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一第四章第二节山岳的形成.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814667 上传时间:2023-02-06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36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必修一第四章第二节山岳的形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必修一第四章第二节山岳的形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必修一第四章第二节山岳的形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必修一第四章第二节山岳的形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必修一第四章第二节山岳的形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必修一第四章第二节山岳的形成.docx

《必修一第四章第二节山岳的形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必修一第四章第二节山岳的形成.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必修一第四章第二节山岳的形成.docx

必修一第四章第二节山岳的形成

参评教案

教师姓名

澜琼

学科

地理

年级

高一

日期

2010年5月

课题

第二节山岳的形成

课型

新授课

重点、难点

分析

重点:

“山岳的三种类型”“山岳对交通的影响”

难点:

“背斜、向斜”的判断。

难点:

1.背斜、向斜的判断

2.“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现象的成因分析

重、难点

突破方法

课前材料收集;课堂的质疑、合作、探究;课后的作业。

教学目标(体现三

维目标)

1.自由组合形成学习共同体,进行信息的采集、分类、分析等活动。

2.利用直观的图片、图像等进行演示,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山岳地貌的成因与特征。

通过探究活动,激发学习地理问题的兴趣,从而培养科学的学习态度。

教学辅助手段

多媒体课件、学案导学、实验演示

主要教学方法

启发式、小组合作探究、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形式

【环节一---新课导入】(利用多媒体展示华山、庐山、泰山、珠穆朗玛峰、日本富士山等图像,把学生带入到本节课的学习情境中,)提到山,总会让我们联想到巍峨、挺拔,各种各样的山常常让我们感受到一种高大、坚实的美。

进而提出问题:

山岳又称山地,是陆地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陆地的骨架,以上所展示的山岳这些山的成因是否相同?

指明本节的目的——通过个案分析认识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和独立思维,结合地理教材,引出地理问题。

本节课重点探究由地壳运动产生的地表形态----褶皱山和断块山和由岩浆活动产生的火山。

(图片)

1.观看形态各异、千姿百态的美丽风光图片图片,感知大自然的神奇伟力,激起探究欲望

2.回答内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

3.阅读地理教材,明确本节探究的地理问题:

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即地壳运动产生的地表形态褶皱山和断块山和由岩浆活动产生的火山。

【环节二---自主、合作学习】

【承转】山地有多种类型:

如褶皱山、断块山、火山等。

先来看褶皱山的形成。

【板书】

(一)褶皱山

(投影)(展示典型褶皱山图片)

【自主探究一】“褶皱”、“褶曲”、“背斜”、“向斜”

【指导读书和演示】1.同学们仔细观察照片上的岩层,从这幅图片中,你看到岩层有什么变化呢?

那岩层为什么会弯曲呢?

这种挤压又是来源于什么呢?

2.指导学生迅速阅读教材相关内容和图4.9,用课本演示一下“褶皱的形成”,从岩层受力方向、形态和岩层新老关系三方面准确描述褶皱的概念。

3.如果书页表示地层,你能指出褶曲、背斜、向斜的位置吗

【板画】

(教师在黑板上用粉笔绘出背斜和向斜的形态图,并标出受力方向)

【投影】图4.9“褶曲示意图”

教师依据学生回答的情况引导学生正确判断背斜和向斜

4.提问:

一般情况下,背斜和向斜分别形成什么地貌?

 

【师指图总结过渡】:

一般背斜的岩层上拱,表现为山岭,向斜的岩层向下弯曲,表现为谷地。

但如果你是一名野外地质工作者,你到自然界中,还是“以貌取人”你可能会犯大错误。

请看:

 

教师:

为什么背斜会由山岭变成谷地,而向斜由谷地变成了山岭了呢?

5.引导小组合作探究完成课本活动1,分析“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原因,修建隧道时背斜向斜如何选择;如果地质工作者找石油、天然气应在背斜还是向斜找?

【电脑播放】:

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过程。

(重现岩层的演变过程,将抽象的地理原理形象地加以演示,帮助学生透彻地理解问题)

【实验】同学们拿出课前准备好的0.5cm厚的竹片(或条状橡皮,让竹片或橡皮受力弯曲,观察凸、凹处,

这时会有什么样的现象发生?

(掰面包也可)

【总结】背斜的顶部受张力,岩石破碎,容易被侵蚀,所以变成了谷地;向斜的槽部受挤压;不易被侵蚀,反而成山岭。

因此我们在判断背斜和向斜的时候不能单纯的依靠地貌来下结论,而是要从二者的岩层弯曲情况和岩层的新老关系来判断。

【纠正】有些学生会认为,向斜处的物质是由于背斜处被侵蚀后的物质在此处沉积而成的。

【电脑投影】【出示投影片】背斜和向斜同学们弄清楚了吗?

你来填一填”

褶曲的基

本形态

岩层形态

岩层的新老关系

地表形态

未侵蚀地形

侵蚀后的地形

背斜

岩层向上拱起

中老两翼新

山岭

谷地

向斜

岩层向下弯曲

中新两翼老

谷地

山岭

【说明】由背斜或向斜发育而成的山岭和谷地,统称为褶皱山。

褶皱山的规模有大有小。

大规模的褶皱山系可以绵延数千千米,如纵贯南北美洲西部的科迪勒拉山系,以及横贯亚欧大陆中南部的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山系等。

小规模的褶皱山只有几十米。

6.演示景观图片:

喜马拉雅、科迪勒拉山系等。

【过渡】如果地壳运动的挤压力、拉张力大到超过了岩层的承受能力,会产生怎样的结果?

得出断层概念。

(二)、断块山

【电脑投影】1、什么是断层?

岩体发性断裂就一定会形成断层吗?

2、若断层的位移以垂直方面为主,则什么形成什么样的地貌形态,以我国的实例进行说明。

3、断块山是一种分布十分广泛的地貌形态吗?

它的规模都不是太大吗?

【实验】用粉笔做一个小实验,让学生再次明确“断裂”与“断层”的区别。

(后者发生明显位移)演示:

一支粉笔(把粉笔比作岩石),两手捏住粉笔的两端用力拉或用手按压粉笔,粉笔断裂。

启发学生观察思考:

(1)将两节粉笔合拢,断裂处是不是断层?

(2)再将两截粉笔拉开,是不是断层?

(3)将两截合拢的粉笔沿断裂处上下、左右错开,是不是断层?

【播放动画】:

断层的形成及地貌动画演示:

断层的形成。

教师强调断块山的形成是内力作用的结果。

教师举例:

华山、汾河谷地等。

教师在黑板上画出断层示意图,提问)断层和褶皱之间有什么区别?

【总结】:

从断层两侧岩块的相对移动方向(可能一侧上升或一侧下沉)可看出,相对上升的岩块,在地貌上常形成块状山或高地,如我国的东岳泰山、西岳华山、江西庐山等名山,都属于上升的岩块;另一侧相对下沉的岩块,则常形成谷地或低地,如我国陕西南部的渭河平原、山西中部的汾河谷地。

由于断层发育而成的山岭和谷地,统称为断块山地,简称断块山。

断块山是地壳运动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分布十分广泛的地貌形态。

它的规模大小不等,大的断块山可以延伸数千米,如我国的华山(投影华山断崖的图片)等,小的只有几十米。

【电脑放映】“庐山断块山示意图”

“华山断块山示意图”

“泰山”

【教师小结】华山—“险”、泰山—“雄”、庐山—“秀

引导学生完成【活动探究】P81活动:

假如你是一位地理爱好者,到野外考察不同的山,你会怎样区别褶皱山与断块山呢?

师要对地质构造进行说明(它是由地壳运动而引起岩层的变形或变位)

【展示图片】“褶皱山—喜马拉雅山、断块山—华山”

【生答师总结】断块山由于受断层控制,所以外形一般呈断块状,山地与平原的分界线较明显,往往山势比较陡峻、挺拔。

而褶皱山往往是一系列背斜和向斜组成,山岭和谷地相间分布,形成连绵的山脉。

【思考题】

1.在断层处修建水库,大型工厂行不行?

(不行,容易滑坡)

2.泉水一般出露在何处?

、演示长白山天池、日本富士山景观图。

它们是怎么形成的呢?

火山活动视频。

阅读课本81页的图4.13火山示意,认识火山构造。

8.演示日本富士山和火山示意图,引导学生分析火山的成因和构造。

图片示例。

【转折过渡】

的学习

了山岳的

类型及其

原因,那么山岳对人类有

呢?

这节课主要从山岳对交通运输的

来说明。

9.展示地理图册29页景观图片,根据活动3由学生分析地表形态对交通线路的影响,教师总结归纳。

将“修建公路和铁路的最大限制坡度”、“山岳地区与在平原和丘陵地区修建普通铁路的工程量和造价比”等数据绘成表格观察、思考、讨论:

(1)山区交通类型主要是什么?

为什么?

(2)山区交通线路如何选址?

 

 

读图观察褶皱的形态,形成感性认识。

[学生回答]:

1.岩层发生了弯曲(变形/褶皱)

;因为受到了挤压;地壳运动

;在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挤压作用下,岩层会发生塑性变形,产生一系列的波状弯曲,称之为褶皱

2.【实验】课本演示并描述“褶皱的形成”

3.学生观察图片,讨论后得出结论:

在垂直方向上,二者都是新岩层在上,老岩层在下。

在水平方上,背斜中心部分岩层教老,两翼部分岩层较新;向斜中心部分的岩层较新,两翼部分岩层较老。

 

学生回答:

背斜成山,向斜成谷。

 

仔细观看,能够描述“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过程

对图中背斜、向斜处的岩层受力进行分析,理解成因。

【小组讨论合作】完成课本P80的活动题,并形成总结报告,进行交流。

 

在教师的引导、点拨下,得出结论1、根据岩层形态判断,乙地是背斜,甲地是向斜。

本图体现的是“向斜成山”。

2、如果在这里修建一条东西向的底下隧道,应该选择在乙地,因为背斜的岩层走向类似于石拱桥,能保证工程的安全稳定,而且不利于地下水的储存,便于施工。

并在黑板上背斜和向斜图画出岩层中石油、天然气和水的分布位置。

 

【小组观察与实验】

拿出课前准备的细竹片或条状橡皮,手握竹片(或条状橡皮)两端向里不断弯曲,直致竹片(或条状橡皮)从中部折断

【结论】背斜的顶部受张力,岩石破碎,容易被侵蚀,所以变成了谷地;向斜的槽部受挤压;不易被侵蚀,反而成山岭。

 

握紧“拳头”,感受张力的存在

 

通过填表,总结提升

 

明确问题,阅读教材、观察实验,明确断层的形成过程,明确“断裂”与“断层”的区别

结论:

(1)不是,因为没有发生明显相对位移);

(2)(3)均是断层,因为发生了相对位

【活动】书P79图4.11“断层示意”图将断层线两侧的箭头用“色笔”描一下,以突出两岩块的运动。

从岩体受力、位移方向和地表形态三方面观察断块山的形成。

学生做“课本断层”的活动:

同桌之间将相同课本顺序叠放一起形成断层的活动

 

观察思考回答:

断层和褶皱的主要区别有两点:

一是断层的岩层是不连续的,

二是两侧岩块沿断裂面发生的明显的位移。

 

完成【活动探究】P80活动题

学生分组、观察、分析、讨论、总结发言。

 

读图分析火山的成因和构造。

 

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

第二节山岳的形成

一、褶皱山、断块山、火山

1.褶皱山

①概念:

岩层弯曲变形(连续性变形)

②形态:

背斜和向斜

③褶皱形成过程:

④正地形(“背斜成山、向斜成谷”)与逆地形(“背斜成谷、向斜成山”)

⑤背斜与向斜的比较:

2.断层山──岩层变位(不连续的变形)(注意与褶皱比较)

 

断层

成因

 

地形

 

图示

 

3.火山

①玄武岩高原和火山联系与区别

②组成:

火山口和火山锥

③规模:

大小不一

二、山岳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教学反思:

根据新课标准的要求,《山岳的形成》这一节是作为分析认识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的一个案例,目的是通过这一节的学习,学生能够明白到内力作用是如何改变地表形态的,及其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这一节学生要理解和掌握的知识点不多,但“山岳的形成”涉及到地壳运动,对学生来讲比较抽象和难以理解。

该节课可学习和借鉴的地方是:

将传统和现代的教学手段有机地结合起来,加深学生的记忆和理解;多种教学用具(动画、图片和模型等)协调地运用到教学中,而不显得重复。

例如:

在讲授褶皱和断层的形成时,既有动画演示,也有利用粉笔、竹片来作演示的原始方法;还有就是利用图片和模型来讲授褶皱和断层的形态,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开展小组学习,积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并对学生的回答作出恰当、及时的评价鼓励。

基本完成了教学内容,达到了预期的效果,但还有很多细节的地方需要改进:

课堂上有较多学生小组活动时,要很好地控制好讨论时间;设计问题要切合学生的实际,从学生的实际能力出发,并且一定要给学生充分的引导,否则学生的头绪会比较混乱,思维过于发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