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生素合理使用.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816528 上传时间:2023-02-06 格式:DOCX 页数:105 大小:74.9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抗生素合理使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5页
抗生素合理使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5页
抗生素合理使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5页
抗生素合理使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5页
抗生素合理使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抗生素合理使用.docx

《抗生素合理使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抗生素合理使用.docx(10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抗生素合理使用.docx

抗生素合理使用

第一部分:

抗菌药物基础知识

(一)抗菌药物使用原则

(二)抗菌药物的联合治疗

(三)抗菌药物的分类总结

1、青霉素类抗生素

2、头孢菌素类抗生素

3、单环β内酰胺类(单胺菌素类)

4、头霉素类

5、氧头孢烯类

6、碳青霉烯类抗生

7、β内酰胺类/β内酰胺酶抑制剂

8、氨基糖苷类抗生素

9、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10、喹诺酮类抗菌药

11、磺胺类药

12、硝基呋喃类抗菌药、

13、硝基咪唑类抗菌药、

14、林可霉素类抗生素

15、多肽类抗生素

16、利福霉素类抗生素

17、磷霉素

18、四环素类抗生素

19、氯霉素

20、抗结核分枝杆菌和非结核分枝杆菌药

21、抗麻风分枝杆菌药

22、抗真菌药

第二部分:

细菌耐药趋势及治疗

(一)超级细菌“超级细菌”知多少?

(二)全球面临主要细菌耐药问题

(三)各类抗生素物耐药机制

(四)常见细菌耐药及治疗

(五)滥用头孢菌素和喹诺酮导致的“附加损害”

(六)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用量增加,耐药率降低的解释

(七)耐药小结

第三部分:

抗生素在特殊生理、病理过程中的应用

(一)肾功能减退感染患者抗菌药物的应用

(二)肝功能减退感染患者抗菌药物的应用

(三)新生儿应用抗菌药物后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

(四)妊娠期应用时危险性分类

第四部分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的基本原则

(一)非手术感染的预防用药

(二)外科手术预防用药

第五部分:

抗菌药物分级管理规定

我院抗菌药物品种的三线分类

第七部分:

临床抗微生物治疗的初始选择(参考美国桑福德抗微生物治疗指南)

(一)临床抗微生物治疗的初始选择说明

(二)按解剖学部位分类:

1腹部(见腹部,胆囊,盆腔炎性疾病)

2骨

2.1血行性骨髓炎

2.2不伴有供血不足的感染性骨髓炎的经验治疗

2.3伴有供血不足的骨髓炎

2.4慢性骨髓炎

3乳腺

3.1产后乳腺炎

3.2非产褥期乳腺炎伴脓肿

3.3乳房植入物感染

4中枢神经系统

4.1脑脓肿

4.2硬膜下积脓

4.3脑炎/脑病

4.4无菌性脑膜炎

4.5急性细菌性脑膜炎

4.6慢性脑膜炎

4.7嗜酸细胞性脑膜炎

(1)

4.7HIV-1感染者(AIDS)脑膜炎

(2)

5耳

5.1外耳炎

5.2中耳炎

5.3乳突炎

6眼

6.1眼睑

6.2结膜

6.3角膜

6.4泪器

6.5眼内炎

6.6视网膜炎

6.7眼眶蜂窝织炎

7足

7.1“糖尿病性”

7.2甲癣

7.3刺伤

8胆囊

9胃肠

9.1胃肠炎-经验治疗

9.2胃肠炎-特异性治疗

9.3毒素相关腹泻的鉴别

(1)

9.3胃肠炎-特殊危险人群-经验性治疗

(2)

9.4按解剖部位区分的胃肠道感染:

食管至直肠

10生殖道

10.1见于男性和女性

10.2见于女性

10.3见于男性

11手

11.1甲沟炎

12心脏

12.1感染性心内膜炎—天然瓣膜-在等待培养结果时进行经验治疗—非静脉吸毒

12.2感染性心内膜炎—天然瓣膜-静脉吸毒±有右心心内膜炎证据—经验治疗

12.3感染性心内膜炎-天然瓣膜-培养阳性

12.4感染性心内膜炎-培养阴性

12.5感染性心内膜炎-人造瓣膜经验治疗

12.6感染性心内膜炎-人造瓣膜-血培养阳性手术指征

12.7感染性心内膜炎-Q热

12.8起搏器/除颤器,感染

12.9化脓性心包炎-经验治疗

12.10风湿热伴心脏炎

12.11心室辅助装置相关性感染

13关节

13.1反应性关节炎

13.2感染性关节炎

13.3感染性关节炎,关节内注射后

13.4人工关节感染

13.5类风湿性关节炎

13.6感染性滑囊炎

14肾脏,膀胱和前列腺

14.1急性非复杂性女性尿路感染(膀胱炎-尿道炎)

14.2急性非复杂性肾盂肾炎

14.3复杂性尿路感染/留置导尿管

14.4无症状菌尿症

14.5肾脏软化斑

14.6肾周脓肿

14.7前列腺炎

14.8脊髓损伤患者的尿路感染

15肝

15.1胆管炎

15.2肝硬化及静脉曲张出血

15.3肝脓肿

15.4钩体病

15.5紫癜性肝炎(艾滋病患者)

15.6移植后感染性胆汁瘤

15.7病毒性肝炎

16肺/支气管

16.1细支气管炎/喘息性支气管炎(呼气相哮鸣音)

16.2支气管炎

16.3流感季节发热、咳嗽、肌痛

16.4支气管扩张

16.5肺炎

16.6肺-其他特殊感染

17淋巴结(急性淋巴结炎)

17.1全身性

17.2区域性

18口

18.1牙源性感染

18.2面颊蜂窝织炎

18.3颌面部放线菌病(下颌肿物)

18.4疱疹性口炎

18.5阿弗他溃疡,复发性

19肌肉

19.1“气性坏疽”污染创口,也可无创伤自发性感染

19.2化脓性肌炎

20胰腺

20.1急性酒精性(非坏死性)(特发性)胰腺炎

20.2胰腺脓肿,假性囊肿感染,坏死后胰腺炎

20.3坏死性胰腺炎的抗微生物预防

21腮腺

22腹膜/腹膜炎

22.1原发性(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BP)

22.2继发性(肠穿孔,阑尾穿孔,憩室穿孔)

22.3慢性门诊腹膜透析患者

23.1咽炎/扁桃体炎-综述

23.2会厌炎

23.3咽旁间隙感染

23.4颈静脉感染性静脉炎

23.5喉炎(声嘶)/气管炎

24鼻窦

24.1急性鼻窦炎

24.2住院患者+经鼻气管插管或鼻胃管

24.3成人慢性鼻窦炎

25皮肤

25.1普通痤疮

25.2红斑痤疮

25.3炭疽皮肤,吸入(肺炭疽,纵膈炭疽)

25.4杆菌性血管瘤

25.5咬伤

25.6疖-疖病-吸毒者皮下脓肿;痈-融合的多发疖肿

25.7烧伤

25.8蜂窝织炎,丹毒

25.9头皮屑(脂溢性皮炎)

25.10褥疮或静脉瘀滞或动脉供血不足性溃疡

25.11多形红斑

25.12结节红斑

25.13红廯

25.14毛囊炎

25.15疖病

25.16出血性大疱病

25.17脓疱病,深脓疱

25.18伤口感染,四肢-外伤后-革兰染色未见细菌

25.19伤口感染,手术后-革兰染色未发现细菌

25.20坏死性筋膜炎“食肉菌”

25.21钉刺伤

25.22葡萄球菌性烫伤样皮肤综合征

25.23皮肤溃疡病变

25.24热水浴(浴池)毛囊炎

26脾

26.1脾脓肿

27全身发热综合征

27.1巴贝虫病

27.2巴尔通体感染

27.3埃里希体病

27.4莱姆病

27.5回归热

27.6立克次体病

27.7兔热病(伤寒型)

27.8其他动物源性全身细菌性发热疾病

27.9其他全身发热综合征

27.10全身性感染

27.11休克综合症

27.12其他毒素介导的综合征-无并发症时不发热

28血管

28.1海绵窦血栓形成

28.2静脉导管感染

28.3长期使用静脉导管感染的预防

28.4感染性盆腔血栓性静脉炎(伴或不伴感染性肺栓塞),产后、流产后或盆腔手术后

二预防和治疗可用作生物武器的微生物

1炭疽病

2肉毒中毒

3出血热病毒

4鼠疫

5天花

6兔热病(吸入型)

 

第一部分:

抗菌药物的基础知识

(一)抗菌药物使用原则

抗生素使用原则

(1)

抗生素使用原则

(2)

☉非细菌感染不要使用

☉使用后无效应当立即停止

☉不要为了预防而使用抗生素

☉尽量避免使用广谱抗生素

☉避免损伤正常菌群

☉化脓性感染要先引流再用抗生素

☉长期抗生素治疗要采用联合用药方案

☉正确的手术感染抗生素预防

☉用药前排除感染的诱因

☉不要局部使用抗生素

 

特别提醒

(1)决不要为了预防感冒而使用抗生素

(2)对不明原因的发热,如果没有明显的细菌感染指征,不要使用抗生素

(3)急性感染总是伴有发热;对急性疾病,一般情况下,没有发热的症状和检验证据不需要使用抗生素。

(4)发烧有炎症和感染等多种可能原因,非感染造成的发烧不应使用抗生素。

(5)感染是发烧最常见的原因,但是发烧并不总是由细菌引起的。

病毒感染占呼吸道感染的大多数,病毒性感染不应使用抗生素治疗

 

(二)抗菌药物的联合治疗

联合用药适应症

1、病因未明的严重感染

2、单一抗菌药不能有效控制的混合感染

3、单一抗菌药不能有效控制的严重细菌感染

4、较长时期用药易产生耐药性者

抗菌药物按其对细菌的作用分类

(1)繁殖期杀菌剂:

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

(2)静止期杀菌剂:

氨基糖苷类、多年菌素类、喹诺酮类

(3)速效抑制剂:

大环内酯类、四环素类、氯霉素

(4)慢效抑制剂:

磺胺类

各类抗菌药合用的可能效果

(1)+

(2)—协同;

(1)+(3)—拮抗

(3)+(4)—累加;

(1)+(4)—无关或累加

注:

协同:

两种抗菌药使用的效果较两药相加时更强

累加:

两药效果之和

无关:

不超过其中较强者

拮抗:

较其中较强者单独应用的效果还差

 

(三)抗生素的分类总结

时间依赖性和剂量依赖性杀菌效应

时间依赖性杀菌效应:

药物的杀菌作用与浓度关系不大,只要感染部位的药物浓度高于MIC即可发挥杀菌作用。

代表药物:

β-内酰胺类、大环内酯类、克林霉素糖肽类、甲氧苄啶/磺胺甲噁唑、碳青霉烯类

----间隔给药。

剂量依赖性杀菌效应:

杀菌效应的增强与药物浓度升高有关。

代表药物:

喹喏酮类、氨基糖甙类----单次给药

 

抗菌药物作用机制

作用部位

抗菌药物

抑制细胞壁合成

β内酰胺类:

如青霉素、头孢菌素类,碳青霉等。

碳青霉烯类、单环β内酰胺类、β内酰胺酶抑制剂、万古霉素、杆菌肽、磷霉素、异肼

干扰胞浆膜的功能

多粘菌素、两性霉素、制霉菌素、咪唑类:

如酮康唑、氟康唑等

抑制蛋白质合成

四环素类、氯霉素类、大环内酯类、氨基糖甙类林可霉素类、克林霉素类、氟胞嘧啶、甲硝唑、替硝唑类

抑制核酸合成

喹诺酮类、利福平、阿糖胞苷、新生霉素、抗病毒药

影响叶酸代谢

磺胺类、对氨基水杨酸、乙胺丁醇

 

青霉素类抗生素

一、分类及比较

分类

代表药物

适应症及比较

①主要作用于革兰阳性细菌的药物

青霉素(G)

 

青霉素:

青霉素适用于溶血性链球菌、肺炎链球菌、对青霉素敏感(不产青霉素酶)金葡菌等革兰阳性球菌所致的感染,包括败血症、肺炎、脑膜炎、咽炎、扁桃体炎、中耳炎、猩红热、丹毒等,也可用于治疗草绿色链球菌和肠球菌心内膜炎,以及破伤风、气性坏疽、炭疽、白喉、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李斯特菌病、鼠咬热、梅毒、淋病、雅司、回归热、钩端螺旋体病、奋森咽峡炎、放线菌病等。

青霉素尚可用于风湿性心脏病或先天性心脏病患者进行某些操作或手术时,预防心内膜炎发生。

普鲁卡因青霉素

普鲁卡因青霉素的抗菌谱与青霉素基本相同,供肌注,对敏感细菌的有效浓度可持续24小时。

适用于敏感细菌所致的轻症感染。

苄星青霉素

苄星青霉素的抗菌谱与青霉素相仿,本药为长效制剂,肌注120万单位后血中低浓度可维持4周。

本药用于治疗溶血性链球菌咽炎及扁桃体炎,预防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引起的风湿热;本药亦可用于治疗梅毒。

青霉素V

青霉素V对酸稳定,可口服。

抗菌作用较青霉素为差,适用于敏感革兰阳性球菌引起的轻症感染。

②耐青霉素酶青霉素

甲氧西林(现仅用于药敏试验)、

苯唑西林、

氯唑西林等。

对产青霉素酶的金葡菌作用较好,对肺炎球菌、链球菌属、脑膜炎球菌和对青霉素敏感的葡萄球菌抗菌作用较青霉素为差,肠球菌和革兰阴性杆菌对其耐药。

苯唑西林抗菌活性较甲氧西林强11倍,但甲氧西林耐药葡萄球菌对本类药物耐药。

主要适用于产青霉素酶的葡萄球菌感染,如败血症、脑膜炎、呼吸道感染、软组织感染等;也可用于溶血性链球菌或肺炎链球菌与耐青霉素葡萄球菌的混合感染。

单纯肺炎链球菌、溶血性链球菌或青霉素敏感葡萄球菌感染则不宜采用。

③广谱青霉素类

氨苄西林、

阿莫西林;

氨苄西林与阿莫西林的抗菌谱较青霉素为广,除革兰阳性菌外对部分革兰阴性杆菌(如流感嗜血杆菌、大肠埃希菌、奇异变形杆菌)亦具抗菌活性。

对革兰阳性球菌作用与青霉素相仿。

本类药物适用于敏感细菌所致的呼吸道感染、尿路感染、胃肠道感染、皮肤软组织感染、脑膜炎、败血症、心内膜炎等。

氨苄西林为肠球菌感染的首选用药,对铜绿假单胞菌无抗菌活性

哌拉西林、

阿洛西林

美洛西林

哌拉西林、阿洛西林和美洛西林对革兰阴性杆菌的抗菌谱较氨苄西林为广,抗菌作用也增强。

除对部分肠杆菌科细菌外,对铜绿假单胞菌亦有良好抗菌作用;适用于肠杆菌科细菌及铜绿假单胞菌所致的呼吸道感染、尿路感染、胆道感染、腹腔感染、皮肤软组织感染等。

本类药物均可为细菌产生的青霉素酶水解失活

二、注意事项:

1.无论采用何种给药途径,用青霉素类药物前必须详细询问患者有无青霉素类过敏史、其他药物过敏史及过敏性疾病史,并须先做青霉素皮肤试验。

2.过敏性休克一旦发生,必须就地抢救,并立即给病人注射肾上腺素,并给予吸氧、应用升压药、肾上腺皮质激素等抗休克治疗。

3.全身应用大剂量青霉素可引起腱反射增强、肌肉痉挛、抽搐、昏迷等中枢神经系统反应(青霉素脑病),此反应易出现于老年和肾功能减退患者。

4.青霉素不用于鞘内注射。

5.青霉素钾盐不可快速静脉注射。

6.本类药物在碱性溶液中易失活。

头孢菌素类抗生素

(一)特点:

药名

抗菌谱

G+G-

酶稳定性

用途

肾毒性

第一代

强弱

铜绿假单胞菌及厌氧菌无效

青霉素酶稳定

-内酰胺酶差

耐青霉素酶金葡菌感染

第二代

强稍强

铜绿假单胞菌无效,部分对厌氧菌有效

-内酰胺酶稳定

产酶耐药G-杆菌感染

敏感G+菌感染

降低

第三代

弱强

铜绿假单胞菌及厌氧菌有效

高度稳定

重症耐药G-

杆菌感染

基本无毒

第四代

比三代强更强

更稳定

重症耐药G-

杆菌感染

无毒

(二)分类及比较

分类

代表药物

抗菌谱比较

第一代

注射剂有头孢唑林、头孢噻吩、头孢拉定等

口服制剂有头孢拉定、头孢氨苄和头孢羟氨苄

主要作用于需氧革兰阳性球菌,仅对少数革兰阴性杆菌有一定抗菌活性

对青霉素酶稳定,但仍为许多革兰阴性菌产生的β内酰胺酶所水解

主要用于产青霉素酶金葡菌菌,其它敏感革兰阳性球菌和某些革兰阴性杆菌(大肠,肺克,奇变等)

第二代

注射剂有头孢呋辛、头孢呋肟、头孢替安等

 

口服制剂有头孢克洛、头孢呋辛酯和头孢丙烯等

对革兰阳性球菌的活性与第一代相仿或略差对部分革兰阴性杆菌亦具有抗菌活性

对流感杆菌和淋球菌所产的β内酰胺酶稳定;

对肠球菌和李斯特菌耐药;

对革兰阴性杆菌敏感谱扩大:

敏感:

大肠杆菌、肺炎杆菌、奇变杆菌、普鲁菲登菌;

部分敏感:

普变杆菌、肠杆菌属、沙门菌、枸橼酸菌

耐药:

沙雷菌(大多),绿脓杆菌和不动杆菌完全耐药

第三代

注射品种有头孢噻肟、头孢曲松、头孢地嗪、头孢哌酮等

口服品种有头孢克肟和头孢泊肟酯、头孢他美酯等

对革兰阳性菌的作用弱,不能用于控制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

对肠杆菌科细菌等革兰阴性杆菌具有强大抗菌作用,头孢他啶和头孢哌酮除肠杆菌科细菌外对铜绿假单胞菌亦具高度抗菌活性。

口服品种对铜绿假单胞菌均无作用。

对金葡菌较第一代差,MRSA和肠球菌耐药,溶链、肺炎球菌、流感杆菌和奈瑟菌对其高度敏感

对肠杆菌科细菌抗菌活性加强,部分对绿脓杆菌有作用,但不动杆菌常耐药,枸橼酸杆菌、肠杆菌属和沙雷菌属的某些菌株常耐药,组织分布好,脑脊液浓度高,部分品种胆汁浓度高,半减期相对延长

 

第四代

 

头孢吡肟

本药的抗菌谱和适应证与第三代头孢菌素同,尚可用于对第三代头孢菌素耐药而对其敏感的产气肠杆菌、阴沟肠杆菌、沙雷菌属等细菌感染,亦可用于中性粒细胞缺乏伴发热患者的经验治疗。

与β内酰胺酶的亲和力更低

对某些染色体介导β内酰胺酶较第三代稳定

对细菌细胞膜的穿透性更强

对金葡菌、链球菌、流感杆菌和革兰阴性菌的作用较头孢他啶强

对铜绿假单胞的抗菌活性与头孢他定相当

马斯平(头孢吡肟)对大肠、肺炎、产气、阴沟和枸椽酸杆菌,包括对头孢他啶和环丙耐药或中介水平的菌株仍保持较高抗菌活性

头孢吡肟为“低耐药潜能”抗生素,对产AmpC酶和部分产ESBL菌以及铜绿假单胞菌有良好抗菌活性,而且作为策略性换药可以降低三代头孢菌素的耐药率。

定位应在三代头孢菌素和碳青霉烯类抗生素之间(Gap)。

头孢吡肟的良好作用是重症肺炎(CAP和HAP)在多数情况(三代耐药较严重,而尚不具备碳青霉烯类使用指征)下的第一线用药。

头孢匹罗

对β内酰胺酶稳定,对临床重要的致病菌抗菌活性较许多第三代头孢菌素为强,对某些第三代头孢菌素耐药的肠杆菌科细菌仍敏感,对绿脓杆菌与头孢他啶相仿,对葡萄球菌的抗菌活性较头孢他啶强8~64倍。

链球菌对其高度敏感,对肠球菌活性弱,但较其它头孢菌素强

(三)注意事项:

1.禁用于对任何一种头孢菌素类抗生素有过敏史及有青霉素过敏性休克史的患者。

2.用药前必须详细询问患者先前有否对头孢菌素类、青霉素类或其他药物的过敏史。

有青霉素类、其他β内酰胺类及其他药物过敏史的患者,有明确应用指征时应谨慎使用本类药物。

在用药过程中一旦发生过敏反应,须立即停药。

如发生过敏性休克,须立即就地抢救并予以肾上腺素等相关治疗。

3.本类药物多数主要经肾脏排泄,中度以上肾功能不全患者应根据肾功能适当调整剂量。

中度以上肝功能减退时,头孢哌酮、头孢曲松可能需要调整剂量。

4.氨基糖苷类和第一代头孢菌素注射剂合用可能加重前者的肾毒性,应注意监测肾功能。

5.头孢哌酮可导致低凝血酶原血症或出血,合用维生素K可预防出血;本药亦可引起戒酒硫样反应。

用药期间及治疗结束后72小时内应避免摄入含酒精饮料。

 

其他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

单环β内酰胺类(单胺菌素类)

1.代表药:

氨曲南

2.特点:

(1)对革兰阴性菌包括绿脓杆菌有很强活性,对需氧的格兰氏阳性菌和厌氧菌作用小,对各种β内酰胺类酶稳定,能透过血脑屏障,副反应小。

临床上用于呼吸道感染、尿路感染、软组织感染、败血症等,疗效良好。

(2)本品耐受性好,副作用发生机会少。

未发生过过敏反应,而且与青霉素及头孢菌素不发生交叉性过敏反应,从而为寻找真正无过敏性反应的、高效、广谱β内酰胺类抗生素提供了一个新方向。

3.主要用于

革兰阴性菌引起的感染(包括铜绿假单胞菌感染)。

 

头霉素类

第二代头霉烯主要有头孢美唑和头孢西汀,抗需氧菌与第二代头孢相似,但有抗厌氧菌作用。

第三代头霉烯主要有头孢米诺、拉氧头孢、氟氧头孢,抗革兰阴性菌作用与三代头孢相似,但兼有抗厌氧菌作用,且对ESBL有效,对铜绿假单胞菌无效。

主要用于:

需氧和厌氧菌引起的盆腔、腹腔及妇科的混合感染。

 

氧头孢烯类

代表药物:

拉氧头孢(latamoxel)

1.抗菌谱广,抗菌作用与第三代头孢的头孢噻肟相似。

2.对β-内酰胺酶稳定。

3.主要用于:

呼吸道、尿路、妇科、胆道感染及脑膜炎、败血症等。

 

碳青霉烯类抗生素

一、特点及比较

特点

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抗菌谱极广,对绝大多数革兰阳性与阴性菌、需氧菌与厌氧菌均具有良好的抗菌作用。

对甲氧西林敏感的葡萄球菌、肺炎球菌、链球菌属、粪肠球菌的作用优于头孢噻吩。

对肠杆菌科细菌大多次于头孢噻肟,但对于沙雷菌属、不动杆菌、绿脓杆菌、产碱杆菌等的抗菌作用大多优于头孢他啶。

对各种厌氧菌包括脆弱类杆菌的作用优于甲硝唑、克林霉素和氯霉素。

唯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嗜麦芽窄食单胞菌、黄杆菌呈耐药。

可以说,在常规剂量可达的血药浓度范围内,90%以上的常见致病菌可被碳青霉烯类抑制。

本组药物对细菌产的各类β-内酰胺酶,包括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均很稳定,因此可作为产ESBLs菌株所致严重感染的首选药。

但产金属酶的细菌如部分沙雷菌、脆弱类杆菌对碳青霉烯类耐药。

国内临床主要应用的品种有亚胺培南(imipenem)、美罗培南(meropenem)和帕尼培南(panipenem),其抗菌谱与抗菌作用相仿。

对各种革兰阴性需氧菌包括绿脓杆菌的作用以美罗培南为强,对葡萄球菌的作用以帕尼培南略优。

代表药物

比较

 

亚胺培南/西司他丁

亚胺培南最早用于临床,对重危细菌感染、难治性感染显示出良好的疗效,临床已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用药经验。

该品对人肾小管上皮中的去氢肽酶Ι不稳定,可被水解失活而影响抗菌活性,必须配用去氢肽酶抑制剂西司他丁(cilastatin)。

亚胺培南及其代谢产物具肾毒性,西司他丁能降低其毒性,故临床应用的制剂中加了西司他丁。

此外,亚胺培南可引起脑中γ-氨基丁酸(GABA)与其受体结合受阻,导致肌颤、肢体抽动、惊厥、癫痫等中枢毒性反应,发生率为0.3%~1.0%。

如药物用量大(>4g/d),滴速快,特别是老年人、有中枢神经系统疾患基础、肾功能不全或有癫痫史者更易发生,临床应予注意。

 

美罗培南

美罗培南对β-内酰胺酶的诱导作用弱,不影响抗菌活性。

对去氢肽酶稳定,不需与酶抑制剂西司他丁合用。

且中枢毒性明显比亚胺培南低,发生率仅为0.05%。

更适用于老年人、小儿的严重感染,包括中枢神经系统细菌感染。

用药剂量幅度大,成人每日2~4g/d,必要时可达6g/d,儿童每日40~60mg/(kg·d)。

对脑膜炎患者剂量可高达

120mg/(kg·d)。

该品不仅可静滴,还可以肌注给药

帕尼培南

帕尼培南对β-内酰胺酶的稳定性及诱导作用与美罗培南相似,其中枢毒性低。

制剂中所含的倍他米隆(be2tamipron)通过减少帕尼培南在肾脏中的积聚,以减低其肾毒性。

临床合理应用

由于碳青霉烯类的抗菌谱极广,不少临床医生主要将其用于病原不明的严重感染。

而临床上的严重感染大多难以确定致病菌,这样适应证范围就难以控制,易造成滥用。

与其他抗生素相比,碳青霉烯类最突出的抗菌与药理特点在于耐酶,对包括超广谱β-内酰胺酶在内的钝化酶极为稳定,对产酶菌、多重耐药菌,特别是对耐药革兰阴性需氧菌具独特的抗菌作用,其作用优于其他β-内酰胺类抗生素,故其临床适应证应主要针对产酶菌、多重耐药的革兰阴性菌引起的严重感染、院内感染、混合感染和免疫缺陷者感染,如下呼吸道感染、腹腔感染、盆腔感染和败血症等。

至于革兰阳性菌、一般的肠杆菌科细菌和厌氧菌,虽然碳青霉烯类对它们可显示出良好的抗菌作用,但由于价格昂贵,完全可以选用其他同样有效而价格便宜的品种。

碳青霉烯类对大多数非发酵革兰阴性杆菌如绿脓杆菌、其他假单胞菌、不动杆菌、产碱杆菌等具强大的抗菌作用,相应感染可选用之。

然而,伯克霍尔德菌、黄杆菌等非发酵菌却对碳青霉烯类敏感率低,常低于30%;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几乎全呈耐药;碳青霉烯类对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无抗菌作用,故临床上不应用于这些细菌所致的感染。

严格掌握碳青霉烯类的适应证,不轻率选用,其目的不仅考虑医药费用,更重要的是避免滥用,减缓细菌耐药性的

产生,使碳青霉烯类能长时期保持优良的抗菌活性,有效地用于产酶菌、多重耐药革兰阴性杆菌等严重感染及其混合感染。

用药时应注意剂量与用法。

特别是亚胺培南,成人剂量每日1~3g,最高不超过4g,分2~3次静滴,每克一般溶于100~200ml溶液中在1~2小时内缓慢滴入,以免滴速太快引起抽搐等不良反应。

对有明确临床适应证,但又有出现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文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