐妹,因为自家兄弟姐妹比较可靠。

陈叔叔有两个儿子,前些年两个儿子都曾跟随他来马宫港帮人打渔,但由于晕船也受不了打渔之苦只好离开,现在两个儿子在东莞打工。

大儿子家育有一个儿子,大孙子14岁,在家念初中,大儿媳在家照顾孙子上学。

小儿子家也育有一个儿子,小儿媳娘家在四川宣汉,与小儿子打工时认识,由于娘家在镇上条件较好,所以小孙子在外婆家上学。

谈起他的两个儿子和两个儿子单传的两个小男孙,陈叔叔面带喜色,显得非常自豪,看来他内心仍有一种重男轻女的思想。

陈叔叔于1993年和老家的邻居一起过来帮人打渔(这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典型方式,因为目前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主要依靠血缘和地缘关系),家里有近2亩田地,老伴在家种旱地,水田让给别人种。

由于一个人在此地打工,为了节省房租,陈叔叔没有租房子,就长期住在船老板的船上。

出海打渔时和船老板同吃,有价格比较便宜的海鲜吃,但很少吃猪肉,因为猪肉价格较高。

打渔归来时船老板上岸改善生活,船工就吃得很差,通常是几个船工轮流在船上做饭吃,船上只有平时准备好的米、油、蔬菜,但船工们出来都是为了挣钱,生活非常节省,所以也不讲究吃穿。

平时船工们生活枯燥单调,未出海时就在街上闲逛,或在码头边的小商店里看看电视,晚上九点半回船上睡觉。

陈叔叔一个月平均出海15天左右,平均月收入在2300元,一年工作10个月左右,除去每月花费二三百元(主要用于购买必须的生活用品、香烟和电话费等),一年大约能挣2万元钱回家。

谈到自己的花费开支时,他笑呵呵地说自己年纪大了,对外面的新鲜事不好奇,生活过得很节省,但一些年轻人就不一样了,常常去发廊舞厅等地方,花费自然多,有时候甚至入不敷出。

陈叔叔春节一般不回家,每年夏季有约两个月的休渔期(后来我们看到马宫渔政队办公楼前公告上今年的休渔期是2009年5月16日至8月1日,为期两个半月),休渔期到时坐车到四川达县,因为四川达县离重庆梁平比较近,再从达县转车回家,大约花费300元路费。

陈叔叔笑嘻嘻地说吃海鲜营养好补身体,每年回家后都会变瘦,来这边后会变胖一些。

来此地打工的四川、重庆老乡很多,其中他们镇上(重庆市梁平县云龙镇)的就有四五百人。

多数老乡以打渔为生,收入不固定,随季节、天气和运气等因素影响。

谈起马宫港出海打渔的情况,陈叔叔说现在是船多人少,船工的供给小于需求,一般情况下是船老板主动找船工,对船工也比较客气。

通常在月底按时发工资,有的工人常炒老板的鱿鱼。

陈叔叔一般一年会帮三四个老板,在每个老板处工作两三个月,如果老板给的工资高待人也好就会在他那儿多干些时间。

出海打渔很辛苦,有的人晕船,每年立春前那段时间出海很冷,像重庆冬天打霜时一样冷(陈叔叔语),海风吹在脸上像刀割一样。

陈叔叔说多数船老板不讲感情,只看重利益,即使你在他那儿干很久的活,他也看不起打工的,见面也不招呼,当地人普遍看不起外地人。

陈叔叔说还是重庆家乡的人好,重感情,讲义气。

关于当地社会治安问题,陈叔叔说打架的都是拉帮结伙的外地人,通常都是同一地方来的人与另外一个地方来的人打架,本地人很少有打架的情况。

谈起渔船出海打渔的成本费用时(以陈叔叔工作的主机功率500P、载重量为50吨的船只为例),陈叔叔告诉我们,主要是柴油费用:

每吨五六千元,出海一次用油四五吨;雇佣的工人工资和生活费用:

雇佣工人的收入随季节、天气和运气等因素变化而变化,与捕鱼量多少成正比,月收入在2000至3000元之间,生活费用视情况而定,一般在出海时都和船老板同吃同住;渔船检修维护费用,这视各渔船性能状况而定;买冰支出:

冰每条13元,10条1吨,每吨130元。

此外,海上罚款很重,本来是禁止用电捕鱼的,但很多渔船都违规用电捕鱼,发现渔政部门的人来检查时要躲避已经来不及了,被当场抓住就得交罚款上万元,但有的渔船不会被抓,因为船老板有关系,执法部门有人给他们通风报信。

当问起陈叔叔养老和医疗保险问题时,陈叔叔说老伴在家参加了农村的新农合医疗保险,每年缴20元钱。

但他没有参加农村的新农合医疗保险,因为自我感觉身体也还可以,并且长期在外打工看病报销也很困难(根据新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相关规定,参加该项保险,需在户口所在地医院住院才能按一定比例报销,看来国家新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的制定和完善也面临新问题和新挑战,如何让在外打工农民参加医疗保险,使该保险像阳光普照大地一样润泽广大农民是政府应该考虑的问题),儿子今年回家时帮陈叔叔代缴了重庆城乡养老保险,每年缴100元,共缴纳了15年,合计1500元,到陈叔叔明年60岁时每月可领93元钱。

(根据重庆重庆城乡养老保险相关规定,按每年缴100元钱的基准,参加者60岁后每月可领到94元钱,这可能是陈叔叔记错了)。

11:

50,陈叔叔回船上吃午饭,临走前他告诉我们今天下午他可能出海打渔,并打算明年过完元宵节后就回家和老婆一块种地过日子。

临近中午,我们也回主人家准备吃饭。

但回到主人家后发现主人并没有准备饭菜。

后来得知,当地渔民由于白天忙没有做午饭的习惯,多数时候在外面买点饺子之类当作午餐,一般在晚上会做丰盛的饭菜。

于是我们自己在外买了菜饺吃,5元一盒,菜饺的馅是青菜和虾混合而成,吃起来有很重的海鲜味。

我们吃完午饭后,上楼整理调查纪录并稍作休息。

14:

30,我们再次沿着街道朝码头走去。

在码头路口,看到一个卖水果的小摊,于是买了2.5元的桔子。

在交谈中,听摊主的口音判断她是重庆人,于是和她交谈起来。

水果摊主姓李,我们叫她李阿姨,她的小摊由一个三轮自行车上放几个装水果的纸箱和几块木板构成,小摊上有苹果、梨、桔子,以桔子为主。

李阿姨今年58岁,重庆梁平云龙镇人,身穿深红色上衣,蓝色牛仔裤,脚穿一双绿色胶鞋,由于有眼病经常流泪。

李阿姨性格开朗,曾经在农村读过高中,文化水平在当地农村同龄人中算比较高的,常年在外做生意。

她育有一儿一女,老伴姓周去逝得早(大约在儿子才15岁时),全靠她一个人做生意把儿女抚养成人。

儿子周小平,今年32岁,19岁那年职高毕业后来外地打工,后来在此地帮人打渔,2006年用打渔多年积攒下的钱与人合伙购买了一条渔船,花费20来万元,今年靠其妹支持独自买下该渔船,儿媳是重庆梁平河兴镇人,无工作在煮饭带孩子,两人育有一个两岁多的儿子。

女儿家住重庆梁平中心车站附近,依靠撤迁赔偿的数万元钱在梁平县城内经营一家发廊,女婿在一家汽修厂喷漆,两人育有两个儿子,家庭条件比哥哥家好,今年出资数万元以投资入股的方式给哥哥买船,两兄妹感情甚好。

据李阿姨回忆,她来此地三次,第一次是2005年12月18日从家里出发,在2006年2月返回,大约呆了两个月;第二次是2007年6月14日从家里出发,在2008年2月返回,这次来得早是因为要来照顾生小孩的儿媳和小孩,大约8个月;第三次(今年)是2009年8月27日从家里出发,计划在明年的二月份返回。

每年冬天前来此地过冬,因为此地比家乡暖和,次年2月份返回是为了种水稻,家有水田2.8亩,由于粮食的生产周期和劳动周期不一致,待插好秧苗后,李阿姨又在女儿家附近租间房子做生意。

当问及她为什么不和女儿一家一起住时,她说喜欢一个人自在些,自己爱吃稀饭自己煮着吃也方便,也不会给女儿女婿增添麻烦,再说租房就在女儿家附近去女儿家也方便。

但由于住在县城,离老家大约20公里,干活还得坐半小时左右的汽车回老家。

收稻谷已经实行机械化,每亩大约花费70元钱,她每年大约能收2000斤稻谷,留下500斤供自己食用,其余1500斤大约能卖1200元钱。

李阿姨刚在此地做水果生意十几天,以前有时也帮人剪虾,酬劳是每斤0.5至0.8元钱,动作麻利的人一天能挣四五十元钱,但她由于年龄大动作慢,起早贪黑的也仅能挣30来元,因此觉得不如自己做生意。

李阿姨说当地人狡猾,不如重庆人耿直,有时候讲好了价格也不买,做水果生意一天总收入约100元,几种水果平均利润在40%左右,每天可以赚40元左右。

李阿姨一般早上八九点开始在码头路口卖水果,因为上午这儿的人较多,很多出海打渔的人都聚集在这儿看是否能够出海,下午三点以后,打渔的很少再出海了,李阿姨就把三轮自行车推到村办公室附近的菜市场去卖,一直卖到天黑回家。

李阿姨的水果是在汕尾水果批发市场买回来的,一般是自己坐公交车去进货,初一、十五进货比较困难,因为当地大部分人都要出去烧香拜神,货源少坐车也比较麻烦。

当问及李阿姨是否买医保社保时,她说前几年没买任何保险,今年她和儿子都在老家买了新型农村医疗合作保险,每人每年20元钱,生病住院后可按不同的比例报销医疗费用。

这段时间儿子都没有出海打渔,因为他今年去医院检查得知患了肺结核,在家吃药养病,治病去汕尾一家专业医院,免费拿药,只花一些检查费和交通费,现在儿子的病已经慢慢好转了。

李阿姨来之前,儿子儿媳租的一间小房,房租每月只需百多元钱,现在租的房子大一些,房租每月230元钱,一家人的生活费用七八百元钱。

17:

00,再次遇见陈叔叔和三个重庆老乡,他说由于风大没有出海,也没什么事就来街上闲逛,于是我们和他们顺道走了一段。

当谈到现今社会现状时,他们都觉得社会很不公平,贫富悬殊太大,社会治安不好,有钱人可以用钱解决很多问题,并且说多数当地人看不起他们在外面打工的,一般情况下他们也很少和当地人交往。

言语中流露出背井离乡在外打工的辛酸和对社会现状的不满。

17:

30,我们回到主人家里,因为主人家一般在18:

00左右吃晚饭。

回主人家后,主人家的两个小孙子告诉我们今天去老人的二儿子家吃晚饭。

吃完饭去村副主任许木槎家找周薇、肖玉讨论各自调研情况,交流心得体会,并约好明天一起去拜访经营个体诊所的重庆老乡。

20:

50,返回主人家路过村办公室时,发现胡老师在办公室,于是进去向他汇报今天的调研情况,胡老师作了针对性的指导。

21:

10,我们回到主人家,给三个小孩检查和辅导作业,又与两位老人闲聊一会就上楼整理调研材料。

次日凌晨00:

30,上床睡觉。

2009年12月1日星期二晴

今天是农历十五,按照当地的风俗初一和十五是拜神的日子,多数当地人都要出门烧香拜佛。

7:

00,我们起床,洗漱后下楼吃早餐,今天的早餐有油条、稀饭和豆浆。

8:

15,我们来到村办公室,见到许木槎副主任,就昨晚整理资料时发现的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军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