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诗歌鉴赏试题汇编答案详析.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813859 上传时间:2023-02-06 格式:DOCX 页数:39 大小:54.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诗歌鉴赏试题汇编答案详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高考诗歌鉴赏试题汇编答案详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高考诗歌鉴赏试题汇编答案详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高考诗歌鉴赏试题汇编答案详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高考诗歌鉴赏试题汇编答案详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诗歌鉴赏试题汇编答案详析.docx

《高考诗歌鉴赏试题汇编答案详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诗歌鉴赏试题汇编答案详析.docx(3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诗歌鉴赏试题汇编答案详析.docx

高考诗歌鉴赏试题汇编答案详析

2006年高考诗歌鉴赏试题汇编(答案详析)

◆1.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8分)(安徽卷)

柳梢青·送卢梅坡刘过

泛菊①杯深,吹梅②角远,同在京城。

聚散匆匆,云边孤雁,水上浮萍。

教人怎不伤情?

觉几度、魂飞梦惊。

后夜相思,尘随马去,月遂舟行。

[注]①泛菊:

饮菊花酒。

②吹梅:

吹奏《梅花落》。

⑴“聚散匆匆”一句,在内容上强调什么?

在上片的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答案】:

⑴强调二人相聚之短暂、相别之仓促。

在写聚、散的内容之间起承上启下。

(意思答对即可)

⑵作者在表达感情时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

请结合全词内容具体说明。

【答案】:

⑵主要运用了比喻手法。

上片用“云边孤雁,水上浮萍”的比喻来表现离别之苦,下片用“尘随马去,月遂舟行”的比喻来表现思念之切。

(意思答对即可)

【鉴赏资料1】:

作为辛派词人,我们提起刘过,总喜欢将他与“金戈铁马”、“整顿乾坤”、“誓斩楼兰”联系在一起,豪放粗犷是其词的当行本色。

但他有些词却写得蕴藉含蓄,委婉动人。

这反而更使人觉得他是真豪杰,觉出他的真性情来。

联想到鲁迅先生所言:

“无情未必真豪杰”,愈觉此言不虚。

卢梅坡,南宋诗人,刘过在京城杭州交结的朋友,这首词是刘过为他送别时写的。

它描写了送别的,尤其是送别后刘过对友人魂牵梦萦的思念之情,写得情真意切,饶有余味。

汉乐府《横吹曲》有《梅花落》曲,是唐宋文人很喜欢听的笛曲。

李清照《永遇乐》词人“染柳烟浓,吹梅笛怨”之句。

“吹梅角远”化用李词,写在春天的时候他们携手踏青,欣赏那冰肌玉骨的梅花,聆听那余韵悠长的笛声。

远,写笛声悠长。

一个“远”字,展现了他们胜日寻芳的愉快心情。

这两句词,不仅形象地再现了他们欢会的场面,还巧妙地暗示了他们欢会时间的短暂,不过是从秋到春,为下文“匆匆”二字埋下了伏线。

如果说“泛菊”二句暗示了他们欢会的时间,那么,“同在京城”则明确地交代了他们聚会的地点。

短短十二个字,就把他们聚会的节令、地点和情景交代清楚了,可谓构思缜密,惜墨如金。

后三句写“散”,写饯行时惜别心情。

“聚散匆匆”是关键句,是本词的题眼,它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聚”字结上,“散”字启下,“匆匆”二字,表示他们不论是对“聚”还是“散”,都感到时间短暂,一种友情难以畅叙的遗憾袭上心头。

“云边”二句具体写“散”。

在这里,作者使用了两个比喻,说明他们此别之后,如云边的孤雁,深以失侣为苦;又如水上浮萍,到处漂泊不定。

这两句词情景交融,景中见情,情中生景,哀婉动人。

比之柳永《雨霖铃》“念去去、千里烟波,暮蔼沉沉楚天阔”,虽境界有所不及,但更令人伤心动情。

下片写别后之思。

换头三句先用设问句式加以提顿,直抒胸臆,铿锵有力,说明卢梅坡走后,不能不使人“伤情”,然后用“魂飞梦惊”四字,说明他是如何“伤情”。

“魂飞”,写他因友人离去而失魂丧魄,六神无主:

“梦惊”,写他为不能再见到友人而辗转反侧,无法安睡。

前边用“几度”二句加以总括,就把作者“良宵谁与共,赖有窗间梦。

可奈梦回时,一番新别离”(秦观《菩萨蛮》),希望梦见友人但又怕醒来只是一梦的复杂感情描写出来了,真可谓情深意切。

写到这里,作者感到还没把他的相思之情写足,于是又用“后夜相思”三句翻入一层,写他想象中追随友人旅程远去的情形。

这三句词,化用苏味道“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上来(《正月十五夜》)和贺铸”明月多情随柁尾“(《惜双双》)句意,说明此虽之后,他的心象飞尘一样时时紧跟在卢梅坡的马后,又象明月一样处处追随在卢梅坡的舟旁。

这样的写法,真是层层深入,步步紧逼,生生把作者对友人的无限深情和刻骨相思”逼“将出来,深化了主题,扩大了词境,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鉴赏资料2】

柳梢青·送卢梅坡刘过

泛菊杯深,吹梅角远,同在京城。

聚散匆匆,云边孤雁,水上浮萍。

教人怎不伤情。

觉几度、魂飞梦惊。

后夜相思,尘随马去,月逐舟行。

卢梅坡,南宋诗人,这首词是刘过为他送别时写的。

它描写了送别时,尤其是送别后刘过对友人魂牵梦萦的思念之情,写得情真意深,句中有余味,篇中有余意。

上片写离别之苦。

前三句写聚,写饯别时对旧日交游的回忆。

写聚,作者并没有对他们过去在京的交往逐一加以铺叙,而是从中选取了两件具有典型意义的活动加以叙写。

陶潜在《饮酒》诗中说:

“秋菊有佳色,裛(yì,通“浥”,沾湿)露掇其英。

汎此忘忧物,远我遗世情。

”“泛菊杯深”化用陶诗,写在重阳佳节,他们共饮菊花酒,以排遣思乡之苦。

深,言酌酒之满。

一个“深”字,把他们举杯畅饮的情形描写出来了。

汉乐府《横吹曲》有《梅花落》曲,是唐宋文人很喜欢听的笛曲。

李清照《永遇乐》词有“染柳烟浓,吹梅笛怨”之句。

“吹梅角远”化用李词,写在春天的时候他们携手郊游,欣赏那玉姿冰骨的梅花,聆听那清脆悦耳的笛声。

远,写笛声悠长。

一个“远”字,展现了他们胜日寻芳的畅快心情。

这两句词,不仅形象地再现了他们聚会的欢快场面,还巧妙地点出了他们聚会时间的短暂,不过是从秋到春,为下文“匆匆”二字设下了伏线。

如果说“泛菊”二句暗示了他们聚会的时间,那么,“同在京城”则明确地交代了他们聚会的地点。

短短十二个字,就把他们聚会的节令、地点和情景交代清楚了,运思可谓缜密,用笔可谓简省。

后三句写“散”,写饯行时惜别心情。

“聚散匆匆”是关键句,它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聚”字结上,“散”字启下,“匆匆”二字,表示他们不论是对“聚”还是“散”,都感到时间短暂,难以畅叙友情,因而非常遗憾。

“云边”二句具体写“散”。

在这里,作者使用了两个比喻,说明他们此别之后,如云边的孤雁,深以失侣为苦;又如水上浮萍,到处漂泊不定。

这两句词即景生情,融情入景,可谓情景双绘,妙趣横生。

下片写别后之思。

开头三句先用设问句式加以提调,说明卢梅坡走后,不能不使人“伤情”,然后用“魂飞梦惊”四字,说明他是如何“伤情”。

“魂飞”,写他因友人离去而丧魂失魄;“梦惊”,写他为不能再见到友人而睡不安宁。

前边用“几度”二句加以总括,就把作者“良宵谁与共,赖有窗间梦。

可奈梦回时,一番新别离”(秦观《菩萨蛮》),希望梦见友人但又怕梦见友人的复杂感情描写出来了,真可谓情深之至。

写到这里,作者感到还没把他的相思之情写足,于是又用“后夜相思”三句,写他想象中追随友人旅程远去的情形。

这三句词,化用苏味道“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正月十五夜》)和贺铸“明月多情随柁尾”(《惜双双》句意,说明此别之后,他的心像飞尘一样时时紧跟在卢梅坡的马后,又像明月一样处处追随在卢梅坡的舟旁,不论卢梅坡走到哪里,他都将和他生活在一起。

这样写,不仅进一步深化了作者的相思之情,还收到了情至文生,情文并茂的艺术效果。

柳永的《雨霖铃》也是写“伤离别”的。

柳词写了送别时难分难舍的场面,也写了别后相思,而且把别后相思之苦写得淋漓尽致,成为千古名词。

而这首词对送别场面没有作直接描绘,只是写了旧日的“聚”和今日的“散”,写了“散”后的相思之苦,同样可以使人想象出他们分别时该是多么难分难舍,给人留下了广阔的思索余地。

这是虚笔,是不写之写。

这样结构作品,文字简洁,词意含蓄,虽不能和柳词相提并论,但也不失为一首较好的送别词。

◆2.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①~②题(7分)(北京卷)

移居(其二)陶渊明

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

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

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

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

此理将①不胜,无为忽去兹。

衣食当须纪②,力耕不吾欺。

注释:

①将:

岂②纪:

经营

①对这首诗的理解,恰当的两项是(3分)

A.全诗生动地描写了诗人佳日登高赋诗的美好情景。

B.“有酒斟酌之”意思是与友人边饮酒边斟的诗句。

C.“相思则披衣”意思是因相思而夜不能寐,披衣起彷徨。

D.“无为忽去兹”意思是不要急着离开这种生活。

E.最后两句是说应该通过自己的辛勤劳作解决衣食问题。

答:

【 D 】【 E 】

②本诗表现了诗人在田园生活中感受的乐趣,请具体说明表现了什么乐趣,这种乐趣是怎样表现的?

(4分)

【答案】:

②第一问:

感受到一种美好的人际关系,即人与人之间充满了纯真而质朴的友情。

第二问:

这种乐趣主要是通过“过门更相呼”至“言笑无厌时”六旬对具体生活情景的白描表现出来的。

【鉴赏资料1】

  本篇写移居后与邻人相处的情景。

全篇列举了日常生活中邻里过从的几件 琐事:

登高赋诗,有酒招饮,披衣言笑。

看似点点滴滴,无甚章法,而其间流 贯着闲旷自适的气韵,构成了一片天真纯朴的情境。

“过门”二句,一扫士大 夫的儒雅酸气,大呼小叫,有酒辄喝,于粗朴中见出淳厚的乡情。

而“农务” 四句,更是将乡里风俗写得淳朴可爱。

在这里,没有半点虚文褥礼,一切都那 么自然。

充溢着一派纯真之乐。

诗人用平淡散缓的笔墨经营出这个自然淳朴的天地。

进而在其中化人一段渊深朴茂的哲理:

“衣食当须纪,力耕不吾欺。

”诗人认为,人生必须以自营衣食为根本,只有努力躬耕,方能真正领略生活中的自然真趣。

显然,这是他从自己的生活实践中悟得的人生真谛。

全篇叙事言情,理在其中,确实具有淡而不枯,质而实绮的特点。

【鉴赏资料2】

陶渊明于义熙元年弃彭泽县令返回柴桑里,四年后旧宅遇火。

义熙七年迁至南里之南村,是年四十七岁。

《移居》作于搬家后不久,诗共二首,均写与南村邻人交往过从之乐。

本诗写移居之后,与邻人融洽相处,忙时各纪衣食,勤力耕作,闲时随意来往、言笑无厌的兴味。

全诗以自在之笔写自得之乐,将日常生活中邻里过从的琐碎情事串成一片行云流水。

首二句“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以“春秋”二字发端,概括全篇,说明诗中所叙的是一年四季生活中常有的乐趣。

每遇风和日丽的春天或天高云淡的秋日,登高赋诗,一快胸襟,历来为文人引为风雅胜事。

对陶渊明来说,在柴桑火灾之后,新迁南村,有此登临胜地,更觉欣慰自得。

登高不仅是在春秋佳日,还必须是在农务暇日,春种秋获,正是大忙季节,忙里偷闲,登高赋诗,个中趣味决非整天悠哉游哉的士大夫所能领略。

这两句用意颇深却如不经意道出,虽无一字刻划景物,而风光之清靡高爽,足堪玩赏,诗人之神情超旷,也如在目前。

移居南村除有登高赋诗之乐以外,更有与邻人过从招饮之乐:

“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

”这两句与前事并不连属,但若作斟酒品诗理解,四句之间又似可承接。

过门辄呼,无须士大夫之间拜会邀请的虚礼,态度村野,更觉来往的随便。

大呼小叫,毫不顾忌言谈举止的风度,语气粗朴,反见情意的真率。

“相呼”之意可能是指邻人有酒,特意过门招饮诗人;也可能是诗人有酒招饮邻人,或邻人时来串门,恰遇诗人有酒便一起斟酌,共赏新诗。

杜甫说:

“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怀。

”(《客至》)这般境界,在陶诗这两句中也可体味,所以愈觉含蓄不尽。

当然,人们也不是终日饮酒游乐,平时各自忙于农务,有闲暇时聚在一起才觉得兴味无穷:

“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

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

”有酒便互相招饮,有事则各自归去,在这个小小的南村,人与人的关系何等实在,何等真诚!

“各自归”本来指农忙时各自在家耕作,但又与上句饮酒之事字面相连,句意相属,给人以酒后散去、自忙农务的印象。

这就像前四句一样,利用句子之间若有若无的连贯,从时间的先后承续以及诗意的内在联系两方面,轻巧自如地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琐事融成了整体。

这句既顶住上句招饮之事,又引出下句相思之情。

忙时归去,闲时相思,相思复又聚首,似与过门相呼意义重复,造成一个回环,“相思则披衣”又有意用民歌常见的顶针格,强调了这一重复,使笔意由于音节的复沓而更加流畅自如。

此处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诗意的深化。

过门招饮,仅见其情意的真率,闲时相思,才见其友情的深挚。

披衣而起,可见即使已经睡下,也无碍于随时相招,相见之后,谈笑起来没完没了,又使诗意更进一层。

如果说过门辄呼是从地邻关系表明诗人与村人的来往无须受虚礼的限制,那么披衣而起、言笑无厌则表明他们的相聚在时间上也不受俗态的拘束。

所以,将诗人与邻人之间纯朴的情谊写到极至,也就将摒绝虚伪和矫饰的自然之乐倾泻无余。

此际诗情已达高潮,再引出“此理将不胜,无为忽去兹”的感叹,便极其自然了:

这种乐趣岂不比什么都美吗?

不要匆匆离开此地吧!

这两句扣住移居的题目,写出在此久居的愿望,也是对上文所述过从之乐的总结。

不言“此乐”,而说“此理”,是因为乐中有理,由任情适意的乐趣中悟出了任自然的生活哲理比一切都高。

从表面上看,这种快然自足的乐趣所体现的自然之理与东晋一般贵族士大夫的玄学自然观没有什么两样。

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说: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

”似乎也可以用来解释陶渊明《移居》其二中的真趣所在。

但同是“人之相与”、“欣于所遇”之乐,其实质内容和表现方式大不相同。

东晋土族自恃阀阅高贵,社会地位优越,每日服食养生,清谈玄理,宴集聚会所相与之人,都是贵族世家,一时名流;游山玩水所暂得之乐,亦不过是无所事事,自命风雅;他们所寄托的玄理,虽似高深莫测,其实只是空虚放浪的寄生哲学而已。

陶渊明的自然观虽然仍以玄学为外壳,但他的自然之趣是脱离虚伪污浊的尘网,将田园当作返朴归真的乐土;他所相与之人是淳朴勤劳的农夫和志趣相投的邻里;他所寄托的玄理,朴实明快,是他在亲自参加农业劳动之后悟出的人生真谛。

所以,此诗末二句“衣食当须纪,力耕不吾欺”,点明自然之乐的根源在于勤力躬耕,这是陶渊明自然观的核心。

诗人认为人生只有以生产劳动、自营衣食为根本,才能欣赏恬静的自然风光,享受纯真的人间情谊,并从中领悟最高的玄理——自然之道。

显然,这种主张力耕的“自然有为论”与东晋土族好逸恶劳的“自然无为论”是针锋相对的,它是陶渊用小生产者朴素唯物的世界现批判改造土族玄学的产物。

此诗以乐发端,以勤收尾,中间又穿插以农务,虽是以写乐为主,而终以勤为根本,章法与诗意相得益彰,但见笔力矫变而不见运斧之迹。

全篇罗列日常交往的散漫情事,以任情适意的自然之乐贯串一气,言情切事,若离若合,起落无迹,断续无端,文气畅达自如而用意宛转深厚,所以看似平淡散缓而实极天然浑成。

◆3.阅读下面一首唐诗,按要求答题。

(6分)(福建卷)

端居①李商隐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②。

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注]①端居:

闲居。

②素秋:

秋天的代称。

⑴这首诗第二句中的“敌”可否换成“对”或其它词?

请简述理由。

(3分)

⑵这首诗的三、四两句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特点?

请简要分析。

(3分)

【答案】:

(6分)

⑴不能换成“对”或其它词。

用“敌”字不仅突出“空床”与“素秋”默默相对的寂寥清冷的氛围,而且表现出空床独寝的人无法承受“素秋”的清冷凄凉的情状,抒发了诗人心灵深处难以言状的凄怆之情。

用“对”或其它词难以速到这种表达效果。

如果认为用“对”或其它词好,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⑵在艺术手法上,第三、四句的最大特点是借景抒情。

诗人借助对“青苔”、“虹树”以及“雨”景、“月”色的描写,赋予客观景物以浓厚的主现色彩,营造出了冷寂、凄清的氛围,表达了悲愁,孤寂和思亲的情感。

从其他角度(如互文手法)回答,言之成理也可。

【鉴赏资料1】

《端居》是一首七绝。

写诗人身处异地,思念妻子——远别家乡和亲人时日已久,妻子的远方来信很久未见到了。

在这寂寥的秋夜,盼望来信的心境十分强烈,寂寞的灵魂想从归梦中寻求慰藉。

然而,盼远书不至,觅归梦难成,只有这空空的卧床,对着凄凉的秋夜。

意境凄清,情景相映,感情真挚,感人至深。

首句正是诗人盼远书而不至,觅归梦而不成的情况下,从心灵深处发出的一声长长的叹息。

“悠悠”既形象地显示出远书、归梦的杳邈难期,也传神地表现出希望两皆落空时怅惘若失的意态。

次句写宵醒后寂寥凄寒的感受。

“素秋”暗示的色彩相当丰富。

使人联想起洁白清冷的秋霜,皎洁凄寒的秋月,明澈寒冽的秋水,联想起一切散发着萧瑟清寒气息的秋天景物。

对于一个寂处异乡,“远书归梦两悠悠”的人来说,这“素秋”不仅仅是引动愁绪的一种触媒,更是对毫无慰藉的心灵的一种不堪忍受的重压。

然而诗人可以用来与它对“敌”的却只有“空床”而已。

这里如果用"对"字,虽说比较平稳而浑成,但"对"只表现"空床"与"素秋"默默相对的寂寥清冷之状,偏于客观描绘.而"敌"字则除了含有"对"的意思之外,还兼传出空床独寝的人无法承受"素秋"的清寥,凄寒意境,而又不得不承受的那种难以言状的心灵深处的凄怆,那种凄神寒骨的感受,更偏于主观精神状态。

三、四两句从室内的“空床”移向室外的“青苔”“红树”。

但不是客观描绘,而是移情入景,使客观事物对象化,带上浓厚的主观色彩。

寂居异乡,平日很少有人来往,阶前长满了青苔,更显寓所的冷寂。

在满怀愁绪的诗人眼里,这“阶下青苔与红树”似乎也在默默相对中呈现出一种无言的愁绪和清冷寥落的意态。

这两句中的“青苔”与“红树”,“雨中”与“月中”,“寥落”与“愁”,都是互文错举。

“雨中”与“月中”,似乎是不可能在同一夜间出现的景象,但诗人面对其中的一幅图景时(假定是月夕),不免在心中浮现起先前经历过的另一图景(假定是雨夕),这样就把眼前的实景与记忆中的景色交织在一起,无形中拓展延伸了时间的内涵,暗示象这样中宵不寐,思念远人已非一夕。

同时,这三组词互文错举,后两组又句中自对,使诗句产生一种回环流动的美。

如果联系开头的“远书”“归梦”来体味,这“雨中寥落月中愁”的青苔、红树,还可以让我们联系起互相远隔的双方“各在天一涯”默默相思的情景。

风雨之夕,月明之夜,胸怀愁绪而寥落之情难遣的,又岂是作客他乡的诗人呢?

◆4.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以下问题(6分)(广东卷)

粤秀峰晚望同黄香石诸子二首(其一)谭敬昭

江上青山山外红,远帆片片点归艭①。

横空老鹤南飞去,带得钟声到海幢②。

注:

①艭:

小船。

②海幢,即海幢寺。

⑴诗中哪些意象体现了题目中的“晚望”?

请分别从“晚”、“望”两个方面回答。

(3分)。

⑵简析诗中“带”字的妙处。

(3分)

【答案】:

(1)晚:

归艘钟声望:

江、青山、远帆、老鹤

(2)“带”采用了拟人手法,赋予“老鹤”人的动作,不说钟声远播,而说老鹤带钟声到海幢,使画面具有动感。

◆5.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湖北卷)

丹阳送韦参军

严维

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

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

暮春浐水送别

韩琮

绿暗红稀出凤城①,暮云楼阁古今情。

行人莫听宫前水,流尽年光是此声。

【注】①凤城:

京城。

(1)两首送别诗都写到的“水”,各有什么寓意?

请作简要说明。

(4分)

(2)《暮春浐水送别》是怎样融情于景的?

请作简要赏析。

(4分)

【答案】:

(1)上一首用“水悠悠”象征离别的惆怅和友情的悠长。

下一首借“宫前水”的不断流淌来抒发对人生、历史以及社会的感慨。

(2)这首诗将友情、世情等浓缩为“古今情”,融入由“绿暗”、“红稀”、“暮云”、“宫前水”等意象组成的一幅感伤画面之中,形成了融情于景的艺术特色。

此题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给分。

  【鉴赏资料1】

■《丹阳送韦参军》

这首七绝是作者抒写他给韦参军送行以及送走之后的情景,表现了他们之间的真挚情谊。

  诗的前两句是写送行。

首句“丹阳郭里”交待了送行地点在丹阳的外城边。

“行舟”表明友人将从水路离去。

此时,千种离情,万般愁绪,一齐涌上诗人心头。

“一别心知两地秋”,“秋”字,表面上写时令,实际上却是表达人的情绪。

萧瑟的秋景增添了离情别绪。

作者还巧妙地运用拆字法,以“心”上有“秋”说明“愁”。

所以“两地秋”是双关语。

  诗的后两句写送走之后对韦参军的深切思念。

“日晚江南望江北”这一句转接自然,不露痕迹地把前句抽象的离愁具体形象地表现出来。

“江南”、“江北”,对比照应,突出了江水的阻隔。

丹阳在江之南,“江南”──“江北”,既是友人行舟的路线,也是作者目送方向。

“望”字传出思念之神态,忧思绵绵,“日晚”暗示思念时间之久,见出友情之深。

由“望”自然而然地带出末一句“寒鸦飞尽水悠悠”。

这一句写望中所见。

通过环境气氛的渲染,表达作者的悠悠情思。

由于思念,站在江边长时间的遥望着,秋日黄昏,江面上寒鸦点点,给人增添愁思。

可是,就连这使人感伤的寒鸦此时此刻也“飞尽”了,只剩下悠悠江水流向远方。

这一切给人以孤独、寂静、空虚的感触。

“水悠悠”包含着无限思念的深情。

  这首小诗妙语连珠,情景交融,真切自然,既能把诚朴真挚的感情渗透在景物的描写中,又能在抒情中展现画图,做到辞有尽而意不尽。

 

■《暮春浐水送别》

  历来送别诗多言离愁别恨,甚至涕泗交流。

韩琮此诗则匠心独运,撇开柔情,着重摛“古今情”。

这就不落俗套,别具新意。

  “绿暗红稀出凤城”。

序值春杪,已是叶茂枝繁,故说“绿暗”;也已花飞卉谢,故说“红稀”。

诗人选用“暗”、“稀”二字,意在以暗淡色彩,隐衬远行客失意出京,气氛沉郁。

“凤城”,指京城。

友人辞“凤城”而去,作者依依惜别,心情很不平静。

  “暮云楼阁古今情”。

当此骊歌唱晚,夕阳衔山之际,引领遥天,“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悠然联想李、杜二人的深情;瞻望宫殿(“楼阁”一本作“宫阙”),“白日丽飞甍,参差皆可见”,油然兴起“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感慨。

暮云中的楼阁又映衬着帝京的繁华,也将慨然勾起“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的惆怅。

总之,作者此时脑际翻腾着种种激情──契阔离别之情,忧国忧民之情,以及壮志未酬之情,而这些复杂交织的心情,又都从魏阙洒满斜晖的暮景下透出,隐然有夕阳虽好,已近黄昏,唐室式微,摇摇欲坠之感。

历代兴亡,茫茫百感,一时交集,萃于笔端,俱由这“古今情”三字含蕴了。

  还是这个“古今情”逗出了三、四句的抒情。

“行人莫听宫前水,流尽年光是此声。

”“行人”指面前送别的远行之人。

“宫前水”即浐水。

浐水源出蓝田县西南秦岭,北流汇诸水,又东流入灞水,浐灞合流绕大明宫而过,再入渭水东去,故云。

这“不舍昼夜,逝者如斯”的宫前水,潺潺,湲湲,充耳引起远行人的客愁,所以诗人特地提醒说:

“行人莫听宫前水”。

“听”字表明不忍听又无法不听,只好劝其莫听,何以故?

答曰:

“流尽年光是此声”。

古往今来,多少有才之人,为跨越宫前水求得功名,而皓首穷经,轻掷韶华;古往今来,多少有为之人,为跨越宫前水干禄仕进,而拜倒皇宫阶下,屈辱一生;古往今来,又有多少有志之人,驰骋沙场,立下不朽功勋,终因庸主不察,奸臣弄权,致使“冯唐易老,李广难封”,而空死牖下。

正是这条宫前水,不仅流尽了千千万万有才、有为、有志者的大好年光,而且也流尽了腐朽没落、日薄西山的唐王朝的国运。

正如辛弃疾在《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中说的: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辛词汪茫,韩诗杳渺,其长吁浩叹,则异曲同工。

这首送别诗之所以不落窠臼,而写得蕴藉含蓄,凝重深沉,在于作者排除了歧路沾巾的常态,把错综复杂的隐情,友情,人世沧桑之情,天下兴亡之情,一古脑儿概括为“古今情”,并巧妙地用“绿暗”、“红稀”、“暮云”、“宫前水”等衰飒形象掬出,收到了融情于景的艺术效果。

诗的结构也是围绕“古今情”为轴线,首句蓄势,次句轻点,三、四句浓染。

诗意内涵深广,韵味悠长,令人读后回味无穷。

◆6.阅读下面两首诗,根据提示,完成赏析。

(6分)(湖南卷)

薛宝钗咏白海棠林黛玉咏白海棠

珍熏芳姿昼掩门,自携手瓮灌苔盆。

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

胭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采露砌魂。

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

淡极始知花更艳,愁多焉得玉无痕。

月窟仙人缝缟袂,秋闺怨女拭啼痕.

欲偿白帝凭清洁,不语婷婷日又昏。

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

(据人民文学出版杜1996年12月第2版《红楼梦》第三十七回)

咏物诗讲究形神兼备。

以上两诗,颔联都着眼于白海棠之“白”,但绘形写神各有不同。

“胭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来露砌魂”一联,前句以洗尽胭脂,极言其自然本色之美,后句以晶莹剔透的冰雪,喻其冰消玉洁之魂。

倒装句式的运用,显得新颖别致:

“洗”“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文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