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816646 上传时间:2023-02-06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7.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docx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荷塘月色教学设计.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docx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

荷塘月色

知识与能力

揣摩优美的艺术语言,赏析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的艺术手法。

过程与方法

理清作品的事物线索和感情线索,析文中之情,赏文中之景,披文以入情;结合具体的景物描写摹绘比喻、比拟、通感的修辞效果,同时寻踪文中的美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感

理解作者“淡淡的喜悦”、“淡淡的哀愁”和他追求自由的精神。

[教学重点]

把握作品的感情基调,了解作者对现实不满,寻求精神解脱和自由而又无法解脱的苦闷心情;通过品鉴景物的色调和情味,体会作者的喜悦和哀愁。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赏析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让学生了解借景抒情的艺术技巧,同时调动学生的审美联想和审美想象,引导他们认真感受和体验作品中优美的意境,从而获得一定的审美实感和经验;

引导学生品味文中的图画美、语言美、意境美,学习文中的比喻、比拟、通感、映衬等修辞手法,通过具体分析、品味语言的形象性的绘画美,揣摩丰富的情味,同时揣摩文中的一些炼字炼句必须反复推敲涵咏,从中嚼出艺术的真趣。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整体把握文章内容,揣摩直接表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理清作者的思绪和思想感情脉络,分析作者感情的发展变化,探寻作者心情变化的触发点。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我们没进入这篇课文的学习之前,先让我们一起联想一下我们的眼前出现了一大片碧绿的荷塘,荷花娇艳的盛开着,面对此等美景,我国宋代的著名诗人杨万里赞叹道: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而周敦颐却看到了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洁品格!

描写同一事物却反差如此之大,这正印证了王国维先生的那句话“一切景语皆情语”,写景是为了抒情,抒什么样的情?

抒的是作者自己的主观感情,客观事物都深深地打上了作者主观情感的烙印!

今天我们就让我们跟随朱自清先生的脚步,去看一看他给我们留下的这一篇优美的散文《荷塘月色》,看一看他给我们描写了怎样的月色下的荷塘美景,抒发了怎样的独特情怀!

[板书一]

二、简介作者和《荷塘月色》:

1.首先给大家介绍的是本文的作者朱自清,

提问:

同学们对朱自清了解多少?

以前我们学过他哪些文章?

(要求学生各抒己见)

明确: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对于他,大家应当记得他的四个令人羡慕的闪光点:

(1)19岁考入北大哲学系;

(2)27岁任清华大学教授;(3)毛泽东曾高度的赞扬朱自清“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4)朱自清的散文秀丽朴素,独树一帜,“建立了一种纯正朴实的新鲜作风”,这源于他深厚的古典文学修养,对世情精细的观察和体验及朴实、忠厚、平淡、刚正的性格。

初中我们学过他的《背影》、《春》。

代表作有散文与诗的合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等。

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的就是朱自清先生的一篇情文并茂的优美散文《荷塘月色》。

2。

关于《荷塘月色》:

《荷塘月色》是朱自清现代散文中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素为读者所喜爱,尤其是选入中学语文教材以后,更为人所瞩目。

郁达夫在论及现代散文时说:

“作者处处不忘自我,也处处不忘自然与社会。

……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就是现代散文的特征之一。

”那么在《荷塘月色》里的朱自清是怎样的人,他又是怀着怎样的心情写这篇文章的呢?

接下来请同学们欣赏的是这篇课文的朗读带。

三、播放朗读录音,入境,欣赏美感,体味感情。

同时布置问题让学生思考

同学们可以暂时放下手头的一切闭上眼睛去欣赏一下这篇优美的散文,体味一下作者的感情,并且考虑以下问题:

1.本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依据是什么?

2.在各部分中划出作者直抒胸臆的句子,思考这些句子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播放录音的同时在黑板上板书重、难点字词,录音完后引导同学一起解决。

[板书二]

四、整体把握课文;理清作者的行踪和思绪,揣摩表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

1.让学生讨论并完成第一个问题,教师总结

刚才大家带着我的问题一起欣赏完了本篇课文的优美富有感情的朗读带,感觉怎么样?

是不是感情充沛,语言优美啊?

听完了录音后,我们开始进入文章的学习。

首先,请同学们思考朗读前布置的第一个问题(问题略)

让学生讨论交流并找学生说出自己的意见,教师总结

明确:

作者的路线可总结为:

出家门走小路观荷塘观四周回家门

(1段)(2~3段)(4~6段)(7~10段)

注:

指导学生认识观荷塘为两个部分组成,但习惯上将其归为一部分,即第四至第六段;同时认识作者的路线图为圆形。

[板书三](在板书的时候可将“观荷塘”和“观四周”分开板书以便授课)

2.让学生讨论并完成第二个问题,教师总结

同学们都知道在一般的写景抒情散文中写景大都是为了抒情,作者往往表达思想感情不采用直白浅露的方式,说什么“我的感觉怎么样啦”“我的心情怎么样啦”而总是借助于形象,或借景抒情,或咏物抒情,或缘事抒情等等,这些文章中情感是文章的内质和灵魂。

境是情境,物是情物,景是情景,事是情事,一切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打上了情感的烙印,作品以此而产生了巨大的艺术感染力。

学习这样的文章其实重点还要是放在分析作者的情感上。

本文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我们的任务也不能脱离这个重点,接下来我们就来挖掘文字背后隐藏的作者的情感。

在听朗读之前我给大家布置的第二个问题,我想大家应该已经思考了,现在我们来结合我们刚才划分的层次讨论一下:

⑴学生集体讨论交流,并找个别学生回答

①“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②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个世界里。

③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④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⑤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

⑥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

--这样想着,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

⑵学生讨论交流,教师补充讲解

讲解:

①句放在了本文的开头十分的惹眼,直抒了作者的胸臆,这句被称为本文的“文眼”。

那么什么是“文眼”呢?

一句话简单地说“文眼”就是主题思想的聚焦点。

一篇文章的“文眼”有时候是一篇文章的题目,有时在一篇文章的开头或结尾等等,这篇文章就是出现在文章的开头,奠定了本文的感情基调——内心有苦闷,心绪烦乱。

“颇不宁静”是关键词,“颇”字表明程度之深。

作者不宁静的心绪是笼罩全篇的。

那么作者为什么“不宁静”呢?

这就要结合当时作者的社会背景来解释了:

[资料]1927年7月正是朱自清思想极端苦闷的时期,“五四”以后,革命斗争深入,原来曾积极参加新文化运动的知识阶层也发生分化,有的高升、有的引退、有的堕落、有的前进。

朱自清不满黑暗的现实,又没有勇气投入斗争。

“四?

一二”反革命政变后,他处于极度的不安之中。

关于朱自清当时的思想情况,他的夫人陈竹隐女士有过具体的描述,“大革命失败后,蒋介石统治了全国。

佩弦当时没有找到正确的出路,四顾茫然。

”觉得心上的阴影越来越大。

他又在苦闷中彷徨了。

他知道:

“只有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才能解决这惶惶然。

”但在当时他两条路都没有走,而是采取了逃避的办法。

他先前曾说过:

“我只是在行为上主张一种日常生活中的中和主义。

”他还没能摆脱这种思想,又顾虑着“妻子儿女一大家,都指生活。

作者只是想用超然尘世的中和主义来排遣解脱自己的不安和彷徨。

本文可以说是朱自清付诸行动的艺术表现。

②句“平常的自己”是怎样的?

从上下文中可以得到解释:

不自由。

白天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都是不想做不想说而有不得不做的。

“超出平常的自己”就是说自己是自由的。

这是作者的一种去荷塘过程中的一种排遣。

排遣了自己的一种不宁静的情绪,心情得以释放。

③句“且”字的意思同学们的解释是什么(找同学回答,教师总结)刚才这位同学基本上说出了它的意思,其实“且”在课文中可以理解为“暂且,暂时”的意思,这个字用在这正表现出作者怎样的的心态,是不是一种极欲逃脱现实,但又明知只是暂时解脱、不得已而为之的复杂心态啊,同时“受用”二字也点明了这段的感情基调——积极的、解脱之情

④句中“但”的效果强烈,热闹的蝉鸣蛙鼓反衬周围环境的寂静和作者内心的寂寞。

作者在受用了荷香月色之后,心里又不宁静起来。

“什么也没有”极写出了作者内心的失落和空虚。

⑤句中联系上下文是由于这荷香月色不能真正的排遣内心的不宁静,所以才怀古思乡。

同时这段中描写的古代江南采莲习俗的热闹、风流、有趣,正反衬出我们现实生活的死寂、冷酷、无趣。

“无福消受”可不是作者的凭空的感慨,作者是有的放矢,他用这一句来暗示重新面对现实时的无奈和悲哀。

这时作者的心情“又颇不宁静”了。

⑥句大家要注意的是“到底”二字,“到底”表示的意思是经过种种变化后最后的情况。

江南是作者的故乡,毕业后作者又曾经在江南的一些地方任教,写下过不少赞美江南的文章。

到了清华之后,常表达出思乡之情,“今晚”寻求佳境,意在摆脱“不宁静”的心情,但难以摆脱,身处烦忧,忆往怀旧,想借此超然于现实的重压之外,但这同样是不可能的。

与“颇不宁静”遥相呼应。

总结:

刚才给同学们分析的是一些作者直抒胸臆的句子,他它在不同的部分中出现,代表了作者在不同的路线上的不同感受,在分析的基础上同学们能不能自己总结出本文作者的感情线索?

作者的感情线索与他的行踪之见存在什么关系呢?

请同学思考。

(让学生讨论,并找学生归纳总结)

明确:

由上面分析我们不难把握作者感情的脉博;在现实中(心里颇不宁静)的作者无法排遣心中的苦闷,因而要寻找感情的寄托。

“出家门”时作者的心情是不宁静的,文章的第一句作者就说出了这种心情,正是因为作者自己的不宁静心情,所以才夜走煤屑路、游荷塘,去求宁静。

文中划出的②③两句无论是想超出平常的自己,还是暂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都表达了作者对追求宁静的渴望,可以说是求宁静。

那么,从刚刚我们分析的文中来看作者找到了没有?

在什么地方找到了?

第四句,作者对一切的热闹已经置身事外了,最后不免发出“我什么都没有”的感慨,可以说作者找到了宁静,是在在自然环境的美丽和理想生活的憧憬中作者找到了宁静,但这是暂时的宁静,当作者回到家门,又回到了现实,心中的烦恼依旧。

作者又失宁静,第五句和第六句可以看出当时的作者已经是回到了现实,对那片刻宁静已经无福消受了。

作者极力描绘了自然的美丽和古代社会的自由快乐,是借以抒发对现实的不满,漫步荷塘是为了排遣在理想与现实的对撞中矛盾的苦闷之情。

不宁静求宁静得宁静失宁静

(①)(②③)(④)(⑤⑥)

同学们注意一下作者的行踪路线呈一个圆形,可以说它是作者的空间之圆;同时他的情感变化也呈一个圆,它是作者的心理之圆,那么无论从这两者的哪一者来看作者最后的位置都回到了原位,同学们可不可以告诉我作者最终能找到他的宁静吗?

答案是肯定的,肯定不会。

[板书三](板书要在板书二的基础上)

五、教师总结

以上是我们今天这节课所有的内容,我这节课主要给大家讲了几个问题:

1、作者的一些背景情况;2、理清作者的行踪和感情线索,揣摩表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并绘制了作者行踪和感情线索图

六、作业布置

1.加强朗读(“书读百遍其意自现”导出“文读百遍其情自现”),品味文章的4-6小节

2.思考课后练习

[附板书]

板书一:

荷塘月色

朱自清

板书二:

出家门

观四周走小路

观荷塘

板书三:

心理结构不平静

出家门

失求

宁观四周空间结构走小路宁

静静

观荷塘

得宁静

 

第二课时

一、导入:

由课题所知,本文属于写景散文,所写之景即“荷塘月色”课文哪些段落是描写这两种景物的呢?

明确:

4、5段

二、诵读、鉴赏第四段

1.指名一个学生朗读

2.提问:

这一段写什么景,是从哪些方面来写的?

明确:

月下荷塘美景,写了荷叶、荷花、荷香、荷波、荷韵五个方面

3.提问:

作者是怎样从这五个方面描绘这月下荷塘美景的:

清找出这些句子,展开想象,阅读品味它的妙处。

学生找出相应的句子。

明确:

荷叶:

“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运用比喻手法写出荷叶的风姿由“出水很高”联想到“亭亭的舞女的裙”两者不仅相似,而且写出写出了荷叶的风姿。

荷花:

“层层的叶子中间,……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写出了荷花饱满盛开、含苞待放的情状;运用拟人、比喻的手法“袅娜”写出荷花的饱满盛开状,“羞涩”写荷花含苞待放这两个词本是用来描写女子娇美姿态、羞涩神情的,现在用来写荷花,赋予物以生命力和感情这是拟人写法接着连用三个比喻,分别描绘了淡月辉映下荷花晶莹剔透的闪光,绿叶衬托下荷花忽明忽暗的闪光,以及荷花不染纤尘的美质写出了荷花的神韵,倾注了作者的主观感情,可以激发读者的想象。

荷香: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写出了荷香轻淡缥缈、沁人心脾的特点;由嗅觉向听觉转移“缕缕清香”与“渺茫的歌声”在许多方面有相似之处,如时断时续、若有若无、轻淡飘渺、沁人心脾等,其间感觉的转移伴随想象的跳跃“清香”与“歌声”同属美好的事物,把“清香”比喻成远处的“歌声”,烘托出几分幽雅和宁静来。

荷波:

“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运用拟人的手法,写出微风过处叶花颤动的情状,既有视觉形象,叶子“有一丝的颤动”化为“一道凝碧的波痕”;又有听觉形象,风吹花叶的颤动声音动静结合,形象地传达出荷塘富有生气的风姿,创造出了清幽恬静的氛围。

荷韵:

“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写荷叶的美的情致。

作者把所见与想象结合,“脉脉”本指默默地用眼神或行动来表情传意,这里用来写流水,塘水在茂密的荷叶下是看不到的,作者却由叶子的“风韵”想象到那叶子下的水“脉脉”有情,真正做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

4.师生共同小结本段写景重点本段运用比喻、拟人、通感等手法,描绘了月下荷塘的美景,这些手法令人浮想联翩更绝的是全段不着一个“月”字却处处有月请同学们朗读品味

5.齐声朗读课文第4段,品味其写景特点

本段写景的技巧体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动静结合。

作者先写田田的荷叶,后写绿叶中缀开着的荷花和花苞,以及微风吹来的花香。

这是静的画面。

紧接着他就捕捉那微风过处叶动花颤的情状,“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

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

”这是动的晤面。

动静结合,形象地传达出了荷塘富有生气的风姿。

第二,文章不写一个“月”字,却处处有月。

这月色就融化在作者通过观察之后的具体描写之中。

那叶子、花朵的情态,以及为微风带起的凝碧的波痕,都是在轻淡月色映射下形成的。

三、诵读鉴赏第5段(仿照第4段的鉴赏方法,引导学生自己分析)

1.指名一个学生朗读,学生齐读。

2.提问:

本段写荷塘上的月色,月色本是难写之景,作者借哪些景物,写出荷塘上月色的特点?

明确:

作者借荷叶、荷花、树,写出了月色朦胧缥缈的特点。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写出月辉照耀,一泻无余的景象;

“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写出了雾的轻飘状态;

“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写出了荷叶、荷花朦胧、恬静、柔美的情状;

月光朦胧、柔和的原因是什么?

“酣眠”和“小睡”分别比喻什么?

作者为什么说“这恰是到了好处”?

明确:

原因是天上有一层淡淡的云。

“酣眠”比喻朗照,“小睡”比喻淡淡

的云遮住了满月的意境。

这种柔和的恬淡正合作者此时的心境,所以说“这恰是到了好处”。

“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写月影,灌木的黑影可怖、杨柳的倩影可爱。

总之,文章从不同角度写出淡月辉映下荷塘里雾光、叶色、水气交相杂糅而成的朦胧景象。

3.提问:

月色本是难状之景,作者用了一些传神的动词:

(如:

“泻”“浮”“洗”“画”等),描绘出了可感的月光形象,试结合语境分析这些动词的特点(可分成4组讨论后回答)

明确:

“泻”--一个“泻”字,月辉照耀一泻无余之景,顿时化静态为动态,写出了月光的流动感再加上修饰语“静静地”,准确地写出了月光既像流水一般地倾泻,但又是绝无声响地幽静幽美,这就创造了一个安谧的氛围,意境相当优美(“照”字直白,是如实地写,不是描绘,淡而无味另方面与“如流水一般”不相配,失去和谐感)

浮--写深夜水气由下而上轻轻升腾,慢慢扩散、弥漫,以动景写静景,描绘雾的轻飘状态。

(而“升”给人腾空而上的感觉,不能妥帖地道出雾的轻柔)

洗--写“叶子和花”在月光映照下一种奶白色而又鲜艳欲滴的状态

画--仿佛有无形的手在展纸描绘一般,富有情趣,表现了作者的喜爱之情(“印”不能写出美)

4.师生共同小结:

本段虽着意写月色,但又处处不忘荷塘,用几个传神的动词,从不同角度写出淡月辉映下荷塘里雾光叶色、水气交相杂糅而形成的朦胧景象,使难状之景如在眼前请同学们看着挂图展开想象,进入情景,朗读课文

5.齐声朗读第5段,体味作者写景的高明手法

本段写景的技巧体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虚实结合。

先写月光如流水般倾泻在花叶上的情景,“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这是实写;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则又是虚拟,但虚中见实,贴切地表现了朦胧月色下荷花飘忽的姿态。

虚实结合,写出了一种摄人心魂的意境。

第二、侧面烘托衬托手法。

单写月光比较单调,作者又着力摹写月的投影,有“参差”斑驳”灌木的“黑影”,也有“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光影交错,把岸边树、塘中荷连结在一起,构成了美丽而繁杂的图案。

三、诵读鉴赏第6段

课文第6段写荷塘四周的景色。

以树为着眼点,由近及远,写出了树色、烟雾、远山、灯光、蝉声、蛙声。

“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写出了树的错落有致;“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写出了淡月下树色,阴暗迷蒙的特点。

本段在写景方面的特色主要是浓淡相间和以声写静。

写荷塘四面凝聚点在柳树,写月下的树景,因为远近高低尽是柳树,把一片荷塘围住了,“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而杨柳的“丰姿”就在迷蒙的雾气中显露出来。

这里着墨较浓。

然后,则写树梢的远山,树缝里的灯光。

树上的蝉声,树下水里的蛙声,随意点染,这是淡写,这也衬托了月下荷塘的寂静。

(4)学生再次齐声朗读4、5、6自然段。

如何理解“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明确:

荷塘月色这自然美景给作者带来心灵的宁静,但这是暂时的,对现实

的无奈,对前途的迷茫,使作者心头的哀愁和苦闷驱之不散,挥之不走。

四、赏析第七、八自然段

1.作者为什么会“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

明确:

“颇不宁静”的心情在梦境般的荷塘岸边没有得到排遣,就想靠对古代采莲盛况的向往和怀念来摆脱。

2.作者触景生情,由眼前的荷塘美景联想到古代江南采莲的情景,作者说这是一个“热闹”和“风流”的季节,那么作者有没有被这种光景所感染呢?

文章中哪个句子可以表明?

明确:

没有。

从“可惜现在我们早已无福消受了”可以看出来。

3.此时此刻的作者为什么会惦着江南呢?

明确:

触景生情,面对黑暗的现实苦闷彷徨,无所适从,欲超然又想挣扎,借思乡排遣忧愁。

4.作者从荷塘回到家里,心绪如何?

明确:

现实依旧,愁思依旧,心里依旧不宁静,刚才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恍如一梦。

5.“这令我到底掂着江南了”的“这”是指什么?

指流水。

前面写“只不见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

怎么又想到流水的呢?

由《西洲曲》里的“莲子清如水”而来。

这是一首情歌。

“莲子清如水”’就是“怜子情如水”的谐音。

中国古典诗词中的对情感的表现是极富艺术性,含蓄而美。

比如刘禹锡的“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情。

”而现在的一些流行歌曲,开口是就“让我一次爱个够”!

你们看,同样是表现爱情,中国的古典文学诗词与现在的一些庸俗的流行歌完全是两种艺术境界!

同学们要学会鉴赏真正的美。

《西洲曲》本是用来描写一个青年女子思念情人的痛苦,作者却借用来表达什么感情?

文章中的哪个句子可以表明?

析:

思乡之情——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

今晚若有采莲人,这儿的莲花也算得“过人头”了;只不见一些流水的影

子,是不行的。

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

(此时此刻的作者为什么会惦着江南呢?

析:

触景生情,独在异乡为异客,面对黑暗的现实苦闷彷徨,无所适从,欲超然又想挣扎,借思乡排遣忧愁)

五、赏析文章的语言艺术:

本文的语言特色在本部分得到了充分体现。

以下几点值得注意。

一是比喻。

写静态荷花连用三个比喻,“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

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分别写出了淡月辉映下荷花晶莹剔透的闪光,绿叶衬托下荷花忽明忽暗的闪光,以及荷花不染纤尘的美质。

二是通感。

通感是“一种感觉超出了本身的局限而领会到属于另一种感觉的印象”(钱钟书语),即感觉的转移。

本文有两例:

例1: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由

嗅觉向听觉转移。

“缕缕清香”与“渺茫的歌声”在许多方面有相似之处,如时断时续,若有若无,轻淡缥缈,沁人心脾,有意感觉的转移伴随着想象的中跳跃。

“清香”与“歌声”同属美好事物,把“清香”比喻成远处的“歌声”,烘托出几分优雅和宁静来。

例2:

“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

的名曲。

”由视觉向听觉转移。

月的光华和阴影,用“名曲”的旋律来形容,表明光与影的和谐,与小提琴演奏的名曲一样悠扬、优美,烘托出一种温馨、幽雅的氛围,给读者以联想和想象,乃至带入一种幻境。

举几个例子来说明:

宋代词人秦观有词曰“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

梦与花互比,愁与雨互喻。

还有诗人艾青曾写诗这样描绘日本著名指挥家小泽征尔:

“你的耳朵在侦察,你的眼睛在倾听……”这也是通感。

其实,通感并不仅仅在文学作品中才被使用,实际上日常用语中,也常常有通感。

比如,说某位同学的声音很粗,难道他的声音是有直径的吗?

现在每一个同学脸上都呈现出甜美的笑容。

可是,你们决不认为我是在说你们的笑脸是抹了糖的吧!

三是叠字的运用。

由学生从课文中选出例子。

第6段写月下荷塘的景色,作者选用了一些叠字叠词(如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重重、阴阴、隐隐约约等),试结合语境,说说这些词语的妙处。

明确:

远远近近、高高低低——写出了树的错落有致,既开阔又有立体感,用语平实自然。

重重、阴阴、隐隐约约——传神地描述出特定环境中的景物特点,不仅写出了树木之多,而且加强了叶色的浓重气氛。

叠字叠词的运用,不仅传神地描写了事物的特征,而且照应了第2段中“蓊蓊郁郁”的树,“阴森森”的小路。

读起来节奏鲜明,韵律协调,富有音乐美。

四是动词的运用。

由学生从课文中选出例子

三、课堂小结

本文写夜游的动机、夜游的联想。

从出门到回家,叙述线索清晰而有变化,结构自然严谨。

写景层次分明而富有特征,朦胧的景色与淡淡的喜悦和哀愁交融在一起。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语言优美、凝练而传神。

运用比喻、联想、衬托等手法把景象表达得极其真切而富韵味。

 

教学反思

教师视学生为一个个活泼泼的生命体,尊重学生,平等对话,探究气氛浓郁,学生个性获得发展,潜能得到开发这一节课教学处处以学生为本,以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为本,学生的求知欲望得到满足,对语言的揣摩,对文章思想感情的领悟,均能打开思想的闸门,知无不言,又言无不尽,再佐以教师的推敲,因而,精彩纷呈,常闪发智慧的火花教师始终与学生处于平等的地位,不以“权威”自居,而是作为学习课文的一员,积极参与讨论,谈自己的阅读感受有时要言不烦,意在点睛,给学生以深深的启迪;有时明说“不过我也不知道,因为这可能永远是个迷”,意在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继续学习的空间;有时提出“现在,我能不能也提几个问题啊”,意在深入开掘,弥补学生探究的不足教师、教材、学生三维空间碰撞、交融,奏出了美妙、和谐的语文交响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文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