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家园共育资料.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815516 上传时间:2023-02-06 格式:DOCX 页数:33 大小:48.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外家园共育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国外家园共育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国外家园共育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国外家园共育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国外家园共育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国外家园共育资料.docx

《国外家园共育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外家园共育资料.docx(3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国外家园共育资料.docx

国外家园共育资料

美国幼儿园的家园共育

从家长参与走向亲师伙伴关系

  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儿童都是满6岁后才正式进入小学就读,而美国的正规教育则是自5岁开始。

因此,美国的学前幼儿园指的是3岁和4岁儿童就读的早教机构。

本文谈论的家园共育也主要是以5岁以下尚未进入国民教育体系的学前保育与教育机构为主,尤其是为3岁和4岁儿童服务的幼儿园和托儿所。

  美国学前幼儿园的家园共育理念可以溯源至成立于1897年的中小学家长教师协会(ParentTeacherAssociation,简称PTA)。

这个遍及全美各州、会员超过六百万的组织长久以来的宗旨是:

为家长和教师以及家庭和学校提供联系,为家长提供有关儿童保健以及教育的信息和资源,为保障儿童福利和促进儿童身心健全发展倡言。

PTA鼓励家长参与子女的学习,并为家长提供育儿方面的信息。

家长们也以不同方式参与不同层次的活动。

传统的家长参与(parentinvolvement)和亲职教育理念近十多年来已逐渐转化成家长和教师或家庭和学校建立伙伴关系(familypartnership)的理念。

家校双方将彼此视为平等的合作伙伴,共同为孩子的成长和教育努力。

校方积极向家庭招手,期望通过家庭和学校的伙伴关系,更密切、更有系统地规划并营建一个更适合儿童、家长和教师的健全和谐的环境。

学校鼓励家长更投入子女的教育,更关注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更积极地参与有关儿童与教育的决策过程。

同时,家长也更积极主动地和教师交流,分享相关信息,配合教师和学校的活动和需求,或向园所咨询育儿资讯。

家长甚至进一步地参与监督、影响和改善学校的环境和教学品质。

  学前保教机构无论是在过去的家长参与还是近年来的家园或亲师伙伴关系上大致是与上述的中小学情形类似。

不过,理念虽相同,但家园共育在保教园所因儿童年龄和学校职责的差异而在施行方式上更加多元。

总的来说,保教园所的家园共育在实践上一般可以分为两大类型:

系统化和非系统化的家园共育。

  非系统化的家园共育

  美国多数的早期保教园所是由家长付费的民办营利或非营利园所。

除了极少数例外,这种园所的家园共育模式大多是较无组织、较零散、较非系统化的。

纵然家长有心给孩子提供最佳的条件,也希望尽量参与子女的学习,但常常因为工作时间的限制、其他家庭职责、交通或健康问题、语言和文化的差异等因素而事与愿违。

园所深知家长所面临的挑战,大多在尽量支持家长的同时也寻求家长在家中或在园所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家园共育。

信息分享、面对面的交流、义务服务等是常采用的家园共育模式。

  1.信息分享

  信息分享包括家园双方主动地分享信息或配合对方要求而提供信息。

换言之,园所或主动向家长提供园所相关信息,或请家长分享儿童的信息;家长亦可主动提供或配合园所要求而提供与儿童相关的信息。

最普遍分享的信息包括园所活动资讯、简短的育儿贴士及长篇的亲职教育专文等。

传递这些信息常见的方式则包括:

张贴在园所布告栏上,刊在定期分发的新闻信(newsletter)上,或通过互联网来传达。

一般儿童入园前或初入读时,园所都会要求家长分享儿童的成长和发展状况。

所谓的成长和发展状况包括:

母亲怀胎时和儿童出生时有无异状,异常状况的诊断和治疗,发展上的重要里程碑(何时开始行走、何时开始说话等),饮食和习性上的喜恶,健康上的特殊问题等。

家园双方藉着信息的分享来增进对儿童的了解,并以此为依据来规划个别化的保教计划。

有些家长,特别是自己孩子有特殊需要的家长也常会主动地与教师分享子女的相关信息,寻求园所的帮助和关照。

  2.面对面的交流

  面对面的交流最常发生在家长每日接送儿童时,这时他们会与教师做短暂的接触和交谈,分享儿童在家或在园的情况与活动,尤其是较不常发生的事件。

除了这种非正式但经常进行的家园共育交流外,儿童入读前家长到园参访或与教师会谈以及集体性的家长会等也是面对面的亲师交流机会。

定期的亲师会谈多是园方向家长报告儿童发展和学习上的进展,一年大多两三次;非定期的会谈则视需要而进行。

定期或非定期的集体性家长会除了校务和教学活动报告外,大多还包括亲职教育课题。

一般亲师或园所间或多或少都会以上述的双向直接互动来分享儿童信息,增进彼此的了解,相互合作或寻求疑惑的解答。

  3.义务服务

  美国的一般园所都非常欢迎家长到园所担任志愿者,即便是全职工作的父母也会设法安排不定期或定期的时段到园所义务服务。

较为普遍的定期性家长义务工作包括担任“课室妈妈”“歌唱妈妈”“故事妈妈”,或是处理园所和班级文书事宜,如新闻信和互联网事务等等。

“课室妈妈”大多是帮忙教师和助教处理教学方面的琐碎事物,例如准备美劳材料、搬运户外游戏器材、处理教学活动后的清理工作等等。

“歌唱妈妈”和“故事妈妈”则是具备音乐和说故事才艺的家长带着吉他等乐器或布偶等道具到园所来教孩子们歌唱或讲故事。

因为大部分志愿者都是女性,所以概称为“妈妈”。

实际上,偶尔也有少数男性志愿者(祖父或外祖父、父亲、叔伯、舅父、社区人士等)在幼儿园或托儿所义务服务。

非定期来园所的志愿者所提供的服务则包括:

在户外教学时帮忙用自家车辆载送儿童,整修校园和设备器材,布置布告栏或教室,参与募款活动和节庆活动的筹划与施行等等。

实在无法亲身到园所担任志愿者的家长也可在自己家中做出贡献。

上述工作或活动有些并非一定要在园所中完成,有心的家长可在其他家长和园所的协助下在家中完成义务工作。

  家长参与子女的教育在美国有超过百年的历史,因此家长都乐意出钱出力,奉献自己的才艺与时间,协助园所完成保教工作。

然而,以上所述的信息分享、面对面的交流、家长担任志愿者等家园共育模式都属于家长和园所自动自发的、志愿性的努力,既非官方规定,也不是申请办学的附带条件。

家庭组织上的变化、人手的缺乏和经费的拮据等问题导致大多数私立园所的家园共育组织薄弱,缺乏系统的规划与实践。

家园共育在施行上也因此松散零碎,或有或无,断断续续。

此外,大多数私立园所的家园共育所涵盖的层面仍是较为传统的家长参与,亲师或家园双方并不能算是真正的伙伴关系。

下述的系统化的家园共育则较接近理想的亲师或家园伙伴关系。

  系统化的家园共育

  1.合作性幼儿园和“家长参与的学前幼儿班”

  美国有极少数幼儿园是由家长组织并出资合办的“合作性幼儿园”(cooperativepreschool)。

这种幼儿园大多存在于较为富裕、稳定、双亲家庭居多的中上社区内。

合作性幼儿园的组织、营运和日常校务完全由家长负责。

每位儿童的家长除了要担任不同职责外,也需要轮流在教室当助教。

合作性幼儿园聘请的教师一般仅负责实际教学和为家长示范合宜的早期教育策略而已。

类似这种合作性幼儿园的还有另一种属于成人教育体系的“家长参与的学前幼儿班”(parentparticipationpreschool)。

这种班级的学生其实是家长,学前班只是供家长学习的附属性实验室,供家长学习儿童发展、育儿之道和早期教育的相关知识。

无论是在民办的“合作性幼儿园”,还是在家长缴交少数费用的半公办“家长参与的学前幼儿班”,家长都必须积极地投入家园共育。

前述非系统化的信息分享、面对面交流和加入义务服务行列都是例行之事。

不过,每个家长投入的程度和每个园所施行的家园共育仍存在着差异。

一些公办项目因为政府的明文规定,家园共育相形之下则显得更具完整性和系统化。

早期干预计划、州立学前班(statepreschool)和联邦政府主办的“提前开始学前班”(HeadStart)所实施的家园共育就属于这一类型。

  2.早期干预项目

  美国5岁以下尚未入读小学的儿童若是出现残疾、发展异常或有其他特殊需要,都可获得政府的早期干预支援与服务。

3岁以下婴幼儿的早期干预计划主要是干预小组的成员上门来为家长和儿童提供服务。

3岁和4岁的学前幼儿则视情况入读普通幼儿园或特殊教育学前班。

无论是在家中或在园所,家长都必须参与所有的干预过程的运作,包括筛检、评估、鉴定、干预/治疗等环节。

首先,家长必须同意儿童接受初期的筛检和后续的详细评估,也必须提供相关的儿童成长和发展的信息及家族残疾或发展异常的信息。

这些信息有些是家人不愿公开的敏感信息,包括母亲在妊娠期间是否酗酒、吸毒、重病、遭受极大情绪伤害或出现异常妊娠状况,以及家族是否有残疾病例或发展障碍等信息。

这些信息在评估过程中极为重要,因此,问卷表格的诚实填写以及密集的访谈和合作是评估过程中不可或缺的。

接着,特殊需要的鉴定、个别化发展服务计划(早期干预计划)的制定、服务的传送、定期再评估、个别化发展服务计划的修改、服务计划的终止等都需要家长的同意与合作。

干预的成效与家长的合作和干预时间的长久有相当大的关系。

家长在干预性治疗上需要充分合作,并在家中继续为孩子做“家庭作业”,才能增加成效。

  3.公办学前保教园所

  公办早教项目对亲职教育和家长参与的规定是很明确的。

州政府或联邦政府出资兴办的学前保教园所强调的一贯的理念是,“家长是其子女的第一个也是最重要的老师”。

此理念希望传达给家长的是,他们在其子女的发展过程中和未来的为人处世上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因此,当儿童入读保教园所时,家长和教师必须成为伙伴,开展家园共育,而非把育儿责任拱手转让给学校。

州立幼儿园和提前开始学前班大都规定必须为家长提供亲职教育,同时,也明确规定家园伙伴关系的原则。

上述的信息分享和面对面的交流在公办园所都能得到系统的落实和具体的实践。

亲师间和家园间彼此以伙伴关系合作无间地交流往来,相互支持。

家长义务服务在过去因要求较严格而十分普遍,近十多年来则因种种因素而出现逐渐衰退的现象。

下面详述公办园所家园共育中的亲职教育和家长参与两个环节。

  

(1)亲职教育

  公办幼儿园注重亲职教育,认为园所有义务为家长提供儿童发展和育儿的知识,以利家园共育。

亲职教育的提供方式和途径种类繁多,以配合不同家长的需求。

邀请专家演讲、举办座谈会或专题研讨会、提供书面或电子资讯、介绍专家、转介资讯或社区资源以及一对一的咨询或讨论等是普遍的策略。

亲职教育的议题政府也有规定。

有趣的是,这些规定的议题和家长希望获得资讯的议题大多不谋而合。

以下是公办园所需开办的亲职教育议题:

婴幼儿成长和儿童发展,脑发展和认知发展,语言发展,管教子女行为之道,幼儿园课程,童书诵读,早期读写识字,早期数学,入学(小学)准备,儿童营养和保健,口腔健康,居家安全与儿童急救,儿童心理健康,防范虐待儿童,社区资源,科技与儿童,玩具制作与选择,特殊教育等等。

  

(2)民主式的全程参与

  美国的民主社会传统也直接影响到家园共育。

联邦政府兴办的提前开始学前班(HeadStart)自开办起就强调家长参与规划、实施和评鉴等环节。

在联邦政府的引领和示范下,州办幼儿园或多或少也仿效此做法。

(私立园所家长民主式的参与是少数的例外,并非常态。

)家长在不同层次上直接或间接地参与整个项目或园所政策的决策过程。

由家长会选出的家长代表组成家长议事会(parentcouncil)或家长咨询委员会(parentadvisorycommittee),以民主方式参与、监督和评鉴幼儿园的运作。

课程的选择、营养(如菜单的核准等)和保健服务的传送、预算的审核、财政的支出、人事遴选和安排等等都需要书面纪录家长代表的参与和核准。

这些举措强调的是家长和教职员是平等的伙伴,分享项目或园所的管理,监督和评鉴项目的运作。

同时,家园双方共同对办学品质负责。

鉴于多数家长并不熟悉家园共育的民主运作过程,园所在与家长和家长代表合作的同时也必须负起教育和引导他们的职责。

  (3)男性参与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男性参与”。

在早期教育仍未全面普及的情形下,低收入家庭及其儿童是美国公办园的优先服务对象。

这些最需要受关注的儿童大多来自单亲家庭,他们的生活中缺乏父爱或男性楷模。

针对此现象,联邦政府兴办的提前开始学前班特别关注并鼓励成年男性参与家园共育。

无论是并非同住一处的生父或儿童生活中的其他成年男性,如继父、母亲的男友、祖父/外祖父、舅父等,都欢迎积极地参与家园共育并起到正面的影响作用,以促进儿童的正常和健全发展。

在推行男性参与上,园所更是使出非传统的招数,例如举办男性特别感兴趣的活动(球赛、外出钓鱼、整修校园等)来吸引儿童的男性长辈出席和参与。

  师资培训中的家园共育课程

  为配合家园共育,美国的早期师资培训也不断关注职前和在职幼儿园教师对此方面的了解和实践。

早期教育专业组织所提倡的专业培训标准里都包含了“与家庭建立伙伴关系”“与家庭和社区建立关系”“专业合作”“专业伙伴关系”等建议。

在近几年的早期教育教师必备能力的讨论中,“家庭和社区伙伴关系”也是经常被列入的一项。

2006年的一项全美调查报告显示,超过半数的二年制(大专)、四年制(本科)和硕士班的早期教育课程中均列有家园共育方面的课程。

早期干预和特殊教育的教师培育也同样强调专业干预人员或教师与家庭之间的合作。

  结语

如上所述,美国幼儿园的家园共育存在着差异。

公办园所的家园共育已累积了相当的经验,已从原先的家长参与逐渐走向家园或亲师伙伴关系的建立与合作。

私立园所在家园共育方面仍嫌不足,尚须继续努力。

美国爸爸的十条家训

  1、必须对见到的人先打招呼,受到别人任何恩惠和帮助必须口头或者书面表示感谢,做了给别人添麻烦的事情一定要当场道歉。

  2、公共场合(除了可以放开玩儿的地方以外)说话音量控制在不让第三个人听到。

  3、不愿意告诉爸爸的事情,你可以只告诉妈妈;不愿意告诉妈妈的事情,你可以只告诉爸爸。

但是不能对两者都不说。

  4、不许撒谎骗人,否则你会失去朋友家人最宝贵的信任,让你后悔一生。

  5、如果不能避免打架,不许用工具和牙,也不许戳眼睛,除此以外可以狠狠的打,而爸爸则希望你能打赢。

  6、掉在地上的硬币可以拣起来拿回家积攒起来,但是钱包却不能据为己有。

  7、别人真诚款待你吃东西,如果你不喜欢的话可以说“我吃饱了”,但是绝对不能说“很难吃”。

  8、任何食物和东西都是有生命的,绝对不能想吃就吃,想扔就扔。

  9、必要时遵从集体和权威的意见,但内心一定要保持自己的想法。

10、每个人都和他的名字长相一样都是不同的,用不着和别人比较。

 

德国强大的真正逻辑是,让孩子成为一个完整的人

德国人极为重视家庭教育,也是唯一把父母教养儿童的义务明文写入宪法的国家。

比起传授知识,德国人更注重传授技能,注重培养孩子一生的习惯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德国,有一大套和儿童教育有关的绘本,书店里到处都是,德国孩子几乎都看过。

它用一个个暖暖的故事,来教孩子形成健全的性格、培养好的习惯和好的品德,也来教孩子什么是对,什么是错。

在德国人看来,品德、人格、好的习惯是被感染的,而不是被训导的,是从小让孩子在心灵深处种下懂得的因,才能收获获得的果。

“如何成为一个完整的人”,是每个德国家庭教育的第一课。

本文原刊于《遇见美好》,中信出版社。

记得很小的时候,父亲从德国出差回来,带回来一个八音盒。

这个小玩意儿放在我手上的那一刻,我惊呆了——比我的小手指甲盖儿还小的齿轮,紧紧地咬合在一起,每个边缘都无比光滑整齐,就像一个微缩的精密仪器。

扭动发条,流水般的音乐淙淙地流了出来(后来我才知道,那是莫扎特的《小步舞曲》),天籁一般。

从那一刻开始,德国,这个远在千里之外的国家的名字,就深深地留在了我的脑海里。

十多年后,我考入了北大德语系,再后来,我真的踏上了这片孕育了无数奇迹的土地——璀璨群星般的哲学家与科学家,质量一流的产品和设计,引领整个欧洲的强大经济实力……但在德留学三年,我一直在想一个问题:

为什么两次世界大战都由德国而起,而事后德国人依然在全球受到普遍尊重,为什么全球各国似乎对德国人过于“宽容”?

而留学的后期,我和一个德国家庭生活在一起,而通过与他们的接触,我也终于找到让我醍醐灌顶的答案。

当时我还没有结婚,对怎么带孩子也没有概念。

刚开始,在我眼里德国人带孩子特别随意,孩子爱爬哪爬哪,爱吃土吃土,完全不管。

但这些都是表面的,后来我对德国的家庭教育改变了看法。

德国人极为重视家庭教育,也是唯一把父母教养儿童的义务明文写入宪法的国家。

比起传授知识,德国人更注重传授技能,注重培养孩子一生的习惯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种教育在德国家庭教育中体现在很多方面。

我们可以清晰地找到德国的国民素质普遍较高的原因:

好的教育培养好的习惯,好的习惯影响孩子的一生。

一、阅读塑造了强大的民族

全世界图书中有12%的语种是德语,而德国的人口仅占世界人口的1.2%。

德国也是全世界人均书店密度最高的国家,在柏林,每平均1.7万人就有一家书店,而这么密集的书店里却永远不缺读者。

去过德国的,你会发现,在机场候机、在地铁上,玩手机的德国人很少,不管大人还是孩子,手里经常拿着本书看,还通常是有一定厚度的大部头。

就算是五六岁的孩子,通常手里也会拿着绘本,安安静静地阅读。

德国人很少看电子书,电子书的占有率至今仍然很低。

他们的书店里和家里都有大量的印刷书籍,给孩子看的书更是品种丰富。

在德国的公共场所,你看不到喧闹、喊叫的孩子,安静读书的是大多数。

在德国,从家庭到学校甚至到整个社会,都很鼓励孩子阅读,那里的公共场所,包括大型活动场所,都会辟出一个安静的角落提供书给孩子读。

德国不主张“学前教育”,不准教孩子学数学、认字母,但却鼓励家长陪伴孩子们阅读。

我的房东先生说,他从几个孩子刚出生就开始给他们读书。

他还经常把书作为礼物送给孩子们,用他的话说:

阅读是最浪漫的教养,爱书的孩子永远不会寂寞。

二、健全的人格是锻造逻辑

德国人的很多好习惯是家庭教育的结果,比如严谨、守规则、守信用、有公德。

在德国,有一大套和儿童教育有关的绘本,书店里到处都是,德国孩子几乎都看过。

它用一个个暖暖的故事,来教孩子形成健全的性格、培养好的习惯和好的品德,也来教孩子什么是对,什么是错。

承诺:

APromiseIsaPromise

德国有句谚语——EinMann,einWort(一言既出,驷马难追)。

“承诺”被德国人看的很重,人不能轻易许诺,许诺后就要遵守约定,答应过的事,就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做好。

在德国生活,恐怕遇到最多的一个词就是Termin(预约)了,看医生要Termin,约老师见面要Termin,去管理部门办事也要Termin,而Termin定下的日期,双方都会严格遵守,即使有更改,也会提前告知。

这种重视承诺的品质,就是德国文化中的“契约精神”。

对父母、对同伴,对同事、朋友,哪怕是陌生人,都是如此,这成就了全球对德国品牌的信任。

APromiseIsaPromise(《这是一个承诺》)

合作:

Oneforall-Allforone

这套绘本中的一本,书名就叫作《Oneforall-Allforone》。

讲的是一只腿脚不太好的小老鼠,想去闯荡外面的世界,在路上遇到了不少的阻碍,但也收获了不少的朋友,每个朋友都不完美却都各有所长,他们齐心协力完成了很多无法独自完成的事情。

这是一本很典型的德国教育绘本,它讲的是一个简单却没法人人做到的道理——“Weralleinearbeitet,addiert.Werzusammenarbeitet,multipliziert.”(一个人的努力是加法,一个团队的努力是乘法),教给孩子认识合作的力量。

在德国留学期间我发现,德国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真的非常强大,这也是许多中国学生来德之后,感到不大习惯的原因之一——中国留学生更习惯自己躲进小楼成一统,德国学生则不是这样,他们非常习惯并善于团队合作。

研读一本小说的时候,老师会布置读书报告,而这个报告,常常是要求几个学生一起完成的。

比如一个人负责查找作家生平,另一个人则负责梳理小说的脉络,这样几个人一起,互相帮助磨合,做出一份体例完整的报告。

我想,这种团队精神,应该也是德国足球与德国制造“战无不胜”的原因吧,绿茵场上的德国队,分工明晰的德国工厂,每个人都恪守本分,做好自己的岗位,团队的力量发挥到了极致。

Oneforall-Allforone(《了不起的新朋友》)

公德心:

Aballforall

德国对公德心的教育是从孩子抓起的,为的就是培养“与社会和谐相处”“有公德”“能帮助他人”的人。

在德国,除了家庭教育层面,还有社会教育层面的作用,每个公民都有义务为下一代的健康成长负一份责任,这个下一代不只指自己的孩子,而是社会所有的孩子。

在德国,你绝对看不到车辆横冲直撞、杂物占领走廊的情况,大家都小心翼翼地恪守社会公德,在做自己事情的时候,努力不去打扰别人。

每个人的家门口都收拾得干干净净,到了下雪的时候,邻里之间轮班扫雪,为大家开辟道路,仿佛这是一件再自然不过的事情。

而车辆上路后,见到行人总是提前减速,偶尔还会停下来,伸手示意让行人先走……每个人自觉规划好自己的疆界,相互之间都有100%的安全感。

Aballforall(爱捣乱的瑞可)

同情心:

德国有很多绘本,里面出现的小动物或者主人公以及配角,并不是完整健康的,他们中的很多,或多或少地有点问题或是残疾,这种人物设定在国产绘本中是没有的。

而事实上在德国,老人摔倒一定会有人来帮忙,遇到残疾人时,会有人主动询问是否需要帮助,遇到困难时,也一定会有来自陌生人的温暖。

一个凌晨,下着雨,我一个人从柏林到海德堡,和当地的同学失去了联系,就是在路上的一位年近60岁的老先生,给我伞,帮我找酒店,还默默地帮我付了房钱。

如果问我德国绘本最特别之处、或是最让我赞赏之处是什么,我首先想到的,一定是这里面泛出的无差别的同情心。

Sharingisfun!

(《树上的苹果不见了!

》)

此外,比如规则、比如担当、比如给予、比如严谨、比如礼仪、比如坚持、比如见解独立、比如自我认知,都是这套书中每一本书的要点,也是德国家庭教育的各个要点。

三、父母的陪伴胜过一切教育

网上经常看到“德国禁止学前教育”这种说法。

其实,德国不是没有学前教育,德国人对“学”前教育有自己的理解,“学”的内容与我们不同。

德国当然也有幼儿园,幼儿园通常每天只上半天课,当然了,这也是在德国“教育假”的支持下才得以实现。

幼儿园老师会教孩子们如何乘坐公共交通回家,如何遵守交通规则,在公共场合不可大声说话,甚至会对他们进行如何做垃圾分类等遵守社会秩序的教育。

德国人认为,在孩子的婴幼儿时期,父母与孩子建立良好的、安全的情感关系是孩子人格完整、心智健全的基础。

 

德国的幼儿教育理念

  德国幼教工作者认为:

对孩子们来讲最重要的是玩,通过玩来教他们;老师只是一个观察者、帮助者,要充分发挥孩子们的天性。

这一点在德国幼儿园的实践中表现得尤为彻底。

德国幼教界很重视孩子独立性以及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他们的培养方式就是玩。

 实境教育和自然教育,德国幼儿园的这些不同。

  德国是一个地方高度自治的国家,幼儿教育的改革也以地方或幼儿园为单位,没有全国统一的课程改革方案或大纲,甚至连州一级也没有统一的教学大纲,教育目标与方案在很大程度上是幼儿园开办者自主决定的,多以游戏等自由活动为主,不进行读、写、算等基础知识的教学,有组织的教学活动包括由教师讲故事、教唱歌、指导劳作、与孩子进行会话,还会带领孩子接触自然界等等。

  德国的幼儿园实行的是混龄制,早上没有时间限制,孩子们只要在九点半以前到齐就行,有的孩子来了开始吃东西,喝水,有的孩子要抱着娃娃玩一会儿,有的孩子开始修建积木,随便你做什么,老师都不会干涉。

十点半的时候,老师会敲一下铃铛,孩子们开始围坐在一起,说话,讲故事,分成几个小组,做手工或画图,或者由老师为孩子们读书。

这过程中,孩子也仍旧可以自由活动。

  很多幼儿园的老师并不主张家长在孩子的幼儿园时代,就给孩子开始学习写字或者算算术,他们认为这样会破坏孩子对学校的新鲜感,并且造成对学习的厌倦,所以幼儿园不能给孩子作业和读写任务。

  他们认为并且强调对孩子进行下面两个方面的基础教育更为重要,而且实用:

  

(1)事实与环境教育

  这是一个唤起孩子对环境保护的初步意识的教育:

通过观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文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